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息化條件下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創新教學模式可以設計哪些子課題
面對信息化時代到來,語文教學也應當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從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看,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應當屬於認知能力、表達能力范圍,這幾種能力都與信息能力密切相關。因而,明確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應當作為語文教學任務之一。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證明,有了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學校的教學活動得到極大地延伸和擴展,大大超出課堂的時空,學校教育逐步走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這有利於學校教育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語文教育處於由傳統教育技術向現代教育技術過渡的情況下,開展教育信息化活動,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並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以達到從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方面的轉變。由此開展語文創新教育活動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引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保持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要抓住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語文閱讀學習情境
閱讀是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心智活動。閱讀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個個單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詞、句、段組成的篇章,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無論多麼精心、合理,如果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是十分有限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製作相應的教學軟體,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如,朱自清《春》一課教學,作者對初春的山、水、蟲、鳥、草、樹、風、雨、人,寫得何等全面而仔細!在課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繪成一幅新鮮、活脫、生意盎然的春景圖。這時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學習小組中提供給學生相關資料,學生通過瀏覽《聆聽春天的故事》教學網站,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攝影、春天的童話等等,為學生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圖片、照片、文字、錄像等)。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有興趣地自主瀏覽,從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與課文《春》的距離。在網站中我將描寫春的重點詞語,如欣欣然、朗潤、趕趟兒、舒活、一年之際在於春等做成閃爍的文字。這樣每個學習小組根據興趣選擇來重點感悟,感悟時將計算機提供的資料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相結合,教學軟體中的資料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從而感悟了重點,領會了中心思想。
二、利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會里,知識的擁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標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識的能力,學習的能力。這是現代語文教學新增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獨特的優越性,它提供與課文相關的大量信息,以供學生學習時自己自由地查閱,同時向學生介紹各種獲取信息的方法。這樣在拓展課文內容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閱讀能力,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認知工具。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以往的教學往往只是單調的以老師講學生聽,強迫理解為主。這樣的教學早已不能適應教改形勢的需要。為此,我在上這堂課時,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環境。首先,課前要求學生從各種渠道去收集有關石拱橋的資料。同學們在教師布置的任務驅動下,紛紛行動起來,從網上收集、下載有關石拱橋的資料;當然,在同學們收集資料的同時,老師也到校圖書館查資料,晚上回家上網下載資料……在我們師生共同的努力下,我們收集到許多相關資料,如,石拱橋的特點、石拱橋的歷史、石拱橋的傳說、石拱橋的圖片、最著名的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一時間,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了。收集到資料的同學,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資料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都有成果,急著打聽網址、書名,爭取早日收集到相關資料。甚至那些平時學習不主動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們的表現後,也有很大的觸動,積極行動起來。收集資料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如何指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資料信息,我認為是同學們自主學習成功的基礎。於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讀的時間,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內容。在同學們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鍛煉了同學們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同學間相互協作學習,資源共享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多的主動與自由,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又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信息技術在這里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養創新思維是未來人才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更高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人們的思維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人機對話、機器翻譯、計算機制圖成為現實,聽、說、讀、寫的內容和方法也會出現新的變化,這就對人的表達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綜合的要求。如,在教學《海洋與生命》一課中,課前,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討論,通過交流,學生自己分析了資料與教學內容間的關系,並進行篩選,使得原先內容較散的資料更為精練,更好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難點。同時,為了使自己的資料看起來更生動、更鮮明,課前,我又指導了個別學生進行演示文稿的製作,用PowerPoint軟體、FrontPage軟體等製作技術將自己的資料呈現出來。如,許多同學利用自己在網上找到的文本資料、圖片、照片資料製作了演示文稿和網站。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機會,使學生樹立了「我能行」的觀念,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探索和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四、利用網路技術實現協作式學習
