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疑難

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疑難

發布時間:2021-02-25 11:41:35

㈠ 淺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營造民主課堂氛圍——質疑的土壤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
「教學相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特別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師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了。教師在課堂中並不是絕對的權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我們應該努力營造出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敢問,敢學,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但做教師的還是會有一種慣性,認為自己永遠比學生看問題更准確,常會對於課堂中的不「和諧」音打斷或批評,這樣做容易使師生關系對立起來,影響了課堂氛圍。
在我的課堂里,人人可以發表看法,不用怕說錯;人人可以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哪怕與課堂離得再遠;人人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老師,我想提問……」「老師,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師,我有補充……」這樣的聲音比比皆是,我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孩子們愛問的天性被激發了出來,學生真正愛提問,也會提問了。
二、教給方法,使學生尋疑有方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學會"質疑"的方法。"質疑"的方法很多,筆者嘗試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三處、三點"進行三個層次質疑。這"三處"為:(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質疑;(2)似懂非懂的問題要質疑;(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細節要質疑。這三點為:(1)對題目要質疑;(2)對篇章結構要質疑;(3)對寫法要質疑。這三個層次為:設問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和疑難性質疑。其中設問性質疑也就是自問自答式質疑,這類疑問實質上是學生自己選定自學的方向,通過自學解決。例如,初讀課文時,對字詞、課文內容的疏通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就是學生對上文所提到的"三處"、"三點"的自學研究,此時學生往往會在所讀文章中做出記號,並試圖解疑,形成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部分"疑問"將會因自己無法解答而成為疑難性質疑。需要指出的是,這三次質疑中的前兩次提出的疑問並不一定是學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學生自我設疑、存疑,學習在似乎無疑之處產生疑問。經過這一番尋疑之後提出的"疑",大多是有價值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找到了這些解不開的疑,心理上就產生了適度的焦慮,上課時就能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這尋疑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學生"自能讀書"的實踐活動,尋疑有方,無疑是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標志。
1、巧妙設問,導疑有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疑問難,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尋疑,對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師教每篇課文,總要提出很多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文章,老師的提問,實際是老師給學生"設疑",讓學生按照這些"疑"去學習、思考,看課文作者是怎樣把每個問題寫具體的。老師的提問要准確、恰當、有規律可循,因為學生不但通過老師的"設疑"解決了知識,也從老師"設疑"的示範作用中學到了怎樣去設疑。教師的提問切忌多而碎,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在此不再贅言。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課題猜謎"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設問性質疑。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踐——質疑的源泉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踐,語文的學習永遠為生活服務。生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會催生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的問題和探究。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在課堂中,我常常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探討,提出疑問,發表看法,解決問題。對於一些鮮活的生活實踐得來的事例更是及時地進行創造性利用。

㈡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幾點嘗試研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立足教學實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語文教學活動才是高效的,所以,本文通過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以下幾點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教師應做好備課工作,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新課標主張實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處於主體地位,以此來取代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舊的教學模式中也有可取之處,在舊模式中,教師是連接學生和教材知識的重要紐帶,起到知識傳遞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做到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這一點是新模式中需要延續的。並且教師要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問題。因為小孩子的認識水平有限,對於一些成年人習以為常的觀點,他們會有五花八門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把握教材中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由細節到整體,加強對整個基礎知識體系的掌握運用。對於一篇完整的課文,教師需啟發學生找好切入點,讓學生在分析和總結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內容。
二、深入研究教材內容,針對教學疑難點提出問題
設計課堂提問主要是為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認真分析和挖掘教材,以教材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情況,同時善於抓住提問的時機,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思維的疑惑點、觀點的爭執點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避免提一些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么多人都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但卻得到不同的效果呢?我讓學生根據問題認真閱讀課文,在進行分組討論之後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通過認真的品讀、思考、討論,明白了:雖同為勸告,少年的勸告要比大臣們的勸告巧妙,是講究藝術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告太過於直接,缺少藝術性,所以導致了不同的效果。以上提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和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將自主權還給學生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性,在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方面各有千秋,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某篇文章,允許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比如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可以鼓勵學生採取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如:講一講恐龍的特點;從圖書館或網路上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大聲朗讀課文;畫一畫恐龍的形象等等。當學生閱讀結束之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然後組織他們進行交流和評議,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在這一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表現的興趣高漲、神情投入,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四、聯系實際生活,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課堂只是教學活動的陣地之一,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輔助,只有將社會、學校、家庭教育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以外,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應用能力,把語文當作生活的「工具」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例如在學習《做一片美麗的葉子》的過程中,我會組織學生參與葉子圖案的製作,收集美的落葉,發揮自己的想像思維,用收集到的落葉自己動手製作一幅圖案,然後說明自己的創作思路。活動新穎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展開豐富的想像,有的同學生設計了一個落葉秋景的圖案,而有的設計了一個用落葉拼成的房子的圖案,同學們奇思妙想,思路各不相同,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經驗。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堅持教學活動生活化,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親身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今後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㈢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常規要求

