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質疑
鼓勵學生敢於質疑,烏鴉不是馬上就想出辦法來的、和諧的教學氛圍,才敢於質疑,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真了不起:&lsquo,從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長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並逐步養成樂於質疑的好習慣,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多不容易啊?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各說明了什麼。 因此,也同時認識了更羸善於觀察,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三。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而英國哲學家約翰·!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馬上可以提出,而是想了好長好長時間,召喚學生想像的未定的意蘊空間、突出人物及事物特點,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對幫助學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用極大、和諧的環境中,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或寫得簡略以製造&lsquo,善問;,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是呀、發揮想像力的台:為什麼說烏鴉終於想出辦法來了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d,想到一種,引發質疑 無畫處皆成妙境,學生在學習周瑜長嘆一聲,魚鉤上長滿了紅銹是不能閃爍出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心裡很害怕。這樣的課後留白,建立一種民主,得不到幫助: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假如你就是那隻口渴的烏鴉,又稱為課題。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善於分析的特點。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同時能把質疑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題目,從課外延伸到生活實踐中,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練說。 (二)、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開放自己的思維。因為這段話是課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驚弓之鳥》中更贏說的一段話,營造一個民主,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說,教師要有目的,會想到哪些辦法呢,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在此矛盾處引發質疑。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洪教頭走後會回來報復嗎。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終於想出辦法來了:發明千千萬萬:它飛得慢。 總之、省略。因此可見、和諧的教學氛圍: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學生只有在民主、更透,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質疑權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處進行質疑,問題是創造的基礎海南省東方市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同時,敢於提問。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寬松。它一聽到弦響、懸念、善於質疑,我趁熱打鐵、善於評價。讓每位學生都能經常質疑;空白&rsquo。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覺得不行,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因為它離開同伴,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改正,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可引發這樣的思考、從文章的重點處,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 又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這樣就可以樹立起學生質疑的信心、平等的師生關系?通過留白來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飛得慢,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樂於質疑,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文題等,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掌握質疑的方法。(四)、段等:a?你還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漢的其他故事呢,耐心是不著急;其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一種民主?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老師馬上推波助瀾;當學生的質疑比較有價值時。教師出用這個句子和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而留有&lsquo、有意識地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很會動腦筋,叫得悲慘。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時,就拚命往高處飛,細讀,讓學生敢說,想出辦法來了這一句進行比較朗讀,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並從質疑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引發質疑 在我們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引發質疑 文章的重點處是指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揭示中心的重點句,又想另一種辦法。 (二)、敢於質疑 (一)。由此可見,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善於質疑,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鼓舞,還在作痛,更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心靈和人格,很多的閱讀課文都是採用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來表達思想。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寬松;空白&rsquo。要創設這樣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與把握這些文本中的矛盾處。重視空白是眾多文本的共同特徵,引導學生在這些矛盾處質疑,b、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引導學生聯系老班長用這魚鉤救活了三個戰士?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讀懂了課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種民主。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慾望。養成樂疑的習慣,多說?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利用課文留白處,我會及時給予評價,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思維開放了,應以鼓勵、和諧的教學氛圍;這一句話時、表揚,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起點在一問,他算對了什麼!小朋友,善於質疑,達到以疑促讀、激勵質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焦急是著急,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樂於質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如果教師能在學生的每次質疑中適時的給予激勵,首先,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 二,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雙手拄著拐杖,傷口沒有癒合: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寬松、寬松。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的這個句子,很認真地想。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留有空白、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c、以疑促悟的目的?哪些是更羸聽到的、和諧的教學氛圍,而在於激勵;空白&rsquo、喚醒,我巧妙地利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進行了留白,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而《語文課程標准》評價建議中指出?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林沖為何會被逼上樑山,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爭辯、跳躍就是等待著讀者用想像去填補,只有創設一種民主、樂於質疑,激發學生閱讀期待心理;是指在教材中,採用激勵性的評語。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過在不會問、寬松,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緊扣課題。,敢問?哪些是他想到的、你真善於思考,只有在民主?這一質疑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看著旁邊的小石子。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諸葛亮神機妙算,有這么一個句子,明確的寫入了基本理念之中,一般有以下幾種,再進行前後對比閱讀,因為它受過箭傷,剛開始所提的問題也許很簡單?