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美育計劃

小學語文美育計劃

發布時間:2021-02-27 04:22:16

1.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一.、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無聲的讀,即默讀。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想像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抓意境想像讀。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如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的思緒,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得到美感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裊裊飄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參天,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們形狀、顏色、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質、色,還有畫面所內涵、所躍動的靈性之美。
抓構思、布局聯系地讀。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文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
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1、指導觀察;2、啟發討論;3、完成創造。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說,我的媽媽長得美;有的說,××同學的心靈美;還有的說,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通過啟發討論,學生的思路打開,創作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
四、在生活中體現美,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愛好和情感體驗,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勿忘「教書育人」,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幫助他們養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講述童話故事,豐富美的形象。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

2.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修訂後的新大綱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愛美的情趣。」改版後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圖畫,生動直觀,與舊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讀性,更貼近生活,更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必須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遵循美學的有關原理來進行。下面談談幾點粗淺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調動情感美。
人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同樣地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的,事實上,在某種狀態下,主體甚至感覺不到客體的美。馬克思說過:「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珠寶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業的價值,而不是珠寶的美的特性。」這說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響著審美活動。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時,必須設法調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兒童天性愛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畫面,或是播放動聽的樂曲,或是生動形象的表演,或是繪聲繪色的描述,將學生一下子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確定基調。例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課一開始,我是這樣引入課題的:「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好嗎?」學生齊聲回答「好!」「去哪裡呢?到動物園去吧!」同學們高興雀躍,鼓起掌來。接著,我播放了各種動物的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動物;按動滑鼠,閃動著各種動物的尾巴,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課文的描述,師生齊齊來做「給動物添尾巴」的游戲,增加了學生的趣味性,同學們學習起來,興致很高,效果更好。
2、以教師的情感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著名小學語文教師特級教師李吉林指出:「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的確,美感的產生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要靠學生自己親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熏陶和感染無疑起到激勵和喚醒作用。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富有感情的范讀,或激昂,或深沉,或輕快,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一些感情豐富的語段,讓學生出於口,入於耳,瞭然於心,使作者與教者、讀者感情融於一體;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疑問,以問促讀,激發學生智慧的潛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再現畫面,領略自然美。
語文教學由於受到時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主要通過有關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來認識客觀世界。如台灣的日月潭,黃山的奇石,東北的小興安嶺,黃果樹的瀑布等,我們不可能一一帶領學生去領略、感受這些自然美,於是,就要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幻燈片和聲像資料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課件,播放一段錄像:北國的樹林里,雪花飛舞,白雪皚皚。雪地上,走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身後,留下了幾行不同形狀的腳印……學生邊看錄像邊讀書,感受了自然美,領悟了詩中情。於此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如先看整體,再看部分,最後回到整體,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等;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如形狀、顏色、聲音等;還要注意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對比、誇張的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等等。
三、訓練語言,感受意境美。
文學,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藝術品,其旨在以情動人。文章的意境美,都包蘊於語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使學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徑。
1、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讀與感受」是學生的一種主題活動。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讀與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讀與」的過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無法替代的,沒有充分的讀書,就談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談不上深刻的感受。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去:「讀與感受」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三點:(1)讀有目的。多讀不是隨便讀,每讀一遍,要解決什麼問題,讀前要提出明確要求,要加強引導。(2)讀有層次。注意由淺入深,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由讀得准確到讀得有感情。(3)讀要選擇。注意精讀於泛讀相結合,既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泛讀全文,又要指導學生精讀重點語段,做到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課內精讀,又要引導學生課外泛讀,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2、訓練想像,豐富情感。
愛因斯坦曾經斷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知道,形象思維是人類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的整個思維過程都離不開具體形象,而想像則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的和諧統一是在想像中實現的。在教學中,如果能選擇那些反映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事物,讓學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礎上展開想像,有利於學生從中受到美育。如觀察一幅圖畫,可引導學生去想像當時的季節、天氣、環境和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學習課文,可引導學生補充想像一些課文中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情節;活動課時,可通過聽音辨響,將人類社會活動、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發出的一些聲響有機糅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想像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豐富實踐,創造生活美
人類的美感不是餘生句來的本能,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並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多寡直接關繫到審美認識的程度。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應該把目光盯在課本上,而應該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才能培養出有實踐能力的、社會適應性強的人才。
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1)根據課文內容,補充必要的知識。如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動物冬眠的知識,說說哪些動物需要冬眠。(2)根據教學的要求,組織適當的活動。如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辦手抄報、開故事會、演課本劇等。例如教學《秋天到了》後,我在班中組織了「找秋天活動」,並舉辦以「秋天到了」為主題的展覽,讓學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動中拾到的樹葉、採摘到的果子或拍攝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覽出來,既豐富了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又陶冶了孩子們的情操。(3)運用對比方法,學會鑒賞美。如學習《水鄉歌》一文後,教師可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農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使他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幼小的心靈播上勤勞致富的種子,還可以讓學生用畫筆畫一畫,畫出現代農村的美。