1、上課前必須認真、充分備課,至少超前三課時備課。

2、教案書寫一般內容:

(1)教學目標(全面、准確、可操作、可檢測);

(2)教學重點、難點(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兩方面確定);

(3)教學准備(教具、學具、搜集資料等等);

(4)教學過程(鎖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注重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5)板書設計(簡明准確,富有創意);

(6)課堂或課後練習(有針對性、層次性、典型性);

(7)教學反思(每單元至少一篇)。

3、備課類型包括識字課(低年級)、閱讀課、習作(寫話)課、口語交際課、語文綜合性學習等。教案應分單元按課文、按課時撰寫,課時數以教學參考用書相關規定為參照。教案設計以個人鑽研為主,提倡集體超前備課,提倡按單元整體備課。

4、認真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認真通讀教材,熟悉任教年級、上下銜接年級的教材以及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況。認真鑽研教材,明確教材編排特點,理解教材編排意圖,准確地把握每單元教材的特點。要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學定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5、要做到六備、六結合。

一備《語文課程標准》;二備教材(教師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三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結構、學習需要、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四備教學資源(教材背景資料,生活體驗等與實現教學目標相關的所有信息);五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法和學法;六備作業設計、學具、教具(要體現個人特色及課型特點)。

六結合是指課程標准與教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主導和主體相結合;教法與學法相結合;預設與生成相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6、提倡電子備課、多媒體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激發興趣,變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益。

(3)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疑難擴展閱讀:

教學基本功:

1、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良好的專業素養。

2、教態親切、自然。

3、能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教師應培養學生逐步做到:

