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特點

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2-26 12:53:54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12.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實施建議(略)

② 如何正確把握新課標中語文課程特點

(一)把握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 1、人文性 2、實踐性 3、民族化 我們先看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1、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是一個人文性的課堂,這是由語文課的語文的特點來決定的,語文本身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人類文化的傳承的重要任務,而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在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它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另外,語文本身在接受的層面上來講,又有因人而異的特點,也就是說,對語文的閱讀的內容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有人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讀者的眼中,能演繹成心中所認識的那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說,我們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帶有個人的強烈的色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它的多元性,其實,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空間,對同一個閱讀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是理解的多層性,例如,我們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時代讀《背影》,可能僅僅認識到的是一種父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如果到了青年時代,可能就會對這個愛的認識又要加深一層,如果到了中年,可能會被這個愛深深的打動,到了老年,可能又會為自己擁有了這份愛而深陷其中.所以說,即使是同一個閱讀材料,由於讀者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發生了變化,他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語文的學習具有多層性的特點,這種內容本身的特點,具有傳承文化的特點,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性,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必然就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這種強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會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就會體現三個特點: (1)對學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這種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語文的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我們前面說過,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對人起著一種熏陶和感染,這種熏陶和感染我們又要注意,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帶有灌輸的特點,因為一個孩子在他對世界觀的形成的過程當中,起初階段可能是空白的,我們就通過我們的教育讓他對外部世界產生認識,這種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實踐,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而在語文教學當中,它不同於思想品德,不能灌輸,不能強制性的灌輸,它體現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染,也就是說,像一匹布擺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顏色,最後成為染料的那種顏色,是一種浸染的過程. (2)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教學內容本身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起了一個定向的作用,這種價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人生價值的取向 語文課上所展現的閱讀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傳統的、優秀的一些作品,在這些優秀的作品當中,展現的是人類的最高尚的文化,這種高尚的東西對接受者來講,必然就影響了接受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它會對接受者或者是學生的人生價值定向起作用,而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它還不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作為語文教學,更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對一種文化價值的定向,作為一個民族,必然有著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它長期的傳承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並且通過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 本民族的人緣,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傳承的形式,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它承擔的就是這樣一個任務.所以,我們通過語文課的教學,小而言之,影響學生個人的終身的人生價值定向和文化價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道德的價值傾向,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的定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傳承我們的文化上,把我們民族的和國外優秀文化,一步一層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的文化.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對於自己的歷史文化或者對國外的優秀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那麼我們的學生必然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或外來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這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現象.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而通過我們的價值取向,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3)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我們前面說過,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此,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對語文閱讀材料所產生的體驗,應該說是獨特的,我們也必須尊重這種獨特性,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往往會出現一個情形就是:對文章的理解也好,對語段的認識也好,強求一個一致性,這個其實是有違人的閱讀的本質特點的.語文的教學又不同於理科的教學,理科的教學強調一致性、強調唯一性,例如,在我們的算術教學當中,一加一等於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別的結論來,如果你得出了別的結論,你的理解就有了問題,可是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不唯老師、不唯教材、不唯教參,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帶有列強的個性色彩的體驗,只有這樣,這種語文教學才回歸到最本質的特點. 