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高效課堂上培養小學生語文朗讀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朗讀能力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級教學孫雙金也曾指出: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現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注重課堂氣氛的渲染提倡開放性朗讀。
指導學生朗讀必須入情入境。葉聖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朗讀教學十分注重創設情境,把文字元號變成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使學生由一個旁觀者變為一個當局者,去親近人物,感知事物,為接下來的感情朗讀做好准備。在這種情境下,有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學課文<<兩只鳥蛋>>,我准備了幾個鵪鶉鳥蛋,讓其孩子觀察外觀形狀並親手觸摸,通過觀察觸摸,孩子們知道了鳥蛋是圓圓的,滑滑的,這時孩子們興趣濃厚,在愉悅中積極朗讀,都朗讀出了鳥蛋的可愛,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讀,藉助人物動作、對話感悟理解課文。
分角色表演朗讀能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使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凶善,讀者繪聲繪色,聽者身臨其境。如教學課文《坐井觀天》一課,我讓孩子分角色充當小青蛙和小鳥,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學讀出了無知、愚蠢的語氣;而小鳥則讀出了講道理、笑小青蛙無知和著急的語氣。同學們被小動物們的話語感染著,當同學們讀到我口渴了,飛了一百多里,下來找點水喝和天無邊無際時,孩子們用手比劃著天那麼大,班裡同學們感受到天是特別的大,都伸出了舌頭。當同學讀到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麼大,我不會錯的。大家都為小青蛙感到無知而可笑。最後扮演小青蛙的那個同學聽了小鳥的話還跳了出來,他的舉動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也紛紛舉手,爭先恐後上來表演朗讀。可見分角色表演朗讀不僅能激發同學們朗讀的興趣,也能收到教師講解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
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強,藉助兒童的這一優點,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他們年幼無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讀對兒童來說很難,這樣就需要教師正確、耐心地去指導、范讀,教給他們讀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為他們到高年級時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用普通話范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分清平翹舌、多音字及變調、輕音、兒化音;其次,教師在范讀時要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讓孩子們在教師的范讀中體會到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有的句子比較長,教師在范讀中就要有意識地朗讀出詞與詞之間的自然停頓。如,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時間長了,學生很快就會掌握朗讀停頓的方法,正確地朗讀。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讀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態,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學《老師帶領我們找春天》一課時,讀到我們又來到果園里,有的桃樹已經開出粉紅色的小花,微風吹來,飄著一股清香……這篇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的情感。通過老師繪聲給色的范讀,學生就會被帶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從而達到了指導朗讀與理解課文的目的。教《紙船和風箏》時,先讓學生聽老師配樂范讀,邊聽邊感受文章中所表達的傷心情感。學生對文章的悲傷的感情基調有了點滴認識後,再讓學生對照朗讀,學生一下子就進入課文情境進行朗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
四、挖掘重點字詞,讀出真情實感。
良好的課堂氣氛僅僅是激發學生朗讀願望的外在條件,只有學生自己想讀,有情想表才能讀出真情實感,體會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學生讀好課文的內在動力。如《窗前的氣球》一文,課文講述了科利亞因得傳染病不能外出,沒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單,無奈,感到這樣的生活真沒意思。我首先讓孩子進入情境,假如你得了傳染病,沒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會如何?你的心裡會想些什麼?讓孩子們充分體會感受後,我又讓孩子們抓住重點字詞來朗讀,如靜靜的躺在床上-----靜靜;獃獃的望著窗戶----獃獃地抓住這些重點字詞朗讀,孩子們讀得那麼的傷心,孤單,無奈,有幾個孩子還哭了。此時,他們不知不覺自覺地把自己的體驗融入了朗讀,讀得動情而真實。挖掘重點字詞,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體會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含蓄……只有他們准確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變化,融自己的理解於朗讀,才能讀出真情實感。
五、多種朗讀形式的運用,訓練朗讀技巧。
為能准確指導學生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預設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課堂朗讀的方法愈多,學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練習,朗讀水平亦就更高。
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憾。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如《北京》一課,前四個自然段都是介紹了北京的美麗,最後一個自然段是總結課文。北京真美啊!我們愛北京,我們愛北京的首都!齊讀則表達出了學生贊美北京、熱愛北京的心聲。
默讀,有助於學生的思考。
……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2.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課前,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激情洋溢。如教學《窮人》我是這樣設計朗讀的,學生跟著試讀,沒有心靈的交流,要抓住環境特點,並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學生邊齊讀課文。三,我們課題組大膽嘗試,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達到朗讀要求的所謂「放聲讀出來」的效果,這樣由淺入深: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課文圖景的內容,教師再深情地朗讀全文。課前我經過多次誦讀訓練,受到情感熏陶,節奏,正確認識朗讀教學,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朗讀是學生不斷吸取語言材料與技巧的過程,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如臨其境,我會讓學生多聽錄音,有齊讀,個個全神貫注,絕大多數學生都沒興趣朗讀課文、培養自己成為朗讀高手,朗讀時我會根據課文內容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配合,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科學地實施朗讀教學,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和語文素養。當然;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栩栩如生的描述:「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二,躍躍欲試,以產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一讀、語速、停頓也把握得好些了。同時,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意境很深。如貝多芬的《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毫無銜接性地完成朗讀過程,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激發興趣首先。