1、上課鈴響,保持安靜。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

2、積極思考,主動交流,認真傾聽他人意見。

3、大膽質疑、勇於求異、敢於創新。

4、講普通話,吐詞清楚,聲音宏亮。

5、能就不理解的內容向人請教。

網路-小學教師

㈣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江寧區江寧小學 杜雲珠 【內容提要】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在學生的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解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本文就問題意識培養所要遵循的原則及策略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努力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關鍵字】問題意識 敢問 善問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作為思維的驅動力,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助於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學生頭腦中只有存在問題,才會主動去思考,才會有求知的願望和要求,才會積極去學習知識,知識的獲取對於他才有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非常重要。中國歷代的許多教育家,也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強調問題意識在思維和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是對學習中問題意識非常科學而辯證的闡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用十分生動簡練的語言概括了問題意識的作用。在國外,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更是受到廣泛的重視。許多家長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考了多少分,而是問了什麼問題,現在許多國家推行「發現學習」、「問題解決」等教學模式和方法,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探究、發現活動,培養問題意識,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可是,綜觀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卻不得不讓人憂心忡忡。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更說不上創新能力了。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學生提問能力弱呢?李政道博士在復旦大學演講時,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在的學生,卻是在做「學答」。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採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忽視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方式。學生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很少有個人發揮的空間。孩子們習慣了聽老師教授,老師們也習慣了讓學生聽自己講解。在這種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把一個個問題幫助孩子解決消化,孩子們也就沒有了問題,也就不再想還有什麼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形成不願思考,甚至不會思考,他們的探究意識,創造意識也就在「沒有問題」之中逐漸倒退甚至於走向泯滅。教師總認為把學生教的都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恰恰是行成於思、思成於惑,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那麼,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尊重學生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閱讀文本。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問都應立足於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策略。1、營造質疑氛圍,增強提問勇氣,使學生敢提問題。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使學生形成一個觀點:「提問」是教師的事,學生的事只是跟著都是的問題「答」,因此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轉變觀念,「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可以問教師、問課本、還可以問專家、問教授、問權威,可以當面問,可以寫信問,還可以打電話甚至上網問。其次,教師要營造質疑氛圍。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不能提出問題,取決於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學生有不同於課本的看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熱情,對學生新奇怪異的想法我們要加以保護,決不能隨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讓學生以問倒老師、課本為一種光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1)、宣講故事,培養提問興趣,使學生想問。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許多是因為對前人的學說提出挑戰,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比如陳景潤就對華羅庚的學說提出了質疑,哥白尼的地動學說建立在對亞里士多德的天動說的質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就是從問「為什麼」開始的,如牛頓的地心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開始的,瓦特的蒸汽機就是從「壺蓋為什麼會往上竄?」開始的。這些故事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項發明和每一項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無例外。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學生明白了這些,才能激起提問的興趣,進而主動提問。(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還不能主動提出問題。根據我的前期診測,發現主要是學生存有「三怕 」心理:一怕問題淺,同學會嘲笑;二怕問題偏,老師責怪;三怕問題多,老師厭煩。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用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親切和諧的笑容,為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創設良好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三怕」心理,才會敢於提出問題。另外,課前、課間教師要常抽些時間待在班上,師生間身體距離的縮小,帶來心靈的貼近,即使你沒說什麼,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腦袋,聊聊家常。不經意的小動作,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強烈的——老師很喜歡我!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就為學生有問題、敢問奠定了基礎。(3)、健全評價機制,提高質疑的積極性,使學生好問。小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別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競賽、評比等激勵措施,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我對學生課堂上如果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會把他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另外給他加一分作為平時成績,這樣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激勵。 總之,營造一種寬松、包容的提問氛圍,可以教會學生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實現語文教學的創新。2、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敢問」、「好問」、「勤問」,僅是「提問」的初級階段。如果學生面對一篇文章卻不知從哪些角度去提出問題,那麼質疑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關鍵還是「善問」。就是說,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從課題入手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中心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諸多問題:天游峰在哪?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要寫掃路人?掃路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些問題,有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有的是難點,有的在寫法上提出了疑問,也有的是學生想探求的課外知識。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2)緊扣重點詞句小學課文大都是文質並茂的佳作,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值得我們細細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鑒,對這些詞句的學習可以通過質疑的方式加以確切的領會。如《三打白骨精》中有這樣一句:「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這句話中的「閃」用得是否正確?能不能換成「走」?通過這一質疑,我們更確切的領會到「閃」代表了一個敏捷的動作,一個年滿八旬且拄著拐杖的老婦人能做出這種動作,說明她與常人不同,也暴露了她是白骨精所變。(3)尋找矛盾之處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並加以質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發現了幾處看似矛盾之處:「翠色慾流」是將流而沒有流出,那麼後文為什麼還說「輕輕流入雲際」?作者到底是想「久立」還是「坐下」?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而這些地方正體現了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4)對表達方法質疑《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小學高年級學生要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對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行質疑,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學生問:「這首詩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這有什麼作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了這是首尾呼應,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煙台的海》一課時,學生問:「作者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煙台的海,而卻先寫冬天的海呢?」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認為冬天煙台的海的景觀尤為獨特,是一道壯麗的風景線。(5)抓感興趣的內容如學《漁歌子》一詞時,有學生問:「為什麼下雨了,漁人還不回去?」在學習《半截蠟燭》時,學生問:「為什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傑奎琳成功了呢?」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級,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空白、詳略得當、布局謀篇、思想內容、表現手法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問題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問題。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於發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越是敢於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提問題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善不善於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問」,教學生怎樣問,在「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我深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我會永遠告訴自己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有價值!

