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提高語文成績
一、反復閱讀選文
平時講解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要預習、閱讀課文,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要答閱讀分析題,自然也不例外,讀是基礎。何況現在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或注重思辨、啟迪學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開拓學生視野,或寓理於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有的還代表著新的文化觀念等,這些材料對大多數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瀏覽、細讀、品讀是必不可少的。
瀏覽,即引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包括標題和檢測題在內的所有文字資料。通過瀏覽,大體知曉材料的內容和命題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細讀,即在瀏覽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檢測題細細閱讀選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寫作思路、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等,做到重點明確、胸有全局。
品讀,就是要求學生帶著對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點品讀檢測題的題干,揣摩出題者的意圖,在有所思考的基礎上再讀選文,同時對那些答題要求較高的題目做到有的放矢、重點關注。
二、抓住文體特徵
閱讀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答好題,如果僅是讀懂選文,而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會無從下手。各類文體的特徵就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因為許多閱讀材料一般都有較明顯的文體特徵,只有掌握各類文體的基礎知識,答題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記敘文常涉及的是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線索、敘述的方式、表達的方式等;說明文常考的是說明方式、說明順序、說明對象及特點、說明方法等;議論文則側重對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論點、論據的類型、論證的方法等。這些都涉及到相應文體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內容。如果學生對選文的文體類型辨別無誤,基本概念認識清晰,那麼答題時就不會張冠李戴,這樣基本分就不會丟失了。
三、准確把握材料
每篇選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閱讀過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內容或主題思想,而被一些具體瑣碎的材料遮住視線,答題就會吃力不討好。怎樣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幹和靈魂呢?大體有以下三種方法:
1、抓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讀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曉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題目交代了文章的文體或寫作的方向,抓住了題目,答題一般就不致於產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內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題目的闡釋和延伸。抓住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認識就會更准確更具體。
3、抓議論、抒情句。議論、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傾向最鮮明的體現之所在。因此,抓住這類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於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區別題型作答
讀懂文章、明辨文體及基本概念,其目的還在於運用,在於答題。學會區分不同題型,巧妙處理也很重要。
1、選擇題。通常採用排除法。閱讀分析題的內容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內容,有時對課內知識也多有勾連考查。因此對課內掌握的知識如能或排除或選擇,就無形中降低了知識的選擇難度。
2、延伸題。如根據有關內容默寫名句等,對此要避難就易,寫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則容易吃力不討好。
3、基本概念題。要做到抓住語段的主要內容來答題,不能撿芝麻,丟西瓜,更不能一頁障目,不見森林。
4、綜合分析題。對於這類題,則要在整體認知的基礎上扣住命題內容解答,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答非所問。這類題往往是最能見學生語文能力高下的題,答題應努力做到:簡明扼要,言簡意賅,一般不超過30字;句子要通順,語言表達沒有漏洞,符合邏輯推理;要圍繞文章內容,突出重點,不能信馬由韁,胡亂扯談。
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僅要求教師講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識遷移訓練;還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同時掌握答題技巧、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資料:http://wshp.ntzx.cn/jxyj.htm
如何提高閱讀能力
一提到如何提高閱讀水平,人們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讀。這當然沒錯,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讀也要講求質量。盲目無緒地亂讀未必就能提高閱讀水平。不少學生感到委屈,自己讀了不少文章,學了不少所謂技巧,可閱讀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師也對如何上好閱讀課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閱讀課上應當講些什麼。如果僅僅是把文章翻譯過來,那就成了翻譯課。如一味講技巧,一則閱讀本身並無太多技巧可循,二則易把學生引向投機取巧的歧途。
閱讀到底該如何學習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我們的母語學習談起。我們在小學就把常用的漢字基本學完了,可我們初、高中還得學習語文。那我們在中學語文課上學了什麼呢?這個問題恐怕還一時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們的閱讀和寫作水平提高了。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母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升。
學習母語如此,學習英語也是如此。我們在掌握基本語言後,必須學會脫離語言本身,我們首先要理解文章整體而非個別詞句。文章的體裁、內容可能千差萬別,但文章是人寫出來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邏輯。詞句都不過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圖才是解題之關鍵。四六級考試都在向能力測試轉變,我們也必須擯棄單純強調應試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實提高閱讀能力,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養成二次閱讀習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很多書上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在平時練習中,學生做完閱讀,唯一可做就是對答案,事實上,糾正答案後對文章的再次閱讀往往至關重要。第一遍讀文章時,我們應當模擬考試的緊張氣氛,盡量高質快速。但,對完答案後,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再次閱讀文章。第二次閱讀文章我們的目的不在是獲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圖。我們必須帶著思考再次閱讀文章,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如果自己寫同樣題目或題材的文章,會採取何種文章布局?如我們自己設想的布局與作者不同,那麼具體不同之處在何處?這篇文章與以前讀過的同體裁文章相比,有何特點?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訓練不就成了精讀課了嗎?如果時間允許,二次閱讀成了精讀,又有何不可?講求速度的范讀是應試而用,要想真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提高閱讀水平,還非精讀不可。文章的是永遠讀不完的,如果想著去讀200篇各種模擬閱讀題,倒不如踏踏實實讀50篇歷年真題。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對自己寫文章布局謀篇也不無好處。
二.自己學寫長句,克服長難句障礙
幾乎每一篇閱讀,總有一兩句長難句。有許多同學這樣分析那樣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麼名堂。聽力好的同學不一定發音好,可發音好的同學一定聽力好。同樣,能寫出長難句的人當然不會怕什麼長難句。
同學們應當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語法書,認認真真學習句子結構那部分。英語的句子主幹往往並不復雜,只是其粘著修飾成分過多。我們一開始應當學會如何寫出簡單的基本句型,然後再通過附加各種從句、插入語、非謂語形式,來逐步擴充句子結構。
分析長難句與擴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必須一步步「砍」去插入語、各種從句、非謂語形式,來獲得句子主幹。所以只要「欲簡之必先擴之」,我們與其尋求各種長難句分析法,不如先學會自己寫長句。
三.文章歸類閱讀,考前復習有奇效
閱讀文章成千上萬,如何從有限中把握規律才是關鍵。閱讀文章總是按照每套試題四篇文章分布,於是眾多學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讀過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題分類,比如分為校園類、醫學類、家庭類、環境類等等,到了考前,再按類別復習這些文章,我們不僅能系統掌握某一類別文章常用的詞彙,也能把握該類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出題規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們一開始就制定分類標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標題後或首句前註明文章的類別,這樣到了考前,歸納起來就容易多了。
以上是就如何提高閱讀能力的一些淺見陋識,權當諸君笑資談助。惟信:考試多變化,惟能者勝出。
⑵ 如何促進小學教師專業發展
一、讀書是教師生存的需要與工作方式/>/>人與人之間,乃至人與整個外部世界的溝通與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的,而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的書籍,無疑是實現這種溝通與交流的橋梁與依託。我們每讀一本書,便是與一位作者,一個活生生的充滿個性的人在對話,便是打開了與外部世界接觸的一扇明窗。讀太白詩,如同狂飲擊劍於開元之際的長安;誦易安詞,彷彿泛舟於小橋流水的江南;讀《瓦爾登湖》,就像看到梭羅在湖畔沉思;讀《幹校六記》,你能感受到亂世中的美醜惡善。在強調與文本對話的今天,讀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成為我們的生存需要與生活方式。/>/>二、讀書是現實的要求/>/>令人十分遺憾的是,在一些中小學有相當一批教師卻很少有時間去讀「課外」書,整日被「正統」的作業或教科書或工作壓力所包圍。
