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還存在哪些不足
是的,有新的變化,才出來,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語文是一門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更加重視語言的運用了。
Ⅱ 結合小學語文教學,談談如何理解2011版修訂課標的變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落實
一、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 二、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 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把握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進行閱讀教學,而是要注意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等其他教學內容的聯系;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閱讀與生活的聯系;減少瑣碎分析和過多的講解,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一談我在教學過程對課標的落實 如:新課標在朗讀方面的落實 (一)制定朗讀訓練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課堂教學程序 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應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學生朗讀真正做到流暢自如,感情豐富。因此,在朗讀訓練中決不可急於求成,而要引導學生由易至難,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1、感知課文,把握基調。 2、理解課文,嘗試朗讀。凡是成功的朗讀必須首先理解文意。因此,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要注意講解和朗讀、教師讀和學生讀、讀句和讀段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做到「眼先到、腦思考、口讀好」。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認識之後,再要求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 3、名言佳句,記憶背誦。對於文質兼美的名篇、膾炙人口的佳句和文章中的重點語句,教師應引導學生細細品賞,反復朗讀,記憶背誦。在讀中體會、讀中領悟、讀中升華,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創設情境,入境生情,渲染氣氛,增加情趣 通過朗讀的語言藝術,使枯燥的視覺文字轉化為生動的聽覺聲音,以情動人,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心靈火花的撞擊中與課文內涵的理念相溝通,產生共鳴效應,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領悟和審美判斷。 (三)立足課內,輻射課外,通過語文課外活動擴大訓練空間 對一個班級來說,既要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班內同學積極參與,充分利用課堂空間,做到信息交流,使人人都有訓練的機會。同時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課外形式,引導學生投入閱讀實踐。選擇適於朗讀的最佳題材,積極創設有利於朗讀並能強化口語訓練的氛圍,這種氛圍的創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優化語文教學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價值。如對讀本的充分利用,其中不乏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
Ⅲ 反思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哪些行為與2011版課程標准理念相違背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感悟,輕訓練;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懵懵懂懂的;太過於追求學生個性理解,缺乏教師的正確導向的;課堂氣氛表面活躍,學生沒有機會潛心涵泳的;小組活動流於形式……這些都與新課標要求相悖。
Ⅳ 2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較舊課程標准有哪些利弊
2011版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修改有三個關鍵點:1、減負。主要體現為新課標降低了會寫漢字的要求,增加了背誦的篇目。2、創新。3、德育。
Ⅳ 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標
某老師在上課時畫了一個月牙狀的東西,問學生這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表專看法,鐮刀、豆屬角、發夾等各不相同。但最後教師說:「你們都錯了,應該是小船。」試想:在如此重重束縛之下,哪個學生還敢說?哪個學生還敢疑?長此以往,學生只能是背標准答案,而不會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新課程標準的實行將會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標也是擺在每個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下面,僅就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標談談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參考。一、從改變教學方式入手,增強自主性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的學習方式成為課改的核心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自己充分參與了學習,才會學得扎實,學得有效。以前,教師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人,自己是教學活動的主角,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的個性難以發揮出來。其實,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起到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關繫到他們接受知識、形成能力的程度。
Ⅵ 請結合小學科學,談談如何理解2011版修訂課標的變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落實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都加大了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這些都為科學課程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提供了可以借鑒和參照的新思想和新觀念。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三、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敘述科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為課程目標,敘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三個分目標: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以及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第三部分為科學課程的內容標准,描述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及活動建議。第四部分為實施建議,由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建議、教師隊伍建設建議、關於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的配置等六個部分組成。第五部分為附錄,含具體目標中行為動詞的定義、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案例三個部分。
內容標準是《標准》的核心部分,它是總目標和分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本《標准》把三個領域(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內容分成五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展開。每一方面開頭用一段文字說明該部分教學內容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要點,然後用框圖給出各層次教學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具體內容標准展開的邏輯線索,便於讀者從總體上認識與把握。