㈤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21世紀教育的特徵是創新教育。創新源於問題,問題推動發展。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有專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闢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眼前發生的事都要問「為什麼」,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我們家長、教師有時覺得反感、不屑一顧,這樣很有可能扼殺了一個學生。其實這種好問的精神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也是一個創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但是天真可愛的孩子跨入校門,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越來越少了。其問題在於我們教師,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

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來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應是一個由教師具體引導到學生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漸進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教學目的設置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發生沖突但又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徘」狀態,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探究慾望。情境的創設,可採用知識生活化,演示的比較,故事誘思、圖片操作、競賽或游戲等方式,讓學生感到喜聞樂見,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同時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中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發問,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尤其是學困生。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師生嘲笑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大膽地問。

新課程強調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將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而又充滿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傾聽,即使個別學生的問題有明顯的錯誤也要積極幫助,而不是嘲諷,要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慾。教師還要努力尋找學生提問中的閃光點並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被尊重的快樂,進而養成愛提問的習慣。對於學生各種奇怪的想法,教師要客觀耐心地引導學生,同時營造出發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學生就敢於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會提出自己的疑問。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後,要留給學生一段等待的時間,讓學生明確「問題」到底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由問題到目的應掃除哪些障礙,要聯繫到哪些已有知識。學生明白這些以後,才可能提出問題。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學生可以分組討論,以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時間,應由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對問題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問題的機會,也應均等地分給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提出中來。應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是鍛煉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階段,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真正把握了問題的特徵。學生若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則說明學生已把握了問題的真諦,反之,則要分析原因,繼續引導,直至學生能夠在總體上准確把握問題。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人的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問題,對於學生個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開發具有很高的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學,定會事半功倍。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這種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

1、找題眼。如學習《草船借箭》一課,學生問:①誰向誰借?②為什麼借?③怎樣借?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激起探究慾望。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

2、抓中心詞句。如《草船借箭》一課的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學生由此提出: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麼?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說:「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句中老奶奶為什麼焦急?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啟發學生很好地動一番腦筋來解決這個矛盾。學生的思考從謬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從淺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見,對矛盾處進行質疑是解決問題的不謁動力。

4、比好壞。如《荷花》一課有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學生問:「為什麼不用『長』而用『冒』」?通過討論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興趣的部分。如《田忌賽馬》一文,有學生問:「同樣的馬匹,為什麼只調換了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呢?」再如《凡卡》這篇課文,最後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學生問:「凡卡的信能收到嗎?」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除了上面的,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插圖、課中標點、課中空白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問題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問題。

傳統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學觀。從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並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並想辦法解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1、結課的藝術。在給一堂課下結束語時,有意識的給學生留下「言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讓學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學習《觀潮》一文時,做了如下結尾:「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並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麼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後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設計拓展性練習。如《稱象》結課時,教師可提出問題:你們還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馬光、諸葛亮)還想知道曹沖的其他故事嗎?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尋找。

實踐證明:只要啟發得當,學生是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比教師主觀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掘出來。正如葉聖陶所說:「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聽老師之講說。」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學生自覺學習,進而才能學會生存,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㈥ 如何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常見疑難問題

