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課怎樣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美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情趣和基本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從遠期意義說,它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初步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時代人才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設計――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於小學生學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欠缺,其審美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教師揭示語文學科潛在的多種形態的美,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在教《望廬山瀑布》時,我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惚惚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讀詞句――鑒賞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像,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緊緊抓住描寫灕江和桂林的山的兩個優美的排比句進行反復地賞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其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使學生彷彿暢游其中,親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三、入境動情――想像美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材料,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要,調動積極性的聯想與豐富的想像,「入境動情」,訓練審美想像,進行美的創造。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元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力,我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思維的翅膀: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波濤洶涌,百舸急流……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是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地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大膽開拓――創造美
創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掌握創造性的技能,大膽地運用在實踐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課文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根據古詩所描繪的情境,獨立去畫一幅畫,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初夏小荷初現的情境,而且通過繪畫表達出對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說,閱讀能訓練學生對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麼,寫作則訓練學生對身邊美的表達能力。由於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感性不強,缺乏鑒別能力,有時往往見醜事容易,見美難,甚至美醜不分。因此,對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美的創造――作文來說,觀察應該是前提。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鮮艷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敏銳地去發現美、捕捉美,就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促進美的創造。
總之,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對於發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觀察力、想像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教育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趣味,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它既是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又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對此必須懷有深刻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提高知識修養和審美素養的同時,才能以己之美啟學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現語文教學之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實與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審美能力水平,創造地引導學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馳騁,持之以恆,才能在審美發展中繪就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把學生領進「美」的大門,使教學超越應試的狹隘功利觀,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特有的魅力。
2.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教學審美能力
倡導老師積極「引」,耐心「品」,用心「創」,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啟迪專美、感受屬美、體悟美、塑造美,從而使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初步具有對語言、文字、文章審美能力。
學習語言藝術、豐富寫作活動是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
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任何一種自然美復都是由多種多樣的制形式、因素構成的。我們在教學中配合多媒體來創設審美情景,可以把音、像、文字融為一體,使教學內容情境化,增強教材的藝術感染力,營造美的情景和美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賞美。如《廬山雲霧》一課圖文並茂,文質兼美,是融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於一體的美育好教材。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運用課件,引導學生欣賞畫面。通過欣賞,學生初步感受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再引導學生熟讀深思,深入了解廬山雲霧的特點。學生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欣賞畫面,進一步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後,播放音樂,引導學生暢談感受。這樣,學生不僅多感官感受廬山雲霧之美,還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培養了審美能力,激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
4.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在小語教學中復滲透審美製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
5. 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指的是什麼
意境美
作文美
6.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鑒賞
1 對語句的欣賞,從而品味語言之美 。
2 創設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3 熏陶感染,體悟情感之美。
4 言行揣摩,體現形象之美。
5 引導誦讀,鑒賞整體之美 。
6 拓展延伸,學習創造之美動。
7.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審美鑒賞與創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 義感情、社會主義回道德品質,逐步形答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這也就決 定了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更應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8.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美的形象、美的事物往往令人感動和陶醉。它能夠使人們分清美醜,加深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熱愛,並情不自禁地屏棄平庸、委瑣和丑惡,使情感得干凈化和升華。小學生作為人之初,一切都處於可調整、可扭轉的階段。在此階段,如果我們從小就對其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具有初步的審美能力,那麼就可以是他們心情開朗、心理穩定。從而促使身心協調,而道德也從他律向自律轉化。