3.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現美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給老師提供了很好美育素材,老師可以充分的挖掘教材,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懂得不僅外表美,心靈美更重要。

4.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在小語教學中滲透美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回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答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

5. 如何將美育工作滲透小學語文課堂

宇宙的高深莫測,我們僅僅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無法徹底探究的。但宇宙給人類發出的任何「信號」、「信息」卻可以給我們啟示,從而得出結論。 但沒有惟一的答案。 你可以說暴風雨是可惡的,它毀壞了設施,吹毀了民宅。

6.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中的美育教育與人格創新

小學語文中的美育教育和人格創新更多的是要實踐,
個人覺得適當的戶外
適當的文學熏陶

7. 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美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 在我國,美育思想和美育實踐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提出:「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和樂就是君子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 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存在偏重智育的傾向, 現在語文新大綱提出了語文的工具性、 人文性和審美性並重的指導思想。那麼, 如何在語文課中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創設美的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審美教育的前提。 美的氛圍,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綜合地、 整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因而有利於調動受教者產生審美激情、 審美體驗,從而全麵塑造人的審美心理結構。氛圍中最有價值、 最活躍的是人的活動和人的情感, 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和美感的誘發者, 教師應當充分地利用45分鍾使學生自始至終地在充滿情趣的愉快氣 氛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興趣是學習的先導, 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 教師應當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使他們把學習語文看作是一種樂趣, 使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這樣他們就會主動地愉快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與教師「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美的氛圍是師生合作共同創造的。 語文課創設美的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師的語言藝術、 心理溝通藝術、 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等等都能成為激發學生審美心理的誘因和創造 美的氛圍的因素。如教《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記》 可播放配樂的朗讀音響;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藍的製作》 就可繪制畫面圖片。這些作法,都能創造美的情境, 使學生產生美的追求。 其次,挖掘美的內容。設計出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方法, 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的基礎。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師的講課要充滿藝術魅力, 必須首先對課文深入鑽研,充分體會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 從教材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和潛在的精妙之處去尋求教學的樂趣和情 趣,然後進行巧妙地設計。挖掘美的內容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體會作品的情感美。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 它的主要特點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 用情感來撞開學生心靈的門扉。 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編的名篇佳作, 都是現實世界形象的反映。作者通過觀察慧眼和獨特的視覺, 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經過選擇和醞釀,用自己的匠心, 創造完美的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又無不寄寓作者的社會理想、 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中去, 體會作家的人格情懷,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如《 祖國山川頌》、《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記》《海濱仲夏夜》 等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自然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川。 