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教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
這是個好問、好答但不抄好實施的問題。我的觀點是:功夫在日常,功夫在「詩」外。
如果一說加強語文基礎知識,就成本大套地給學生講現代漢語,做語音、文字、詞彙、短語、語法、修辭的練習,把老師自己和學生弄暈,其結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打牢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許多教師平時批改作文只注意結構、立意,而不注意選字用詞造句,講課時也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為主,到考試復習時才給學生劈頭蓋臉地講一批所謂的基礎知識,弄得學生「消化不良」甚至囫圇吞棗——這是作語文老師的罪過。
❷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將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將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盡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亘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結合我校許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做法: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鍾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課外來說,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鍾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都會使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背誦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段,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句:天/灰濛蒙,又陰/又冷。指導學生用低沉、悲傷的語調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環境描寫側面烘託了人民對總理的哀悼之情。
第二句: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擠滿」、「長」、「多」三個詞讀重音,使學生在朗讀中也和人們一樣沉浸在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中。如此引導,學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豐富了語言庫存,有陶冶了情操。
三、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余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即使是學生發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❸ 怎樣打好小學語文基礎
首先你可以看看語文大綱,弄清楚小學語文應該掌握哪些東西,然後根據這個有效地內進行訓容練. 那麼,作為小學生,一些基礎知識,比如拼音啊字詞啊,這個是基礎中的基礎,一定要掌握扎實.每天多寫多練,學生自己抄寫,家長每天報詞默寫. 那麼一些古詩詞等等默寫,則可以每天早上花個半小時背背,一般清晨的時候有助於記憶,可以背語文背英語的. 然後如果作業不多,可以讓學生做一份語文卷子,可以隔著天做. 每個周末,讓孩子寫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最後,睡覺前半小時可以讓孩子讀讀課外書,一定要讀出來,可以培養語感的.
❹ 請問,小學生語文基礎不好,應該如何鞏固呢
從一年級課本開始,每天讓孩子記憶課本後生字表,及時抽查,同時可以買幾本兒童課外書,外加一本字典,固定孩子每天讀一篇文章,不認識字查字典。也要檢查。
我的學生,就是這樣提上去的,只用了40天
❺ 淺論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奠定學生的語文基礎
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奠定語文學習基礎的啟蒙階段,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視。而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又存在許多問題,一些舊的教學模式仍在延續,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要重視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讓學生真正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做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本文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和反思,對如何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作了如下探討。
小學語文是重點基礎學科,對學生日後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基本以老師講授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這不利於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新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強調學生的地位,身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在教學中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去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課堂中盡情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1.1課堂導入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就像浩瀚的海洋,蘊含了各種豐富有趣的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對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去汲取知識。首先要注重的是課程導入環節,在這一環節使用精彩的語言和有趣的活動,便能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比如在教《翠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事先准備許多鳥類的照片,讓學生們辨認哪個是翠鳥,其它又是什麼鳥,它們和翠鳥相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點。學生帶著疑問積極參與其中,便會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
1.2鼓勵課外學習
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外也積極學習。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資料,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外學習內容。比如在學習《小攝影師》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了解攝影知識,鼓勵他們自己拿相機拍一些照片,錄一些影像。然後在班級內評出優秀的攝影作品,向全班同學展示。這種豐富的課外學習活動一定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採取有效教學策略
2.1問題教學法
即根據課本內容提出遞進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去理解所學內容,積極動用思維解決問題,發揮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教學《七色花》時,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依次呈現一些問題:七色花有哪些顏色?主角是怎樣得到七色花的?她用七色花分別做了什麼?你覺得哪一片花瓣用的最有意義,為什麼?如果是你得到了七色花,又會怎麼樣使用它?這樣有針對性的問題環環緊扣,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能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一步一步加深,由課文過渡到自身,會逐漸引導出學生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
2.2情境教學法
即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去理解所學內容。這種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感受,是一種做到了以學生文本的教學策略。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例如在講《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在課件上滾動播放小興安嶺各種植物動物的照片和宣傳視頻,讓學生想像置身於小興安嶺的自然景色中,可愛的動物們就圍繞在身邊,如此一來學生對它的美麗就會有更直觀的感受,也能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寫作所蘊含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資源去激發學生參與其中的熱情。情境教學還可以利用真實情境,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豐富教學形式。比如在《畫楊桃》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拿一個楊桃到課堂上去,讓學生花幾分鍾時間自己動手畫一畫,再將他們的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有什麼區別。通過這些最直觀的感受,學生將對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還比如在講《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文章時,若有充足時間和機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自去果園摘楊梅,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中去實踐,學生的主動性將得到極大發揮。
3加強學生合作交流
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探究型的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於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在教學中要想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鼓勵大家彼此交流,互相進步。合作學習一般是以小組為形式,小組成員明確分工、互相配合地去完成一些學習任務。小組學習將促進合作意識的產生,學生能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我和向他人學習。在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只需在一旁引導,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發現、去探討,這種合作學習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對發揮學生主體性、實現教學目標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開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要經常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前提下思考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方法,點燃他們的求知慾,以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❻ 如何更好的把小學語文基礎打牢
首先你可以看看語文大綱,弄清楚小學語文應該掌握哪些東西,然後根據這個有效地進行回訓練.
那麼,作為答小學生,一些基礎知識,比如拼音啊字詞啊,這個是基礎中的基礎,一定要掌握扎實.每天多寫多練,學生自己抄寫,家長每天報詞默寫.
那麼一些古詩詞等等默寫,則可以每天早上花個半小時背背,一般清晨的時候有助於記憶,可以背語文背英語的.
然後如果作業不多,可以讓學生做一份語文卷子,可以隔著天做.
每個周末,讓孩子寫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最後,睡覺前半小時可以讓孩子讀讀課外書,一定要讀出來,可以培養語感的.
❼ 如何幫助孩子打好小學語文學習基礎
多讀中華傳統詩詞 多閱讀一些名著
❽ 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礎性
我認為小學語文素質應當包括基礎性素質目標和發展性素質目標。基專礎性素質目標是掌握語文屬工具的前提,如果連識字、聽話、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基礎都沒有,創新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說基礎性素質目標是發展性目標的前提和載體,在基礎性素質目標學習中要滲透發展性素質目標,發展性目標是語文素質的更高層次,是在基礎素質上發展起來的綜合素質,它不可能脫離基礎性素質目標憑空訓練、培養。為此,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整個教學過程應當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
❾ 如何加強孩子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學習
語文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語文素質、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而語文素質、語文專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屬讀和寫。所以,解決了讀和寫的問題,就提高了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也就是學好語文了。
❿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基礎
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的工作,同時也要提高閱讀量,保證閱讀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