我國近代教育蔡之培提出:學校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美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在各項活動中努力建立一種美的形式。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形式,而學生的審美觀往往會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氣氛、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提出:要使學生在課堂上過著一種積極的甚至沸騰的精神生活,必須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因此在課堂中注重培養審美能力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了。
一、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培養審美觀。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文學語言是經過加工的、凝練的、富有表現力的形象化語言,它既可以描繪鮮明生動的形象,又成功的反映生活,而且能夠以其形態和語言變化直接表現人的感情,喚起欣賞者的共鳴。在小學階段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的文字優美的文章。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形象思維有占優勢,他們沒辦法達到自己欣賞美文的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領著學生品讀課文,逐步引領他們學會欣賞美。比如:我在教學第六冊《美麗的南沙群島》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從課題上知道南沙群島是美的,但它的美在哪?我讓學生初讀全文,而這些在海邊土生土長的孩子覺得南沙群島的海與平時所見的海沒什麼兩樣?怎麼讓學生發現文章中語言的美呢?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讓語言的節奏和文中生動的描寫直接影響他們,接著讓他們欣賞南沙群島大海的錄像,伴著優美的音樂,學生情不自禁地朗讀課文,此時我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自己認為美的句子。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南沙群島的美。從而使學生獲得豐富、深刻的美感。
二、在課堂作業、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1、作業、練習的內容應符合科學性要求。簡單了,激發不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復雜了,沒有多餘的時間探索,應付了事,何談其美。
3、作業、練習的書寫更應該要符合審美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學生書寫整潔美觀、布局的對稱、字與字之間間隔等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習慣,才能從中體會到美。
三、要選擇美的語文教學方式
既然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那麼,我們就必須以美的教育方式來從事這項工作。我們應該選擇具有藝術的、符合學生欣賞和品味能力、與所選材料內容情調一致的方式和方法,這樣既可以做到增多一個美育的途徑,又可以對學生進行身教,收到逐漸感染、潛移默化的效果。而豐富多彩的語文材料為我們選擇頗具美趣的教育教學方式提供了諸多便利。
1、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更有魅力。還是以《快樂的節日》為例,剛上課時我們可運用電腦播放歌曲《快樂的節日》,樂曲優美、歡快的旋律使學生深深陶醉,同時可以用大屏幕展示一幅幅世界各國小朋友歡度節日的畫面,在講授過程中以詩歌中小鳥在林間嬉戲、小魚在水裡自由自在地玩耍等的優美圖片為背景,最後以flash的范讀結尾,這些方式把詩歌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加深了學生的對詩歌的印象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選擇美的語言
語文教學就是語言的教學,因而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更要細心雕琢自己的語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語言,同時也增加他們的詞彙,提高其語言能力。比如在教學《桂花雨》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領悟文中這里的桂花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句話的意思。我以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開頭,然後以散文詩一樣的語言總結: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麼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這些語言優美又簡潔,對學生是種潛移默化的熏陶。當然我們更要品味課文本身的語言美,引導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有意識的讀出重音,讀出與本文內容更貼切的語氣和語調,使學生的情感受到強烈的感染,進入審美享受的更高層次。
3、創設美的情鏡
在語文教學中,那些優秀的文章就是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典範。只有使學生整個的身心都在美的世界中徜徉、熔煉和陶冶,才能把美的尺度真正烙印在他的身心結構中去。講授《快樂的節日》時,在歡快的曲子中,在一幅幅活潑、優美的畫面前,以一首眾人皆知的《快樂的節日》的歌曲開頭,這樣便創設了情境,把學生帶到了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去.然後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在什麼節日中最快樂,在創設情境後提出以上問題,能使學生更好地身入其境,更好地感受少年兒童在和平年代幸福快樂的生活。這樣通過視、聽等頗具美感和美趣的方式,使學生的身心整體極好地受到了陶冶和感染。若缺乏這樣的感受,學生則不能在美的熔煉中受到熏陶感受是全身心的體驗,把整個人都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氣氛和情調中去。只有通過感受把情感調動起來,各種內部的感受也調動起來才可能使人從內到外地受到陶冶,以至通過情感滲透到人的生理機制中去。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其內涵是豐富的。我們要挖掘這塊礦產,在語言學習中滲透審美教育,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總之,生活處處需要美,讓我們教師做美的使者,為創設和諧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9. 小學語文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 語文教材編選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歷代傳誦的名篇佳作。教學內容中蘊涵著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語言美、藝術美等,可以說語文教材是一個琳琅滿目的美的世界。 因此,在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把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學必須審美化,才能達到藝術化的境界。我個人以為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讓學生發現美
語文教材的內容美表現在,語言文字能夠鮮明生動地描繪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形象。如《最後一課》展現心靈美,《三峽》頌山水美,《故宮博物院》寫建築美等,能給人以如臨其境般的想像。課文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美,那美不勝收的畫面,精彩的修辭手法,鮮明的感情色彩,具有個性的人物刻畫等,無不具有豐富的美學內容。課文中有許多地方描寫了人們極普通的生活場景,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平凡中的美。以課文《小站》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用簡要的文字勾畫《小站》的整體畫面,月台正面――紅榜,小黑板;出站口――衛生宣傳畫;月台中間――噴水池,假山,小樹,小寶塔;月台兩頭――杏樹,蜜蜂。在學生勾畫出一幅月台的圖畫、正要進行審美評價的時候,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啟發,這小站的地理位置如何?學生會發現小站地處「北方山區」,四周「只看到光禿禿的石頭山,沒有什麼秀麗的景色」。小站的形象與周圍的自然環境一聯系,學生就會發現小站的美,並明白這種美來自本站工作人員的「精心布置」,來自他們熱情為旅客服務的心靈。課文中「這噴泉、這杏花,給旅客帶來了溫暖的春意」,就是對這美的心靈的贊頌。至此,學生會欣然領悟,課文以小見大,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學生在感受課文蘊含美的因素的同時,也懂得了「美是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從而更主動地去觀察生活。
