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與朱元思書》翻譯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消失了,天和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盪專,隨心所欲,任意屬讓船向東或向西。從富陽到桐廬,大約一百里,全部是奇異山水,在世上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景色。 水都是青碧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都能看見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也能一直看到底,沒有阻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浪濤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綠茂密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相向上,競相向高處和遠處生長,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成千上百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岩石,泠泠地發出(清脆的)聲響。美麗的百鳥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猿猴也叫個不斷。(像鷹飛翔鳴叫在天空)追逐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嚮往功名利祿的心;(忙於籌劃治理俗世事務)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都讀8年級給我吧
B. 與朱元思書的字翻譯
譯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煙霧都消散盡凈,天與遠山都顯現著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隨水流漂浮游盪,任憑船兒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大約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異的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綠潔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江底游動的魚兒和細沙碎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潔白的急流比箭還快,迅猛的大浪像飛奔的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這些山巒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競爭高低,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沖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清越的泉聲。美麗的百鳥相向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時間地叫個不停,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那些像老鷹飛到天上一樣(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想望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注釋
(1)《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82版)卷七。本文為作者寫給朱元思講述行旅所見的信。一作《與朱元思書》。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藝文類聚》里。 書:信函 (2)俱:全,都。 (3)凈:消散。 (4)共色:一樣的顏色。共,相同,一樣。 (5)從流飄盪:(乘船)隨著江流漂浮移動。從,順,沿。 (6) 任意東西: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願,時而向東時而向西。東西:方向,在此作動詞,向東向西。 (7)自富陽至桐廬:此句中的富陽與桐廬都在杭州境內,富陽在富春江下游,桐廬在富陽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從流飄盪」。則應為「從桐廬至富陽」。自:從。至:到。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8)獨絕:獨一無二。獨:獨特。 絕:妙到極處 (9)皆:全,都。 (10)縹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綠色。 (11)游魚細石: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12)直視無礙: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這里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於箭」,比箭還快(勝過箭)。 甚:勝過。 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於」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馬。 (17)寒樹:陰森森的樹。寒,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 (18)負勢競上:這些山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 負:憑借。競:爭著。上:高。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19)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山巒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邈,遠。這兩個詞在這里作動詞用。 (20)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山峰。 (22)激:沖擊。 (23)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24)好鳥相鳴:好,美麗的;相鳴,互相和鳴。 (25)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6)千轉(zhuàn):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轉,同「囀」(視版本而定),鳥婉轉地叫。這里指蟬鳴。 (27)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 (28)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里比喻在政治上追求高位。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戾,到達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30)經綸世務者:處理政史事,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經營。經綸:籌劃、治理。 (31)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反:同「返」,返回。窺:看 。 (32)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33)在晝猶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 晝:白天。猶:好像。 (34)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陽,陽光。 見:看見
C. 八年級初二語文文言文21(與朱元思書)~~30(古詩5首)的教參翻譯
21 與朱元思書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這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但與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而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該文最早見於初唐人編的《藝文類聚》,這本書在選輯作品時,往往是根據不同專題的要求進行摘錄。因此,現在我們讀到的《與朱元思書》,也許並非是吳均與朱元思信的全文,而僅是作者描繪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麗景緻的一段。
課文中,作者先總敘了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風煙俱盡,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這樣天朗氣清的壯麗背景中展開。「從流飄盪,任意東西」,不僅寫出了江流宛轉,隨山形而變,江上小舟,順流而下,隨流飄盪的情形,更表現了作者陶醉於美好大自然的閑適隨意心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見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說是本文所寫山光水色的一個總體特點。下文自然就轉入對山之奇,水之異的描寫了。
平靜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見底,游魚細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馬,勢不可擋。誇張比喻中,水之異盡現。兩岸峭壁,皆生寒樹,層巒疊嶂,爭相競高,直入雲天,動態比擬中,山之奇畢呈。然後從聽覺寫泉音、鳥鳴、蟬嘶、猿叫,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交響曲,令人神往。於是,作者不禁觸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最後四句,仍結在寫景上。清幽淡雅,餘音繚繞。
二、問題研究
1.關於書信中的景物描寫
六朝文人在往還書信中好用景語作點綴,其作用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動對方,例如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寫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就有引起對方故國之思,促其早日歸順朝廷的作用。另一種是借景物烘托寫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偽托的《李陵答蘇武書》,其中「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這一段,就有力地烘託了寫信人獨居塞外、不得歸國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見,書信中的景物描寫也是有意而為,是服務於書信的宗旨的。至於吳均此書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全文,難以臆斷;如果僅就這段景物描寫而言,其要害當在「飛戾天」兩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對朋友婉言相勸,希望他早日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
2.關於文章的體式
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駢體文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初期的駢體文,多數是偶句,亦稱駢句,個別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數整齊劃一,但並非對仗。到後來發展成「四六文」(亦稱「駢四儷六」),對字數和對仗的要求就變得嚴格起來。本文前兩段中,「風煙」兩句、「從流」兩句、「急湍」兩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駢句;其餘都不是,可以視為初期的駢體文。
3.課文語句質疑
桐廬在富春江上游,富陽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遊既是「從流飄盪」,則當雲「自桐廬至富陽」,而信中作「自富陽至桐廬」,是否筆誤,因不了解作者當時實際情況,難以確定。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通過背誦,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增加對文言文的語感。本文語言優美,而且多用駢偶句式,應該比較容易成誦。
二、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裡,「異」在哪裡?
