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100例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100例

發布時間:2020-12-15 13:47:34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

新課標認抄為:「 語文課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李老師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把所見、所聞、所想寫下來。無疑他的教學是成功的,有利於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而王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強行灌輸,無疑背離了新課標的要求,教學效果也不會好。

❷ 小學語文思想道德教育教學案例怎麼寫

一、案例再現:
某學生趙某,來自貧困山區。為了供他上學,三個妹妹都忍痛輟學。而他在學校期間,卻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看小說上。他看了「燕子李三」後,對主人公走南闖北、劫富濟貧的行徑十分羨慕,也想學著試一試,於是,便盜竊了市人民商場,最終被發現。
再如,某學生陳某,他先後偷過同班同學書桌里、床鋪下的現金共 100 多元,圖書館的書、雜志等 20 多本。在接受處分時,他不以為然地說:「我偷這點東西算什麼,社會上有的人一轉手就能撈幾千元幾萬元。」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三個妹妹忍痛輟學,體現了人間真情的「愛」,都希望「望子成龍」,而趙某則辜負了三個妹妹良好願望的真諦,一再錯失良機,把美好的讀書時間放盪在看小說書上,而且在他看了「燕子李三」後,卻對主人公走南闖北、劫富濟貧的行徑十分羨慕,一時誤入歧途,走上犯罪之路。
案例(二)中,陳某以身試法,忽視了法紀的尊嚴,把「偷」小視了,進而產生不以為然的說法。
三、教育方案:
1、加強法制教育,更新觀念。
針對兩個案例中的主人翁,一定要加強學習,了解現實生活規律,在家要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學校,更要在思想品德上進行一番徹底的洗禮,要把他們的「知、情、意、行」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任何事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聽風就是雨,不能盲目行事,真正做到「三思而後行」。
2、教師工作到位
(1)、利用班會、隊會及其活動,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交流,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教師進行家訪,以更深層次、更大程度地了解學生,以便教師找到說服學生的第一手資料。
(3)、做到師生心靈的溝通,以零距離地與學生交流,讓教師的言行感染學生,從而取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4)、爭取家、校的配合,讓學生沒有孤獨感,在家有父母的教育,在校有老師的教誨,外出有社會的約束和制約。
(5)老師要講究工作方法、方式和策略,要循循善誘,多鼓勵、多表揚。
3 、對其進行「人性化」教育。
用師情對待案例中的這類德困生,切記一味地壓制和批評。要做到關心學生、維護學生人格尊嚴;對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用科學、守法、負責的態度從心靈深處感化、引導學生;要理解和寬容學生;必要時要聯系學生家長,求得學生家長的幫助,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我想採取「人性化」教育方式的教育學生,效果將會比採取「以罰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學生的效果好得多。

❸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技巧

閱讀
先將文章和問題快速瀏覽一遍,再度兩邊文章,找出中心思想和要表達的意思,在做題,做完以後在瀏覽一遍文章,看一遍問題和答案。就OK啦!不過速度一定 要快,不然可以把檢查放最後。!這個對於任何人都可以適用!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驅使 ;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再簡而言之,做語文的閱讀題要看你與寫作者和出題者的想法是否具有共通性,在閱讀題目和文章的同時要學會多角度思考,以自己、出卷人、閱卷人進行換位思考。畢竟是應試教育的制度下,有時候還要學會答題規范,思路明確,字跡清晰,應該有相應的格式。平時在注意積累,多思多想,不要光看文章的情節,要關注文章的背景,經過一段時間後相信你會成功的!

新華書店有一本小學基礎復習,紅色的,裡面各項都有,你可以買了試試看!

❹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怎麼寫

只要我們認真研究。撰寫案例分析需要進行論述,由於教師對教學事件比較熟悉,一是寫案例事內實一容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二是寫案例分析,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 撰寫案例事實,但是這里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所以描述教學事件也就得心應手,加之教師對寫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自己有針對性的意見或建議,難度不大;只要認真地運用教學理論深入分析教學案例,都有可能寫出有價值案例分析,都有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❺ 小學語文教師是怎樣用智慧解決問題的案例分析