據調查,從2000年——2008年,中國人的閱讀率下降了8.7個百分點,2008年的閱讀率為41.7%,在這里暫且不提普通百姓,單說作為教師的我們經常看書的也不是很多,能養成閱讀習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教師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參,很少涉獵一下教材以外的知識,像教育類期刊等,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識對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反的是,各個學校的圖書館成了真正的「藏書館」,作用一點也沒有發揮出來,圖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造成圖書資源大面積浪費,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很多老師不讀書也是個不爭的事實。根據統計,我國國民一年的閱讀書量是0.7本,而鄰近的韓國是7本,日本則有近40本。俄羅斯每20人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試想,一個學生一年讀一本書的話,那麼有著50個學生的老師又該讀多少書才能滿足學生求知慾呢?實際上,語文教師每年的閱讀量應不少於200萬字。?/>/>因此,讀書,必不可少!讀書,迫在眉睫!/>/>三、讀書是職業的要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我們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了,但我們憑借的基礎是什麼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師資養成過程,以及一年一年在教學過程中累積的經驗,再加上成長期間的時代限制而導致的精神貧血,也許我們很快就會面臨」黔驢技窮」的窘境。特級教師黃玉峰說:「語文教師只是一個『販賣人』,他們的教學方法不需要讀書,只需要做題目,題海戰術的結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學生。繁瑣的語文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不為學生所接受,學生的閱讀在超過老師。」/>/>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需要學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學識源於讀書,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我們的孩子們將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們的學校快四倍的速度變化著。」如果教師不能把准時代的脈搏,不斷地讀書,拓展視野,增長學識,不僅不能教好學生,反而會因為自己的落伍而妨礙學生的發展。可見,讀書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四、讀書是學科的要求/>/>語文老師難當,現在已基本上在業內達成共識。它不僅是要語文老師喜愛語文、擅長語文(作文),還需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如果說前者表現為語文老師要「作家化」的話,那麼,後者則要求語文老師要「學者化」。在各門學科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它的知識內容涵蓋極大。因此要求語文老師應該對各種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除具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外,應當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事實是許多語文教師沒有關注美學、哲學、經濟、社會、自然等學科的常識。我們的語文教師應該都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功底,但也不必諱言,有不少語文教師自離開大學校門、參加教育工作以後,卻很少注意到當前的文藝動態,已很少去閱讀文學作品尤其大部頭的著作,只滿足於「吃老本」現在的語文教材,較多地強調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較多地強調了培養學生研討、評價現代文學作品的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學在學生的前列,方能對學生起到引導的作用。《莊子》上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那麼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讀書呢?/>/>首先,樹立科學的讀書觀/>/>語文學科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是慢功,是硬功。每個人的文化涵養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這個道理。因此,語文教師要牢記這條古訓,耐住寂寞,靜下心來潛心讀書,專心讀書。當然這並不要求語文教師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能動地,靈活地讀書。把讀書所得應用於教學,提高教學藝術,這便是語文老師最大的收獲。各種媒體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讀華章還有必要嗎?我看,這有本質的區別:「文化快餐」附以圖畫,形象而生動,只是從表面上給人觀看、鑒賞的,它缺乏對人們語言文字的啟迪;而讀書則不同了,它用語言文字對人們的思維進行啟迪,引發人們對所描繪的事物進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極大地開拓人們的想像空間。電視讓你看到的洶涌的大海狂潮,絕不會勝過你讀王魯彥《觀潮》所領略到海潮的壯美;電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絕沒有你讀杜甫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電視劇中的《圍城》,絕沒有你靜讀《圍城》原著的韻味……這些美的享受,這獨特語言的韻味,這深厚的人文底蘊,非借讀書不能提高。為此,只有讀萬卷書,才有「放翁」千餘首詩的宏篇巨制。/>/>其次,要實行博覽精取的讀書方法/>/>無疑,做學問是需要深厚或較深厚的知識功底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比較廣泛地讀書,不僅要讀與自己專業知識有關的書,而且還應當讀一些看似與自己的專業知識關系不大、但實際上是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的書。作為現代的語文教師,必須終生不懈地博覽群書,具備極強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方能適應語文教改的需要。語文學科綜合性特點決定語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持久而廣泛的閱讀、積累,甚至大量背誦詩文是教師豐富專業知識的必要條件。世界上知識無限,研究學問無底,而人生有涯。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書和做學問的時候堅持博覽精取的原則。「精」的知識應該是知識的精華部分,是對自己的教學研究非常有實用價值的知識。英國學者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我則始終堅持這樣的自定信條:「知識能用才有力量。」因為它更有現實的品格和指導實踐的意義。所以,我心目中的「精」,更有博覽得來的知識應當能用得上的含義,否則,知識就成了花架子,人也成了「假把式」。有的人雖然讀了許多書,掌握了不少知識,但不大會運用,作不出學問來,只能算是書囊;有的人博覽精取,強調應用,不斷探索,追求創新,結果做出了學問。好的讀書方法,事半而功倍;不良的讀書方法,事倍而功半,甚至是一事無成。要做一個學者型的語文教師,必須講究讀書方法。/>/>再次,讀寫結合,做學生學習的楷模/>/>從教師的基本功來說,語文教師會寫、善寫是份內的事,但寫作水平的高低是語文教師才華的外在體現,也是檢驗語文教師文化素養的標准。從教師自身的發展來說,讀寫結合是提高課文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最有效的捷徑,教師只有文必躬行,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自己教學的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從教學的目的來說,語文教師讀寫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的。葉聲陶說:「惟有教師善讀善寫,乃能引導學生善讀善寫。」會讀書善寫作,是語文教師必備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養。很難想像,一個自己不能寫作的語文教師卻能指導學生寫作。某家報紙刊載了這樣一則新聞:有個學生問他的老師:「你能為我們寫篇作文嗎?」這曾經引起了許多教師的震驚和深思。筆者認為,語文教師不僅能寫出自己的專業論文,還要能寫出各種文體的文章,凡是要求學生寫的文體,教師必須能寫。教師只有給學生做出寫作的示範,才能為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經驗,指導學生獨辟溪徑,更快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不僅如此,教師如果能寫作,還會對學生起到遷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師的文章如能發表,學生讀了很受熏陶,這可促使他們萌發創作的慾望,初試自己的筆鋒,如此幾番努力,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就會發生質的變化而飛躍到一定的高度,他們的「作品」一旦發表,便可領略到成功的喜悅及快感。而今後的寫作能力就會螺旋式上升,使他們最終走向成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之於今天要上升到給學生富含生命營養的長流水,教師要有澎湃的長江水。要善於感悟知識、積累生活,感悟生命、發現亮點,點化人生、培植生命點。這就要求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師要尋求專業化知識的源頭活水,要反復不斷地讀書。/>/>胸藏萬卷詩書,吞吐四合萬象;心有千言佳句,下筆遊走龍蛇。所謂「藝高人膽大」,有了堅持不懈的博覽群書,就能使你在課堂上行文就理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把學生點撥得思接千載,浮想聯翩,盪水成漣漪,擊石發靈光。他們就能登山則情滿於山,臨海則情溢於海,使課堂成為人文的課堂,充滿濃濃詩意,散發幽幽文香,繼而產生披文入情,情動辭發的寫作慾望,真正讓課堂變成縱橫千古,綿延萬里,廣褒多彩的人文藝術海洋,使學生在文學的溫床上恣意幸福的成長。/>/>最後,用英國哲學家培根論讀書之重要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我們共勉:他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問足以變化氣質,不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的各種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
⑶ 怎樣才能讓我喜歡上語文課
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上出了問題。即李先生所講的,現在我們的許多語文課堂,老師總是在講學生已經懂了的內容,而學生不懂的內容卻沒有講,造成學生覺得上語文課沒意思,所以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而筆者以為,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原因其實很復雜,李海林先生所講的「教什麼」出了問題至多隻是問題一個方面,而不是問題的全部,甚至不是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此不揣淺陋,也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以就教於同仁。
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筆者還是從親身的教學經歷說起。個人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在我剛參加工作時,我無論是在專業基礎方面,還是教學經驗方面都嚴重不足。不僅如此,而且我最初工作的學校是最底層的農村中學,學校幾乎可以說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教科研,更不要說有人引領指導去如何鑽研教材,如何研究教法,如何設計教案了。那個時候,我對於語文教學簡直就是一個十足的「門外漢」。我的語文課堂教學完全就是「跟著感覺走」。但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我卻分明感覺到那時我的學生還是很喜歡上我的語文課的。現在回想起來,大概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那時的我自己真正喜歡語文,每天每堂課都以滿腔的熱情在教語文,把每堂語文課教出了自己的個性,放飛了學生的心情。
記得有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同一所大學畢業的兩名同學,分配到同一所學校任教,相同的學歷背景,相近的工作環境,為什麼若干年之後會出現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形成不是專業素養、職業能力的差異,而是職業情感的差異。一個熱愛教師這份職業的人,與一個不熱愛這個職業的人,必然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人們常說教育的差異關鍵是教師的差異。由此,我想一個真正喜歡語文,熱愛語文的教師,大約他的學生也一定會真心喜歡語文的,一定會喜歡上他的語文課的。所以,現在我們追問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語文課?我們不妨首先在語文老師中做個調查,現在,我們真正熱愛語文的語文老師又有多少?當絕大多數語文老師僅僅把教語文看做是一個賴以謀生的飯碗,而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沒有一絲一毫的熱情,我們怎麼能夠喚起學生對語文的熱情,學生又怎麼會喜歡上我們的語文課?當我們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整天為分數而斤斤計較,而憂心忡忡,我們的語文課堂又怎麼能夠熱情洋溢,個性張揚?一個沒有了激情、沒有了個性的語文課,又怎麼能喚起學生的激情,學生又怎麼能喜歡上我們的語文課?
