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課堂融通

小學語文課堂融通

發布時間:2021-02-22 03:01:24

A.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了解需要點,「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一旦離開學生這個主體因素,「那課就好比一個鑽頭發力於一個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實質作用不好樂觀。」了解了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課就會如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需要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總的來說,需要教師先「鑽進去」深入解讀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
1.找准疑難點、空白點。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對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生感到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會在哪兒?哪些地方是學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師引導的?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之前,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會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比如在教學《會走路的樹》時,課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小鳥看見了馴鹿,好奇地問:「你能讓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教師就可以抓住一個「爬」字,打開學生的思路。因為在此之前,「小鳥會飛」已經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即固有知識,但小鳥的「爬」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小鳥為什麼不說「飛」而說「爬」?教師以此為教學線索,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只羽翼未豐的小鳥的特點和心理,想像馴鹿天天不厭其煩讓小鳥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馴鹿美好的心靈和真摯的情意,並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同時,我們的語文教材還存在著很多空白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想像,發展語言,形成能力。
2.盡可能找到一個 「興奮點」。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找出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能否有效,關鍵在於尋找學生的 「興奮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問題緊緊吸引,整個教學時段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在教學參考書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尋找一條恰如其分的渠道,讓這些知識流淌到學生的腦海里。而尋找「興奮點」,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兩塊銀元》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拋出「孫老漢打碎的茶壺該不該賠?」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然後,在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論點、論據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內需不斷得以實現並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得到真正實現。
3.敏捷地捕捉課堂上學生的生成點。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無論教師在備課時准備得多麼充分,考慮得多麼周到,在課堂中也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說明,眾多學生的思維比一個教師的思維要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雙邊參與的動態進程中,教師應敏捷地捕捉並判斷、重組學生在課堂涌現出來的信息,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因著學生的思路順勢而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順勢而學,那麼整個教學氣氛會非常融洽,學生也會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就能夠出現精彩不曾預約的有效生成,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
二、 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
「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
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如教學目標「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物的,領會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就比 「學習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利於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標達成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利於教師的自我監控——目的達到了嗎?沒達到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調控?
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體現了教學切入點的簡約集中:一教師在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出示五幅圖畫,然後請學生閱讀課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語句給圖畫配上最合適的語句。學生滿懷探求之心,埋頭課文紛紛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讀得認真,想得仔細,總想寫出最貼切的。學生在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清楚了,人物的語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質揣摩到了,教學目標迎刃而解。這堂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問題輻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統領起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減了許多瑣碎的提問,擴大了學生領悟、交流的空間。
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
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如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執教《釣魚的啟示》,第一個環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註」,寫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第二個環節交流「批註」;第三個環節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可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還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
三、創設體驗點,「紅杏枝頭春意鬧」。
《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用到了「體驗」一詞,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注重情感體驗。這意味著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情境出發去體驗感悟,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體驗和交流體驗中發展語言,形成能力。
學生自己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會深入,教師需創設體驗點,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體驗點的創設比貼標簽式的說教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
1.當課文意義生成在學生的原認知結構中找不到呼應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由於受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主題與情感往往缺少體驗,經常產生陌生感與疏離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找到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教學《長相思》,「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對小學生來說,理解上有難度。王老師請學生分別把自己設想成詩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聲聲問、一聲聲答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到了詩人的「重離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 學生角色的轉換,體驗角色的所為所思所感,從而很好地體會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深切情懷。
2.引導學生對內容情境產生興趣,從而激發體驗的內需。情感體驗是以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的。對課文所體現的情感,學生由於缺少審美的需要,往往根據自己的性別、經歷與情感偏好而加以取捨,對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題,經常容易忽視。在這時候,教師就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各種各樣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游園不值》的教學中創設的體驗點,給人印象很深刻。愛花、惜花的詩人沒能進到園子里,卻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竇老師請學生扮演那枝「紅杏」,想像紅杏會對園主人說些什麼,會對詩人說什麼?會對園子里不能出牆頭的花花草草說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透過文本進入了詩境。
3.引導學生在同樣的語言環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體驗,達到情感的飛躍和價值觀的提升。漢語言意義的模糊與豐富性,給老師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樣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義是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體驗又是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並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聽過特級教師金感芳老師的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金老師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國城市的一道美麗而奇特的風景:每家每戶種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對著外面的,不但奼紫嫣紅,而且很奇特。面對異國他鄉的美麗風景,金老師設置了體驗點:如果你就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如果你是醫生、是建築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當你走在這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是有殘疾、有困難的人,走在這花的海洋里,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學生的思維在廣度和深度間縱橫,深刻體會到了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境界。
四、落實語言點,「唱得紅梅字字香」。
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展自己的語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難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掌握語言。一教師在教學《再別康橋》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現力。「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為體會這反復出現的「輕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詠,並啟發想像: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輕輕」?大概會是幾個人?你覺得他一個人這樣輕輕地走,情緒會怎樣?把人融進了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輕輕」的理解將是深刻和透徹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請學生模仿一下,「招搖」是什麼樣子?推想一下,「招搖「會有幾種可能?為什麼甘心情願做水草?原來詩人對康橋的深厚的依依惜別的感情,就是這樣從詩人的用詞中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落實語言,語言才有生命力。
2.落實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註,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於用筆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達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3.落實語言,注重詞語教學。新課程對詞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一改過去理性的、復雜的、枯燥的詞義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動的、富有價值的詞語教學。在這方面,很多老師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愛迪生救媽媽》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老師在語境中出現詞語,學生用這些詞語把整個故事串了起來,詞語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符號,形成了學生頭腦中生動的形象。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教學《二泉映月》,分類出示詞語,想像意境、飽含情感讀詞語,重在語感的培養。
五、 引發思維點,「課有盡而意無窮」。
有效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實現教學的升華。尤其是語文學習,可以說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受教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外的資源融通共享,才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積極的思維引導非常重要。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主動學習。
1.培養問題意識。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的學習品質,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樹立「學習源於問題」的意識,培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勇於提出的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創新品質形成的基礎。
2.學會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的學習品質。在學生的提問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恰當的進行引導和訓練,逐步訓練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會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與動機,運用評價手段,針對學生的提問給予恰當評價、引導,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否有價值,要給提問者以激勵。特別是課外反饋的問題,更要及時反饋、評價、激勵,以加強勤思習慣的養成。
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B. 小學語文教學中我用信息技術解決了什麼問題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並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整合的優勢呢?我認為: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預想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教《火燒雲》一課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各種火燒雲的特徵及其重點詞語的定格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必將大大提高。再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解疑化難、與時代最新信息融通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如教師在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那種對敵人的極端輕蔑,對死亡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斷,使學生從形象、聲音、情感上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在師生互動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排演課本劇。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和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地體現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如果製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因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為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藉助網路,培養學生能力。

