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的教法和學法具體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新教法
東莞市長安東安學校任一丹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促進人的整體發展。而當今的語文教學都側重於理解,即瑣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錯位,要求的越位,語言學習的不到位。所以,從實際出發,應把學習語文的力度移位到運用這個環節中,從運用中促進理解。而學會運用,就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了積累、運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生必須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在與老師、同學,在與社會、家庭的語言交際中獲得真正的發展。
為了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運轉起來,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嘗試:
一、靈活組織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課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師「組塊教學」的啟發,我試著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淡化課文間的嚴格界限,採用「單元整體教學法」。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為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才組織到一塊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集中訓練語言。教學時,把一個單元看成一篇課文,從整體入手,先由學生自由讀通每篇課文,然後由學生初步讀懂自己所喜愛的課文內容,並有針對性的提出疑義,再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塊,句子的組塊,段落的組塊及寫法的組塊,讓學生在各種塊中同中求異,得到內化與積累。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度,減少了分析,注重了實踐,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得到充分的落實。
二、精心設計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學家齋藤喜博甚至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可見,「問」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師的提問是一門藝術,問題提得好,學生就想說、會說,也就達到了運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提好問題:首先問題要新穎,所謂「新穎」,就是要教師善於從新的角度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出乎學生意料,能促進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尋求答案。比如我常預先設計或在教學中隨機捕捉一些爭議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讓他們辨個明白,爭個透徹。其次,問題要有容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餘地,能促使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多角度、多渠道、多層次地去解答。如一題多解、一題多練、一題多議等。在次基礎上設計問題要有啟發性。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細致地指導學生「說什麼」,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明確「怎麼說」。
三、巧妙創設情景
教師根據文意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表演、演示等活動,入情入景地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使情景的設置與語言的訓練有機結合,融為一體,達到了「寓教於樂,樂而不嬉」的目的。課堂上,我常隨意捕捉或有意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在無意中學會運用語言。學完了《爬山虎的腳》,就讓學生用「我」的口氣對爬山虎的習性和特點作自我介紹。有一次課堂上,一隻小麻雀突然撞進了課堂,怎麼飛也飛不出去,這下,學生的眼光都隨著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動。於是,我也就停止上課,乾脆讓他們盡情地看。終於,麻雀在班級中逗留了五、六分鍾,飛出窗外。學生也都回過神來,我順勢就剛才麻雀怎麼飛進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飛的,又是怎樣飛出教室的以及同學們的表現、心情和對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發表,發現平時不大講話的幾個學生也有了表達的慾望,課後還將一篇篇具體而生動的文章送到我的手裡。
四、營造輕松氛圍
鳥兒高飛,需要廣闊高遠的天空;學生展現自我,則需要自由寬松的氛圍。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參與緊密相連。當學生的情緒處於一個積極振奮的狀態時,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壓抑,一個個奇思妙想,才會如泉噴涌。因此課堂上應給學生營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據了解,美國的小學生上課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圍者團團坐,相互交談,也沒有「不許做小動作」的批評。我有時也常採用這種小組形式的課堂教學,便於交流和討論,還能互相學習。另外,師生間平等融洽的關系是製造輕松氛圍的前提,讓學生感到課堂上的教師和學生是在共同學習。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再現一些奇特甚至有點荒誕的想法或回答,此時,教師應保護、鼓勵學生這種創新意識,切不可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培養學生有大膽能說的習慣,在自由言論中進行語言實踐。
五、擴大學科外延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自然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實際上,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閉起來,是學不好語言的。所以,語文學習,僅僅是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我試著把語文學習搬到校園、社會、大自然這個課堂內進行。基礎訓練「聽話、說話」中有一個當小導游的內容,在指導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身臨其境,來到校園中,以導游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我們的校園。不僅是對課文的實踐運用,還為習作訓練做下了良好的准備。
不管怎麼說,語文教學應走向運用和交際,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真正體現「小學語文」的作用。
作者小傳:任一丹,女,重慶人,大學文化,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多年,對班級管理和教學富有一定的經驗,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㈡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新教法
東莞市長安東安學校任一丹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促進人的整體發展。而當今的語文教學都側重於理解,即瑣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錯位,要求的越位,語言學習的不到位。所以,從實際出發,應把學習語文的力度移位到運用這個環節中,從運用中促進理解。而學會運用,就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了積累、運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生必須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在與老師、同學,在與社會、家庭的語言交際中獲得真正的發展。