學生是否主動學習是靠老師的引導。比如孩子喜歡語文不喜歡數學。語文課程隨之版成為孩子的愛好,語文權成績會明顯提高,數學提不起孩子的吸取成績只會下降,但老師可以去引導孩子去喜歡這們課程,你可以把你的課堂趣味生動。孩子是很好哄的,偶爾的一點點小的獎勵,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可以自由分組討論,快速搶答你提出的問題等等給予獎勵,這樣使你的課堂很隨意。孩子不會感覺壓抑,思想也會防開,跟容易接受你的知識。

❻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怎麼寫

一、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

1、《草》:最後一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願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你媽媽,你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一想,到了家裡該怎麼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願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好嗎?
師:那一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
生:一歲一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好嗎?
師:好,背什麼古詩?什麼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麼多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麼「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乾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乾枯了。
師: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你怎麼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裡人聽。

(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一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一輪引導都逐漸深入。問題: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

2、《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後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麼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後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一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後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3、《只有一個地球》:教完課文後,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一葉扁舟!」
「地球,謝謝你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一個個詩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一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4、 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段話中找出中心句。
(2)然後用「悶熱」造句。
(3)在一個句子里同時用上悶熱、冷飲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一句話。引導學生有描述情景,到表達一個情節。學生到最後都知道應該寫成: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一元錢買了一隻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寫成作文:把悶熱的下午寫具體。聽寫六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用這六個詞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學生都知道了應該寫成:大黃狗爬在樹蔭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的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一個勁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么些年,還沒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表達模式化、虛構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擬化=作文背離生活。思維、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學習的規律和課程標准喜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假話、空話、套話。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統化的復辟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一個模子里的學生,是機械化生產似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教師裝傻現象解構。許多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往往會說:一定讀得比老師好!連著名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例如:於永正在《廬山的雲霧》教學中,就說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學生)比,要找一個學生代替他讀。當然這樣能讓學生自豪一下,也有機會多讀,確實把時間、空間都給了學生。一方面,這需要學生讀的能力很強,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後,其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傳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態勢出現。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一位老師再指導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時說: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討論好嗎?如果一位教師連這都不知道,還用當教師嗎?對教師的信任、興趣沒了,這難道不是更大的損失?不是重要教育資源的浪費?

6、《螞蟻和蟈蟈》:學生讀了幾遍課文後,問:這一篇課文說什麼呢?我們來學第一段。學生讀第一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讀出來。教師學生分別示範,原來的學生再讀,全班讀。(點評:牽引學生。讀了以後,就應當說說全文的意思。又逢開學第一段,因為教案設計了,非得這么做。但以讀代講,符合語文閱讀課特點。注意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漫談溝通》:學生在提出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溝通。然後,以問答大比拼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麼?動物與人的不同方式比較是要提出什麼觀點?友好的工具就能溝通好嗎?(而不是:你最喜歡什麼溝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歡的溝通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一定要加強。而且要引導到真正有效的的語文學習上:語言文字的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想像和思維能力培養等。有一些「主體作用」不過是彩色的泡沫,活動形式很多,唯獨學生寫字不多,讀書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體作用,都應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的「主體作用」,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作用」。

二、個性化與共性

1、師生平等對話:《一夜的工作》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
(學生說)
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麼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
(教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些學生說是刻意安排的。)
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是後來的,總理工作嚴謹,講究先來後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日理萬機,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個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個講話稿,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後面。
最後,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的工作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心裡話。
生:辛勞啊!無奈啊!被迫啊!(滿堂大驚)
生:新中國剛成立,多少事情等著總理去處理,它不這樣夜以繼日地處理,行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戰爭,國家肯定非常窮,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怎麼能鋪張浪費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批評學生亂說,就沒有了學生精彩的發言,也許這個學生因為這一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師教《落花生》,讓學生畫果實,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然後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一種誤導!畫什麼,未必就能突出「默默無聞」;而且這么比,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畫不如改為議、說或別的方式,不一定畫了才能體驗,也不要為了所謂綜合性學習活動而畫。必要的時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實效。)

3、一些老師喜歡在指導朗讀時教:那裡讀大聲,那裡讀輕聲。

《問銀河》:一個學生高聲地讀,一個學生輕聲地讀。一些學生發現了,有人就說讀輕聲不好。老師就問讀高聲的學生:為什麼讀高聲?學生說:銀河那麼遠,要讀高聲才聽得見呀!問讀輕聲地學生為什麼,學生說:銀河出來時在晚上,我要輕輕的問,怕把它吵醒了!怕影響了別的星星休息。老師肯定了後者,但也沒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師指導朗讀過於重技巧,忽略了個體的感受)