問題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過多過細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點語句的教學。
對策:教師應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難點,結合文本所在單元,備課時較系統地歸納出單元訓練重點,有指向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實踐性環節上設計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文,聯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來做一定的遷移,還可以和寫作指導結合得更緊密一些,這樣就使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更加充分。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夾竹桃》這篇文章,有兩個出彩的地方。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幾個句子是概括地寫:「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寫夾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師讓學生通過概括的語句調動想像,讓學生自己來描繪想像得到的畫面,並且反復朗讀,加強感受和體驗的過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讓學生用模仿的句式來造句,如果能多花點力氣,多花點時間,如果老師不給學生點明,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普通事物中發現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問題2:問題的提出有的過於繁瑣,有的偏離語文。
對策:一篇文章問題不易過多,過細。應設計圍繞一個大問題逐步深入,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本對話,遞進似地悟出教師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善於提出好的、到位的問題。什麼樣的問題好,那要看問題解決的實質是什麼?語文的問題不能是單純的追求「非語文的(如科學常識、道德倫理、歷史地理等)」,如果產生了「非語文」的問題,允許學生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但最終的落腳點還是為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服務。在問題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滲透的關系,相互依託。有時我們提出一些問題,學生無法解決。沖著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備課不夠充分,學生的學習底細摸得不夠清楚,或許從另個方面說明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已迫在眉睫。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所以學生可能會出現許多意外的問題,也就是說與本課的教學無關,教師要注意掌握分寸,實在不需要解決的,教師要藝術性避開,但不要傷害學生的積極性。需要解決,又無關緊要的問題,教師要掌握火候,不要佔據大量的時間。語文課決不是什麼問題都需要解決的教學。
問題3:教學目標不清晰,導致學生閱讀的盲目性。
教師應該思考,語文有沒有引領性的問題?應該是有。其理由,語文是課程,語文教學的閱讀與我們平時自由閱讀不一樣,盡管有人呼籲閱讀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領域實現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則我們不能稱為教育。這樣來看,語文有引領性的問題,那麼什麼是引領性問題?大的方面說是課程標准強調的,小的方面說是教材編排的意圖,那麼教師建構的問題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圖

㈦ 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教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有哪些

一、復教學目標:
1、理解課制文內容,懂得從小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於成長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於成長的道理。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三、教學准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兩篇有關「成長」的課文,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呢?想不想知道今天這個成長故事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好,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個故事吧。
【復習前面課文內容,引出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圈出自己不認識的字,運用自己學過的識字方法學習生字。