為了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運轉起來,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嘗試:
一、靈活組織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課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師「組塊教學」的啟發,我試著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淡化課文間的嚴格界限,採用「單元整體教學法」。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為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才組織到一塊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集中訓練語言。教學時,把一個單元看成一篇課文,從整體入手,先由學生自由讀通每篇課文,然後由學生初步讀懂自己所喜愛的課文內容,並有針對性的提出疑義,再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塊,句子的組塊,段落的組塊及寫法的組塊,讓學生在各種塊中同中求異,得到內化與積累。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度,減少了分析,注重了實踐,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得到充分的落實。
二、精心設計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學家齋藤喜博甚至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可見,「問」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師的提問是一門藝術,問題提得好,學生就想說、會說,也就達到了運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提好問題:首先問題要新穎,所謂「新穎」,就是要教師善於從新的角度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出乎學生意料,能促進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尋求答案。比如我常預先設計或在教學中隨機捕捉一些爭議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讓他們辨個明白,爭個透徹。其次,問題要有容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餘地,能促使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多角度、多渠道、多層次地去解答。如一題多解、一題多練、一題多議等。在次基礎上設計問題要有啟發性。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細致地指導學生「說什麼」,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明確「怎麼說」。
三、巧妙創設情景
教師根據文意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表演、演示等活動,入情入景地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使情景的設置與語言的訓練有機結合,融為一體,達到了「寓教於樂,樂而不嬉」的目的。課堂上,我常隨意捕捉或有意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在無意中學會運用語言。學完了《爬山虎的腳》,就讓學生用「我」的口氣對爬山虎的習性和特點作自我介紹。有一次課堂上,一隻小麻雀突然撞進了課堂,怎麼飛也飛不出去,這下,學生的眼光都隨著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動。於是,我也就停止上課,乾脆讓他們盡情地看。終於,麻雀在班級中逗留了五、六分鍾,飛出窗外。學生也都回過神來,我順勢就剛才麻雀怎麼飛進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飛的,又是怎樣飛出教室的以及同學們的表現、心情和對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發表,發現平時不大講話的幾個學生也有了表達的慾望,課後還將一篇篇具體而生動的文章送到我的手裡。
四、營造輕松氛圍
鳥兒高飛,需要廣闊高遠的天空;學生展現自我,則需要自由寬松的氛圍。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參與緊密相連。當學生的情緒處於一個積極振奮的狀態時,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壓抑,一個個奇思妙想,才會如泉噴涌。因此課堂上應給學生營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據了解,美國的小學生上課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圍者團團坐,相互交談,也沒有「不許做小動作」的批評。我有時也常採用這種小組形式的課堂教學,便於交流和討論,還能互相學習。另外,師生間平等融洽的關系是製造輕松氛圍的前提,讓學生感到課堂上的教師和學生是在共同學習。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再現一些奇特甚至有點荒誕的想法或回答,此時,教師應保護、鼓勵學生這種創新意識,切不可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培養學生有大膽能說的習慣,在自由言論中進行語言實踐。
五、擴大學科外延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自然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實際上,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閉起來,是學不好語言的。所以,語文學習,僅僅是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我試著把語文學習搬到校園、社會、大自然這個課堂內進行。基礎訓練「聽話、說話」中有一個當小導游的內容,在指導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身臨其境,來到校園中,以導游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我們的校園。不僅是對課文的實踐運用,還為習作訓練做下了良好的准備。
不管怎麼說,語文教學應走向運用和交際,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真正體現「小學語文」的作用。
作者小傳:任一丹,女,重慶人,大學文化,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多年,對班級管理和教學富有一定的經驗,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㈢ 新穎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
語文是小學階段中一門基礎學科,而語文課堂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色彩,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基礎知識儲備比較充足,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出現很多弊端,不適合現代教育的發展,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並加以重視,小學語文教育是小學的基礎學科,教師應該採取有效的創新措施來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和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
