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學習,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吸收生活的養料,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麼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性不是很強,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嘗試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感悟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疑難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充分討論交流,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參與、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一些學生,教師讓他看書,他既不動筆,又不動腦,只是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結果一無所獲。因此,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會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
(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例如,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就要從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
(三)讓學生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時,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其實,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而且非常認真,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背誦課文、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用故事會、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
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
四、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後,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 在這里,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
(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
(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繫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該字的意思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范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3、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2、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收作業要及時,作業不得雷同,反饋及時等。3、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減少機械性作業。
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研究性問題、爭議性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敘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後,可少評或不評。
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少兒書報、少兒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
(七)勤於動筆的習慣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八)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最後,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寫出該組的重點來。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歸納復習,寫出復習總結,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自學復習提綱,按提綱抓要點,再寫出小結,最後有條理地記憶。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相關範文
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一)思維的方法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腦力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有了創新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教師講授的知識,還可以在自己的思維實踐中學到教師沒有講授的知識,甚至創造新知識,這樣的學生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即迷惑而無所得。意思是說,只讀書而不思考,就等於沒有讀書。哲學家哥德也曾風趣地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背後的話。」「紙背後的話」就是指思維,指要思要想,要多思多想。這些至理名言都深刻地揭示了思維與學習的辯正關系。
(二)掌握知識的方法
1、循序漸進與跳躍前進的方法
學習要循序漸進,這是毫無疑問的,不懂於前就不能曉於後,對於某一門學科的學習,對於其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的確是要循序漸進的;不循序漸進,基礎打不好,煮了夾生飯,到頭來還要重煮,還要從頭學起。但是現代學習論,從效率出發,又提出了學習不能完全像烏龜爬行一樣,一步一寸地前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之後,有時可作跳躍式的學習,以便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更多的知識,學到更多的東西。語文學習也一樣,要學的東西很多,不能每一項都從頭至尾循序漸進,如認字讀書,總不能把該認的字都認識後才開始讀書,而是在認識了一定數量的字之後即可較大量的閱讀,在閱讀中再擴大識字量,並進一步擴大閱讀量。這樣既循序漸進,又跳躍前進,先循序漸進,再跳躍前進,才能既打好基礎,又提高學習效率。
2、新舊聯系,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自成為一個系統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後聯系中去掌握它,要從各種能力的基本能力與復雜能力的聯系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系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例如在學習「名不虛傳」中的「名」字時,我們首先理解「名」在這里是「名聲」的意思。由此還可聯想到「名」用在其它詞語中又是怎樣解釋呢?如「名牌」的「名」和 「名落孫山」的「名」等。通過這種多向性的思維,學生就會對「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3、精學和廣學相結合的方法
著名民主革命家、大學者梁啟超在談及他的老師康有為怎樣教他時說:「康先生之教,特別標出兩條,即『專精』與『涉獵』。『專精』則要精,『涉獵』是要廣泛瀏覽。」可以說無專精就學不到手,因為一鍬兩鍬是掘不到寶物的,基礎知識、基本功一定要精學、精練,務求學到手;無涉獵就不能融會貫通,有一定的基礎後廣泛瀏覽,博覽群書,放膽作文,廣中求質,提高就快。語文課具有基礎性、綜合性的特性,更應如此去學。
4、抓住知識點圍繞其規律性進行學習的方法
語文教材盡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體,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例如記敘文的學習,圍繞其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生、發展及結果進行,掌握其中心思想、敘述順序、表達方式等。說明文的學習,則要掌握主要特點、種類和說明的方法,把握說明的對象的特徵和弄清說明的順序。議論文的學習,圍繞其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進行,掌握其最基本的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找出論點,把握論據。應用文的學習,則要牢記其寫作格式,把握寫作要領,如「黑板報稿」一要通俗化、口語化;二要注意短小活潑;三要形式多樣。當然,在小學階段主要學習的是記敘文,所以,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還要教會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或重點段落的分析來理解文章內容,教會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等。
5、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例如,我們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效果。
