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人教版
沒有jjjjjjjj
②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名著最新版,一定要最新版
誒正好我們是同一屆的…我也九下然後放寒假之前學校發了九下的語文書
你要哪裡我可以拍給你啊希望有用叭
③ 九下人教版語文都有什麼古文
《詞五首 望江南 江城子 漁家傲 破陣子 武陵春》教學設計
望江南
【晚唐】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干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這是一首寫離情愁思之詞。一個女子,清早梳妝打扮,倚靠欄桿,眺望江面,期待著愛人的帆船歸來。然而從早晨到日暮。干帆過盡,始終不見愛人蹤影,因而"腸斷白蘋洲。「過盡干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是寫景抒情,生動含蓄地刻劃出了思婦對愛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過盡干帆,可見思婦望江時間過長。她獨倚江樓眼望江面對每一隻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愛人正在那駛過來的某一隻小船上,但熱切的希望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過盡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個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滿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惱的無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畢現。」斜暉脈脈水悠悠"境界擴大,於廣闊的畫面之中包蘊了豐富的內容。干帆過後,不見愛人,看帆徒使人傷感,不看也罷,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遠處,但見一抹斜陽靜靜地照著江面,江水無語東流。面對此景,「此時無聲勝有聲」,主人公孤獨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現於讀者眼前。
漁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②
衡陽雁去無留意。③
四面邊聲連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長煙落日孤城閉。⑥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⑦
羌管悠悠霜滿地。⑧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①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④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角:軍中的號角。
⑤嶂:像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
⑥長煙:荒漠上的煙。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品評】
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後,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沖,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
「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江城子
密州出獵①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
右擎蒼。②
錦帽貂裘,
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③
親射虎,
看孫郎。④
酒酣胸膽尚開張。⑤
鬢微霜,
又何妨。
持節雲中,
何日遣馮唐。⑥
會挽雕弓如滿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朝進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歷盡仕途坎坷:
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罪遠謫惠州、儋州。卒謚文忠。他是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
一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傑出,於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一宗。又以詩入詞,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注釋】
①密州:今山東諸城。②黃:黃犬。蒼:蒼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
③漢羽林軍戴錦蒙帽,穿貂鼠裘。這里與下句「千騎」均指蘇軾的隨從。
④報:告、語。傾城:指全城觀獵的士兵。⑤孫權曾親自射虎於凌亭,這里
藉以自指。⑥節:符節。漢時馮唐曾奉文帝之命持節復用魏尚為雲中太守。
這里以馮唐自比,有不服老與赴邊的兩屋意思。⑦會:當。如滿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⑧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評】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
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一
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
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於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注釋:
武陵春:調名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述武陵漁人游歷桃花源事。又名《武林春》。《詞譜》以毛滂詞為正體。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塵香:塵土裡有落花的香氣。
雙溪:水名,在今浙江金華城南。
擬:准備。
舴艋舟:小船。
評解:
這是詞人晚年避亂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後所作。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歷盡亂離之苦,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所以詞情極為悲戚。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評曰:「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所論甚切。
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首句用筆極為細膩:其意不過是說風吹花落,卻不從正面著筆,而落墨於「風住」、「花已盡」的結局。塵土因花落而香,說明落花遍地,而這又反照出風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層曲折,確是匠心獨動。次句寫日色已高,而猶「倦」於梳頭,從側面揭示情懷之苦、心緒之亂,筆法略同於其早期詞作《鳳凰台上憶吹簫》中的「起來慵自梳頭」,但一為生離之愁,一為死別之恨,巨細深淺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辭上易「慵」為「倦」,正顯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三、四兩句是漱玉詞中並不多見的直抒胸臆之筆。之所以一改含蓄風格,當是因為洶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無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說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東西已盡皆喪失,無一留存,雖是放筆直書,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聞說」二句宕開一筆,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復又折回,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愁」本無形,難以觸摸,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這是其構思新穎處。此外,下片中「聞說」、「也擬」、「吸恐」六字前後勾連,也是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像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集評:
《唐宋詞百首詳釋》:全詞婉轉哀啼,令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本非悼亡,而實悼亡,婦人悼亡,此當為千古絕唱。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本詞感情深切真摯,構思新穎巧妙,語言淺近而含蓄深沉,無論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細寫內心的微妙變化,都很生動感人。
破 陣 子
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注釋:
吹角連營:各個軍營接連響起號角聲。
「八百里」句:廣布八百里范圍的將士分熟肉吃。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句:各種樂器齊奏軍歌。翻:演奏。塞外聲:雄壯悲涼的軍歌。
「沙場」句:秋天在戰地檢閱軍隊。
「馬作」句:戰馬像「的盧」那樣跑得飛快。的盧:劉備的戰馬,曾「一越三丈」使劉備脫險。
「弓如」句:弓弦像驚雷那樣響。
「了卻」句:完成了皇帝託付的天下大事(指收復中原)。
「贏得」句:獲得了不朽的榮譽。
這首詞是寫給他的朋友陳同甫(陳亮)的。首句敘寫了現實生活,「看劍」表現他不忘收復中原的大事。從「夢回」句起到「贏得」句止,通過寫夢,從各個角度來想像抗金軍隊的雄壯軍容和自己為國家立下不朽功勛。結句筆鋒急轉,「可憐白發生」是夢醒後的嘆息,表達了雄志未籌而年紀以老的境況。這首詞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輝,情調激昂,描繪生動,形象鮮明,用詞精煉,藝術造詣很高。
