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貳』 小學語文教師常用表揚語
⒈謝謝你,你說得很正確、很清楚。
⒉雖然你說得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要感謝你的勇內氣。
⒊你很有創見,容這非常可貴,請再響亮地說一遍。
4、對!說得很好,我很高興你有這樣的認識,很高興你能說得這么好!
5、我們今天的討論很熱烈,參與的人數也多,說得很有質量,我為你們感到驕傲。
6、說話,是把自己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與別人交流。說時要想想,別人能聽得明白嗎?
7、說話是與別人交流,所以要注意儀態,身要正,不扭動,眼要正視對方。對!就是這樣!人在小時候容易糾正不良習慣,養成好習慣。
『叄』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認真准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准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像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肆』 小學語文評課用語。實用的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童真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著,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生動,有情趣,非常符合兒童的特點,並且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一定的啟發和滲透作用。
根據本文的特點,查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體驗情感,指導朗讀上,讓學生自己體會課文角色的內心世界,讀好請求的語氣。這一點正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指出的:"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知識點是簡單的,但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是有難度的,所以老師的課堂設計是相當重要的。
查老師這一堂課上得非常成功,給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較好的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以人為本",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和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如:第一自然段中對"盼望"一詞的處理,查老師先讓學生對著課件邊讀邊圈出那個壞蛋的名字,再進行角色變換:小朋友,你們就是棉花姑娘,在你們身上有許多可惡的蚜蟲(指圖片)在吸取你們的營養,這時候你有什麼感受 然後引導學生朗讀,通過角色的互換來體驗朗讀時的語氣,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體驗棉花姑娘生病時痛苦的心情,進而產生理解"盼望"醫生來治病。使學生進入 中華勵志網 ,為下面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做好鋪墊。
二,"以讀為本",加強讀書實踐。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如:2——4自然段的處理,這三小節結構相似,傳統的方法對教材的處理是精講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讓學生小組學習。而查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創設的情境中,針對每一個環節都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驗,有一種節節深入,環環相扣的層次感,一種抑揚交錯,張弛有度的節奏感。先是情感誘導:1,棉花姑娘,在你最難受,最痛苦的時候看到燕子來了,你心裡怎麼想 為什麼 帶著你的心情讀一讀。2,啄木鳥飛來了,棉花姑娘說——聽了棉花姑娘的話,知道為什麼不幫了嗎 3,青蛙跳來了,棉花姑娘高興地說——棉花姑娘生病了,為什麼還那麼高興 還會帶著怎樣的心情請求 三次同樣的請求,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引導,讓學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興——失望——痛苦,急切),這樣的朗讀指導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使整個課堂活了起來。查老師至始至終都讓學生置於課本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感覺自己就是棉花姑娘,同時在情境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不由自主由情生情。
聽完查老師的這節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我得到了許多感悟,也看到了自己進步的方向,我將從這些優秀的展示課上,取長補短。
『伍』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巧用評價語
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常常是「是的」、「正確」、「你真回棒」、「不錯」、「好極了答」、「答得很好」、「是嗎」等,這些評價語言不僅過於單一、籠統,而且缺乏針對性與激勵性。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從教師的評價中很難找到答案,更無法讓學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巧妙運用評價性語言
『陸』 小學語文什麼時候用什麼的
1、「的」後面跟的都是名詞,如「我的太陽,可愛的花兒,誰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的」字一般用在修飾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時候。「的」放在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詞語之間。例如:
敬愛的總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貴的教科書、鳥的天堂、偉大的祖國、有趣的情節、優雅的環境、可疑的情況、團結友愛的集體。
上面這些片語,中心詞都在後面,都是名詞性的,因此在修飾限制它們時,都用「的」。
2、「地」後面跟的都是表示動作的詞,如「用力地踢,仔細地看,開心地笑笑……」
描繪或限制某種動作、性狀的時候,描繪和被描繪之間、限制和被限制之間,往往用「地」連接。例如:
