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感恩教育的滲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感恩教育的滲透

發布時間:2021-02-25 09:32:42

①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滲透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除了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和德育教育外,還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教師上課時,除了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去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外,還要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行情感教育。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盡最大可能去喚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創設的情感中受到熏陶,並與教材產生共鳴,獲得心靈的體驗。那如何滲透情感教育呢?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 挖掘教材中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情感。
小學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既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動人的故事情節,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為師生情感思想的參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應該明確地、有意識地把蘊含在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體驗結合起來,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思想的共鳴。如我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通過投影圓明園的全景圖,再配以優美的樂曲,學生的情感就被牽動起來了,隨即揭示課題,指導學生邊聽錄音朗讀,邊思考問題。課文的朗讀在音樂的伴奏中進行,學生的情感已經完全融合在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了,有如身臨其境。在抓住時機問學生喜不喜歡圓明園,為什麼?讓學生結合圖來組織討論。學生此刻已經產生對圓明園景緻的嚮往和對古代勞動人民創造性才能的熱愛。我這時在見機介紹圓明園遭八國聯軍的毀滅性的破壞,這又激起了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 通過飽含深情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許多課文中的情感是通過文中的重點詞語表現出來的。教師通過深情的朗讀來激活歷史人物和事件,鼓動和感染學生的情感。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時,我通過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朗讀,將學生帶進了令人悲痛的氛圍里,學生對總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在這種情感下讓學生去審視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偉人,學生的審美快感隨著情感的激發而產生,學生的審美體驗也隨著對總理的愛戴懷思之情而升騰。
三、 根據教材中的精美詞句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② 淺議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滲透感恩教育

五一在看一期中央台名為「我建議」的節目,感觸頗深.被請到現場發言的小學生得以暢所欲言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煩惱.其中現在被稱為演講帝的楊心龍談到他目前與周圍同學相處的煩惱.另一個男生說道「當我們走出學校,我們面臨的不再是一張考卷.」作為一名教師,迫切的感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急切性.幾天後法制頻道播出的一起網路犯罪,犯罪分子知識水平高低不等,但是他們的犯罪不是基於金錢而是尋找成功和被認同感,作為一名教師,又一次意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變的責無旁貸.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指出: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出發點,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放到了和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為三維目標之一提出來.在數學的學習中,以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常常被忽視,相比較尤其是農村的數學教師在心理上主觀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主要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從而在數學課的進行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這是錯誤的認識.數學教學課堂中必需增添了一定感情色彩,強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也要得到進步和發展.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親身體驗數學的價值,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通過數學課堂,學生還要形成認真、嚴謹、公平、誠實等優秀完善的人格.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十分關心並努力探討的課題.下面結合個人的教育實踐與體會,談談個人的幾點淺顯的看法.
一、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教育學生.
親其師,信其道.童心像一顆晶瑩閃爍的星星,澄澈、單純,又無比純朴.教師是他們眼中明亮的月亮.課堂上 教師的言行舉止無不展現在學生面前,「身教勝於言傳」,教師的榜樣對淳樸的小學生的身心影響是極其巨大.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深刻而且久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品德修養、教學藝術、個性心理無時無刻都在感染學生.當學生從你的眼光中讀出熱情和關愛時,他將學會愛和奉獻;當學生從你的話語中讀出激勵和幽默時,他將會自信和快樂;當學生從你的態度中讀出寬容和信任時,他將學會心胸開闊和真誠.當學生從你的行為中讀出正直和無私時,他將學會獨立自主向上.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成為學生心目中永不磨滅的驕傲.
二、建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和諧師生關系
課堂猶如舞台,教師不可自居最美的舞者,學生不可定格為單純的看客.教學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只有學生和教師共舞才能跳出世界最美的舞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的過程.在今天的教學中,建立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教學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學而教,教是為學服務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首先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好,然後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達到了教與學互動交融的境界.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才能如魚得水,得以開闊創新,如小樹般茁壯成長.
三、教材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從生活中來,滴水看大海.教師要創設恰當的貼近生活同時有趣的情境,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 一葉落而知秋. 透過 教材看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標》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學習數學和體驗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得生動學得深刻,進而使他們在「學」的過程中,逐步感悟與領會: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問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讓他們明白,我們的生活是美麗的,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它;數學就在生活,學習是一件有趣的樂事,從而在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同時,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信心與興趣.
四、通過教材進行思想教育小學數學內容是數學中最簡單、最基礎的知識.教師在備課時挖掘教材的內在思想教育因素,教學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首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我們偉大祖國在數學史上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同時國外對數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們要給予拓展,形成博愛.其次在習題練習中發現家鄉的美與好,形成熱愛自己的家鄉.再次,學習中滲透感恩教育,感謝父母,感謝父母.最後在合作學習中要學會尊重他人,注重團隊精神.
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注意積累資料,採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只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就會使知識傳授,思想教育成為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
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數學課堂就是素質教育課堂.合格公民的許多基本素質,如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意志力等,是可以通過數學教學活動來培養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在數學的訓練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計算仔細、書寫工整以及自覺檢驗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未來將面臨著的、十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僅具有過硬的技術和高超的本領,還能具有良好的心理.
教師們讓我們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如春風般潛入,滋潤學生在無聲之中.從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到建立和諧社會,新時代的中華民族正在理論和行動上向著一個美好、健康、和諧、穩定的社會邁進.今天的學生是明日的棟梁,在物質相對富裕的 今天,精神的需求問題捉襟見肘,亟待解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性在進一步的凸顯.教育教學實踐說明,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必須以敬業愛生的姿態,在課堂教學中,理解並尊重每個學生,對待學生和藹可親,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以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感染每一位學生,在孩子的心中豎起一座鮮明的豐碑!讓我們一起在教學中嘗試,在嘗試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吧!