本《標准》將3~6年級的科學課程作為整個基礎教育科學課程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具體內容標准所表述的是6年級結束時絕大多數學生應達到的程度,不再劃分年級或年段,這樣可以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以更大的創造空間。
考慮到科學探究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需要較長的時間,並應伴隨著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准中,對它們作了有機的結合。
每一條具體內容標准不一定代表一個課題,也不一定佔用一個課時。一個好的教學活動可以同時達到多個目標,如學生在以"土壤"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可以同時習得有關土壤的性質、土壤和動植物生長、生活的關系等知識以及相關的探究方法,形成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僅僅作為理解具體內容標准、設計教材和教案時的參考,並不是硬性規定。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或重新設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分目標
(一)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三)科學知識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
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惟一家園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
上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勾畫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大致輪廓。為了使總目標能夠落實到科學課程的教學組織、教材編寫、教師培訓及課程資源配置之中,《標准》將總目標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各分目標的達成是單獨進行的。好的教學活動,往往能達到多個教學目標。因此,在實踐中,各分目標必須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把握。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學習建議
(一)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為了使科學課程的目標不再是口號,教師要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學,常常把目標單一地定位於教知識;"用教材教"則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態度的過程中。科學課的目標設計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識,這樣,才能把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有機地和科學知識目標結合在一起。
2.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為了便於考查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的主語最好是學生,謂語最好用可測的行為化動詞,而且不同類型的目標用不同類型的動詞。如"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會用溫度計、簡易風向儀、雨量器搜集有關數據""體會長期的測量和記錄天氣數據是非常有用的",三個目標分別用"知道""會用""體會",明顯地區分了知識、技能、價值觀目標。
3.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不可能指望在一節課內就能學會某一種技能或態度。因此,最好把"熱愛大自然"這樣的目標,分解為"觀賞植物的花和葉"或"朗讀有關星空的美文"。
(二)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於自然的知識。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
1.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而且,他們想像豐富、思維活躍。例如,中年級學生已經能夠在頭腦中把一個壓扁的塑料球復原成圓球,也即藉助想像對一個簡單過程進行逆向思維。又如高年級學生能夠初步建立用數據來檢驗某種假設或某種觀點的思維方法。即使低年級學生也決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人生早年積累起來的經驗是他們學習新事物的基礎。
2.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兒童來說,態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們常常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而他們所能認識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於他們自己可以動手操作的具體事物。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開展多樣化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3.科學課的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和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教師的言語動作應力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引導兒童自己得出學習的結論,盡量少用或不用專業術語和抽象定義,尤其要避免在教學過程的初始階段把結論告訴兒童。兒童的有意注意和堅持性尚在發展之中,所以課堂教學形式應靈活多變,課外中長期作業應簡便易行。
4.尊重兒童在科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特點,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實現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注意觀察和研究小學生的行為。一個優秀的科學教師常常會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三)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這些活動應當是學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精心選擇和設計的、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的。通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
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教學目標上應該把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識教育的要求,又能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科學探究的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因目標、內容、資源的不同可採取各種各樣的模式,給學生創設多種親歷的機會。這些活動的選取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經驗背景,按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序列編排。
一個這樣的活動可能是一節課,也可能是幾節課;可能在課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課外活動的配合。建議教師參考附錄第二部分"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類型",從中選擇合適的活動,組織教學過程;或按照活動設計要素與基本過程,自己創設新的活動類型。
(四)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不必拘泥於每次活動必須從頭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個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掌握。
建議: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五)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
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
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
學生對問題已有的經驗和認識是重要的教學前提,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後續活動。
