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求高中語文必修一二成語整理及解釋 人教版的 謝謝!!!
好多哎。 你啥時候用,我給你整理整理。。。
B. 人教版語文必修衣文言文總結
【第二單元文言知識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給、供應。讀gōng)
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高興,喜歡。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 請辭決矣 「決」,通「訣」,告別,辭別。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同「捧」。奉,兩手捧著。秦武陽色變振恐 「振」,通「震」,害怕。
圖窮而匕見 「見」,通「現」,出現,顯露出來。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繞。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願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二、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義:缺少的東西。 今義:疲勞。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5、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 今義:貧窮。
6、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古義:袒露一隻臂膀。 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禮品。 今義:貨幣。
9、諸郎中執兵,皆陣殿下 古義:宮廷的侍衛。 今義:中醫醫生
10、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古義:指崤山以東地區。今義:指山東省。
11、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12、將軍戰河北 古義:黃河以北地區。 今義: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13、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南地區。 今義: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14、庄則入為壽 古義:敬酒。 今義:長壽。
15、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地講述。
16、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 今義: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類型並解釋其含義
1、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6、既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
7、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8、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11、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13、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遲: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遲,即認為遲。
14、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詞活用為動詞。出行前舉行祭路神的儀式。
16、使使以聞大王 使:動詞活用為名詞,使者。
17、乃朝服,設九賓 朝服: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18、群臣怪之 怪:意動用法,以……為怪。
19、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20、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 使:動詞活用為名詞,使命。
21、沛公軍霸上。 (名詞用如動詞,駐軍,動詞)
22、沛公欲王關中。 (名詞用如動詞,為王、稱王,動詞)
23、吾得兄事之。 (名詞用如動詞,做事、侍奉,動詞)
24、籍吏民。 (名詞用如動詞,登記,動詞)
25、范增數目項王。 (名詞用如動詞,使眼色,動詞)
26、刑人如恐不勝。 (名詞用如動詞,施加肉刑,動詞)
27、道芷陽。 (名詞用如動詞,取道,動詞)
28、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如動詞,友善、交好,動詞)
29、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30、項伯殺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3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
32、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使之止,制止,使動)
33、樊噲側其盾以撞 (使……斜側著,使動)
3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詞作狀語,用對侍兄長的禮節)
35、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詞作狀語,像鳥用翅膀)
36、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名詞作狀語,在夜裡)
37、頭發上指。 (名詞作狀語,向上)
38、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 (名詞作狀語,抄小路)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詞 例 句 解 釋 詞 例 句 解 釋
封 既東封鄭 做疆界,動詞 之 唯君圖之 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肆其西封 疆界,名詞 子犯請擊之 代詞,代秦軍
其 君知其難也 他的,代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詞「的」
吾其還也 表商量的語氣詞 臣之壯也 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其無禮於晉 鄭國,代詞 願 臣願得謁之 動詞,願意,情願
請 乃請荊卿曰 動詞,請求 願足下更慮之! 動詞,希望
丹請先遣秦武陽 請允許我、請讓我 果不如先願 名詞,心願,願望
顧 荊軻顧笑武陽 動詞,回頭看 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介詞,被
顧計不知所出耳 副詞,但,只是,不過 為之奈何? 介詞,對
終已不顧 動詞,回頭 乃為裝遣荊軻 動詞,整理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詞,反而 為變徵之聲 動詞,發出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動詞,探問,拜訪 (軻)又前而為歌曰 動詞,作
見 秦王必說見臣 動詞,召見,接見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 介詞,替
未嘗見天子 動詞,看見,見到 願舉國為內臣 動詞,做
乃遂私見樊於期 動詞,會見 引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動詞,拉開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詞,被。表被動 秦王驚,自引而起 動詞,指身子向上起
見燕使者咸陽宮 動詞,接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動詞,舉起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謝罪、道歉 辭 厄酒安足辭 推辭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感謝 今者出,未辭也 告別
乃令張良留謝 辭謝、告別 且 且為之奈何? 將
故 君安與項伯有故 故舊、交情 臣死且不避 況且
故聽之 因此 幸 婦女無所幸 寵幸、親近
故遣將守關者 特意 故幸來告良 幸虧、特意
之 乃夜馳之沛公軍 到 去 相去四十里 距離
為之奈何 代詞,這 脫身獨去 離去,離開
臣之不敢倍德也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於 使人言於項羽曰 向,對
珍寶盡有之 助詞,襯字,無義 長於臣 比
今者有小人之言 結構助詞,的 復得見將軍於此 在
因 不如因善遇之 就此,趁機 為 使子嬰為相 任,做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就、於是 為擊破沛公軍 替,給
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趁勢、趁機 屬皆且為所虜 被
以 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軍中無以為樂 作為
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是
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何辭為? 句末語氣詞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而 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焉 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表順承,連詞
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裡