③ 在小學語文中滲透感恩教育有何意義

世間萬物,無論什麼,都值得我們去感恩,哪怕是一花一草。不是嗎?花兒給人美的享受回,草兒答是綠化環境的首選……

我們最要感恩的是父母,因為是父母在我們哇哇落地時,就開始細心的照顧我們,一直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父母嗎?

我們更要感恩老師,因為是老師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處事,是老師一直以來在講台上用汗水澆灌乾渴的我們,用如歌的聲音播灑愛的陽光。老師如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求知的道路,老師如粉筆消磨自己,留給我們無窮的知識……

我們還要感恩同學、朋友,是同學們在我們有困難時伸出友愛的雙手來幫助我們,在我們有憂愁時,來安慰我們,讓我們有地方訴說。

我們要感恩的事物實在太多太多,猶如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

④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導讀] 課堂教抄學是素質教襲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涵蓋面較廣,裡面有許多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

⑤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責任感教育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嶄新的紀元,人與人之間將更加走向合作與分享,責任感將成為現代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小學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這個時候正是培養責任感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打好這個基礎,切實培養起小學生的責任感。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在社會關系中,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這就確切無疑地指出了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肩負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責任。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責任教育?
一、小學責任教育的定義
責任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途徑、方法,培養責任主體的責任素質,以使其對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加以確認、承諾並履行的教育。學校責任教育就是使學生踐行某種職責,而對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影響的過程。
小學生的責任心根據其年齡特點,可以從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自然這幾個維度,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的責任心:
1、自我責任心:自主、認真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自己的事自己做,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珍愛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2、 他人責任心:心中有他人,對他人負責包括對家庭負責任,對集體負責任,感受責任帶給自己的益處等。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育學生去付出責任,並且享受責任帶來的益處,更高層次的是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責任習慣。
3、 社會責任心:承擔家庭責任,對家庭負責。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對集體負責。講公德、守規則,對社會負責
4、 自然責任心: 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對自然負責。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責任心,怎樣對他們進行責任教育?
二、小學生責任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的責任教育應該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多個環節入手。應該從學習實踐中培養,從行為實踐中培養,從家庭實踐中培養,從社會實踐中培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呢?
1、根據文本內容,制定有利於學生責任教育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了解和熱愛革命領袖及中國共產黨……」例如小學六年級上冊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目標制定其中之一:「以讀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有利於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自然責任心,即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對自然負責。
2、利用新課中的導入,滲透責任教育
在教學中,首先抓好「導課」這一環節。我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和富有感情語言,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新授課文《詹天佑》一課時,我設計的導入是:多媒體出示青龍橋站旁的銅像,講述銅像的由來,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根據文本的內容,設計導入,在導入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在教學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舉兩得。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動地滲透責任教育。
從閱讀課文的全篇內容中,感受人性關懷。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線,把「關愛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識傾注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從中感悟、體味人性關懷。
上課之前我們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准確把握文本,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語文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在《窮人》一文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的事,他們的高尚品質讓人感動。為了培養學生對他人的責任心,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 「說說桑娜和和她丈夫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研讀文本,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善良、愛幫助人、勤勞、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有同情心、淳樸……」。通過對教材的發掘,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主人公的高尚品質,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在教學中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講述人間真情故事,讓學生感受互相關愛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了責任教育。
漢語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徵。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
教學中,我們的課本有很多的課文,我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時間的投入,重要的文章要精講,讓學生能夠很清晰的了解文章主題思想、文章的重要內容、文章的重要句子等等。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勇於進取,用一種獨特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將學習作為一種樂趣長期的堅持下去,養成一種愛讀書、好讀書的境界。
4、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言傳身教相結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語言來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的行動更是無聲的教育和最有影響的榜樣。由於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傳身教等人格力量的德育功能,其中特別是身教的作用就顯得十分的必要。首先,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對學生中模糊的認識或錯誤的觀點要幫助澄清或予以糾正,切忌將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帶進課堂,片面的看待個別社會問題;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表現出崇高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師德,讓學生感受到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認真對待各項工作;第三,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知識淵博、語言表達、板書等教學能力強,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形成良好的學風。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表達教師愛心,盪起回應。「愛」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環節,沒有愛,所有的人文精神將失去了光彩。教師要以愛為根,多種方法與學生產生共振,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我們不能把眼光放在知識接受上,重知識能力而輕愛好與特長教育,使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不能和平共處,缺乏融洽寬容的人文內涵。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無私地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並欣賞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都能成才,並把這種信心傳遞給學生,在學生心中盪起回應。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明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念。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使學生不僅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學生在學習中接受責任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諧社會的新人才。但我們也看到,良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總會有反復,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責任心的支撐。責任心以認識為前提,以情感為基礎,靠意志來維持,通過行為來體現。一個人具有對己對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心,良好的行為才可能穩定持久,進而形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

⑥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感恩教育

在2003年我們走進課改,"感恩教育"正是基於新課程理念下的德育載體的創新。它的取向性在版於讓師生知恩權圖報,不忘國之恩、黨之恩、社會之恩、自然之恩、教師之恩、知遇之恩、提攜之恩、幫扶之恩和養育之恩等等。它的功利性在於誘發生命的感動,喚醒心靈的真善,催生行動的回報。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那麼作為課改前沿的語文老師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是教育的必然趨勢。