當然,從一名語文老師的角度看,熱愛語文無疑是教好語文最重要的前提,但如果僅有熱情又是不夠的。語文老師要讓學生真的喜歡上你的語文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語文教師還得有點自己的「絕活」,有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東西,能讓學生感受到一個語文教師的魅力。回想我最初幾年的語文教學生活,學生喜歡上我的語文課,大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三年的師范教育讓我練得了一手好字。凡是我寫的毛筆字和粉筆板書,學生都會當做字帖悉心去模仿,我曾經粗略做過個統計,凡是我所教的班級大約都有50-60%的學生喜歡模仿我的字體,而且在我的指導下最終學生的字寫得都不錯。竟至學生畢業二十年了,遇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老師當年教了他們一手好字!」當然,我自己也從這一手字得到了許多益處。我至今都難忘我從教之路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那是我從教的第四個年頭,一次,區教研室到我們學校進行教學視導,教研員在檢查我班作文批改的時候,發現我班上的學生的書寫大多一個字體,而且寫得很漂亮。從此,我被教研員老師發現,並在他的悉心關懷和指導下,我不斷地被推到區、市公開課的舞台上去敲打。一步步引領我從熱愛語文到思考語文、研究語文和探索語文,引領我走上了如今的這條語文教研之路。
古語有雲:「親其師,信其道。」所以,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喜歡上語文課,語文老師自身大概必須要有能夠讓學生親近敬佩的地方,語文老師的身上應該能有一種語文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吸引著他的學生,我想如果真的能達到這樣,大概我們的學生也就絕不會不喜歡上語文課了。
我還想說的第三點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人們比較多的談論和關注的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兩者如何統一的問題,而對語文這門課程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實踐性關注得很不夠。其實,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都必須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所以,語文界的有識之士早就提出了「大語文」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語文課程必須開門教學,語文課程必須密切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不斷引進社會生活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去單講教材中的幾篇課文,講一些語文知識,去做應付考試的大量習題,訓練考試的技能技巧。因為語文的實踐性,決定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更多的依賴於學生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而不是單單的語文知識技能的增長。但遺憾的是這樣的思想新課改實施以來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如今隨著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我們的語文教學似乎離豐富的實踐也愈來愈遠。學生上語文課就是去學那幾篇課文,然後去做那些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學生學習語文少了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少了豐厚的社會生活體驗,自然難怪學生學不好語文,不喜歡上語文課。
學生不喜歡語文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怕寫作文。就像網上曾一度流行的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一樣,前一階段網上又流行一篇《民國小學生的作文羞辱了誰》的博文。羞辱了誰?答案其實是不言自明的。讀讀網上那篇民國時期小學生寫的作文,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現在的學生還有那種生活的實踐和體驗嗎?即使偶爾真的有了那份生活,我們的學生還有那份閑適的心情嗎?如今,我們的學生早已被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練習考試搞得行色匆匆,無暇他顧了。作文離不開生活。作文更需要一份閑情雅趣。一個整日淹沒在題海中的學生,一個生活被擠壓得沒有了一點滋味、沒有了一點情趣的學生,心靈就像一片荒漠,又怎麼可能寫出好的作文?一個寫不好作文甚至乾脆就不會寫作文的學生,語文成績無論如何都不會好到哪裡去,一個從來沒有在語文課上獲得過成功體驗的學生,又怎麼能夠喜歡上他的語文課。
當然,也許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原因還有很多,但從一個一線老師角度看,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最重要的是語文老師首先要像一個語文老師,語文老師的身上要有一種語文的魅力。其次,語文老師自己必須真心實意喜歡語文,用熱愛語文的姿態教語文。第三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堂必須將語文引向社會、引進生活、引進時代,要著眼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領域,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提高語文的能力,提升語文的素養。
⑷ 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程先國
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釐清幾個概念。
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徵,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淀,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丑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
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
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雲駕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既可三頭六臂,也可長生不老;既可飛行三界,又可暢游龍宮;少年奇妙的想像力就在一部《西遊記》中被熊熊點燃。《水滸傳》培養了學生公平俠義精神,「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國演義》為學生們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無數少年讀了《三國演義》後夢想自己成為「羽扇綸巾」的孔明,神機妙算,決勝千里。《紅樓夢》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紅樓夢》說盡了人間百態,它既是中華文化學,也是人性學;既是愛情小說,也是人情學;既含建築學,也含服飾學、烹飪學、醫葯學、詩詞學……《紅樓夢》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獨立「紅學」。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著上亮麗的底色。
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像,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
語言能力包含兩大維度:
其一為,說寫表達的維度。語言能力強,首先表現在說寫能力強。論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論寫,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下筆如神,趣味橫生,一揮而就。這就是語言能力強的表現。
說為口頭表達,現代社會特別重要。短則三言兩語,擊中要害,畫龍點睛;長則洋洋灑灑,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語強調短句,強調清楚明白,強調抑揚頓挫。
寫為書面表達,書寫要有讀者意識。要讓別人喜歡讀,有趣味,有意思;要讓別人讀得明白,要圍繞主題,通俗流暢;要讓別人讀得有滋味,要強調表達的藝術性,或含蓄,或詼諧,或風趣,或莊重,讓讀者彷彿「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其二為,聽讀吸收的維度。聽得懂別人的話是一種能力。要聽得懂別人話里的意思,還要聽得懂別人話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別人話語的主要信息,聽一場報告、一次講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體綱要提煉出來;還要有較強的復述能力,聽一則故事、一段評書,能轉述,能創造性復述,這是莫言、胡適等語文大家少年練就的童子功。
讀懂各類文章更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讀詩歌,能讀懂詩歌內在的情志、意境;讀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領而頓;讀小說,能在情節發展中讀出人物性格,讀出人物形象;讀現代說明文,能抓住要點,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要真正領會「詩書滋味長」的悠遠意味。
三、培養核心素養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 重視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麼重視閱讀呢?