④ 配套練習冊語文九年級下冊人教版答案
孟子》兩章 一、積累運用 1、柯 戰國 儒家 孟子及其弟子 《大學》 《 中庸 》《論語》(《孟子》「四書」) (南宋 朱熹) 2、D 3 略 4、(1)圍攻 (2)泛指武器裝備 (3)委:放棄。 去:離開。(4)限制(5)震懾 (6)「畔」通「叛」,背叛(7)任用,選拔(8)奮起,有所作為(9 )在外面,指國外(10)動詞,使„„受苦(11)犯錯誤 5、B 6、(1)震懾天下不依靠武力的強大(2)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3)這樣之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7、示例:①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②家和萬事興。③眾人拾柴火焰高④團結就是力量⑤人心齊,泰山移。 二、8、(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施行「仁政」(3)施行「仁政」的人(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舉例論證、對比論證(6)以國家外部而言,「道」指國家之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以國家內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講仁義道德。 9、(1)法家拂士 敵國外患 (2)都是在經歷了一番艱難困苦之後,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3)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5)略 (6)圍繞「物質生活優裕了,仍然需要憂患意識」或「因有憂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來回答。 10、(1)①明白、知曉 ②同「弼」,輔佐③ 匹敵、對抗④完全 (2)①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後能夠改正 ②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夠安守自己的窩,它們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趨炎附勢者沒有好下場
⑤ 有沒有語文基礎訓練九年級下冊人教版的答案24課兩首的答案
沒答案,自己總結
這是教案,以備參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關雎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採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沖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二、問題研究
《關雎》與《蒹葭》的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關雎》與《蒹葭》都可以看做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練習說明
一、背誦這兩首詩,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題意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這兩首詩,並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這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試從詩中找出一兩處,反復朗讀,加以體會.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詩經》中常用的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三、朗誦下面這首詩,並和課文中的兩首相對照,體會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瑤:美玉;一說似玉的美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jiǔ 黑色玉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此題意在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
有關資料
一、譯詩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鍾鼓喧喧.
(余冠英譯)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清早露水變成霜.
心上人兒她在哪,
人兒正在水那方.
逆著曲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
蘆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兒不曾干.
心上人兒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灘.
逆著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兒難.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一片蘆花照眼明,
太陽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逆著曲水去找她,
曲曲彎彎道兒擰.
逆著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余冠英譯)
二、關於《詩經》的名稱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後來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三、關於《詩經》中作品的產生年代
經考定,《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還有幾篇是敘述周室祖先的事跡和武功的,是我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也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篇)」.
四、關於「詩六義」說
「詩六義」的說法,是《詩大序》(又叫《毛詩序》)最先提出來的.這個提法又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的,實際上是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風、雅、頌是詩的種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法.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合稱「六義」呢?孔穎達在《毛詩正義》(卷一)中是這樣解釋的:「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此說可供參考.
五、《毛詩序》(節錄)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長聲)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莫過)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使夫婦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教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譎諫(用委婉的言辭勸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指衰世中的風、雅之作)作矣.國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註:「四始」,指風、小雅、大雅和頌.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始,王道興衰之所由.)
六、《關雎》賞析(褚斌傑)
這是我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古代說《詩》本有「四始」之說,列《關雎》為「風」之始,故倍受重視,為大家所熟習.《詩經》的「十五國風」大多數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愛情之作,《關雎》正是一篇產生於兩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間戀歌.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於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後讀起來,還是那麼清新動人.
這首詩有人把它分為四句一章,計五章;有人則把它分為四、八、八句,共三章.從全詩結構和內在脈絡上看,分做三章則較適宜.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願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則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
全詩以灘頭水畔的一對雎鳩鳥的叫聲起興,然後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鳩,水鳥;古代傳說它們雌雄形影不離.關關,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見,或者解做以摯鳥為比,以摯鳥的求偶為興,故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個青年小伙兒,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會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嚮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細繹這四句詩,第一句「關關雎鳩」,是寫傳來的鳥鳴,是聽;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尋聲而望,是所見;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對自己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強烈的嚮往,默默的自我祝願.雖短短四句,卻極有層次,而語約義豐.