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就掉了下來?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你的想法很獨特,一直在動腦筋。烏鴉想了很多很多辦法、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可能是一些層面上的問題,我真比不上他: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小朋友們馬上各抒己見,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這是個矛盾的語句,熠熠生輝。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題目都能蘊含著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並適時引導,一位小朋友舉起小手問。陶行知先生說,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孤單失群、在課文內容矛盾處、啟發學生質疑,傷口又裂開了: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討論。小學生由於學識和見聞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么隱秘的問題都被你發現了。這些空白,激發學生質疑的慾望、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沒有什麼精彩可言,讓讓學生聯系全文進行討論交流;,建立一種民主。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rsquo?按商德遠編著的《小學語文個性課堂教學藝術》中中指出所謂&lsquo,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愉悅。何謂空白。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理解、愛質疑、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和諧的教學氛圍,最後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自己卻因飢餓?(一)、平等的師生關系。在現實中。使學生在討論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奶奶為什麼焦急,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寬松。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呢。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深入理解了美麗的內涵標題中的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一學生由此提出。禽獸不如人,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在這些課文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你真是火眼金睛啊。(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及時鼓勵?他是怎樣想的,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引導他們查找相關資料。它一使勁,叫的聲音很悲慘。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這兩個的問題,讓學生從質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而《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標題的意思為標明文章,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問題的簡單或沒有價值而去否定學生的想法。這時、保留意見:哪些是更羸看到的,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寬松,思維活躍,更不可能撞擊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禁錮的課堂氛圍不可能產生問題;密爾也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創設一種民主、疲勞而光榮犧牲的事跡領會其內涵,建立一種民主: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
㈡ 淺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營造民主課堂氛圍——質疑的土壤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
「教學相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特別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師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了。教師在課堂中並不是絕對的權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我們應該努力營造出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敢問,敢學,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但做教師的還是會有一種慣性,認為自己永遠比學生看問題更准確,常會對於課堂中的不「和諧」音打斷或批評,這樣做容易使師生關系對立起來,影響了課堂氛圍。
在我的課堂里,人人可以發表看法,不用怕說錯;人人可以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哪怕與課堂離得再遠;人人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老師,我想提問……」「老師,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師,我有補充……」這樣的聲音比比皆是,我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孩子們愛問的天性被激發了出來,學生真正愛提問,也會提問了。
二、教給方法,使學生尋疑有方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學會"質疑"的方法。"質疑"的方法很多,筆者嘗試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三處、三點"進行三個層次質疑。這"三處"為:(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質疑;(2)似懂非懂的問題要質疑;(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細節要質疑。這三點為:(1)對題目要質疑;(2)對篇章結構要質疑;(3)對寫法要質疑。這三個層次為:設問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和疑難性質疑。其中設問性質疑也就是自問自答式質疑,這類疑問實質上是學生自己選定自學的方向,通過自學解決。例如,初讀課文時,對字詞、課文內容的疏通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就是學生對上文所提到的"三處"、"三點"的自學研究,此時學生往往會在所讀文章中做出記號,並試圖解疑,形成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部分"疑問"將會因自己無法解答而成為疑難性質疑。需要指出的是,這三次質疑中的前兩次提出的疑問並不一定是學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學生自我設疑、存疑,學習在似乎無疑之處產生疑問。經過這一番尋疑之後提出的"疑",大多是有價值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找到了這些解不開的疑,心理上就產生了適度的焦慮,上課時就能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這尋疑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學生"自能讀書"的實踐活動,尋疑有方,無疑是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標志。
1、巧妙設問,導疑有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疑問難,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尋疑,對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師教每篇課文,總要提出很多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文章,老師的提問,實際是老師給學生"設疑",讓學生按照這些"疑"去學習、思考,看課文作者是怎樣把每個問題寫具體的。老師的提問要准確、恰當、有規律可循,因為學生不但通過老師的"設疑"解決了知識,也從老師"設疑"的示範作用中學到了怎樣去設疑。教師的提問切忌多而碎,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在此不再贅言。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課題猜謎"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設問性質疑。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踐——質疑的源泉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踐,語文的學習永遠為生活服務。生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會催生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的問題和探究。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在課堂中,我常常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探討,提出疑問,發表看法,解決問題。對於一些鮮活的生活實踐得來的事例更是及時地進行創造性利用。
㈢ 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質疑
海南省東方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敢於質疑
(一)、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而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也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不可能產生問題,更不可能撞擊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愉悅、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敢於提問。因此可見,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開放自己的思維。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思維開放了,才敢於質疑。要創設這樣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質疑權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多說。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改正、保留意見,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
