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勸學荀子是高幾的課文
您好同學:
勸學荀子是高一的課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內藍;冰,水為之,而寒容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2. 人教版必修三勸學原文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准了,即使又曬幹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於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作品,是《荀子》一書的首篇。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段講正確的學習態度,第三段講學習的內容,第四段講學習應當善始善終。全文說理深入,結構嚴謹,代表了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平。
詞句注釋:
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學不可以已(yǐ):學習不能停止。
青取之於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中(zhòng)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繩,墨線。
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一種工藝。
規:圓規,畫圓的工具。
雖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曬幹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
挺:直。
受繩:用墨線量過。
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日參(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對照反省自己。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叄」,多次。省,省察。乎,介詞,於。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
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為沒有過錯。
遺言:猶古訓。
干(hán):同「邗」,古國名,在今江蘇揚州東北,春秋時被吳國所滅而成為吳邑,此指代吳國。夷:中國古代居住在東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的民族。
「嗟爾君子」六句:引詩見《詩經·小雅·小明》。 靖,安。共,通「供」。介,給予。景,大。
須臾(yú):片刻,一會兒。
跂(qǐ):踮起腳後跟。
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疾:聲音宏大。
彰:明顯,清楚。這里指聽得更清楚。
勸學-網路
3. 高中語文課本上有荀子的《勸學》嗎
必修1,第一篇文言文(不過是節選)
4. 小學語文課本里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是幾年級學的
是語文課本第三冊的課文,應該是二年級下學期學的。
30
愚公移山
從前,有個老人叫愚公,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要繞很遠很遠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決心要搬走這兩座大山。兒孫們聽了齊聲叫好。
他領著一家人挖土搬山。他們挖的挖,抬的抬,幹得非常起勁。鄰居們看見了,也都過來幫忙。一個才七歲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來了。
智叟看見他們幹得又苦又累,就對愚公說:「兩座大山這么高,你又年老體弱,怎麼能把它們搬走呢?」
愚公笑著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以後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不停地挖下去,還怕挖不平嗎?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動,就派了兩個力大無窮的神仙把兩座大山搬走了。
從此,這里的人們出門再也不用繞道了。
5. 《勸學》是高中課文還是初中
高中 作者:苟子 內容:君子曰:學不可以己。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6. 師說和勸學是高中人教版語文第幾冊上的
必修三,第三單元,勸學是48頁的,師說是54頁的。
7. 廣西小學二年級語文《斷織勸學》的課文
《斷織勸學》原文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
壹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
參考譯文
河南郡樂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麼的人家的女兒。
樂羊子在路上行走時,曾經撿到一塊別人丟失的金餅,拿回家把金子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捨的食物,何況是撿拾別人的失物、謀求私利來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聽後十分慚愧,就把金子扔棄到野外,然後遠遠地出外拜師求學去了。
一年後樂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問他回來的緣故。羊子說:「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妻子聽後,就拿起刀來快步走到織機前說道:「這些絲織品都是從蠶繭中生出,又在織機上織成。 一根絲一根絲的積累起來,才達到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割斷這些正在織著的絲織品,那就會丟棄成功的機會,遲延荒廢時光。您要積累學問,就應當『每天都學到自己不懂的東西』,用來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來了,那同切斷這絲織品又有什麼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話感動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
8. 勸學課文
1.說明知識靠積累;
正面: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回自得,聖心備焉。答
反面: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說名學習必須持之以恆:
正面: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反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9. 顏真卿的《勸學》在幾年級的語文課本上
新課標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三年級
勸學
顏真卿(唐)
三更燈火五更雞①,
正是男兒回讀書時。答
黑發②不知勤學早,
白首③方悔讀書遲。
【注釋】
①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②黑發:指少年。
③白首:指年老。
每天從三更半夜到拂曉雞啼,
是男兒讀書的最好時間。
年少時不知道勤奮學習,
到年老時後悔已經晚了。
這首詩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勸勉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第一、二句是說深更半夜正是男兒讀書的大好時機,也告訴人們讀書必須下苦功夫。第三、四句是說人年輕的時候要勤奮學習,如果不努力,不勤奮學習,到老的時候將會一事無成,就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