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更高效
擠壓學生課余時間,反復做各種習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課堂效率低,為了彌補,老師不得不利用課余時間或是技能課時間。不僅是學生,就連老師也厭煩了這種惡性循環。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提高課堂效率入手,向40分鍾要質量。現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一節課40分鍾,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鍾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因為,我們發現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鍾的精力,那麼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鍾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鍾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鍾的注意力。而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鍾里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二、准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靜互補。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成其為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奏進行。內容比較難的,比較枯燥的,比較抽象的,或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動作",提問後要留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老師適當的講解也要放慢些語速,讓學生來得及消化。在教學中,應張弛有度,"張",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為度;"弛",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
三、巧妙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慾,思維能力,有利於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挖掘學生的潛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揚民主精神,融洽師生關系,教師把愛心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教師把信任留給學生,把溫暖送給學生,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悅的氛圍,創設活潑、輕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主動參與學習。由此可見,語文教師應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後狀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錄音機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有關內容簡介等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於學生立體思維。其中教材上圖文並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疏忽的一個地方,需要我們多加揣摩,多利用。學生感知課文不是孤立地進行,總是跟課文相關背景知識相聯系,背景知識越清楚,對課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這就是感知的選擇性,可見重視教具及課本插圖的作用,也不失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的理論核心內容是: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造的世界裡進行的學習要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他們以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學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如果我們能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巧妙創設課堂教學情境、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就能得到真正意義的提高。
Ⅱ 小學語文課堂講授時應注意的6個原則
1、准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中既要注意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又要注意階段目標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課標目標得到全面准確地落實。
2、識字、寫字教學
要求會寫120字。教學中就難寫、易混淆的字作重點指導。課內要有一定的寫字時間,指導學生注意筆順,安排好各個部件及間架結構,把字寫端正。要提高寫字速度,養成良好書寫習慣。
3、閱讀教學
要注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習作的能力。
(1)理清專題的脈絡,弄清課文在專題中的地位、作用,結合專題學習重點來組織教學內容。
(2)教學時注意結合課後思考題,防止人為拔高或離題萬里地發揮。
課後題從課文特點出發,根據專題學習重點精心編寫,應當是教學課文的主要依據。
①指導朗讀、默讀
朗讀訓練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一般安排在課後第一題,根據要求,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在如何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下功夫。
默讀訓練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默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並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活動。教師要循序漸進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教師可以選編課外文章進行有針對性訓練。
