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
初中語文主要是培育學生的鑒賞能力.初中生正是充滿好奇的年齡,學生智力系統生成的關鍵時期.初中語文課程主要開發學生的心智水平,只要學生在這個階段打好閱讀鑒賞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感知世界、充實生活.語文鑒賞是一把開啟智慧的金鑰匙,學生可以從中吸收中華文明的精髓,從而為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打下牢固基礎.所以,培育初中學生鑒賞能力非常必要.
一、讀懂文章,訓練語感,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對文學作品的鑒賞的第一步就是要對文學語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由字、詞、句、段落組成的,能將文章中的字、詞、句讀懂是鑒賞文學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還需要老師對一些困難的詞句進行指導。特別是對於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現在的漢語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詞還有多種詞義和用法。在這方面,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要對詞句分析透徹,找出一些規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學,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學生只有將文章中的字、詞、句的意思掌握精確,才能運用的熟練,從而進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讀懂文章之外,朗讀訓練也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於審美對象是以課本為主的,所以課文內容就是學生聽到的、看到的和嘴裡讀到的最直接感知材料。而朗讀則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能夠激發美感,感受作品意境。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腦海中會浮現出自己所閱讀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這樣就會使得文學作品變得鮮活、立體。多次對文章進行朗讀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從而也能加深對作品思想感情的體會。朗讀訓練不僅能提高語言感受力,還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在朗讀文章的時候,不僅要語音準確、語句清晰,還要做到聲情並茂。只有在朗讀時讀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了解作者與創作背景,積累文學作品常識,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對文學作品作者的了解應該算是積累文學知識的一部分,因為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必須要掌握作者的基本情況,那樣在要對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進行鑒賞時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文章。但是在對一篇文章進行鑒賞之前,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之外,還要對作者當時的思想和心境進行了解,那樣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文學作品是現實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者用來表達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意見態度。因此,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風貌,同一時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思想與情調,而同一個作者也會因為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其文學作品也會有不同的感情。所以,在鑒賞文學作品之前,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是必備的功課。
文學作品的鑒賞除了需要對文章進行閱讀之外,還需要掌握文學作品中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因為在鑒賞文學作品時,還要對主題、材料、語言、等進行鑒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多講給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基本知識,只有學生積累了鑒賞文學作品的知識和材料,才能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三、體驗情感,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能力
審美理解力是主體對美的對象的分辨和評價的能力。文學作品是美的載體,每一篇都體現著各自不同的美的內容。有的歌詠偉大,有的歌詠平凡;有的歌頌善良,有的歌頌純真……鑒賞文學作品,必須真正進入作品的生活場景中去,從人物的喜、怒、哀、樂中體驗作者的愛憎感情。例如:品讀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就應當從小弗朗士的思想動態中去體味其情感世界。小弗朗士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法語,從怕老師到理解老師、同情老師,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這一系列的變化的原因就在於——他很快就要做亡國奴了。態度的變化,就在於其思想感情的變化。反之,缺乏對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切體驗,是很難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礎上,體會出哪怕是一個嘆詞或者一個破折號的豐富的潛台詞。