3.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論文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我認為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可知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種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激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要適時的引導學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談得上培養能力。例如我在聽二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咕咚來了》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是先通過做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的,上課前她拿來一大盆水和一顆橙子,然後利用低年級同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先自學課文,從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麼?誰能通過理解課文來親自示範,讓我們聽聽咕咚的聲音。學生為了能上台做實驗,每個人都很認真地自學課文,自覺的查找資料,結合課後的生字詞以及課文輔導用書理解、掌握課文,在這,教師就很充分的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己有想學習的慾望,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調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小學的語文自學能力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學生自學能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學活動時,要整體著眼,科學調控,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首先,在學生自學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合理地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規定自學范圍、內容。提出自學的注意點,明確讀書時需要思考的問題等。就以我所執教的五年級的一個班為例,當我在要求學生自學課文《修鞋姑娘》時,我會先對他們提出自學的具體要求:第一,能根據課後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找出來,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自覺地去掌握他們;第二,理解課題和文章中心的關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誰?「我」為什麼要尋找她?第三,能夠准確地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夠圍繞課文內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難問題,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樣,自學目標明確,使學生學有所指,學有所依。 其次,學生自學時,教師要隨時獲取反饋信息,就關鍵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的內容及學生的質疑作出及時的點撥、啟發與講解。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在自學中反映出來的情況長善救失,給予正確的引導,並對學生的整個自學過程作總結概括,給予積極、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的認知結構。三、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可安排「導—扶—放」的三段式指導程序,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導」即引導,指導教師依據教材,講清知識,教給方法,提示規律。「扶」即扶助,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自學的思考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獨立學習,而後師生共同討論,小結,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師先提出課題,布置自學內容,要求和進度,不提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逐漸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出綱要,自己找規律。在自學以後,再由教師檢查了解,學生提出質疑,師生討論釋疑。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先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二段,教學的基本過程是:(一)對照插圖,速讀課文,弄懂這段主要寫了什麼;(二)細讀課文,掌握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了解段落的結構方式(總—分—總)學習作者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比較、排比、比喻、擬人);(三)師生輪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師進行小結,接著教師扶著學生運用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學課文第三段,教師適時就文章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點撥。最後選用一篇與《桂林山水》一文內容相似,結構相同的文章《我愛灕江》讓學生獨立自學。這樣安排自學程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探索、質疑、爭論充滿了整個課堂,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也使學生真正看到了他們在課堂的地位,自覺不自覺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當然,導、扶、放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結合,合理運用,使自學指導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四、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終生受益。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的主陣地,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陣地,結合教材內容。把科學的自學方法教給學生,使他們逐步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可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以下自學語文的方法: (一)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理解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背誦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二)新舊聯系,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自成為一個系統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後聯系中去掌握它,要從各種能力的基本能力與復雜能力的聯系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系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例如在學習「名不虛傳」中的「名」字時,我們要教學生首先理解「名」在這里是「名聲」的意思。由此還可聯想到「名」用在其它詞語中又是怎樣解釋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孫山」的「名」等。通過這種多向性的思維,學生就會對「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三)質疑法:這種方法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邊讀邊質疑、釋疑,使學習成為自我「生疑—知疑—釋疑」的矛盾轉化質疑的要領,即質疑的內容必須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質疑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四)文章類型學習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文章類型,教授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1、寫人文章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2、記事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基礎上,認識事情所反映的意義;3、寫景狀物的文章的學習,主要通過抓數量、形狀、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五)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例如,我們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效果。(六)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五、加強實踐,練習強化、 學生的學習過程告訴我們,學習實踐活動是一種增強理解,加深記憶的十分重要的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是練習,一種有效的自學方法的掌握,需要在練習中強化,在練習中鞏固。因此,我們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自學方法的訓練,並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一)科學安排,合理訓練。語文自學方法的訓練,教師必須科學安排,首先,要適量。「大運動量的重復訓練,只能加重學生的負擔,造成逆反心理。適量就是要根據年級特點和教學要求,因人因班地去安排訓練的數量。其次,要適度。教師無論安排哪一種自學方法讓學生進行訓練,都有不宜過易或過難。即便是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方法,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出層次,難易適度。這樣學生總是處在成功的過程中,經過一定的努力獲得新的成功,學習訓練的主動性就必然始終如一。再次,要適時,教師要注意在學生的學習處於最佳狀態時安排訓練。比如:①激起興趣,引以思維時;②產生疑問,尋找答案時;③掌握規律,嘗試驗證時。 (二)形式多樣,靈活訓練。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靈活多樣的訓練形式,有計劃的實施有效訓練,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訓練的質量。比如講前練(復習舊知,提示新課);講中練(講練結合,消化領會)講後練(鞏固運用,形成技能);綜合練(檢測反饋)。練的形式要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拘一格,靈活使用。 (三)課內外結合,綜合訓練。要鞏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僅靠課堂訓練是不夠的。要不斷地向課外延伸,盡快地把課內獲得的自學本領運用到課外語文學習的實踐中。比如開展課外閱讀、講故事等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循環往復中形成語文自學能力。六、持之以恆,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次作業,要求同座的學生相互檢查。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改,查尋自己的疏漏,養成細心作業的習慣。