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原文及解釋誰知道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㈡ 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譯文及重點句子的解釋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遊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碧綠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漲,兩岸江面顯得更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風拂面。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在一個明麗的春日,我信馬來到錢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西。一場春雨剛過。雲氣同湖面上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遠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著搶著往向陽的枝頭飛。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著銜泥築巢。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裡鑽出來,剛夠遮住馬蹄。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里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閑,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 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 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 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 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 捲入落魄流浪人的心裡。
㈢ 初一語文上冊 《古代詩歌四首》原文注釋
作者:曹操
作品:觀滄海
作品注釋
注釋: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樂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
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
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
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鍾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強調,然後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純客觀的照相式製作。另外,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曹操這個功績,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凈沙》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里,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次北固山下
[題解]
這首詩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翻譯]
遊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碧綠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漲,兩岸江面顯得更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風拂面。家書要傳到哪裡呢?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賞析]
此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盪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
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璠選入《河嶽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據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裡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殷璠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河嶽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里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讓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相當優美的。
錢塘湖春行
選自《白氏長慶集》。錢塘湖,及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現屬山西)人
。唐代大詩人。注有《白氏長慶集》。
1、孤山寺:南朝陳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位於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後湖與外湖之間,孤峰聳立,景色秀麗,為湖山登臨勝地。
2、賈亭:即賈公亭。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雲腳低;指雲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鶯。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指向陽的樹木。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5、亂花:各種顏色的野花。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厭。陰:同「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詩 意】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
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
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
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
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譯文】
在一個明麗的春日,我信馬來到錢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西。一場春雨剛過。雲氣同湖面上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遠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著搶著往向陽的枝頭飛。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著銜泥築巢。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裡鑽出來,剛夠遮住馬蹄。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里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閑,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早鶯新燕爭飛,亂花淺草迷人,一片生機勃勃。詩人在錢塘湖堤上踏春遊賞,面對如此美好的春景,流連忘返,不肯離去。
㈣ 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翻譯
作者:曹操
作品:觀滄海
作品注釋
注釋: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樂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
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
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
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鍾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強調,然後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純客觀的照相式製作。另外,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曹操這個功績,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凈沙》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里,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次北固山下
[題解]
這首詩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翻譯]
遊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碧綠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漲,兩岸江面顯得更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風拂面。家書要傳到哪裡呢?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賞析]
此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盪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
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璠選入《河嶽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據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裡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殷璠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河嶽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里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讓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相當優美的。
錢塘湖春行
選自《白氏長慶集》。錢塘湖,及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現屬山西)人
。唐代大詩人。注有《白氏長慶集》。
1、孤山寺:南朝陳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位於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後湖與外湖之間,孤峰聳立,景色秀麗,為湖山登臨勝地。
2、賈亭:即賈公亭。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雲腳低;指雲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鶯。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指向陽的樹木。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5、亂花:各種顏色的野花。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厭。陰:同「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詩 意】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
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
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
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
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譯文】
在一個明麗的春日,我信馬來到錢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西。一場春雨剛過。雲氣同湖面上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遠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著搶著往向陽的枝頭飛。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著銜泥築巢。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裡鑽出來,剛夠遮住馬蹄。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里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閑,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早鶯新燕爭飛,亂花淺草迷人,一片生機勃勃。詩人在錢塘湖堤上踏春遊賞,面對如此美好的春景,流連忘返,不肯離去。
㈤ 七年級上冊 古代詩歌四首的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一叢一叢到處都是,各種草兒長得十分繁茂。 樹木被風吹動發出颯颯的聲響,海上翻湧起巨大的波濤。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好極了,用詩歌來詠嘆自己遠大的志向吧!
春天,我走在錢塘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向陽、暖和的樹,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 ,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盪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歸的斷腸人還遠在天涯。
㈥ 初一語文上冊15課《古代詩歌四首》,急求這四首詩的各個句子的賞析!!!