(一)培養想像力、感知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創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由於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閱讀、寫作時會感到一些困難。我們便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並茂的閱讀、寫作輔助材料。通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過程,學生的想像能力得到了強化。現代教育技術,將被感知、被想像、被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用模擬化、模擬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表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利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圖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如學習《將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這些課文的內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放給學生看,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傳統的朗讀訓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加上有些老師的普通話也不太准確,學生就更不容易訓練了。利用信息技術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解決了老師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大問題。如執教《青海湖啊,夢幻般的青海湖》,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文章對青海湖的美作了詳盡的描寫,讀來讓人回腸盪氣,留戀往返。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教師事先搜集大量的資料供學生觀看。在遼闊高遠的畫面上,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淺淺的藍是那麼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灘是那麼碧綠,是那麼生機勃勃,感受到青海湖裡那色彩斑斕的鳥兒的美麗。在畫面的感染下,在音樂的渲染中,學生再讀到課文中如詩如畫的美景,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彷彿自己就置身在美麗的青海湖邊,為她質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獷的美而陶醉,而感動。在這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學生心裡自然升騰起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三)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培養發散思維是觸發創造才能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想像幾種可能性。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中,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黃山的奇美是不夠的。我們把黃山的視頻資料和其它相關內容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按一定的鏈接方式製作成課堂教學網頁。課上,學生看到了黃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詞句,並在網上看到黃山不同形狀的圖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對它的認識。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飛躍。

(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實踐活動開辟了廣闊的時空。一些以時間、地點為線索的記敘文,我們可以讓學生繪制出人物活動的線路圖、行蹤圖等,以抓住課文脈絡,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如《客家民居》一文,可以讓學生看圖讀文後,繪制客家民居的大致模型,加深印象。一些語言優美、內容易懂的古詩,如《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畫圖畫,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繪圖,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情操陶冶熔於一爐,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教完《只有一個地球》後,我們讓學生為當地的環保設計一個方案,學生通過查閱圖書和瀏覽下載網路資料,結合自己平常對附近工廠的所聞所見,很快就寫出了有理有據的作文。它既鍛煉了學生的查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閱讀寫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猜想、想像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創新能力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個問題: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哪些?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顯然,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校園網中下載查找到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補充。課堂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展開討論,教師適時點拔、評價。於是一個個閃耀著創新火花的答案誕生了。通過網上的查閱、交流和相互間的思維碰撞,點亮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信息技術如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走進了學校的課堂,深入到了課改的前沿。通過實踐與探索,我們深深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小學語文網路教學給小學生以自由學習的新天地,給小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和工作平台,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機遇,通過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推動語文學科的現代化。

