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如何在小學語文數學教學中滲透友善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數學教學中滲透友善教育

發布時間:2021-02-28 23:13:49

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課時,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拒收禮物的品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弄懂這個難點。在學生讀通課文後,主要抓住這三個問題來討論:
引導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公儀休喜歡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
(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麼拒收鯉魚?
在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
接著討論第二個問題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他又為什麼拒收?
出示公儀休拒收鮮鯉魚原因:「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抓住重點句了
1「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
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責任,而是嚴於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張字條,還留下了——誠實和信任。
2、「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有禮貌,承認自己的錯誤。)
·「請你把購貨單據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說到做到,態度誠懇,主動提出賠償。)
·「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誠懇,堅決,一定要賠償小紅車的損失。)
小紅車的主人給「我」打電話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鏡的錢。而是(表示感謝)
是的,我的誠實與信任換來了小紅車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樣回報了我誠實與信任。這種彼此的誠實和信任,使一場糾紛化解了。
無人知曉,無意碰壞,卻主動要求賠償;車子遭撞,物件被損,卻打電話致謝。同學們,這篇課文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誠實是無價之寶,擁有誠信就等於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就是作者要以「誠實和信任」來作為課題的原因。想一想,課文還能換個題目嗎? 生自由說
學完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時刻記住,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再讀課題。讓學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躍教學氣氛,滲透法律意識。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開展法制滲透教育就是要在教書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組、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查找可以滲透的法律法規,主動滲透到教學中去。一位老師在教學《翠鳥》時,初讀課文後,學生們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把喜鵲抓來養著,我們照樣給它吃喝,好好保護它,不會傷害它啊?」對於這個疑問,於是就對學生說:「這是國家針對動物保護有專門的法律規則,比如說禁止傷害益鳥;不能隨意抓養鳥類等等。」學生對我的解釋還是一臉狐疑,一雙雙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滿了對這「新鮮事」的疑惑,有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但是我們並不傷害它,抓它來是為了保護它啊,這不是更好嗎?」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紛紛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來又不傷害它,可以與我做伴,挺好啊。」「又沒有人看著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學生激動的炫耀:「暑假裡,抓到好幾只鳥呢。」……面對學生們這些突如其來的辯駁,告訴他們: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是不允許的,它是有法律依據的,以後決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在發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法制意識淡薄的國家,孩子們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怎能片面的要求他們在這樣的社會「出淤泥而不染」呢?來自學生深處,根深蒂固的無視法律尊嚴的思想僅僅靠一番說教就能改變?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到底還應該讓學生獲得什麼?是鸚鵡學舌般地告訴他們;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於是,我引領學生深入研讀,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從孩子們喜歡的喜鵲,體會到孩子們不抓喜鵲並不後悔,而是希望喜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生活空間。更深層次體現了孩子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通過「你贊同孩子們的做法嗎?」「喜歡這些孩子們嗎?」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看似簡單的「贊同不贊同」、「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問題,卻蘊藏著思辯的火花。這是是與非的判斷,是善與惡的鑒別,更是他們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驗。隨之,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問:「你們喜歡這些孩子們嗎?為什麼?」「喜歡,喜歡,因為他們懂得愛護鳥類。」學生大聲回答。我又反問:「可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天天看見漂亮的喜鵲,多可惜啊。」「但是這樣是為了讓喜鵲有更幸福的生活。」「對啊對啊,我們也是社會的小公民,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假如說我們平時上課不遵守紀律,那課堂不是亂套了。」…… 學生的回答聲聲是那樣悅耳動聽。聽著孩子們那一聲聲稚嫩而又深刻的陳述,我的臉上欣慰無比。因為我見證了學生們想法漸漸深厚的全過程。

㈡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新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小學語文教學目的之一是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內容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滲透手段,通過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對於不同的教材,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使語文課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陣地。文章結合教學實踐,主要探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品析詞句,配合說練,滲透思想教育

