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小學語文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發布時間:2021-02-28 14:22:48

1. 我國小學教育評價中主要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第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讓一 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全民富裕的發展戰略,不知從何時起這一量變到質變的戰略思想也被用在了教育改革上,這一遠用實質上是非常科學的。但是將其用在了教育 資源配置方面就顯得有些欠妥了。其結果並不像原先預料的那樣達到全教育體系共同進步,而是導致了現在的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各個學校的「貧富差距」越來越 大,造成了馬太效應的產生。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是要讓各個學校從教育大局出發,鼓勵其辦出自己的特色,但不鼓勵其進行不合理的資源流動,不僅不鼓勵,而且 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還要進行適當的干涉和控制。眼下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不僅發生在城鄉之間,城市內部、鄉鎮內部也同樣存在,所以解決這一問題任重而道 遠。

第二、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失衡。前段時間有規定說教師有批評教育學生的權利,想想是多麼可笑,也是多麼可悲呀。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家長的維權意識 已經蔓延到了孩子身上,這原本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將其冠以寵愛的動機那就使這種行為失去它本來的意義了。眾所周知,目前教師的權利與幾年之前相 比在一點一點地減少,而與之對應的義務卻在 一步一步地加強,這一方面給教師管理教育學生增添了很大困難,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家長的意 見固然重要,但是由於家長的地位特殊,建議難免存在諸多的情感因素,從而在某方面反而阻礙了教育的改革。

第三、側重才智教育,忽視品德政治教育。 相 信所有的家長在孩子拿到成績單後都會先問一句「語文考多少啊?數學考多少啊?」然而很少有家長會關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考的怎樣,在學校幫助過同學嗎等等 這些問題。你可以將這個現象歸咎於社會發展需要,但這也證明了學校和家長兩方面都缺乏重視孩子的品德素質教育。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對教育的改 革,並不是一場革命。古人的教育思想大多雖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但古代的品德教育做的還是遠遠勝於現代的。所以我們不要一味的學習和照搬國外所謂先進 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在古代教育和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綜合發展創新出適合於我國國情的教育方針。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用來充當科學發 展的工具的,而是要有優秀的品質,先進的思想,過硬的政治素養,能夠做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人才。而不是那些自私自利、只顧各人享樂不顧國家使命的庸才。 不然我們培養出的人才有可能會學成出國「深造」,也有可能對社會發展起不到應有的促進作用。所以,既然國家提出要加強素質教育就應該在素質培養上下大功 夫,而不是在什麼所謂的減負上做文章。

第四、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這里所說的水平不光是指教學水平,同時也包括其 個人素質水平。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要求做老師的不僅要有其獨道的科學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還要有園丁般高尚、樂於奉獻的精神。

想要達成這一目 的,需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加強師范院校的學風校風建設,提倡並積極開展大學生下鄉支教幫教活動,以培養師范學生的奉獻精神和樂於吃苦的高尚情操。
其 次,各學校要定期開展教職工培訓活動;增加校與校之間教職工學習交流的機會;獎優罰劣,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選拔優秀教師以激勵先進帶動後進,另一方面 對暫時達不到要求的教師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
最後,加強宣傳教育事業,引起全社會對教育事業的關注。這樣就從無形中滿足了教師們的社會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 要,使其內心充滿優越感和榮耀。他們就會更加註重自身素質的修養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五、學校做為學生的監護人,忽略了對學生心理方面的指導和關心。小學生正處於心理發育的初期階段,正如一棵正在生長楊樹一樣,如果不對其修剪,任由其發 展,則很難成為棟梁。所以做為學校,要真正做到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就必須全面的關注學生。現代社會要求下的教師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教書 育人層次上,同樣重要的還有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心理教育,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朋友和精神上的導師。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實際中存在哪些問題,應怎樣解決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也只能從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來說。這幾年大部分老師都學習了新的課程標准,在課堂上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圍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堂教學,但大多數只是流於形勢而已。從目前情況看,我認為,當前語文教學,除了教學目標定位不準,關注教材多,關注學生較少以外,主要有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形勢化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對「合作學習」的要旨不能正確理解,只是把它當作了一種課堂教學的插花點綴而已。如,把幾張課桌並在一起,同學間互相交耳,管他們在說什麼就成了「合作學習」。
2、課堂提問不當,難易無度,不能把握合作的時間
在教學中,不能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提問,而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像,不加思索地隨意提問,學生張口就能喊出。要不,問題難度太大,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只好胡亂八扯,行不成完整的答案,延誤了時間,老師只好打住,轉入新的內容。如何做到恰到好處,還真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究和摸索。
3、課堂中過分的激勵與表揚
學生都有顯示自己的慾望,特別是小學生。但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中,濫用激勵與表揚,不管學生說什麼都是一味地表揚,管它正確與否。學生說得好,好在哪裡?學生說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給他個表揚再說。
4、提問作用缺乏啟發性
提問作用要具備啟發性,它是指通過提問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聯想而有所領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當然,並非所有的提問都具有啟發性,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才能提出高質量的有啟發性的問題,否則只能做表面文章。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表面上氣氛熱鬧活躍,而學生的思維能力卻得不到真正的培養。總是會不自覺地提一些瑣碎的、膚淺的、甚至是無聊的問題。成了學生在課堂上不加思索的亂說、胡說現象。
我認為,為了解決當前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關鍵在於不斷開展師資培訓,使他們真正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新的課程標准,達到課程改革的目的,使農村教育真正能夠向前發展。

