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哪幾個方面 當採取了合理發展生產
在《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宣傳了他的政治主張,提倡實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義回,以仁義為政就是答仁政。孟子所說的仁政,是要用仁義之心來愛民。
在本文所指的具體內容是:(一)養民:不違農時,使民生有保障;(二)教民: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
1.養民有六條措施: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組排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前面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
2.教民有一條措施: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當採取了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⑵ 高一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孟子是什麼樣的人
能看出孟子具有高超的辯論技巧,善於設置「陷阱」,引君入瓮。
如面對梁惠王「鄰國之民版不權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問時,沒有從正面回答,先設置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戰場上逃跑的士兵,逃跑五十步的笑話逃跑一百步的對不對」,梁惠王必然是回答不對。然後孟子藉此類比,否定梁惠王的做法,和那逃跑五十步的士兵本質上是一樣的。
⑶ 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翻譯
梁惠王說:「我治理魏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遇到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同時把黃河以東地方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的地方。黃河以東的地方遇到飢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允許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咚咚地敲著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開始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如果憑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麼怎麼樣?」
梁惠王說:「不可以。他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是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細密的漁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砍伐樹木要按一定的季節,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老百姓能夠贍養活著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五畝住宅的場地,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狗、豬等家畜,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不耽誤它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那麼,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年輕人見到會幫忙代勞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的魏國呢,(在豐年)豬狗吃了人的糧食(官府)卻不收斂;(在荒年)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人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王不要歸咎於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會來歸順了。」
⑷ 為什麼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里《寡人之於國也》第四段
怎麼了嘛
⑸ 高中語文必修三 寡人之於國也
4.
(5)比;
對於;
在。
5.
(1)名詞動用,回打鼓;
(2)名詞動用,穿衣答服;
(3)形容詞動用,認真從事;
(4)名詞動用,怪罪;
(5)名詞動用,稱王,統一天下。
6.
(1)判斷句;
(2)提賓句;
(3)狀語後置句;
(4)狀語後置句。
⑹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識歸納(寡人之於國也)
2012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文言文知識歸納
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
)
②河內凶(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凶,穀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
③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於對方。例如:
「請坐」
,讓對方坐下;
「請指導」
,
讓對方做指導。
)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
「可」是「可以」
,
「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
認可。
)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
⑥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麼。今常用於代詞,當「這」
「此」講,如「斯文」等。
)
⑧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身體。
)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一詞多義
1
.數
①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
)
(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
(數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
(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
(副詞,
shu
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
(形容詞,
c
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
(動詞,
sh
ǔ,計算)
2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
(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
(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
(名詞,通「值」
,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
<
指南錄
>
後序》
)
(副詞,徑直、直接)
3
.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
(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
(動詞,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
(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
(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
(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
(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
(動詞,發出、抒發)
4
.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
(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
(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
)
(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
(名詞,士兵)
5
.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
(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
(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
(形容詞,勝利)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
(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
(形容詞,優美的)
6
.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於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於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
.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
w
à
ng
」
)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
w
á
ng
」
)
8
.以
①請以戰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飢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
.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
.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
「的」
)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
。或為兼詞「於之」
,向他們)
④寡人之於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志。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
「敲起鼓」
「擊鼓」
。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
「種植」
)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
「穿上」
)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
「歸罪」
)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
「為王「稱王」
「統一天下」
)
2.
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
「為„„辦喪事」
)
(二)動詞的活用
1.
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
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
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
「認真從事」
「認真辦好」
)
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①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
賓語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
②雞豚狗彘之畜(賓語前置,應為「畜雞豚狗彘」
)
2
.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①移其粟於河內(
「於河內」為介賓結構)
②樹之以桑(
「以桑」為介賓結構)
③頓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於道路」為介賓結構)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於刺人而殺之„„」為介賓結構)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孝悌之義」為介賓結構)
(三)省略句
可以無飢矣(
「以」後省略賓語「之」
,句意是:可以憑借它不受飢餓之苦了)
特殊結構(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作小結)
1
.
「或„„或」
(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後止,
或五十步而後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
有的人逃跑了
五十步然後停下來。
2
.
「直„„耳,是„„也」
(只是„„罷了,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3
.