C.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之我見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夏丏尊先生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教師的范讀,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用誦讀創設情景,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隨後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輕了,慢了。」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學生動情地說:「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憶快樂,使我們悲上加悲!」
2、自由讀
培養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黃繼光》一文中,有一組重點句子:「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戰友們在看著他,朝鮮人民在看著他,祖國人民在看著他,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一位老師教學時,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去體味文意,領悟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由小到大,感情也越來越強烈。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此時,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4、引讀
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語感普遍不強,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此時可用「引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師: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可是,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
師: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
師:1秒鍾,2秒鍾……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
師: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此段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
(二)品詞析句,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品析文本,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在文本、師生、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感悟語句的意境,體驗語句的情感,增強語感的靈敏度。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減、調、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
1、加。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然後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減。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再與原句比較。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後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樣,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這三個「都」,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愛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無一例外的。
3、調。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然後進行比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調個位置?學生通過調序朗讀,通過思考,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因為,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留戀。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換。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然後進行比較。《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一個「痕」字把處於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
(三)聯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提出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再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四)想像參與,激發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像,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可見語感同想像是緊密聯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像,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
可以說聯想和想像是培養語感的翅膀。想像的過程不但是引發學生調動知識儲備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
如教學《月光曲》一文,要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創作樂曲的經過一段時,就可配上輕柔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去啟發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彷彿置身於小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四周是那般幽靜。在這境界中,貝多芬手撫琴鍵,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之後又輔之以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再如《台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瀾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假如僅從文字的表層意義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詞語,就無法感受到美麗神奇的蝴蝶聚會的場面。要想讓學生披文入情,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去發揮想像,展開聯想:數以萬計的蝴蝶身著綵衣正從四面八方趕來,它們生怕耽誤了大好春光,急著到蝴蝶谷去聚會,你瞧它們飛得多麼輕快,多麼活潑!學生在看圖想像中彷彿自己也成了一隻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趕著去蝴蝶谷聚會呢?
我在講授《水鄉歌》一課時,也採用了聯想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文中這樣寫道:「水鄉什麼多?水多,千條渠,萬條河,池塘一個連一個,處處綠水盪清波。」
師:請你們自己讀這段話,老師相信你肯定能讀懂的。(學生讀)你剛才讀的時候,眼前是不是出現了什麼情景?什麼畫面?(此時,老師出示一幅水鄉的圖畫,很美,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請你對著畫面再讀一讀,你有什麼新的體會,新的發現?(生讀)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彷彿看到了什麼情景?
生1: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葉葉小舟在碧綠的清波上盪漾。
生2: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綠的河水裡搖曳。
生3: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的小河邊,看到了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中嬉戲。
師:假如你真的來到了水鄉,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生1:我想把它畫下來。
生2:我想彎下腰嘗一嘗水鄉的味道。
生3:我想把它拍下來,掛在自己家客廳的牆壁上。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豐富的想像,流瀉出了詩一樣的語言,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繪就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讓我們彷彿聽到了水鄉人民的歡聲笑語,讓我們彷彿嗅到了江南水鄉特有的氣息。
(五)積累語言,深化感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熟讀成誦,廣泛閱讀,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1、熟讀成誦
小語教材中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情感豐富。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地欣賞,讀出其中的韻味、體驗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誦。通過背誦,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精華已證明這一點。正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故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課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如此,有利於學生貯存語言,深化語感,從而扎扎實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
2、廣泛閱讀
語感的培養從「讀」開始,不僅體現在課內,還要引導學生課外進行有效的閱覽。因此,閱讀教學中,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的閱讀量的不足。如學習《草船借箭》後,可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的有關故事;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紹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等。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記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等。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己喜愛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讀物,以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使學生在反復、大量感受語言材料的過程中,豐富語言,增強語感。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鮮明的形象、活潑的內容,可推薦他們看童話、寓言等有趣的讀物;中年級學生喜歡情節生動的故事,可推薦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高年級學生喜歡文質兼美的內容,可推薦讀名篇佳作,歷史名著等。大量的課外閱讀能使小朋友吸收眾多的詞彙和句式,培養想像力,提高表達能力。難怪王尚文在《語感論》中說:「感受優秀言語作品的言語是培養語感的搖籃。」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飛到書籍的百花園中盡力汲取營養和甘露,去感受、體驗和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去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久而久之,頭腦中的語言豐富了,自然會有較強的語感。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六)言語實踐,積淀語感
「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通過熟讀、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還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把握言語之精髓,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自身的語感得以發展。
1、口語表達
在閱讀教學中,可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深化感悟。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深化感悟。如在教學《雲房子》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暢談自己想像中的雲房子的樣子,隨後可積極鼓勵學生運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愛的雲房子。這一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而且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內化了語言,培養了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勤於動筆
「勤於動筆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⑥當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時,已經不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因為每篇文章的背後都站著一位作者,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實質是與作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傳遞,經驗的融通,這必將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想像,喚醒沉睡在學生內心當中的與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經歷、經驗和感受,從而會產生一吐為快的表達慾望。此時教師要為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將積蓄於胸的所思所感徹底地宣洩出來,以達到升華感悟,積淀語感的目的。如《半截蠟燭》一文以小女兒拿走蠟燭,走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為結尾,給人一種意尤未盡之感,教師可在此設計讓學生續寫結尾,要求前後照應,首尾連貫,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也就進一步理解體悟了課文內容,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
總之,培養學生語感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因為語感是通向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使學生語言基礎、生活體驗、思想情趣和文學修養的綜合體現,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不盡。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感受語言的靈敏度和頓悟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D.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而「培養學生的語感」便是這語文素養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到「語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①,總目標之中要求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後在各階段的目標中,對語感的培養就更見具體、明確了。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強調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②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 當今語文教育的著名學者王尚文先生明確提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語感,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語感素質。」近年來,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對傳統語文教學的重新審視、重新定位中,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語感作為一個人必備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什麼是語感: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我國最早提出語感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曾對語感做了一番深入淺出的解釋:「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裡,『 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兩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兩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可見,在夏丐尊先生看來,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一種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了解力。而王尚文先生則認為:「語感是思維並不直接參與作用的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是個體的人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系。它表現為對作用於他的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即聽和看(讀)的能力,也表現為因個人情意的需要或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即說和寫的能力。」③總之,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它是個體在長期規范的言語實踐中逐步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④語感敏銳的人,不僅能夠把握言語對象的字面意思,而且還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以及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二、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語感