三讀,學生們敢讀了,如播放樂曲,採用什麼形式因文而異,提高自身朗讀水平,取得實效,我們課題組的教師會重視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有了錄音的示讀,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總之,達到「書讀百遍、停頓等方面的知識加以強調;聽第二遍,教學時,語感教學要抓朗讀,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來體現的、 樂感,要讓學生充分的讀,要求認清字形,也就享受到朗讀帶來的愉悅,然後教師適當點撥,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效果,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所以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調、等,並注意每句中的重音,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為我校語文教學奠定牢固的基礎,學生聽讀時很快進入情境,學生只是被動地,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其次,感受文章的韻味,教師示範讀重點句,起著其它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也就享受不到朗讀帶來的愉悅。為了解決我校現存的問題我們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語文課中朗讀一,如見其人,劃出重音、有效想像: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情豐富,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釋要盡量穿插語音、分角色朗讀,凝聚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不採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這時。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在讀中整體感知,就能更好地理解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有所感悟、抒發性情的舞台、動畫,陶冶情操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感悟文章,進入情境從理解和想像力著手。二讀、語氣、停頓、語感,其義自見」的效果,這樣可以擴大想像的范圍。朗讀是溝通讀者與課文內容互動的橋梁、抑揚和舒緩的變化,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不同要求:指名朗讀,有感情的朗讀 課文與理解課文、情感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學生,朗讀教學也沒得到相應的重視。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文朗讀教學的層次,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當然也就決定著朗讀時語調的輕重。通過朗讀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去親身體驗和逐步把握,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鍛煉,沒有真正的理解、注意語速的處理,通過朗讀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因此我校教師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這個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如聞其聲,讓學生大膽想像和再創造,以激勵學生的朗讀慾望,增強語感,體會文中的情感。所謂「書讀百遍,朗讀只是為了朗讀。很多時候,會精心激發學生情趣。《語文課程標准 》指出,沒有情感的激盪,學生基本能當堂成誦了,甚至有些同學已暗暗跟讀著,培養語感、個別朗讀,仔細體會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邊尋找表述窮人的語句,讀准字音。此外、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停頓等。在教學設計中,有過硬的誦讀能力。文章詞句優美,補充遺漏的,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文教材很多是屬於文質兼美的文章,對領悟課文內容。四讀;聽第三遍,抒發情感朗讀訓練最終目的是要「放聲讀出來」,上課時先播放這首曲子並帶有朗讀。通過多層次的朗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掌握書面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從而達到美感,讓學生聽一遍、短片
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教師范讀,感染學生: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
2、依據教材,指導朗讀: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就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
3、重點段落,著重朗讀: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准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4、熟讀成誦,激發興趣:如《少年閏土》,作者用簡練、朴實的文筆,刻畫了一個勤勞樸素,健康活潑,聰明可愛的農村少年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朗讀這種閱讀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多次與文字接觸,讓閏土的可愛形象逐步地再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想鍛煉朗讀能力,還需要孩子平時多讀多練才行。就像是教小孩子學漢字,都是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行的。我教我家寶寶學漢字的時候是用得MAO小帥學漢字這個APP,課程非常有趣,寶寶很喜歡,而且有好多功能,學習之後還能通過玩小游戲去復習呢。經過這樣大量的練習後,寶寶就會記住很多漢字啦。
4.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提高朗讀能力
朗讀是學生不斷吸取語言材料與技巧的過程,是掌握書面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 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是溝通讀者與課文內容互動的橋梁,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
《語文課程標准 》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朗讀,有感情的朗讀 課文與理解課文,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等,起著其它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師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並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沒興趣朗讀課文,朗讀教學也沒得到相應的重視,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很多時候,朗讀只是為了朗讀,學生只是被動地、毫無銜接性地完成朗讀過程,沒有真正的理解,沒有心靈的交流,沒有情感的激盪,也就享受不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為了解決我校現存的問題我們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語文課中朗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鍛煉、培養自己成為朗讀高手,有過硬的誦讀能力,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取得實效。
同時,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釋要盡量穿插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的知識加以強調。
如貝多芬的《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文章詞句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很深,教學時,要抓住環境特點,仔細體會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前我經過多次誦讀訓練,上課時先播放這首曲子並帶有朗讀,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教師再深情地朗讀全文,並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語氣、語速、停頓等,學生聽讀時很快進入情境,個個全神貫注,激情洋溢,躍躍欲試,甚至有些同學已暗暗跟讀著。
其次,我會讓學生多聽錄音,以激勵學生的朗讀慾望。課前,讓學生聽一遍,劃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的處理;聽第二遍,補充遺漏的;聽第三遍,學生跟著試讀,有了錄音的示讀,學生們敢讀了,節奏、停頓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讀時我會根據課文內容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配合,如播放樂曲、短片、動畫,這樣可以擴大想像的范圍。
二、有效想像,進入情境
從理解和想像力著手。語文教材很多是屬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凝聚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課題組大膽嘗試,不採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文朗讀教學的層次,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朗讀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如教學《窮人》我是這樣設計朗讀的。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二讀:指名朗讀,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這個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然後教師適當點撥,教師示範讀重點句,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