網路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所以是一種全新的網路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不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甚至指導教師都可以按照學習者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在《故都的秋》一課教學中,我在課內學生自學瀏覽的網站中加入了討論組的功能,讓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還增加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後學習補充,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同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講給大家聽,也可充分發表自己學習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學習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以上的教學實例讓我們看到,現代信息技術步入語文課堂教學,它對傳統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又看到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所不能比擬的種種優勢。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有利於操作,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做到讀寫結合,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語言、文字、圖像、動畫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中眼看、耳聽、動手、動腦,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閱讀,使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全力投入,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❷ 如何推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創設課堂情境 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課堂教學創設課堂情境,整合內教學與課程,創設課堂情容境,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目標體系,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❸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模式
無為而為
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無為」,隱含著實質上的無形的有為。莊子強專調的是無為,有為當然屬能做成事,但無為、能做成事的更多;許多事可以通過意志來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過沒有意志來做成。只有不成為負擔的東西才能成為永恆;只有無一絲一毫不自然的東西才能永遠永遠與你在一起。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至關重要。
、教少學多
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對方「得道」(獲得感悟,得到內化),「授漁而魚」,充分發動和依靠學生。最佳的教學的確不是依據教師的出色的教,而是依靠學生自主的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全部教育資源。包括學生自身的,學生與學生的,教師與學生的,家長與孩子的聯系性資源,去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因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達到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門。
❹ 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
一、利用網路創設情境,激起興趣 多媒體網路課件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它可以通過聲音、圖像等因素直接對學生進行感觀上的刺激。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孩子對圖、文、聲、樂、像感覺靈敏、興趣濃厚的特點,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經常涉及到許多課外知識,如自然現象、時代背景材料等等,如果能結合教學實際,在課前大量收集有關課文的圖、文、聲、樂、像材料輸入計算機中,供學生觀看、欣賞、學習之用,取得的效果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的。上課前,以圖文音樂導入教學,可點出課文的標題、重要語句和板書等文字;在朗讀時,可點出配合課文的背景音樂,課堂教學既井然有秩序,又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學習環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幫助社會經歷尚淺的小學生增加表象積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用網路展現過程,理解重點
多媒體網路課件在再現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能夠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化復雜為簡單,大大縮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知距離。
網路中的原理性媒體呈現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或機制,是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有效手段。如在《找尾巴》一文中如果靠講解來理解「甩」、「搖」、「擺」,非常抽象,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難度特別大。為了解決這一重點,我從三辰影庫上剪取了小魚、老牛、燕子的不同動作,並設置為循環放映,然後又利用authware製作出小魚在水裡游和小魚失去尾巴在水裡撲通卻原地不動的情景,又制出老牛有尾巴和沒尾巴趕蠅子的情景、燕子有尾巴和沒尾巴搖擺不定的情景,同時藉助網上的課件,終於製作出自己的生動逼真的課件。上課時,隨著滑鼠的點擊,出現了清凌凌的小河,一條小鯉魚搖著尾巴在水裡面游來游去……小燕子像喝醉了似的,在空中搖搖擺擺,從東邊突然撞到西邊。學生全都睜大眼睛,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全都被這充滿動感,生動形象的畫面吸引住了。在這種情景氛圍下,根本無需教師講解,學生們都明白了魚、牛、燕子沒有尾巴會是什麼樣子。
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網路教學化難為易,理解了課文的重點了。
三、用網路化解難點,解決問題
多年來,由於課堂學習情景創設局限,手段使用的單一,學生受知識和生活經驗以及學習情感的制約,作文教學進程顯得艱難,小學生普遍「怕」作文,「厭」作文,作文成為師生的包袱,作文教學質量始終徘徊不前,嚴重影響小學生語文聽、說能力的整體發展。如何解決語文教學中這個難點呢?
