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風箏說課稿

小學語文風箏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1-02-24 16:09:17

Ⅰ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課風箏這篇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和夥伴們一起什麼情景

小學三年級語文抄上襲冊《風箏》這篇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和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

Ⅱ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深風箏主要內容

寫了童年時,「我」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情景。文版章語言朴實,筆調清新,既權寫了「我們」放風箏時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寫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

Ⅲ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課《風箏》這篇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和夥伴們的什麼情景

小學抄三年級語文上襲冊《風箏》這篇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和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

Ⅳ 人教版初中風箏說課稿

《風箏》說課稿

一、說教材和學情

(一)教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因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詩性的光輝,生命才具有了永恆的動力。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溫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沖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這篇散文中,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風箏為描述對象,借風箏抒懷、述志,風箏是情緒消長的線索,也是復雜思想感情的凝聚載體。詩篇以凝練的語言,熾烈的感情,表現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濃郁的詩情、詩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學情

《風箏》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剛進初中的十一二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在他們認為親情就是溫柔的話語,是細心的呵護,是鼓勵與支持,是牽掛與思念。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矛盾與沖突展現親情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我班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3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學習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討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2.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重點放在對「精神虐殺」一幕的理解以及濃濃親情的體驗上;將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為教學的難點。

3.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致,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加上農村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滿天的風箏>進行對比閱讀.這里我重點說明第二課時。

三.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由於他們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同時藉助於錄音機、圖片以及其它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及策略

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在陽春三月放飛風箏的情景,並配以教師一段聲情並茂的導入詞:

歲月的書簽一頁頁翻過,我們的年齡雖早已離開了童年的范圍,但那些關於童年的零零碎碎,總會在空閑時候,或睡夢中,一幕幕重現腦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樂。風箏給單純的童年帶來了別樣的快樂,這快樂化成一段長久記憶銘刻於我們的腦海中,同時也銘刻於魯迅的心中……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鑼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二)與文本對話 落實重難點

輕松的心情利於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朗讀全文,既積累了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讓四名學生美美的來讀課文,利用古箏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邊聽邊思考:1全文回憶了一件什麼事?你讀了有哪些感受?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思考題:

1.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兄弟對做風箏的痴迷?學生通過朗讀、勾畫找出相應詞句,從而將課文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層面。

2.「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哪件事?具體是怎樣的?

這一段「精神的虐殺」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蠻橫。小兄弟的驚惶與瑟縮,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力,因而抓住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在課堂上即興表演這一情節,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煉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為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同時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到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鐵不成鋼的手足親情.從而突破文章的教學重點。
3.我當時為何要這樣?現在想來是怎樣的心情?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與悲哀」?

對這一教學難點在學生閱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後,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後再全班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這說明了什麼?

(三)與作者對話 感悟主旨

讀了本文之後讓學生談談:「此時如果魯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點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你有錯就改,嚴於自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可能會說其實你對小弟非常關心愛護,非常希望他能專心讀書;也可能會說不要再責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錯,而是社會造成的等等。通過想像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他們對主題的理解。