要拓展學生的信息渠道,廣泛利用存在於教科書以外的各種資源。
不要拘泥於教科書上規定的教學內容,孩子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
要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的答案有時不是惟一的,要允許學生存有己見,既關注別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六)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照本宣讀教科書和刻板地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學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學生會提出許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這對科學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活動中實際發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性地駕馭課堂。(參見附錄三案例1.2)
建議:
1.重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從生活經歷中提出的鮮活問題以及教學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要能夠根據這些情況適當地調整、補充教學計劃和教材內容。
2.親身介入並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在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
3.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並決定應當採取的指導策略。
4.把確有價值的和學生在探究中產生的問題及時地納入教學內容之中,使之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
5.根據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新情況,適當地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教學進程,使教學具有靈活性、變通性和針對性。
6.不過早地出現結論,肯花時間讓學生對某一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體驗的機會。
(七)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環境和學生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現代教育技術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進度,提高學習效率;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基礎;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能為教師提供更多樣、更先進的教學手段……現代教育技術為今天的教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運用以下方面的現代教育技術:
1.各種音像資源。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等,它們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無法親身體驗的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
2.計算機軟體。各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文字處理軟體、資料庫軟體、畫圖軟體、教學評價軟體,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戲,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來代替一些在實驗室無法完成的實驗;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用資料庫來記錄和整理數據;用文字處理和畫圖軟體來表達結論。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軟體,也可以為滿足特定教學過程的需要而開發自己的軟體(課件)。(見附錄三案例2.3)
3.網路。包括各種區域網(如校園網、地區網)和國際互聯網,可以充分實現資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園網發布氣象消息,建立學生自己的科學網站。互聯網上存在大量的科學方面的信息,還有一些互動性的科學學習項目。所以,只要有條件,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同時,這也可以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見附錄三案例2.2)
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是為用而用,首先必須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教學過程與方式的有機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時候、採用恰當的形式進行,千萬不要濫用。此外,尤其對小學生學習科學而言,親歷探究過程、獲取第一手經驗是極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術代替一切。親手飼養小動物的感覺與玩電子寵物的感覺畢竟是不同的。
二、評價建議
(一)充分明確評價的目的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的評價不同於傳統的評價--單純由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分等排隊的做法,勢必引起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時機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學生將參與教學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家長、教育管理部門、科技管理部門以及社區有關組織和人士也將被邀請參與對科學課程的組織、實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評價;教師在教學評價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當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夥伴和激勵者,同時又是自己科學教學的調控者。
2.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評價要依據《標准》,要涵蓋科學素養各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3.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單純的書面測驗和考試已經不能適應科學課程的發展,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目標、不同內容進行教學評價勢在必行。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可以參考本《標准》的建議,可以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也可以由科學教師、學生和其他相關人員來發明、創新--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與贊賞。
4.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
(二)准確把握評價的內容
科學課程評價所包含的內容是根據《標准》的總目標、分目標和具體內容目標而確定的。這些內容集中反映了一個學生經過3~6年級的科學課程學習後其科學素養所應達到的水平。
1.科學探究方面
應重點評價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具體可以評價他們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恆,是否實事求是;觀察是否全面,提問是否恰當,測量是否准確,設計是否合理,表達是否清晰,交流是否為雙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麼樣,動手能力怎麼樣,同伴之間交往合作的能力怎麼樣。要注意鼓勵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逐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而不要強調小學生科學探究的結果或水平。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應重點評價小學生科學學習的態度。具體可以評價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動機是否強烈;能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能否大膽想像勇於創新;是不是樂於合作與交流,樂於採納別人的意見,樂於改進自己的學習或研究;能不能關心科學技術,熱心參與有關活動,發展對自然和社會的關懷和責任感。