第一,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
關於教材閱讀我有一個建議:切忌泛泛而讀,要抓住一點,深入開去。譬如讀《李時珍夜宿古寺》,就讓學生領悟環境描寫的妙處;讀《煙台的海》,就讓學生學習打比方,描寫一處的風景;讀《第一朵杏花》,就讓學生練習人物提示語的運用。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必然收益頗豐。
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個讀的習慣,一個寫的習慣,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課外閱讀第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第二,是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話、神話,少年好現實偵探。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即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狹窄,也應尊重和鼓勵。
2. 重視積累
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但我這里強調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願背下一部詩集,而不願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你精神的營養,滋養你終身。
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
首先是詩歌的積淀。我認為小學階段背誦二三百首詩歌不成問題。先以五言絕句開始,逐步走向七言絕句,律詩和宋詞。300首詩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學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點,完全不加重學生負擔。詩歌背誦,要做到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唯有滾瓜爛熟,才能一輩子不忘。當然,現當代優秀的兒童詩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選擇優秀的,公認的。
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淀。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並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我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可通過講故事、講傳說吸引學生,學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環節和場所,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高年級還可背《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孟子》節選,從小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3. 重視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准,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
其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後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一詩,如果問「從哪裡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麼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倆人關系,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於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強調統一的標准答案,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例如用「孫行者」做上聯,要學生答出它的下聯。學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適之」,也可以答「祖沖之」,都是對的答案。但相比較而言「祖沖之」對得更工整,更恰當,因此就更為優秀。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
3. 重視表達
課前三分鍾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
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譬如,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環境描寫。學習《春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學習《莫泊桑拜師》,可讓學生觀察馬路上經過的三位人物的衣著、神情和步態,練習細節描寫。一課一練,選准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一課,練習一課,定能一步一個台階,走進書面表達的廳堂,習得表達的真諦。
四、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建議
1.
起點高一點。起點,是指教與學的起點。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在當下網路社會,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了,他們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師少。如果教師仍然從零起點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認知尊嚴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科太「小兒科」了,沒有學習挑戰的樂趣。怎麼做到「起點高一點」呢?我們的經驗是學習前置,讓學生課前研學。老師事先設計好「研學單」,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研學,課堂教學的起點自然提高,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感悟走進課堂,在課堂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交流。
2.
容量大一點。小學語文課文選文95%以上均是白話文,白話文的特點就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須「細嚼慢咽」。而傳統語文課堂往往一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少慢差費。其實我們的前輩、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一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一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點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是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教一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
3.
難度深一點。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語文學科常常忽視這一原則,因此才出現學生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不上語文課,都沒有多大關系。好的課堂一定要有緊張的智力生活,這是符合腦科學的規律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喜歡挑戰。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當然,難度是相對而言的,大部分同學經過思考,經過碰撞,經過交流,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能夠解決的,就是合適的難度,這就是「兒童的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
4.
視野寬一點。視野寬一點,是指教師的課程內容視野要開闊一些。呂叔湘先生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老師,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既要關注唐詩宋詞,也要關注國學經典;既要關注古代神話,也要關注現代繪本;既要關注中國童話,也要關注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教師的課程視野,影響著學生思想的視野,我們的語文課程要向四面八方打開。
5.
教學有趣一點。教學是否有趣味,直接關系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我曾經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教學最歡迎。學生歡迎度最高的教學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我說過這么一句話:「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學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上升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樂學的境界。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
⑸ 閱讀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800字作文。
通過讀書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
什麼是高質量的教師?怎樣培養高質量的教師?誰能勝任21世紀的教育?這是一個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因此,在今天,教師專業化也就越發成為一個時髦的詞語。到底「教師」能不能像「醫生」一樣,具有專業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呢? 做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成為專業化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在學校工作了33年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非常出色的觀摩課,以至於聽課教師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鄰校的一位教師問他:「你的每一句話都具有巨人的思想威力。請問,你花了多長時間來准備這堂課?可能不止一小時吧?」那位教師回答說:「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准備了一輩子。但是直接針對這個課題的准備,則花了約15分鍾。」蘇霍姆林斯基評論說:這一回答悄悄打開了教學技巧的一項奧秘,那就是讀書。所以,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專業化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讀書!因為——
一、讀書是一種生存的需要與生活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筆「財富」:「我私人的圖書館里,在幾間房子和走廊里,從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圖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
人與人之間,乃至人與整個外部世界的溝通與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的,而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的書籍,無疑是實現這種溝通與交流的橋梁與依託。我們每讀一本書,便是與一位作者,一個活生生的充滿個性的人在對話,便是打開了與外部世界接觸的一扇明窗。讀太白詩,如同狂飲擊劍於開元之際的長安;誦易安詞,彷彿泛舟於小橋流水的江南;讀《瓦爾登湖》,就像看到梭羅在湖畔沉思;讀《幹校六記》,你能感受到亂世中的美醜惡善。在強調與文本對話的今天,讀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成為我們的生存需要與生活方式。
二、讀書是現實的要求
令人十分遺憾的是,在一些中小學有相當一批教師卻很少有時間去讀「課外」書,整日被「正統」的作業或教科書或工作壓力所包圍。 據調查,從1998年——2003年,中國人的閱讀率下降了8.7個百分點,2003年的閱讀率為51.7%,在這里暫且不提普通百姓,單說作為教師的我們經常看書的也不是很多,能養成閱讀習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教師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參,很少涉獵一下教材以外的知識,像教育類期刊等,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識對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反的是,各個學校的圖書館成了真正的「藏書館」,作用一點也沒有發揮出來,圖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造成圖書資源大面積浪費,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很多老師不讀書也是個不爭的事實。根據統計,我國國民一年的閱讀書量是0.7本,而鄰近的韓國是7本,日本則有近40本。俄羅斯每20人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試想,一個學生一年讀一本書的話,那麼有著50個學生的老師又該讀多少書才能滿足學生求知慾呢?實際上,語文教師每年的閱讀量應不少於200萬字。因此,讀書,必不可少!讀書,迫在眉睫!
三、讀書是職業的要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我們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了,但我們憑借的基礎是什麼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師資養成過程,以及一年一年在教學過程中累積的經驗,再加上成長期間的時代限制而導致的精神貧血,也許我們很快就會面臨」黔驢技窮」的窘境。特級教師黃玉峰說:「語文教師只是一個『販賣人』,他們的教學方法不需要讀書,只需要做題目,題海戰術的結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學生。繁瑣的語文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不為學生所接受,學生的閱讀在超過老師。」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需要學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學識源於讀書,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我們的孩子們將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們的學校快四倍的速度變化著。」如果教師不能把准時代的脈搏,不斷地讀書,拓展視野,增長學識,不僅不能教好學生,反而會因為自己的落伍而妨礙學生的發展。可見,讀書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
四、讀書是學科的要求
語文老師難當,現在已基本上在業內達成共識。它不僅是要語文老師喜愛語文、擅長語文(作文),還需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如果說前者表現為語文老師要「作家化」的話,那麼,後者則要求語文老師要「學者化」。在各門學科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它的知識內容涵蓋極大。因此要求語文老師應該對各種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除具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外,應當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事實是許多語文教師沒有關注美學、哲學、經濟、社會、自然等學科的常識。我們的語文教師應該都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功底,但也不必諱言,有不少語文教師自離開大學校門、參加教育工作以後,卻很少注意到當前的文藝動態,已很少去閱讀文學作品尤其大部頭的著作,只滿足於「吃老本」現在的語文教材,較多地強調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較多地強調了培養學生研討、評價現代文學作品的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學在學生的前列,方能對學生起到引導的作用。《莊子》上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
那麼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麼讀書呢?