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詞一句,只要審美主體加以想像,無聲的文字元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無形的畫面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隱匿於字里行間的美就會自然地跳脫出來。文學作品的賞析吟讀必須拓展思維,展開想像的翅膀,達到審美求真的願望。在指導學生閱讀欣賞時,應盡可能地將作品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接軌」。這種「接軌」要求恰當地融入學生社會生活和課餘生活的內容,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如賞析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必須理解作者的思想基調: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然後驅動想像去理解,作者為何問「天」、問「月」。同時,要展開自己的想像的翅膀,在神話般的境界描繪中,構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人生哲理的探求,從而體味作品強烈而又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和風格。
⑵ 低年級小學生對詩歌的鑒賞應達到什麼水平
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背誦
日常的語文教學是學到詩歌講詩歌,考到詩歌講詩歌,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引導學生真正的熱愛詩歌,也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長期堅持背誦詩歌就像長期吃飯,營養會一點一滴補充身體。所以在詩歌教學的時候重視詩歌背誦,在其他單元可以弱化詩歌背誦但不能停止詩歌背誦。詩歌教學的時候可能是每天背誦一首詩,不再是個教學單元,我們可以一星期背誦一首詩或者一星期背誦一個詩歌名句也行,總之不能停止詩歌的背誦學習。
再者,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長期的誦讀有助學生培養語感,熟悉古典文化,積累豐富的認知經驗,對學過的知識不自覺加以運用,養成觸類旁通思考的習慣。
二、積累古典詩歌意象的含義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態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以折柳表惜別。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徵堅貞高潔的品質。以梅花代表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的形象。以松象徵堅貞高潔。以蓮代表愛情。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徵。杜鵑是凄涼哀傷的象徵。以鷓鴣鳥表達離愁別緒。鴻雁代表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意象的含義是理解古典詩歌的一把鑰匙,正確把握詩歌意象的含義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詩歌的光明大道,要善於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這把鑰匙。
三、歸類識別詩歌的情感
贈友送別:一般是叮囑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捨的感情或別後的思戀。例如: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詠史懷古:一般是憑弔古人的人或事。對人,或表達緬懷之情,或追慕古賢,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邊塞征戰:一般來說,邊塞征戰詩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壯麗主題的比較少,而表現對戰爭的厭惡,表現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的比較多。
山水田園: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代表詩人:陶淵明、大小謝、王維、孟浩然。
寫景抒情:即詩人因所見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種感觸,於是描繪當時的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抒寫對美好景物的喜愛和贊美、表達自己的喜悅和陶醉較多。當然,傷春悲秋的詩也不少,也有借凄涼的環境表達自己的孤寂惆悵、苦悶之情。其實「寫景抒情」幾乎是每一首詩必用的手法。
詠物言志: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往往是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或表現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例如: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學生將每類詩歌都記幾首代表作,如果讀別的詩歌可以根據意象判斷這首詩歌屬於哪一類,又屬於這類中和哪一首風格近似的作品,然後再各根據其個性深入解讀,這樣讀詩歌的難度就降低了很多,學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以寫促學
要想牢記一個原理,最有效的是運用。所以我們不妨從運用入手,即寫古典詩歌入手引導學生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對學生來說寫古典詩歌也許是一件難事,不要緊,我們可以放低要求,比如讓學生有意識運用學過的意象組織詩歌,表達情感,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格律上,而集中在對意象的運用,情感的表達。老師在學生寫作詩歌時不要指手畫腳,要讓學生自我評判,讓同學互相評判,這樣會增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的愉快。
⑶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一、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
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同時教師評價學生又是鼓勵學生「我要學、我愛學、我樂學」的手段之一。