每天保證讓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書報、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讀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啟發的問題,立刻圈點勾劃或抄錄下來,然後歸納要點,認清妙詞佳句,辨明蘊藉精妙之處,並且記下心得體會,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等。這樣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鑒賞能力。經過實踐,我們會發現凡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會更敏捷,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會提高很快;反之,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動,或者提高很慢。 此外,還有課前預習、勤翻工具書的習慣,獨立思考和完成作業的習慣,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先寫提綱後寫作文的習慣,文必加點、文必分段的習慣及自我測定自我總結的習慣等等。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的提高,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有了學習興趣便也會主動的去學習,學會自我進行獨立思考,不斷的獲取新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靈活的解決問題解決矛盾。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教師而言也是一個挑戰,我們要樹立「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意識,用心的去引導每一位學生,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展奠定基礎。
4.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
《 語文課程標准 》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學習放在了首位,說明了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而自主學習是教育機構(學校)提供多種學習媒體,由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其本人的教育資源以獲取知識。自主學習有賴於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一、激發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
1.成功導入新課,誘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一種渴望、一種探索的心理期待著新課的開始。在《幸福是什麼》的教學中,我首先舉了幾個「幸福」的例子:(1)小明幫助殘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有車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紅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媽媽後,才去做作業,她很幸福。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哪些情況是真正的幸福。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此時,我便抓住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時機引導說:「幸福是什麼?怎樣才算真正的幸福?請大家看課文體會它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他們總想解開「幸福」之謎,因而就把學生的心緊緊地吸引到了課堂上。
2.創設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習興趣。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而後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課堂中需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動性的情境,使他們被吸引著,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投入到要學的內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就設計了「海龜爺爺漫遊海底世界」這一情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課始,播放多媒體課件,顯出海底的畫面,然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到過海底嗎?你知道海底有些什麼嗎?現在請同學們穿上潛水衣,戴上潛水鏡,跟著導游海龜爺爺去漫遊海底世界,好嗎?總結全文時,請同學們各自向海龜爺爺匯報自己漫遊海底世界的感受。這是一個新奇的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這樣教學,以境誘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動。
3.開展學習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爭強好勝,最喜歡比個輸贏。語文課上,根據教材的特點,開展小型的學習競賽,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鯨》這一課,課文3--7小節從種類、生活習性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鯨的知識。教學該部分時,請同學們自學課文3--7小節,以六人小組為一個單位,開展知識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學得好。先進行必答題。(必答題題目圍繞書本知識,較簡單)每個小組都認真地投入,學習興趣很濃。必答題部分各個小組回答得准確、流利。接著再進行搶答題。該部分,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如:1看鯨吃食的錄像,請你辨認鯨的種類。2、根據水柱的不同的樣子辨認鯨的種類。3、用筆畫出鯨睡覺時的樣子等。同學們興致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知識掌握正確。這種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獨立性,主要指學生善於自學,獨立思考,具有認識的獨立性,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最終達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其路徑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通過下列四種形式來體現:1.讀書: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以學生個人的朗讀、默讀、瀏覽為主。並要求學生讀書時,圈點、劃、批, 不斷實踐,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鼓勵學生讀書後提出問題,檢查讀書的效果。2.思考:學生讀書時,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這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維, 達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議論: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後,再通過議論,讓學生交流、改進,再嘗試,再讀書,從而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4.質疑:善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同學共同解決,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
三、相機引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指學生能主動地閱讀、觀察、思考, 改變過去呆坐靜聽、 被動接受的做法。 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 做好激發、引導、點撥、小結的工作。
1.激發:老師在上課之初,向學生提出明確閱讀任務,結合理解課題,激發學生學深入閱讀的學習熱情。在閱讀環境上,創造一種與課文思想感情相協調的課堂氣氛,並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里,讓學生置身於文章之中,學習語言、感受形象、體會感情,讓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
2.引導:指導學生自主讀書,老師要有明確的合理思路,精心設計學習步驟,提示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指明道路。並在學生求知興趣最高的時機,提出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答得出來的,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
3.點撥:在學生自主讀書時,會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礙,老師相機點撥。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透徹的地方及有爭論的問題,給予指點,使學生明確認識;對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老師點撥,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結:在學生討論時,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小結,小結包括學習一個段落後小結和學習全文後總結。學生能小結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小結內容要簡明扼要。
四、主動探究,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創造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創造性,主要指學生變換思考角度,敢於質疑,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有獨到見解,
5. 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那麼,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本人通過對多年來從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和概括,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他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遇到某些問題時,可作適當提示引導後,鼓勵學生自行解答,然後發表自己的見解。那麼,如何引起學生閱讀興趣?
