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各類問題的答題方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② 小學語文常識問題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沒有爬不過的高山,沒有闖不過的險灘。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③ 小學語文的問題
先(勤)部隊
勤(苦)樸素
1.瞻仰(尊)容
2.出(版)書籍
3.書店老(板)
4.(籃)球比賽
5.朝氣回(蓬)勃
6.(藍)色大海答
7.搭好帳(蓬)
8.請(勿)吸煙
9.(匆)忙離去
40.(艱)難困苦
④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 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了」,「 學生『動』起來了,語文課堂活起來了」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好評如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⑤ 小學語文考試存在哪些問題
(一)教師備課
備課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是否充分。但長期以來,有些老師們對備課存有極大的應付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
1.備課與上課脫節,無實效。有的老師完全局限於教參,沒有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感悟,僅在教參和學生間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有的教師則把備課當成是應付領導檢查的工具,備課時既沒深鑽教材,也沒經過自己細致的構思,形成考慮周全、條理清楚的授課思路。多數備課是在抄教參,簡單化、模式化嚴重,與上課基本是「兩張皮」,沒有實用價值;還有的老師,平時基本不備課,專等檢查前突擊完成,備課的作用完全沒有發揮。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很多學校提倡集體備課,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實現資源共享,但很多老師「發明」出「一人備課,多人使用」或者「分攤備課,集體共用」的輪流備課制,從網路上復制下載的現象十分嚴重。
2.備課只關注局部而忽視整體,只關注教材內容而忽視教學中的「人」。教師通常只注意思考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而忽視對一個單元板塊或整冊教學的研究和規劃;即便是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師經常也只是注意思考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只注重思考教師的教學思路,卻忽視學生的課堂活動,忽視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狀態和需求,忽視學生可能做出的反應,只注意思考面向全體學生的劃一目標和統一要求,卻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研究及針對「具體個人」的彈性化設計研究,造成教學設計缺少規劃性、前瞻性和創造性。
3.只重視當堂教學,忽視教學後記。教後記應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情況的及時反思,應是以反思為主的融理論思考、教學實踐的反思型筆記,能有效地推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但多數教師未加重視,往往是三言兩語應付而過,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
4.教案缺乏完整性、實效性。
(1)教案項目不夠齊全,少數教師沒有寫課前准備、作業布置、教學反思等。
(2)少部分教師的教案過於簡單,只寫大的教學環節,對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的優化措施體現少。
(3)存在少部分教師機械抄襲其他教師教案與出版社發行的現成書本教案的現象,教案缺乏獨到見解的教學設計。
原因分析:
一是語文老師課時負擔重,作業批改量大,且大都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學事物繁雜,加之語文備課的時數太多,語文教材又頻繁修訂,老師的備課壓力很大。二是很多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備課的重要性,未能認識到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對備課存在嚴重的應付心理及惰性心理,未能踏踏實實走進文本,未能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生實際進行教材處理、環節設計,出現了備課上課脫節的現象。三是學校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一般只看結果,對備課中出現的問題沒有採取有效的杜絕措施,導致備課走入「惡性循環」。
(二)課堂教學
1.教學目標不明確、不準確、不全面
審視我市的小學語文課堂,有的老師不明白自己的教學目標,不知道自己的這堂課究竟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有的老師的課容量太大、節奏太快,加重任務,拔高要求,脫離學生實際;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連續不斷地講話,連珠炮式地提問,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慌里慌張地對答,快速掃描式地觀看,整堂課沒有靜心讀書的時間,沒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沒有情與情的激盪,知識如浮光掠影,訓練似蜻蜓點水,讀書似小和尚念經。
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教學目標制定缺乏科學性。缺乏科學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教學目標制定不準。「不準」意味著要麼偏高要麼偏低,也就是與學生認知特點,現有水平不符,與教材要求有差距,出現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現象。如低年級閱讀教學主要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讀課文中學習識字,在讀課文中學慣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不少老師往往拔高要求,引導學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級教師教學《烏鴉喝水》這課時,讓學生思考: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很明顯,這樣的教學要求就是對年段目標、對教材要求把握不準。類似這種拔高教學目標的現象在「積累」的教學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讓學生背下句子的含義;本只要求熟讀、大致了解詩意的兒童詩,偏偏要讓學生逐字逐句去解釋。
還有個別現象是教師低估學生的現有水平,目標定位過低。如,三年級教學認讀生字仍像一年級一樣,由老師帶著學生「聲韻分開拼讀」,目標定位不是「學」而是「教」。
②教學目標制定不全。新課標在教學目標制定方面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要求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從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三維目標不能有機融合,顧此失彼。大多數教師注重知識的講解、灌輸,把考試作為終極目標,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忽視對所習得方法運用上的指導,忽視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與培植;或者三個維度的目標完全割裂,平均用力,一節課試圖三方面目標同時實現,導致語文課成了「四不像」;或者過於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偏離了語文教學的主渠道,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