(1)教師平時對學生讀書應有鼓勵性的評價。比如在教學漢語拼音時,因為學生剛剛接觸,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拼音,並且在學生順利讀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大家讀得很標准,你們的記憶力真強,老師小時候記拼音可比不上你們。」
(2)關注學生寫字時的評價。小學階段寫字端正美觀尤其重要,而低年級學生是練習的關鍵時期,鼓勵學生寫好字就非常值得重視了。比如在教學《詠鵝》一課時,指導學生學寫生字「向、白、毛、紅」字時,我曾給予學生這樣的評價語言,「你寫的字又端正又漂亮,連課本里的白鵝看了都抬高頭欣賞你寫的字了」,「看,你的作業多麼清楚整潔啊,就連清澈見底的小河也為你歌唱」。
(3)著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評價。對於剛入學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明顯應排在首位。因此,我特別注重在日常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例如:「你看這位同學的眼睛裡一直跟著老師轉動,他聽得多麼認真啊!」「這位同學的寫字姿勢端正極了,讓我們也像他一樣,好嗎?」這樣,通過教師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評價,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往好的方面發展。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的能力
學生之間的評價,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優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曾強相互間的交際能力。所以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最為頻繁。
(1)培養學生對他人讀的評價。比如,老師在教學《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一課時,指名叫學生朗讀,讓別的同學認真聽,聽完後對這個同學進行評價。學生給予了這樣的評價:「他讀得很有感情,顯得特別有愛心」,「他讀得很流利,但聲音有時候不夠響亮」,「他有些字讀得不夠准確,如『房子』字他沒有讀輕聲」等。
(2)培養學生對別人書寫的評價。比如,在上寫字課的時候,老師叫一個同學上黑板寫「國」字,讓其他同學認真看,然後作出相應的評價。「他把字寫在田字中間,位置寫得很正確」,「他寫得很認真」,「寫的豎不夠直」,「他先封口後里頭,筆順寫錯了,應該先里頭後封口」。
(3)培養學生對別人表演的評價。例如,當學生表演完《坐井觀天》的時候,可以讓別的同學作出評價。這個時候他們就喜歡模仿老師,像小老師一樣去評價別人。「他說的話很形象,好像一隻什麼也不知道的小青蛙」,「他說話的聲音不響亮,小鳥都聽不見」,「他真大膽,表演得很好」等。學生之間這種互評方式有利於學生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三、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自評
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生獲得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表現作出判斷,學會自評。
例如,在教學完S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春天在哪裡》時,在班上舉行了「春之歌」朗誦比賽。我先請一個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朗誦,然後讓這個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作出判斷。開始這個學生只會說:「很好」或者「不好」之類概括性評價;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引導,學生已能作出「我讀得很有感情」、「我的聲音不響亮」、「我讀得不夠流利」等較客觀、具體的評價了。正當這時有些學生因為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而遺憾時,我卻讓他們一個個輪流出來朗誦,並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這樣,通過學生的自評有利於學生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自我鑒賞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與不足,使學生形成對學習語文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因此,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提出矯正的建議,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所體驗和收獲。
⑷ 提高小學生語文理解感悟能力的有哪些
你指的是閱讀方面的感悟能力?我高中以前的閱讀能力也是很差很差,但通過一內些措施,高考時語文成績容還不錯.如果單指應試能力,你可以找到歷年各省高考語文的真題和答案,做題,看答案,好好揣摩答案和你的想的區別在哪裡,差距在哪裡,此類題目一般的解答格式是什麼,針對某些類別可以熟記一些套語,比如詩歌鑒賞中要求解釋某個字用得好,格式一般為:本義,引申義,在句子中含義,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等.我感覺這樣收益最大.另外擁有良好的基礎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尤其詞義,非常有利於你理解句子.閱讀題目不需要做很多,關鍵是要每個好好揣摩一下,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你離答案越來越近.
⑸ 小學生對優秀語文老師的評價
1、該同志在教學中任勞任怨,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敢於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常規,進行大膽的教育教學新探索。她教學思維新穎,教學方法獨特,取得了顯著的教學實績。她所教的xx級班、xx級班英語在兩結合考試中位居全縣第一;級班、xx級班、xx級班、xx級班在兩結合考試中位居全縣第二。xx年月與xx年月,她指導的……、……、……等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分別獲國家級一、二等獎。學校對教師的評語。