4、《識字 六》:記「虎」字,老師說:把「慮」的「心」換成「幾」。學生的記字方法:有幾只老虎在玩耍。然後放動畫,按詞串說有關動物故事,想像動物在做什麼。在讀的時候,還有些同學讀不出快樂的感覺。老師讀,然後讓別的學生讀,配上動作讀。(問題在於許多學生沒進入情境;還有個反饋的問題:沒讀好的學生,可能仍然沒讀好;配上動作是否一定能讀好?規定每個人都作動作,是否新的形式主義和教師壟斷?)

5、現在流行的兩句話:你喜歡學那裡(段、句)就學那裡(段、句),你喜歡怎麼學(讀)就怎麼學(讀)!一方面用多則濫;另一方面,個性化張揚時卻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師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句)來學。到後面學完了,也是說: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來讀。試想: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不敢不選,隨著民主化自主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如果敢於說:我那一段都不喜歡!那課怎麼上?解決的辦法不是自選課文,就是強制學生學了。(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的,想法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歡的,就讓教師來傳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師教《桂林山水》: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細細品讀。在學生品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傾向,女生大多品讀寫水的一段,他們喜歡灕江水的安靜、清純、柔美。男生大多選擇寫山的一段,因為他們更富於冒險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為了所謂個性化,把山水分開來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造成發展的畸形化。)

6、一個老師問我:自主學習、自由發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孩子的個性很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求的課堂紀律、課堂秩序、行為習慣和平時要求不一樣,和社會上的要求也不一樣,怎麼辦?(任何教學都要有秩序,當然不能過於強調秩序。美國式無秩序教學已經嘗到了苦果,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引導者,就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建立適當的教學常規,對教學活動要有計劃,對學生的活動在適當時候有一定的引導、約束。特別是在學生水平發展尚低的時候。)

7、一位老師教學生習作:寫一種水果。據說沒有相關的課文,學生不會寫。學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學生仿寫,就寫得比較像。

(關鍵在於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的生活體驗,僅僅停留在模仿,有時可以學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維受限制,寫不出好東西。)

7、《大自然的語言》:

師:預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都有誰在說話?
(根據學生說的,課件出示: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
師: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請把你最喜歡的那節詩找出來,美美的讀一讀;想一想,為什麼喜歡它?
(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朗讀)
師:好!下面我們設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五個合作小組,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詩來研究,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賞析】:教是引導步步深入,學生選擇有的放矢,各自鎖定鍾情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體現著學生的興趣愛好;或反映著學生的學習要求;或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選擇,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而且推動教學向縱深發展。

(教育和教學,是為培養人的,不是為讓學生高興的!學生喜歡的就學,不喜歡就不學!那科學探險那樣艱難的事、危險的事誰來做?課程標準的要求怎麼達到?怪不得現在生物、地理、勘探、農林這些學科根本沒人報考!我們基礎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為了發展學生個性,一些教師給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選擇去學習、探究或評價。如分A、B、C三級測試,如果給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往往選擇了與自己水平不相適應的級別。如為了得分高,能做A級的選擇了B級。這就不僅僅是教學的問題,因為個性的問題,往往涉及到心理學問題,但僅靠語言的鼓勵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應當在評價時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來做C級題,能做到良好,現在做B級題,也能良好,那發展方面評價就要加分。原來做A級題,得良好,現在做C級題得優秀,發展性評價得分也不能加。

結論:學生個性化學習必須提倡,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應當全體學生都有一個基本的學習要求,就是社會培養的要求,就是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識字、朗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要求和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行為規范等。這就是共性的。否則,個性發展了,卻不容於社會,不容於集體,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礎與創新

1、《手術台就是陣地》:師:老師喜歡發言錯的同學!練習選詞填空:
連續—— 陸續—— 繼續——

由學生做、評、改正:連續— 陸續…… 繼續——

評: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創設寬松的氣氛,讓學生真正動腦、動手、動口。不但要樂於學習,還要敢於探索、勇於合作,充滿自信。