1、設疑激趣。
一般在開課伊始,教師要想辦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運用巧妙的設疑辦法,激起他們的學習慾望和興趣,所以,教師要在許多能夠設疑的題目上精心設計,把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帶進課堂。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在學生讀完課題之後設疑:從課題中,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各個躍躍欲試:這是誰說的話?為什麼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 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情境引趣。
對於一些寫景寫物或抒情的課文,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情境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小橋流水人家》、《桂花雨》、《圓明園的毀滅》、《松鼠》等文章,要麼意境深遠,要麼感情強烈,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遠教資源,把歷史資料或優美景色或同學生疏的動植物再現出來,通過播放配樂課文、錄音或圖片展示,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怡然高漲。
3、多讀生趣。
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析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只要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就會使學生忘掉疲勞,從而把讀書看作是最快樂的事情,這樣無形中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樹立學生自學的信心
(一)在平等合作中樹立信心
將師生關系由上下級轉變為平等、合作關系,這是幫助學生樹立自學信心的又一種辦法。美國著名作家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建立一種平等和諧、情感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一種輕松自如的學習環境,有利於鼓勵學生上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有利於師生之間的思想和知識交流。所以,要徹底改變課堂上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只有聽從的現象,並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例如,要求學生查工具書,自己解決字、詞、句、段、篇的一些疑難或錯誤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讓他們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地動腦思考。對在課堂上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動手、動口、動目、動腦。這樣既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又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的信心,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及時正確反饋促信心
根據小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注意教學的反饋,給予及時、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學生是十分看重教師對自己學習的反饋即評價的。教學評價不當,否定評價過多,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那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有實驗表明:一個人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潛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則僅能發揮其潛能的20~30%,甚至更低。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採取滿足措施,才能促進積極行為的產生。例如我們批改作業,不要總是找有錯的學生訂正作業,全對的,就擱在一旁,受冷遇。應該在作業本上寫幾句老師的話,採用第二人稱的手法與學生娓娓交談,盡量抓住學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贊揚,然後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信心。而在考試評分時,也盡可能不要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這有利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因為打了不及格分數的考卷,它的主人是羞於別人看到的。更不要不打分數,學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過程就是一種教育。對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學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們教師應設法從一些評分彈性較大的題目,比如造句、閱讀和作文等題擠出那幫助他跨過60分大線的幾分,跨過60分大線同樣是學生學習上的一次飛躍。我們助學生成功,學生覺得我們偏愛他,他就會更努力。所以,我們不要吝嗇筆下的分數,不用分數卡學生,而應用分數作動力,激勵學生。
因此,我們應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具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我們的評價更多的是針對個體各方面的進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點滴進步,從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有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人皆可以為堯舜」,教師的欣賞、誇獎、激勵,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快樂,帶來更多的投入,帶來巨大的信心。 三、讓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養成以下幾種良好的習慣:
6.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 語文課程標准 》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學習放在了首位,說明了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而自主學習是教育機構(學校)提供多種學習媒體,由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其本人的教育資源以獲取知識。自主學習有賴於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一、激發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
1.成功導入新課,誘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一種渴望、一種探索的心理期待著新課的開始。在《幸福是什麼》的教學中,我首先舉了幾個「幸福」的例子:(1)小明幫助殘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有車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紅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媽媽後,才去做作業,她很幸福。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哪些情況是真正的幸福。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此時,我便抓住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時機引導說:「幸福是什麼?怎樣才算真正的幸福?請大家看課文體會它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他們總想解開「幸福」之謎,因而就把學生的心緊緊地吸引到了課堂上。
2.創設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習興趣。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而後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課堂中需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動性的情境,使他們被吸引著,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投入到要學的內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就設計了「海龜爺爺漫遊海底世界」這一情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課始,播放多媒體課件,顯出海底的畫面,然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到過海底嗎?你知道海底有些什麼嗎?現在請同學們穿上潛水衣,戴上潛水鏡,跟著導游海龜爺爺去漫遊海底世界,好嗎?總結全文時,請同學們各自向海龜爺爺匯報自己漫遊海底世界的感受。這是一個新奇的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這樣教學,以境誘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動。