2、該同志積極參加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訓,多次承擔學校的公開課,很注重教學反思,是一位上進心強的教師。在這一年裡成長很快。
3、xx老師他功底深厚,具有較高的藝術素質,為人師表,深受領導的器重,一直以來委以重任,擔任高三美術教師。他肩負重任,樂於奉獻,把青春獻給黨的教育事業;他師德高尚、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培育出滿園桃李。善教樂教,深受師生尊敬為了完成上級、學校交給的任務,***老師全身心投入教科研工作。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不斷探究新課標理念和教學方法,注重「示範、討論、評講、實踐」四結合,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討論式教學,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通過課內外練習,提高學生繪畫的基本功;通過參加畫展觀摩和臨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
4、該同學在實習期間擔任副隊長職務,除了教學任務外還與隊長共同配合處理實習隊其他的相關事項,時刻關心實習隊的整體情況並且表現積極進齲在教學任務方面從備課、講課、課後反思、說課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現。學校對教師的評語。
⑹ 怎樣提高語文鑒賞能力
首先要大量閱讀。積淀是閱讀的基礎,只有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才能逐漸形成較強的語感。有的同學很注意語文課本的閱讀,尤其是很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這固然是好的,但只著眼於個別「範例」的咀嚼顯然是不夠的。要想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所謂「功夫在課內,提高在課外」。
其次,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讓自己完全處於主動支配的地位,通過閱讀思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膚淺的認識深刻化。通過聯想和想像,使文字傳達的信息形象化、個性化,從而對作品的內容得以確切的理解。我們不僅要領會文章其要旨,探究其精華,而且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切身體驗其精神實質,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這才算是真正地讀懂了。閱讀時最好能把書中的精彩片斷摘錄下來,把自己的體會感受寫出來,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作品做出客觀的評價。這樣的閱讀既能積累豐富的知識,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對提高閱讀能力和語文素質大有裨益。
第三要掌握閱讀的規律。對於任何一種文體的文章,我們都要搞清楚作者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和為什麼寫,這是閱讀的一般規律。不同文體有不同特點,這是特殊規律。比如記敘文,要抓住記敘要素、敘事線索和語言的生動性;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徵、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和語言的准確性;議論文要抓住論點、論據、論證和語言的嚴密性;小說要抓住人物形象、環境描寫和情節發展;詩歌要抓住意象和凝練的語言;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等。
第四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可根據閱讀的需要,適當地選擇精讀和略讀的方法。朱自清在講到散文欣賞時曾說:「緩緩的細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讀才能品嘗出其中的醇濃的汁味。略讀一般適用於內容比較簡單的文章,這種閱讀方法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最大限度地獲得信息量。別人總結過的種種閱讀方法,我們不妨可以借鑒一下:提綱法、標記法、摘句法、標題法、結構法、提問法、游覽法、串讀法、跳讀法、逆讀法、背誦法等等。應考對策:
中考現代文閱讀題主要考查閱讀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要重視文章的結構及其內在聯系、情感和態度、表達和修辭(不僅僅指修辭格的運用),要特別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要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還要關注各學科之間的整合等等。
要合理地安排閱讀步驟。一般要經過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循環往復。拿過答卷,不要急於看問題,第一步,要通讀全文,疏理信息,整體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這一步要掃清閱讀障礙,了解文體特徵和主要內容,有能力的考生會同時把握文章結構。第二步,要認真揣摩要回答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篩選信息,進行周密的分析、綜合、鑒別、聯想和想像,得出結論。要特別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則需要用自己的語言精心概括。第三步,應從整體上將文章的內容再疏理一遍,反饋信息,察補缺漏,完善答案。
閱讀試題中的開放題旨在考查創新思維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考生要學會從多角度進行探究性和體驗性閱讀。創新思維是指在閱讀中不迷信成見,敢於提出疑問,能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做出客觀的評價。重要的是通過分析產生有個性的創見。
⑺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對兒童詩的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