3. 你認為當前語文教育中存在哪些問題或弊端,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一、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時代不同,學生的學習觀念不同。現在上學不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學生在家都是嬌生慣養,怕吃苦,不夠重視學習。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懈怠,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學習興趣。
二、學生過度依賴資料,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改下的課堂,要求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堂,可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無法與老師配合。或者過度依賴資料,抱著資料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照著資料念,個個都是標准答案,這樣的課堂失去了意義。
三、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課本、板書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傳遞知識,而學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記筆記,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樣下去,學生就習慣了老師把一切都做好,「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自己也忘記了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語文是極其靈活的一門學科,只要理解了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學生就可以自己組織語言來表達出來,也是正確的答案。搞好初中語文教育應採取的措施 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於學習語文不感興趣,那麼他們就會對語文的學習、閱讀等產生抵觸心理,這樣,就算語文教師再努力地教學,也無濟於事,因為學習的主體根本不想接受語文方面的知識,更談不上提高文學素養。因此,在做好初中語文教學方面,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師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內容,並且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開拓性學習也會明顯提高。「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准備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收集充足的相關材料,然後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講述、分析和評價,其他同學聽完之後還可以提問。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而且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後,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因為習慣決定一切。初中生相對於高中生來說,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其逐漸地形成學習語文的習慣。習慣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所以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當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後,就會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後,要努力引導學生實現下一個目標,形成另一個好的習慣。比如:在開始學習語文時,在每篇課文講解之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一段時間過後,學生自然就養成了自主預習課文的習慣。在這個習慣形成後,逐步地讓學生在預習過後總結每段的段意,理解作者想要給讀者傳輸的思想,以及在文中找出好詞好句來積累。這樣,就使得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課文的習慣,而不是依靠老師來講解,來灌輸知識。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要盡量使良好的習慣不斷地在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並且時刻注意學生動態,避免不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經過在學習的不同階段的引導,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就會養成。3.培養學生提問意識,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長期的應試制度,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老師講課,學生埋頭做筆記」現象,學生的思維鈍化。在當前實行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學生通過先預習課文,提出和文章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和詢問老師,從而解決疑難問題。這樣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語文的學習主要靠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對於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對於其看法可能千差萬別。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經常組織學生展開對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不夠在找我,字太多打的很累!

4.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能是比較多的,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如何解決語文課的枯燥乏味的問題。

5. 我國小學教育評價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小學教育評價中現存問題:

教育測驗和評價應當以激勵學生和改進教學為目標。對這一觀點,多數教育工作者都很認同。但在實際教學中,某些教師往往只採用測驗一個尺度,從學業成績一個方面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這樣不僅會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對教學改革形成阻力。當前教育測驗與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後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准。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並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於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制約教學改革

由於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製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愉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採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願改革。