3.科學知識方面應重點評價小學生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過程和應用情況,而不是檢查學生最終記住了多少信息。
(三)靈活運用評價方法
科學課程的評價以真實的日常教學為基礎,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全面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可供採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
教師觀察:科學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科學學習表現,據此安排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改善教學方法,必要時開展個別教學指導。長期、系統的觀察應有記錄。
與學生談話:科學教師、教育管理者和家長以平等的身份向學生詢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了解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或想法。
傑出表現記錄:教師和學生對科學學習活動過程中有特殊意義或價值的信息(如學生的超常表現、獨特見解、科學創意等)及時記錄在案,供終結性評價時參考。
測驗與考試:測驗與考試在科學課程的評價中有兩種用法:一是在學習開始前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進行摸底;二是在學習告一段落時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總結。要改變過去以知識記憶為主的書面考試方法,注意新情景的運用,針對不同的要求,採用口試、筆試、現場操作等方法,著重檢查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Ⅶ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的哪一處修改體會較深
③請你談談觀看這個專題欄目後的感受。 4.《名人傳》是《語文課程標准》...我在灌木叢中找到一處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較深的地方。爸爸、媽媽、...媽媽
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2011年版修訂過程中關注了那幾個問題
一、 總覽語文課程標准「修訂版」的主要變化總體關注語文課程標准「修訂版」相比「實驗稿」,主要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黨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學科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在「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條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話: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價值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二、課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不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過程之外另加一項內容。必須與語文目標融合、滲透,而不是離開語言文字,專談思想政治。提倡教學盡可能要做到緊密結合。《語文課程標准》也反復強調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價值教育。「教學建議」的第三條指出: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在任何情況下,語文教學都要堅持這一教學思想,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2.進一步突出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進一步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自然,關注自己的成長,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要讓學生懂得這方面的道理,還應該在閱讀、表達的活動中,通過引導,使他們在精神上受到激勵、感染,讓這種意識成為自覺的行動。★培養實踐能力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避免圍繞知識條文、概念定義耗費精力。要培養這方面的實踐能力,不能光靠反復做題,學會應對考試,還要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和生活聯系起來,和各種學科的學習聯系起來,根據生活和學習的實際需要,在運用中真正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是當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語文學科也應該和其他學科一樣,高度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課程中,應該逐漸改變「告訴式」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習從習以為常的語言現象和事實中發現問題;在自己的表達中,努力擺脫模式化的套路,尋求語言運用的創新。實施創新教育,還必須改變刻板劃一的教學模式,創設生動、活潑、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學生獲得展示自己語文學習成果的機會。3.進一步突出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一次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關於「課程性質」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強調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須聚焦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一、課程性質)課程性質第一句就是對「什麼是語文」這樣一個問題的解答,這也是六十多年來我國第一次對語文課程性質所下的定義。關鍵詞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課程目標和內容聚焦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突出「綜合性」「實踐性」特點。也就是說,語文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語文教學可以因教師風格的差異而異彩紛呈,但是教學目標和內容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教學的種種舉措和行為也都應該緊扣這一核心目標。怎麼理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我們都應該樹立這樣一種理念:課程的目標不是落在關於語言、文字的知識系統和學科規律的理論體繫上,語文課程是要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實踐學會「運用」,或者說學會「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以此作為依據,我們會發現在語文教學中,有一些做法背離了語文課程核心目標,是不可取的。例如: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運用情況,討論、評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問題,盲目發散。學習語文的第一步,應該下在對具體語言材料的積累、品味、感悟上。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的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依據。總之,要緊扣語言文字的運用。還有單純注重對文本意蘊領會的「深」和「透」,教師「講課」所考慮的重心在於如何把學生給「講懂」了,而忽視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理解」「聽懂」「記住」,只能是語文教學目的的一部分,小學生學習語文,還應該多下工夫積累詞語,學會運用詞語進行表達。4.進一步增強課程目標的切合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此次新課標的修訂,考慮了十年課改實踐中反饋的比較集中的意見。盡可能明確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對,以利於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有的部分原先設定的目標難度過高,需要適當降低。例如關於默讀的要求,實驗稿的語文課程標準是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2011版新課標則將「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的要求放到了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中,適當降低了第一學段的閱讀難度。