2、《歡迎小雨點》:先理解感受小雨點,出示多媒體課件朗讀,沒讀好。然後說雨點——表達對小雨點的喜歡畫、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像小雨點落在那裡。學生說: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叢里,花兒開了;落在雨傘上,嘀嗒嘀嗒;落在頭上,頭發變黑了……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最後再讀課文,還是沒讀好。(注重了活動,注重了想像和感悟、體驗。但是,朗讀、寫字、表達的能力淡化了。這樣的教學多了,語文會變得越來越虛。)

3、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貫徹《語文課程標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就只要求學生讀,對涉及到的一些語文知識不敢講,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對重點段、重點句也不敢引導學生加深理解,無論什麼課文都不敢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絕對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統、完整」。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的、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對於「感悟」,修訂大綱是「感悟、積累、運用」,課程標準是「積累、感悟、運用。」可見,感悟並不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新標准帶來新理念——關於「師生平等對話」的實踐與啟示》由一個案例:「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小貓種魚》的公開課尾聲,教師讓學生用「種」擴詞,並說句話。學生說了學多句子:農民伯伯在田野里種花生;媽媽在山坡上種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園里種花……」這時,一個學生說:老師,可不可以說種太陽!學生鬨堂大笑。老師問:好孩子,可以,但你為什麼這么說?學生說:不是有一首歌叫《種太陽》嗎?「沒錯」,老師帶頭為這個學生鼓掌,「你能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嗎?」學生邊唱邊跳。歌舞結束後,一個小女孩神氣十足地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課堂上熱鬧起來,老師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把這個一鳴驚人的句子寫在黑板上,然後介紹了孫中山的事跡。「小女孩激動不已,兩腮緋紅。孩子們似懂非懂,但在老師激昂情緒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燦爛的鮮花,開在每個人的臉上,開到每個人的心裡。」

(創新是有了,但基礎呢?如果連說話都不通,又談何創新?創新,必須是在扎實的基礎上才是合乎民族發展的需要。創新並不是第一位的語文素養,也不是最重要的語文素養,而只是語文素養的比較重要的一環。文化底蘊才是語文的核心!)

5、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生),教師插話補充。許多教師不講課文,而讓學生海闊天空,說長道短,甚至大談網上看到的新聞。彷彿教學的中心已經由教移到學上了,彷彿是課內向課外延伸。但是,讀書的時間少了,思考的時間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對於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為什麼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於不再提倡逐段講解,一些課隨意打亂文章順序,而不進行梳理;任意肢解課文而不回歸整體。有時突然冒出一個或幾個句子讓學生分析比較。(沒有了語言環境和課文背景,語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沒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學生是第一資源!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

7、中期評估:市裡好學校學生朗讀幾乎都用喊。而郊區條件較差的學校則老老實實,讀好書、寫好字。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也沒有機會出去,但語文數學都學的扎扎實實。

結論:對於語文教育來說,創新是重要的,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創新不能脫離基礎,在基礎學習中同樣可以培養創新的意識。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文的本質是「文化」!語文的范疇是生活!楊再隋教授:「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語文實踐活動,白白的浪費時間去幹些別的什麼,而不在語文課上進行語文實踐,這樣的課能說是語文課嗎?

四、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同樣重要的。

1、《高大的皂莢樹》:(1)自瀆思考,提出問題;(2)分組解決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3)匯報,教師組織提煉問題,再討論。

評:獨立與合作,每個人都動了腦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夠互相借鑒,互相促進。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習的效果。

2、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的作用是什麼?是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評價,共同提高。僅僅讀給同桌聽,讀完就完了,沒有任何目標,是無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討論為主。實際上討論時,有些學生不發言,有時學生權威壟斷發言權或誤導其他學生思維。而且討論在無序狀態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問題的某一點,既無法展開,也無法深入。

提防學生權威霸佔課堂。由於生態平衡的關系,每個班總有一些特別活躍,特別聰明的學生。他們反應快,思維敏捷。往往回答問題搶先舉手,想的也比別人快。所謂「叫得歡的小鳥先得食。」老師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會被他們吸引,更多地關注他們,給他們機會。小組討論,也是只有他們說話的份。兒童容易受榜樣的影響,更有從眾心理,有人先說,後來者紛紛跟上,思路就難以打開。這些人被稱為「學生權威」!處理不好,大面積提高難以達到,合作學習也成為無效的合作。

(解決建議:這是一種慣性心理、從眾心理。可以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學習,對他們的評價里,注重讓他們玩更高程度發展,側重他們「小老師」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三種層次)

(1)自由討論。
(2)分工:組長、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記錄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問題,討論篩選問題,分頭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質疑問題,匯報、匯總。

結論:合作與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有些時候需要合作學習,有些時候需要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可以融合,互相促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小組討論,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

五、探究體驗和接受學習

1、許多教師反映:以讀為本,整天只是讀來讀去,沒有什麼東西!強調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語文課是不是只要讀!