6. 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7.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呢?
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苦了老師,害了學生。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全盤否定,而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與課程標准之要求、與經濟發達地區小學語文改革之形勢存在突出矛盾之現狀的真實反映。那麼,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呢?
閱讀教學硬性灌輸。閱讀教學方法陳舊、呆板、滿堂灌、注入式,老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情況在不少班級仍然普遍存在。沒有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朗讀、感悟、寫作訓練;課內閱讀背誦的機會少,文學教育不突出,語感訓練不到位。課文上完了,學生還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甚至整整一節課也聽不到教師的范讀、看不到教師對重點語句、難讀語段的指導性朗讀與感悟。許多語文老師上閱讀課就是講內容,講思想感情,講語言知識;把好好的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講解得味同嚼蠟;學生圍繞老師設置的問題,或舉手回答,或小組討論,或看著「語文課本詮釋」之類的輔導性材料回答得十分准確、完美。講課幾乎佔用了全部課內時間,課外時間又幾乎被大量的訓練題擠滿。課內學習不僅不能與課外閱讀 有機結合,反而硬性切斷與課外學習的聯系。學生原本具有的閱讀興趣與好奇,在這種冗長的閱讀教學中喪失殆盡。
作文教學脫離實際。教語文難、教作文課大為其難,這已經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究其原因,是作文的命題往往不能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又不能直接從課本的範文中得到借鑒。平時的指導既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寫作時過細過嚴的要求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作文量練習不足,又沒有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批改反饋不及時,這些都挫傷了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性,導致了學生作文水平低下。課文中優美的詞彙、語句,不能與學生生活經驗和大自然相聯系,也很少在習作中出現。寫《媽媽的愛》就一定是「我病了,媽媽冒雨背到醫院,媽媽出了許多汗,媽媽暈倒了……」寫《我與同桌》,就一定是「先有矛盾,後又重歸與好……」同時,學生閱讀量遠遠達不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要求,學生的文學語言積累匱乏,對生活素材的理解、整理、加工、利用,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習作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寫作之難、背誦作文、抄襲作文就不足為怪了。

8.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 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了」,「 學生『動』起來了,語文課堂活起來了」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好評如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9. 目前教育評價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新課程的改革,為我們的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教育觀念從此被徹底的更新,我們的教育與學習也有新的改觀。

新課程的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和諧發展;新課程倡導個性化的教育;新課程帶給學生寬松的學習環境;新課程著力開發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帶給學生積極的感情體驗和發展的機會。

在課改實驗中,評價體系的改革是重頭戲,它是我們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評價,是我們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證,評價帶給我們改革中的得失,能及時地把我們的實驗效果反饋給我們。給我們的改革指引方向,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以便我們的新課程改革能很好的走下去。

小學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評價應當以激勵學生和改進教學為目標。對這一觀點,多數教育工作者都很認同。但在實際教學中,某些教師往往只採用測驗一個尺度,從學業成績一個方面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這樣不僅會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對教學改革形成阻力。當前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後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准。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並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於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教學改革受到制約

由於教育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製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愉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採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願改革。

對這些在科學課程改革評價研究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進行剖析和總結,結合新課程評價理念,提出了一些改進策略。

一、不斷明確和加強評價的目的性和導向性

一個科學探究活動下來,或多或少要進行有關評價活動,看學生的發展如何,看教師的教學技能如何,但評者的頭腦中要有清晰的認識,你搞的評價,主要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組織這次評價,在評價活動開展前,明白評價的目的性是至關重要的,它對如何進行評價有著明確的導向性作用,那麼我們老師怎樣才能很清楚地認識評價的目的性是什麼?

我認為有兩種思路:一種是評價的「總目的」,任何一次評價活動都要考慮評價的總目的和目標,《標准》很明確地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進行評價,就是要通過評價活動,最終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是我們在科學教學評價過程中的總目標,老師們要研讀新課程標准,牢記在心,開展評價活動時做到有的放矢。而科學素養包括很多方面,有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不一定涵蓋科學素養的多方面,怎麼辦?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考慮第二種思路:整合評價內容,形成和明確評價活動的分目標,也就是根據本次科學學習活動和當地、當時學生的素質特點,你在評價活動時要達成的具體目標是什麼?建議老師們把要評價的內容,進行合理地整合,用目標分解法來考慮評價的重心和目標,對某次科學評價活動,可先列出本次活動的知識和技能型的目標,即認知領域的目標,再列出探究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學生究竟要達到哪一個水平層次,看看聯系本次科學學習的內容,哪一個目標是本次活動的側重點,如本次活動是一個新聞發布會,發布探究周圍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和搜集的資料,以引起同學們的共鳴。這個探究活動的目標就側重於保護環境的情感和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時就要有導向性,針對本次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來的情意目標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評價,發展和完善評價活動的導向性和針對性。