高聲地喊、愉快地唱、拚命地逃、瘋狂地咒罵、嚴密地注視、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圍、沙沙地直響、斬釘截鐵地說、從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這些片語,中心詞也在後面,而且都是動詞性的,因此在描繪、限制他們時都用「地」。
3、「得」前面跟的多數是動詞,後面跟的都是形容詞,表示怎麼怎麼樣的,如「掃得真干凈,笑得多甜啊……」
有時需要被說明動作的情況和結果,或補充說明事物性質的程度和變化,往往補充說明的部分改在被補充說明的詞語後面,這時兩者之間用「得」連接。例如:
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頭、紅得發紫、氣得雙腳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樂得合不攏嘴、驚訝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上面這些片語,中心詞都在前邊,而且都是表示動作或性狀的詞語,因此補充說明它們時,都用「得」。
補充兩點:
1、如果「de」的後面是「很、真、太」等這些詞,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種情況,如「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句話里,後面的「一蹦三尺高」雖然是表示動作的,但是它是來形容「高興」的程度的,所以也應該用「得」。
總結:「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說明「的」後面的事物怎麼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代詞)+的+名詞;「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後面的動作,說明「地」後面的動作怎麼樣。結構方式一般為:副詞+地+動詞;「得」後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麼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得+副詞。
以上幾種用法,可以寫成下面的公式:
修飾限制+「的」+名詞
修飾限制+「地」+動詞
動詞(形容詞)+「得」+補充說明
『柒』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進行語用教學
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貫穿於中小學的教學之中。然而我國的語文教學,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現狀,教師花的精力不少,學生學習的時間也不少,但是卻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為何,原因就在於語文教學尚停留在語形、語法和語義的教學上,而不是真正落腳在語用教學上。
也正因為中國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教學方向指向不明,因此2011年小學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目標和語文課程性質進行了重新定位,這個定位中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就是說要突出「語用教學」。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語用教學呢?
一、重視朗讀感悟
我國有句話叫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句話道出了閱讀對於語言運用的重要性。語言的運用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原因就在於「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逐步加深對詞義、句義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種修辭的妙處,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識透語境,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妙處。筆者在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體味語言的運用。
二、教會學生品析
中國漢語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的運用,有著很深的奧妙,一句話為什麼這樣說?好在哪,為什麼不能換一種說法,不好在哪?,一句詩為什麼要用著一個字,為什麼不能換一個字。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在語境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教學中,筆者經常帶領學生分析文章或詩詞中詞句的運用,引導學生感受坐著的語言運用的不俗之處。比如在教授古詩二首《鳥鳴澗》、《暮江吟》時,首先讓學生讀詩,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詩句美麗的意境,一起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筆者問道:「王維的詩歌一向被譽為詩中有畫,讀完王維的《鳥鳴澗》後,你們感受到一副怎樣的畫面呢?」,有的同學說:「感受到一幅秋天夜深人靜的畫面」,「對,整首詩突出了一個『靜』,但是作者卻是以動襯靜,那位同學能舉例告訴老師詩中如何以動襯靜呢?」,「老師,詩中寫道『桂花落』、『月出』、『鳥鳴』」,「非常好,這就是這首詩歌最獨到之處,也是千古流傳之處,作者處處在動,然而整首詩卻給人以靜的感覺,大家要學習這種表現手法」。在教授《暮江吟》時,筆者又問學生:「誰能找一個字,代替『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啊,有的同學說「照」字,有的同學說「灑」字,有的同學說「映」字,筆者然後又引導學生說「你們覺得用哪個字好?」,學生都不約而同說「鋪」字,筆者告訴同學:「對,詩中說道是『殘陽』,因此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所以在寫作時,我們也應該結合不同的語境進行用詞」。通過引領學生分析,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之所在。
三、引導學生模仿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經歷告訴我們:寫作可以模仿,對於小學生而言,正是語文打功底的時候,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模仿課本中精彩的語句,模仿作者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在模仿中進行遣詞造句,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在第三小節教師就會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仿寫:小朋友,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裡呢?照著書上的句子能試著編編詩歌嗎?