⑦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語文中的教學可以添加一些,感恩的文章。
讓孩子自己體會其中的含義。
還有感恩的思想。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⑧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感恩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涉及到養育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養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夠勞」,天大地大不如父母養育之恩大,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何況人呢?我們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有《春蠶》中年年辛勞無怨無悔的母親,有《秋天的懷念》中給殘疾的兒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親,有《釣魚的啟示》中給兒子道德力量的父親,有感天動地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
(二)祖國之恩。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和一個概念,還有她悠久燦爛的文化以及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寬廣遼闊,更要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以及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國家、民族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教材中的一些古代詩歌以及諸如《長城》、《趙州橋》、《盧溝橋的獅子》、《頤和園》等課文能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十六年前的回憶》、《獄中聯歡》、《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愛國心、民族義,《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詹天佑》、《我的戰友邱少雲》等課文讓我們了解到什麼樣的人是祖國的優秀兒女。
(三)社會之恩。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個性的人,還要把學生培養為社會人,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民,培養學生博大的心胸和寬廣的襟懷。我們要引導學生,從《難忘的啟蒙》、《畫楊桃》等課文感受師恩,從《她是我的朋友》等課文感受友恩,從《尊嚴》等課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意義
1、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珍惜自己的生命,對父母、對自然、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國家、社會為我們提供了茁壯成長的陽光和土壤,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倍加呵護,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包括交通違章、吸毒、艾滋病等,還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知道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擔憂;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能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捨生而取義」,是古人早已教給我們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道理。三是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和諧共處。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要學會和自然生靈的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1、策劃寓教於樂的感恩教學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過主體的參與,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感恩,為什麼要感恩。為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精心策劃了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樂的感恩活動:如收集溫馨照、算算親情帳、講講親情故事……孩子們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對自己關愛的照片收集起來,用文字記錄照片拍攝時間、地點,以及簡要的情節,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定格的溫馨照片,使孩子們瞬間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們逐漸明白原來平淡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愛的哲理。孩子們在反芻生活的同時,還把父母為培育子女成長所支付的一切費用羅列出來。在算算、想想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平時視而不見的卻是一筆筆多麼昂貴的財富!而這一筆筆財富又蘊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愛!感觸萬分之餘,感動之心溢於言表。
2、組織學生誦讀感恩文章,領悟感恩之情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因此,在知恩之後,要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復朗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寫員》一課,要反復朗讀有關描寫敘利奧心理的語段,體會敘利奧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對家庭的責任感;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深入意境,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愉悅自己的情感。此外,要騰出時間讓學生朗讀全文,鼓勵學生課外多讀全文,讓課文的精彩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烙下深深的痕跡。
3、通過寫作的形式,指導學生學會感恩
《教會孩子感恩》這本書的作者唐駿波說:「感恩之情,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是美德,更是一種素養。」我們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習作,讓學生抒發感恩之情,在母親節來臨之際,寫一封感恩信,讓孩子將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對媽媽的感恩之情,寫成一封信寄給媽媽,以交流心聲、增進感情;在建黨節之際,寫一篇贊頌黨的豐功偉績的抒情作文,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在國慶之時,通過記錄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達對祖國的感恩之情;當老師、同學給予自己幫助後,可以及時提醒學生把事情記下來,以表達感謝之意。
4、布置感恩作業,讓孩子在生活中踐行
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著,我採用了以大見小,以點帶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項感恩作業,即讓孩子用一句話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個舉動為父母消除疲勞;一天當家為父母分擔家務。讓孩子記住父母的生日,孩子們會在不經意中給父母長輩送去最溫馨的祝願。與家長配合,多為孩子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知恩報恩的行為習慣。比如教會孩子與父母道晚安、給父母夾菜、為父母捶背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說: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當我們把感恩教育切入實際生活之時,當孩子把感恩之心化為感恩行動之時,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初見成效了。
總之,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學堅持實施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感恩樹」,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⑨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效滲透親情教育