2、實踐性的課堂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實踐性的課堂,因為我們的語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具工具,因此它決定了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我們可以體會一下,語文所具備的能力是聽、讀、說、寫這四個主要的能力,聽、讀是信息的接收,說、寫是信息的輸出,這種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輸出構成了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強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說到語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就帶有強烈的實踐性的特點,這種實踐性的特點具體的表現為兩種形式: (1)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該始終不渝的堅持一條,就是我們的學生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具體的說,就是培養學生聽、讀、說、寫的能力.課堂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在交際能力上獲得提高.很多語文老師容易把語文課堂當作展示自己的個人才華、個人學術修養的舞台,這是錯的,課堂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一個陣地,同時也是展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應該是舞台下的導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員,舞台上的演員是我們的學生.再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是一個競技場的話,那麼在競技場上展現自己才能的是我們的學生,也就是說學生就是運動員,而老師應該是運動場下的教練,我們應該通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展現,從而反映出老師的教學才能和才華. (2)語文知識傳授突出其好用性 這一點也是對語文學科教學當中,與傳統教學有著很明顯區別的.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很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它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規范性、條理性,因此,在學生學語文的時候,要從語素講起,然後講到詞、短語、句子,句子還得分單句和復句,然後再講到句群,再講到篇章,再講到全文,這從單純的研究語言構成的角度來講,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課標當中就特別提出 了一個要求,就是不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運用的方法,並且能夠比較熟練、比較成功的來運用它的母語,而語言本身的系統的知識,應該是專門研究語言的專家們去研究的事,但是我們並不否認知識本身在形成語文能力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這里提出了要重視語文知識傳授當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麼來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實際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能用得上. ● 所學的知識能夠接受得了,並且會運用. 如果從運用得上了角度來講,可能從語素一直到篇章結構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會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的要求會非常非常的高,脫離了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這個好用就強調了對學生來講,他還能夠用得上還必須是會用,也就是說,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所傳授的知識必須是能夠學以致用的知識,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毛老師在《感受自然 抒寫自然》這篇課文當中,在知識傳授所做的實踐,可以證明這一條,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毛老師課堂教學片斷. 剛剛我們看了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是怎樣傳授寫作知識的.寫作在學生的語文實踐當中,有些東西可能是自然習得的,也就是說,在長期的母語環境當中,在長期的母語閱讀當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東西,但是,作為語文課的課堂教學,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當然,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是我們必須加以利用的一個有利的條件,而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傳授相應的知識,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就傳授了寫作的相應的知識,這個知識對於學生在這個階段寫相應的這個內容,應該說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也是非常好用的.這堂課的實踐證明,學生在掌握了毛老師所教的內容之後,能夠很快的加以運用,並且在寫作的實踐當中能夠按照這種方法,去實踐、去踐行,所以寫作的收獲是比較明顯的. 綜上所述,一個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反映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個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活動的課堂,是學生形成能力並且展現他的素養的課堂.另外,還應該是在形成能力的問題上,我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知識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說到傳授語文知識的好用性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它和相關學科的區別,比如說,它和同樣是人文學科的《哲學》以及《歷史》相比,《歷史》和《哲學》也是人文學科,但是這兩個學科的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像《哲學》,有哲學的相應的內在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而《歷史》也有構建在大量的歷史知識上和對歷史知識的評價之上的完整的歷史知識的體系,但是語文學科不強求這種完整,它強調的是實用,能夠學以致用. 同樣的,和理科相比也是這樣的,理科的知識強調循序漸進,強調前後銜接,強調前面為後面做鋪墊,也就是說,它要強調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作為語文學科,主要知識還是強調它的好用,說到這,我強調一個問題,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一方面要關注知識的好用性,但同時又要注意對過去傳統教學當中,強調知識系統和完整的這種做法,要進行調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過去的做法,把語文知識的系統完整全盤的搬給我們的學生,這會嚴重的加重學生的負擔. 所以,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實踐,重視知識的好用性,在語文的實踐活動當中,也要關注語文知識的好用性,從而培養出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聽、讀、說、寫的能力. 3、民族化的課堂教學 我們的語文課程本身就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學生所學的語文,從他呀呀學語的時候開始,接觸的就是語文,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他不是一張白紙,是在有了一定的積累的基礎上,來開展我們的教學,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民族化的特點,同時我們的語言本身也帶有強烈的民族化的色彩,這種只有漢語才有的色彩、其他語言不具備的色彩,必然也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也影響到語文課堂的一些特點,因此,語文課堂在體現它的民族化的課堂教學的特點上,也應該表現為兩個方面: (1)突出漢語言的特點 這種突出漢語言的特點,首先應該反映在我們的知識教學上,在寫字、認字教學這一類的知識教學上,漢字的特點、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充分的體現出來,比如說認字的時候,漢字在它的造字方法當中,最突出的一種造字方法,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特點,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掌握了,對於他舉一返三的去認字、辨形、辨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漢字特點所決定的.