二、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美,必須使其對課文產生一種強烈的持續不斷的求知慾,對課文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創設美的情趣,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及時引到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所創造的情境中去,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可設置這樣的語言情境導入新課:「1976年1月8日,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黑色的日子。在這一天,一顆心臟停止了跳動,一個為國為民操勞了一輩子的偉大身軀倒下了。群山群立,為之默哀;大海怒吼,為之悲痛;日月無光,為之灑淚。華夏神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世界五洲四海,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就是我們無比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雖然永遠離開我們了,但他永遠在億萬人民的心中。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十里長街送總理》再現了當年人們在十里長街上送別的感人情景」。並伴隨著「哀樂」,給學生先創設出一個特定的悲傷氣氛,讓孩子們在這個氣氛中去學習這篇課文,去了解、認識這位偉大的人物。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陶冶學生的心靈,有著重要作用。
三、讓學生鑒賞美
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觀必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實踐,以提高鑒別和欣賞美的能力。如《第一場雪》一課寫放晴雪景一段,作者推門一看,不由發出一聲感嘆「嗬」,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課文先總寫了柳樹、松樹和柏樹上的積雪,寫了孩子們歡樂的叫喊聲震落樹枝上的雪,然後引導學生想像萬里江山一片白皚皚的雪景,欣賞那潔凈無瑕的環境美。再讓學生通過讀讀、想想、說說,明白因為雪下得大,雪花不規則地重疊,細看就給人一種毛茸茸的感覺,亮晶晶是因為陽光放射出光芒。作者通過「毛茸茸」與「亮晶晶」、「蓬鬆松」與「沉甸甸」這兩對初看是不協調的反義詞,細讀卻是觀察入微的自然寫照的對比,描繪了雪後世界的形態美,再加上隨風飄揚的雪末兒映著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以及孩子們歡樂的叫喊聲,這一切,組成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有聲有色的美麗雪景。我就這樣通過引導學生熟讀、精思,啟發想像,進行聯想對比,讓學生陶醉於課文描寫的雪景之中,把語言訓練、思維訓練和美的熏陶有機在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鑒賞美能力。
四、讓學生創造美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就像一個充滿神奇、瑰麗無比的萬花筒,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興趣和幻想,用他們自己的彩筆在空白的人生答卷上描繪著自己的未來,他們的思維沒有任何約束力。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像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升華。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審美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和豐富,這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陶冶感情為目的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我們語文教師如果能用心去發現和調動教材中豐富的美的潛因,用美的形象去啟迪學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學生,並用美的語言貫穿教學過程,在訓練語言文字基礎認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審美情感的培養上,會讓學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體驗美的生活,培養審美能力,塑造美的心靈。
10.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教材中都是精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所以語文便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所以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探索語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語文未知的領域。下面,本文就針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簡單的探討,以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語文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知識,涵蓋了中華五千年的精華,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然而要想真正地體現語文知識的價值,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設語文情境,使學生明白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使用什麼樣的語文知識,爭取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1.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說話技巧,需要注意語言的語序,需要注意用詞的妥當性等等,而這一切的獲得和正確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學到的。由此可知,語文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價值,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榮譽與愛榮譽》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探討榮譽的內涵,領會本文的論證思路,培養質疑能力,提高對榮譽的認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提升人文素養,首先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還要讓榮譽感支配學生以後的生活,使語文知識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學生提出了:你們知道什麼是榮譽嗎?我們為什麼要愛榮譽?假如我們班的某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我們班的榮譽嗎?當我們國家的神舟號成功飛天後,這是不是我們國家的榮譽呢?等一系列熟悉的問題,學生慢慢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榮譽。在增強學生榮譽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語文中包含著許多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知識,只有我們學好了語文,才能真正地讀懂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真正含義,從而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2.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是編委會經過精心選擇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從不同的方面教授給學生不同的知識,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等等。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習作便是檢測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重要
途徑。
例如:在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學生要從中學會一些景物描寫的技巧和修辭手法。如讓學生感受「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賞紅樓夢的有關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描寫,如「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簡單的幾句話就將王熙鳳的外形、性格等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去欣賞,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修辭手法、描寫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而且,當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後,學生的說話技巧、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隨之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利用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語文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欣賞一篇篇優美的文章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思想碰撞和心靈溝通的重要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看一些對自己現階段的學習有幫助的書籍,真正
在寫作時,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對現象表面的理解,還要深入挖掘所選的材料,對其進行精細的加工,力求將蘊藏其中的人生之金和深刻思想提煉出來。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作文在思想上更有深度,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