(要區分開來看待:一些優美的、抒情的詩文,可以通過多讀來體會、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課文都能這樣,例如一些比較平白的文章、說明性文章、應用性文章等,也許默讀、獨立思考或查閱資料更有實效。強調要重感悟,是對前一階段輕感悟,重分析的糾正。但感悟決不是唯一的,以讀代講也決不是語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一位教師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內容後,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說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續編故事。(過多的、無關的活動妨礙語文學習!這里的處理要注意,重點應在續編故事,其他動物的尾巴作用和畫尾巴,是多餘的。關鍵在於現象小壁虎的尾巴長出來以後會怎麼樣?會發生什麼事?其他動物尾巴和畫尾巴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拓展知識,體驗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這種體驗不是語文課的任務!是自然課的任務!在語文課中是一種無效活動。如果在教學主要任務完成後,利用這個拓展活動來開展口語交際應當不錯。)

3、《秋天到了》:葉子變成什麼顏色?葉子怎麼落下來? 畫出來。學生沒畫完,老師叫起來:說停就停,那個停筆最快?然後進行說詞:一片,一片片……又指導讀「落」字:要讀得又輕又慢,便做手勢邊讀。(過多的接受變成灌輸!環節太多,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組織活動有困難。為趕進度而沒有完成的活動,除了浪費時間和削弱了老師的影響力之外,就是給學生許多的無奈。當時一個學生拿一張紙拋落,像落葉一樣,教師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活動。那些亂七八糟的活動,不如改讓學生美讀,邊讀邊想想落葉飄飄的樣子。)

(結論:體驗是需要的,親身的實踐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時是終生難忘的。而且在探索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養,是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實際。一方面是教學的實際,教學內容能夠安排、設計活動。促進教學的進程,幫助學生發展。另一方面符合學生實際,學生能做,樂做,做了能發展學科專長。過於強調綜合性活動,沒有學科特點,那就不是語文教學!)

❼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

1.社會陰暗,風氣不好,連小小的愛心都獻不出,哪怕是一個眼神!現在的人,一心只想到自己,心無他人,自私自利。
2.這段話通過師生之間的談論,表現了地球的重要性,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世界,大承載。宇宙中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地球,地球是生命的搖籃,所有我們要好好保護我們的生產之地——地球。
3.如果我是教師,我會這么看:氣氛再怎麼活躍,少了學生高質量的思維活動,再好的課堂也是沒有好的質量,高質量的思維活動,是缺一不可的。
我會這么做:我首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然後再慢慢提高。最後,再來進行氣氛活躍的課堂。
4.我不是老師,我是位學生,但我很反感這種做法。一年級的小學生應該從基礎學起,二年級再寫日記。有些老師就是太心急了,恨不得馬上就把一年級的小孩子鍛煉成神童。不過我提倡以下做法:
①讓學生抄日記,一來可以鍛煉勤奮的好習慣,二來可以練好筆跡。句段學生不 必記,畢竟還是一年級的嘛!最好來個獎勵競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對學生說:「誰寫的字最漂亮或記住的詞語最多最牢可以獎勵XXX。」
②如果硬要學生在一年級時學寫日記,那麼建議先學好詞,學好句,段就先不談了。一年級的小學生,日記字數少則一句話,多則一段話。教的時候,盡量耐心,否則會給學生留下一個壞印象,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一年級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如果學得好,以後就會學得更好。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必須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一言以蔽之,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寫日記我的贊同程度是%49的。反正呢,最好就不要讓學生寫了,否則,後患無窮。

❽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教育思想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贊賞鼓勵的魅力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范業軍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

生 1 :我認為「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麼呢?

生 1 :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 2 :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 3 :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 「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 1 :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彷彿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 4 :「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可好在哪裡呢?