最後教師加以總結:《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敘寫了一段人間真情,它似一曲溫馨的歌謠,讓我們沉浸於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中。最後,在學生欣賞山東濰坊風箏節的喜悅氛圍中結束全文。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隻展翅飛翔狀的風箏,風箏上壓著鮮紅的「精神虐殺」,一邊是「我」不許弟弟放風箏,一邊是弟弟的痴迷風箏,這承載著童年夢幻的風箏展現了濃濃的親情,而且板書簡潔明了,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Ⅳ 我想找一篇關於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文《紙船於風箏》這篇課文的說課稿 急用 謝謝各位了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
3、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學時間:2課時
三、教學准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題:
小朋友,今天,我們來學習新課,誰會讀課題?(指讀)一起來讀讀吧!
(二)檢查預習:
1.昨天預習,你讀了幾遍課文?(指說)
2.課文中的難句子一定難不倒你!先自己試試吧!(自讀)
3.生字寶寶藏在句子里,都被你們認出來了,那他們站在一起呢?(自己認讀一下,再把記字的好辦法說給周圍的小夥伴聽!)
5.誰都認識了?(指讀)誰想把你記字的好辦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導讀感悟1 ~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麗的山上,有兩座可愛的小房子,你們知道這是誰的家嗎?(還不清楚的,趕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說,是這樣嗎?我們去看看!(點擊)哎,你怎麼知道的?讀讀好嗎?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頂上,而小熊呀卻住在山腳下,雖然離得很遠,可他們卻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讀讀2~6段,看看他們是怎麼成為好朋友的?
3.指說:概括或細致的說都可。
4.導讀第三段:
瞧,(課件演示)松鼠親手摺的紙船,順著清清的小溪,飄呀飄,飄到了小熊家門口,小熊拿起紙船一看,——生:樂壞了!你能讀好這一段嗎?(指讀)
問讀的好的學生:小熊,你為什麼那麼高興呀?(指說)
是呀,從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飄下來一隻紙船,裡面還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樂壞了嗎?(誰還想讀讀)
5.第五段
不光小熊樂壞了,小松鼠呢?(圖)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風箏,也樂壞了。這次,誰相信自己比剛才讀得還好?(指)
6. 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樂送給小夥伴,想讀那段讀那段,好嗎?開始吧!(自)(指讀)
就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去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指讀)2 3 4 5 6
(四)導讀7~11段
1.是啊,紙船和風箏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正當他們沉浸在這幸福和快樂之中的時候,這快樂卻沒有了。(師范讀)
2.選擇給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歡的方式邊讀邊體會,過會我們來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說給同桌聽聽)
3.7段
「飄盪的風箏」「漂流的紙船」讀讀這兩個詞吧!(指)
你們覺得這兩個詞可以換換嗎?(不能)為什麼?(指說)
誰能讀得更美一些呢?
老師聽了,好像真的感覺那風箏飄起來了,紙船也動起來了。
導:這么美的東西都不見了,誰還想把你的感受讀一讀。
……………
4.你們都是感情豐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實內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語言來表達的,下面,就讓我們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過讀來表達出來吧!(自己試試)(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興著,感動著,當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飄盪的風箏,那一隻只傳遞友誼的小船,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指)教育學生應率先伸出友誼之手。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自由輕聲讀課文。
2、指生講故事。
二、學習生字詞:
1、小黑板出示生詞,開火車認讀。
2、出示要認的生字,檢查自學生字讀音情況,注意正音和交流記字方法。
3、任意選擇一詞,說話。
4、讀課後練習中的詞語,鼓勵學生抄寫會寫的詞語。
三、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用多種方法自由記憶。
2、教師點撥,對難寫字、容易出錯的字加以分析、指導。
3、指導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
(1)教師示範,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先書空,後描紅、臨寫。

Ⅵ 小學三年級上冊課文風箏

風箏
童年的時候,我門這些孩子,最大的快了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在蘆葦里拔幾根細葦,再找來幾張紙,我們便做起風箏來。做一個蝴蝶樣的吧。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拚命地奔跑。村裡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雲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著白光。那裡是我們村的水磨坊。
「那找過了嗎?」
「沒找過,說不定『幸福鳥』就落在那裡呢。」大家說。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Ⅶ 風箏一課

沉墮的風箏

——魯迅《風箏》解讀

偶翻新編的中學語文教材兩種:語文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無獨有偶,兩種教材都在初中第一冊選進了魯迅的《風箏》。有感於既往語文教參對魯迅作品的闡釋,又翻開了相應的兩種教學用書。它們對《風箏》的主題大致作了如下幾種闡釋:從兒童教育角度理解,《風箏》批判了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兒童教育的科學觀念;從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角度理解,《風箏》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從自我解剖的角度理解,《風箏》表現了一個革命者勇於正視自己的缺點的高尚品質;從親情角度去理解,《風箏》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是美好青春的象徵,《風箏》很熱切地表現了對春天、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對這些東西逝去的悲哀;從多角度理解,把批判主題和自責主題相結合……於是,忍不住有話要說。

僅從文本中間回憶部分的解讀,得出種種主題闡釋,不無道理,然而文章還有一個開頭和結尾,它們與中間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蘊蓄了意蘊生成的可能,任何撇開開頭和結尾的解讀,都不可避免的會因肢解而多少有些偏差。

文章開篇就提到身處「北京的冬季」。他鄉、嚴冬,因而即使是只有一二風箏,即使是浮動在遠處,也引起「我」的注意,觸動「我」的心。與其說是風箏引起「我」的注意,不如說是「我」本來就在尋找、在希求。「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人只有身處異鄉,才能更明白故鄉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人只有置身冬季,才更明白春天的溫暖和煦。冬天裡的他鄉遊子,於故鄉的春天該是怎樣地渴求、嚮往和懷想!有了這份感情的依系,就有了一份溫暖、慰藉和寄託。哪怕四周嚴寒酷冷,在心靈深處,仍有一個角落,溫暖著、柔和著、滋潤著,足以勉強地時而地安置自己,或者在嚴酷中給自己一個氣孔,不至於窒悶難當。因此,雖然故鄉春的信息,給「我」的是驚異和悲哀,雖然故鄉久經訣別春天也久經逝去,還是忍不住要回望。明知不能回望而回望,現實生存的嚴酷和心的渴求可想而知。這種回望,強化了現實生存的困境性和非生存性。故鄉的風箏時節,在「我」充滿神往珍愛的回憶中雖然仍不無凄哀,然而畢竟有了「一片春日的溫和」。「我」能攀扯著這伶仃的一二風箏,飄離這肅殺的嚴冬嗎,哪怕只是一會兒?