同樣,在閱讀教學當中,民族化的漢語的特點,也有它的鮮明特徵,比如說在閱讀當中,有的時候有些字詞,我們未必都把它認得了或者說把它本來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並不影響我們以文章及至於對語段、甚至於對這句話的閱讀,這裡面就包含著漢語言的閱讀當中我們猜讀的手段,這種猜讀,根據上、下文,根據語境,根據前面的語言積累,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對語句就能夠估計出八、八不離十來,這也是漢語的特點.這是在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必須體現出或者說是突出漢語的特點,用它來輔佐我們的教學,來幫助我們的教學. (2)重視培養語感以及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養語感:在我們的漢語當中,漢語語言有些很鮮明的特點,以至於使得漢語在很多外國學生看來,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難學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言的多義性,比如說,用詞的多義性就很有特點,有一個笑話,說一個外國人聽鄰居在囑咐孩子說「你上街給我打醬油去」,他就問打醬油是什麼意思,鄰居告訴他打醬油就是買醬油,結果外國人家裡的燈泡壞了,他就對孩子說「你給我上街打燈泡去」,孩子說「燈泡能打嗎?」,他說「能打,我有錢,你去打.」,結果孩子把路上的燈打壞了以後,別人找上門來,孩子說「就是他讓我打的,而且他說他有錢.」,他說「我讓你去買燈泡啊,你怎麼把燈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醬油的語境當中有買的意思,可是在燈泡的語境當中就不具備買的意思了,同樣的,一個量詞,一個「條」字,我們通常用來界定魚,一條魚,或者是說一條綵帶,用它來講人,似乎很不合適,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比如說「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就得用「條」字,用「條」字能感覺出這些好漢的粗獷、豪邁、剛毅,都能反映出來,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漢」,那這個意思就大打折扣.這就是漢語語言當中的表達上的豐富性、多義性,還有些語言表達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尋味的含蓄的特點,比如在教學當中可以看到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寫的都是樂,讓你感覺作者樂著,其實作者內心並不樂,他被貶了官,樂什麼呢?他被發配到京城以外,樂什麼呢?來到一個不茅之地,樂什麼呢?他沒什麼可樂,可是他不能寫他不樂,他要寫不樂,文章傳到皇帝那裡,他日子就不好過,可是這種感情他必須表達,怎麼辦?他不寫悲,就寫樂,可是在他的每個樂字後面你都能體會到他的人生境況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悲涼,但是,同時他又把這種悲涼融化到一種更高的境界當中,就是與民同樂,使個人的悲與民眾的樂融進去,化解掉,而這些東西在他的文章當中一字不做,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揣摩他的潛在的含義來理解這種含蓄的表達. 這種漢語語言的特點就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培養學生語言感悟的能力,必須培養學生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而在這點上,也是傳統教學很忽略甚至於做得很失敗的地方,在我們的傳統教學當中,從五十年代初,從蘇聯人那兒,也就是從凱洛夫 那兒學來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這種基本方法把閱讀教學分裂成幾塊,先從時代背景講起,然後介紹作者,然後讀書,然後字、詞教學,然後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歸納段意,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來歸納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這種分段、歸納段意的過程當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閱讀當中,從閱讀本身來講,我們對閱讀本身並不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幾段、它的段意是什麼,首先應該是對文章的整體的把握,在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感悟當中,我們和作者進行了對話,進行了交流,我們知道作者寫了什麼、在寫的這個當中想表達一個什麼,這個才是閱讀本來的特點,閱讀就是對話,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培養他的揣摩和體會語言材料的我們前面從三個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民族化的課堂教學這三個方面,談了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在新課標下對語文教學目標的認識: 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課程的目標,這和過去的教學大綱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這就反映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必須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我們的教學,來實施我們的教學,來評價我們的教學,對這三個維度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一下新課標從三個維度下對課程目標所做的表述: 在新課標當中,課程目標總共做了十條表述,這十條表述當中,第一條到第五條,主要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這兩個維度來界定目標,而第六條到第十條,則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來界定目標,但是,一至五側重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裡面並沒有排隊知識和能力,也包含著知識和能力,同樣,六至十條的課程目標當中,著重的是知識和能力,但是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在語文課程目標的第一條當中,是這樣表述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這個表述當中可以看出,它強調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步的去培養,這實際上強調的就是過程和方法,在強調學習過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時候,實際上它是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提出目標,而這個目標它所最終達到的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實際上又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提出目標.同樣的,在第三條當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裡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樣,方法後面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法本身它所講的涉及到的語文學習方法,必然的離不開相應的知識.所以說,在一至五條當中,雖然是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個方面來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知識和能力的相關因素,而六至十條,雖然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一些情態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的內容,比如說第七條: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在這個目標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它比較多的涉及的是知識和能力,例如要學會運用閱讀方法,但是它裡面也包含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說要注重情感體驗,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們對新課標當中從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從兩個方面來談: 1、注意橫向協調 所謂橫向協調,就是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對的獨立是因為知識和能力比較側重的是學習,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什麼?