五、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點並翻譯。
1、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3、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4、(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5、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
6、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7、以其無禮於晉(介賓短語「於晉」作狀語,後置,翻譯時要調整為「於晉無禮」)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者……也」表判斷。譯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強迫你簽訂條約來回報太子。)
9、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譯文:將軍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殺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譯文:而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於庭(「於」表示狀語後置。譯文:燕王親自在朝堂上行了禮送出來。)
1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後置。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者」,相當於結構助詞「的」。譯文:太子及知道這件事的門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語後置。譯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們,不能攜帶任何兵器。)
14、嘉為先言於秦王曰(介詞「為」後省去了代詞賓語「之」。譯文:蒙嘉就替荊軻先對秦王說。)
15、使畢使於前(第一個「使」後省去了賓語「之」。譯文: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
17、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20、具告以事
21、貪於財貨
22、此天子氣也。
2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24、亞父者,范增也。
25、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7、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28、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29、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30、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1、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
32、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33、珍寶盡有之(被佔有)
34、若屬皆且為所虜
35、吾屬今為之虜。
C. 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必考成語,必修一到必修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版學案例則是對已經權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D. 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必考成語,必修一到必修五全匯總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版;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權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E. 求人教版語文必修一第一二單元所有成語
1.崢嶸歲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風華正茂:正是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年輕有為。
3.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4.百舸爭流:形容群舟爭相行駛。
5.天倫敘樂: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樣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險即在眼前。
7.從諫如流:指聽從好的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一樣順暢自然,形容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8.洞若觀火:就像黑夜裡看火一樣,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為進:表面上退卻,其實准備進攻的一種戰略或戰術。
10.化險為夷:將危險轉化為平安。
10.放浪形骸:指行為放縱,不受約束。
11.一去不復返:一去之後就不再回來。
12.圖窮匕首: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13.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14.切齒拊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15.發上指冠:毛發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
16.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17.變徵之聲:樂聲中的徵調變化,常作悲壯之聲。
18.秋毫不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勞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20.約法三章:比喻以語言或文字規定出幾條共同遵守的條款。劉邦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21.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長歌當哭長歌:長聲歌詠,也指寫詩;當:當作。用長聲歌詠或寫詩文來代替痛哭,藉以抒發心中的悲憤。
23.目不忍視: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24.耳不忍聞:耳朵不忍聽知。形容消息極其悲慘。
25.百折不回:無論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縮,形容意志堅強。也說百折不撓。
26.殞身不恤:殞:犧牲;恤:顧惜。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28.步履穩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穩重,用在特定場合也可以指辦事一步一個腳印,很穩健。
29.博聞強記: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30.屏息以待:抑止氣息靜靜的等待。
31.世人矚目:全世界都在關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形容跳起舞來的姿態。
33.引人注目:吸引人們注意。
34.發人深思:啟發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語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尋味。
35.聳入雲天:形容高山,或者參天巨樹的高大,比雲還要高。
36.扭轉乾坤:比喻從根本上改變整個局面。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希望對你有幫助。
F.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成語加解釋。(100個)急!急!急!急!
4炙手可熱:形容人很有權勢,含貶義。媒體擴大其使用范圍,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其本義。
5侃侃而談:「侃侃」本為剛直之意。談得理直氣壯才叫侃侃而談。人們大多用此語形容聊天,屬誤用。
6首當其沖:首先受到攻擊,一般作謂語。常被人誤用為定語,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悶也不過火。常被人用來表示商品銷售不夠火爆,且寫作「不溫不 火」,真是不倫不類。
8鼎力相助:只用於對方或他人,不可用於自己,否則太不謙虛。
9一言九鼎:說話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於自己。
10首鼠兩端:遲疑不決。常誤解為言行前後不一致。
11溢美之詞:過分贊美的言詞。常誤用於褒義場合。
12脫穎而出:比喻人才嶄露頭角。陸星兒曾誤用於「脫穎出來,瀟瀟灑灑地活一輩子」;還有人說「從母鯨腹中脫穎而出」。
13蓬蓽生輝:謙敬之辭。廣告語說「讓您的居室蓬篳生輝」,簡直是罵人。
14不可收拾:無可挽救,不可救葯。常有人在「一發而不可收」這句慣用語後加一「拾」字,變褒 為貶。
15出奇制勝:作謂語,不帶賓語。說成「出奇制勝叛軍」之類則錯。
16不負眾望:沒辜負大家的期望,褒義。
17不孚眾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這兩個成語常被混用。
18義無反顧:為正義而勇往直前。常被用於毫不猶豫的干壞事,錯。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態度蠻橫或愚昧無知。容易誤解為不可理解。