感恩教學的本質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好好賞析,激發他們的人生感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體驗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尤其低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狹窄,情感體驗比較少,比較薄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加強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更深刻的感悟。
一、閱讀教學中感生命之恩。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只有一次,愛生命就是愛自己、愛親人、愛朋友,對於生命唯有以感恩的心去面對,去感謝才會更好地擁有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文本,凸現生命的意義,增強學生生命意識。如教學課文《丑小鴨》中,丑小鴨面對艱難曲折的生活環境和前程,它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後,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雞啄,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它,除了鴨媽媽,誰都欺負它。可憐的小鴨只好離家出走,但仍然擺脫不了小鳥譏笑,獵狗追趕的厄運。盡管遭遇如此凄涼,但它仍然沒有忘記對美麗生命的深情嚮往。結果,竟成了一隻美麗的天鵝。這時,我組織學生討論,丑小鴨為什麼能成功?最後感悟到文章的真諦,人生的真諦:因為他堅持,所以成功,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不放棄,一定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人生是充滿希望的。
教學課文《淺水窪里的小魚》時,我緊扣「在乎」來感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那一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震撼和感動,讓學生感受對生命的珍重,進行感恩教育。通過抓住重點句「那你為什麼還在撿?誰在乎呢?」引導學生感悟。
師:是呀,誰在乎呢?
生1:在別人眼裡,可能覺得不就是小魚嗎?死了就死了,可是小男孩沒像他們那樣認為,所以我很感動。
生2:小魚自己在乎,因為它們還想回到媽媽身邊,回到大海的懷抱,她還不想死。
生3:小魚的親人在乎,小魚那麼可愛,它死了,親人們會很難過的。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樣,他們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保護她們。
師:如果你就是淺水窪里的一條小魚,就是那苦苦掙扎的小魚,你在乎什麼?
生1:我在乎我能保住性命,因為我想繼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大海中遊玩。
生2:我在乎能快一點回到大海,哪怕早一分,早一秒結束這痛苦的時間。
生3:我在乎小男孩這個非常重要的幫助,因為我實在沒有力量自己回到大海中去。
教師指導讀「這條小魚在乎!」
師:蔚藍的大海在召喚它們,可愛的親人在盼著它們,海水湧上來又退下去,沙灘上的這些小魚都在乎,請你大聲對人們說「這條小魚在乎!」
師:這一條又一條的小魚都在乎,讓我們和這可愛的小男孩一起,懷著真誠、善良的心將這些小魚送回到大海的懷抱,開始它們生命的又一個旅程。(讀:「他走得很慢……用力把他們扔會大海。」 )
面對這樣一篇蘊涵豐富人文精神的絕佳文本,我不妄想通過一節課一篇文章就讓這種人文精神滲透、甚至是紮根於學生心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結合他們的人生閱歷、心理特點,讓他們試著對課文中的那個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有所感動。感動,是一種養分,一種保養心情,滋養靈魂的養分。讓孩子們透過語言文字「在乎」,感悟所蘊涵的感情,通過朗讀體驗小男孩為我們構建的震撼、感動——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從而讓學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對父母,對社會,對自然最好的回報,都是感恩的表現。
二、閱讀教學中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懷抱是寬容的,無論我們怎樣對待她,她都給予我們很多很多:太陽給予我們光明和溫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捧出了黎明,春光融化了冰雪,大地撫育了生靈……因此,我們要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天空、大地、陽光,甚至是一棵矮小的樹,一朵無名的小花,並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謝生命中能有它們的存在。學會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我們就會從中汲取到成長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圍繞「環保」這一專題,選材新穎別致,如教學《清澈的湖水》中,課堂內,我圍繞「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增強環保意識。」