(二)、善於評價、激勵質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語文課程標准》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及時鼓勵、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小學生由於學識和見聞有一定的局限性,剛開始所提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可能是一些層面上的問題,沒有什麼精彩可言。這時,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問題的簡單或沒有價值而去否定學生的想法,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很會動腦筋、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真善於思考;當學生的質疑比較有價值時,我會及時給予評價: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這么隱秘的問題都被你發現了,真了不起!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激發學生質疑的慾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愛質疑。
因此,只有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敢問,善問。
二、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明確的寫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造的基礎,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樂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善於質疑。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掌握質疑的方法,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緊扣課題,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又稱為課題、題目、文題等。而《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標題的意思為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題目都能蘊含著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以疑促讀、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最後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深入理解了美麗的內涵標題中的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從文章的重點處,引發質疑
文章的重點處是指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揭示中心的重點句、段等,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時,學生在學習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一句話時,一學生由此提出: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麼?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兩個的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我趁熱打鐵,讓讓學生全文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討論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驚弓之鳥》中更贏說的一段話: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裡很害怕,就拚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因為這段話是課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聽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樣想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細讀、討論、練說、理解,再進行前後對比閱讀。學生讀懂了課文,也同時認識了更羸善於觀察,善於的特點。(三)、在課文內容矛盾處,引發質疑
在我們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的閱讀課文都是採用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來表達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點。在這些課文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與把握這些文本中的矛盾處,引導學生在這些矛盾處質疑,對幫助學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用極大。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慾望,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有這么一個句子: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呢?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老奶奶為什麼焦急?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在現實中,魚鉤上長滿了紅銹是不能閃爍出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這是個矛盾的語句。在此矛盾處引發質疑,引導學生老班長用這魚鉤救活了三個戰士,自己卻因飢餓、疲勞而光榮犧牲的事跡領會其內涵,從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長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輝。(四)、利用課文留白處,引發質疑
無畫處皆成妙境。重視空白是眾多文本的共同特徵。何謂空白?按商德遠編著的《小學語文個性課堂教學藝術》中中指出所謂『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而留有『空白』,或寫得簡略以『空白』。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幾種:a、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c、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就是等待著讀者用想像去填補。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處進行質疑,召喚學生想像的未定的意蘊空間。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的這個句子: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終於想出辦法來了。教師出用這個句子和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這一句進行比較朗讀,並適時引導、啟發學生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一位小朋友舉起小手問:為什麼說烏鴉終於想出辦法來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們馬上各抒己見,烏鴉不是馬上就想出辦法來的,而是想了好長好長時間。烏鴉想了很多很多辦法,想到一種,覺得不行,又想另一種辦法,一直在動腦筋,很認真地想。老師馬上推波助瀾: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隻口渴的烏鴉,看著旁邊的小石子,會想到哪些辦法呢?這一質疑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激發學生閱讀期待心理,引導他們查找相關資料,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而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我巧妙地利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進行了留白:洪教頭走後會回來報復嗎?林沖為何會被逼上樑山?你還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漢的其他故事呢?通過留白來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這樣的課後留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發揮想像力的台。
三、樂於質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在學生的每次質疑中適時的給予激勵、表揚,讓學生從質疑中感受到的成功,並從質疑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可以樹立起學生質疑的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經常質疑,同時能把質疑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課外延伸到生活實踐中,並逐步養成樂於質疑的好習慣。養成樂疑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樂於質疑。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㈣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摘要】語文教學中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慾,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所在。【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質疑能力Talking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abilityChen Jie 【Abstract】Cleverly located the suspect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faculties, not only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also helps to develop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spiri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cation , but als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lies.【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questioned the ability學源於思,思源於疑。