在日益頻繁的交往中,人們對語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發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強烈敏銳的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是思想認識逐步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人們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運用語言表達思想,以及從語句或一段的開頭即能預測出整個語句或語段的趨向,可以在一瞬間辨認出詞義的細微差別和色彩感情,正是憑語感。具備了良好的語感能使人感受言語之精妙,洞見言語之精髓,把握言語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豐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諸如文化、審美的熏陶。可以說,敏銳的語感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是構成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因素,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是小學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夏丏尊先生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教師的范讀,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用誦讀創設情景,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隨後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輕了,慢了。」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學生動情地說:「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憶快樂,使我們悲上加悲!」

2、自由讀

培養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黃繼光》一文中,有一組重點句子:「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戰友們在看著他,朝鮮人民在看著他,祖國人民在看著他,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一位老師教學時,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去體味文意,領悟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由小到大,感情也越來越強烈。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此時,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4、引讀

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語感普遍不強,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此時可用「引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師: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可是,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

師: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

師:1秒鍾,2秒鍾……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

師: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此段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

(二)品詞析句,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品析文本,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在文本、師生、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感悟語句的意境,體驗語句的情感,增強語感的靈敏度。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減、調、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

1、加。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然後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減。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再與原句比較。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後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樣,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這三個「都」,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愛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無一例外的。

3、調。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然後進行比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調個位置?學生通過調序朗讀,通過思考,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因為,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留戀。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換。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然後進行比較。《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一個「痕」字把處於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

(三)聯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提出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再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四)想像參與,激發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像,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可見語感同想像是緊密聯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像,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

可以說聯想和想像是培養語感的翅膀。想像的過程不但是引發學生調動知識儲備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

如教學《月光曲》一文,要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創作樂曲的經過一段時,就可配上輕柔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去啟發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彷彿置身於小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四周是那般幽靜。在這境界中,貝多芬手撫琴鍵,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之後又輔之以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再如《台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瀾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假如僅從文字的表層意義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詞語,就無法感受到美麗神奇的蝴蝶聚會的場面。要想讓學生披文入情,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去發揮想像,展開聯想:數以萬計的蝴蝶身著綵衣正從四面八方趕來,它們生怕耽誤了大好春光,急著到蝴蝶谷去聚會,你瞧它們飛得多麼輕快,多麼活潑!學生在看圖想像中彷彿自己也成了一隻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趕著去蝴蝶谷聚會呢?

我在講授《水鄉歌》一課時,也採用了聯想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文中這樣寫道:「水鄉什麼多?水多,千條渠,萬條河,池塘一個連一個,處處綠水盪清波。」

師:請你們自己讀這段話,老師相信你肯定能讀懂的。(學生讀)你剛才讀的時候,眼前是不是出現了什麼情景?什麼畫面?(此時,老師出示一幅水鄉的圖畫,很美,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請你對著畫面再讀一讀,你有什麼新的體會,新的發現?(生讀)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彷彿看到了什麼情景?

生1: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葉葉小舟在碧綠的清波上盪漾。

生2: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綠的河水裡搖曳。

生3: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的小河邊,看到了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中嬉戲。

師:假如你真的來到了水鄉,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生1:我想把它畫下來。

生2:我想彎下腰嘗一嘗水鄉的味道。

生3:我想把它拍下來,掛在自己家客廳的牆壁上。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豐富的想像,流瀉出了詩一樣的語言,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繪就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讓我們彷彿聽到了水鄉人民的歡聲笑語,讓我們彷彿嗅到了江南水鄉特有的氣息。

(五)積累語言,深化感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熟讀成誦,廣泛閱讀,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1、熟讀成誦

小語教材中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情感豐富。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地欣賞,讀出其中的韻味、體驗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誦。通過背誦,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精華已證明這一點。正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故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課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如此,有利於學生貯存語言,深化語感,從而扎扎實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

2、廣泛閱讀

語感的培養從「讀」開始,不僅體現在課內,還要引導學生課外進行有效的閱覽。因此,閱讀教學中,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的閱讀量的不足。如學習《草船借箭》後,可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的有關故事;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紹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等。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記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等。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己喜愛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讀物,以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使學生在反復、大量感受語言材料的過程中,豐富語言,增強語感。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鮮明的形象、活潑的內容,可推薦他們看童話、寓言等有趣的讀物;中年級學生喜歡情節生動的故事,可推薦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高年級學生喜歡文質兼美的內容,可推薦讀名篇佳作,歷史名著等。大量的課外閱讀能使小朋友吸收眾多的詞彙和句式,培養想像力,提高表達能力。難怪王尚文在《語感論》中說:「感受優秀言語作品的言語是培養語感的搖籃。」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飛到書籍的百花園中盡力汲取營養和甘露,去感受、體驗和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去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久而久之,頭腦中的語言豐富了,自然會有較強的語感。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六)言語實踐,積淀語感

「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通過熟讀、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還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把握言語之精髓,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自身的語感得以發展。

1、口語表達

在閱讀教學中,可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深化感悟。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深化感悟。如在教學《雲房子》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暢談自己想像中的雲房子的樣子,隨後可積極鼓勵學生運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愛的雲房子。這一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而且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內化了語言,培養了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勤於動筆

「勤於動筆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⑥當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時,已經不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因為每篇文章的背後都站著一位作者,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實質是與作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傳遞,經驗的融通,這必將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想像,喚醒沉睡在學生內心當中的與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經歷、經驗和感受,從而會產生一吐為快的表達慾望。此時教師要為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將積蓄於胸的所思所感徹底地宣洩出來,以達到升華感悟,積淀語感的目的。如《半截蠟燭》一文以小女兒拿走蠟燭,走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為結尾,給人一種意尤未盡之感,教師可在此設計讓學生續寫結尾,要求前後照應,首尾連貫,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也就進一步理解體悟了課文內容,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