一個「但」字徹底摧毀了我們的希冀。「精神虐殺」一幕的追憶追思使我們不禁和作者一樣沉痛沉重。充滿閱讀想像的,總是那個未及成型便被摧毀的「風箏」。的確,文本中的「風箏」是一個富有象徵意味的意象。韋勒克和沃倫在他們合著的《文學理論》中對於象徵曾作這樣的解釋:「象徵具有重復與持續的意義。一個『意象』可以被轉換成一個隱喻一次,但如果它作為呈現與再現不斷重復,那就成了一個象徵,甚至是一個象徵(或者神話)系統的一部分。」「風箏」不僅是文題,是線索,而且在文中反復地持續地出現,說它是一個象徵的意象,或許並不牽強,不然,我們回到文本看看。

作為兒童的玩具,「風箏」象徵一種出於活潑童心的精神。它充滿生氣、希望、歡樂。這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抗拒著外界的寒冷、肉體的多病瘦小、生活的貧窮和家長的壓制,頑強地存活、飄突。這是未被吃未吃人的「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生的亮色,是社會人生的希望。正因為「風箏」有這層象徵意義,禁止放風箏、毀壞弟弟的風箏,才是「精神的虐殺」。

「風箏」的遭遇,又象徵了一種悲劇性的人生。它曾經努力地飄飛,寂寞而艱辛,但未及飛高,還未成形,就虐殺於「長子」之手。孩子的「風箏」破碎了,曾經嫩綠的心乾枯了、沉默了。而覺醒的虐殺者由於猛察了身上的罪惡,自我的確定性也破碎了,他的「風箏」沉重地墮下去、墮下去。他不過是幾千年來吃人者中的一個,也不是「真的人」,是早經虐殺而又成了虐殺者。而虐殺的動機竟是為了愛,因為恨鐵不成鋼。這種虐殺,由來已久,也將長久蔓延,成了惡性循環的長鏈。虐殺者往往就是愛「我」者,且往往不覺,即使覺醒了反省了想補救了,也無從補救無從得寬恕,因為被虐殺者往往不覺、不恨、不怨。人們往往不自覺地在造成他人的悲劇的同時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劇。那破碎的風箏,就像那無可把握的人生。

「風箏」還是作者心態的寫照。置身於嚴酷和窒息的環境中的遊子的悲哀,系於那零落的一二風箏,飄向故鄉的風箏時節。記憶中的風箏,有著童年的辛酸,浸透著回憶者的悲涼和沉痛。被毀的風箏,是一顆重創的心。充滿無可解脫的咎悔的心「又不覺地墮下去,而不至於斷絕,它只是很重很重的墮著、墮著。」風箏的意態已直接隱於心態的描寫中。回憶而生的無可把握的悲哀就如那沉重無著的風箏。隨著「風箏」不同形態的出現,悲哀漸深漸濃漸重。

於是我們明白了,文末的「無可把握的悲哀」,並不僅僅是人教社教參所說的指悲哀「意想不到」,「想忘也忘不了」,而是因為「精神虐殺」一幕的回憶,猛察了自身的罪孽,自我的肯定和確定性轟然倒塌,對缺乏自我自覺的「全然忘卻」的痛入肺腑。這種悲哀於人是連根拔起的,致命的。人一旦陷入了這種悲哀,他憑以確認生存價值和意義的最根本的、最後的一塊舢板也盪然無存了,生存的勇氣和熱情隨之喪失,充滿活力的生命,自覺的價值人生已先行結束於生物生命未及完結之時。因此,我惟願「躲倒肅殺的嚴冬中去」,而「四周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因為回望之路的殘酷斷絕,困境已成了絕境,成了別無選擇中的唯一選擇。確立自我、確立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只有在對嚴冬的直面和體味中,只有在對絕境的穿踏奔突中。《風箏》表現了陷於困境、處於絕境的現實生存,彌漫著濃重的悲哀,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身於寒冬而抗戰。這就是魯迅式的絕望中的抗戰。

《風箏》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回憶性敘事文本,它是放在《野草》中的,和《野草》的諸多篇章一樣,繼續著魯迅對孤獨個體生存的呈現和探討。《野草》不像魯迅的其他作品:「所說的話,常與所想的不同……不願將自己的思想,傳染給別人。」②而是寫他怎麼想的,是直通它的心靈,內化他的內心世界的,只是寫得很含蓄很隱晦。《野草》有著迷人的深度,魯迅悲壯的人生樂章在此得到最為精粹的呈現。我以為,這樣的作品是不適合放在初一的。一定要放在初一,就只能避開真正的內蘊,淺層解讀種種,而這樣的解讀訓練是否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益,不得而知。

注釋:

①韋勒克、沃倫著《文學理論》204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11月版。

②《兩地書·第一集》,《魯迅全集》第七卷97頁,1925年5月30號致許廣平信。`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風箏說課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