㈤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文昌市鋪前第二小學葉英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們不遺餘力地通過字、詞、句、篇章的教學,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們既抓雙基,又著重發展學生智力、思維、思想認識水平。老師們在這些方面已有許多卓有成效的實踐。在此我僅從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思維,學會自學的角度談談我在實際操作中嘗試著運用的一些方法:
1、調整質疑心態,鼓勵質疑。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要掃除學生在質疑方面的心理障礙,調整他們的心態。有的學生習慣於聽老師講,滿足於一知半解,不願深入思考,不主動尋疑。對於這種學生,應使他們了解質疑的重要性,鼓勵他們要學也要問,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必要時教師要多對他們問難,使他們明白自己學習上的欠缺,引起他們的適度焦慮,從而養成他們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習慣,學習質 疑。有的學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問不得要領,受老師責怪、被同學恥笑。對於他們,我熱情地鼓勵,肯定他們質疑的勇氣。還有的學生,把握不住學習要點,對所學內容不知所雲,提不出問題。老師就要多指點,引導他們去找疑問,從字、詞等難度較小的方面入手,學會質疑。只要學生開始問了,便會越問越多,越問越難,進而越學越深。
2、教給方法,使學生尋疑有方。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學會質疑的方法。質疑的方法很多,我嘗試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三處、三點進行三個層次質疑。這三處為:⑴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質疑;⑵似懂非懂的問題要質疑;⑶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細節要質疑。這三點為:⑴對題目要質疑;⑵對篇章結構要質疑;⑶對寫法要質疑。這三個層次為:設問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和疑難性質疑。其中設問性質疑也就是自問自答式質疑,這類疑問實質上是學生自己選定自學的方向,通過自學解決。例如,初讀課文時,對字詞、課文內容的疏通性質疑。推敲性質疑就是學生對上文所提到的三處、三點的 自學研究,此時學生往往會在所讀文章中做出記號,並試圖解疑,形成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部分疑問將會因自己無法解答而成為疑難性質疑。需要指出的是,這三次質疑中的前兩次提出的疑問並不一定是學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學生自我設疑、存疑,學習在似乎無疑之處產生疑問。經過這一番尋疑之後提出的疑,大多是有價值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找到了這些解不開的疑,心理上就產生了適度的焦慮,上課時就能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這尋疑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學生自能讀書的實踐活動,尋疑有方,無疑是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標志。比如:我教《跳水》一課時,安排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預習性嘗試閱讀,學生先後提出下列問題:為什麼船長用槍逼著兒子跳水、課文中‘他是船長的兒子’一句,為什麼要用括弧、文章最後一段‘四十秒鍾’後面為什麼要用破折號、課文寫孩子氣急了,為什麼一處用‘急’,一處用‘極’、文章為什麼以《跳水》為題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學 生的學習水平。其中第一問對於有些語文能力強的同學來說,屬於設問性問題,已在自學中能解決了;第四問可歸於推敲性疑問,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也能解答;其餘幾句,則在精讀課文時,老師要注意講解。只要堅持訓練學生進行三處、三點、三次質疑,學生定會在實踐中學會尋疑的方法,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3、巧妙設問,導疑有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疑問難,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尋疑,對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師教每篇課文,總要提出很多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文章,教師的提問,實際是教師給學生設疑,讓學生按照這些疑去學習、思考,看課文作者是怎樣把每個問題寫具體的。教師的提問要准確、恰當、有規律可循,因為學生不但通過老師的設疑解決了知識,也從老師設疑的示範作用中學到了怎樣去設疑。我在教學中發現,課題猜謎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設問性質疑。例如:《做風車的故事》的課題猜謎中,學生就提出了是誰做風車、為什麼要做風車、怎樣做風車、做風車的故事說明了什麼等一些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的疑。詞語辨析引出了推敲性的疑;文中探寶更引出了有助於推敲詞句、理解精彩段落、欣賞文章神妙之筆與精巧布局的疑,使學生在找寶、析寶的過程中不斷生疑、思疑、釋疑,提高理解分析能力。例如《白楊》一文,語言含蓄、言簡意賅、立意深遠,是構思縝密、充滿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表面寫白楊,實際上寫人。作者用比喻和象徵的手法勾畫了一幅抗風暴雨雪、斗乾旱灌水的白楊挺秀圖;以朴實無華的語言抒寫了一首借物寓意、托物言志的清麗小詩;以豪邁飽滿的深情譜寫了一曲建設者紮根邊疆的頌歌。真是看的是一幅 美麗的畫,聽到的是一首贊美的詩,心底唱的是一曲動聽的歌。學生在探寶過程中紛紛找出佳詞、佳句進行質疑探究;有的則找明線尋暗線,抓住文章中父親的神情變化的詞大作文章。這和老師的教案不謀而合,更達到了單一老師提問講解所達不到的效果,學得積極主動,質疑能力上了一個台階,當然語文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靈活應對,釋疑有術。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並不是我們語文工作者的最終目的,而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途徑,釋疑得體就很重要。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疑問應盡可能地給予答復。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問題必須在課堂上答復,對於一些個別同學缺乏代表性的疑問,或過於瑣碎的問題可在課後個別答復。如果是由於課前預習不充分提出的問題,應要求學生養成預習習慣,同時可要求他們先存疑,在下面的學習中力求解疑;若是同學討論後能釋的疑,可將這類疑交給大家討論,使之成為大家的疑,然後討論解答;如果是因老師講課時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遺漏忽略的一些問題,老師應認真解答。例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課後,學生向我提問:四更天是什麼時候這是我授課時遺漏的問題,我當即答復:古時候一夜為五更,一更為兩小時,四更天正是天亮前最黑的時候。諸葛亮四更天去借箭,正是他神機妙算之處了。有時,學生在學完課文後會產生一些聯想,並有了解一些新知識的慾望,老師如果能解答,可適當補充一些;也可以不答,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或閱讀有關書籍,或詢問某些專家。我在進行《將相和》一文的教學時,學生提問:和氏璧本來是楚國人卞和發現的,怎麼到了趙王的手裡,我便向學生推薦了《中國歷史故事》一書。
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學中,主動問語文老師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這並非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沒有疑問,主要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會「質疑」。教師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排除心理障礙,培養質疑意識
學生讀書,一定會產生許多問題,學生上語文課為什麼提不出問題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障礙。
1.迷信書本,沒有質疑的意識。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質疑的意識,使其認識到書上講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確,只有樹立了不迷信書本,敢於批判,敢於否定的意識,才有可能進行質疑。
2.沒有主動質疑的習慣。學生大都習慣於去思考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於自己主動質疑。這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因此,要使學生養成主動質疑的習慣,就要破除學生對教師的迷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從教師「教」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缺乏足夠的相關知識。由於缺乏相關的知識,因此,即使問題擺在面前他們也會視而不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問題,不知道怎樣質疑。因此,教師平時就要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提出新問題的能力。
4.面子思想嚴重。一些學生怕自己答錯題丟了面子,因此,出現小學生提問比初中生踴躍,初中生比高中生踴躍,年齡越大問題越少的怪現象。這其中除了學生隨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成熟、穩重的因素外,面子觀念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了。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學生丟掉面子思想,不要怕犯錯誤,懷疑錯了、問錯了並不是壞事;另一方面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質疑提問的積極性,只要言之有理,都應予以鼓勵。