設計此題,意在使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體會作者寫景的妙處。同時,這也是一道口頭表達的練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內容。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三、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動手改寫,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的語言特點,與上一題口頭表達的練習相得益彰。改寫時不必局限於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歷代關於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學建議
本文可用一課時指導學生自讀。
這是一篇美文,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於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
朗讀的指導,總的說來,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使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啟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後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凈」的日子並且自雇小船出遊;作者說「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也可能引起爭論,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難點是「飛戾天」兩句。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有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穆克宏)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於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贊賞。天監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後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入為奉朝請。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後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後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可供參考。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
《吳朝請集》三卷附錄一卷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
《吳朝請集》一卷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吳朝請集選》一卷,清代吳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本。嚴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輯錄其文有《與施從事》、《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十三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十輯錄其詩有《贈王桂陽》、《山中雜詩》、《答柳惲詩》等一百四十七首,較為齊備。
吳均的詩文,《文選》一首未選。不知是不是與梁武帝「吳均不均,何遜不遜」的批評(見《南史》卷三十三《何遜傳》)有關。吳均的駢文成就較高,他的《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都是傳誦很廣的名作。吳均的詩和文一樣,多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藝術成就。另外,他還有《續齊諧記》,是六朝志怪小說的優秀作品。
(選自《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中華書局1997年版)
二、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江流飄飄盪盪,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三、《與朱元思書》賞析(丁長河)
梁陳之際的吳均以寫景小品文在當時文壇上獨樹一幟。《梁書》本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之吳均體。」《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代表作。
這篇文章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信,可是卻突破了一般書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務的敘述,亦無客套的絮語,而是奇山異水的描繪。「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開篇別開生面,新辟奇境,節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奪人。作者泛舟於浩浩江面之上,飽覽著沿途悅目賞心的綺麗風光。「風煙俱凈」,寫其天空之高爽明凈。作者從大處著眼,為下文的工筆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時,它又成為「天山共色」的陪襯。「天山共色」,峻山聳入九天,挺拔秀勁。仰視之時,天山相連,萬里無雲,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隱喻。「從流飄盪,任意東西」。一葉扁舟於江水之上,不得不隨波逐流。這兩句寫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東西,已暗示此水之「異」,並隱喻了作者由此而產生的飄逸之情。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承上文揚起的文勢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點、距離,以及其特點——「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至此,文章雖是簡筆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顯現出來。緊接著,作者將文筆一揮,崛起描寫之文字。
「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兩層寫。一是用誇張的手法寫其秀美。碧波盪漾,澄澈透明;魚群穿梭,爭與人樂,逗人游興;細石壘壘,怪形異狀,以奇引人。魚之動,使得山水別饒生趣;石之靜,襯得魚之娓娓可愛。兩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現,給人以清美秀麗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寫其壯美。山高嶺連,自然水之落差極大,成滔滔汩汩之勢。波光粼粼,水聲轟鳴,置身於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壯闊,感情激越!