我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技術,嘗試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怕作文的這個難點,激發學生愛作文、學作文的情感,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如在教學生寫作文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提供的聲音、圖片、影像、文本資料庫,以及畫板工具、交互功能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借鑒優秀的作文範例在作文課上,學生邊看、邊聽、邊查、邊議、邊寫、邊評、邊改,指導、動筆、講評、修改、定稿全部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加了作文訓練的密度,也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其發展自己的興趣。
多媒體拓寬了小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視野,生動形象的課堂情景激發了小學生的作文興趣,而具有意義建構性質的個別化、協作式學習,提高了小學生的作文能力,使小學生在作文學習活動中具有更高的積極性和更強的主動性。從而解決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大難點。
四、用網路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課件已經可以與互聯網相鏈接,使得我們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充實。這也把與教學相關的大量課外知識引入語文課堂。我常常在課件的資料庫中提供一些相關的網站,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之餘,拓寬知識面,擴闊視野。
如在教《秋天》一課,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秋天,同時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通過基於Wed方式的學習資料庫,調看有關秋天的學生習作、秋天的兒歌、秋天的歌曲、秋天的動物的植物以有描寫秋天的優美句子和詞語。學習資料庫的建立,在於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學生在自能讀書時,獲取與學習主題相關、對閱讀理解起促進和深化作用的學習材料,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多姿多彩的閱讀世界。這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是難以實現的。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使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如虎添翼。「信息技術」這一現代教學手段,在優化教學結構、激發興趣、激活課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課教學效率。科學地採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走向信息技術的豐富與創新,佔領素質教育的制高點,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實現高效語文課堂,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所要肩負起的歷史重任。
❺ 利用網路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哪些好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日趨深化,多媒體優化組合教學及電教媒體的重點運用,已成為教育改革的組成部分。多媒體教學使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寓知識於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等多種形式之中,達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並擴大了訓練容量,使學生開擴了視野,豐富了知識,訓練了思維,發展了智力,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1.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堂
上侃侃而談,學生被動地聽,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效果事倍功半。培養的學生一般思想不夠活躍,缺乏創造性。
2.教學方式的單一,不能實行因材施教。好的學生感覺進度慢,內容太少,而對於另一部分學生來說,又感覺跟不上,吃不消。所以,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也是我們教學改革中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3.教學場地狹小、教學設備的落後、教學效率低下,一個教師只能給很少部分的學生施教。
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而網路具有很好的特點,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最有力的工具。
二、網路教學提供全新的教學方法。
網路教學以計算機為媒介,充分發揮計算機所具有的處理圖形、圖像、聲音、文字、存
儲記憶等功能,通過人—機之間的交互活動達到教學目的,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為一體。替代老師講解、板書、演示、輔導、出題考試等具體教學工作,讓教師有更多的教學時間與空間深入研究教法,利用相應的課件進行教學,可以教給學生更適合於信息時代的新的思維和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符合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又形象直觀地讓讓學生同時使用視聽器觀,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計算機的全新教學手段培養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增強了邏輯思維,開闊視野,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對新知識的追求和興趣。同時,網路教學突破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基於Internet網路的輔助教學,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協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可以在課後的任何時間、教室以外的任何地點(只要能上Internet),鏈接到教師的教學主頁,給教師發E—mail,加入BBS。因而,藉助網上教學系統,既能輔助課堂教學,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三、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提高了教學效果。
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使教學過程有較大的靈活性,教學方式呈現多樣性。計算機的最大優點就是交互作用,即人機可以靈活地對話,利用計算機網路使這種對話從一對一發展到一對多、多對多,使交互作用的范圍更廣,信息流量更大,交互的方式也更靈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不中斷正常教學過程的情況下,隨時通過網路上的學生機信號接收系統了解學生對課堂掌握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或教學過程。授課時間不再受限於課堂40分鍾,授課地點也不受限於學校和教室,因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方問教學主頁,學習、復習、鞏固每節課的內容。
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分片教學方式和分點教學方式。所謂分片教學方式,就是在同一大綱、同一內容的原則下按深淺難易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把內容相同而表述方式不同的軟體分別從網上發送到各片,並把軟體運行的控制權也下放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適用於解決學生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分點方式主要是用於抽查個別學習點的情況,教師可以用學習屏幕、耳機或學習點桌上的指示燈提示被測的學習點,而根本不會干擾別的學習點,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法中傳呼一個學生而轉移全班注意力的缺點。教師對學生的輔導,與傳統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輔導已不再是僅僅批改書面作業,學生也不再為沒時間找老師或找不到老師而發愁。E—mail可成為教師民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成為老師對學生進行個別化輔導的有效方式。例如,通過個人電子信箱,學生可以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發函給教師,教師則可以把解答和指導意見,復函給學生,而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且快捷便利。
四、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批改作業的現狀。
學生做作業,可以一改以往只能獨自一人閉門讀書寫作業的方式,學生之間可以進行
交流互助。教學系統中的電子公告板,就是在網上設立的專題討論區,有了這樣一個專題討論區,學生就可以在各自家中或其它地方,通過網路匯集在這里,對練習或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實時在線討論,教師也可參與其中對學生過行輔導和答疑。
完成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要使學生在完成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始終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我們可以把各學科中每一個單元的習題先進行充分的優化、精選,然後按照內容的章節編成一個個的系列軟體。在這些系統軟體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個練習題由淺入深地編進游藝機中,使學生枯燥乏味的作業變成生動有趣的游戲,然後通過網路技術把作業送到一個個終端,這樣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始終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就能充分發揮思維的能動作用。
從教師批閱作業的角度來看,利用網路技術可以極大地減輕教師批閱作業的勞動強度。隨著計算機向高級智能化的發展,計算機將最終代替教師批閱作業的工作。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教師將學生作業從網上發送到每一個學習點讓學生完成,每完成一個作業片斷,教師回收一次反饋信息,反饋回來的信息包括學生完成作業的成績和完成作業的情況分析。教師可及時把批改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有利於學生訂正和復習。考試和測試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教師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回收各個學習點上的學生考試或測試結果和考試結果情況分析。