②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導語、課後題等,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可以在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對閱讀有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進一步理清課文的脈絡;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親歷閱讀過程,得出結論,並處理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正確的價值導向關系。閱讀教學要注意提示閱讀思路,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並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③抓住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體會表達效果。
精讀課文關鍵詞句,主要安排在練習二、三題,以不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有的指向體會表達效果。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可以提示學生用圈點批註勾畫批註等方法,讀、思、議課文中需重點體會的部分,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④積累語言,鼓勵運用
語言積累,靈活安排和指定任務。積累在於運用。
略讀課文教學要求一是內容上理解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二是方法上教師更要放手,要讓學生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方法與知識,自己把課文讀懂。教學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也要與單元學習重點結合起來。
4、口語交際教學。交際目標明確。要注意從傾聽、表達、應對等各個方面考慮,提取需要重點訓練的方面,教學時要做到心中有數,適時予以點撥、指導。
5、習作教學。①7次習作,3次小練筆。②滲透習作要求,落實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過程。③修改能力是習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講評中要重視修改,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修改習作的習慣。④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樂於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下來。
6、綜合性學習的教學。
「祖國在我心中」與課文同步進行;「輕扣詩歌的大門」把握閱讀材料的學習要求。
Ⅲ 怎樣有效組織小學語文課堂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Ⅳ 小學語文怎麼教
賈志敏老師以他高超的教學藝術,把我們帶入了一堂朴實無華卻又扎實有效的作文指導課中.他的講座則讓我們明白了一個語文老師該怎樣去教好語文.下面是賈老講話的內容,寫下來與同行們共勉. 賈老的開場白是這樣的:「我教了54年書,直到現在,還在研究、改進、提高.」賈老對待語文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令人感佩不已,另一方面又讓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受到了極大的鞭策.一位七十三歲的大師,在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之後尚且如此虛懷若谷地鑽研探求,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正站在講台上的後輩. 賈老說學生不喜歡現在的語文課,學生不會寫字,不會作文.老師費再大的勁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賈老首先告訴大家什麼叫語文.他用葉聖陶的話來說:「語就是口頭語,文就是書面語言.語文課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借一篇篇課文教會孩子說,教會孩子作文.衡量一個班的語文教得好不好,就看你班上的孩子是否能說會道.賈老說他曾寫過一篇題為《老於的憂慮》的文章.老於就是於永正.於老師說全國95%的學生不會讀書(朗讀),不會讀就不會寫.賈老說今天上課這個班的學生寫得不錯,但不會讀書.讀書有三個標准:正確、流利、有感情.現在的學生朗讀存在這很多問題:一字一音,拖泥帶水,拿腔捏調.老師要用課文教會學生朗讀.賈老用他那親切而又充滿磁性的聲音為我們范讀了《雪地里的小畫家》和《兩個名字》.他說《13 兩個名字》這個課題不應該讀成「13 兩個名字」,而應該讀成「第13課 兩個名字」.這個題目應該把重音落在「兩個」上.接著,賈老又朗讀了《驚弓之鳥》,他說朗讀要自然,像說話一樣,要根據人物的身份採用不同的語氣讀.讀好了才能讀出味兒.現在的語文課成了分析課,分析得頭頭是道,從頭到尾都在提問,老師要把學生問累問倒,而讀得太少. 賈老講的第二個內容是:語文該怎麼教?語文是一門大課.語文有三大功課:閱讀、作文、寫字.閱讀是基礎,作文是表達,寫字是口頭語變成書面語的載體.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閱讀是重點,作文是難點,寫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輕點.閱讀訓練要扎實,一學期八次作文要落實,寫字教學要認真踏實.說到寫字教學,賈老講了這樣一件事:在一次中考研討會上,老師們坐在一起反復推敲中考卷上的「鬼畫符」.賈老還講了兩個笑話,一個是身份證上的四個語病:一是正面寫著「公民身份號碼」,背面卻寫著「居民身份證」,到底我們是「公民」還是「居民」?二是「公民身份號碼」, 應該是「公民身份證號碼」,因為只有囚犯才編號.三是正面的「出生」一欄,既可以是日期,也可以是地點.應該明確地說「出生日期.」第四是有效日期,一般人的上面都有規定時間,而賈老的上面寫著從他辦證開始到長期.長期是什麼時候,長期還是有效期限嗎?第二個笑話是:前段時間博物館失竊案被公安機關破獲,博物館給公安機關送了一面錦旗「撼祖國強盛 衛京都泰安」,捍衛的「捍」,竟然寫成了撼動的「撼」,真是荒唐之極.所以賈老說:「我們的語文正在被邊緣化,語文岌岌可危.所以要挽救我們的語文,只有從我們語文老師做起.」 賈老講的第三個內容是:語文課堂的三個實.第一是真實,語文課來不得半點虛假.現在社會上虛假的東西太多了,什麼瘦肉精啊,地溝油啊,假牛奶啊,這些都是社會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有很多假的東西.