品析詞句,理解教材中的課文用詞、語言,選擇合適重點詞句,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語言美,同時豐富語言積累並逐步感悟。學《鋤禾》這首古詩時,我抓住「粒粒皆辛苦」一句中的「辛苦」這個詞,師生共同討論:碗里的飯是怎麼來的?通過討論,學生知道農民伯伯耕地、耙地、播種、施肥、澆水、鋤草、收割、脫粒,最後媽媽做成飯,不知要經過多少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吃到香噴噴的飯,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緊接著我又出示三幅圖讓學生口述作文,使學生把懂得的道理應用到實踐中去。第一幅圖上畫的是一個小朋友正在和媽媽一起吃飯,第二幅圖是小朋友把米粒撤在桌子上媽媽讓他背《鋤禾》,第三幅圖是桌子上沒有米粒了。學生看了圖後就會練習口述:小朋友背完《鋤禾》後,媽媽給他講愛惜糧食的道理。這個小朋友聽後想:是啊,每一粒糧食都來得多麼不易!我應該愛惜糧食。於是,他把撒在桌子上的米粒一粒一粒拾起來。就這樣,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內容的同時,思想上受到了感染,感情上受到了熏陶。

二、創設情景,培養想像力,滲透思想教育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進行想像,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續編故事,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使學生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課堂上這樣創設情景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剖析內心,培養思維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在思維過程中實現的,而學生思維活動的正確展開,有賴於教師積極的引導。聽《英雄爆破手》故事,「導火線快要燒完了,爆破筒就要爆炸了,陶紹文還是使勁地頂著」,講到這兒,我啟發學生思考: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陶紹文會想些什麼?通過思考和老師的啟發誘導、講解,學生理解到:當時陶紹文想:不炸碉堡,部隊不能前進,整個戰斗不能勝利,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也是值得的,他想到的是祖國、是人民、是戰斗的勝利,唯獨沒有他自己。通過對人物行動思想的剖析,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從而讓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立志向英雄學習,聯系生活,開拓視野。又如學了《童年的發現》一文後,我啟發學生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愛觀察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自己在哪方面有所發現,寫成小日記記錄下來。這樣的作業,把學生的胡思亂想以書本上所學知識為引子,引導學生做科學的猜想,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作業要和生活巧妙聯系,還可以利於特定的節假日,如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給孩子們留愛心作業,讓他們做賀卡,做小製作送給親人或老師。同時,讓學生關注有益的教育類節目,如看《開學第一課》《感動中國》等也不失有好的作業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誦讀重點句,學習刻苦精神,滲透思想教育

誦讀語文中有關刻苦學習的句子,進行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用心地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每張畫上都畫了許多不同形狀的雞蛋」;「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聶耳把冬衣賣了,買了小提琴自己練,他拉琴時常常入了迷,忘了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這些句子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幾遍,達到經常用他人刻苦學習的精神鞭策自己,從而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提升思想認識。

五、展開討論,提高明辨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當前很多老師只重視基礎課,語文的教學忽視思想品德教學,往往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邊聽,一節課講完了,課本往書包里一塞,萬事大吉。雖然道理也聽懂了,但怎樣把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落實於行動,那又是一回事。我們培養的人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不光要智育好,更重要的是品德好。如學《我的哥哥》一課,我結合課文內容,提出討論題:「哥哥買電影票老老實實排隊傻不傻?」「犯了錯誤,做了錯事,只要別人不抓住,我就不承認,這樣對不對?」「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幫助別人這樣是不是傻的表現?」通過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使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明辨了是非,作出道德判斷,樹立了榜樣,改正了缺點,提高了認識。討論的過程也就成了學生受教育的過程。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應認識到,教育的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播知識,而應是注重人的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教師應做到合理靈活運用教材,多方結合,充分發揮學科作用,不斷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有用人才。