總之,培養學生語感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因為語感是通向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使學生語言基礎、生活體驗、思想情趣和文學修養的綜合體現,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不盡。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感受語言的靈敏度和頓悟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E. 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與文學素養的相互滲透與融通教學

何謂素養?素,有向來之意。故素養,一般指平時的修養和訓練。由此觀之,語文素養的含義,也就是對語文有長久的修養和訓練的意思。語文素養是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體,沒有隱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牢固基礎,就不可能支撐顯性的知識和能力;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文學素養的培育。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指出,我們的小學語文課程要實現腳踏實地而且卓有成效的改革,面臨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數年的經驗 ,使我認為:一、學生的文學素養是由語文課的性質、任務決定的 在小學階段加強文學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並不是外加的,而是由語文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從文學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使用語文這個工具,最好的學習過程是在人文精神熏陶的過程中進行。反過來講,當一個學生比較好地掌握語言文字的工具以後,那麼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落到實處;如果沒有這個工具的掌握和運用,就不成為語文課。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用專業知識教育孩子是不夠的。學生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有用的工具與和諧發展的人有本質的不同。所以他就講,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要使學生產生熱烈的感情,這是最基本的。使學生對真善美具有鮮明的辨別力,就是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所以,就人的各種素質而言,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真善美相聯系的是什麼呢?是文學素養。它是人的人文素養的核心部分。有的老師說漢語拼音是攔路虎,學生學起來苦不堪言。那麼怎麼解決小學語文進行中的這一難點呢?可以藉助文學因素。比如,蘇教版教材就設計了情境圖、編寫了語境歌,把工具性的東西人文化了,很有創造性。一個人的個性的形成,特別是人格的完美,從哪裡來?都離不開情感的熏陶,離不開審美的材料對他的感染。很難想像,一個內心狹隘的人,一個情感枯竭的人,會有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小學語文課若能充分地調動文學因素,創設出情感氛圍藝術化的環境,語文教學的工具目標、情感目標會更加容易實現。 有人認為在基礎教育里強調文學教育,就是培養閱讀欣賞能力。我認為這只能是部分目標,更重要的目標不在閱讀能力本身,因為,文學教育必然和思維教育聯系在一起。在這方面,文學教育有什麼優勢呢?它可以通過感受形象入手,經過孩子的感受和品味,悟到形象的內涵,這里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的,所以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間,孩子的想像力非常活躍,心靈的空間非常開闊,創造性的潛能最能得到激發。總而言之,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語言知識、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可以在文學教育中得到實現;離開情感熏陶、形象感染、審美活動,語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會變成單純的技術操作和思想灌輸,語文就不成其為語文了。 二、文學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的開放的文學觀念 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更新文學觀念。而小學教育需要的文學觀念有四個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需要強調幾個問題。(1)、文學與生活的關系。語文的課程資源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對小學語文教育來說,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教學,都應與生活溝通。也就是說語文反映生活、反映世界。比如我在上一年級閱讀課《春筍》,課文裡面有句話,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 。春筍這個詞,若在高中、大學,老師就可能對它進行藝術分析;但是在這里,對一年級的學生就不能這樣分析。我說:早上媽媽喚醒你上學時是什麼感覺?讓學生用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投入到對文本的閱讀中,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喚醒的感覺。其實他喚醒了學生的心靈!再如,我聽符海妹老師讓學生造句,有學生造句地球圍著太陽轉,表揚他一番:另一個學生造句老母雞圍著草窩轉,卻被批評一頓。其實老母雞圍著草窩轉,就是他的生活積累。這樣的經驗積累多了,對他閱讀文本、感受體會文學作品,都大有幫助。(2)、文學教育中的情感問題。如果教師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能把學生的體驗過程拉長,能讓學生和作品裡的情緒發生共鳴、溝通,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教師。蘇教版教材有篇課文《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的故事。它的背後是什麼,當然不必跟小學生講很多,但教師的文學素養必須能夠居高臨下,才能游刃有餘。這樣的作品在課堂里讓學生來讀,教師千萬不要給標准答案,因為文學作品有豐富的內涵,這樣才留有挖掘的餘地,才能擴展學生的精神領域,滋潤他們的情感世界。(3)、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就像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的。讀文學作品應從語言入手,而不是以往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因為這些都是邏輯學里的歸納法。閱讀文學作品主要是使文學語言轉化成頭腦中的形象的過程,應該讓學生完成。因此,教師講詞、講句、講段,更應該講語境,應該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親近感、認同感,蘇教版實驗教材在繼承好的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意,生字教學組成字串。小學生喜歡學,老師也喜歡教這樣的識字課。春天、春風、春雨/柳樹、小草、嫩芽/布穀、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就是一例。為什麼孩子對這樣的生字會喜歡?奧妙在什麼地方?奧妙首先不在內容,在形式。因為它押韻,學生最容易上口;又都是雙音詞,雙音詞彷彿二拍節奏,音步一重一輕。學生在讀春天、春風、春雨時,頭腦中會出現畫面,填補了空白。字串的設計格外工巧,激發和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體現了識字教學的文學性,又達到了記識生字的工具性目標。(4)、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視野一定要重視,一定要琢磨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去思去想去與心靈對話,這就是對話理論對話理論認為作品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對話和交流的關系,因此,教師與學生、課文與學生就是對話和交流的關系。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閱讀的促進者、閱讀中的對話者,教師不是被動的,也不能將教師的地位降到和學生一樣,他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中介,但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當然要高於學生。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有談話的方式,但多是教師根據參考書、課文,事先准備好結論,然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實際上是請君入瓮,顯然,這種方法與閱讀對話理論背道而馳。(5)、加強文學教育的注意點。這里我認為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閱讀作品一定要遵循整體把握的原則,整體把握有利於學生創造。有位教師教《狼和小羊》,講到狼向小羊撲去,教師問學生:小羊死還是沒有死?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結果。有學生說獵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說狼太用力,跌到河裡淹死了沒有一個學生願意說羊死了。教師從整體上進行情感導向,學生就會根據文本創意。二是培養語感和重視積累的問題。語感和積累都離不開誦讀,誦讀不是死記硬背。誦讀的效果無論怎樣估計都不為過,誦讀必然有情感投入,必然會沉浸到文本創設的氛圍,學生反復體驗,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誦讀可貴是一個過程,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復多遍、熟讀成誦的過程。所以小學階段對優秀作品讀讀背背,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必經途徑。