讀著這些文章,會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感染, 從而激起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堂教學時, 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完成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 「心理位置互換」 ,將學生引入「角色」。學習《與妻書》, 可以讓學生體會林覺民在信中洋溢著對妻子的愛,對生活的愛, 體會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兒女之情上, 而是將兒女之情與革命利益相比較,使對妻子、 生活的愛與革命需要統一起來, 學生了解了林覺民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 便能激發熱愛祖國的美好感情。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 必須緊扣這些內容向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 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 心靈上受到美的凈化。 2、吟詠誦讀,品味作品的語言美。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 它有利於我們深入品味文字作品,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揮語言的感染力,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邊看邊讀,最有利於從遣詞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匯貫通,步步深入, 樂趣叢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 「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 美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不知不覺,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 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 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老所描述的這種境界, 就是通過吟詠誦讀所達到的審美境界。在語文教材中, 有很多作品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它們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悅耳; 有的如百鳥和鳴,婉轉悠揚;有的似戰鼓催征,高昂激越; 有的若敘家常,娓娓而談。 品味誦讀這些作品既可以使學生體驗美感, 又能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的語聲美、達意美、描述美, 從而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心靈美、事物美、 境界美和作者表達的情感美,激發學生仰慕美好人物, 熱愛美好的事物,產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3、訓練想像,進行美的創造。文學形象是間接形象, 讀者必須調動語言感受力、藝術情感力、藝術想像力, 才能喚起相應的審美、意象。在這個過程中, 由於作品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和藝術空白,讀者的期待視野不同, 必然造成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葉聖陶先生在論創作中談到文藝作品的鑒賞時,舉了讀王維的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詩為例。他說:「要領會這兩句詩, 得睜開眼睛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 在想像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他還說:「 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像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 並且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一種愉快。 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畫來,就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葉老在這里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讀書要「 驅遣我們的想像」。教師要善於挖掘材料,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想像力。例如《孔乙己》的結尾, 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 如果沒有死, 那麼他的生活狀況怎樣呢 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寫《 孔乙己離開咸亨酒店以後》的續文。在學了《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後,可引導學生想像「未來的書」, 既可加深對書籍演變歷程的認識,又可激發學生獻身科學, 創造未來的熱情。進行這樣的練習,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 又能使作品的審美效應得到強化, 從而幫助學生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 再次,誘發美的體驗。