首先,樹立科學的讀書觀
語文學科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是慢功,是硬功。每個人的文化涵養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這個道理。因此,語文教師要牢記這條古訓,耐住寂寞,靜下心來潛心讀書,專心讀書。當然這並不要求語文教師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能動地,靈活地讀書。把讀書所得應用於教學,提高教學藝術,這便是語文老師最大的收獲。各種媒體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讀華章還有必要嗎?我看,這有本質的區別:「文化快餐」附以圖畫,形象而生動,只是從表面上給人觀看、鑒賞的,它缺乏對人們語言文字的啟迪;而讀書則不同了,它用語言文字對人們的思維進行啟迪,引發人們對所描繪的事物進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極大地開拓人們的想像空間。電視讓你看到的洶涌的大海狂潮,絕不會勝過你讀王魯彥《觀潮》所領略到海潮的壯美;電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絕沒有你讀杜甫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電視劇中的《圍城》,絕沒有你靜讀《圍城》原著的韻味……這些美的享受,這獨特語言的韻味,這深厚的人文底蘊,非借讀書不能提高。為此,只有讀萬卷書,才有「放翁」千餘首詩的宏篇巨制。
其次,要實行博覽精取的讀書方法
無疑,做學問是需要深厚或較深厚的知識功底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比較廣泛地讀書,不僅要讀與自己專業知識有關的書,而且還應當讀一些看似與自己的專業知識關系不大、但實際上是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的書。作為現代的語文教師,必須終生不懈地博覽群書,具備極強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方能適應語文教改的需要。語文學科綜合性特點決定語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持久而廣泛的閱讀、積累,甚至大量背誦詩文是教師豐富專業知識的必要條件。世界上知識無限,研究學問無底,而人生有涯。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書和做學問的時候堅持博覽精取的原則。「精」的知識應該是知識的精華部分,是對自己的教學研究非常有實用價值的知識。英國學者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我則始終堅持這樣的自定信條:「知識能用才有力量。」因為它更有現實的品格和指導實踐的意義。所以,我心目中的「精」,更有博覽得來的知識應當能用得上的含義,否則,知識就成了花架子,人也成了「假把式」。有的人雖然讀了許多書,掌握了不少知識,但不大會運用,作不出學問來,只能算是書囊;有的人博覽精取,強調應用,不斷探索,追求創新,結果做出了學問。好的讀書方法,事半而功倍;不良的讀書方法,事倍而功半,甚至是一事無成。要做一個學者型的語文教師,必須講究讀書方法。
再次,讀寫結合,做學生學習的楷模
從教師的基本功來說,語文教師會寫、善寫是份內的事,但寫作水平的高低是語文教師才華的外在體現,也是檢驗語文教師文化素養的標准。從教師自身的發展來說,讀寫結合是提高課文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最有效的捷徑,教師只有文必躬行,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自己教學的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從教學的目的來說,語文教師讀寫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的。葉聲陶說:「惟有教師善讀善寫,乃能引導學生善讀善寫。」會讀書善寫作,是語文教師必備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養。很難想像,一個自己不能寫作的語文教師卻能指導學生寫作。某家報紙刊載了這樣一則新聞:有個學生問他的老師:「你能為我們寫篇作文嗎?」這曾經引起了許多教師的震驚和深思。筆者認為,語文教師不僅能寫出自己的專業論文,還要能寫出各種文體的文章,凡是要求學生寫的文體,教師必須能寫。教師只有給學生做出寫作的示範,才能為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經驗,指導學生獨辟溪徑,更快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不僅如此,教師如果能寫作,還會對學生起到遷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師的文章如能發表,學生讀了很受熏陶,這可促使他們萌發創作的慾望,初試自己的筆鋒,如此幾番努力,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就會發生質的變化而飛躍到一定的高度,他們的「作品」一旦發表,便可領略到成功的喜悅及快感。而今後的寫作能力就會螺旋式上升,使他們最終走向成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之於今天要上升到給學生富含生命營養的長流水,教師要有澎湃的長江水。要善於感悟知識、積累生活,感悟生命、發現亮點,點化人生、培植生命點。這就要求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師要尋求專業化知識的源頭活水,要反復不斷地讀書。胸藏萬卷詩書,吞吐四合萬象;心有千言佳句,下筆遊走龍蛇。所謂「藝高人膽大」,有了堅持不懈的博覽群書,就能使你在課堂上行文就理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把學生點撥得思接千載,浮想聯翩,盪水成漣漪,擊石發靈光。他們就能登山則情滿於山,臨海則情溢於海,使課堂成為人文的課堂,充滿濃濃詩意,散發幽幽文香,繼而產生披文入情,情動辭發的寫作慾望,真正讓課堂變成縱橫千古,綿延萬里,廣褒多彩的人文藝術海洋,使學生在文學的溫床上恣意幸福的成長。
最後,用英國哲學家培根論讀書之重要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我們共勉:他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足以變化氣質,不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的各種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
⑹ 中小學寫作教學研究 3.文中的色彩描寫對於主題的表達起什麼作用
回答者:曇花一現22 - 助理 二級 2-28 11:37一、關於初中語文新教材的認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從總體來說,體現了新形勢下的教育思想,貫徹了"三個面向"的精神,以體現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和大力提高教學效率為目標,把握了學習語文的規律,以科學化的基本原則,緊緊圍繞"語文素養",抓住"素質"二字做足了文章;充分體現了全新概念的語文教育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教學出發點和歸宿。新大綱鮮明地體現了"輕語文知識,重語文能力";將閱讀與積累提到了應有的地位,突出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了創新精神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等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就是根據2000年新大綱的精神,在原《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試用本)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去年叫"試用修訂本",今秋使用的課本又作了修訂,如第一冊作了一些變動:調整了兩篇文章,練習題及作文作了一些改動。不再稱為"試用修訂本"。教材的修訂指導思想明確,就是: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興趣,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有利於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為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修訂在指導思想上具體歸納起來是如下幾個方面:①轉變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看待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呢?工具性應放在首位。首先要教會學生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會他們閱讀、寫作,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人文興趣和文字修養。②溝通課本內外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科書受條條框框的約束,選文不少是出於無奈的,如魯迅的文章和領袖的文章,比如魯迅作品,原來突出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以致很多學生認為魯迅並不好,只會處處罵人,其實他也有很抒情的作品,如這次三冊課本選的《阿長與山海經》。前不久廣西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新語文讀本》,這套書的主編之一,一位大學教授(曾經當過18年中專語文教師)講他教學時學生對魯迅作品既怕又難,學生認為魯迅可畏,因為教師告訴學生的魯迅形象是幾十年不變的。現在要消除誤解,告訴學生魯迅不是那麼可怕,實際上是可親可敬的。而這個任務更要從課外來實現,人教社的《語文讀本》就是以時文為主,沒有選文的框框,盡選學生喜歡的作品,作為課內課外的補充和延伸。因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改革教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文學生不理解的是很少一部分,老師點撥一下就可以了。要善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③加強文學教育,注重情感熏陶。新教材增加了課文的可讀性,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比例。學習語文不唯字詞、語法,還包括閱讀方法指導、寫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學素養則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④重視誦讀,改進古詩文教學。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古代課文不少於30%,要求6個單元占兩個單元,按語言的難易程度編排。對古詩文,要求熟讀背誦,能藉助工具書理解。⑤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在教學參考書的變化上體現出來,過去教參強調結論性的東西,對教學形成限制,與編寫的初衷相悖,新教參淡化了對課文的解說,給教師留有餘地,改變把教參當教案的狀況。 修訂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為前提的。因為時代在發展,全球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要有創新精神、合作精神,所以語文課程改革有以下幾個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語文教學必須使全體學生具有適合終身發展需要的能力。具體目標是:a. 識字寫字教學是閱讀、寫作的基礎,只有識字量大了,才可能提早閱讀;b.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尊重學生閱讀中的不同體驗;c. 