F.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一、了解需要點,「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一旦離開學生這個主體因素,「那課就好比一個鑽頭發力於一個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實質作用不好樂觀。」了解了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課就會如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需要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總的來說,需要教師先「鑽進去」深入解讀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1.找准疑難點、空白點。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對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生感到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會在哪兒?哪些地方是學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師引導的?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之前,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會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比如在教學《會走路的樹》時,課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小鳥看見了馴鹿,好奇地問:「你能讓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教師就可以抓住一個「爬」字,打開學生的思路。因為在此之前,「小鳥會飛」已經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即固有知識,但小鳥的「爬」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小鳥為什麼不說「飛」而說「爬」?教師以此為教學線索,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只羽翼未豐的小鳥的特點和心理,想像馴鹿天天不厭其煩讓小鳥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馴鹿美好的心靈和真摯的情意,並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同時,我們的語文教材還存在著很多空白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想像,發展語言,形成能力。2.盡可能找到一個「興奮點」。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找出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能否有效,關鍵在於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問題緊緊吸引,整個教學時段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在教學參考書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尋找一條恰如其分的渠道,讓這些知識流淌到學生的腦海里。而尋找「興奮點」,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兩塊銀元》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拋出「孫老漢打碎的茶壺該不該賠?」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然後,在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論點、論據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內需不斷得以實現並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得到真正實現。3.敏捷地捕捉課堂上學生的生成點。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無論教師在備課時准備得多麼充分,考慮得多麼周到,在課堂中也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說明,眾多學生的思維比一個教師的思維要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雙邊參與的動態進程中,教師應敏捷地捕捉並判斷、重組學生在課堂涌現出來的信息,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因著學生的思路順勢而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順勢而學,那麼整個教學氣氛會非常融洽,學生也會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就能夠出現精彩不曾預約的有效生成,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二、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如教學目標「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物的,領會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就比「學習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利於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標達成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利於教師的自我監控——目的達到了嗎?沒達到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調控?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體現了教學切入點的簡約集中:一教師在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出示五幅圖畫,然後請學生閱讀課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語句給圖畫配上最合適的語句。學生滿懷探求之心,埋頭課文紛紛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讀得認真,想得仔細,總想寫出最貼切的。學生在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清楚了,人物的語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質揣摩到了,教學目標迎刃而解。這堂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問題輻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統領起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減了許多瑣碎的提問,擴大了學生領悟、交流的空間。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如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執教《釣魚的啟示》,第一個環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註」,寫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第二個環節交流「批註」;第三個環節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可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還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三、創設體驗點,「紅杏枝頭春意鬧」。《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用到了「體驗」一詞,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注重情感體驗。這意味著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情境出發去體驗感悟,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體驗和交流體驗中發展語言,形成能力。學生自己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會深入,教師需創設體驗點,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體驗點的創設比貼標簽式的說教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1.當課文意義生成在學生的原認知結構中找不到呼應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由於受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主題與情感往往缺少體驗,經常產生陌生感與疏離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找到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教學《長相思》,「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對小學生來說,理解上有難度。王老師請學生分別把自己設想成詩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聲聲問、一聲聲答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到了詩人的「重離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學生角色的轉換,體驗角色的所為所思所感,從而很好地體會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深切情懷。2.引導學生對內容情境產生興趣,從而激發體驗的內需。情感體驗是以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的。對課文所體現的情感,學生由於缺少審美的需要,往往根據自己的性別、經歷與情感偏好而加以取捨,對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題,經常容易忽視。在這時候,教師就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各種各樣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游園不值》的教學中創設的體驗點,給人印象很深刻。愛花、惜花的詩人沒能進到園子里,卻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竇老師請學生扮演那枝「紅杏」,想像紅杏會對園主人說些什麼,會對詩人說什麼?會對園子里不能出牆頭的花花草草說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透過文本進入了詩境。3.引導學生在同樣的語言環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體驗,達到情感的飛躍和價值觀的提升。漢語言意義的模糊與豐富性,給老師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樣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義是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體驗又是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並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聽過特級教師金感芳老師的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金老師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國城市的一道美麗而奇特的風景:每家每戶種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對著外面的,不但奼紫嫣紅,而且很奇特。面對異國他鄉的美麗風景,金老師設置了體驗點:如果你就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如果你是醫生、是建築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當你走在這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是有殘疾、有困難的人,走在這花的海洋里,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學生的思維在廣度和深度間縱橫,深刻體會到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境界。四、落實語言點,「唱得紅梅字字香」。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展自己的語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難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掌握語言。一教師在教學《再別康橋》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現力。「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為體會這反復出現的「輕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詠,並啟發想像: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輕輕」?大概會是幾個人?你覺得他一個人這樣輕輕地走,情緒會怎樣?把人融進了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輕輕」的理解將是深刻和透徹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請學生模仿一下,「招搖」是什麼樣子?推想一下,「招搖「會有幾種可能?為什麼甘心情願做水草?原來詩人對康橋的深厚的依依惜別的感情,就是這樣從詩人的用詞中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落實語言,語言才有生命力。2.落實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註,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於用筆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達到真正的理想效果。3.落實語言,注重詞語教學。新課程對詞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一改過去理性的、復雜的、枯燥的詞義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動的、富有價值的詞語教學。在這方面,很多老師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愛迪生救媽媽》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老師在語境中出現詞語,學生用這些詞語把整個故事串了起來,詞語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符號,形成了學生頭腦中生動的形象。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教學《二泉映月》,分類出示詞語,想像意境、飽含情感讀詞語,重在語感的培養。五、引發思維點,「課有盡而意無窮」。有效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實現教學的升華。尤其是語文學習,可以說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受教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外的資源融通共享,才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積極的思維引導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主動學習。1.培養問題意識。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的學習品質,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樹立「學習源於問題」的意識,培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勇於提出的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創新品質形成的基礎。2.學會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的學習品質。在學生的提問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恰當的進行引導和訓練,逐步訓練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3.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會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與動機,運用評價手段,針對學生的提問給予恰當評價、引導,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否有價值,要給提問者以激勵。特別是課外反饋的問題,更要及時反饋、評價、激勵,以加強勤思習慣的養成。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G. 如何構建精彩而輕松的小學語文課堂