③教學目標制定不明。有的老師目標隨意性極強,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目標缺乏系統性、連貫性;有的老師甚至自己都不明確教學目標是什麼,應該怎樣去落實,目標制定極為模糊,教學目標的導向性無從談起。
原因分析:一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定勢及應試思想的影響。由於考試內容偏重知識體系,為追求高分數,教師過於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過於重視知識傳授。二是教師對三維目標的認識尚模糊,不明確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因而在處理過程中顧此失彼。三維目標在落實的過程中應該是有層次的,語文知識與能力仍是主體,在這基本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實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關注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另外,三維目標應是互相滲透、有機融合的,而不是將三個維度簡單疊加。
2.教學策略選擇不明確、不靈活、不恰當。
教學策略是教學的生命,所謂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取的解決一系列教學具體問題的行為方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的選擇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策略選擇不明確,隨意性大。教師課前准備不充分,不能「吃」透教材,「析」透學生,策略准備不充分,課堂教學雜亂無章。(2)教學策略單調,缺少靈活性。面對新的課程標准,面對新的教材,很多老師沿用的仍是一兩種陳舊的教學策略,課堂缺乏活力,氣氛沉悶。(3)策略運用不恰當,不深入。存在「虛」(弱化語文的工具性,訓練不扎實,不到位)、「鬧」(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雜」(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碎」(零敲碎打,忽略整體性)、「偏」(強調接受性學習,重視雙基)等問題。
原因分析:一是教材沒有「吃」透。教師課前沒有深鑽教材,對課文缺乏整體感悟,對文字的組合,蘊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沒有有準確的把握,沒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考。二是學生沒有「析」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沒有分析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預設。三是預設沒有「做」透。教師缺乏課前對教學過程的預先設計,對專業和知識的預先准備,以及對課堂動態變數的預先思考。以上原因導致教師上課時隨意性較大,要麼教學策略單調,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麼隨意運用幾種教學策略,走了一個「熱鬧」的過程,卻無實際效果。
教與學的方式方法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間缺少交流、互動。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無視學習的主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思維受到窒息,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被銷蝕,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消磨,個人發展被嚴重阻礙。具體表現在:(1)教師仍佔主體地位,灌輸式教學佔了主流。課堂上仍然是「我講你聽」、「我教你學」,更有的老師會將所謂的問題答案讓學生抄寫下來去死記硬背。課堂教學的一切環節步驟都是圍繞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學生只是一名聽眾,沒有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可供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甚至不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與觀點。(2)教師是為了成績而教,學生是為了成績而學。很多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仍存在重知識,重標准答案,重結果,重齊步走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方法,缺少動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思維僵化,只讀死書。(3)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淺嘗輒止。在新形式下,有的老師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但由於教師對其研究不透,利用不當,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被採用,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浮華熱鬧,實效性差。
原因分析:一是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教師仍沒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傳統思想,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沒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沒有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二是「成績第一」的思想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片面追求教學成績,把分數作為落腳點,只要能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寧可採用「滿堂灌」的形式,影響了對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三是部分教師存在一定的思想惰性,習慣了墨守陳規,不願去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3. 語文雙基教學不務實、不落實、不扎實
「語文雙基」的時代內涵是什麼?所謂雙基,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指語文知識:字、詞、句、篇;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現在,准確、高效的口頭表達能力是雙基,收集、處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雙基。課程標准淡化「雙基訓練」,有的老師認為就不要雙基訓練了,這是對課程標準的一個誤解。中、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打好基礎,必須進行雙基訓練,這是良心。我們需要沉下來思考的是,我們要對「雙基」賦予新的內涵。
以往調研,我們在每堂課結束前十分鍾,都要針對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一次簡單的小檢測,做與課上講解相關的小練習。檢測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字詞書寫不規范、不工整,還有部分學生不會寫或錯別字多。一個小練筆,學生提筆有千斤重,半天動不了筆,即使動了筆,也寫得語句不通,文不達意。