觀滄海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鍾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次北固山下 賞析
首聯描青山綠水,敘詩人行蹤。「客路」一詞,雖為實寫,卻已寓鄉愁於其中矣。與尾聯之「鄉書」、「歸雁」遙相呼應,詩人遣詞造句之工力可見一斑。
頷聯寫景寓理,耐人尋味:「潮平」當因「兩岸闊」,「風正」方能「一帆懸」也。「風正」一詞極有講究,用「風順」,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順而疾,則帆就會被鼓成弧形了;用「風和」?撇開對仗不說,倘為逆風,即使「風和」,亦無法使「一帆懸」。
頸聯歷來膾炙人口,「海日生(於)殘夜,江春入(之)舊年」,這不僅是時序的交替,而且飽蘊哲理。「日」與「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徵,詩人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現出具有普通意義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較之張若虛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從予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染力等層面玩味,似略勝一籌。無怪乎與詩人同時代的「燕許大手筆」燕公張說將此聯「手題政事堂」,明代胡應麟譽其「形容景物,妙絕千古」呢!
尾聯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飛想「雁足傳書」的傳說,景實而情真,緊承三聯,遙應首句,淡淡的鄉思愁緒,自然溢於言表。
錢塘湖春行【賞析】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將鏡頭對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著春天空氣的濕潤,也低低地浮掛著,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裡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著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著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著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贊嘆。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天凈沙 秋思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
㈦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意思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一叢一叢到處版都是,各種草兒長得權十分繁茂。 樹木被風吹動發出颯颯的聲響,海上翻湧起巨大的波濤。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好極了,用詩歌來詠嘆自己遠大的志向吧!
春天,我走在錢塘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向陽、暖和的樹,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 ,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盪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歸的斷腸人還遠在天涯。
㈧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5課古代詩歌四首》翻譯 急!!!!!!!!!!!!!!!!!!!!!!!!!!!!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一叢一叢到處都是,各種草兒長得十分繁茂。 樹木被風吹動發出颯颯的聲響,海上翻湧起巨大的波濤。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觀滄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船家搖櫓聲將我吵醒,睡眼朦朧地瞧了瞧遠方的景象,江面上一層薄霧使遠處的青山忽隱忽現。山好似那樣的遙遠,甚至看不清那本有的青黑色,而我路途終點可能還在山那邊的那邊。山的倒影拉的好長,小舟悄悄地在翠綠色的明鏡似的湖面上行駛,好像生怕把什麼驚醒似的。晚霞映照著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紅色。這一些好像都變得太快,水裡的魚兒也好奇地把頭露出來瞧個明白。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潮水這時已漲了起來,江面顯得更為寬闊,此刻長江之上只有我一葉孤舟。我站在船頭,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看著這寬闊的江面,望著那火紅的天空,有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之感。微風吹來,船帆滿起。小舟奮力向前駛去。耳旁鳥、蟲的鳴叫時高時低,時緩時急。躺下來盡情享受大自然帶給我的一切。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再次醒來時已是黎明,但月亮仍還在天空掛了半邊。昨晚的一切都顯現在眼前。再看看那初生的太陽,心中不禁感到黑暗過後便是黎明,一種希望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突然想起新年將至,想起家中老母、妻兒,想起家中黃牛、黑狗,想起往年此時已全家團圓、互敬祝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而此時自己卻孤身在外,不能與親人團聚,心中不免有些悲傷,但一想到自己正為國家而奔波、忙碌,悲傷之感也就漸漸淡下。每當這時,就會動手寫一封家書。此時家書已寫了好幾封了,只是不知怎樣寄回給家鄉。大雁正好北歸,書信帶我情回。只請大雁送信歸。「兒遠行在外,望母勿恐兒不歸。大雁南飛家在北,而我遠行不久歸。」
————《次北固山下》
春天,我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向陽的樹,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 ,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錢塘湖春行》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盪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歸的遊子還遠在天涯海角。
——————《天凈沙 秋思》
㈨ 要人民教育出版的初一語文書《古代詩歌四首》的原文的釋義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⑴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⑶滄:通「蒼」,青綠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麼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⑻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⑼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陽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漢:銀河,天河。
⒀幸:慶幸。
⒁甚:極點。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三面臨長江。
客路:旅途。
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風正:順風。
懸:掛。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殘夜:夜將盡之時。
江春:江南的春天。
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青山:指北固山。
鄉書:家信。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⑴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