寫作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途徑,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強調寫接近學生生活的文章,使學生樂於動筆,易於動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d. 口語交際體現時代特點,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一種能力。宜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②正確把握祖國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原來教材每冊30篇左右,太少,學生閱讀面很窄,應吸收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多讀多寫(現在高中有《課外讀本》,初中有《自讀課本》),加強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在語文積累和實踐中逐步認識語文的、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注重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生內涵,注重對學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③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大力倡導學生主動研究、探討問題,打破"三個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設置適當的情景,增加活動性題目。提倡綜合性學習,在感興趣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努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④努力建設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努力拓展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越學科的學習,密切關注信息化進行,如怎樣進行網上閱讀等等。 從上述角度出發,新教材(包含今秋開始使用的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編教科書》(實驗本),也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也是教師進修的"學材",新教材應看作是將科學的素質教育變成課程的血肉,作為教師,要全面認識新教材的完整框架,使新教材中洋溢的新的教學理念成為施教的行為准則;使課堂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交流平台,成為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示範者。建議參考實驗本,據了解,7-9年級語文採用綜合編排方式,強調人文性內容和工具性內容的統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進步文化的統一,文學性內容與應用性內容統一,並力圖把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整合到一起,能力培養和知識教學整合到一起。這套《九年義務教育七一九年級語文教科書·實驗本》很有特色;一是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它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兩部分,綜合編排方式,減少頭緒,突出重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整合在一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二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這套教科書各個環節的設計,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三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論是體系設計還是內容選擇,都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引導學生質凝問題,切磋學習,砥勵思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閱讀部分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寫作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示獨特個性。四是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力圖使學生在積累中和實踐中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力圖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有閱讀提示和練習,都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思維,激發情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並積極由課內學習外向課外實踐延伸。 從以上教材的變革中,我們看到中學教育的發展變化之大之快,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學習,努力使自己跟上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同時語文教材還打破了過去以不變應萬變的傳統,除了一綱多本外,在使用過程中不斷修訂,如2001年版與2000年版就有不少變化。01年與00年版換課文兩篇;練習明顯改動12處;背誦部分減少,難度降低,寫作訓練也有變化。 二、關於新教材教學中的一些看法 1、詩歌教學問題。 三冊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是詩海倘徉,有四篇課文是中國現當代詩歌,選了8首詩;有一篇是外國詩歌,選了兩首詩,共有中外九位現代詩人的十首詩歌。這些詩篇幅不長,抒情色彩較強,易於成誦。學習這個單元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和意境美,感受詩歌豐富的想像和濃郁的情感,並在此基礎上朗讀背誦。 單獨設立一個"新詩單元"這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上還是第一次,這大概反映了編者對詩歌,尤其是對新詩在觀念上的一些變化。詩歌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小孩學習語文(不單純指學說話),恐怕也是從學詩歌開始的,如兒歌、童瑤之類,又如在基本不懂意思的情況下大背唐詩等。但在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尚有一席之地一一盡管少得可憐,而新詩卻難登"大雅之堂",閱讀如此,寫作更如此,學生的詩歌創作一般是不受鼓勵的,起碼是不提倡的,所有考試都把詩歌拒之門外(當然有閱卷的考慮)。因此,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與新詩(現代詩歌)其實是很隔膜的,甚至還有誤解,以為新詩太"淺白",不像古詩那樣有味道,覺得沒什麼教頭,也沒什麼學頭。2001年8月9日《光明日報》第二版上有一篇文章叫《中學語文:詩歌遭遇尷尬》,講的是記者在江蘇一所中學采訪時,看到一位語文老師在講一篇詩歌前提問:喜歡詩歌的同學請舉手,只有兩個女同學;喜歡散文的同學請舉手,有十幾個人;喜歡小說的同學請舉手,全班同學都舉起了手。在北京街頭對幾位中學生進行隨機采訪,在被調查的5人中,特別喜歡詩歌的沒有,根本不感興趣的兩人,同時他們反映一個班50多人,喜歡詩歌的最多不超過4-5人。所以,面對新詩單元的教學,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轉變一下觀念,調整好心態,否則,很難在新詩的海洋里徜徉起來。 本單元的十首詩可以說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代表性,都是新入選的,教學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參考資料可能不會像古詩那樣多,那樣好找,但更難的是教法。既不能照搬古詩的教法,也不能像教散文那樣走程式化的老路,倘如此,真要把新詩教得"淡"如水了。前文中,作者提出教學方法需要探討。他認為有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重點與一般學校之間的區別,條件好的學生視野較開闊,老師講得會透一些,差的講得粗一些,前者如果應試,也有很大差別,北師大中文學李道英教授認為詩歌是一種高雅藝術,是一種文化素養。在中學的教育不在於應試不應試,而在於引導,學詩、寫詩、鑒賞詩是一種"慢功夫",要慢慢培養。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溫立三從編撰者的角度出發,認為文學教育離不開詩歌,詩歌是最純粹的藝術,從內容上、形式上、結構上、格律上,詩歌在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優越、更適合。 新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如話,形象鮮明,意境深。由於文字上沒有什麼障礙,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對詩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過來埋怨新詩"沒勁"。這可能是新詩教學中的一個通病。如果因此我們教得不到位,指導得不得法,而給學生留下"新詩不如古詩"的印象,那隻能歸納為教學的失敗。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較,詩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和含蓄性。從語言技巧和表現手法上看,詩歌更要求語言精練和生動,更借重於想像和聯想。教學詩歌,也要以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從精練的詩句中解讀出詩歌的豐富內涵來。如郭沫若的兩首詩,從教法上突出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同時運用啟發比較法;現代詩三首創作背景不同,風格和情景不同,但都屬抒情詩。因此,教學中要准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的關鍵。這些學習都應採取誦讀開路琢磨品味,引導學生走進詩歌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在此基礎上,通過想像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出、猜測出詩歌形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為"自己所理解的",還可以進行再"創作",給詩歌形象賦予新的含義(張秦俊不足之處)。張老師執教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是一首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詩歌,同時又是一首思想鮮明、時代感強烈的詩歌,要深入領會詩歌的主題,就必須了解它產生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思想狀況。因此教學這首詩第一步應是:背景介紹,否則無法了解詩人為什麼而歌唱,"快樂"和"希望"從何而來;然後要反復誦讀,指導學生在誦讀中認識詩人的想像和聯想,體驗詩人的愉悅和興奮。為達到這一點,課堂教學的情景設置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這一節課的特點之一,它適應初中生年齡和心理特徵,背景介紹引入較為自然,畫畫輔以聲情並茂的講解,畫面展現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內容變為可感的視覺形象,如舊中國的背景,抗戰期間延安的情景,結尾配樂的畫面,可看作體現新大綱關於"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詩境,也激活了學生思維。