就說賽課吧,有50%都是假的.賽前一個團隊集體備課,課前試教,暗示學生等等.第二是朴實,很多老師上課廢話都很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慎言.薛法根說過語文老師有三不說:學生懂了的不說,你說了學生不懂得不說,跟語文課無關的話不說.另外,語文課上要慎用課件.課件是個好東西,但常常因此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三是扎實.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緊扣「字詞句篇聽說讀寫」這八個字來落實教學.好的語文課可以用十六個字來形容「環環相扣 絲絲相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語文課要以學生為本,以訓練為主,以鼓勵為輔.學生教師要把課堂上的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語文課「書聲朗朗 議論紛紛」,要實實在在讓學生有所得.賈老不贊同語文課分流派,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就是讀書認字寫字寫文章.賈老送給語文老師八個字「目中無人」,不要去關聽課的人;「目中有人」,始終關注學生. 賈老還跟我們分享了他最近的一篇文章《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提出了語文老師四要:一、眼睛要「獨」.他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例,談到教師要透過這片綠綠的爬山虎,感受到肖復興對葉聖陶先生深切的懷念,而不是文中寫到的關於寫作方面的知識或者是對爬山虎的描寫.二、目光要准.以《兩個名字》為例,談到在教學這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可以抓住課文的牛鼻子.三、心地要善.視學生為子女弟妹,對學生要有愛心.愛學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對孩子的關愛,對他們的成長擔負起一份責任.四、嘴巴要甜.賈老回憶起了他小時候的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老師被抽起來讀生字,十個生字有三個不會讀,老師沒有批評他,而是親切地表揚他說:「你讀得真好,十個生字就讀對了七個.」這一句話給他了極大的鼓勵,從此讓他有了學習的信心.賈老還講到在一堂語文課上,一個小女孩兒聲情並茂地朗讀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後,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沒有表揚她,而是俯下身請這個小女孩兒為他擦去臉上的淚水.小女孩兒為老師擦了淚水後,老師要把紙拿來扔掉.沒想到小女孩兒說:「我可以不給你嗎?我想保存著.」而這位被感動的老師就是賈老本人. 賈老講的第四個問題是怎樣教作文.他說,葉聖陶先生不教他兒子寫作文.他要兒子每天讀書,每天寫一段短文.黃昏時,他叫三個孩子一次讀給他挺.他從不評價,只說:「我不懂」.小孩就去該,再讀,直到他說:「我懂了.」葉聖陶先生倡導的「智能作文」給了我們三個啟示:多讀,朗讀課文,多讀課外書;多寫,天天寫;多改,在改中找到寫作文的方法.賈老說,教作文分兩步走,第一步:教他;第二步:放手.怎樣教學生寫作文呢?1、抄寫好的句子、段落和短文.2、聽寫句子、短文和段落,讀一句寫一句.3、視寫,發一篇文章給學生看十分鍾,在寫下來.4、改寫,給一個故事,改寫人稱,變化寫作的順序.5、續寫,接著給的一段文字寫下去.6、擴寫.第二步放手,就是讓學生自己寫,變日記為作文.
Ⅳ 小學課堂什麼時候結束
早上八點半上課,中午十一點半左右回家,下午兩點半上課,五點左右回家。
Ⅵ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幾點
一、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一節課40分鍾,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鍾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因為,我們發現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鍾的精力,那麼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鍾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鍾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鍾的注意力。而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鍾里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二、准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靜互補。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成其為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奏進行。內容比較難的,比較枯燥的,比較抽象的,或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動作",提問後要留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老師適當的講解也要放慢些語速,讓學生來得及消化。在教學中,應張弛有度,"張",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為度;"弛",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
三、巧妙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慾,思維能力,有利於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挖掘學生的潛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揚民主精神,融洽師生關系,教師把愛心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教師把信任留給學生,把溫暖送給學生,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悅的氛圍,創設活潑、輕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主動參與學習。由此可見,語文教師應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後狀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錄音機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有關內容簡介等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於學生立體思維。