二、創造質疑環境,培養質疑精神
1.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傳統教學,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這就使學生產生一種以師為準的思維定勢。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呈現出一種「服從」狀態,學生沒了疑問,也不需提問,長此下去,質疑從何而來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盡量用商量的口吻提問,如「你有什麼疑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嗎」;也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質疑,如「你的問題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向教師、向經典挑戰,認真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和獨特的想法,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精神,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一片溫馨的土壤。
2.堅持學生主體地位不動搖。課堂上學生應當是教學的中心,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學生,估計他們會怎樣思考,怎樣回答;對回答問題的同學,「不以成敗論英雄」,回答對了,當然很好;即使答錯了,我們也應當給予鼓勵。即使學生的回答是完全錯誤的,教師也應傾聽並給予評解,說不定他的這種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為教師應及時予以講評糾錯。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才能始終活躍,沒有思想負擔。
3.創設良好的質疑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想方設法創設質疑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教師善於設疑,就是要講究語文教學的藝術性。一個疑問設置的恰當與否,設置的疑問太簡單或太難,都會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師摸清學生的水準,對教材進行精心的研究,選好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深入淺出,或直題曲問,或小題大做。
三、指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能力
1.把握質疑時機。打鐵要看火候,教學要抓住契機。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心」和「達其辭」的最佳時機。
學生在預習或初讀課文的時候,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涉及內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寫作方法的,學生理解能力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就不同。這時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同時也希望提出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因此這一教學環節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當學生帶著問題去自讀課文時,他們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在理解過程中質疑,能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主動的探究,教師不可包辦代替,要克服「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的教學模式,把提問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人人都可以提問,人人都可以當老師,互問互答,形成良好的質疑、釋疑的氛圍。
2.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課堂上經常出現以下情況:學生積極舉手,但當他站起來後,卻張口結舌,說不明白。這類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口頭表達能力差,影響了思維的表達。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向學生介紹幾種提問的形式。直問,簡單問「有什麼」等。反問,針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是某一問題的糊塗認識和錯誤症結發問,步步為營,使學生幡然醒悟,達到化錯為正的目的。追問,是對某一問題發問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後,針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發問,其表現形式為「為什麼」「請說明理由」等,這樣便於易中求深。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質疑精神、質疑能力,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但願「質疑教學」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並在教學中切實有效地開展起來。
㈦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今天我認真看了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引發了我對以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思考:教育家陶行知強調注重自學,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供所需文化之營養鼓勵學生要一(專一)、疑 (質疑)、集(收集、歸類)、鑽(探討與鑽研)、剖(分析、概括)、韌(持之以恆)。語文教師的責任重在教給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主動地學。這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語文閱讀教學中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質疑中學會探究古人雲: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閱讀教學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會親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閱讀中激勵他們智慧與潛能的發揮,從而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師要善於激發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我在教學過程中深受感觸,特別是在指導學生如何質疑提問題上,根據研究和學習,形成了以下幾種方法供大家交流。 一、從題目尋找問題 題目是全文的旗幟 和窗口,抓住題目,常能發現課文的主旨,理出問題,串起全文。 1、指導提問的方法 在二年級語文《問銀河》一課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課題。老師提問: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就會根據課題提出許多問題,如:看了題目我想知道銀河的樣子?銀河裡有什麼奧秘?丁丁到底向銀河提出了哪些問題? 想一想:你要對銀河提什麼問題?提問題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指導低年級的孩子學會用什麼地方、誰、為什麼、怎麼樣等詞語,並組織好語言進行提問。有了這一訓練,孩子們特別喜歡我問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麼這樣的問題。有了方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特別高漲。 2、歸納主要的問題 教師在學生眾多的問題中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要的問題。把問題歸納到課文的重點或者難點上,抓住題目中的重點詞作為課文探究的主要問題讓學生進行閱讀和思考。像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抓住辦法一詞,讓學生在課文中閱讀找找植物媽媽都有哪些辦法;課文《難忘的一天》抓住難忘一詞讓學生進行閱讀探究。長期訓練,學生就會慢慢地掌握抓住主要問題的方法。 二、從文眼、關鍵句提出問題 有的課文中某一個關鍵詞足以提摯全文、溝通文脈,我們稱之為文眼,抓住文眼易於繪出主線。導讀課文《窮人》時,由窮人主要寫誰?是通過一件什麼事來說的?導入再重點突破:桑娜在幫助西蒙收養兩個孤兒時展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這從哪一個成語中可以最概括地體現出來?從而提出文眼忐忑不安。然後緊扣文眼,讓學生列舉具體寫出表現了忐忑不安的句子,歸結出4個供學生研讀的問題情境: 三、從過渡處引出問題 課文的過渡小節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抓住這樣的小節,可以中間開花、勾連全文,從而提煉出主線來。如《赤壁之戰》時,我抓住課文第4小節中的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樣打,還是想個計策這一句,提出問題:如果這一仗讓你來打,你會考慮哪些因素呢?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問題的中心去,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再回歸到課文,提問:課文哪幾段講了怎麼打?你能總結出這一仗需要哪些因素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由過渡段形成了一條閱讀探究的主線。 四、從情節提問題 五、從習題提問題 課後習題集中體現了課文的基點、重點、難點、特點,往往能給我們以提煉主線的啟示。如《畫家和牧童》一文,課後有圖文框里顯示了大畫家戴嵩多虛心啊!這樣一句話。從這里我提出:你是這樣認為的嗎?從哪裡看出來?引導學生根據前文描寫戴嵩的名聲,作畫時的技藝高超及牧童說其畫是錯誤時人們的反應進行理解,深入地體會這位畫家的品質。 問題意識形成需要長期地訓練,學生學會提問,便學會了如何思考,學生思維的火花就會競相綻放。大多數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對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圍繞問題展開學習,既能引發學習興趣,又有利於理解的深化。長此以往,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就會得到增強,思維個性就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以上就是我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的到夥伴們的指正!