(一)根據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素材和資源,擁有很多人類發明創新的食物。比如世界奇跡「萬里長城」、現代的信息設備等等,通過教材學生都可以了解世界創新的事物。教材中還有一些名人的創新事跡,比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能給予學生一定的創新啟發,學會運用多角度看問題。另外,教材中還有很多擁有創新精神的人,愛迪生的發明、地動儀的發明等,這些人的堅持不懈才能夠給後人帶來巨大的福音。經過教材內容的多角度熏陶,能夠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提供知識基礎,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進行主動創新。一旦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就有了繼續鑽研下去的動力,從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設立一些新穎的情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達到激發創新思維的目的。
(二)採用多種方法結合,進行創新教學
在語文課堂中,蘊含著大量的創新元素,教師應該主動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源於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語文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傳授的形式,同學們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語言表達也是相對受限的。那麼我們該怎麼應對呢?當然離不開教師和同學們課下的互動。只有教師和學生多進行互動交流,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才能採用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教學。比如鼓勵學生進行課外語文書籍閱讀、輪流辦語文板報等。學生們可以通過這些實際的語文活動,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有利於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和教材有關的音頻,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習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大多對學生進行口頭的講解,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然而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創造合理的教學情境,能夠通過音頻導入教材內容,讓同學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還可以根據課文里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演繹角色,進行情感體驗,加深對課文思想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寫作目的。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表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想像力
學生的想像力發展直接影響到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老師要學會把握教材上的整體結構和教學思想,採用創新的形式展示教材中的內容。比如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如果一味地讓學生進行閱讀和背誦,學生就會感覺課堂缺少趣味。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問題導入的方式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以問題的形式來刺激學生的求知慾。另外,除了口頭背誦的方式,教師還可以採取黑板默寫的方式,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印象來板書,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進行積極思考,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發展。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對於求異的觀點應該加以引導,不能強迫學生都按自己的思路發展,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以有自己思維的亮點。對於課堂中的問題,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促進學生採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在「稱象」一課中,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方法,有的說稱石頭太麻煩了,可以讓官員下船一個個稱重,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這些都是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碰撞出的火花,是走向創新的一個契機。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學方法的創新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從教材出發,多種教育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像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㈣ 小學語文老師都有哪些教學方法
1、閱讀技能需要教導小學生的,所以你作為老師一定要提前把要上課專的文章通讀了解,才能更好屬的更透徹的解釋給學生聽。 2、說話技能因為是小學的而且是語文老師,所以說話很重要,在很多人的小學時代語文老師都是一個天使的形象,而保持就需要做到:說話輕柔,有耐心,可以一句句的說明學生不懂的問題。還有就是對待家長,也一定要耐心在耐心 3、書面表達能力一定要有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因為小學是基礎,基礎打好了什麼都會很容易的,所以在給學生布置寫作或者閱讀理解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說明每個地方的不懂的問題,在修改學生作業的時候也要把每一個錯的點都寫清楚寫明白。 4、設計和組織教學的能力在每次上課前一定要做好該課程如何講解的教案,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到方法,不能只是死學,課堂氣氛也很重要,所謂寓教於樂。
㈤ 小學語文常見的八種教學方法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
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㈥ 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歸納起來有哪些
導析,是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問題,並從分析入手,達成對框題所含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導析是看著耙子射箭,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以下以湖北省教學研究室編著的思想政治課本(試驗本)為例,介紹幾種導析方法,僅供參考。
文本導析法 是憑借教材本身的編排內容來分析的方法。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通過對框題所含內容中的材料的閱讀、插圖的輔助來理解正文;二是通過分析正文中句子與句子、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來理解所學內容。一般有條件關系、因果關系、遞進關系等。此法抓綱務本,雙基落實。
如分析「奴隸制度為什麼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首先,引導學生看書上的三幅插圖,第一幅是在一件青銅器上,記載著一個奴隸主向另一奴隸主買來的五名奴隸,代價是一匹馬和一束絲;第二幅圖是河南安陽發現的奴隸骨架;第三幅是商代奴隸主大墓內部圖。
其次是引導學生閱讀第11-12頁的兩段材料。通過三幅插圖和兩段材料的輔助提示,學生就可以得出奴隸社會生產關系三個方面的特點:(1)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並完全佔有奴隸;(2)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奴隸主對待奴隸像對待牛馬一樣,任意支配;(3)奴隸的勞動成果全部被奴隸主佔有和支配。
再次,引導學生分析標題與正文的板塊關系來理解課文。教師依次設問,使學生回答步步深入,思路如下:
師:以上三個方面就能說明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嗎?