其中教材上圖文並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疏忽的一個地方,需要我們多加揣摩,多利用。學生感知課文不是孤立地進行,總是跟課文相關背景知識相聯系,背景知識越清楚,對課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這就是感知的選擇性,可見重視教具及課本插圖的作用,也不失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的理論核心內容是: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造的世界裡進行的學習要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他們以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學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Ⅶ 小學語文怎麼教
賈志敏老師以他高超的教學藝術,把我們帶入了一堂朴實無華卻又扎實有效的作文指導課中。他的講座則讓我們明白了一個語文老師該怎樣去教好語文。下面是賈老講話的內容,寫下來與同行們共勉。
賈老的開場白是這樣的:「我教了54年書,直到現在,還在研究、改進、提高。」賈老對待語文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令人感佩不已,另一方面又讓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受到了極大的鞭策。一位七十三歲的大師,在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之後尚且如此虛懷若谷地鑽研探求,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正站在講台上的後輩。
賈老說學生不喜歡現在的語文課,學生不會寫字,不會作文。老師費再大的勁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賈老首先告訴大家什麼叫語文。他用葉聖陶的話來說:「語就是口頭語,文就是書面語言。語文課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借一篇篇課文教會孩子說,教會孩子作文。衡量一個班的語文教得好不好,就看你班上的孩子是否能說會道。賈老說他曾寫過一篇題為《老於的憂慮》的文章。老於就是於永正。於老師說全國95%的學生不會讀書(朗讀),不會讀就不會寫。賈老說今天上課這個班的學生寫得不錯,但不會讀書。讀書有三個標准:正確、流利、有感情。現在的學生朗讀存在這很多問題:一字一音,拖泥帶水,拿腔捏調。老師要用課文教會學生朗讀。賈老用他那親切而又充滿磁性的聲音為我們范讀了《雪地里的小畫家》和《兩個名字》。他說《13 兩個名字》這個課題不應該讀成「13 兩個名字」,而應該讀成「第13課 兩個名字」。這個題目應該把重音落在「兩個」上。接著,賈老又朗讀了《驚弓之鳥》,他說朗讀要自然,像說話一樣,要根據人物的身份採用不同的語氣讀。讀好了才能讀出味兒。現在的語文課成了分析課,分析得頭頭是道,從頭到尾都在提問,老師要把學生問累問倒,而讀得太少。
賈老講的第二個內容是:語文該怎麼教?語文是一門大課。語文有三大功課:閱讀、作文、寫字。閱讀是基礎,作文是表達,寫字是口頭語變成書面語的載體。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閱讀是重點,作文是難點,寫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輕點。閱讀訓練要扎實,一學期八次作文要落實,寫字教學要認真踏實。說到寫字教學,賈老講了這樣一件事:在一次中考研討會上,老師們坐在一起反復推敲中考卷上的「鬼畫符」。賈老還講了兩個笑話,一個是身份證上的四個語病:一是正面寫著「公民身份號碼」,背面卻寫著「居民身份證」,到底我們是「公民」還是「居民」?二是「公民身份號碼」, 應該是「公民身份證號碼」,因為只有囚犯才編號。三是正面的「出生」一欄,既可以是日期,也可以是地點。應該明確地說「出生日期。」第四是有效日期,一般人的上面都有規定時間,而賈老的上面寫著從他辦證開始到長期。長期是什麼時候,長期還是有效期限嗎?第二個笑話是:前段時間博物館失竊案被公安機關破獲,博物館給公安機關送了一面錦旗「撼祖國強盛 衛京都泰安」,捍衛的「捍」,竟然寫成了撼動的「撼」,真是荒唐之極。所以賈老說:「我們的語文正在被邊緣化,語文岌岌可危。所以要挽救我們的語文,只有從我們語文老師做起。」
賈老講的第三個內容是:語文課堂的三個實。第一是真實,語文課來不得半點虛假。現在社會上虛假的東西太多了,什麼瘦肉精啊,地溝油啊,假牛奶啊,這些都是社會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有很多假的東西。就說賽課吧,有50%都是假的。賽前一個團隊集體備課,課前試教,暗示學生等等。第二是朴實,很多老師上課廢話都很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慎言。薛法根說過語文老師有三不說:學生懂了的不說,你說了學生不懂得不說,跟語文課無關的話不說。另外,語文課上要慎用課件。課件是個好東西,但常常因此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三是扎實。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緊扣「字詞句篇聽說讀寫」這八個字來落實教學。好的語文課可以用十六個字來形容「環環相扣 絲絲相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語文課要以學生為本,以訓練為主,以鼓勵為輔。學生教師要把課堂上的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語文課「書聲朗朗 議論紛紛」,要實實在在讓學生有所得。賈老不贊同語文課分流派,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就是讀書認字寫字寫文章。賈老送給語文老師八個字「目中無人」,不要去關聽課的人;「目中有人」,始終關注學生。
賈老還跟我們分享了他最近的一篇文章《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提出了語文老師四要:一、眼睛要「獨」。他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例,談到教師要透過這片綠綠的爬山虎,感受到肖復興對葉聖陶先生深切的懷念,而不是文中寫到的關於寫作方面的知識或者是對爬山虎的描寫。二、目光要准。以《兩個名字》為例,談到在教學這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可以抓住課文的牛鼻子。三、心地要善。視學生為子女弟妹,對學生要有愛心。愛學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對孩子的關愛,對他們的成長擔負起一份責任。四、嘴巴要甜。賈老回憶起了他小時候的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老師被抽起來讀生字,十個生字有三個不會讀,老師沒有批評他,而是親切地表揚他說:「你讀得真好,十個生字就讀對了七個。」這一句話給他了極大的鼓勵,從此讓他有了學習的信心。賈老還講到在一堂語文課上,一個小女孩兒聲情並茂地朗讀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後,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沒有表揚她,而是俯下身請這個小女孩兒為他擦去臉上的淚水。小女孩兒為老師擦了淚水後,老師要把紙拿來扔掉。沒想到小女孩兒說:「我可以不給你嗎?我想保存著。」而這位被感動的老師就是賈老本人。