之二是真情誦讀,聲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詩歌的情感表達得淋離盡致,也使聽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教師充分利用了范讀范背的形式來運用聲音,使其感染學生,並訓練學生誦讀,示範背誦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三是強化形象描述。要讓學生深切感受詩的形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誘發美感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老舍先生說:"教師的語言要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要有光彩"。教師在導學時,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的展示詩的情境。美國心理學家艾怕爾·梅拉別思有一個結論: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的面部表情。可見教師的態勢語的教育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一情景設置作用無可替代。在現代詩教學中如此,在古詩教學中也應如此,以上幾點是張老師的一些嘗試,效果如何,要待實踐檢驗。 2、說明文教學問題 按新大綱精神要淡化文體,在一、二冊閱讀教學中,對文章的體裁知識幾乎沒有涉及。始終體現大綱中關於"整體感知課文,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閱讀要求。第二冊第三單元選文體現學習重點。如:"理解內容,概括要點"。體現的是"科學世界",5篇課文均為科學文藝、科學小品,均體現對科學知識的解說,編者的目的很明確,藉此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通過這幾篇科學文藝、科學小品的學習,強化學生的科學精神,增進他們的思維品質,使之終生受益。用傳統的教法,雖是在一年級,老師也必會涉及有關說明文知識,而現在按單元要求就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或藉助文中的關鍵詞語,或用自己的話,練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學會快速閱讀文章。據此在教學中,老師完全可以跳出傳統的觀念,緊緊圍繞教材要求,指導學生多練、多讀,理解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進行復述,此法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為復述法就是要求把讀到或聽到的語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礎上講述出來的說話訓練方式。合理有效地運用復述法對說明文進行教授,既呆以直接培養學生語感和提高表達水平,也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直接訓練學生藉助文中關鍵詞語,或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要點。具體做法很多,如分組相互復述,全班復述,或個人自行復述等等。同時,要教給學生復述的方法:1. 詳細復述,品味語言准確性。2. 簡要復述,把握說明的條理性。3. 摘要復述,抓住對象的特徵性。如二冊11課《大自然的語言》,課後四題要求用8個詞語復述關於四季的描述。就要求學生抓住四季的特徵。4. 創造性復述,理解知識的科學性。例如二冊15課《月亮上的足跡》課後三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寫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就可讓學生先復述,然後再寫。同時,教師在訓練中要把握住方向,不要設定標準的復述答案,因為新大納新教材就是要求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文章內容,不要求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每句話都理解透闢,要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經歷、自我學習中自行領悟。一年級復述訓練要圍繞這些要求進行。 3、文言文教學問題。 新大綱在閱讀要求中規定"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藉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舊大綱則是"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新大綱除將比例從20%增到30%,還提高了要求。因此,二冊五單元文言文教學除了按課文與生活的關系,認識了解古代生活。理解各篇文章的內容,注意其寫法,體會其中抒發的思想感情,背誦指定的課文外,在教學中,傳統的教法有些還得沿用。因為初一、二的學生,文言知識太少,能力和知識積累太少,必要的串講,重點字詞的落實必不可少。但無必要面面俱到,也不要生怕漏掉什麼。在文章的理解上,要去克服以往盲目、繁瑣的分析法,注意教材練習中一再明確提出"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誦讀全文,背誦某段"等要求,這體現了整體感知的觀點,而整體感知就是指閱讀完一篇文章後所產生的心理感觸,這是個性化的,不必強求一致。在文言文教學中,為避免枯燥,不應重視多角度,全方位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創設課堂環境氣氛,又如教師作示範背誦,這一點可以從心理角度來看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般應遵循直觀性、參與性、新穎性的三原則,范背則直觀地將教學的要求由學生的單向參與變成師生雙向參與,無形中將師生的關系置於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將會減少背誦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才會完成大綱規定的文言文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的要求。歸納起來,應緊緊抓住強化誦讀這個環節,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理解力,通過誦讀領悟,訓練學生理解記憶,同時,加強誦讀指導,提高誦讀能力。 三、新教材要實踐個性化教學 既然可以一綱多本,既然教參也改變了教案式的設計,給老師留下不小餘地,給老師發揮創造性的機會,那麼,實行個性教學,乃是語文教育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新教材需要新教法,除了教學思想的更新,體現教師鮮明的個人風格,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為必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12年光景,幾千個課時,數以億人次的青少年伴隨它成長,可以說,語文對一個人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師的激性和個性受到遏制,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興趣遭到扼殺,乃至這門最能激發想像,陶冶情操、張揚個性的課程,被人斥之為"誤盡蒼生"。新大綱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標。而這一目標就需要對教材實行個性化教學來實現,這也是確保語文新教材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教師要拓寬視野,放開手腳,不拘泥教材和教參教案,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的語文教育體系,形成大課堂、大課本、大語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時要從小處著手,把握學生脈膊,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做到重感知,會思考,少做題,多讀書,勤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的整體素養。今天,執教研究課的5位教師應該說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在教學中既實踐著先進的教育方法又實踐著個性化教學,努力在形成自己風格:張秦峻結合"9·18"70周年,利用音像資料手段。調動學生情緒,飽含激情為學生示範背誦,生動、具體的指導背誦。李征教師:線索清楚地讓學生充分感受桃源之美,激發美好理想。繆凝: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讓學生自由地講出自己的理解。陳珍瓊:抓住一年級學生特點,注意了分組競賽形式的選用等等。他們共同在運用主體教育中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小組中,開展合作,共同探究學習的問題,盡管顯得不夠規范和自然,但方向是應肯定的,因為主體教育已經在初中推廣,當然如何針初中生特點來進行有待探索。如怎樣力爭在一節課中讓更多學生開口說話,不要只是少數優生在講。這幾節課學生發言面不算少,但遠遠不夠,老師講的還嫌多了些。同時,個性化教學在以下兩方面也應表現出來: 1、課堂提問已上升為課堂教學藝術,已總結出諸如"正問與反問、逆問與曲問、追問與連環問"等等,但這一傳統存在著缺陷,即學生處在一種"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只是一種機械的"應答性行為",不論老師設計得多巧妙多高明。人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而發現問題在是思維的起點、開端,回答問題才是思維的第二步。鄭板橋說:"學問二字,需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人是一條鈍漢耳。"因此,把提問權還給學生,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張老師作了一點探索,讓學生提問,但從整體看還遠遠不夠。每個教師應有自己啟發學生提問的特點。 2、朗讀,應該作為一種突出重視的教學手段來看待,因為朗誦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再現,已也是一種再創造。無論是從生理角度,傳統讀書方法,語文教學本身,還是從審美陶冶的角度來看,加強朗讀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幾節課都有體現,但突出不夠,不是朗讀時間長短,而是教師朗讀的示範、技巧指導體現不夠,一個好的老師在示範朗讀,指導朗讀上也
⑺ 老師們都是怎麼備課的
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課,而想把課上好就需要前期的准備--備課。通常版在贊揚演員、播音權主持等帶有語言性質工作的人時會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說明平常的鍛煉作用非常大,老師更是如此。要想講好一節課需要課前精心准備,首先老師課上要講的內容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據課程標准,結合教材這節課應該包含哪些知識點,圍繞這些知識點來組織自己的教學內容,寫出講稿,這當中還需要區分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講授時間的安排,不同的知識點如何進行引入,和前後章節的聯系,選擇哪些例題,課後作業是什麼等,為了保證課堂質量讓學生能聽懂,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原來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肯定不行了,要讓學生喜聞樂見,當然要查閱大量資料,設計好教學環節,這些都是備課時要完成的。看著老師就上了一節課,豈不知要花多少倍的時間來備課。
⑻ 怎麼樣才能學好語文
很多孩子語文總是學不好,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大部分是因為家長對語文學習缺少整體認知造成的。今天給大家一份對多數孩子都適用的語文學習規劃,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家長趕緊為孩子看看吧!