這一目標,讓學生畫一畫,讀一讀,體會景色美;找一找,讀一讀,體會小潔的行為美;評一評小男孩和小潔的行為,感受自然之恩,增強環保意識。課堂外,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郊遊,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之美;讓學生欣賞風景照片,並簡單介紹,還讓學生寫一句保護花草樹木的公益廣告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淺水窪里的小魚》、《父親和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賜予之恩。
三、閱讀教學中感父母之恩。
有一種愛,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暖流。這種愛就是深厚的父母之愛,這種感情就是濃濃的愛子之情。是父母創造了我們的生命,締造了我們的靈魂,也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這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之恩,同時把這種情感擴展到身邊的人,領悟作品中充滿人性(關愛、親情、友情)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情」的可貴,認識到家庭、親人、朋友對自己的關愛,從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教學《三個兒子》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老爺爺說自己只看到一個兒子?」學生通過討論知道,雖然三個兒子都為父母帶來了快樂,但第三個兒子做的是最實際,也是最真切的,因為此時母親正需要有人來幫助她分擔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只有孝順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學習課文之後,我布置了以下作業:
(1)開展我對父母說、寫幾句話活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2)布置愛心家庭作業,如講一個故事,送一句祝福,幫父母做家務等等。
第二天,家長們都十分高興地向我表示感謝,紛紛誇獎孩子們懂事了、長大了。謝謝老師的教誨,並希望今後經常進行此類情感教育。
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地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四、閱讀教學中感祖國之恩。
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還有文化和她的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一年級下冊園地六讀讀背背《祖國多麼廣大》是一首簡短的兒歌,描繪的是祖國南北方向同一季節不同的景色,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多麼廣大。我讓學生藉助拼音拼讀,啟發學生邊讀邊想像,讀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除此以外,我還讓學生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如課文《王二小》,我通過朗讀課文,欣賞圖片,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讓孩子們彷彿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好像聽到他樂觀、豪爽的笑聲。認識到王二小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那平凡的事跡,卻永遠被人們謳歌,被萬人傳誦。讓孩子們仔細閱讀,仔細欣賞,讓王二小英勇的壯舉一次次地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體會到什麼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感受祖國之恩。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
總之,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長期滲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一個方向。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讓我們不斷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我們堅信,通過感恩教育的扎實開展,這些學會感激、經常心懷感激的莘莘學子,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邁出的腳步將會更加堅實,他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璀璨多姿。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感恩教育的滲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