「是何異於„„」
(這跟„„有什麼不同呢)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
——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
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
?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綉,
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髃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
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
「
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
」
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
驚而問其故。優孟曰:
「
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
薄,請以人君禮葬之。
」
王曰:
「
寡人之過一至此乎!
」
於是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
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
「
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
我孫叔敖之子也。
」
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
與言曰:
「
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
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
優孟曰:
「
若無遠有所之。
」
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余,像孫
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
為相。優孟曰:
「
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
」
庄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
「
婦
言謂何?
」
孟曰:
「
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
得以霸。
今死,
其子無立錐之地,
貧困負薪以自飲食。
必如孫叔敖,
不如自殺。
」
因歌曰:
「
山
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余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為觸大罪,
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
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
於是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
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
(節選自《史記
•
滑稽列傳》
)
12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多辯
.
,常以談笑諷諫
辯:辯駁
B
.席以露床,啖
.
以棗脯
啖:給„„吃
C
.有敢以馬諫
.
者,罪至死
諫:規勸
D
.屬
.
我貧困往見優孟
屬:囑咐
1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優孟「以談笑諷諫」的一組是
(
)
①請以人君禮葬之
②即為孫叔敖衣冠
③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
④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
⑤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
⑥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
優孟言辭詼諧幽默。
楚莊王想厚葬所愛之馬,
群臣進諫反遭嚴詞拒絕;
優孟以反語諷諫,
說是以大夫禮不夠隆重,使庄王認識錯誤,收回成命。
B
.孫叔敖十分看中優孟,臨終前預料兒子必將貧困,要他到時去找優孟尋求幫助。優孟慨
然允諾孫叔敖子後,極力模仿孫叔敖,想使楚莊王醒悟。
C
.楚莊王誤以為優孟是孫叔敖復生,想任他為相。優孟與妻子商定三日之後為相,又責怪
庄王利用孫叔敖成就霸業,而對他的後代卻不聞不問。
D
.
優孟由孫叔敖一事而引發感慨,
指出為官者不應貪鄙求財,
否則將觸犯法令而身死家滅;
但廉吏死後,其家人卻會面臨窮困潦倒的悲慘境遇。
優孟原是楚國的老歌舞藝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辯才,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楚莊王時,他有一匹喜
愛的馬,給它穿上華美的綉花衣服,養在富麗堂皇的屋子裡,睡在沒有帳幔的床上,用蜜餞的棗干來喂它。
馬因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給馬辦喪事,要用棺槨盛殮,依照大夫那樣的禮儀來葬埋死馬。左右
近臣爭論此事,認為不可以這樣做。庄王下令說:
「有誰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處以死刑。
」優孟聽到
此事,走進殿門,仰天大哭。庄王吃驚地問他哭的原因。優孟說:
「馬是大王所喜愛的,就憑楚國這樣強大
的國家,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卻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太薄待了,請用人君的禮儀來埋葬它。
」庄王說:
「我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嗎?」
於是庄王派人把馬交給了主管宮中膳食的太官,
不讓天下人長久傳揚此事。
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孟是位賢人,待他很好。孫叔敖患病臨終前,叮囑他的兒子說:
「我死後,你一定
很貧困。那時,你就去拜見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
』
」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果然十分貧困,以
賣柴為生。一次路上遇到優孟,就對優孟說:
「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臨終前,囑咐我貧困時就去拜見優
孟。
」優孟說:
「你不要到遠處去。
」於是,他就立即縫制了孫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談
舉止,音容笑貌。過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孫叔敖,連楚莊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來。楚莊王設置酒宴,
優孟上前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又復活了,想要讓他做楚相。優孟說:
「請允許我回
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後再來就任楚相。
」庄王答應了他。三日後,優孟又來見庄王。庄王問:
「你妻子
怎麼說的?」優孟說:
「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孫叔敖那樣地做楚相,忠正廉潔地治理楚
國,楚王才得以稱霸。如今死了,他的兒子竟無立錐之地,貧困到每天
*
以打柴謀生。如果要像孫叔敖那樣
做楚相,還不如自殺。
」接著唱道:
「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難以獲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貪臟卑鄙的,積
有餘財,不顧廉恥。自己死後家室雖然富足,但又恐懼貪臟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殺,家
室也遭誅滅。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個清官,遵紀守法,忠於職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
哪能做呢?像楚相孫叔敖,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現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靠打柴為生。清官實在不值得做
啊!