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更新速度將來越來越快,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將層出不窮。而通過網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搜集、整理和存儲這些知識,使學生不斷地獲得親知識,跟上時代飛速發展的腳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培養出更多的有知識、有能力的優秀人才。
如不滿意,歡迎隨時追問。望君採納,O(∩_∩)O謝謝
❻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模來式和教學方源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復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❼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製訂本教學模式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改革目標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新課程標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拓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一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獲」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獲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獲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讀文本」環節,細讀理解的目的是在學生初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章節,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准「切入點」。
(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
(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說明:第一,(1)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導入細讀理解階段的切入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順承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梳理學生讀書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梳理出導入學習重點章節的切入點。第二,(2)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要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項目,達到文意兼得;四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六是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補充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第三,第(3)環節是對第(2)環節的效果驗證,看學生是否能通過朗讀,感悟品味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根據文本和年級特點,將默讀、小聲讀、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速讀、略讀、瀏覽等讀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二是要根據讀書的主體及文本內容,將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起讀、師生領讀、范讀等讀的不同形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環節在低年級教學中不必突出重點段落的學習,也不要安排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說明: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教學時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三階段(3)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一是進一步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重在表揚激勵;二是進一步梳理學習內容,提升主題;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二是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三是提問上節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檢查上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導入時要選取一至兩個方面作為導入的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據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
本階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階段的繼續和補充,是繼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要點、主要內容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學習表達,鞏固積累。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背誦)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2)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3)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第四,在該階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級段的特點:低年級以了解詞句的意思和感受課文內容為主;中年級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為主;高年級主要從文體、表達順序、關鍵詞句去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達的方式和方法,體會表達效果。
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說明:該階段為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譬如,搜集閱讀和文本相關的學習資料、編演課本劇等)。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還可採用若干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的教學模式(變式),如自主選擇式、質疑解疑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提倡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
基本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展)
即先由學生充分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最後視課文的特點安排積累、擴展、延伸方面的練習或實踐活動。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使略讀課文的教學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第一,概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
自讀階段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我們對略讀課文理解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對默讀速度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略讀、瀏覽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這個階段,重在交流自讀的收獲,討論自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從中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積累、擴展階段既可以側重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又可側重向課外擴展、延伸。側重什麼,應視文章內容和特點而定。由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對積累或擴展延伸的內容應有所選擇,不宜貪多求全。
變式一:自主選擇式
即在自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方法,並根據自己的選擇閱讀思考,然後交流。其基本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思考。
3.交流學習收獲。
4.視課文特點安排積累練習或向外擴展延伸。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篇幅較長的課文,若干內容屬於並列關系的課文,可以多角度體會、理解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切實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第三,該模式適用於閱讀能力較強的班級。
變式二:質疑解惑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互相幫助解決。其基本的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
3.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而定)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含有難理解的句段的課文,學生初讀後易產生疑問的課文。第二,學生要有一定的質疑解疑水平。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質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決的疑難問題不宜過多,避免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過多的佔用教學時間。
變式三:重點閱讀式
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