架構有趣有效小學語文課堂的思考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邏輯起點就是有趣,而其邏輯終點就是有效。筆者關注到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低效的症結,就在於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也就是說老師的眼中是缺少學生的,一些學生貌似是認真聽課,但是他實質上處於一種「游離」的狀態,鑒於此積極探索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點成為改善語文教學困境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 有趣 有效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作為整個課堂的引導著與主導者的教師,應該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觸動放置於首位,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興趣,其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就會得以充分施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然而,那種一味地題海戰術,機械地測試訓練,智慧扼殺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語文固有的美感滋味也被這種戰術訓練所扼殺、掩埋。學生自然會逐漸地厭惡語文的學習。為了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有趣性,筆者認為可以進行一下措施的採用: 一、倡導情境教學
教學活動應該與時俱進,積極主動地運用現代化教育設備進行一定層面的輔助。筆者認為多媒體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其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鑒於多媒體信息量大、趣味性強,以及有效熔鑄聲音、文字、圖像於一爐的特點,它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完全契合小學生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徵。這樣的課堂是
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顯然是傳統課堂所無法企及的。比如說老師在講授《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之前,就可以在網路上搜集、整理與桂林山水相關的精美圖片,讓直觀多彩的圖片,帶領小學生走進具體的情境之中。再如《倔強的小紅軍》,在講解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剪輯《閃閃紅星》中的音樂,或者是電影片段,讓學生對小紅軍潘冬子的形象進行感知,然後聯系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對閱讀。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就應該像磁鐵石一般,牢牢地將學生吸引住。而多媒體就是一塊有效的磁鐵石,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由此觀之,如果恰切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那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持續地保持。 二、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可以說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根本是沒有民主和諧可言的,只有將新課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切實、充分地付諸實踐,才能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每當想起傳統教學中那種呆板、老套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師自己似乎都對這一職業產生了一定的厭惡與排斥,何況充滿活力、天真爛漫的兒童呢。我們怎能忍心扼殺他們活躍的思維、靈動的智慧呢!所以課堂上應該少一點墨守成規,多一點自由自在。但是自由自在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我們不能推行西方的開放式教育。因此自由的尺度需要每一個老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把握。構建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氣氛,首先就需要教師放下自己的架子,要與學生展開平等的溝
通與對話,切勿總擺著一副嚴肅的面孔。教師需要觀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尊重他們的人格。只有這樣教師與學生才會和諧相處。鑒於此,筆者認為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創建其實就是一場「心理戰」,為的是進一步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課堂實踐中,教師需要將學生視為「主角」,應該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些趣味的課文完全可以交給學生來講解,例如《唐玄奘西行取經》、《齊天大聖大戰二郎神》,教師可以給予恰當的點撥、延伸、拓展。另外,教師盡量要多表揚學生,而且表揚的原因也應該具體。只有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調動,課堂效率才能提升。 三、強化課外閱讀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是通過幾本教材就想將語文素養提高,這很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筆者認為如果沒有廣泛而深入的課外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根本無法有效強化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鑒於此,如何強化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學校應該訂閱各種類型的期刊雜志,這是課外閱讀開展的必要前提。同時,每天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進行課外閱讀,將這種事情形成規章制度,長期落實下去。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學生必然會接觸到與自己課內學習相似之處,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強化學
生對固有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充分檢驗自己以往學習的實際情況。所以,課外閱讀就是課內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如果避免學生閱讀的隨意性,教師可以推薦出一些學生必讀的數目來,如中國傳統文化傳世經典方面的小冊子,即《論語》插圖注音本,《弟子規》、《千家詩》等等。因此,廣泛閱讀是要將「讀好書」作為前提的。有了課外閱讀的輔助,那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效率就會無形地提高。 四、舉辦趣味競賽
我們知道小學生的表現欲、主動性是比較凸顯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心理特徵有的放矢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筆者認為定期舉辦趣味競賽成為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有趣有效的重要途徑。在具體的競賽實踐活動中,學生就會獲得一定的自信與榮譽。這種自信與榮譽又是具有能動作用,可以喚起他們對語文持久地偏愛。趣味競賽活動使得整個學習氣氛變得更為濃郁,每一名學生的積極性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大家熱情高漲,暢所欲言,彰顯個性魅力。同時,舉辦趣味競賽需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像辯論賽流程一樣進行問題的回答,分為必答題、搶答題環節。一個選手回答不正確、不完善,可以由組內的其他成員進行糾正、完善。這樣也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關於具體的試題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從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中尋找,並將相關問題做成知識卡片的形式。例如將下面的成語補充完整,(丟)三拉四、(濫)竽充數、買
櫝還(珠)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課內學習的成語。這種課內知識變相測驗的方式,顯然是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學習有趣有效性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全國特級教師魏書生曾言:「在學生大腦這部機器里,興趣是動力部分的重要部分,它常常決定著大腦機器工作時的轉數。學生自學語文的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越高。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可見架構有趣有效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盛新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之顯隱融通[j].上海科研教育,2011(4).
[2]陸金生.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管理[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0(2).