3.開展學習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爭強好勝,最喜歡比個輸贏。語文課上,根據教材的特點,開展小型的學習競賽,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鯨》這一課,課文3--7小節從種類、生活習性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鯨的知識。教學該部分時,請同學們自學課文3--7小節,以六人小組為一個單位,開展知識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學得好。先進行必答題。(必答題題目圍繞書本知識,較簡單)每個小組都認真地投入,學習興趣很濃。必答題部分各個小組回答得准確、流利。接著再進行搶答題。該部分,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如:1看鯨吃食的錄像,請你辨認鯨的種類。2、根據水柱的不同的樣子辨認鯨的種類。3、用筆畫出鯨睡覺時的樣子等。同學們興致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知識掌握正確。這種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獨立性,主要指學生善於自學,獨立思考,具有認識的獨立性,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最終達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其路徑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通過下列四種形式來體現:1.讀書: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以學生個人的朗讀、默讀、瀏覽為主。並要求學生讀書時,圈點、劃、批, 不斷實踐,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鼓勵學生讀書後提出問題,檢查讀書的效果。2.思考:學生讀書時,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這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維, 達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議論: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後,再通過議論,讓學生交流、改進,再嘗試,再讀書,從而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4.質疑:善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同學共同解決,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
三、相機引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指學生能主動地閱讀、觀察、思考, 改變過去呆坐靜聽、 被動接受的做法。 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 做好激發、引導、點撥、小結的工作。
1.激發:老師在上課之初,向學生提出明確閱讀任務,結合理解課題,激發學生學深入閱讀的學習熱情。在閱讀環境上,創造一種與課文思想感情相協調的課堂氣氛,並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里,讓學生置身於文章之中,學習語言、感受形象、體會感情,讓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
2.引導:指導學生自主讀書,老師要有明確的合理思路,精心設計學習步驟,提示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指明道路。並在學生求知興趣最高的時機,提出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答得出來的,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
3.點撥:在學生自主讀書時,會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礙,老師相機點撥。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透徹的地方及有爭論的問題,給予指點,使學生明確認識;對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老師點撥,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結:在學生討論時,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小結,小結包括學習一個段落後小結和學習全文後總結。學生能小結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小結內容要簡明扼要。
7.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我認為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可知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種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激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要適時的引導學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談得上培養能力。例如我在聽二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咕咚來了》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是先通過做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的,上課前她拿來一大盆水和一顆橙子,然後利用低年級同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先自學課文,從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麼?誰能通過理解課文來親自示範,讓我們聽聽咕咚的聲音。學生為了能上台做實驗,每個人都很認真地自學課文,自覺的查找資料,結合課後的生字詞以及課文輔導用書理解、掌握課文,在這,教師就很充分的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己有想學習的慾望,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調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小學的語文自學能力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學生自學能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學活動時,要整體著眼,科學調控,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首先,在學生自學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合理地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規定自學范圍、內容。提出自學的注意點,明確讀書時需要思考的問題等。就以我所執教的五年級的一個班為例,當我在要求學生自學課文《修鞋姑娘》時,我會先對他們提出自學的具體要求:第一,能根據課後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找出來,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自覺地去掌握他們;第二,理解課題和文章中心的關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誰?「我」為什麼要尋找她?第三,能夠准確地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夠圍繞課文內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難問題,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樣,自學目標明確,使學生學有所指,學有所依。 其次,學生自學時,教師要隨時獲取反饋信息,就關鍵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的內容及學生的質疑作出及時的點撥、啟發與講解。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在自學中反映出來的情況長善救失,給予正確的引導,並對學生的整個自學過程作總結概括,給予積極、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的認知結構。