賈老講的第四個問題是怎樣教作文。他說,葉聖陶先生不教他兒子寫作文。他要兒子每天讀書,每天寫一段短文。黃昏時,他叫三個孩子一次讀給他挺。他從不評價,只說:「我不懂」。小孩就去該,再讀,直到他說:「我懂了。」葉聖陶先生倡導的「智能作文」給了我們三個啟示:多讀,朗讀課文,多讀課外書;多寫,天天寫;多改,在改中找到寫作文的方法。賈老說,教作文分兩步走,第一步:教他;第二步:放手。怎樣教學生寫作文呢?1、抄寫好的句子、段落和短文。2、聽寫句子、短文和段落,讀一句寫一句。3、視寫,發一篇文章給學生看十分鍾,在寫下來。4、改寫,給一個故事,改寫人稱,變化寫作的順序。5、續寫,接著給的一段文字寫下去。6、擴寫。第二步放手,就是讓學生自己寫,變日記為作文。
Ⅷ 小學語文課的課堂類型有哪些
一、發現型
學習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是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當一名發現者、探索者,在讀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見,見中有異,異中求新,
進行自我發現學習,讓「自主」和「創造」得到落實.
二、辯論型
「辯論」是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傾向性,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表演型
表演是對課文加深理解的一種較好的表現形式.通過演一演,不但強化學生運用、理解、積累語言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四、欣賞型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它憑借語言文字,透露出人美、事美、景美、物美、情美.因此巧妙運用、欣賞富有韻味的語句、段落,能喚起人們的美感,對事物的認識有個質的飛躍.
五、演講型
演講是論說能力的表現.演講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給聽眾教益和鼓舞.
六、活動型
活動是指學生本身的活動,語文活動課是活動課的一種.這類課以活動的形式,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以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為內容,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去創造,去創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此外還有嘗試型、討論型、朗誦型、洽談型、參觀型、展覽型等,只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課文的內容,開放課堂教學,就能產生求知慾望,促進學生思維,萌發出創造力.
參考:http://www.zybang.com/question/.html
Ⅸ 課堂上放手讓學生探索,時間不夠怎麼辦
一、教師要相信學生,敢於放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相信學生,一般知識學生或通過合作是能夠解決的。如果不相信學生的這種能力,課堂中是無法放手的,學生的主動學習也就無法落實。作為教師要相信學生,敢於放手,為全體學生創設一個主動探索的空間。在教學中,要求教師給學生「搭台」,讓學生「唱戲」展示自己,這個「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教師應該像聽眾那樣仔細傾聽,抓住關鍵進行點撥,為學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二、教師要立足學生,善於放手
我們的教學不是無目的地放手,教師在備課時要立足學生,要從學生的角度著想,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內容,創設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意識。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最容易產生興趣,如果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還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加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教師要創造機會,樂於放手
提供學生思考的機會,對於深化、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尤為重要。每個公式、法則的推導,每一解題方法的確立,教師應在方法上引導,在關鍵處點撥,絕不能給學生思維設置框框,要放手讓他們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可能的條件下親自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
四、教師要精心組織,巧於放手
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教師的組織,一個完美的設計方案並不能代表取得高效的結果,平時教學中我們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巧妙地安排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探索、創造的空間,促使他們去探究、去創新。因此,教師應多設計一些非常規的開放性問題,引導他們多思多問,教會他們善於打破常規去、去思考,從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比如引入競爭機制,組織數學擂台賽,征題、徵答及評獎等系列活動,利用學生的好勝心放手讓他們活動。
相信學生是放手的前提,立足學生是放手的保證,創造機會是放手的方法,精心組織則是解決放手的形式問題。只要我們每位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落實,學生的興趣定會空前高漲,教學效果也必然會在減負的情況下大幅度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