「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沒有鋪寫重岩疊嶂,奇壁陡削之狀,而其遮天蔽日,橫雲割霧之形依然可見。究其實,是作者巧妙地通過一個「寒」字體現出來的:「寒樹」緣無陽光溫暖而來,無陽光是因為山之高。「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寒樹不畏天高氣寒,頑強地生長,互比高低,給山增加了無限生機。「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樹直指蒼穹,參差起伏,蜿蜒連綿,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過樹的特點:適寒、競長、繁多的描寫,突出了樹之奇,也就顯示了山之奇。真可謂慘淡經營,別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游覽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濺起朵朵浪花,耳聞泠泠泉聲,諧婉動聽。這兩句是文章之樞紐,由繪形寫貌,過渡到摹聲錄音。作者步步寫來,層層墨染,境界遞現。畫面轉換,妙造自然。「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由奇山異水,引出鳥禽的奇聲異音。鳥之鳴,婉轉流麗,晶瑩潤暢,富有音韻之美,悅耳動聽。蟬、猿之聲,在空谷傳響,裊裊不盡,從側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參天,連綿不斷。
有奇山異水,有奇聲異音,必有人之奇形異跡。順理成章,過渡自然;筆墨有序,環環相扣。「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一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留連忘返,寧願遁跡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說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麼這里就是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結束,然而作者又寫出這樣四句:「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讀者仔細咀嚼,方覺其妙。一是起了反復渲染的作用。寫樹木遮空,晝夜不分,既照應前面對寒樹的描寫,又給山水增加奇色異彩。二是使結構更加嚴謹完美。全文猶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線,這里又收回手中,綰接文章開頭四句,總攬經緯,悠然而止。
《與朱元思書》在藝術上很有特色。
別具一格的構思。文章沒有出現人物,但又字字不離人物。它給讀者設計的環境和氣氛是:一隻小船在富春江上隨流而下,作者於船上飽賞著滿目風光。崢嶸的山石,浩盪的江水,挺拔的寒樹,清厲的猿叫,給人以秀拔勁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魚,泠泠的泉聲,嚶嚶的鳥語,久久的蟬鳴,顯得清麗雋潔,令人讀後如入詩畫。
渾然一體的結構。這可分為三方面來說。
形聲兼備。這篇文章時而山水之形顯露畫面,時而鳥禽之聲喧於卷幅,做到形聲兼備,意舒情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狀波翻浪滾之形,聞震聾發聵之聲:「好鳥相鳴,嚶嚶成韻。」摹鳥語串串之聲,宛見群鳥交歡之景。文章就是這樣寫形寫聲,形中聞聲,聲中有形,臻入形聲相融的意境。
虛實相間。如果說「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虛寫,那麼前面則是實寫。實寫一方面給人以具體的感受,又為虛寫提供了依據;虛寫進一步突出實寫。兩者共同表現「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同時文章又實中有虛,虛中見實。具體描寫時,給人廣闊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簡筆勾勒的美感;側面虛寫中含有形象,且從真實性角度看,又覺合情合理。
動靜互見。「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表面看來似乎是寫鳥禽聲音,實質是以聲音來反襯山林之寂靜。這是以動寫靜,寓視於聽的手法。「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光線隨枝條疏密而明暗,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隨水行。這是以靜寫動,寓動於靜的手法。
駢散相間。文章雖用駢體,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駢體文源於兩漢辭賦,到了南北朝畸形發展,文風上綺麗浮靡。但是,《與朱元思書》既不艱深晦澀,又不華辭麗藻,在重視形式美的同時,做到清新雋逸,疏暢諧婉。這在當時形式主義泛濫的文壇上,確是難能可貴的。
《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描繪,給人以美的享受,藝術上的造詣,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2004-08-17
D. 與朱元思書原文和翻譯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白話文:風煙都消散了,天和山的顏色變得一樣了。(我)跟隨著江流隨意的向東或向西飄盪。從富陽到桐廬,大概有一百里左右的距離,奇異的山水景色,這是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白話文:水是青白色的,清澈的可以看見水底。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也可以直接看見,沒有任何障礙。湍急的水流像箭一樣,兇猛的浪花就像駿馬在奔騰一樣。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白話文:兩岸的高山上,樹密得讓人感到寒冷,群山競爭著高聳。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白話文:蟬兒和猿猴一直在叫。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也就平靜下來了。整天忙於農務的人,看到這些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4)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與朱元思書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1、《與朱元思書》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這里看到的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風光,如詩如畫,引人入勝。
2、本文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亦無其他資料可考,只留下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雖然只是片斷,但這段文字無論從內容還是結構上看,都有相對的完整性,是一篇優秀的山水小品。
E.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翻譯
與朱元思書 作者: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 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 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 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 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 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 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 時見日。
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 同樣清澄的顏色。讓船隨著江流飄浮盪 漾,任憑它或東或西。從富陽到桐廬, 一百來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異的流水 ,天下獨一無二。江水全都呈現出一片 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動 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 楚。湍急的流水快於飛箭,洶涌的江浪 勢如奔馬。兩岸夾峙的高山上,全都生 長著耐寒常青的樹木。山依恃地勢爭著 向上,互相比高比遠。爭著向高處筆直 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巒。泉水沖 擊著石塊,發出泠泠的聲響;好鳥彼此 和鳴,織成嚶嚶的諧美旋律。蟬兒則無 休止地鳴叫不停,猿猴則千百遍地啼叫 不絕。在仕途上鷹一般沖天直上的人, 望一眼這么美的峰巒就會平息熱衷名 利的心;整天忙於籌劃治理世俗事務的 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 返。橫斜的樹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 像黃昏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 ,有時也會漏下一些光斑。