二、不斷加強個性化評價和非學業性評價的實踐與研究

針對目前科學教學評價內容項目繁多,在進行評價活動時,每一個項目都要評價一下,上一節已經很明確地指出,評價內容的繁雜性,勢必會給評價活動帶來負面影響,我們要對所評價的內容進行優化組合,除了考慮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外,還要考慮生命個體化的評價和學生非學業性的評價研究,因為這兩方面內容是學生生命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獨有的生命潛能,我們教師就要通過評價活動來釋放和提升學生的生命潛能。

傳統評價中,學生要盡力在他們可能並不擅長的學業領域中去適合評價的要求,從而不斷發展自己的優勢智能,而新課程的評價目的則在於通過評價來發展和識別學生的優勢智能,為學生提供發展自己優勢智能領域的機會。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表現,或語言智能,或音樂智能,或數理智能,或空間智能,或身體運動智能等七種智能,不同個體在七種智能方面擁有的量各不相同,七種智能的組合和操作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在科學教學評價時,就要根據不同學生表現出來的不同智能情況給予隨機評價,使每個學生首先發現自己的優勢智能,同時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協調起來發展自己,讓自己在多方面找到成功的支撐,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作為教師,可以先通過診斷性的評價,來了解新的群體或特殊的個體,了解他們每個人身上的優勢智能,然後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其次根據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欠缺的智能進行差異性評價,如有的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就是不肯說話,哪怕做對了,發現了新問題,他還是怕交流,這樣教師在評價時,就可以把大膽發言作為重要的評價該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目標,反復進行,學生的語言智能會有所提高。所以說,利用學生的多元智能進行隨機評價,真正是從培養人的角度去做教學評價學問,我們的老師就要在這方面不斷地挖掘新的評價形式和手段,來激發生命潛能的綻放。

重視非學業性的評價研究活動。所謂非學業性的評價,是指評價活動除了評價學生在規定的學業內容之外所出現的各種不同的結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表現,如對本次探究活動的動機和興趣、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在教學中,學業內容的學習和非學業內容的學習是密不可分的,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又沒有離開過程方法中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因此非學業評價的內容是新課程評價內容整合觀上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在評價時應該與學業評價緊密結合,注重體驗,注重實效,一般採用質性評價來描述評價結果。例如,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就可以採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非學業性的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習內容、學習情感、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評價。再如,還可以通過各種評價手段來評定學生的非學業內容,我校就採用「五星級」評比方案來評比,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設計「合作星、探究星、習慣星、衛生星、愛護科學儀器星」,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哪一項做得好,就得哪顆星,這樣的介質性評價,對學生非學業性內容的發展乃至整體素質的發展是有深遠意義。

三、發揮真實性評價的優越性

由郝京華教授主編的《小學科學教育概論》一書在評價部分明確指出:「公正、客觀是教育評估的生命線,沒有信度和效度的測試工具以及主觀、偏袒的評估心態不僅毫無可取之處,而且會極大地傷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這是教育評估要極力避免的。」這段精闢的語言就描述了我們在進行教育評價時要真實,真正讓學生參與評價活動並且感受到這是真正的評價活動,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們科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把真實性評價策略確定為評價導向的唯一標准,並且要在多種真實的情景中進行,重視形成性評價方式,盡量全面、真實地描述出教育對象的學習狀況。這種真實性評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評價個體的真實性。上面已經很具體地指出學生是真實的生命個體,擁有不同的學習習慣,教師不能用統一的評價手段長期對某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評價,這樣做就是不尊重個體的真實性,如引導學生對其他同學進行互評時,不能老是用「啪啪啪,掌聲響起來,表揚他」,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評價方式,有的學生喜歡鼓掌,有的同學可以用微笑來表示對同學的肯定,也可以保持沉默,或提出建議。這種不同的互評方式是發自內心的,是個體情感在評價活動中的真實性表現,所以我們的科學教師更可以用一個微笑或輕輕的觸摸等個性評價方式來觸發個性生命的靈動,使得評價活動能夠真實地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二,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在教學評價中經常會聽到「獎給你一樣東西」,學生到頭來還是空歡喜一場,因為教師事後根本就沒有獎這樣就給學生一種欺騙的感覺,從而對教師的信任度就降低。再如,我們在評價時會經常運用「你真棒,探究的態度真認真」,學生聽了似懂非懂,雖有肯定的部分,但評價不明確,沒有指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究竟怎樣棒,怎樣認真,有時學生就在這種「好話」當中蒙騙過場,失去努力和自我構建的方向。所以我們在評價結果上要「真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自己在評價活動中有真實的收獲,從而才有不斷探究的動力。