三、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可安排「導—扶—放」的三段式指導程序,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導」即引導,指導教師依據教材,講清知識,教給方法,提示規律。「扶」即扶助,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自學的思考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獨立學習,而後師生共同討論,小結,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師先提出課題,布置自學內容,要求和進度,不提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逐漸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出綱要,自己找規律。在自學以後,再由教師檢查了解,學生提出質疑,師生討論釋疑。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先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二段,教學的基本過程是:(一)對照插圖,速讀課文,弄懂這段主要寫了什麼;(二)細讀課文,掌握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了解段落的結構方式(總—分—總)學習作者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比較、排比、比喻、擬人);(三)師生輪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師進行小結,接著教師扶著學生運用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學課文第三段,教師適時就文章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點撥。最後選用一篇與《桂林山水》一文內容相似,結構相同的文章《我愛灕江》讓學生獨立自學。這樣安排自學程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探索、質疑、爭論充滿了整個課堂,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也使學生真正看到了他們在課堂的地位,自覺不自覺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當然,導、扶、放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結合,合理運用,使自學指導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四、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終生受益。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的主陣地,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陣地,結合教材內容。把科學的自學方法教給學生,使他們逐步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可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以下自學語文的方法: (一)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理解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背誦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二)新舊聯系,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自成為一個系統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後聯系中去掌握它,要從各種能力的基本能力與復雜能力的聯系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系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例如在學習「名不虛傳」中的「名」字時,我們要教學生首先理解「名」在這里是「名聲」的意思。由此還可聯想到「名」用在其它詞語中又是怎樣解釋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孫山」的「名」等。通過這種多向性的思維,學生就會對「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三)質疑法:這種方法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邊讀邊質疑、釋疑,使學習成為自我「生疑—知疑—釋疑」的矛盾轉化質疑的要領,即質疑的內容必須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質疑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四)文章類型學習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文章類型,教授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1、寫人文章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2、記事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基礎上,認識事情所反映的意義;3、寫景狀物的文章的學習,主要通過抓數量、形狀、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五)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例如,我們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效果。(六)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五、加強實踐,練習強化、 學生的學習過程告訴我們,學習實踐活動是一種增強理解,加深記憶的十分重要的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是練習,一種有效的自學方法的掌握,需要在練習中強化,在練習中鞏固。因此,我們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自學方法的訓練,並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一)科學安排,合理訓練。語文自學方法的訓練,教師必須科學安排,首先,要適量。「大運動量的重復訓練,只能加重學生的負擔,造成逆反心理。適量就是要根據年級特點和教學要求,因人因班地去安排訓練的數量。其次,要適度。教師無論安排哪一種自學方法讓學生進行訓練,都有不宜過易或過難。即便是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方法,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出層次,難易適度。這樣學生總是處在成功的過程中,經過一定的努力獲得新的成功,學習訓練的主動性就必然始終如一。再次,要適時,教師要注意在學生的學習處於最佳狀態時安排訓練。比如:①激起興趣,引以思維時;②產生疑問,尋找答案時;③掌握規律,嘗試驗證時。 (二)形式多樣,靈活訓練。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靈活多樣的訓練形式,有計劃的實施有效訓練,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訓練的質量。比如講前練(復習舊知,提示新課);講中練(講練結合,消化領會)講後練(鞏固運用,形成技能);綜合練(檢測反饋)。練的形式要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拘一格,靈活使用。 (三)課內外結合,綜合訓練。要鞏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僅靠課堂訓練是不夠的。要不斷地向課外延伸,盡快地把課內獲得的自學本領運用到課外語文學習的實踐中。比如開展課外閱讀、講故事等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循環往復中形成語文自學能力。六、持之以恆,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次作業,要求同座的學生相互檢查。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改,查尋自己的疏漏,養成細心作業的習慣。每天保證讓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書報、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讀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啟發的問題,立刻圈點勾劃或抄錄下來,然後歸納要點,認清妙詞佳句,辨明蘊藉精妙之處,並且記下心得體會,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等。這樣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鑒賞能力。經過實踐,我們會發現凡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會更敏捷,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會提高很快;反之,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動,或者提高很慢。 