生:不能。
師:還有哪些地方說明了這一點?
生:下一段(在奴隸社會里,奴隸主階段為了維護野蠻的奴隸制度,還利用了官僚機構、軍隊、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對奴隸階級進行殘暴統治)。
師:課本上的這兩段是什麼關系呢?
生:並列關系。
這樣,只要學生明確這兩段是並列關系,也就明白了我們要分析的問題,第一個方面是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剝削制度,第二個方面是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壓迫制度。即小標題是對這兩段的總述。
這樣通過插圖和材料的輔助,具體分析了最野蠻的剝削制度的具體表現;通過對正文段與段之間關系的理解,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去分析;全面把握要點,避免了掌握知識的片面性。
比較導析法 包括對比導析和類比導析。對比導析是把相近和相關的知識進行異同比較,有一石三鳥之效。如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發展,首先把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分別對社會生產的影響進行比較,其次把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分別對社會制度的影響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就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從而又帶來生產關系的相應的調整。這樣,學生在比較中就能區別三次科技革命的不同影響,達到舉一反三之效。
類比導析是用直觀的淺顯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事物,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分析第二次科技革命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它「使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學生對「自由競爭階段」和「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缺乏感性認識而感到很難理解,教師可把「自由競爭階段」的資本主義企業比為「撒胡椒面」即數量多而規模小,「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企業比喻為「滾動的雪球」。前後兩者的比較就如同「剛出生的嬰兒」和「拳擊巨人」,「蝦」和「巨鯨」,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了。講到「納米」這個概念時,學生關心的是納米的顆粒有多大?老師可以打個比方,如果把納米拿來同原子比的話,就如同拿乒乓球與地球比較,這樣學生對納米顆粒的大小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並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一位研究納米技術的專家。
滲透導析法 突破學科局限,利用邊緣學科知識和最新學術觀點來識「廬山真面目」,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交叉性和輻射性。此法可拓展學科空間。
如前述分析了第三次革命的發生及影響後,教師可以做以下滲透導析。
師: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英、美、法、德,俄等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中國當時為什麼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呢?
生:因為中國當時處在清政府統治下,實行的是封建專制。
這樣學生很容易得出:當時只有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掃清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才能發生工業革命。
師: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什麼時間?
生:19世紀70年代以後。
師:中國有沒有趕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生:沒有。(學生開始流露出恨鐵不成鋼、太遺憾的神情。)
師:沒趕上的結果怎樣?
生:挨打(或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師: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什麼時間?
生:20世紀40年代以後。
師:中國有沒有趕上?
學生一時答不出來,教師可作補充,起初在「打仗」,後來在新中國成立後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車」,並把一、二、三次科技革命來了個「三級跳」。分析到此,學生就會明白,我國與發達國家有差距是什麼原因、什麼時候造成的。
在以上基礎上,教師引用有關專家的話:「20世紀70年代以後,以信息技術為標志,世界進行了第四次科技革命,21世紀以納米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標志,將迎來第五次科技革命的高潮。」我國也趕上了這兩次科技革命,而且還有學者說:「納米時代將是以中國為主體的時代……」這樣會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得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正確的」等結論,增強了知識的連貫性,把學生的視角引向了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增長了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發展觀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升華導析法 把分析的知識點遷移到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中去,使書本理論在遷移中升華,達成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思想覺悟的提高、行為的校正和規范,並逐步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此法可增強課堂「活力」,拓展課堂空間。
如把「三個代表」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內容和當前的農村稅費改革結合起來,與當地模範黨員、好人好事的先進典型聯系起來,並且請學生講一講「三個代表」在基層的體現及典型事例。這樣使「三個代表」由書本理論變成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實。農村稅費改革體現了中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體現了中國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內容,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廣大黨員幹部都在努力實踐著「三個代表」。
又如,我國加入WTO體現哪一基本國策,北京申奧成功說明了什麼?這類問題的回答能使學生的書本知識在運用中升華。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認識上的片面性和心理疾病,在學習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之後,讓學生談一談:「怎樣學會自我保護?怎樣正確對待學校和家長的教育?」這類問題的回答,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和自己的思想實際聯系起來,使書本知識在運用中鞏固,促進思想覺悟的提高,增強紀律、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並自覺規范和校正自己的行為。