生 4 :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麼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 1 :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麼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 分析與反思 ]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互動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優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並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王麗

[背景] 隨著語文新課程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呈現。如「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等等。並且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師們在課堂上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毋庸質疑,新的教學方式的改變對閱讀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有的老師在努力實踐這些理念時卻發生了偏差,對新課標中提出的朗讀教學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於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與理解感悟語言文字,體會內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愛的草塘》

「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進去就像置身於大海中一樣。」

師:誰能有感情地讀讀這一句?

生:「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師:「讀得大不大,美不美?誰能讀得再大些?(學生再讀)

師:大了嗎?我們再大聲朗讀一遍。

反思與對策:學生將「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一句讀了數遍,但讓人感覺到學生的朗讀是被動膚淺,缺少情感的。難道僅僅聲音大就表現出草塘之大之美嗎?我認為在文中表現的應該是作者進入北大荒看見草塘後的驚喜和贊美之情。如果教師不能結合文本內容用恰當的語言鋪墊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讀指導,只是非要學生讀出「大而美」的情感,這只能是牽強走形式的朗讀。因為美不是強加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應該讓學生自己體會、感悟。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時,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通過自身語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與課文主人公親密接觸,身臨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間蘊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達到與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運」的境界。請看下面這則案例。

後記:在整堂課上,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用「心」來讀書。在課堂上通過自身的教學語言設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學生對英子內心世界的體會,讓學生將理解語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學會關愛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朗讀的指導無須技巧性的語言點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學案例與分析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譚小芬

我們永遠在一起——《地震中的父與子》情景式教學案例與分析

在語文教學中,應多注重創設一種恰當的情景,通過對情境的體驗,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深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動的故事,其中蘊涵著豐厚的人文資源。語文教學的任務顯然不僅僅在於單純地教會學生識字,認詞,讀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應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故事背後所傳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於小學生還缺乏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中若僅僅是通過課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來將課本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告訴給學生的話, 學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說教, 蒼白無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動中也是無所適從的。因此, 為了真正讓語文教學傳承人文之道, 針對小學生善於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 結合現實,開展情景式教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多環節、多手段來創設一種情境交融的氛圍, 一種有形與無形組成的" 教學情意場" , 使學生" 觸景生情" , 領會文章所表達的人文精神, 認同文章所傳遞的思想感情, 從而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這次5·12大地震中的許多鮮活的實例來講述《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 闡釋情景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 30多萬人在不到幾分鍾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在混亂中, 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沖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漂亮的三層教學樓, 已經變成一片廢墟。但是萬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 不論發生什麼, 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正是憑借這一堅定信念, 這位父親孤身一人, 不顧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 經過38個小時的挖掘, 終於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學。

情景教學案例:

片段一 結合實際, 營造情景氣氛

(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 教師首先展示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關視頻圖片並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用3一4分鍾時間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後進入教學主要環節之一,結合實際, 營造情景氣氛。)

師:同學們,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號我們祖國的四川發生了8.0級的強烈大地震,在這次地震中有許多的人不幸遇難,其中也有許多向我們這樣正在教室上課的孩子,在上課之前,我們首先向他們表示我們的哀悼!(班長: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鍾)以前我們上語文課, 老師都要提一些問題幫助你們學習, 今天, 我也要提問題, 但不多,就一個, 想知道這是個什麼問題嗎?老師暫時不告訴你們, 讓你們來猜一猜。當然, 猜不是亂猜, 要有根據, 要有所准備, 怎麼准備呢請聽清楚第一, 認真讀課文, 邊讀邊想, 老師會抓住哪些詞句來提問,會在哪裡提問, 如果在這里提問, 我該怎麼回答。第二, 根據自己習慣的方式, 讀課文。你可以放聲朗讀, 你可以默讀, 你也可以邊劃邊讀。第三, 讀完後你還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聽明白了就開始吧! (學生快速地讀課文並在小組中進行討論, 教師巡迴指導。)

師:現在老師想聽聽你們的猜測, 誰先來?(請4一5位學生交流他們所猜出的問題, 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猜測, 教師予以鼓勵。)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說明大家剛才對文章的閱讀很細致、很認真, 而且還很善於思考。老師也提出一個自認為價值較大的問題, 我是根據課文的最後一個小節提出的。