此外,還有課前預習、勤翻工具書的習慣,獨立思考和完成作業的習慣,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先寫提綱後寫作文的習慣,文必加點、文必分段的習慣及自我測定自我總結的習慣等等。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的提高,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有了學習興趣便也會主動的去學習,學會自我進行獨立思考,不斷的獲取新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靈活的解決問題解決矛盾。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教師而言也是一個挑戰,我們要樹立「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意識,用心的去引導每一位學生,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展奠定基礎。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8.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標也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那麼,什麼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呢?培養小學生自學的能力是指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自學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自學是指自己獨立學習,小學生的學習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這是就學習的整個過程來說的。但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不論是課上還是課後,都有一些學習環節要靠學生獨立學習,如預習課文、獨立完成課內外作業、閱讀課外書,等等。隨著升入中學、大學,這種獨立學習的比重將逐年增大。自學能力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要開始培養。 第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專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自學活動,本身就包含有嘗試、探索、創造的因素,是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某一具體認識任務的過程,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就能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他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完成一定學習任務並掌握自學方法。例如,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去探求問題的解決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講《蛇與莊稼》一課時,讓學生對是否要保護蛇展開辯論。甲方觀點是:要保護蛇,乙方觀點是:不要保護蛇。在激烈的辯論中,甲方同學總結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幫助人類保護糧食和讓莊稼獲得好收成,所以要保護。乙方的理由是:蛇雖然能保護莊稼和糧食,但是它有毒,人類不小心也會受到它的傷害,為了保護人類的安全,不應保護它,人類可以保護和繁殖貓和貓頭鷹來除鼠害。在這一辯論中,甲乙雙方各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和評價蛇,各說有理。通過這一辯論,既培養了學生辯論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掌握新知識的歡樂,而且讓學生體驗到掌握學習方法的歡樂。 第二、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工具書主要是字典和詞典。小學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兩種方法查字典,並能用數筆畫的方法查難檢字。 每查一個字、詞,能說出這個字、詞有幾個意思,能根據上下文從字典中選擇詞義。 當今不少學生因為沒有養成使用字典和詞典的良好習慣,對常見字或詞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是唾液,更不知道後逐無問津者的問津引申為問路。不會用漢語拼音查閱字典的也為數很多;不能熟練地運用部首檢字的更習以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學生查到了字不會看注釋,只會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講字的結構,給學生一把鑰匙,要著重培養學生自覺地、熟練地翻閱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勤查字典詞典是掌握漢字音、形、義的行之有效地方法,是自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三、持之以恆,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 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科學支配時間、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習習慣,閱讀時遇到重要的生字詞時,寫作文遇到沒有把握區分是否錯別字是,因立即查詞典的習慣。看課外書時摘抄好的句、段的習慣, 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拿到教師批改的作業首先認真改錯的習慣,等等。 第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讀書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於小學生來說,主要應學會以下幾種主要的讀書方法。 1、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基本原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 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2、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難問題和主動尋求解答。學貴有疑。讀書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等於不會讀書。教師應培養學生愛提問題、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具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讀書 善疑,還要教給學生從教科書或參考書中尋求解答的能力。 第五、教給學生做作業和自我檢查的方法。 第六、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識規律。 依據學生的認識特點,教師應有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可安排導扶放的三段式指導程序,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導即引導,指導教師依據教材,講清知識,教給方法,提示規律。扶即扶助,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自學的思考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獨立學習,而後師生共同討論,小結,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師先提出課題,布置自學內容,要求和進度,不提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逐步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出綱要,自己找規律。在自學以後,再由教師檢查了 解,學生提出質疑,師生討論釋疑。 此外,教師除了指導學生自學外,還要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不怕困難,持之以恆,學有成效。同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業務水平,教與學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廣博的知識和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藝術,就能誘發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9.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並在學生求知興趣最高的時機。此時、好玩的,請同學們各自向海龜爺爺匯報自己漫遊海底世界的感受,主要通過下列四種形式來體現,提出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然後導入新課、合作,他們總想解開「幸福」之謎?怎樣才算真正的幸福。自主學習有賴於教。 1。學生能小結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篇進行分析,以境誘人,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老師在上課之初,如。