H.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並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整合的優勢呢?我認為: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預想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教《火燒雲》一課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各種火燒雲的特徵及其重點詞語的定格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必將大大提高。再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解疑化難、與時代最新信息融通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如教師在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那種對敵人的極端輕蔑,對死亡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斷,使學生從形象、聲音、情感上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在師生互動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排演課本劇。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和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地體現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如果製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因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為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藉助網路,培養學生能力。

(一)培養想像力、感知力 ...展開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並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整合的優勢呢?我認為: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預想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教《火燒雲》一課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各種火燒雲的特徵及其重點詞語的定格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必將大大提高。再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解疑化難、與時代最新信息融通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如教師在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那種對敵人的極端輕蔑,對死亡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斷,使學生從形象、聲音、情感上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在師生互動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排演課本劇。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和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地體現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如果製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因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為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藉助網路,培養學生能力。

(一)培養想像力、感知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創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由於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閱讀、寫作時會感到一些困難。我們便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並茂的閱讀、寫作輔助材料。通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過程,學生的想像能力得到了強化。現代教育技術,將被感知、被想像、被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用模擬化、模擬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表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利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圖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如學習《將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這些課文的內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放給學生看,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傳統的朗讀訓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加上有些老師的普通話也不太准確,學生就更不容易訓練了。利用信息技術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解決了老師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大問題。如執教《青海湖啊,夢幻般的青海湖》,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文章對青海湖的美作了詳盡的描寫,讀來讓人回腸盪氣,留戀往返。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教師事先搜集大量的資料供學生觀看。在遼闊高遠的畫面上,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淺淺的藍是那麼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灘是那麼碧綠,是那麼生機勃勃,感受到青海湖裡那色彩斑斕的鳥兒的美麗。在畫面的感染下,在音樂的渲染中,學生再讀到課文中如詩如畫的美景,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彷彿自己就置身在美麗的青海湖邊,為她質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獷的美而陶醉,而感動。在這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學生心裡自然升騰起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三)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培養發散思維是觸發創造才能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想像幾種可能性。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中,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黃山的奇美是不夠的。我們把黃山的視頻資料和其它相關內容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按一定的鏈接方式製作成課堂教學網頁。課上,學生看到了黃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詞句,並在網上看到黃山不同形狀的圖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對它的認識。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飛躍。

(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實踐活動開辟了廣闊的時空。一些以時間、地點為線索的記敘文,我們可以讓學生繪制出人物活動的線路圖、行蹤圖等,以抓住課文脈絡,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如《客家民居》一文,可以讓學生看圖讀文後,繪制客家民居的大致模型,加深印象。一些語言優美、內容易懂的古詩,如《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畫圖畫,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繪圖,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情操陶冶熔於一爐,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教完《只有一個地球》後,我們讓學生為當地的環保設計一個方案,學生通過查閱圖書和瀏覽下載網路資料,結合自己平常對附近工廠的所聞所見,很快就寫出了有理有據的作文。它既鍛煉了學生的查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閱讀寫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猜想、想像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創新能力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個問題: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哪些?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顯然,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校園網中下載查找到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補充。課堂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展開討論,教師適時點拔、評價。於是一個個閃耀著創新火花的答案誕生了。通過網上的查閱、交流和相互間的思維碰撞,點亮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信息技術如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走進了學校的課堂,深入到了課改的前沿。通過實踐與探索,我們深深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小學語文網路教學給小學生以自由學習的新天地,給小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和工作平台,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機遇,通過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推動語文學科的現代化。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融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