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課堂語言的意義

小學語文課堂語言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4 20:59:54

⑴ 選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請看一下這個網址www.yxad.com

⑵ 小學和諧語文課堂的構建有什麼意義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要撿,「眉毛鬍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後,我們每個人都要習慣問問自己「我教給了學生什麼?」,問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麼?」其實,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麼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認為:
一、「潛心會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朴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二、「精心巧設計」—— 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

⑶ 解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語對學生的影響

小學生年齡小,所以評價語鼓勵激勵之類的非常重要。大人有大臉,小孩有小臉,誰都愛聽好話,小孩子更是這樣。所以作為教師的經常表揚鼓勵,能激發孩子鬥志,鼓勵積極向上,培養自信心。

⑷ 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有何區別與聯系這對我們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有哪些意義和啟

語言的習得是一種本能的被動的行為,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耳濡目染所獲得的一種與內他人正常交流與溝通的能容力;而語言的學習是一種需要主動的行為,是為了進一步了解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更有難度也更需要引導。但是同時二者又都是一種語言能力的獲得和培養。小學語言教學應該更貼近生活,培養孩子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致力於學以致用的同時提升其語言素養。

⑸ 小學語文課堂激勵性語言的重要性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語言是人交流的直接武器。好的語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小學語文課堂語言幽默風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她們養成一種好的習慣。對於以後的幫助很大。

⑹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體現教學語言的藝術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豐富、題材形式多樣,收錄了許多古今中外各類名家的名篇佳句,蘊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描繪了雄偉壯麗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展現了人情冷暖和社會百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准確把握課文中字詞、句子的真實涵義,恰當、貼切地表達出文章的美感和情感,不斷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而且,小學生年齡很小,理解能力較低,在教學過程中,一味採用平鋪直敘的語言,講解課文內容,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應用課堂教學語言,充分挖掘語文教學資源,不斷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吸引力,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一)確保教學語言的規范性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較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語音訓練、識字教學、寫作教學等,豐富小學生的語言知識,要求小學生准確使用字詞,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以身作則,發音標准、吐字清晰、語言得體,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考慮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學中,盡量使用簡潔、精練的語言,幫助小學生學習教材內容,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⑺ 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怎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興趣是學習之母來」,沒有源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⑻ 區分"語言"與"言語",對於語文教學有什麼指導意義

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仍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話題。探討語文課程性質的觀點有十幾種之多,如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言語性等,筆者採信「言語性」,並認為它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言語性」的提出
言語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就有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作過專門論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我國曾經開展了一次關於語言和言語的大討論;而言語概念運用於語文教學論領域,則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們對語文的認識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語文課程性質大討論中,許多人將「言語」的引入作為武器,對「工具性」提出挑戰,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結論是「人文性」,李海林則只破不立,並未明確地界定語文的性質。不過,李海林提出要語文教學論要由「以『語言』為主體的本體論」變為「以『言語』為主體的本體論」,①對「言語性」的提出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式提出言語性是語文的本質屬性的是福建師大的潘新和先生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5期的一篇題為《語文課程性質當是「言語性」 》的文章,只是到目前響應者聊聊,而質疑者則指出「言語就是語文課學習的內容,說語文的本質屬性是『言語性』似乎等於什麼也沒說。而且,顯然外語課也具有言語性。」②由此,筆者深感「言語性」的豐富內涵和現實意義還未獲得應有的理解和重視,故撰此文,以期拋磚引玉並就正於方家。
二、 「言語性」有豐富的理論內涵
1、區分語言和言語是語文課程「言語性」的立論依據
現代語言學將語言分解成語言(LANGUAGE)和言語(PAROLE)兩個概念,「語言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而言語則不同,它或指人運用語言的行為(即所謂「言語行為」),或指人運用語言的結果(即所謂「言語作品」)」③「言語是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包括言語表達和言語理解兩個方面。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言語則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而言語則是交際的過程。」④區分言語和語言兩個概念,有助於我們搞清語文內涵的真相。
2、言語是「語文」的真正內涵
關於語文的含義,人們多是望文而生義:或曰「語言文字」,或曰「語言文學」,或曰「語言文化」,折中後便說「三位一體」。其實「語文」一詞是1949年由葉聖陶主持編寫語文課本時提出的(這以前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後來葉聖陶是這樣解釋語文的含義的:「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⑤葉老這里使用的語言的概念應為現代語言學的「言語」,對此李海林作過專門的論述:
口頭語與書面語根本就不是語言的分類。所謂口頭語就是口頭使用的語言,也就是憑借發音器官所發出的語音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所謂書面語,就是書面使用的語言,也就是憑借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換一句話說,口頭語和書面語,是根據使用語言的不同憑借和方式進行的一種語言功能分類。口頭語是口頭的語言運用,書面語是書面的語言運用,口頭語和書面的屬概念是「語言運用」,口頭語和書面語是在這一屬概念下根據「語文運用」的不同憑借方式區分開來的種概念。①
根據前面提到的關於言語的解說,這種語言運用意義上的語言就是言語。也就是說葉老這里所講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語言」都是言語。既然「語」是言語,「文」也是言語,語文的內涵便當然是言語。
3、提高言語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關於語文教學的教學目的,大綱上最核心的一句話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這是我們探討語文課程性質以及所有語文教學問題的最基本的前提。「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就是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4、言語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高中語文大綱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課文,前三項是言語行為,後一項是言語作品。關於「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具體闡述有18條,其中只有4條不是直接指向言語和言語能力的。余應源先生認為:「在學校的各門課程當中,語文課是唯一(外語課除外)以言語形式作為教學內容的課程,而其他課程都是以言語內容為教學目的。」⑥)這是很有道理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語言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