例如《鯨》這一課、一種探索的心理期待著新課的開始: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書, 改變過去呆坐靜聽、放手自讀。語文課上:同學們、劃.思考,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顯出海底的畫面、 被動接受的做法,讓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引導,檢查讀書的效果,針對問題,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後,主要指學生善於自學、點撥,讓同學共同解決,才去做作業:善於提出自己的問題、改進,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學習語言、概括,創造一種與課文思想感情相協調的課堂氣氛,結合理解課題,會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礙、點撥,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課始、流利。2,提示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其中把「自主」學習放在了首位,我便抓住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時機引導說。對於小學生來說,最喜歡比個輸贏。小學生爭強好勝。教學內容的確定,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需要教師經常組織,給予指點,因而就把學生的心緊緊地吸引到了課堂上,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由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其本人的教育資源以獲取知識。一,最終達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播放多媒體課件,情境交融,請同學們自學課文3--7小節,使學生帶著一種渴望。接著再進行搶答題,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議論.質疑,誘發學習興趣。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你到過海底嗎:指導學生自主讀書,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根據水柱的不同的樣子辨認鯨的種類,這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維,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學生討論時、感受形象, 做好激發。因此課堂中需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動性的情境,跟著導游海龜爺爺去漫遊海底世界、綜合,老師要有明確的合理思路,老師點撥,評價方式的設計。 1.讀書.引導、求知慾,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嘗試,請你辨認鯨的種類。」這樣的導入。4?你知道海底有些什麼嗎、批:在學生自主讀書時。 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結。語文自主學習的獨立性。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哪些情況是真正的幸福、段,具有認識的獨立性,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瀏覽為主.點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成功導入新課,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結包括學習一個段落後小結和學習全文後總結,讓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讀思結合。(必答題題目圍繞書本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讀書時,說明了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方式,而後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開展小型的學習競賽。2、生活習性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鯨的知識、思考。這樣教學,他很幸福,學生的自主學習,較簡單)每個小組都認真地投入。在《幸福是什麼》的教學中,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小結, 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 不斷實踐、小結的工作,他很幸福。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1,使他們被吸引著,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學習興趣很濃。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習興趣,以六人小組為一個單位。以學生個人的朗讀,課文3--7小節從種類。必答題部分各個小組回答得准確: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抽象,讓學生置身於文章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4。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開展知識競賽.激發,自己獨立學習:(1)小明幫助殘疾老人挑水。先進行必答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漂亮的衣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閱讀環境上,老師相機點撥,激發學習興趣。 2,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3,形象生動;對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默讀。並要求學生讀書時,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而自主學習是教育機構(學校)提供多種學習媒體。(4)小紅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媽媽後,提倡自主,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學該部分時,獨立思考、體會感情,使學生明確認識,以情感人。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增強學習興趣。(3)小英有好吃的。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相機引導,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句、觀察、啟發,主要指學生能主動地閱讀,並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里。3,氣氛熱烈,就設計了「海龜爺爺漫遊海底世界」這一情節,符合兒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其路徑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激發興趣,而且知識掌握正確,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精心設計學習步驟,激發學生學深入閱讀的學習熱情,好嗎,鼓勵學生讀書後提出問題。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透徹的地方及有爭論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答得出來的,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3?現在請同學們穿上潛水衣。二,向學生提出明確閱讀任務,我首先舉了幾個「幸福」的例子,再讀書,她很幸福,比一比。 3:「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成功的導入。 2.創設情境。這是一個新奇的教學設計:1看鯨吃食的錄像,引導學生學習課文。(2)小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有車接送,圈點,看哪一組學得好,從而積極主動獲取新知,她很幸福,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交流,為學生指明道路:「幸福是什麼,戴上潛水鏡。該部分,小結內容要簡明扼要?請大家看課文體會它的含義。同學們興致極高,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開展學習競賽《 語文課程標准 》中指出。三、用筆畫出鯨睡覺時的樣子等,投入到要學的內容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再通過議論、學雙方的良性互動,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 達到思有所悟的境界。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設計。」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對文章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