20望其項背:可以趕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項背」表示「趕不上」,錯。
21差強人意:大體上使人滿意。多誤解為不能使人滿意。
G. 人教版初中語文課內成語總結歸納,以及所在原文的句子,要原句,急急急!!
《沁園春·雪》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素裹)
《雨說》我來了,我走得很輕,而且溫聲細語(溫聲細語) 跟著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將潤如油膏(潤如油膏)
《敬業與樂業》我這題目,是把《禮記》里頭「敬業樂群」和老子里頭「安其居,樂其業」那兩句話,斷章取義造出來的。我所說的是否與《禮記》《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敬業樂群、斷章取義、不二法門 ) 又常常把這兩句話向我的朋友強聒不舍(強聒不舍)
《傅雷家書兩則》做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重蹈覆轍)
太多了,打不完啦
H. 高中語文必修一課本成語匯總
不三不四bùsānbùsì
[釋義]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版倫權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語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
[正音] 不;不能讀作「bú」。
[辨形] 四;不能寫作「肆」。
[近義] 不倫不類 非僧非俗
[反義] 一本正經 正襟危坐 堂堂正正
[用法] 含貶義。多用來形容人的品行不端。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見「不倫不類」。(102頁)
I.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有什麼成語
滄海一粟、察言觀色、水泄不通、洋洋灑灑、毛骨悚然、面面相覷、從容不迫、長歌當哭、綠草如茵、逆來順受、叱吒風雲、迥乎不同、博聞強記、涕泗交流、風和日麗、任勞任怨
J. 人教版初中語文課內成語總結歸納,一定要很全面的,要附有解釋以及所在原文的句子,要原句,急急急!!
希望有幫助
七年級上冊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童趣》)
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童趣》)
怡然自得:(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童趣》)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一起行走的許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十則》)
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十則》)
見賢思齊:(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十則》)
任重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十則》)
死而後已:(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十則》)
歲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 ——《〈論語〉十則》)
老驥伏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無可奈何:(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
似曾相識:(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
塞翁失馬: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為好事。(《塞翁失馬》)
曲徑通幽: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的地方。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後禪院》)
源頭活水:原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七年級下冊
撲朔迷離: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錯綜復雜,
不易看清底細。(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
磨刀霍霍:
吳下阿蒙:比喻缺少學識,才乾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別當日,即更刮目相待,——《孫權勸學》)
誇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誇父逐日》)
八年級上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以比喻一種
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桃花源記》)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雞犬相聞:每家雞和狗的叫聲互相聽得到,表示很近的距離,
也表現一種和睦的景象。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徵,所以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
落英繽紛:落花紛紛.繽紛,紛紛.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不蔓不枝: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少年時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傷嘆息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天下為公: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
夜不出戶:夜裡睡覺不用關門。形容社會治安良好。
八年級下冊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
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況不深入。(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犬牙交錯: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百廢具興: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岳陽樓記》)
氣象萬千:氣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
心曠神怡:曠:開闊;怡:愉快。心境開闊,精神愉快。(——范仲淹《岳陽樓記》)
浩浩湯湯:指水勢壯闊的樣子。
政通人和: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先憂後樂: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風景鮮明艷麗。
波瀾不驚: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沒有什麼變化或曲折。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陰風怒號:陰冷的大風呼嘯著。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醉翁亭記》)
觥籌交錯: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醉翁亭記》)
山餚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醉翁亭記》)
峰迴路轉: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醉翁亭記》)
空前絕後: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悲歡離合:悲傷、歡樂、離別、團聚,泛指人生的種種經歷、遭遇和感受。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瓊樓玉宇: 折戟沉沙:
九年級上冊
鴻鵠之志:鴻鵠:天鵝,比喻志向遠大的人;志:志向。比喻遠大志向。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披[被]堅執銳:穿著鐵甲,拿著武器。形容全副武裝。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簞食壺漿:(老百姓)用簞盛了飯,用壺裝了湯來歡迎他們所擁護的軍隊。
後來用以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如魚得水:好象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適合的環境。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妄自菲薄:妄:胡亂的;菲薄:小看,輕視。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出師表》)
三顧茅廬: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旺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不毛之地: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不知所雲:雲:說。不知道說得是些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作姦犯科: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危急存亡:指關繫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臨危受命: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
白虹貫日:虹:光暈;貫:穿。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人間有不平凡的事,就會引起這種天象的變化。實際上這不是虹而是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級下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違背正義則必然陷於孤立。(《孟子二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愁患害能使人奮斗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
於享樂,反而容易導致死亡。(《孟子二章》)
捨生取義: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愚公移山》)
一鼓作氣: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再衰三竭:竭:盡。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經衰減耗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
彼竭我盈:竭,枯竭,衰落;盈,充盈,旺盛。對方的士氣衰竭,我方的鬥志旺盛。
轍亂旗靡:轍:車轍;靡:倒下。車轍錯亂,旗子倒下。形容軍隊潰敗逃竄。
門庭若市:庭:院子。若:好象。市:集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場一樣。形容來的人多,熱鬧非常。(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鄒忌諷齊王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