師生齊讀:"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師:大家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嗎?(板書:了不起)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父親。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 那些周圍的人們, 那個孩子的父親就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了。我們相信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些什麼或者對這位父親說些什麼, 下面就請你們續寫這篇課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個孩子的家長中的一員, 此時你會對這位父親說些什麼呢?把你們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學生快速地寫著自己的感受, 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已經寫完的同學來給大家讀一讀你寫的感言, 好嗎?還沒寫完的同學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來交流你所設想的感言。 (請2-3位學生交流自己所寫的感言, 然後讓他們找出自己用來表達對這位父親敬佩之情的詞語, 並板書。學生會使用" 堅持不懈" 堅強" 、" 堅守承諾" 、" 永不放棄" 等詞語。

【分析】教學一開始, 以剛剛發生的5·12大地震導入,結合視頻、圖片,創設情境,將學生的思緒拉向了地震的慘烈現場。又在此情景下提出問題, 表面上看是讓學生來猜測老師將會提出什麼問題, 實質上是教師通過學生的猜測結果來更好地把握學情, 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於後續的教學環節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中, 布置學生寫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學生家長的" 身份" 來寫, 這種"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很快進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實感受, 並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僅如此, 通過課堂交流學生所寫的結局, 使這些發自內心的情景感受進一步在課堂上擴散, 直至形成彌漫於整個課堂的情景氣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悅中, 沉浸在對這位父親的無限崇敬和無盡感激之中。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師生共同參與課程資源整合和利用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閆軍華

《賣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斷: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中第二段描寫幻景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幻景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自讀課文、體會。然後集體交流。

生1:我感受到這些幻景給人以美好的感覺,讓人覺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溫馨,像夢境一樣。

師: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許多同學讀後都幸福地笑了。在這些幻景中,你對哪次幻景最感興趣?請選擇其中感興趣的一次說一說。

學生自由找夥伴交流。然後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興趣的是描寫烤鵝的幻景。因為烤鵝正冒著熱氣,真讓人垂涎三尺。而且它還可填飽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歡出現火爐的幻景,因為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聖誕樹,聖誕樹是那麼美麗。

生3:我最感興趣的是奶奶出現的這段幻景,因為奶奶是那麼慈愛,她可是唯一疼愛小女孩的人啊。

師:你們說得真好,老師已被深深感動了。那麼課文又是怎樣具體描寫的呢?請大家再讀有關的語句。讀出「美好」的感受,你感興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讀幾遍。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五次幻景,師個別點撥。

師:好,誰願意先將你最感興趣的那次幻景讀給大家聽聽。

生:我讀烤鵝這次幻景……

師:應該說你讀得不錯,如果幾個關鍵詞能再強調些的話,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應突出怎樣的語氣?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師:對呀,誰再來讀?

生:(讀)

師:好極了,你看多麼誘人呀!有感情朗讀就應該抓關鍵詞在語氣上加以處理。

生:(按照老師的提示分別讀其他幾次幻景,讀中師生共同評議)。

生:(五次幻景讀完後,一生提問):老師,我想提個問題,小女孩的眼前怎麼會出現「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這些幻景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透過幻景思考產生的原因,同學們,這就是鑽研,很多時候我們就應該多想想「為什麼」。這位同學,你真行,對他這個問題,大家能回答嗎?讀後想一想。

生1: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飢餓、痛苦的,她想得到溫暖和幸福,所以她會想到火爐、烤鵝、聖誕樹和奶奶。

生2:因為小女孩渴望得到溫暖、幸福,還有快樂,而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能給她溫暖、幸福、歡樂,所以她會產生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這些幻景。

師:講得多好。是啊,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飢餓,還有孤獨,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歡樂、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沒有?結果怎樣?作者又是怎樣寫的?讀讀描寫小女孩的現實部分,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略)

生:(讀小女孩現實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案例反思:

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但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如果僅僅靠教師從課外書中來攝取,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學生仍舊是被動接受的容器,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而加強學生參與教材篇內的整合與開發,不失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求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導學生參與教材篇內的整合與開發,做到了到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寫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並沒有平均使用氣力,而是以其中的一兩次幻景作為教學點,重點引導學生去朗讀、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並由此伸展開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學習其它幾次的幻景描寫。學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時,產生了探究的慾望,急於弄清小女孩產生幻景的原因,從而轉入了對小女孩現實部分的閱讀。通過「幻景與現實」這兩部分內容的整合開發,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後學生由小女孩的命運想到了已學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運,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學習情緒高漲、思維活躍。這樣的教學顯得立體、豐滿。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100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