㈧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一、了解需要點,「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一旦離開學生這個主體因素,「那課就好比一個鑽頭發力於一個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實質作用不好樂觀。」了解了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課就會如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需要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總的來說,需要教師先「鑽進去」深入解讀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1.找准疑難點、空白點。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對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生感到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會在哪兒?哪些地方是學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師引導的?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之前,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會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比如在教學《會走路的樹》時,課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小鳥看見了馴鹿,好奇地問:「你能讓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教師就可以抓住一個「爬」字,打開學生的思路。因為在此之前,「小鳥會飛」已經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即固有知識,但小鳥的「爬」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小鳥為什麼不說「飛」而說「爬」?教師以此為教學線索,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只羽翼未豐的小鳥的特點和心理,想像馴鹿天天不厭其煩讓小鳥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馴鹿美好的心靈和真摯的情意,並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同時,我們的語文教材還存在著很多空白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想像,發展語言,形成能力。2.盡可能找到一個「興奮點」。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找出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能否有效,關鍵在於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問題緊緊吸引,整個教學時段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在教學參考書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尋找一條恰如其分的渠道,讓這些知識流淌到學生的腦海里。而尋找「興奮點」,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兩塊銀元》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拋出「孫老漢打碎的茶壺該不該賠?」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然後,在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論點、論據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內需不斷得以實現並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得到真正實現。3.敏捷地捕捉課堂上學生的生成點。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無論教師在備課時准備得多麼充分,考慮得多麼周到,在課堂中也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說明,眾多學生的思維比一個教師的思維要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雙邊參與的動態進程中,教師應敏捷地捕捉並判斷、重組學生在課堂涌現出來的信息,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因著學生的思路順勢而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順勢而學,那麼整個教學氣氛會非常融洽,學生也會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就能夠出現精彩不曾預約的有效生成,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二、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如教學目標「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物的,領會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就比「學習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利於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標達成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利於教師的自我監控——目的達到了嗎?沒達到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調控?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體現了教學切入點的簡約集中:一教師在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出示五幅圖畫,然後請學生閱讀課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語句給圖畫配上最合適的語句。學生滿懷探求之心,埋頭課文紛紛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讀得認真,想得仔細,總想寫出最貼切的。學生在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清楚了,人物的語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質揣摩到了,教學目標迎刃而解。這堂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問題輻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統領起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減了許多瑣碎的提問,擴大了學生領悟、交流的空間。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如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執教《釣魚的啟示》,第一個環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註」,寫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第二個環節交流「批註」;第三個環節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可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還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三、創設體驗點,「紅杏枝頭春意鬧」。《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用到了「體驗」一詞,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注重情感體驗。這意味著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情境出發去體驗感悟,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體驗和交流體驗中發展語言,形成能力。學生自己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會深入,教師需創設體驗點,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體驗點的創設比貼標簽式的說教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1.當課文意義生成在學生的原認知結構中找不到呼應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由於受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主題與情感往往缺少體驗,經常產生陌生感與疏離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找到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教學《長相思》,「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對小學生來說,理解上有難度。王老師請學生分別把自己設想成詩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聲聲問、一聲聲答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到了詩人的「重離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學生角色的轉換,體驗角色的所為所思所感,從而很好地體會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深切情懷。2.引導學生對內容情境產生興趣,從而激發體驗的內需。情感體驗是以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的。對課文所體現的情感,學生由於缺少審美的需要,往往根據自己的性別、經歷與情感偏好而加以取捨,對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題,經常容易忽視。在這時候,教師就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各種各樣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游園不值》的教學中創設的體驗點,給人印象很深刻。愛花、惜花的詩人沒能進到園子里,卻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竇老師請學生扮演那枝「紅杏」,想像紅杏會對園主人說些什麼,會對詩人說什麼?會對園子里不能出牆頭的花花草草說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透過文本進入了詩境。3.引導學生在同樣的語言環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體驗,達到情感的飛躍和價值觀的提升。漢語言意義的模糊與豐富性,給老師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樣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義是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體驗又是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並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聽過特級教師金感芳老師的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金老師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國城市的一道美麗而奇特的風景:每家每戶種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對著外面的,不但奼紫嫣紅,而且很奇特。面對異國他鄉的美麗風景,金老師設置了體驗點:如果你就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如果你是醫生、是建築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當你走在這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是有殘疾、有困難的人,走在這花的海洋里,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學生的思維在廣度和深度間縱橫,深刻體會到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境界。四、落實語言點,「唱得紅梅字字香」。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展自己的語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難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掌握語言。一教師在教學《再別康橋》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現力。「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為體會這反復出現的「輕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詠,並啟發想像: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輕輕」?大概會是幾個人?你覺得他一個人這樣輕輕地走,情緒會怎樣?把人融進了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輕輕」的理解將是深刻和透徹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請學生模仿一下,「招搖」是什麼樣子?推想一下,「招搖「會有幾種可能?為什麼甘心情願做水草?原來詩人對康橋的深厚的依依惜別的感情,就是這樣從詩人的用詞中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落實語言,語言才有生命力。2.落實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註,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於用筆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達到真正的理想效果。3.落實語言,注重詞語教學。新課程對詞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一改過去理性的、復雜的、枯燥的詞義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動的、富有價值的詞語教學。在這方面,很多老師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愛迪生救媽媽》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老師在語境中出現詞語,學生用這些詞語把整個故事串了起來,詞語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符號,形成了學生頭腦中生動的形象。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教學《二泉映月》,分類出示詞語,想像意境、飽含情感讀詞語,重在語感的培養。五、引發思維點,「課有盡而意無窮」。有效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實現教學的升華。尤其是語文學習,可以說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受教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外的資源融通共享,才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積極的思維引導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主動學習。1.培養問題意識。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的學習品質,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樹立「學習源於問題」的意識,培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勇於提出的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創新品質形成的基礎。2.學會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的學習品質。在學生的提問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恰當的進行引導和訓練,逐步訓練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3.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會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與動機,運用評價手段,針對學生的提問給予恰當評價、引導,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否有價值,要給提問者以激勵。特別是課外反饋的問題,更要及時反饋、評價、激勵,以加強勤思習慣的養成。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疑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