大多兒童詩有韻可壓,節奏感強,旋律優美,不僅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很容易記誦。在跟他們年齡相當的時刻,抓住時機讓學生多讀兒童詩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美的追求對藝術的鑒賞能力,而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很有好處,能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小學階段,在語文教材中穿插了很兒歌兒童詩,這些有的是用優美簡潔的文字描繪自然景物的,用聲情並茂的聲音演繹,配合掛圖插圖,結合畫面想像誘發聯想,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優美。 一 兒童詩欣賞內容 (一) 語言美 兒童詩採用的語言淺顯易懂,凝練簡潔。有的詩讓我們感受到無限的童真童趣,有些詩讓我們感到兒童眼中世界的獨特,有些詩讓我們充滿深刻的記憶和感動。這些生動優美的句子,同樣然我們能感受語言強大的魅力。如高洪波的《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帶著一串花苞,/牽著萬縷陽光,/悠啊,悠――/悠出聲聲春的歌唱。簡單幾個字就把一個陽光燦爛溫暖的春天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用牽字極其巧妙,陽光居然是可以牽的,就像一個聽話的寵物,寫出了兒童與春天的熟悉、和諧、親密無間。再比如《春分》:凹面鏡般的天宇/緊扣著大地/ 這塊不透明的玻璃/太陽用光焰的掃帚/掃除著冰雪那冬天的足跡 藍天在孩子眼中是一塊純凈的玻璃,太陽掃射出的光芒就像是掃帚,比喻恰當且又很獨特。 (二) 韻律美 兒童詩歌在形式上,很重視韻律美,主要表現在押韻、節奏。整齊的韻腳就像是縫制精美的衣裳,這些詩琅琅成誦,記憶深刻,深受小讀者的喜歡和好評。輕快的節奏,錯落有致的句式,使詩歌具有較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例如:高洪波的《我想》, 林煥彰的《影子》等詩歌中那鮮明的節奏感,都給人以讀詩如唱的明快感覺,使兒童在讀詩之時就搖頭擺尾,翩翩起舞。 (三) 建築美 建築美的要求雖然不是那麼嚴格,在字的數量與排列上整齊、漸變首先給人視覺上就形成一種雷電般襲擊般深刻的印象。在字的數量與排列上整齊、漸變會容易琅琅成誦,這實際上要求作者也是有一定的功底的。如:俄羅斯詩人馬依科夫的《搖籃歌》。 (四 )想像美 兒童天真爛漫,好奇聰敏。春天能喚醒枝頭的花苞;太陽會開出燦爛的花;夜晚能在睡夢中長翅膀;能坐上月亮船看星星。想像是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很好的感受作品所表達的事物,場景,情感。能很輕而易舉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中,甚至意境中。這也是為什麼想像越奇妙的兒童詩,兒童越感興趣,越喜歡的原因。 如詩歌舒蘭《 蟲和鳥》:我把媽媽洗好的襪子,/一隻一隻夾在繩子上,/繩子就變成了一隻多足蟲,/在陽光中爬來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條一條夾在繩子上,/繩子就變成一群白鷺鷥,/在微風中飛舞,飛舞。詩人緊緊抓住本與喻巧妙構思,大膽想像,極力誇張,一句句生動有趣的詩句奇特,想像豐富,充滿童趣。 (五)人情美 兒童詩歌不僅僅只是靠形式或者描繪美麗的風景敘述美好的生活來吸引讀者。很多兒童詩在塑造兒童身心,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愛國教育上也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我變成風》如果我變成風就到媽媽工作的地方/替媽媽把臉上的汗珠一顆顆吹乾。再比如《心靈上的一顆美人痣》:媽媽貼一顆美人痣在女兒五歲的額頭 /同時也貼進了自己的心靈/小女孩突然讓老太彎下腰/她取下額上的美人痣貼在老太的額頭 /並說了聲奶奶‘六一節快樂’ 。 二 兒童詩欣賞方法 兒童還處在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學習理解感悟上都不及成人。在學習一般性的文章時有時都不能准確恰當。是不是在小學階段兒童就不能夠和不適合去欣賞兒童詩呢?當然不是。兒童詩歌教育是通過優秀的兒童詩歌促進兒童智力發展,陶冶兒童高尚情操,培養兒童良好個性特長的一種教育活動,是一個兒童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美育過程,也是一個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訓練兒童詩歌語言表現力的重要學習過程。怎樣才能較好的讓學生能夠准確把握詩兒童詩的內容,喜歡甚至深深愛上兒童詩呢?(一)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語文老師在指導欣賞時在讀字上也要費點心思。通過自讀、合作讀、教師泛讀,提高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如組詩中一首《句號》清晨的風吹過這片草地/草葉兒搖過來搖過去/ 搖落趴在上面睡覺的 /一隻瓢蟲 /這只瓢蟲太困了/ 趴在草根旁/還在呼呼大睡著/ 動也不動 用優美簡潔的文字描繪了一幅自由自在安逸舒適的自然之境。教學時,教師利用輕淡淡的語氣,緩慢輕松的節奏,聲情並茂的演繹,用聲音再現自然之境,誘發他們去想像,感受自然之美。能逐漸培養出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二)多觀察,調動多種感官 大多數詩通過朗讀吟誦就能較好的理解,明白作者所表達的意思。但小學生由於年齡小,閱歷有限,很多自然之物都沒有見過,更別提有些思想性的抽象性的概念性的東西。在兒童詩歌中有些時候也會採用象徵這樣的寫作方式,要想讓小讀者較好的理解哪又該怎麼辦呢?這就要多觀察,觀察是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一種查看體驗活動。觀察是一種非常直接的獲取對外界事物認識的一種途徑。它簡單,直接,深刻。在觀察中較好的指導,把握事物的屬性,就能對一些有深度意義的詩有一個准確的理解。如觀察蜜蜂是勤勞的,蝴蝶是優美的,蒼蠅是丑惡骯臟的,菟絲子是貪婪的。拓展到其他的感官,認識下水溝的水是臭的,梨子李子橘子是甜的,草地是軟軟的,風是柔柔的。如欣賞餘光中的《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郵票是傳遞的感情媒體,船票是離開一地到異地的憑證,墳墓是死亡的代表。一步一步學生已經能理解整首詩的意思了,雖然還不是那麼深刻。 (三)創設感興趣的活動和激發想像 嘗試著用畫、想像、交流、游戲的方法,來加深對兒童詩的理解,這要比光讀光聽的效果更好些。在欣賞散文詩的探索過程中,注意教材的設計,設計出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感興趣的活動。在充分了解每個兒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把小學生放在主體位置精心設計活動,孩子們才能主動參與活動。例如:我在設計欣賞學生自創詩《清晨》活動時,活動的每個環節我都注意從怎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這一點考慮。