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重視並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學科性質所擔負的責任,更是歷史所賦予的神聖職責。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文、詩、詞、曲、賦的內容本身可謂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時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們讀古文,吟古詩,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讓他們走進迷人的童話、綺麗的詩歌、精彩的小說之中去體會美麗的生活情趣。學生們在閱讀學習成語故事中積累語言、在學習神話故事中感受神奇、在瀏覽學習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讓學生們閱讀神奇的科學、綿延的歷史、豐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變遷與文明的傳播,不禁由衷的贊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讓學生們在語文課上一邊學習知識,一邊感受傳統文化帶給他們的神奇和美妙。作為教師的我們,教給學生一些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
一.教學漢字之形,感悟漢字之美
漢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它是漢文化的產物。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漢字有形聲、假借、會意等之分,對於出入學的學生,我們當然不可與他們講這些,那麼做學生會覺得無聊,甚至對漢字產生厭煩,所以,我們不妨在學生學習漢字之時,給他們講講關於漢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豬」,但是涵義不同 ,「豬」在今天代表又臟又笨,但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隻「豬」。為什麼呢?中國人從古代就喜歡豬,也喜歡養豬、吃豬肉,其實在古人心目中的豬,是聰明又勇敢的。
又如: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恭……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再如,低年級的看圖識字教學,圖與字自然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時要先出示圖,再與字進行比較,這樣便於學生識記字形。通過此,學生不但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對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從而樂於學習。
二.教學古詩之意,體味詩人之情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其不單是詩人的才華展示,借物抒懷,其中也包含了詩人的偉大抱負與志向。陸游是南宋偉大愛國詩人,他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他的多首詩歌被選入教材,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兩首詩均充滿愛國豪情,大氣磅礴,風格悲壯。詩中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通過對古詩意思的教學,我們可事先讓學生查閱有關於陸游的得一些資料,對詩人有初步的了解。當然,在沒講古詩之前,學生對它的認識可能僅是手中的資料文字,並不能從內心深處體味,但當我們教學完古詩,再次回頭來重讀關於陸游的資料時,學生便由了更深的體悟。此時,我們不妨再向學生介紹一些風格類似的其它詩歌供學生選擇閱讀。這樣一來,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除了它讀起來朗朗上口之外,便也會在對內容和詩人情感的體會上下些功夫。
三.誦讀經典韻文,完善人格品行
眾所周知,《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遺產。雖篇幅短小,但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易於誦讀,膾炙人口。據說已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不止有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它更是涵蓋了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常識。
學校組織全體學生誦讀《三字經》,起初只是覺得它易於上口,未曾多加關注,可是時間久了,發現學生的知識積累逐漸豐厚了起來。究其原因,就在於《三字經》的誦讀。也因此,誦讀《三字經》便成為了一項很好的素質教育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並不是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組織學生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來說說在誦讀《三字經》中收獲了什麼。如「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為了孟子的發展而三則其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便又告訴我們環境固然重要,但一個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過《三字經》的誦讀,學生們不僅吸收了諸多知識,還懂得許多為人的道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不只這些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方法來教會學生感知感悟,從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展,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各項教學中。
② 小學語文教學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志和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應融於傳統文化之中。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的拙見。
一、立足於課堂教學
抓住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在傳授學生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對文本的分析和對「人」的分析聯系起來,挖掘文學作品 「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等。它應當滲透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滲透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一)寫字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走遍天涯心不改,永遠愛中華。」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法到「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古詩詞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
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1、反復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同樣一個意思如果用大白話講就索然無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用大白話講,一會兒抬頭看月亮,一會兒低頭思念故鄉,意思沒變,意境全部破壞了。記得在一次評優課活動中有這樣一節課:做課教師講的是《漁歌子》,教學過程大致是:明詩題、知作者、讀詩文、解詩意。當時真是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可是,就在這時,做課教師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那就是讓學生去讀,反復讀、對比讀等等多種讀法,教師參與其中,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同時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這兩首詞對比來讀,師生對讀。當時,學生讀出了意境,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為何不須歸。只有讀,把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漸漸休會到詩之妙。同時不知不覺地自身也起了變化。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
2、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讀讀背背中積累傳統文化
「讀讀背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文園地」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讓學生了解、吸收中華優秀文化,促進語文素養發展,教師不應忽略。
1、調動興趣,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要我背」為「我要背」,可以聯系生活,可以講述故事,也可以發揮想像續編,創作。
2、豐富形式,化枯燥為生動。機械記憶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們能豐富背誦的形式會使學生的積累活動煥發生機活力。
3、學用結合,化靜止為運動。有些「讀讀背背」中的詞句,是描寫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質或文章中的某種情境,我們可以讓學生將兩者聯系起來,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帶學生遊玩時,可以引導學生觸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美,還可以讓學生驗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詞句的准確性。
二、在個性化閱讀中汲取營養
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樣地熱鬧,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孩子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閱讀從一起步,就直抵經典。
《新課標》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用心靈去體驗文本,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
語文教材的選文無不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選編的課文有反映領袖事跡的,有體現關愛他人的,誠實守信,傳統美德的,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等這些選文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無不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友情等……這取之於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她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信息,泛著人文素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與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位。
三、舉辦多彩的活動是弘揚傳統文化長效的載體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講故事。
2、古詩詞摘抄、誦讀。 3、利用假期精讀一本優秀古典小說,寫讀後感。
4、舉行弘揚傳統文化手抄報比賽
一次「詩詞誦讀」,可能是學生一次快樂的心靈體驗,一副「佳聯妙語」,可能是學生一個激情創作的瞬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的必經之路。
總之,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就能使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③ 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哪些方面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
