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題有哪些
關於小學二年級語文課題的有:形聲字教學課例研究;課堂識字游戲回研究;拓展性歸類識答字;集中識字課例研究;口語交際課例研究;綜合性學習課例研究等等,不同地區不同的學校所對應的課題研究就會有所差異,你也要根據自己地區學校的規定來進行。你不妨來,億百 出版網,看看。
⑵ 現在小學語文做什麼小課題好幫忙想一個!
一年級拼音漢字,二年級是字詞句,三年級是詞句段,四年級是句段篇,五六年級篇章及寫作。
另外,從二年級開始穿插習作訓練。按這樣的思維模式去找題啊。具體什麼練習自己找好了。
⑶ 二年級語文課題研究 有哪些課題
二年級識字是教學重點,可以選有關這方面的課題
⑷ 小學語文教研課題有哪些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題目參考 1、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調查及對策的研究 2、小學高段有效作文課題研究 3、體驗快樂,小學梯度作文的實踐研究 4、注重觀察 引導積累 提高小學生寫人記事文能力的研究 5、小學高段如何寫作文評語的小課..
⑸ 從一二年級如何做好向三年級作文過度的基礎課題研究
三年級作文如何起步三年級作文如何起步作者/編輯:佚名)。為了讓學生把寫作變成自己內在的需要,由「要我寫」過渡到「我要寫」「我想寫」。教師就必須做好作文的指導與訓練工作。三年級作文如何起步呢?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一、樂於表達從《語文新課標》對寫作教學的要求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起步作文著力強調學生習作興趣的同時,更突出學生的主體體驗。當學生有了自己心裡想說的話,有了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有了現實生活的關注與熱愛,才能提起寫作的興趣,才會「樂於表達」。葉聖陶先生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揭示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才會真實生動。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可以讓學生每個人都帶一種水果回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這樣,他們的探索興趣將是空前高漲的,雖然他們的收獲會有差異,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們學會了觀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搜集信息。有了諸多的感受與體驗,學生怎麼不會樂於打開他們的話匣子呢。二、善於積累要讓學生善於寫作就必須善於積累,所謂的「善於寫作」就是讓學生寫得清楚,寫得充分,寫得實在。這就要注重平時的積累,「萬丈高樓平地起」,作文也像語文基礎
⑹ 如何開展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
能利用這次機會與大家探討「如何提高二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我感到很榮幸,下面我就拋磚引玉,談談我對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教學的一些看法。
我認為課堂的有效性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要有效。
1、教學目標要正確。這要求我們老師在設計課前一定要熟悉文本,挖掘出內在的思想、意義,正確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是在立足教材備課的同時,注意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備課的過程中,要與作者的思路盡量吻合,正如葉老先生所說:作者思有路,知路識其真!
2、目標的設置要恰當。不僅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把握,還要對學生的現狀也有準確的把握,設置的目標不僅要難易適中,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人各有體,針對學生要教師心中要有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一以概之」,要做好充分的學情調研。
二、教學策略要有效。
1、教學環節要有效。課堂上環節很多,但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個明確的訓練點和一個要達到的具體的目標,如果不知道這個環節為何而設。一定不能讓它佔取我們的課堂時間。每一節課,我們一定要結合目標抓住一個切入點,由這個切入點展開具體的學習,這樣,既能使課堂簡潔,也能使課堂更有效。如生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教給學生認識生字的方法,讓學生回答(說明)自己認識生字是怎麼認識的,怎樣記住的,像難認的「贏」,有的採取拆字的方式去熟記「亡、口、月、貝、凡」。
2、問題的設置要有效。這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問題的設置既要有挑戰性,要能夠起到發展學生的思維、想像的目的,但也要難易適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蘋果理論:枝頭的蘋果要是讓摘的人感覺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會有興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覺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勁跳了,還是連夠都夠不著的話,那那個蘋果再鮮艷,再誘人他也可能不會感興趣了。同樣,如果是一個已經蔫了的甚至是爛掉的蘋果的話,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費一點力氣就可以摘到,但誰會稀罕呢?(2)問題的設置要靈活。有些問題,換一種問法,達到的目的是一樣,但學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樣了。如:在教學《歡慶》這篇課文中,我配樂范讀完課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知道了什麼?學生頓時鴉雀無聲,一片茫然,面對學生的卡殼。頓悟的我把問題換了一種說法:聽完老師的朗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呢?