F. 《與朱元思書》的翻譯(語文)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1]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82版)卷七。一作《與宋元思書》。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
(2)俱:都。
(3)凈:散盡。
(4)共色:一樣的顏色。共,相同 。
(5)從流飄盪:(乘船)隨著江流飄盪。從,順,隨。
(6)至:到。
(7)許:左右,表示大約的數量 。
(8)獨絕:獨特。絕:極。
(9)皆:全;都。
(10)縹碧:青白色。
(11)急湍:湍急的水流。
(12)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3)甚箭:即「甚於箭」,比箭還快。 甚:比...快。
(14)若:好像。
(15)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快馬。
(16) 寒樹:耐寒常綠的樹,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的樹。
(17)負勢競上:(高山)憑借(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 負:憑借。競:爭著。
(18)軒邈(miǎo):高遠。軒,高。邈,遠。這里作動詞用。
(19)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指:向上。
(20)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的山峰。
(21)激:沖擊。
(22)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23)好鳥相鳴:好鳥,美麗的鳥;相鳴,互相和鳴。
(24)嚶(yīng)嚶成韻:意思是,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5)千轉(zhuàn):長久不停地叫。千,表示多。轉,通「囀」,鳥婉轉地叫,這里指蟬鳴。
(26)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
(27)鳶(yuān)飛戾(lì)天: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這里比喻追求高位的人。鳶,古書上說是鴟一類的鳥。也有人說是一種兇猛的鳥,形狀與鷹略同。戾,至。
(28)望峰息心:望見這里(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29)經綸世務者:辦理政務的人。經綸,處理國家大事。
(30)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反:通「返」,返回。窺:看 。
(31)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32)在晝猶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 晝:白天。猶:好像。
(33)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4)日:太陽,陽光。[2]
譯文
煙霧都消散凈盡,高爽晴空一塵不染,與青青遠山融為一色。(我)順著江水飄盪 ,任憑(小船)一會向東,一會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游動著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使人見了心寒的樹木,(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越的泠泠之聲;百鳥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的叫個不斷。那些像鳶一樣飛到天上,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2]
G. 初2下冊語文(人教版)21課文言文《與朱元思書》翻譯
風和煙都消散盡凈了,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迴流漂盪,時而答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縣到桐廬縣大約(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
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水流清澈見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蒼翠透出一派寒意的樹,(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彷彿競相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相比高遠,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茂密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這就是很准確的,我跟教師用書對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自【學海有崖樂當舟】團隊
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
如果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H. 八年級語文21課與朱元思書翻譯
10.
(1)傍晚的林中霧來氣
(2)一個源接一個
(3)精細的絲織品。這里指富貴人家的裝束。
(4)夕陽
11.
答:朝陽;黃昏;春雪;桃花、杏花盛開。
12.
答:遊客指懂得欣賞美景的人;俗士指的是追名逐利、庸俗的人;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風雅,有閑情雅緻的情趣。
13.
答:對美妙風景的贊賞,表達了作者在美景中覺得十分舒適;
對世俗社會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追名逐利之人的厭惡。
希望能幫到忙
I. 與朱元思書原文及翻譯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白話文:風煙都消散了,天和山的顏色變得一樣了。(我)跟隨著江流隨意的向東或向西飄盪。從富陽到桐廬,大概有一百里左右的距離,奇異的山水景色,這是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白話文:水是青白色的,清澈的可以看見水底。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也可以直接看見,沒有任何障礙。湍急的水流像箭一樣,兇猛的浪花就像駿馬在奔騰一樣。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白話文:兩岸的高山上,樹密得讓人感到寒冷,群山競爭著高聳。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白話文:蟬兒和猿猴一直在叫。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也就平靜下來了。整天忙於農務的人,看到這些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9)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與朱元思書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1、《與朱元思書》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這里看到的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風光,如詩如畫,引人入勝。
2、本文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亦無其他資料可考,只留下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雖然只是片斷,但這段文字無論從內容還是結構上看,都有相對的完整性,是一篇優秀的山水小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與朱元思書
J. 《與朱元思書》原文加翻譯
原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現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水流漂浮移動,隨心所欲,任船所致觀賞景物。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見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耐寒常綠的樹,(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彷彿競相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相比高遠,筆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向鳴叫,鳴聲諧而動聽。(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鷹飛到天上那樣追逐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