我認為語文教師就應該有豐富內涵的。那麼,什麼是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呢?那就是充滿激情浪漫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藝術的細胞,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更重要的是教師的人格魅力。語文看似簡單,可是它包容豐富的內涵。語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們面對鮮活的生命,你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還有方法與過程,更重要的情感與態度。
一個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生命成長。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質與精神。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滿足不了孩子的物質需求,那麼輸入給孩子的精神就顯得更重要了。孩子的精神從哪裡來,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靠教師人格的影響和人性的發揮。教師的崇高在於無私的奉獻,在於愛心的流淌,在於對孩子的尊重。「你是快樂的,我是幸福的」是一個教師永遠追求的教育境界。語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學科,如果說一個語文教師,沒有豐富的情感,沒有優美的語言,沒有應變的智慧,怎麼能駕馭課堂,怎能讓孩子喜歡語文。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感到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體態,你的眼神,你的笑臉,你的手勢……都能給學生心靈的震撼。特別是在課堂中使用的語言就更要講究藝術了。如常用「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等商量或鼓勵性的語言,這樣無形中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學生倍感親切,也會更加的信賴老師,這樣教學工作起來會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侮辱性的語言來諷刺、挖苦、嘲弄學生,什麼「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 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試問這樣的教師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嗎?學生會喜歡上你所教的學科嗎?甚至會使學生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一個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必須要有豐厚的文化內涵。不說通曉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學、史政、科學、哲學等。一個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藝術是技能與智慧的完美結合。藝術包括處理教材的藝術、課堂設計的藝術、教學方法的藝術、處理問題的藝術,以及語言、板書、操作等藝術。所謂藝術就不是大眾化的,突出的是個性與新鮮。譬如,同樣課前導入,有的教師照本宣科,直撲主題。而有的教師,總是從兒童的興趣與認知出發,讓兒童漸入佳境。藝術是不斷變化與創新的,一個方法藝術再好,但反復的運用,學生沒有了新鮮的感覺,藝術也不能稱為藝術了。同樣是組織教學活動,有的教師是簡單照搬,甚至是反復操作一個模式。而有的教師總能創設出富有個性的組織形式。又如閱讀方式,如果總是一個模式:復習—導入—學字—讀文—作業。學語文就像走程序,學生還有什麼興趣可言。所以藝術,是智慧與技能的結晶。
上一節語文課容易,上一節激情澎湃內容豐富的語文課不容易。做語文教師容易,做一個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不容易。激情澎湃的語文課,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纏綿。激情澎湃的語文課,情景交融,自然流放。激情澎湃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充滿著自信與關愛。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才華橫溢,運籌帷幄。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語言優美,風趣幽默,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調動學生的情感, 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願我們都做一個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師,用智慧去點燃孩子們求知的慾望。
④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困難心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傳 統化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在教學中去發現、開采、滲透。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滲透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鑒賞能力的 提高都有幫助,更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本文簡要介紹了傳統文化的概 念及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並結合教材內容及課堂教學實際,論述了小學語文 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傳播並積淀傳統文化,以書法 教育為契機滲透傳統文化觀念等優化策略滲透傳統文化。 關鍵詞: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古詩文;書法 一、傳統文化的概念及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 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 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 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 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小學生正處於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為教者,灌輸一定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 統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據調查,當前我們上 小學語文課時,對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沒有涉及過。從當前情況看, 我國小學對傳統文化教育雖然已經開始重視,但由於小學生知識積累不夠,對傳統文化知識的 理解薄弱,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識字、寫字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低年級識字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最合適宜。根據科學家研究,人的記憶力在1—13 歲最 強,1-13 歲是開發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而新課標對識字教學的要求是多認少寫。只有 提前認讀,擴大識字量才能更好地談閱讀理解和寫作。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教育經典如:《三 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是提前認讀的最好教材。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 傳統經典製作成視頻動畫,讓學生反復誦讀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不僅學習到了生字,還 能夠對所講述的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模仿的榜樣。「會寫字,寫好字」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教 師把字寫好了,學生才有好的榜樣可以模仿。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的字和他們的學科教師 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師在板書的時候,必須用規范工整的正楷字書寫,並注意行列的安排, 力求做到美觀的大方。 小學寫字教學不僅要講筆順、間架章法,還要適當的引入書法教學,可以在高年級增設書法 課。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 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可以教學生重復一句歌詞「最 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走 遍天涯心不改,永遠愛中華。」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 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 法到「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 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 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 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 的文化更加熱愛。 三、古詩文中學習感受傳統文化 古詩文是典型的傳統文化,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傳統的 古詩文對學生作文的幫助有多大,好多古詩無論從語言、情節、韻味方面都對學生的審美、 鑒賞有幫助,如一年級上學期的古詩《村》「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村,八九 十枝花」這首極富詩情畫意的傳統古詩文化對學生的想像能力,數字概念是一個多麼大的幫 助,同時好的古詩朗朗上口,韻味十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可以藉此提高學 生的朗讀能力。古詩詞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滲透傳統文化。 1、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 況,教師可以將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例如:南宋詩人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 大作》一詩中寫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 來。」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並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 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教師可以將自己塑造成陸游,講述 自己做這首詩時內心所想及蘊含的情感。古詩詞的語言學生有時難於理解,所以,教師可以 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
⑤ 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 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 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參考參考吧,採納
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涵養文化認同的方法和途徑
義務教育《語抄文課程標襲准》前言部分提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在此理念指導下,以國學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科書中得到了應有的體現,不論是經典名著,還是諺語民俗等,都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⑦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參考參考吧,採納
⑧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論文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