㈦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法有哪些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促進人的整體發展.而當今的語文教學都側重於理解,即瑣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錯位,要求的越位,語言學習的不到位.所以,從實際出發,應把學習語文的力度移位到運用這個環節中,從運用中促進理解.而學會運用,就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了積累、運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生必須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在與老師、同學,在與社會、家庭的語言交際中獲得真正的發展. 為了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運轉起來,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嘗試: 一、靈活組織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課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師「組塊教學」的啟發,我試著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淡化課文間的嚴格界限,採用「單元整體教學法」.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為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才組織到一塊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集中訓練語言.教學時,把一個單元看成一篇課文,從整體入手,先由學生自由讀通每篇課文,然後由學生初步讀懂自己所喜愛的課文內容,並有針對性的提出疑義,再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塊,句子的組塊,段落的組塊及寫法的組塊,讓學生在各種塊中同中求異,得到內化與積累.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度,減少了分析,注重了實踐,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得到充分的落實. 二、精心設計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學家齋藤喜博甚至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可見,「問」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師的提問是一門藝術,問題提得好,學生就想說、會說,也就達到了運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提好問題:首先問題要新穎,所謂「新穎」,就是要教師善於從新的角度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出乎學生意料,能促進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尋求答案.比如我常預先設計或在教學中隨機捕捉一些爭議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讓他們辨個明白,爭個透徹.其次,問題要有容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餘地,能促使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多角度、多渠道、多層次地去解答.如一題多解、一題多練、一題多議等.在次基礎上設計問題要有啟發性.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細致地指導學生「說什麼」,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明確「怎麼說」. 三、巧妙創設情景 教師根據文意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表演、演示等活動,入情入景地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使情景的設置與語言的訓練有機結合,融為一體,達到了「寓教於樂,樂而不嬉」的目的.課堂上,我常隨意捕捉或有意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在無意中學會運用語言.學完了《爬山虎的腳》,就讓學生用「我」的口氣對爬山虎的習性和特點作自我介紹.有一次課堂上,一隻小麻雀突然撞進了課堂,怎麼飛也飛不出去,這下,學生的眼光都隨著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動.於是,我也就停止上課,乾脆讓他們盡情地看.終於,麻雀在班級中逗留了五、六分鍾,飛出窗外.學生也都回過神來,我順勢就剛才麻雀怎麼飛進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飛的,又是怎樣飛出教室的以及同學們的表現、心情和對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發表,發現平時不大講話的幾個學生也有了表達的慾望,課後還將一篇篇具體而生動的文章送到我的手裡. 四、營造輕松氛圍 鳥兒高飛,需要廣闊高遠的天空;學生展現自我,則需要自由寬松的氛圍.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參與緊密相連.當學生的情緒處於一個積極振奮的狀態時,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壓抑,一個個奇思妙想,才會如泉噴涌.因此課堂上應給學生營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據了解,美國的小學生上課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圍者團團坐,相互交談,也沒有「不許做小動作」的批評.我有時也常採用這種小組形式的課堂教學,便於交流和討論,還能互相學習.另外,師生間平等融洽的關系是製造輕松氛圍的前提,讓學生感到課堂上的教師和學生是在共同學習.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再現一些奇特甚至有點荒誕的想法或回答,此時,教師應保護、鼓勵學生這種創新意識,切不可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培養學生有大膽能說的習慣,在自由言論中進行語言實踐. 五、擴大學科外延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自然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實際上,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閉起來,是學不好語言的.所以,語文學習,僅僅是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我試著把語文學習搬到校園、社會、大自然這個課堂內進行.基礎訓練「聽話、說話」中有一個當小導游的內容,在指導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身臨其境,來到校園中,以導游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我們的校園.不僅是對課文的實踐運用,還為習作訓練做下了良好的准備.不管怎麼說,語文教學應走向運用和交際,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真正體現「小學語文」的作用.作者小傳:任一丹,女,重慶人,大學文化,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多年,對班級管理和教學富有一定的經驗,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㈧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創新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在以後的持續學習中語文也處於重要的學習專位置,教師屬應當重視學生該門課程的重要培養,考慮學生今後的可持續發展,為其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是必要的,要不斷更新陳舊的教學方法,創建更好的教育空間。
㈨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朗讀時最常用的方法,以讀促思,以讀感悟,以讀激情等。另外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