第二章,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這個青年男子所戀的乃是河邊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種水生植物,葉徑一二寸,馬蹄形,可食(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左右流之」,即順著水流忽而側身向左,忽而側身向右的去採摘.「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詩集傳》).正是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須臾忘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極寫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寫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悠,長,形容其夜長不寐時綿綿不斷的憂思.這里把兩「悠」字,雙雙以感嘆語氣出之,著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至難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情到極處必生幻.緊接著第三章,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琴瑟友之」,「友」,親密相愛;以彈琴奏瑟,喻其相會相處時的諧和愉快.「鍾鼓樂之」,則是結婚時的熱鬧場面.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幻想當然並非現實,但幻由情生,也是極自然的.而這位抒情主人公,卻簡直陶醉在預想的成功之中了.這一愛情心理的描寫,正與《秦風·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尋所愛不得,而出現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樣,富有浪漫情調.而其實這又正是對生活中所習見的愛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實的刻畫.
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後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但孔子在評說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時所說的兩句話,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首詩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它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
七、《關雎》賞析(聶石樵)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繫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鑒賞(尹建章)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兒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
⑥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目錄
人教版復語文九年級下冊目制錄如下(包含《鄉愁》):
拓展:《鄉愁》
《鄉愁》是詩人餘光中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了對故鄉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餘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鄉愁》全文如下: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⑦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書的所有課文
第一單元抄
1詩兩首
我愛著土地
鄉愁
2我用殘損的手掌
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外國詩兩首
二
5孔乙己
6蒲柳人家
7變色龍
8熱愛生命
三
談生命
那樹
地下森林斷想
人生
四
威尼斯商人
變臉
棗兒
音樂之聲
五公輸
孟子兩章
魚我所欲也
莊子故事兩則
六
曹 論戰
鄒忌諷齊王
愚公移山
詩經兩首
⑧ 九年級下的(人教版)語文文言文全部內容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蛤蟆,鞭數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到可以看得清最細微的事物,每次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群蚊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暗暗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么一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像和鶴一樣;一直抬著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當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像鶴一樣在雲端鳴叫,我因此高興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看,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當成山丘,低陷的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仔細觀察,興趣正濃時,忽然有個極大的東西,推倒山、壓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得大叫了一聲。等到心神安定,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它幾十下,便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山市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
未幾,高垣睥(pì)睨(nì),連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公子禹年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訝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寺院呀。過了一會兒,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檐高高翹起,這才知道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低低的城牆,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量可以用億萬來計數。忽然颳起了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都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高聳彷彿與天相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打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裡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用手指指著數上去,已經不能計算層數。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數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往匆匆,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小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孫權勸學
初,權謂 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 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起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重要事務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成為治理儒家經典傳授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的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非常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讀書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評議,非常驚奇地說:「你現在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一段時間後,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理這么晚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分別了。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Ⅲ,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唧唧唧唧,木蘭在對著門在織布。聽不到織布的聲音,只聽見姑娘的嘆息聲。
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思念什麼呢?木蘭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木蘭跑遍東南西北市去購買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早晨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晨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返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准備殺豬宰羊。(木蘭回到家裡)打開東西閣樓的門,坐一坐東西閣樓的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開窗戶,對著鏡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在額上貼好頭上的金片(舊時女子的裝飾物)。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那裡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到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yì)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hǔhǔ)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
京城裡有一個擅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屏障,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障內,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只聽到遠遠的深巷裡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婦人拍著孩子,給他餵奶,孩子口裡含著乳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嗚嗚地哼唱著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嗚嗚哼唱的聲音,小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隱隱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聲音,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鬆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道:「著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剎時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的小孩兒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而發出的爆烈聲,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一齊用力發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件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一隻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jī) 乎都想爭先恐後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撤掉屏障一看裡面,(仍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yīng)嚶(yīng)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江面上的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天空和群山呈現出同樣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盪,時而偏東,時而偏西,漂漂盪盪。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見底。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猶如飛奔的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滿了蒼翠的樹木,看上去使人頓生寒意,這些山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長,這些山巒彷彿互相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也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籌劃政務、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這些優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碧綠的藤蔓,樹枝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人一起嬉戲。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泉水曲曲折折,一段看的見一段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探知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的竹林和樹木環繞著,寂靜空曠沒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於是記下了所有的景色後離開了。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q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滕子京)就重新修整岳陽樓,擴大它舊時的規模,刻唐代和現代(宋)名人的詩詞文章在上面,囑托我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連接遠處的山,吞吐著長江的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早晚間的陰晴變化,氣象萬千。這些就是岳陽樓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直到(至)巫峽,南面遠通瀟湘水,降職遠調者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集,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心情,難道沒有不同嗎?