美的體驗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就必須誘導激發學生對審美客體的喜悅感、 質疑感、驚異感等,調動學生的審美潛力,產生審美激情, 進行深刻的審美體驗。如在學完《荔枝蜜》這篇課文後, 可引導學生重溫另一篇著名散文《落花生》,可以這樣對學生說: 「 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東西可以啟發我們。像這一課里的蜜蜂, 就啟發我們懂得一個很深的道理,蜜蜂對人無所求,而給人呢, 卻是極好的東西。它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它是渺小的,卻又是多麼高尚啊 而落花生 它不是無用的, 而是有用的。——不是只講體面而無用的。我們學了這些以後, 也來找找看,在自己生活中碰到哪些東西,也可以發人深省 」 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們紛紛發表意見, 有的說要做形狀雖小,但作用大的螺絲釘,有的說要做吃的是草, 擠出來是奶的牛;有的說做春蠶,做粉筆,做梅花,做煤……「 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思索, 在尋求答案,盡管這些回答還很稚嫩, 但它反映了學生對美的純真的嚮往。 實踐證明,美育能使學生在領略美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並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不斷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揭示奧秘、 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 逐步而非強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這個過程正如杜甫詩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8. 語文美育能力的目標有哪些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10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本文擬從語文與美育的關系,語文中的美育因素以及美育的實施等方面作初淺的探討,拋磚引玉,並就教於方家。
1、語文與美育
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
「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1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10分豐富的,反映這1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1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1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1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1個關鍵。
「語文難教」常聽教師這么說,我也有同感;「語文難學」,不少學生這樣反映。其實「難」的根本原因並不全在於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也不能全怪學生不想學,而是難在未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填鴨式」填得學生大倒胃口,「滿堂灌」灌得學生暈頭轉向,純知識性講授使學生興味索然,政治圖解式分析讓學生望而生畏,這些做法都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提高應試水平,人們重視了能力的培養,把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放在概括大意、歸納中心、理出思路舉例分析寫作特點以及強化語基訓練等上面,盡管這些舉措並非錯誤,而且就培養能力方面還是很有必要的,但若是天天如此,千篇1律,從介紹寫作背景到總結寫作特色,形成教學上的「8股」,就會顯得程式化,公式化,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容易使學生厭倦,教師煩悶。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近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長此以往,教育質量可想而知。
希望在哪裡,出路於何方?答曰:「在於美育」。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語文的內容極為廣博,存在著豐富而深刻的美,自然美、人情美、精神美、藝術美、語言美、風格美、結構美等等,可謂異彩紛呈、美不勝收。青年學生感情豐富,易受感染,只要指導得法,效果會很理想的。每當年青人在學習中領略了1處風光,品味了1個意境,認識了1位典型人物,悟出了1條生活哲理,或是明白了1點科學原理,都會感到1種愉快和滿足,似春雨「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美的情操,豐富了思想,增長了才智,正如培根所說的,「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在教學中,只要教師能注重誘導學生時時體驗到美,處處感受到美,悉心地鑒賞美,努力地創造美,毫無疑問,就1定會培養起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把「苦讀」變為「樂讀」,在賞心悅目中掌握語文知識,開拓視野,領略人類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精粹;只要教師能巧炒地把美的因素結合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把發現美、鑒賞症狀、創造美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來1個思想觀念和方法的更新,語文教學將會象枯枝抽綠或錦上添花那樣育著生機和活力,展示出1幅燦爛的前景,就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2、語文中美育因素