第三,評價情景的真實示範性。小學科學探究活動包括許多環節,有提出問題、形成猜想、搜集信息、整理問題等環節,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充當了評價的主人,這就是評價的主體由教師走向了學生,然而我們經常執行評價活動的老師可以反思,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的情景評價,學生真的做到評價的主人了嗎?回答肯定是含糊的,因為受傳統觀念的約束,我們的學生不會評價同伴的表現,有時就乾脆採用「優秀或好」等詞語來評價同伴的表現,這樣一來,雖然給學生評價的空間,但這種評價是籠統的,蒼白無力的。我們的教師就要做好真實性的評價示範,在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時,就要對具體的科學學習活動作出真實的示範,讓學生學會真實的評價。如評價學生活動記錄,就可對學生作出真實而具體的評價示範:「評價記錄全面認真,把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步驟都記下來了,有進步!但要學會科學地記錄,可用圖文等多種形式記錄某一研究過程。」你看這樣評價,學生是愛聽的,既具體地肯定了記錄過程的優點,又合理地提出了建議,學生通過這樣的真實性評價示範,長期訓練,學生的評價能力會提高的,評價語言、評價手段也會逐步走向真實具體。

四、強化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

激勵是評價過程眾多環節中的一項,如果沒有明確的評價目標,准確地觀察和資料搜集,恰當的評價結論,最後的激勵只會是盲目的或無效的。激勵要建立在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沒有目標的、片面的和隨意的激勵,無法起到對學生的促進作用,反而有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造成很多學生只能聽表揚,不能聽不足,對自己盲目樂觀。建議教師在實施評價手段時,首先要確定明確的目標,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和資料積累,在此基礎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進行縱向比較,運用新理念的教學評語,如「誰能試試看,自己來解決,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辦法,誰還能再舉一些實例,同意他的說法嗎」等,利用這些啟發性和賞識性的評語,既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進步,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勵的關鍵在於教師與學生形成坦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系,並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提高他們的自我反省能力,使學生在一生的求學生涯中感到激勵意義的深刻與偉大。

五、加強評價的系統性和規范性

由於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還比較短,總的來說評價與考查的系統性和規范性不強,當前我們所作的評價嘗試,沒有形成評價與考試改革的整體思路,沒有找到改革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突破口。改革工作所關注的往往是眾多評價環節中的某個環節,如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給學生建立成長記錄等,或者著力解決某個問題,如怎樣確定平時與期末成績的比例,怎樣編制評價的有關表格,怎樣進行有效地觀察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科學而嚴密地學習解決,根據《小學科學教育概論》中的有關觀點,提供有效評價工具的三個要素:效度、信度和辨別度,以給老師們設計評價工具時逐步形成系統性和規范性。

總之,教育的評價是個能適應教育的發展,並對教育有促進作用的一種教育途徑。為此,我們對教育評價的觀念,應該是發展的、動態的,而絕不是一層不變得。隨著教育的發展,我們對教育的評價也就會有相應的改變,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將帶來新的教育評價方法和方式,與之相適應的內容和標准也就會不斷的變化。我們期待更科學、更合理、更全面、更可觀的教育評價。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如果想等待所有條件成熟了再行動,經驗告訴我們,通常就已陷入被動、落後的局面。因此,我們要一方面抓緊學習,另一方面大膽嘗試,正如發展性評價思想所倡導的,以發展為目的,勇創佳績!

10. 小學語文考試中存在哪些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

一、存在問題

從整張試卷來看,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從按要求寫韻母專或音節一題和補充屬音節、連線等題可以看出,學生基本上都滿分,除了這些,其他的題失分的地方還很多。如第六題讀一讀,畫一畫一題,學生畫的圖與實物差距很大。還有第十題讀兒歌,回答問題這一題,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較差。往往是牛頭不對馬嘴,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在一個就是個別學生的字寫的不規范,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

二、整改措施

1、雖然拼音學完了,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滲透拼音教學,努力讓學生能靈活運用漢語拼音.

2、書寫方面。平時每次作業都應該嚴格要求,對於不認真書寫的作業應當堅決要求學生重寫。平時要交給學生一些練字的方法。平時作業要少而精,要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避免學生為了求快而降低質量要求的現象發生。

3、讀短文回答問題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的培養。

4、教育學生平時學習中要注重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讓孩子多見一些練習題型,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仔細審題、獨立答題、想好了再下筆、完成所有練習後還要認真檢查的習慣.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