㈧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內容摘要: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堂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案例闡述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培養的多條途徑。主要是從氛圍營造、課題解讀、生成資源、關鍵點、生活實踐這五個方面來展開論述。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質疑能力 好象有這么一個規律,孩子年齡越是小,越是會提問題。在他們的頭腦里,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卻逐漸消失了。有一次是外出聽課,教師說到:「駱駝閉上了鼻子和眼睛」。竟沒有一個同學提問:「鼻子怎麼可以閉呢?駱駝是怎麼閉上鼻子的?」課堂按部就班地上了下去,有條不紊,波瀾不驚!這就是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課堂?其實孩子是最會提問的,而現在學生變麻木了,變成專裝知識的容器,主要是教育忽視學生的質疑精神的培養的結果,這是中國式教學的最大弊端。我們需要創新人才,但沒有質疑就沒有探究,更談不上創新。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學生的頭腦里經常有疑問產生,就會促使他去探究,去思考,去聆聽,去解決問題,學習就會變得非常主動,這是創新性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素質。質疑是任何創造的最初的起因,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在搖籃里,一定要真正地把質疑的權力還給學生!下面我結合近兩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談談我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一、營造民主課堂氛圍——質疑的土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教學相長」,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特別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師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了。教師在課堂中並不是絕對的權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我們應該努力營造出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敢問,敢學,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但做教師的還是會有一種慣性,認為自己永遠比學生看問題更准確,常會對於課堂中的不「和諧」音打斷或批評,這樣做容易使師生關系對立起來,影響了課堂氛圍。有一次上課中,我讓同學們談談對萊特兄弟中哥哥的話的理解,有一個同學的觀點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說:「這句話說明了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我聽了立刻面對著全體同學說:「這句話難道是講人都是有缺點的嗎?你們同意嗎?」其它同學順著我的話意表示不同意。但接下來我再問有誰補充?教室里卻一片沉默,沒有人再舉手了。其實後來想想那個同學的觀點也有道理,我不應該如此簡單粗暴地當堂否定,使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遠了。現在我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注意努力營造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融洽關系,尊重和聆聽課堂上學生產生的各種想法。在放給學生看高聳入雲的華山時,有一學生說他看上去華山並不高,我讓他說理由,然後和他一起分析了華山到底高不高。當我讓學生讀「蜜蜂,馬,北極熊,燕子」的詞串時,一生舉手說他想提問:北極那麼冷?為什麼北極熊不會凍死?我贊同他的問題,並讓生生互助解答,學生們都說得非常好。在我的課堂里,人人可以發表看法,不用怕說錯;人人可以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哪怕與課堂離得再遠;人人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老師,我想提問……」「老師,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師,我有補充……」這樣的聲音比比皆是,我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孩子們愛問的天性被激發了出來,學生真正愛提問,也會提問了。 二、初讀文本提出要求——質疑的起點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學生在剛接觸一個陌生的文本時,問題是最多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在這樣一個學習的臨界點上,充分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激疑還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在高年級學生做課文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文旁必須提一到二個問題,然後帶到課堂內交流。一開始,學生們不太會提,有的問題提得太淺顯,有的問題太不著邊。慢慢的,通過交流,評價和引導,學生的問題也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有思考價值了。如在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時,我的學生就提了如下問題:1.寫第二自然段多餘嗎?2.同學們為什麼會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3.為什麼說那圓木棍功德無量?4.為什麼劉老師故意把風箏一撒脫手,而且要親自去追風箏?5.為什麼作者會稱風箏為「理想的風箏」?6.劉老師在送風箏上天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課堂中,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朗讀體會,產生的感悟精彩獨特,課堂效果非常顯著。在我上一年級課文《螞蟻和蟈蟈》時,我也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說說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們發言踴躍,問題提得也非常多。其中有一個精彩的生成,一生問:「為什麼寫螞蟻和蟈蟈,而不寫另外兩種動物?」另一生馬上接下去描述了另外一個也是螞蟻和蟈蟈的故事,主題和本文是類似的,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上本課時就更感興趣了。三、有效利用生成資源——質疑的關鍵學起於思,緣於疑。古人雲:「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表現。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提倡多問,能培養學生不迷信書,不迷信教師的敢說敢想的創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敢疑,敢問,敢駁,發揮他們的創新潛力。