語文中的美育因素極為豐富而廣泛。這里的「美」是1個廣義的美學概念,1切內在的與形式的,具體的與抽象的,作品內容的與寫作藝術的,真與善的,丑與惡的,歡樂的與痛苦的,可愛的與可怕的,自然的與社會的……凡是達到1定藝術水準的,能形成某種美感的事物都是我們審美的對象,亦即美育的因素。這里要說要說明的是「真與善」「歡樂」等是美的,這容易理解,至於「丑與惡」、「痛苦」等讓人產生否定情感的事物又如何能形成美感呢?讓我們來聽聽107世紀法國哲學家布瓦羅的見解吧,他說:「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愛」。「他認為只要逼真,藝術可以把丑惡的東西描寫成為可以欣賞的對象,」他說:「絕對沒有1條毒蛇或可惡的怪物經過藝術摹仿面晃能賞心悅目」「精炒的筆墨能用引人入勝的絕技,把最怕人的東西變成可愛有趣。」反面人物是可惡的,但我們又是那樣津津津有味地評論其1言1行。巴爾扎克用誇張的藝術塑造葛朗台吝嗇的形象,恩格斯指出,巴爾扎克就是把丑當作美來描寫的。莎士比亞的4大悲劇足以使人痛苦悲傷以至潸然淚下,但我們仍推崇備至,對此,美國美學家休莫的「同情說」指出,這些對象之所以產生美感,往往是由於它符合和滿足了人的同情心理,因此人們也就能欣賞它們了。
在語文的不同文體、各種題材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美,這些美是淵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河的積累和沉澱,都可以作為教學中美育的內容。下面簡要地作些闡述。
(1)主題、人物與環境
1、主題美。詩文何以能給人以美感呢?首先是它們有著鮮明而突出的主題,或歌頌某種精神,如記敘性作品,使人受到教益和感染;或闡述某個道理,如議論性文章,讓人受到啟迪;或說明某種事物或事理,如說明性文章,使人增加了知識。這也是1種功用,而功用是能讓人感到愉悅和滿足而產生美感的。例如散文詩《海燕》,通過描寫在狂風巨浪、烏雲壓頂的大海上「高傲地飛翔」的海燕,歌頌了革命者渴望戰斗,英勇無畏的精神,抒發的那份豪情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我們要讓學生具體地感受作品的內容,進而深入地挖掘主題的美,以此陶冶學生的心靈和情操。
2、人物美。記敘作品的主題是通過典型人物形象體現的,在古今中外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作品中,作家塑造了眾多人物形象,個個性格鮮明、栩栩如生而呼之欲出,如未覺悟的阿Q、忠貞的劉蘭芝、勇敢的劉和珍、不屈的竇娥等。同時,作品中還表現出人類豐富的思想感情,如同志情、朋友情、夫妻情、師生情、父子情、思鄉情、憂國憂民情等。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通過人物形象的賞析深入認識生活的美,並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情感。
3、環境美。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先談自然藝術美,這是指作家筆下經過藝術化的自然景物,從不同角度看,它們各具特色,如動態美、靜態美、色彩美、立體美、想像美等等。如王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里是以流泉的動來襯畫面的靜,以流泉的聲襯環境的靜,而且色彩分明,有月的銀白、松的墨綠,還有想像中樹的倩影(黑)、天的黛青和石的各種顏色,這些組成了1幅令人陶醉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靜圖景。語言樸素自然,流露作者隱居生活的恬適之情。可見,在讓學生接受自然藝術美的熏陶時,除了要細致品味其具體的景物形象,還要顧及作者的感情,因為景物描寫往往寓情於景,體現著1種含蓄的美。
再說說社會環境藝術美。作家描述的許多具體而形象的典型社會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認識某個社會某個區域的風欲民情,人與人關系等社會風貌的機會。如吃掉祥林嫂的舊中國的魯鎮、產生革命母親的大革命時代的俄國等,教學中必須讓學生結合人物、主題等因素來鑒賞典型社會環境,使學生在藝術氛圍中具體地認識客觀世界的現在與歷史。
(2)語言藝術及作家風格
詩文的語言藝術風格多姿多彩,極富於表現力,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含蓄幽默美,詞約而意豐的凝煉刻美,近乎白描的相互自然美,色彩繽紛的華麗豐富美,各有千秋的變換句式美,頗具魅力的修辭藝術美,還有準確嚴謹美和音樂節奏美等不勝枚舉。作家為增強語言的藝術魅力,嘔心瀝血地煉字、煉句、煉意,立誓「語不驚人死不休」,往往是「為求1字穩,耐得豐宵寒」,所以我們引導學生欣賞語言時,切不可孤立地進行,而是要看它如何准確、生動地表達出思想和內容。
此外,不同作家的語言藝術和作品風格千姿百態,如「鋪陳始終,排比聲韻」、用語嚴謹的杜甫,「放浪縱姿,擺脫拘束」,詞藻華麗的李白;秦牧散文的廣博,楊朔散文的詩意,朱自清散文的工筆描繪及細膩的語言等恰似璀璨的群星齊放異彩,教師不僅通過課內材料讓學生知道特色,還要鼓勵他們結合有關的課處閱讀深入加以體會。
(3)作品結構形式
美學家休謨認為,合理的秩序和結構是1種美,因為「秩序和結構適宜於使心靈感到快樂和滿足。」
1、完整和諧美。這是指文章各部分相對齊備,內部巧妙的聯系和外部得體的組合,共同表現主題,體現著作者完整的思路。同時各部分的分量比重恰當,能有效地表現內容,如人們常說的「風頭、豬肚、豹層」等。行文中詳略得體,首尾呼應,體現出勻稱和諧的整體美。
2、結構流暢美。這是指結構上的連貫性,即思路清晰、文脈貫通,起、承、轉、合自然圓潤。如朱自清的《綠》始終貫穿著對「綠」的贊美,文意順暢,有著行雲流水之美。
3、邏輯嚴謹美。這說的是結構中內在聯系的嚴密性和合理性。內在聯系本質上體現著因果關系,如記敘文寫清楚前因後果,議論文闡明諸多的「為什麼」等,這些深層的聯系顯得10分清晰。又如情節安排的恰當,觀點與材料的高度統1,說明對象的特點與順序安排的和諧等都體現出1種合理性。
結構屬於形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和語言1樣,結構藝術的欣賞也應該和具體內容的需要聯系起來,否則將失去實質的意義。
語文中的美育因素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深入挖掘,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只要我們合理的運用,就能讓學生受益非淺。
3、美育的實施
上文初淺地討論了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因素,那麼它究竟如何實施呢?下面列舉幾種1般性的方法。
精心設計賞析點。