一二年級:拼音/朗讀/習慣
一二年級的語文學習是以拼音、字詞、句子為主,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認真聽講、整潔書寫、按時完成作業、多讀課外書等。
這一階段,要重點培養孩子的一項能力,就是朗讀。鼓勵孩子每天大聲地朗讀課文,能帶有感情朗讀更好。朗讀對培養孩子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語感都非常有好處。
一二年級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績,因為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不一致,只要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好了,隨著時間的發展,好成績也會水到渠成。
三四年級:寫作/閱讀
小學三、四年級,由於孩子自身年齡特徵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變化,成為孩子閱讀寫作能力的重要奠基期。這一時期孩子對語文學習的態度,將直接決定孩子今後將會更加親近還是遠離語文學科。
這一階段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孩子不怕寫作文,覺得自己的作文寫得還不錯,甚至是喜歡寫作文,這將對孩子今後的語文學習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需要做到的:
1. 這個時期是孩子的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孩子多背古詩名句。
2. 三、四年級最應著重和優先提升的能力是寫作和閱讀。
五六年級:綜合能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不應該再把他們當不懂事的小孩看待了。作為家長,要轉變角色,學會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和話題,你將發現他們會給出非常積極的回應。
1. 閱讀能力方面,這個階段應重點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時要兼顧對抒情性散文、說明文閱讀題的練習。
2. 五六年級的作文學習,重點在於解決主題鮮明(最好略帶深刻)、立意新穎、重點突出、語言生動等問題。
3.作文訓練除了以寫為主,聽和說的訓練也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
4. 這個階段,只要時間允許,仍可讓孩子適當多背多記一些古詩文和現代經典文章。
七八年級:閱讀/作文/文言文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初中階段的學習,由於初中語文和小學語文的難度和評價標准不同,所以孩子剛開始會有不適應。家長看到孩子語文成績退步時不要驚慌,應該幫孩子仔細分析原因,再採取針對性的措施。
1. 這一階段,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已經不是重點,因此基礎的字詞拼音不該成為學習補課的重點,在學校認真讀書、記筆記即可。
2.閱讀理解方面,需要開始系統掌握初中閱讀知識點:文章的語言、結構、主題、材料、表達方式的內容。並且積累一定的閱讀答題的技巧。
3. 作文方面,需要了解考場作文的評分要求,學會不同類型作文的基本寫法,有意識地運用寫作技巧比如:材料的選取、結構的安排、立意的新穎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4. 文言文的學習,要注重字的積累,總結每個字在不同的語境、文章中的含義,歸納總結並記錄下來。
九年級:歸納/梳理/總結
到了這個階段,馬上就要中考了,因此,從頭開始打基礎,時間已經來不及,要做的就是查漏補缺。家長要幫助孩子對整個知識進行歸納、梳理、總結。
作文方面,要學習一些作文修改的技巧,准備一些作文的素材,關注近一兩年的熱點時事,以便考試時可以有話可寫。然後,放鬆心情,輕裝上陣,迎接人生中的第一個大挑戰——中考!
作為家長,我們要清楚地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我們該關注的重點的什麼,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家長心裡有底,也會給孩子吃下一顆定心丸。科學教育孩子,遵循教育規律,孩子的潛力才能真正被挖掘出來。
⑼ 怎樣讓學生愛寫作文 特級教師的七把鑰匙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是大多數中、高年級教師頭疼的一個環節。如何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通過幾年的教學研究,我認為作文是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生活的統一體,它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以放為主,以扶為輔,認真評議,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欣賞中提高作文水平。在教學中我主要培養學生做到:一、學會觀察。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要想讓學生寫好文章,首先要教會學生積累素材,素材在哪呢?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教會學生觀察,是寫文章的關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觀察周邊的事物,教學生觀察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在自然界中觀察動物,觀察大自然,以及美術課上的寫生、臨摹、製作各種小物品,設計喜歡的東西,讓他們學會認識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繪物體形態、色彩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在體育課上學會觀察描繪把握動作,增強動作的協調性。並用語言總結自己觀察、探索到的內容。因為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小學生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心中的話才會淌出源源清流。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有的同學提筆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究其原因,便是在積累上下過功夫,材料儲備豐富。不少同學寫作苦於無言,只好望題興嘆,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要說作文先觀察,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二、學會說作文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在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原因何在?究其根源,是因為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寫卻較少。要培養學生寫的能力,首先要強調說的能力,這是寫話的基礎,有話可說,才有話可寫,說得精彩,才會寫得繪聲繪色。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讓孩子們說熟悉的詞語,用喜歡的詞語說一句完整的話,要求一句話不但完整,而且要能表達一定的意思。例如:在語文教學中,用有的.......有的......越......越......練習說一句簡單的話。學生說:下課了,同學們有的跳繩,有的玩跨步冬天越來越冷。樹葉越落越多。然後再在這幾句基礎上加上別的修飾成分練習說幾句連貫的話。或者說自己的一件小事。讓學生充分體會說的樂趣。要讓學生說好話,就要教會他們先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有一些同學害怕寫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於思考。殊不知,大千世界、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弦,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生。同時,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寫作的材料。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寫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長流不息。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三、善於積累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作文要不斷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對此,義務教育大綱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同時,還指出:課內和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其他學科中的觀察、參觀、操作、實踐等實踐活動,有的可以作為作文的內容。因此,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閱讀有益書籍是有效地積累材料的方法。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喜愛生活。比如:在學習了《觀潮》這一單元後,習作寫景點或景物,帶學生走出教室,去看校園、去看田野、去看膠林,體會到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是美的季節。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寫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有了充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內容,並不等於學生就有了積累。首先,在平時要求學生准備積累本,指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搞搞摘抄,積累詞語;讀讀文章,找到寫作的模樣。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現象,抓住細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動腦筋思考,寫成日記。這也是平時積累素材的結果。經常練筆寫日記,不僅可以增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習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寫作內容。例如:本學期,我讓學生注意觀察本班的同學、科任老師,把每個人的特點都寫寫,我還讓學生親手種大蒜、綠豆,讓他們記錄每天的情況和感受,鼓勵他們不拘一格,寫自己想說的話。注意表現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我發現多數學生都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其次,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積累感悟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指導寫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名言名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片段,積累課內外、國內外的優美詩文,並且經常在課上交流,不定期地對學生積累的內容進行檢查,了解學生積累、掌握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循序漸進的閱讀、摘記、背誦,學生的語感有了明顯提高,而且閱讀能力大大提高,表達能力也有較快的增強,學生的寫作也得心應手了。四、由說到寫,寫好日記如果說是手段,寫才是目的。積累素材,由易到難,寫日記是提高小學作文的必經之路。日記作為學生學習語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極大幫助的一種文體,要使學生終身享用,我們只有在教學訓練中,按照規定的訓練要求做到循序漸進。一是在訓練中對學生記日記的數量要求達到循序漸進。對學生來說,只要求在一定時間內記記日記,鑒於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規定他們每周每人至少寫兩篇,我會在一定時間內收閱,形成慣例。二是在訓練記日記的內容上循序漸進。因小學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一階段只要求他們把句子寫通順,第二階段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格式的規范和怎麼記一件事情上,第三階段要求要有一定的條理。這樣,使學生的日記訓練由低學段向高學段不斷地發展。五、讀寫結合、以讀助寫。閱讀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於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我會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通過教材中的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等內容,學習其中的寫作知識,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教材中零散的、片斷的寫作知識系統化成整體知識,這樣有利於在作文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重視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生動的、有趣的寫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課外書、廣泛涉獵歷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且會產生描述、書寫的強烈願望。二是開展一些相關活動,如讓一個組的學生把自己最近在課外書籍中讀到的優美詞句或精彩片斷背誦給其他學生聽,以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學生對著作文本、咬著筆、苦思冥想的不佳狀態,使學生變得愛寫作文,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必要時,我會引導學生善於續寫、擴寫或補寫。有的課文結尾意猶未盡,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常引導學生對重點情節為續寫的起點,聯系課文或生活實際,張開合理想像,順著課後的思路,進行續寫故事的結尾。有的文章由於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關的情節,或在過渡環節上,對人物情節寫的十分簡練。遇到這樣的文章,我指導學生想像,補寫一段相關的情節,進行擴寫練習。鼓勵多種形式、合理開發。表達上還孩子們以自由,讓他們發表胸中的積蓄。這樣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學生興趣濃,樂意寫。同時注意假寫,假寫是直接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假設,再啟發學生想像,寫一篇或一段話。通過實踐研究,利用課文進行想像做訓練,一舉多得,既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了寫作內容,滲透了品德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力,想像力,還提高了學生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寫作能力。總之,學生寫作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像、邏輯、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現。所以,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用一顆童心去喚醒每個孩子的童真、童趣。讓每一顆幼稚的心靈得到真、善、美的陶冶,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筆去描繪出五彩繽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