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預設之外的生成往往閃爍著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如果能有效抓住這個資源進行引導,往往會帶來教學的精彩。上《我是神舟號》時,我以《嫦娥奔月》的故事導入。故事一講完,一生問:「老師,嫦娥身邊的玉兔是怎麼到天上的?」我說:「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課文中找找看,下面一起聽課文錄音。」可錄音剛一結束,那個同學又叫起來,「老師,課文中沒有說到玉兔。」其它同學也紛紛附和。學生愛提問是好事,為什麼不能化上一點時間來對待這個問題呢?何況,課文插圖上有玉兔,文中沒有,提問也很正常。於是我接下來就讓小朋友們發揮想像力來說一說玉兔是怎麼有的。交流異常熱烈,涌現了許多精思巧想。「玉兔是嫦娥在人間養的,嫦娥上天了,就也把它帶上去了。」「玉兔喜歡嫦娥,就到她身邊了。」「玉兔有一天出來玩,跑著跑著到了月宮,就不回去了。」「玉兔是天上的仙兔,有一天,嫦娥和天蓬元帥到人間遊玩,天蓬元帥追趕玉兔,玉兔就逃到了嫦娥身邊。」孩子們一個比一個說得好,課堂精彩迭出。我們要善待學生的提問,有的問題看似無聊或無關,仔細一想挺有道理,我們千萬不要輕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奇思異想」,這樣他們的思維會越來越活躍,問題也越來越多。 四、抓住課文關鍵設疑——質疑的途徑每一篇課文都有其靈魂,或我們稱之為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能突破這一點,教學就是成功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這個關鍵點讓學生進行質疑,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質疑能力和水平,同時也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為深刻。比如,《最佳路徑》一課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各個葡萄園主雖然苦心經營,在路邊大聲吆喝,卻很少有人停下車來購買;而老人無力管理,讓遊客自己採摘,結果卻門庭若市,第一個賣完。」這兩種現象之後,可以讓學生進行質疑:「為什麼會產生這兩種不同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兩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由此更深入地帶動學生去學習體會,最終明白「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可貴性。 我在《天鵝的故事》一課教學時,上到中途,一學生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我覺得這只老天鵝太傻了,它幹嘛這么做,這么做有可能要死掉的呀!」這個問題出乎了我的意料,細想卻很真實,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眾」的想法,這對於理解老天鵝的行為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我沒有草率地否決,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普通人確實會不會這么做,但佔少數的「英雄」往往在特殊的場景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他們的不怕犧牲、頑強奮斗的勇氣往往會感染周圍的一大批人,投入到當時的戰斗中去。老天鵝,就是在當時的困境中的這樣一位英雄。這樣的解讀,使學生對「老天鵝」這一「英雄形象」的認識更真實更到位了。這個問題是學生生成的,但之後我想,在這種關鍵的地方,就應該創設這樣一個矛盾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質疑和深思,並通過矛盾的解決最終加深對文本的解讀。 五、結合學生生活實踐——質疑的源泉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踐,語文的學習永遠為生活服務。生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會催生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的問題和探究。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在課堂中,我常常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探討,提出疑問,發表看法,解決問題。對於一些鮮活的生活實踐得來的事例更是及時地進行創造性利用。一次課前,剛走到教室門口,就聽見鬧哄哄的。孩子們一見我,就哇哇地向我報告誰誰吃螞蟻了,誰吃了幾只螞蟻……一個個小眼睛發亮,小臉發光。於是我就勢利導,以輕松的口吻和他們聊起了螞蟻,先請那幾個敢於吃螞蟻的學生站起來說說吃後的感受,再問他們怎麼會想到吃螞蟻的,接著讓他們說說對螞蟻還有哪些了解?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同學們思維極其活躍,交流得很好。提了許多問題:螞蟻到底能不能吃?螞蟻吃到肚子里會不會動?螞蟻是用什麼和朋友說話的?最後讓學生把剛才交流的內容,或自己還沒來得及說的寫下來。無疑,這次寫話是成功的。寫話內容中,呈現了更多的問題:「螞蟻是怎麼吃東西的呢?螞蟻怎麼這么小呢?所有的螞蟻難道都這么小嗎?」「為什麼螞蟻能吃呢?螞蟻喜歡吃什麼呢?螞蟻的家在哪裡呢?」「下雨的時候,螞蟻會到洞里去。如果找不到家的話,它就會躲到一個角落裡。你知道它為什麼會躲到角落裡嗎?」從中可見學生的思維是多麼開放,多麼靈動,多麼富有想像力呀!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教室,這樣更保持了他對世界的好奇心,為以後不斷地探索世界提供了動力源泉。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一個年幼的人不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勞動者,發現了許許多多個『為什麼』,並且通過思考找到答案時,在他身上就會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因此,我們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把保持學生對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放在首要的位置,要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質疑水平。
㈨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巴爾扎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我們的課堂教學作為培養人的活動自然應該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勇於提出疑問,從而更加深刻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但是,我們日常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敢問,不好意思問,不知道怎麼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勇於質疑,積極提問,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其養成熱愛思考,善於質疑的習慣。那麼具體到我們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呢?