像那連綿的雨下個不停,接連數日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群星隱去了光輝,大小山峰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陰風濁浪的聲勢猶如老虎怒吼,猿猴哀啼。登上這座樓,就會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讒言,害怕譏諷的情懷,滿眼望去,一片蕭條的景象,感慨萬千,十分悲傷。
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沒有驚濤駭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著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很濃,顏色很青。然而有的時候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登上這座樓,就有心情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並忘了的感覺,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那是快樂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那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那君主擔憂。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哎!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⑨ 有沒有語文基礎訓練九年級下冊人教版的答案
沒答案,自己總結
這是教案,以備參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關雎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採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沖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二、問題研究
《關雎》與《蒹葭》的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關雎》與《蒹葭》都可以看做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練習說明
一、背誦這兩首詩,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題意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這兩首詩,並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這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試從詩中找出一兩處,反復朗讀,加以體會。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詩經》中常用的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三、朗誦下面這首詩,並和課文中的兩首相對照,體會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瑤:美玉;一說似玉的美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jiǔ 黑色玉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此題意在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
有關資料
一、譯詩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鍾鼓喧喧。
(余冠英譯)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清早露水變成霜。
心上人兒她在哪,
人兒正在水那方。
逆著曲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
蘆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兒不曾干。
心上人兒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灘。
逆著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兒難。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一片蘆花照眼明,
太陽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逆著曲水去找她,
曲曲彎彎道兒擰。
逆著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余冠英譯)
二、關於《詩經》的名稱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後來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三、關於《詩經》中作品的產生年代
經考定,《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還有幾篇是敘述周室祖先的事跡和武功的,是我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也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篇)」。
四、關於「詩六義」說
「詩六義」的說法,是《詩大序》(又叫《毛詩序》)最先提出來的。這個提法又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的,實際上是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風、雅、頌是詩的種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法。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合稱「六義」呢?孔穎達在《毛詩正義》(卷一)中是這樣解釋的:「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此說可供參考。
五、《毛詩序》(節錄)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長聲)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莫過)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使夫婦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教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譎諫(用委婉的言辭勸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指衰世中的風、雅之作)作矣。國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註:「四始」,指風、小雅、大雅和頌。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始,王道興衰之所由。)
六、《關雎》賞析(褚斌傑)
這是我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古代說《詩》本有「四始」之說,列《關雎》為「風」之始,故倍受重視,為大家所熟習。《詩經》的「十五國風」大多數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愛情之作,《關雎》正是一篇產生於兩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間戀歌。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於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後讀起來,還是那麼清新動人。
這首詩有人把它分為四句一章,計五章;有人則把它分為四、八、八句,共三章。從全詩結構和內在脈絡上看,分做三章則較適宜。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願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則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
全詩以灘頭水畔的一對雎鳩鳥的叫聲起興,然後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鳩,水鳥;古代傳說它們雌雄形影不離。關關,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見,或者解做以摯鳥為比,以摯鳥的求偶為興,故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個青年小伙兒,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會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嚮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細繹這四句詩,第一句「關關雎鳩」,是寫傳來的鳥鳴,是聽;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尋聲而望,是所見;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對自己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強烈的嚮往,默默的自我祝願。雖短短四句,卻極有層次,而語約義豐。
第二章,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這個青年男子所戀的乃是河邊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種水生植物,葉徑一二寸,馬蹄形,可食(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左右流之」,即順著水流忽而側身向左,忽而側身向右的去採摘。「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詩集傳》)。正是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須臾忘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極寫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寫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悠,長,形容其夜長不寐時綿綿不斷的憂思。這里把兩「悠」字,雙雙以感嘆語氣出之,著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至難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情到極處必生幻。緊接著第三章,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琴瑟友之」,「友」,親密相愛;以彈琴奏瑟,喻其相會相處時的諧和愉快。「鍾鼓樂之」,則是結婚時的熱鬧場面。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幻想當然並非現實,但幻由情生,也是極自然的。而這位抒情主人公,卻簡直陶醉在預想的成功之中了。這一愛情心理的描寫,正與《秦風·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尋所愛不得,而出現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樣,富有浪漫情調。而其實這又正是對生活中所習見的愛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實的刻畫。
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後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但孔子在評說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時所說的兩句話,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首詩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它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
七、《關雎》賞析(聶石樵)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繫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鑒賞(尹建章)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兒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