學知 識、能力,這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界定,過程和方法主要是從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的角度提出來的,也就是在學和運用的過程當中,它要強調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並且要掌握相應的方法,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學生的體驗,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在形成能力的過程當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什麼,這三個相對獨立就這樣區別開來了,知識和能力側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側重的是運用,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體驗,這是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現在: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方法的過程當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識能力、過程方法緊密的結合,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往往也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對知識運用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對自己民族語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自己人生價值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三者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更加重視的是過程和方法,從我剛才的分析當中,我們應該體會到,過程和方法當中形成了知識和能力,並且轉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是我們對三個維度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在設定自己教學目標的時候,就必須高度的關注目標是三個維度來設定的,而這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來看一下袁老師在他的《背影》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是怎麼設計她的教學目標的,在她的教學目標當中,又是怎麼體現出三個維度的相互交融的,請大家看課例���� 在剛才袁老師的目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目標當中,既有過程和方法的要素,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同時也包含了知識和能力的要素,她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能力,只有有了這個能力,他才能夠體會到文中的這種感情,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和感情的獲得,又是在它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所以,這種教學目標的設定,就比較完整的體現了新課標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 2、注意縱向有序 縱向的有序體現在課程目標本身是有階梯性的,是有層次性的,在新的課程標准當中對課程目標的提出是年段提的,是按照小學的幾個階段和初中的相應的階段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從我們任教的角度來講,我們不可能從小學一年級一直教到九年級,我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並不是說初中階段的要求就是相對的、固定的,它也應該是有層次性的,這種層次性也應該表現在:我們在教學當中,在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的過程當中,也應該按照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循序漸進的不斷的去提升,不斷的在我們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不斷的提高知識和能力,不斷的轉變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首先把你所任教的整個年段,比方說你教初中,就應該把初一到初三的或者說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整個六本書先要系統地看一看,並且針對新課標的要求,把整個教學階段的總體要求瞭然於胸,在這個基礎上,再把它的總體的要求分解到三個年級,再分解到六個學期,再分解到每本書的每個單元,及至於每篇課文當中,讓學生在每篇課文、每個單元、每一冊書的學習過程當中,不斷的循序漸進的提高,而我們的目標的設定,也應該表現出它的銜接和呼應,前面目標的設定,同樣的一個目標,可能它的層次是比較淺的,同樣的一個要求,可能它的角度是一個方面,到了後面的單元再次出現的時候,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層次可能會提高一點,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角度可能會轉換了一個方面,這樣我們就從螺旋式的盤旋當中讓我們的學生不斷的提高他的能力、提高他的語言素養,或者說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它,從而提高自己. 所以在教學的目標設定上,除了要注意橫向的協調,也就是三個維度的協調之外,還有注意縱向的有序,就是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相互照應,冊與冊之間以及年級與年級之間的相互照應、相互提高、促進,這在教師的備課當中應該要把它做好,否則你的語文教學又進入了另一種狀況,就是零散、零亂,這也是語文教學不應該出現的現象. 我們剛剛從語文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的認識新課標,從這個角度談了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和目標的認識,概括起來講,對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具有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化的特點,而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目標,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且在目標的認識上還應該注意到,新課標提出的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定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相互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的,另外還要認識到這三個目標還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對新課標有一個准確的定位,並且在後面要講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當中來.

③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3)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特點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體系的特點有哪些

一、注重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注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增強了語文課程的現代版意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權
三、根據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的特點,確定階段目標,選擇教學策略。
四、兼顧不同的教學需求,具有較強的包容性的適應性。

⑤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版外,更強調語權文的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⑥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四大理念是什麼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四大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6)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特點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⑦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外,更強調語文專的人屬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抄文素襲養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目標體系的特點有哪些

追求三維融合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