歌聲會,看到 。
歌聲會,看到 。
生可能會寫:歌聲會把帶您帶回草原,看到一群群牛羊。
生也可能會寫:歌聲會領您走進樹林里去,聽到小鳥們唧唧喳喳地歡叫聲。
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語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想方設法在點點滴滴中滲透「語用」,才能讓語文教學之路越走越寬。
『捌』 如何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落實語用
《小學語文教師》2013年第一期中有一組關於語言文字運用的文章,闡述了一線教師對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用」訓練的思考和實踐,該刊認為「語用」將成為新一輪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在言語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語文學習就是言語活動的實踐,語文學習的目標也就是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語用能力。
1、錯讀的資源:讀書中的語用
對於學生的出錯,教師要善於歸因,分析其潛在的認知結構上的不足與錯誤,讓學習主體得到體面的言語實踐機遇,幫助其建構合理的圖式。
(幫助學生糾錯的過程就像是一個重新建構的過程。學生出現錯誤,說明在認知上出現問題,無法自行建構,教師此時不能簡單粗暴的糾錯,而是要善於在言語實踐中幫助學生自己建構。)
2、傾聽的忽視:交流中的語用
傾聽是尊重學生的體現,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習中的傾聽更是理解的一種方式,是對話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語文能力。
教師傾聽學生發言,悉心引導每一次思維的轉換,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華,把課堂的空間盡量打開,讓學生盡情地舒展自己、釋放自己、提升自己。
模糊的詰問:表達中的語用
質疑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發端。在課堂師生、文本的多方語言交匯過程中,在開放和真誠的傾聽和傾吐循環互動中,必然會激發意義的生成、思想的升華、智慧的迸發。
人文的分離:寫作中的語用
一旦學生的書面「傾吐」不是尊重自己內心的深切感受,而是為了適應既定讀者(例如語文教師)之要求,那麼這種「傾吐」就會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傾」也。此乃當前習作教學之弊。
傾吐的過程應該成為表現自我的過程,寫作與自我之間應該完全同步。
二、抓住「語言」這個牛鼻子
1、思考著讀
思考著讀的核心是學生在任務引領下的自學、先學,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充分的語文實踐中領會、運用語文的規律。
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依據。
2、比較著學
要真正把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落實到實處,必須完成語文課堂的轉型,既關注寫什麼,又關注怎麼寫,既教言語內容,又教言語形式,讓教學過程得意、得言、得思。
比較著學,不失為一種選擇。
3、拓展著寫
寫是語言的一種編碼能力。
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表達,課堂就有了學生自主語言實踐的時空,避免了在內容繁復分析上的消耗。
三、「泉」眼無聲,「趣」味盎然
寫景類文章獨立閱讀的方法:
先讀出景是怎樣的
探究作者是如何寫景的
追問作者的情意是如何表達的
讀寫結合
閱讀過程:感知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和運用語言
四、讓詞語在交際中活起來
1、結合課文情境,第一次點擊詞語
2、結合練筆語境,第二次點擊詞語
以文本中的重點詞語為目標,把重點詞語、短語復現,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練筆,讓這些詞語成為積極語匯。
五、語用,從正確理解詞句的本義起步
教師的提問,要涉及語言文字的學習,要有關聯性和層次性,不要個個孤立,更不要沒有思維的質量。
教師要善於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現象,然後根據這些語言現象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來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秘密。
語用的意義有兩層:首先是正確的理解詞句的本義,其次是在運用過程中體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升華。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從正確理解詞句的本義起步。
六、讓「詞語盤點」教學「實」起來
一詞一世界。詞語教學是平時教學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元素,是散落在單元中的珍珠。
1、分一分,看誰分得最正確
2、比一比,看誰積累得最多
3、找一找,看誰找得最正確
4、填一填,看誰填得最恰當
5、說一說,看誰說得最形象
6、寫一寫,看誰寫得最連貫
1、畫面相輔,讓「日積月累」鮮活起來
2、拍客尋美,讓「日積月累」生活起來
3、照片注釋,讓「日積月累」活用起來
教材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載體,同一篇課文,面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內容截然不同。哪怕文本中同一個語言點,不同年級的教學定位也是不同的。找准不同年級學生語文知識、經驗的起點研製閱讀教學內容,舉要刪蕪,才能讓不同年段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應有的發展。
看似尋常最奇崛,閱讀教學要提升學生閱讀欣賞的眼力,教師須慧眼識珠,看到學生看不到的語言風景,引導學生在疏忽處駐足欣賞,平中見奇,體味語言魅力,發現閱讀樂趣,提升閱讀能力。
管建剛 《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二自然段擺出觀點,是「起」;第三自然段順著觀點,舉出正面例子,是「承」;第四自然段舉出反面例子,是「轉」;最後總結,是「合」。如此梳理點撥,學生了解議論文的基本式樣,也開始關注揣摩篇章結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