這時課堂氣氛馬上活躍了,同學們都紛紛匯報:「我彷彿看到田野上金黃的果實」「我彷彿聽到大海奏起了歡樂的樂曲」……,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3、教師的語言要有效。(1)語言要准確。教學中,教師無論是解說,是引導,是總結,還是下指令,語言都一定要是精準的。如:老師說了,「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那你接下來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游戲規則、游戲要求的游戲,而不能說,我隨口說出了「游戲」二字,哄哄學生,激起他們的興趣,可接下來卻是「分組朗讀課文」,這能叫做游戲嗎?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分析一篇課文中的左右結構的生字時,說「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的」,請問,左右結構的字中,「割」「形」「到」「都」……也是左窄右寬嗎?這不僅是語言的不準確,而且是知識性的錯誤啊。(2)語言要有效。很多老師老覺得課堂上時間總是不夠用,其實老師太多的廢話就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勵學生來說吧,對學生精彩的發言,對學生突出的表現,只需要送上老師或真誠的贊美、或肯定的眼神、或會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學們發自內心的掌聲就足夠了,但要是老師再來一些問答:「同學們,這個同學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揚他一下呀?」「想。」「那咱們就來表揚表揚他吧。」然後再是學生整整齊齊,拖長聲調的「****你真棒」,這樣,表揚一次學生就浪費掉了多少時間啊!還談何有效呢!再比如,在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一文中,有「跟頭」一詞,如果老師忍不住拓展開了:「你們會翻跟頭嗎?」學生興致來了,紛紛嚷著想要展示自己翻跟頭的本領呢。師再接著說道:「是啊,尤其是一走到那些草坪上,我們呀,就忍不住去翻上幾個跟頭,老師小時候也很喜歡翻跟頭的。」這時,課堂氣氛好像是挺熱鬧的,但仔細一想,這與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一點幫助嗎?如果沒有,我們說它幹嘛呢!如果是教學生掌握翻跟頭的方法或讓學生以「翻跟頭」進行口語交際或說話,教師可以依學生的想法去做。
所以,我認為,課堂的精彩在於有效,如果沒有實效,再熱鬧,再花哨的課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們知道,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比較難集中,上課之初,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還停留在上一節課或課間活動的有趣對象上,這時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教學手段,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
1、巧設懸念,提出問題。「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小學低年級學生尤其「好奇」。教師在上課時若能抓住學生好奇的特點,立刻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上課伊始的巧設懸念能把學生從剛才窗外好玩的游戲中吸引過來。
2、巧用教具,創設情景。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雙邊活動的過程,在教學中巧置活動變化的刺激物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特別是製作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具,如奧特曼、喜羊羊等充滿靈性的教具,既可激起學生的興致,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的效果,進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是快樂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常用優美的音樂,生動的故事,有趣的謎語或者腦筋急轉彎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很快地平復下課時的興奮狀態,迅速進入課堂氣氛。
3、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我想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教,學生聽。這種教學的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缺少參與的主動性。教師辛辛苦苦的教了40分鍾,他很可能在底下玩了40分鍾。雖然這種教學也有「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環節。但這種回答只能是少數人的參與。對於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他完全可以是游離課堂之外的。
4、發揮教師的個人魅力。作為一個好老師他能夠用自己特有的魅力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麼教師的魅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自己語言的親和力。上課時,除了要有洪亮的聲音以外,教師的語言要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在教學時我們應該採取較通俗的、充滿關愛的語言,讓學生更多的感到老師的和藹可親,從而願意與老師相處,形成對老師的信任,這樣他們也就會在上課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中。教師同時在語言的表達過程中輔之以適度的態勢語,讓學生能感受到枯燥的語言中也充滿「靈動」。另外,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現代學生所接觸的事物也越來越多,只靠書本知識已經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的需要。每當在課堂中涉及到一些課外的小知識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會加倍地集中。這就是要求教師能以科學的態度,以挖掘文本之外的精神,「無中生有」的將學生想知道的知識,合乎時令的予以引入。如:學習《秋天的圖畫》一文時,在關注周圍景色的變化時可以引入人的外表變化,並教給學生一些「養生」知識。