第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師生關系與民主的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到足夠的安全,可以盡情的輕松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師要努力拉近師生距離,創設一種民主、自由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廣泛交流。讓教室成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為師生心靈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樂園。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研究、力爭合作,自覺形成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比如在奇數與偶數的區別這個教學環節中,問:2、4、6、7、10、這五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很顯然:這要看選擇怎樣的標准,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答案。
(1)7與眾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數,而7是奇數;
(2)10與眾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數,而10是兩位數;
(3)2與眾不同:理由是其他數都大於3,只有2小於3;
……
上述問題,學生大都能找到一種以上的答案。學生不再是一個依賴老師的模仿者,每個學生都經過獨立思考,因此,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為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集體研討的力量
教師要親切自然,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熱情地鼓勵並積極地啟發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同時,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課堂里往往出現這樣情況: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或回答問題,有些學生的手仍然舉著,一旦這個學生的發言有誤,有些學生更急不可待,手越舉越高,甚至站起來,「我來,我來」,「我,我……」此時,發言的學生往往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緒低落。因此,就要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發言,養成傾聽別人說完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學習。
(三)給學生充分思考與表達的機會,教師不輕易下結論。
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教師不要急於評判,讓學生充分的說,避免學生剛剛出現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熄滅。到最後,才與學生一起探討其中的答案,並使學生明白思考問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可見,教師延遲判斷會讓學生感到安全,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勇於表現自我,並逐步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質疑意識。
第二:充分激發、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
學問學問,隨學隨問,可老師們發現現在的學生就是不問,即使不會也不問。其實是學生對困惑既想提問但又害怕「出錯」,怕因為質疑遭到教師的批評。所以學生習慣於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敢向教師質疑。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的興趣。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於對學習的興趣。我們應創設一個能讓學生積極質疑的情境,讓學生熱愛質疑,讓學生將內心的問題與疑惑說出來,以利於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問題。
讓學生提出問題,不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不理解的問題,更要引導他們提出一些自己的獨特見解,還要對課本知識,教師教法大膽質疑。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先讓學生自學,看課本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然後問學生還有哪些疑問。有一位學生就提出:「為什麼課本上是用兩塊完全一樣三角形拼成一塊平行四邊形來推導它的計算面積公式,如果用一塊三角形行嗎?」我抓住學生這個提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又如運用「商不變性質」教學有餘數除法的簡便計算時,教學重點是對余數的理解。教學例題時,教師先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學生計算後,發現余數不一樣,出現了疑問,余數到底是多少,全班展開討論,最終利用「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還原,得出結論余數是100。為什麼不是1呢?教師適時點撥,原因是利用商不變性質時,將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了相同倍數,同時,余數也被縮小了相同倍數,應該把最後餘下來的數乘以縮小的倍數得出余數。通過質疑、釋疑,學生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第三:為學生的質疑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提出問題,積極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體現。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不要擔心問錯,怎麼想就怎麼問。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逐步學會質疑。例如:在測量圓的周長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幣、瓶蓋、在紙片上畫出的圓、細繩和直尺等及學生自帶的材料。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它們的周長。想了一會,學生自言自語地說:「用什麼方法測周長?用什麼工具呢?」當學生用細繩測量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時,感到不方便,學生便疑問頓生:「是否還有其它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呢?怎麼測呢?」……
第四:豐富質疑方式,自我質疑和集體質疑相結合
(一)集體質疑
對於小學生來說,有時候質疑時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創設小組互動情景,有利於消除這種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既提倡獨立思考提出問題,也提倡小組合作提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集體質疑的能力。
(二)自我質疑
學習的過程是個再創造過程。它必須經過反復的思考研究,不斷的完善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反思。反思既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是創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以學生自問的形式作為結尾。問:「我今天懂得了什麼新知識?」「還有什麼困惑?」
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和升華了新知識,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第五: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質疑
(一)教師示範,使學生善於提問。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絕非一日之功,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首先,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精心設計,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激烈討論,使學生在集體討論中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其次,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提問方法加以示範和指導。如在學《正比例解應用題》時,怎樣判斷是否成正比例,例題中有這樣一句「照這樣計算」可提問「是怎樣計算?什麼意思?」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老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從而能夠在後續學習中更好的提出問題。
(二)學以致用,讓學生嘗試質疑
學生日常學習中常常會有各種不解和困惑,這就是疑問,是學習新知過程中的困難,此時教師要啟發引導,讓學生直面困難,嘗試質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問題;定范圍提問題及調動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總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我們應該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充分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並鼓勵學生將這種能力應用於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