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安全教育

論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古代漢語是指古代漢民族的語言。由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和以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兩部分組成。我這里所說的古代漢語知識是指古代漢語學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字學、語法學、音韻學、訓詁學和詞彙學等。我們以為,一門學科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應從它的研究對象去看,另一方面又要從它的功用去看。世間的學科,有的以研究實體對象為主,有的則以研究關系,功用對象為主,前者如生物學、地質學、語音學,後者如技術經濟學、數學。此外,還有一類學科,它既研究實體對象,又研究關系、功用對象,而古代漢語學就是以研究實體對象和關系,功用對象為主的一門學科。它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代漢語知識對小學生的古詩、文言教學,生字讀音、寫法教學以及詞彙教學方面有很多幫助。這里,就從以下4個方面來談談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古代漢語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同聲旁的形聲字在今天普通話中的讀音。
《說文》:「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就是由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思的形旁組成的漢字。我們漢字中絕大部分都是形聲字。學生到了小學2年級的歸類識字就開始學習形聲字了,但是他們都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字是形聲字。究其原因,還是漢語讀音的轉化分流導致。形聲字的聲旁是表示一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同被造字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同一個聲旁的一組形聲字在造字時代的讀音應該是一致的。可是到了如今的普通話中,語音的分流轉化使讀音相差很遠。怎樣讓學生分辨一個字到底是不是形聲字呢?
其實這里可以向學生介紹一點古代漢語的知識,比如「古無舌上音」,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心錄》卷五中提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之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聲母zh、ch、sh在古代其實讀作d或者t。所以我們發現「端」、「喘」、「揣」、「踹」、「遄」是一組形聲字,「逃」、「桃」、「洮」、「跳」、「挑」、「眺」、「窕」、「佻」、「祧」是一組形聲字,「調」、「凋」、「碉」、「稠」、「綢」、「惆」是一組形聲字。而且通過這些知識和列舉的形聲字我們還能發現其中規律性的問題總結:形聲字的聲旁有念d,t的,都可以翹舌。
二、古代漢語知識可以解決小學語文一些難解的詞彙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些很讓人頭疼的詞彙,比如「凱旋歸來」、「懸殊很大」、「公諸於世」等等,「旋」就是「歸來」,「懸」就是「很大」,「諸」就是「之於」的意思,似乎這些都是犯了重復的語病,還有新興的「鋁沙鍋」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詞。但這些詞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這樣說,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導致這個的原因是我們現代漢語受西方語言影響,有羨余性,即多餘性(語言的羨余性、語言的模糊性、語言的生成性,被稱為20世紀國際現代語言學界對自然語言本質的三大發現。)。重復其實是為了增強語言信號。就這一點來看,這些詞彙的使用其實是可以的,不算是語病。在我們的漢語中的偏義復詞就是這樣的情況。如「國家」偏指「國」,「家」義消失;「人物」偏指「人」,「物」義消失;「質量」偏指「質」,「量」義消失;「舟楫」偏指「舟」,「楫」義消失;「狐狸」偏指「狐」,「狸」義消失;「妻子」偏指「妻」,「子」義消失。 「忘記」偏向「忘」,「記」義消失;「死活」偏向「死」,「活」義消失;「離合」偏指「離」,「合」義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義消失;「緩急」多指「急」義,「緩」義消失。這些偏義復詞都經過臨時組合階段的試用過程,歷代相遞襲用,漸漸固定了下來。而上面提到的「凱旋歸來」、「懸殊很大」、「公諸於世」、「鋁沙鍋」等等依然還處於試用階段,也許將來會漸漸固定下來,但是現在我們還是願意寬容一點來看問題。
三、古代漢語知識對小學的文言釋義有很大的幫助。
在中小學的課本上古詩和文言文還是佔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師在教授時對字詞的解釋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時候都是在曲解詞義,誤把隨文釋義當作了義項,有的不考慮文獻性質而胡亂解釋,如將李白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疑是」解為「好像」,事實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遙看」之景,第四句,作者並沒看到其景,但古人認為實有「銀河」。「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這瀑布似乎是來自九天之銀河,這正反映了當時李白的認知心態。還有,《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實是「井干」的意思,並非我們現在的「床」。再如,將「唯賢是舉」的「是」翻譯成「適合」。事實上,這是一個賓語前置格式,翻譯過來就是「舉唯賢」,「是」是提賓的標志,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教師在平時多讀古代漢語的書,增加知識,在講到這些翻譯時就可以給學生最准確的知識。
四、古代漢語知識在生字教學中的應用很多。
生字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漢字音形相近的字很多。怎樣讓學生弄清楚不寫錯是教學的一個難題。很多老師會採用編兒歌記生字的手段。但是一些極易混淆的字還是很難讓學生區分。比如「如火如荼」的「荼」字,不論是字形還是讀音,學生總是和「茶」分不清。其實「荼」是個形聲字,聲旁從「余」,和「荼」一組的還有「塗」、「途」。教學時聯系這兩個形聲字讓學生記憶就很難搞錯了。而且根據「喻四歸定」的音韻學原理,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是讀成定母,所以「余」字上古時就是讀作tú的。這樣告訴學生他們就更不會弄錯字音了。
古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遠遠不止我上面所列的4點,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一年級的拼音教學這個難點,有些孩子到了五、六年級拼音還是很不好。其實這些都可以用古代漢語知識來解決。我們等待著更多老師來發掘。
要運用古代漢語知識於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必須熟練的掌握古代漢語知識。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這要求我們老師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
黃侃先生說:「夫所謂學者,有系統條理,而可以因簡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雖字不能遍識,義不能遍曉,亦得謂之學。不得其理與法,雖字書羅胸,亦不得名學。」 我想我們老師能給學生的也就是方法吧。讓學生掌握各種方法,理解題旨,觸類旁通。孩子不僅有童心更有好奇心,用多種方法讓他們來理解語文會事半功倍的多。對老師來說也會輕松許多,讓古代漢語知識應用於語文教學,給學生和老師帶來更多方便吧!