有的地方需要補充說明,要強調改變繁瑣的教學過程和過於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對「目標」、「建議」的表述,力求使各學段目標的梯度和層次及有關表述更加清晰;如新課標的評價建議中針對不同學段在識字寫字、閱讀等方面的評價都提出了具體的評價要求,更有利於廣大教師操作。在「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還有必要進一步強調關於語文學習的關鍵性要求,補充相應的措施和說明。例如,強調「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要求高度重視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對於推薦閱讀書目和誦讀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調整和補充。5.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一些新的建議和措施。在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課標也有意提示糾偏,特別強調要加以改正。如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就明確要求改正和防止。二、解析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具體改動 關於具體改動情況,將從語文教學的幾個基本內容:漢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語法修辭知識幾個方面談起。(一)關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教學關於漢字教育,是這一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在這方面,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1.錯別字情況嚴重;2.書寫質量普遍偏低;3.有的地區小學低年級學生寫字負擔過重。這一、二兩個方面的問題,既存在於中小學生之中,也存在於成人之中。從全國來看,寫字質量普遍下降的趨勢,並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漢字書寫的教學問題成了一個大問題,應當引起我們每一位老師的高度重視。要轉變漢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簡單地把識字寫字的學習當作閱讀、寫作的附庸。學習寫字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規范意識、書寫技能、習慣、性格養成的過程,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審美感受能力。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准」修訂組關注到了,在2011版語文課標中有關「識字、寫字」的目標中,做了比較明顯的調整與修訂,在加強寫字教學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舉措: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范和質量。(「實驗稿」主要在第一學段提出這樣的要求,其他學段不再提出。)2011版課標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對識字、寫字教學與漢語拼音教學的具體建議中做了如下內容的增加與修改: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情趣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漢字書寫的問題教育部也看到了,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在教基二〔2011〕4號文件中專門發出關於加強書法教育的通知,要求明確寫字的基本要求,並且把有關任務落到語文課里。加強書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視在養成良好習慣、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方面的作用。不能簡單地將書法教育理解為單純地寫字。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硬筆書寫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從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三到四年級的學生除了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還要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級學生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同時,為了把寫字教學落到實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還明確規定了書寫練習的時間: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鍾,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學習書法重在書寫實踐,要落實學生的書寫時間,引導學生認真對待每一次書寫實踐,並加強指導。課程標准要求小學階段必須在寫字教學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練,確保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鍾,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教師要關注學生練習的過程和寫字的質量。及時幫助學生保持正確的姿勢,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書寫技能。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1800」改為「1600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改為「800左右」。(課件)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二、學段目標與內容)第二學段,寫字量由「2000個左右」改為「1600個左右」。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二、學段目標與內容)第三學段,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二、學段目標與內容)修訂後的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不同年級學生寫字量做了適當調整,以更好地遵循識字寫字循序漸進的規律。調整之後,低、中年級適當減少了寫字量,高年級相應增加了寫字量,整個小學階段識字寫字總量保持不變,仍然要求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在第一、第二學段,對學生的識字量和寫字量,不要急於趕進度,先要在學生寫字姿勢、寫字習慣和規范意識上下功夫,而且必須抓緊抓實,持之以恆。3.針對識字寫字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希望下功夫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教學觀念和做法。傳統教學中的「四會」難倒了學生,也破壞了胃口。例如:什麼叫「書」?字典中的第一個解釋是成本的著作,除此之外還有七種解釋,用於不同的詞語中、語境中。讓學生怎麼講?還有「走」字,什麼叫「走」?基本字義就有十種,怎麼講呢?所以,新課標強調「多認少寫」,重在運用,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4.在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下,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附錄4 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是識字、寫字教學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應作為第一學段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附錄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又分為「字表一(2500字)」和「字表二(1000字)」。「字表一」中的2500字可作為第三學段識字、寫字教學評價的依據。過去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普遍是對具有不同教學難度的字,在不同教學階段,採用同樣的方法平均使勁,往往每學一字都要求學生抄寫十遍二十遍以上。實際上,不同的學習階段識字寫字的難度也不盡相同。《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初級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選出的這些高頻字裡麵包含漢字的各種筆畫類型和基本間架結構類型,學生多花一些工夫認識、體會並且練好這些字以後,學習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時間和力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具體提出了各學段識字與寫字的評價標准。