究其原因,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熱熱鬧鬧地走過場,認認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實實地「講」與「問」,對「雙基」教學不重視,對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難認的字不多念幾遍,難寫的字不多寫幾次,不辨析字形,該認的字不認,該寫的字不寫;該解釋的詞不解釋,該辨析的詞不辨析,該品味的句子不反復品味,在課堂上不摳詞摳句;該積累的不積累,該歸納的段意不歸納,至於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識,標點符號知識更是一溜而過……導致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彙量下降,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低年級識字教學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語文教師沒有把識字、寫字教學擺在突出位置,缺少時間保證、指導保證、練習保證。小學各個年級都應重視識字、寫字,都應重視詞句教學,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工程、基本任務──認識3000常用字,會寫2500字,會用6000詞,絕不能馬虎。否則就會重點不重,基礎不牢,長期下去將後患無窮。
4. 五大領域教學費時多、負擔重、效率低
(1)識字寫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①識字教學方式強調以課堂為中心,忽視學生自主識字,通常以記、讀、背、寫為主,課後很少引導學生實踐、積累漢字,學生學習漢字回生率高,識字遠離生活。
②「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一視同仁,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和學習負擔,讓學生感到學習漢字很困難,枯燥無味,缺乏情趣,學生參與教學興趣不高。
「語文課標」適當增加了第一學段的識字量、減少了寫字量,確立了「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體現了「多識字少寫字、提前進入閱讀」的指導思想。長春版課標教材都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標」的思想,採取「多識少寫、識寫分流、分進合擊」的編排策略,為我們創新識字寫字教學、大面積提高識字寫字教學質量提供了資源、創造了條件。不少教師對這些編排意圖和特點沒有認真分析研究,沒有把握住「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要求。(「認識」的要求是讀准字音,整體認清字形,能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認讀它,對識字處於整體感知水平;「會寫」的要求會讀、會寫、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所以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出現識寫不分,認識的字和要求寫的字一起教,或者把要求寫的字作為要求認的字來講的現象。
③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沒有突出出來
識字教學是要建立音、形、義之間的多向聯系,而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平均用力的情況,這就有待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調查,確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齡前兒童口頭上會發很多音,了解許多字的意義,但多不能掌握字形。因此對低年段的學生來說,字形教學是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⑥ 小學語文問題
1.眺望,凝視,仰望
2.滔滔不絕,端詳,傾訴
3.署日,酷暑,炎熱
4.認真刻苦,一絲不苟,廢寢忘食
5.寬宏大量,,冰清玉潔,持之以恆,鍥而不舍
6.柳綠花艷、鶯歌燕舞、蜂圍蝶陣
7.心曠神怡,怡然自得,興高采烈
8.光景不待人,須叟發成絲。 ——李白
9.有本事的官吏經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難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10.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活水源頭來
11.(躍)然紙上
12.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13.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東虹日頭西虹雨。
風靜天熱人又悶,有風有雨不用問。
旱刮東南不下雨,澇刮東南不晴天。
河裡魚打花,天天有雨下。
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
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久晴鵲噪雨,久雨鵲噪晴。
空山回聲響,天氣晴又朗。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冷得早,暖得早。
螞蟻壘窩要下雨。
棉花雲,雨快淋。
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日落雲里走,雨在半夜後。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十霧九晴。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瓦塊雲,曬死人。
蚊子聚堂中,來日雨盈盈。
先雷後雨雨必小,先雨後雷雨必大。
先下牛毛沒大雨,後下牛毛不晴天。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溲溲。
煙囪不冒煙,一定是陰天。
燕子低飛蛇過道,螞蟻搬家山戴帽,
夜星繁,大晴天。
有雨山戴帽,無雨雲攔腰。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雲交雲,雨淋淋。
雲行北,好曬谷;雲行南,大水漂起船。
雲行東,雨無終;雲行西,雨凄凄;
早晨地罩霧,盡管曬稻穀。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早怕東南黑,晚怕北雲推。
早上朵朵雲,下午曬死人。
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早陰陰,晚陰晴,半夜陰天不到明。
蜘蛛結網天放晴。
晝霧陰,夜霧晴。
⑦ 小學語文考題類型有哪些
看拼音寫詞語,辨字組詞,注音或選擇正確的讀音,日積月累上的內容或按課文內容填版空,選擇恰當的權關聯詞填空,按要求寫句子,連線也有可能考,學了古詩的話,也要考原文或它的意思還有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時還有加標點符號的。作文也是必不可少的。
⑧ 小學語文問題
1.《田忌賽馬》一文中涉及到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臏)
2.寫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作者回:《三國演義》羅貫答中_______________
《西遊記》吳承恩_______________
《紅樓夢》曹雪芹_______________
《水滸傳》施耐庵_______________
3.按課文內容天空。
(青)的草, (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不但)那些外國人譏笑我們,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4.寫一個請求別人幫助的句子_請您幫我把書拿過來,謝謝。________
寫一句名人名言__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_______
5.名句填空。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6.( 上)千(成)百 摩(肩)接(踵) (萬 )( 籟)俱寂
地大(物 )(博 ) 好(善 )樂(施 )
⑨ 小學語文問題
1.仙游、見背、駕鶴西歸...
2.我喜歡,你喜歡. 我喜歡你?喜歡! 我,喜歡!你喜歡? 我喜歡你喜歡(注意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