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
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重點內容比較明確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對如何抓課文重點進行指導。第三,明確重點內容後,應就重點內容提出一兩項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了解重點內容的意思,圍繞重點向課外延伸,體會寫法等。
變式四:自測互評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安排的課後習題或教學是設計的習題自讀思考、做答(即進行自測)。可安排筆答,也可默讀思考、口頭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並解決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出示自測題,明確任務、要求。
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測題。
3.在教師的帶領下訂正答案、討論交流。
4.解決閱讀中的其他問題。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內容比較淺顯、語言通俗易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課文。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題。要把握好測試題的難易度,題量也不易過多,一般多數學生在15分鍾內能夠獨立完成為宜。第三,在訂正自測題時,不能局限於答案是否正確,應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第四,此種模式不宜頻繁使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學後分組表演課文或課文的一部分)、欣賞評價式(即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從某個角度評價課文寫得好不好)等變式的教學。
在使用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時,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要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課堂教學才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藝術殿堂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變通方法
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為此我們要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靈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於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系、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第三,特殊類型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布局。
教師在使用教學的基本式時,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披文以入情,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才能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
❽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創新
無為而為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無為」,隱含著實質上的無形的有為。莊子強內調的是無為,有為當然能容做成事,但無為、能做成事的更多;許多事可以通過意志來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過沒有意志來做成。只有不成為負擔的東西才能成為永恆;只有無一絲一毫不自然的東西才能永遠永遠與你在一起。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至關重要。、教少學多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對方「得道」(獲得感悟,得到內化),「授漁而魚」,充分發動和依靠學生。最佳的教學的確不是依據教師的出色的教,而是依靠學生自主的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全部教育資源。包括學生自身的,學生與學生的,教師與學生的,家長與孩子的聯系性資源,去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因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達到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門。
❾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
所謂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小學學科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讓內容豐富的學科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的有效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支撐,提高學與教的效率,改善學與教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信息技術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一、巧用信息技術相對於傳統的教育來說,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以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例如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琥珀》這一課,「松脂球」、「化石」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松脂球、化石的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運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藉助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全方位感知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的內因。(三)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語文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五)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其中包括:(1)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2)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運用多媒體形式傳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6)學習、培養和提高信息時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可見,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學習的基礎。(六)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七)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的情境,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二、實時應用信息技術誠然,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教學可以把語文課本上枯燥文字轉化為看得見的形象,聽得見的聲音,能增強直觀性,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厭學情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但如果濫用,效果則會適得其反。因此運用信息技術於教學還有如下講究:(一)把握好運用的尺度《新課程標准》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課堂構成的主要部分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而信息技術的使用應只是起一個輔導的作用,不能讓多媒體主宰課堂。(二)把握好運用的時機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要善於把握教育的時機,多媒體的呈現也要善於把握最佳的時機,要使多媒體的呈現成為整個教學流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輔助作用。那麼,如何把握多媒體呈現的最佳時機呢?一般來說,多媒體的運用要選擇最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或使訓練效果達到最優化的時機。運用多媒體的時機主要有三種:1.抓住理解需求的時機,教師不要輕易把難點、矛盾交給多媒體,應讓學生充分進行思維活動,產生「憤悱」之情,在學生思維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再呈現多媒體,才能使學生豁然開朗,才能使課堂教學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2.抓住感情需求的時機,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運用多媒體,創設一個最適宜產生情感共鳴的環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情感。3.根據教材內容,因文而宜,抓住語文訓練時機,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另外,還要注意各種媒體的合理搭配,根據各種媒體的優勢,將他們加以優化組合,發揮媒體的整體功能。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三、信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整合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組合「多媒體」參與作文教學全過程,改變作文教學信息傳遞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從而使其興趣盎然,滿懷信心地實現作文教學目標。怎樣運用「多媒體」指導學生輕松、愉快地寫好作文呢?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學會運用多媒體這把「雙刃劍」,適時、適量地運用多媒體,用過其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新鮮感,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