其次,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特別是低年級段的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特別低,需要教師時刻地提醒。當學生的思維游離課堂學習之外時,教師就應給予適當的提醒。一開始,教師可以用目光告訴他上課要專心了。有的學生較能察言觀色,他能讀懂教師目光中的含義,就能自覺聽課了。如果學生對你的目光熟視無睹,或者根本沒有接觸到你的目光。這時你就需要用肢體語言,敲敲他的桌子或者碰碰他的肩膀。也可以樹立榜樣,比如表揚當時坐得最好,聽得最牢的那個學生。除了對沒有認真聽講的學生需要關注之外,正在認真聽講的學生也需要你的關注。比如你做一個贊許的動作,說一句表揚的話,露出一個淡淡的微笑,給於一個肯定的眼神,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都是在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這在無形中就吸引了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課堂效率也就高了。
最後,學生注意力出現分散時,適當進行調整,由於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只有10——15分鍾,所以當教學內容長時間的處於同一種狀態時,就會出現注意力集體分散的現象。這時,僅靠教師的個別提醒和關注是遠遠不夠了。學生的學習已經缺少興奮點,他們需要一點新鮮的東西來刺激感官。比如可以用課中操的方法。這種操花費的時間短,而且簡單易學,往往只是拍拍手,或者扭扭脖子,動動腿。雖然簡單,但卻讓學生有一個放鬆的機會。在課中操後,學生往往能重新集中注意,投入學習內容。除了課中操,簡單的游戲,學唱與課文有關的歌曲,都是調整學生注意力的好方法。
我想,要使低年級學生時刻保持十二分的注意力是很難,但是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時刻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有限的注意時間。如果課堂上我們能充分關注學生注意力,那麼課堂效率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語文是一門基礎科學,但這並不意味教學時可以一味地採取填鴨式、灌輸式的辦法。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在教學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學習潛力,促進智慧更加有效地發展。
總之,教師對教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成功的教學是一個不斷試驗的過程和終生學習的過程。怎樣實現有效教學是當前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需要我們研究教育科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傾聽學生的心聲,提高教學效能感能力,不斷探索有效教學的途徑,完善有效教學的能力。
⑺ 學校要做小課題,請問二年級的學生怎樣做與保護書本有關的課題,謝謝
根據書本的紙來張,不同的紙張應自該怎麼樣保護,在沒破壞前,怎麼樣保護,比如放置的位置,遠離水,火等
平時書本可能遭遇道的破壞可能有哪些,如果破壞了又該怎樣保護,怎麼恢復,比如真的水弄濕了,我們可以在陽光下,用後的東西壓住再曬等
這樣等於就分好類,只剩下查資料了
二年級的孩子應該不會要求很多的,只要讓孩子把最基本的想到了,關鍵是要啟發他,現在的孩子的想法比大人們還多~~
呵呵,希望對你有用~~
⑻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訓練微型課題研究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感而讀
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
」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情感的參與,才能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再加上有意注意
tob_id_4254
的時間短,朗讀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因此,
在小學低年級更要適當地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讓學生願意讀、樂於讀、爭著讀。 動畫配音 為了讓學生朗讀好課文,並達到背誦,可以用「為動畫配音」的方式進行訓練。即播放「無聲」的動畫,讓學生通過朗讀或背誦來為動畫配上音。
例如我在教學《坐井觀天》時,就利用PPT
做成了幾幅沒有聲音的簡單的動畫。首先讓孩子們觀察:
「這個動畫片和其他動畫片有什麼區別?」孩子們立刻就發現了:「沒有聲音!」我再因勢利導,告訴他們給動畫片配音是很難的,
再問:「哪些孩子願意給動畫片配音呢?」先指名幾個孩子為動畫片配音,
最後讓其他孩子也一起為動畫片配音。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明白了「配音」的要求(讀出語氣,讀好課文)
,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性。也讓全班學生一邊觀看動畫,
一邊聽配音以及自己的參與,讓單調的學習變得形象、有趣,這既是在學習語文,也是在享受語文。
配樂朗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
在朗讀訓練中,根據課文的風格和特點,選擇適合兒童情趣、情感基調與課文相適應的畫面、
音樂,能直接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
能更好地調節感情,促使學生讀好課文。 例如兒童詩《我真希望》
,這首詩主要通過「我」的希望,寫出了「我」多麼渴望在美好的環境中生活。
它激起了我們對美好環境的憧憬和嚮往,同時還讓我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為了指導這一課的朗讀,
我剪輯了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曲子。在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
我先讓學生聽一遍音樂,
引導學生邊聽邊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主人公,幻想自己看到的是輕盈潔白的雲彩,聽到的是優美歡快的旋律,聞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芬芳。接著,