一開始,我就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來講述清晨的一些景。緊接著,我就在不出現圖片,不作任何暗示的情況下,讓他們完整欣賞詩歌兩遍,讓幼兒充分地整體地感受詩歌中的語言美,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然後,藉助自己的認識和想像,讓他們自己根據自己的理解認識欣賞所得把詩歌中描畫的景說出來,畫出來。甚至有些詩歌還可以配樂編成舞蹈,讓學生來跳一跳。等等這樣的活動,達到了不給學生們任何負擔,讓學生在玩中學,實現了玩與學的統一。讓孩子對欣賞兒童詩活動越來越感興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兒童詩歌的創作 兒童詩是指結合兒童成長發育特點和心理特點,為適合兒童的閱讀欣賞學習,專門為少年兒童創作的詩歌。兒童的心理和年齡決定了兒童詩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兒童詩,措詞簡潔明白,語句精煉易懂,內容豐富多彩,寫作方式靈活自由。因此,可以引導兒童仿編創作兒童詩 。(一)摘抄 摘抄可以積累語言,幫助打開詩的大門。我曾設計過這樣的課外教學活動。活動課上,孩子們都帶來了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小詩。在摘抄詩句中,學生能夠對兒童詩的段式,句式,寫作方式讓有更多的認識。我們要引導孩子們多欣賞童詩,熟讀童詩,在日積月累中為寫詩打好基礎。 (二)兒童詩常用修辭方法練習 兒童詩常用修辭: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詩歌又不比一般性的作文那麼通俗詳細。要想兒童寫出較好的充滿童真童樂活潑有趣的作品,應該讓他們學會使用前面提到的修辭方法。 例如寫擬人句:下雨可以說哭泣;向日葵繞著太陽轉可以說是追逐。寫排比句:我想――我想一年四季是春天,我想成為天上的一片潔白的雲,我想帶著爸爸媽媽去遊玩,我想為困難孩子伸出一雙手等等。 (三)走近詩模仿、改編、寫作 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應的吸收能力構成可塑性,兒童在這方面是遠遠超出我們成人的。兒童模仿和吸收能力的驚人。《假如我有馬良的一支神筆》孩子們最在理解原作品的基礎上,要想提筆創作,可以嘗試在句型上改詞,還有用詩歌的原有結構繼續發揮,或者向孩子提供一個想像線索,引導兒童自己完成詩歌的創編。兒童遠遠要比我們想到的要活躍,在詩歌的創作的原野上他們更能夠自由馳騁自在飛翔。一旦打開孩子想像的閘門,孩子們天真的想像如浪涌動如雲翻滾。 要想讓孩子真正學會寫詩,僅僅靠模仿還是遠遠不夠的,兒童是閱讀大自然的忠實讀者,是能夠與事物對話溝通的使者。生活的色彩斑斕多姿多彩是孩子們良好的創作園地。他們在接觸周圍世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新鮮、奇特的想法,會創造出許多生動、鮮活的形象。教師如果及時引導發展兒童創作詩的才華,很有可能他們就是未來偉大的詩人。例如,觀察秋天,帶孩子們在校園里散步去田野看看。讓孩子們發現秋景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你第一次新鮮的發現。當時可以把自己觀察到的一景一物用優美字句組織成一首詩;也可以回到課堂或家裡把自己的親身體驗跟想像的意象或創造的意象結合,描繪出比自己觀察到的更美的意境。生活中處處是詩,一草一木一事一感,都可以表達。 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要善於挖掘和激發。詩也是生活中的日記,成長的腳步,讓我給孩子們一片廣闊的天空,讓孩子們乘著想像的翅膀遨遊。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兒童詩是這個國度里萌發的一株嶄新的綠植。在詩歌的欣賞和創作中國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理想,他們的道德要求,他們對未來的展望。
⑻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的閱讀習慣的好壞和閱讀欣賞能力的高低,無不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關。
為此,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特別是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堅決糾正漫無目的式的隨意、消遣性的閱讀和淺嘗輒止式的一般、了解性閱讀,積極引導學生把閱讀過程變為一次體驗和發現的旅程,教會學生欣賞性閱讀的方法,以積極的審美心態,集中全部的心志去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每一篇閱讀文章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理,觀其「言」,品其味,悟其神,使閱讀成為一種精神體驗,一種審美欣賞,正如《語文課程標准》所指出的語文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里,我結合教學實際,就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欣賞能力談一點認識。
一、賞事由,激情感
小學教學對象是兒童,兒童的情感世界純真多彩。帶領孩子們在課文表達的情感世界裡遨遊,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閱讀是學生情感隨著教材感情起伏、推進、延續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種內驅力,驅使學生充分體驗情感、激發情感,真正接受情感教育和情感熏陶,使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欣賞好文章,總能讓人如痴如醉。為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努力感受和體驗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在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搭建作者與讀者之間溝通情感的橋梁,使學生真正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如指導學生閱讀《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慘遭毀滅的歷史後,感悟作者謀篇布局的用意所在,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情感同步,就能夠很快地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憤恨,從而深刻地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深受歌頌祖國燦爛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