」於是,庄王向優孟表示了歉意,當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這個四百戶之邑封給他,以供祭祀孫
叔敖之用。自此之後,十年沒有斷絕。
⑺ 高一人教版語文的《寡人之於國也》用全文背誦嗎
你好,
以前我們背這篇課文的時候,並沒有背誦全文。
背誦的內容如下:回
不違農時,谷不可答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短話表現了孟子的思想;
但考慮到我是廣東的,你們那邊的試卷怎麼出,我也不知道,你可以先背誦這一段。
⑻ 語文書必修三上《寡人之於國也》全部的注釋,謝謝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時,把國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運城西)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市),故魏國又稱梁國,魏王又稱梁王。
之:這樣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於:介詞,對於。
(4)盡心焉耳矣:真是費盡心力了。盡心,費盡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增強語氣。
(5)河內:魏國的黃河以北地區,今河南濟源一帶。
(6)凶:災凶,此指飢荒。
(7)於:到。
(8)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9)粟:穀子,脫殼後為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10)亦然:也是這樣。
(11)察:考察。
(12)政:當權者。
(13)無如:沒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
(15)對:回答。
(16)王好戰:大王喜歡打仗。好:喜歡。
(17)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說明。
(19)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20)鼓之:敲起鼓來。鼓,動詞,擊鼓。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下文「樹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斗已開始。兵:兵器。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22)甲:鎧甲,古代的戰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
(23)曳兵:拖著武器。
(24)走:跑,這里指逃跑。
(25)或:有的人。
(26)則:連詞,那麼。
(27)何如:怎麼樣。
(28)直:通「只」,只是,不過。
(29)是:代詞,此,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30)如:如果。
(31)則:連詞,就。
(32)無:通「毋」,不要。
(33)望:希望。
(34)於:比。
(35)違:違反,耽誤。這里指耽誤。
(36)時:季節。
(37)谷:糧食的統稱。
(38)勝:完全,盡。
(39)數:細密。
(40)罟:網。
(41)洿:低窪地,這里指池塘。
(42)斤:斧頭的一種。
(43)以時:按一定的季節。
(44)養生:供養活著的人。
(45)喪死:為死者辦喪事。
(46)憾:遺憾。
(47)王道:孟子主張用仁政來治理天下,稱之為「王道」。
(48)始:開端。
(49)五畝之宅:相傳古代一個成年的農民可分得五畝宅基地,住房和園田各占兩畝半。
(50)樹:給……種植。
(51)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穿。
(52)豚:小豬。
(53)彘:豬。
(54)畜:牲畜。
(55)之:助詞。
(56)無:通「毋」,不要。
(57)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意。
(58)百畝之田:相傳古代一個成年農民可以分得一百畝耕地。
(59)謹: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
(60)庠序:古代鄉學的名稱,商(殷)代稱「序」,周代稱「庠」。
(61)教:教化。
(62)申:重復。這里有反復教導的意思。
(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64)義:道理。
(65)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負,背上馱東西。戴,頭上頂東西。
(66)黎民:指老百姓。
(67)然而:這樣(如此)卻。
(68)王:即稱王天下,指以仁政來統治天下。
(69)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從來不曾有過的。
(70)食:動詞,吃。
(71)食:名詞,食物。
(72)檢:約束。
(73)塗:通「途」,路上。
(74)莩:餓死的人。
(75)發:指開倉放糧以賑救飢民。
(76)歲:年成。
(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殺人,是兵器殺人。
(78)無:通「毋」,不要。
(79)罪:歸咎,歸罪。
(80)斯天下之民至焉:這樣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會投奔到您這來了。斯:這樣、那麼。至:到,這里指歸順。
⑼ 語文必修三課本 寡人之於國也 標點出錯
上面2樓說的對,這是正確的用法。
但是二樓沒有說含義,我補充一下吧版。
段前有引號,段後無引權號,意為此人說的話還沒有完,或者說,此人說的話多於一段。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說的話長篇大論,有好多段,那麼,除最後一段外,其他段都是前面有引號,後面沒有引號。
我們學的引號通常只在一段之內,所以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也屬正常。
這個問題很好,樓主是個細心的人。
⑽ 高一語文寡人之於國也全文翻譯
寡人之於國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飢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