我啟發學生說說應如何有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學生由於受到了音樂的感染,
情感有了強烈的共鳴,
便紛紛回答:應用充滿希望的語氣讀。接著,我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自由練讀,然
後指名讀。最後,我再放樂曲,讓學生在輕柔、優美而抒情的音樂聲中進行課文朗讀。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還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
熱愛祖國的情趣,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能力。
「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
在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情境,
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有感而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才能達到好的訓練效果。
二、朗讀形式多樣化,激發朗讀興趣 就朗讀的訓練方式而言,有分角色朗讀,齊讀,自由讀,男女生讀,個人體會朗讀等等。適當的、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保持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朗讀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恰到好處。例如在教學課文《風是一位畫家》時,為了讓學生獲得整體印象,讓孩子們更多地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美麗,我首先對課文進行了范讀。同時,由於二年級的孩子剛開始接觸到這樣大篇幅的課文,為了便於大面積檢查、了解和訓練,在范讀之後,我還安排孩子們在小組內讀課文。此外,為了誘發想像,體會意境,發展形象思維,我還把四季的圖片分別展示,將學生們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小組,讓孩子們分小組朗讀,想像四季的美景。這樣一來,孩子們對四季的感受更生動形象,朗讀起來也更加富有情感。 又如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詩歌的意境讓人嚮往,但孩子們年級低,不能理解朋友間那種依依惜別的情感。為了讓孩子們做到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讀,我在教學時通過自由讀、小組讀、男女生讀、配樂讀,抓住「孤帆」和「唯見」引導讀等方法,讀到最後,通過老師的導讀,有的孩子已經滿眼含淚,真正的體會到了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也真正的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讀。 因此,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精心設計朗讀的形式,讓孩子們更全面的參與朗讀,不再流於形式,這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為高年級的閱讀打下堅實基礎。 三、發展孩子個性,倡導個性朗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同時指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倡導朗讀個性化,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而不是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老師要求的語氣朗讀。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在朗讀時都是一個調,這樣束縛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也束縛了孩子的思想。有些句段,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
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體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即個性化的朗讀。 例如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當讀到 「這難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隻漂亮的白天鵝呀!」這幾句話,我發現孩子們就讀出了兩種不同的語氣。①一種情況:學生讀「啊(à)」;②一種情況:學生讀「啊(á)」。本來想給孩子們糾正,但聽到他們這樣讀了,卻又有不同的味道,「啊(à)」感覺高興激動,「啊(á)」感覺既高興又懷疑。於是我靈機一動,讓兩個孩子一起讀,一個讀「啊(á)」,一個讀「啊(à)」這樣帶著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句子,發現孩子對課文體會更到位,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朗讀指導中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體驗,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倡導個性朗讀,培養學生好讀書、善讀書、讀好書。 總之,低年級的學生的朗讀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純理論地對其講解朗讀的方法和技巧,對孩子的朗讀能力的提升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在教學時,做一個真正的有心人,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有滋有味的朗讀中來,幫助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讓無聲的文字變為動聽的語言,把低年級那朴實,甚至枯燥的「讀書寫字」為主的課堂飄出優美歡快的精彩音符。
⑼ 二年級上冊的語文課題都是屬於什麼故事
像《坐井觀天》《狐假虎威》《寒號鳥》《狐狸分乳酪》都是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