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這么三句話:
1、展現在我眼前的是藍天、白雲,碧綠的大海,正從東方升起的朝陽。 2、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著歡樂的歌。
3、咱們自己的石油鑽探船,我彷彿聽見大海正在唱著一曲新歌。
第一句話描寫了四樣景物,藍、白、綠、紅構成了一幅色彩鮮艷而又美麗的風景畫,可見作者的心情是多麼的愉快,所以在朗讀時要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愉悅之情;第二句是寫浪花在唱歌。浪花怎麼會唱歌呢?其實是作者看到海港繁榮的景象後,自己心裡高興地唱著歌。這里可以指導學生用歡快的語調來讀,高興得就像自己在心裡唱歌一樣;第三句中的「咱們」指的是我們中國,說以前我國沒有石油鑽探船,現在我們國家可以自己製造了。這句話就是借大海的歌來表達作者的喜悅之情,來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這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激昂的語調來讀,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達出來。因此,通過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欣賞優美的語句,另一方面又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 (三)聯系學生實際,深化思想教育
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憑借教材,堅持正面啟發、誘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在領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從而進一步受到課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課,教師可以在課上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小蘿卜頭」進行比較。「小蘿卜頭吃的是殘羹冷飯,住的是陰暗潮濕的監獄,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寫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筆頭,那麼你呢?」讓學生想想自己和小蘿卜頭一樣大的時候生活是怎麼樣的,從而對「小蘿卜頭」小小年紀在監獄里的非人生活充滿同情,激起學生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懷遠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學習的教育,並逐漸轉為自己的行動。
二、在作文教學中,把握最佳時機,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時機,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於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 (一)審題中,明確寫作目的,體現德育要求
審題是作文的關鍵。學生能否正確地審題,決定作文的成敗。審題正確,寫出來的文章就扣題,就能達到這篇作文預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審題有誤,寫出來是文章就會離題,就失去了這篇作文的意義。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小,社會經驗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所以看待問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師不在審題的過程中加以指導的話,學生的思維往往會出現片面性和膚淺性。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分析,適當加以討論,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目的:或是贊揚某種精神,或是說明某種道理,或是吸取某個教訓,或是給人某種啟迪。如果這第一步做好了,那麼想通過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例如語文教材中有一個作文訓練「寫家鄉一處你喜愛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寫」,如果讓學生拿到題目就寫,也許大部分學生只會僅僅描寫某種景物,顯得比較單調。古人雲:「文以意為主,文為意而發,意在文之中。」我覺得在這三點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寫。
所以,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要求學生不僅要說出寫哪一處景物,那處景物有什麼特點,而且一定要說出為什麼喜愛這處景物。之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有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就緊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學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選材中,選擇真實材料,把握德育契機
如果說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那麼,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如何才能讓小學生寫出有靈魂、有血肉的文章呢?這就要求學生在審題立意的基礎上學會選材。
葉聖陶老先生一再強調作文要用自己的話來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小學生也是社會上的人,他們難免會受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思想難免會被其左右。作文無疑是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的一個窗口。如果學生在作文中敢於說真話、寫真事,這就等於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為教師了解他們思想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教師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機」。比如讓學生寫《我做過的一件錯事》,事先教師要聲明不會秋後算帳,鼓勵學生選擇自己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材料來寫。這既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批評、正確評價自己的極好機會,又讓教師發現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即使把握德育「契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把育人和作文逐漸統一起來。