教師在改變觀念的前提下,便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深入鑽研教材,盡可能多地發現和創設幾個「景點」以「饗」學生。各種體裁的詩文都有其美的因素,即使是應用文,那短短的電文也有它言簡意豐的凝煉之美。因此,我們可以從教材的內容、語言、結構等多方面挖掘,把富於典型意義的美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及不同材料的特點,合理安排課堂思維活動內容的先後與主次、方法和步驟,估計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准備好啟發點撥的具體方法與材料,預期其效果。總之,備課時要做到通盤考慮、胸有成竹,只有嚴謹地「運籌」於課前,才可能「決勝」於課堂之上。
創設氣氛善誘導。
為了使學生能夠以積極、熱情的態度來學習、掌握語文知識或技巧,有效地接受美的教育,創設1個良好的欣賞、研究的氛圍是很關鍵的。這時教師的語言顯得10分重要,必須充滿熱情,富於鼓動性,切忌平談和冷漠。比如教學《雨中登泰山》前倘若這樣說:「同學們,你們去過5岳之首的泰山嗎?領略過雨中登山的無窮妙趣嗎?觀賞過雨中山水奇特的景緻嗎?今天讓我們循著作者的足跡,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欣賞1番雨中泰山獨特而多彩的美景豐姿吧!」這樣或許就能使學生的精神為之1振,表現出某種興趣而躍躍欲試,這便有了1個良好的開端,在教學法過程中,再經過啟發、示範、討論、發言、總結等1系列師生活動,形成1個個高潮,使氣氛更為濃烈,如此則可望收到較好的效果。
學生是課堂維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應善於誘導。適時的、精當的啟發和引導往往能觸發學生的靈感,點燃智慧的火花,使其茅塞頓開、思路寬而興趣倍增。這種「導」可以是非定向性的,如「看看這篇作品美在何處」,但1般為定向性的,而且由大到小,由淺入深有1定的層次,這是為了節約課時,突出重點,也因為對象是中學生。例如說:「本文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很有特色,在這方面多加留意」——在××段落集中描寫心理活動,看看究竟精彩在哪裡「——」最典型的細節、關鍵的詞語是什麼,聯系其它內容加以體會「——」進1步思考,談談作者用什麼藝術手法創造出這樣1個美的形象等等,把學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和細致,使之調動審美經驗,積極投入新的審美活動中去,逐步提高他們對美的評判水平。
展開討論多比較。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問題拋出來,讓學生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開展熱烈的討論,使每個人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這樣可以互相啟發,互為補充,養成探討學問的好習慣,還能形成熱烈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在全班各抒已見,進1步擴大交流的范圍,使大家達到某各種程度的美的共識。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詩文往往需要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才能顯示出優劣及特色。在指導學生領悟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時,可以拿題材相近而質量欠佳的文章來與之作比,以突出美;拿類似的優文來作比,以說明美的特色,1句話,要讓學生在思辯中真正地體會美、認識美,為創造症狀打下基礎。
想像聯想再創造。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審美活動時,尤其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審美對象展開想像的翅膀,廣泛地聯想,進行再創造思維。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但是我們同時要注意,不要把想像和純然被動的幻想混為1事,想像是創造的」。例如文學作品,作家通過語言文字把活生生的形象描繪出來,我們也要通過這些語言的理解,調動以往的表象積累,在頭腦中重新再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客觀事物鮮明映像,這是1種再造性想像。唯其如此,才能產生對於審美對象的美感。但僅此是不夠的,還要進1步由此及彼展開聯想,由淺入深地進行辨析,聯系時代背景,體察作者的感情,理解的內蘊,再加上欣賞者的個性特徵,如有關的經驗積累、興趣愛好、認識水平、分析綜合能力等,所有這些因素綜合的結果,便形成了對審美對象的總的審美判斷和評價,這實際上是1種包含鮮明個性的也較為深刻的審美創造性想像。
口頭書面相結合。
大部分的審美對象都可以用口頭形式來賞析,而對於比較典型的或應著重掌握的則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品味、細致分析,以書面形式表述出來,這樣能夠使得每1個學生都認真鑽研,切實地體會美,有條理地揭示美,較快地培養起審美能力。
示範總結很重要。
教師如果沒有示範而任其自便,只讓學生活動而無總結,謂之「放羊」,其效果往往不佳,學生的審美水平難以提高。所以,除了授之以法、善於啟發,還要示範在前,榜樣引路;總結在後,鞏固提高,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教師主導的作用。
鼓勵綴文創造美。
學生經過課內外的審美教育或美的熏陶,逐步增強了審美判斷能力,形成個人獨特的審美趣味,在科學地指導他們觀察和體驗客觀世界的基礎上,熱情地鼓勵他們寫成文章,親自來創造美,把對客觀事物的審美評判,意趣等表現在習作中,從而體味寫作者創造藝術美的甘與苦。作文是1種創造性思維,是審美意識的最高境界,因為它能創造出原來不存在的嶄新的藝術形象。
結束語
審美教育是大語文(包括課內外)教學不可或缺的1個重要部分,人類悠久而燦爛的文明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美育材料,只要我們滿腔熱情地去實踐,潛心摸索出1套科學的方法,就1定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進1步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9.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美育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