第一、第二學段應多關注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第三、第四學段要重視考察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第一學段要關注學生寫好基本筆畫、基本結構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學段還要關注學生的毛筆書寫,第四學段還要關注學生基本行楷字的書寫和對名家書法作品的臨摹。義務教育的各個學段的寫字評價都要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引導學生提高書寫質量。第三學段要求學生會寫2500個字。對學生寫字學習情況的評價,當以本標准附錄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字表一」為依據。——《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二、評價建議)「評價建議」對不同學段學生識字、寫字做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各學段目標的梯度和層次及有關表述更加清晰,增強了可操作性。(二)關於閱讀教學1. 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請老師們關注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建議: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根據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大家都注意到的一些偏差,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進一步強調了關於語文學習的關鍵性要求,並補充相應的措施和說明。認真讀一讀這些增添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性要求正是針對當前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弊病提出了加以改正的建議和措施。那麼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哪些弊病,歸結起來不外乎以下五種:成人化的唯美主義。特別是在公開課上過分講究形式,對家常課的影響很不好。殊不知成人的那些唯美追求,可能會令聽課的教師贊嘆不已,但不一定為學生所賞識,所接受。 虛高化的深度解讀。教師在解讀教材上花工夫沒有錯,但「深入」必須「淺出」,重要的是引發學生自己的解讀。如果教師只能「深入」而不能「淺出」或是一味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學生則難以形成扎實的語文素養。僵硬化的全盤預設。教師的預設精細綿密,而教學過程就成了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這樣的課堂里,沒有學生的現場生成,有的只是讓學生俯首應和,被教師牽著走,上演了一出教學的「木偶戲」。泛泛化的人文灌輸。語文課程有很強的人文性是對的,但如果教師不牢牢把握「人文就在語文中」這個度,落入人文灌輸的誤區,學生也就只能成為被灌的「容器」。邊緣化的兒童實踐。語文教學的過程應當是教師引領下學生親身從事語文實踐的過程,這也是修訂版的課標十分強調的。當有限的課堂被上述的幾個方面佔領,沒時間讓學生作語文的實踐活動,學生怎能學好語文! 基於以上幾種現象,新課標做了修訂,強調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2.正確認識有感情朗讀。課程目標中關於「有感情朗讀」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慣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的要求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要防止矯情做作。——《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二、評價建議)關於有感情朗讀方面,新課標倡導自然,防止矯情做作。老師要首先能夠正確認識「有感情朗讀」,做到能夠「讀進去」,還可以「讀出來」,真正讀懂了文章後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3. 提出新的閱讀要求——「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要求。2011版課標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提出了一種新文本的閱讀要求: 「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所謂的「非連續性文本」,就是指「通過閱讀數據、表格、清單和憑證單、使用說明書、地圖等進行說明、解釋和討論」。其關鍵詞為「說明、解釋、討論」。 「非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特點是直觀、簡明。學生雖然不知道什麼是「非連續性文本」,但對這類閱讀材料並不陌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要注重對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指導。根據2011版課標的要求,五、六年級學生閱讀的只是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學習的目標是「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因此,閱讀這類文本要著重指導學生從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組合信息的方法。學生剛閱讀這類文本,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講什麼,然後展開閱讀,整體了解所講的內容,用勾畫的方法找出和主題相關的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4.此次課標修訂,進一步強調要認真抓好「讀書」這一根本環節,要求高度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讀書是學習語文的第一要務。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讀書,讀精品。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不呈「顯性」狀,多方面語文因素的提高會出現語文水平的「跳躍」。抓好「讀書」這一環節還應對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這次新課標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新課標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爾納的系列科幻小說,各類歷史、文化讀物及傳記,以及介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常識的普及性讀物等。課外閱讀著力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詩抄》《紅岩》等宣揚革命傳統的書目。對比課標「實驗稿」,語文科目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增加了背誦篇目。其中小學階段增加了6篇,分別是: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漢樂府;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韋應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韓愈;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曾幾;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同時刪去了一篇《樂游原》(向晚意不適)。增加背誦篇目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傳承傳統文化。5.具體提出各學段閱讀評價要求。精讀的評價:第一學段可側重考察對文章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詞句的理解、積累;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以及對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學段側重考察對文章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了解領悟。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第一學段側重考察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像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第二學段側重考察在閱讀全文基礎上對重要段落和語句的細致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應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