㈤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並不等同於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鬨笑,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古井》時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准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與的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出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畢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教學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來體現、突出中朝兩國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產國際主義情誼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學作者背景中滲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時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讓學生課前預習尋找關於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為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從中深切感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作者的高尚品格,從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於進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讀課文時滲透德育教育
教材編排者選的這些課文都是有原因的,從各個角度進行選材,達到各種育人的目的。而教師就是在分析這些課文的過程中,根據其內容和特點,掌握適當時機,靈活地進行德育教育,從而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從學習古詩中滲透德育
詩歌自古就是傳統和弘揚中華文化最形象的載體,詩歌更是千百年來塑造炎黃子孫人格氣質最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詩文化,古詩語言簡練精闢,每一首詩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通過讀詩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積累古詩,來沐浴學生的心靈。
2、反復誦讀,悟出情感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指的是通過反復朗讀,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些意境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特別適合用多讀的方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課文讀通、讀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讀的方式很多種在把課文讀熟的前提下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課文內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分析詞句領會內涵
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中重點的字詞語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而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效途徑,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很好的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德育教育,使德育進一步延伸。比如在語文實踐性作業設置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農民種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長過程中除草、打葯的調查報告,簡單的一個作業,由學生向家長咨詢,然後自己做這個調查報告,讓學生了解種花生的整個過程,從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德育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素材,靈活運用,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諧自然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人性的光輝。在小學教育中應該重視德育,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在社會上才更加有競爭力,更能適應社會的進步。
三、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培養的目的。因為, 如今的孩子,要麼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越,深得父輩的寵愛,缺乏對他人的關愛、給予與奉獻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麼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教師唱反調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到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不能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開展德育工作,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學習的同時進行的心靈凈化的過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課那麼直接,它是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的,是在對文章開展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感知的。它與教師的發現、挖掘、利用、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學生的學習、感悟、體驗與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與新課程標准、教材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有著密切的關系。要真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學習新課程標准,認真研究教材編排體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捉摸透學生,著眼於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活動中去,將品德培養與語文知識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教材中刻化的一個個鮮明的形象,講述的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與熏陶,在語文素養提高的同時,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

㈥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它告訴我們,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知識型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同時她也為我們的數學教育明確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課堂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在數學課上,做到知識教學,智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到位,就需要在滲透上下功夫,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了解歷史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適當的利用歷史知識,會起到較好的教育作用.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圓周率知識》,九章算術,以及華羅庚推廣的優選法,陳景潤的陳氏定理還有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等科學家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學生學習進取精神.
二、利用數學美感,培養集體主義的觀念
數學並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它實際包含著許多美學因素,數學美的特徵表現在和諧、對稱、秩序、統一等.比如在講授圓時就可以把集體主義滲透到這個知識點中.圓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就像一個和美的大家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時也遵循著集體的紀律,由此可以啟迪學生,你們就像圓上一個個孤立的點,班集體就像一個圓,集體形象和榮譽與你們的努力分不開的,若個人不遵循集體紀律,就像不在圓上的點一樣,游離於集體之外,也得不到集體的溫暖.這樣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將集體主義教育自然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
三、引導數學實踐,培養關注社會的習慣
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加強數學與實際的應用聯系,強化應用實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而且還可以利用它們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好習慣.
如在講授三角形知識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時,可以啟發學生: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數學知識只有同實際運用相結合,才能體會到它的使用價值.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針對性的布置一些作業,或者建議學生觀察了解數學知識在各個方面的應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習慣.