二、賞人物,評美醜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刻畫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認識、鑒賞、評判人物,從人物形象和人物對話中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之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如《金色的魚鉤》是一篇典型的人物特點突出課文,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特徵閱讀,不僅會使學生懂得指導員對紅軍戰士的關心和老班長忠於黨忠於革命,舍己為人優秀品質,激發對指導員和老班長的贊美之情,更會從中深刻理解和體驗表現長征時期紅軍官兵的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
三、賞景色,品意境
由於小學生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需要閱讀的一些課文特別是一些詩詞所蘊含的深邃意境,往往理解不深、品味不夠。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這類課文時,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根據事物的發展,憑借學生熟悉的有關情境,聯系生活實際,不斷引導體味文章所表達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指導學生閱讀時,要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可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仔細閱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四、賞語言,解寓意
小學階段,學生涉獵的許多課文用字精練傳神,句式優美多樣,語言凝練生動,其精妙之處在於既生動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寓意和感人的色彩。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認真推敲、欣賞優美的語言方法,更要教會學生在欣賞中准確理解作者的寫作寓意,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交流。如《桂花雨》這篇課文,文字優美,情味十足。在閱讀教學時,我採取引導學生帶著「文章中有一句話特別有滋味,而且是越讀越有味,你們讀後誰能說出是哪句話?」這一問題閱讀,這樣,學生就能通過閱讀品到了「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的寓意:對家鄉的愛,家鄉人民的愛。《桂林山水》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非常講究,語感朗朗上口,作者優美的語言把桂林水的「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性閱讀,就會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領會作者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和贊美祖國山河的深刻寓意。
五、賞語意,明事理
閱讀過程是一個迅速欣賞和把握作者語意的綜合性心理過程。離開對語意的欣賞理解,語言其他內含的欣賞就沒有基礎。為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必須著力從這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培養。通過實踐與訓練,讓學生學會結合上下文和全文,感知詞句、語段的語言意義及其與全文的聯系,由表及裡地感受其豐富的內涵和事理。如閱讀《白楊》一課時,既要引導學生理解白楊的特點高、大、直的語意,更要使學生深層次地明白父親是在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這樣一個事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他們永遠像白楊一樣,不屈地挺立在荒涼的大戈壁上,永遠那麼正直、那麼高大。
六、賞寫法,學表達
閱讀的過程應該是對寫作方法的感知與掌握的過程。《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葉聖陶也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可見,閱讀對學習表達方式是最有影響力的因素。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不僅要指導學生欣賞課文內容,也要教會學生欣賞寫作手法,特別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欣賞課文中的句式、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思路和結構等,以提高表達能力。如《桂林山水》中描寫山、水景色,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多種寫法,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領悟這些描寫方法,感悟「總起――分述――總結」的結構、寫作技巧和表達方法,能使讀和寫很好地統一起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閱讀《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時,引導學生遵循文章結構的基本規律,認真閱讀課文, 仔細欣賞課文的層次結構,領悟抓住事物特徵, 從整體到部分,一層一層描寫敘述方法,能潛移默化地理解作者的布局謀篇思路,掌握構思文章的方法,逐步提高寫作表達能力。
閱讀是個性化的認識活動,小學生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既需要感情的體驗,又需要思想認識的共鳴。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閱讀時,要努力搭好學生與作者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搞好作者思想與學生思想「碰撞」的對接,促進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實現認識和思想的變化與飛躍, 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