㈦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語文中的教學可以添加一些,感恩的文章。
讓孩子自己體會其中的含義。
還有感恩的思想。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㈧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健康包括身體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 我們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滲透內教育 如 描寫春天的單元容 我們可以相機教育學生在春遊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和具體注意事項 再比如關於團結友愛的單元教學時 可以引導學生注意同學之間要互相理解 互幫互助 也可以專門通過口語交際課、綜合性學習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㈨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㈩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

黃金洞民族中小學方針咱中國早就有「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古訓;孔子也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都說明了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也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往往決定他今後的發展,近代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英國哲學家培根在《隨筆錄》中也談到:「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時候都是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的,咱就拿古詩詞教學來說吧。古詩詞教學並不是涉足到古詩詞單元了才有的教學活動,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藉以開展古詩詞系列活動,從而進行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教學伊始採取先入為主的方式,倡導學生廣泛涉獵大量的古詩詞,提倡他們多讀多記,去親身實踐「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讀書真理。這樣不但增長了知識,又讓他們通過這一途徑親密地接觸了民族文化並了解其淵源,深刻體味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教材的古詩系列按「新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每一個階段對學生的要求都大同小異,無外乎誦讀、理解、背誦、體味、賞析。為了讓古詩的學習和背誦落到實處,從執教最初,我就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古詩誦讀」活動,採取「不求甚解」與「直面經典」的方式,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一周誦讀一首詩。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鍾的時間,把「課前一支歌」和「課前一首詩」相結合,各組推選「古詩擂主」引導同學們誦讀古詩,每周除了選編入教材的古詩外再額外選讀一首,或指名讀,或聽讀,或一起誦讀,到了周五,再由「古詩擂主」來檢查同學們的誦讀情況,不能達到誦讀要求的,還要利用課余時間補上來。每人一周誦讀一首,一學期下來至少可以背誦20---40首古詩,一年就可以誦讀40---100首不等,古詩誦讀的任務自然是水到渠成,皆大歡喜。一月上一次古詩活動課。每個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如:故事擂台賽、漫讀古詩園、唐詩拾趣等,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切入點。每當上古詩活動課時,邀請其他語文老師來指點。在搞「故事擂台賽」時,把「誰記得古詩多、誰的見識更廣」作為誘因,讓古詩誦讀活動自始至終轟轟烈烈地進行;在上「漫遊古詩園」活動時,設計了五個部分:古詩數字園、古詩動物園、古詩植物園、古詩顏色園、古詩四季園,讓同學們對含有數字、顏色的詩句,描寫動、植物的詩句,贊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進行系統歸類,有效地復習誦讀了古詩。一學期開展一次賽詩會。賽詩會以小組為單位,按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別安排不同的內容,如:「古詩,你能背多少」、「古詩巧對接」、「讀古詩學成語」、「中秋節賞詩會」、「春聯比賽」等。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於樂,既誘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又使古詩教學得到了有益的擴展和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一學期舉行一次古詩誦讀等級考核評定,由語文老師進行檢測。20首一級,40首二級,60首三級,80首四級,100首五級,100首以上為特級。必修內容就是全班學生必須參加「古詩考級」項目,級別根據學生背誦古詩的篇數來確定。古詩誦讀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兩年來,同學們誦讀古詩的能力大大增強。古詩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少年又正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段,我們何不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到極致,引領學生漫步於古詩詞,馳騁於古詩詞,從中領略到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了解我們的國家,激發他們建設祖國的鬥志。我們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的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才讓我們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傳,也才不會再有「曹操寫的《滿江紅》、兵馬俑在北京」的尷尬。更有,「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同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由此可見,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對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鑄造學生的靈魂,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的養成,實在是功不可沒。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小學語文數學教學中滲透友善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