三讀:學生邊齊讀課文,邊尋找表述窮人的語句,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課文圖景的內容。這時,學生基本能當堂成誦了。
通過多層次的朗讀,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讓學生大膽想像和再創造,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發情感
朗讀訓練最終目的是要「放聲讀出來」。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來體現的,當然也就決定著朗讀時語調的輕重、抑揚和舒緩的變化。通過朗讀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去親身體驗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達到朗讀要求的所謂「放聲讀出來」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當然,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齊讀、分角色朗讀、個別朗讀、等,採用什麼形式因文而異,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性情的舞台。
總之,我們課題組的教師會重視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朗讀水平,會精心激發學生情趣,科學地實施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和語文素養,為我校語文教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5.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能力之我見
朗讀是學生不斷吸取語言材料與技巧的過程,是掌握書面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 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是溝通讀者與課文內容互動的橋梁,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
《語文課程標准 》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朗讀,有感情的朗讀 課文與理解課文,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等,起著其它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師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並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沒興趣朗讀課文,朗讀教學也沒得到相應的重視,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很多時候,朗讀只是為了朗讀,學生只是被動地、毫無銜接性地完成朗讀過程,沒有真正的理解,沒有心靈的交流,沒有情感的激盪,也就享受不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為了解決我校現存的問題我們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語文課中朗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鍛煉、培養自己成為朗讀高手,有過硬的誦讀能力,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取得實效。
同時,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釋要盡量穿插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的知識加以強調。
如貝多芬的《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文章詞句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很深,教學時,要抓住環境特點,仔細體會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前我經過多次誦讀訓練,上課時先播放這首曲子並帶有朗讀,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教師再深情地朗讀全文,並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語氣、語速、停頓等,學生聽讀時很快進入情境,個個全神貫注,激情洋溢,躍躍欲試,甚至有些同學已暗暗跟讀著。
其次,我會讓學生多聽錄音,以激勵學生的朗讀慾望。課前,讓學生聽一遍,劃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的處理;聽第二遍,補充遺漏的;聽第三遍,學生跟著試讀,有了錄音的示讀,學生們敢讀了,節奏、停頓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讀時我會根據課文內容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配合,如播放樂曲、短片、動畫,這樣可以擴大想像的范圍。
二、有效想像,進入情境
從理解和想像力著手。語文教材很多是屬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凝聚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課題組大膽嘗試,不採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文朗讀教學的層次,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朗讀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如教學《窮人》我是這樣設計朗讀的。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二讀:指名朗讀,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這個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然後教師適當點撥,教師示範讀重點句,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
三讀:學生邊齊讀課文,邊尋找表述窮人的語句,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課文圖景的內容。這時,學生基本能當堂成誦了。
通過多層次的朗讀,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讓學生大膽想像和再創造,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發情感
朗讀訓練最終目的是要「放聲讀出來」。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來體現的,當然也就決定著朗讀時語調的輕重、抑揚和舒緩的變化。通過朗讀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去親身體驗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達到朗讀要求的所謂「放聲讀出來」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當然,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齊讀、分角色朗讀、個別朗讀、等,採用什麼形式因文而異,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性情的舞台。
總之,我們課題組的教師會重視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朗讀水平,會精心激發學生情趣,科學地實施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和語文素養,為我校語文教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6.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
[摘要]:朗讀在小學各個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把文字元號變成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則很值得探討。(本文就這一問題,談一點淺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朗讀能力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級教學孫雙金也曾指出: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現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注重課堂氣氛的渲染提倡開放性朗讀。 指導學生朗讀必須入情入境。葉聖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朗讀教學十分注重創設情境,把文字元號變成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使學生由一個旁觀者變為一個當局者,去親近人物,感知事物,為接下來的感情朗讀做好准備。在這種情境下,有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學課文<<兩只鳥蛋>>,我准備了幾個鵪鶉鳥蛋,讓其孩子觀察外觀形狀並親手觸摸,通過觀察觸摸,孩子們知道了鳥蛋是圓圓的,滑滑的,這時孩子們興趣濃厚,在愉悅中積極朗讀,都朗讀出了鳥蛋的可愛,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讀,藉助人物動作、對話感悟理解課文。 分角色表演朗讀能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使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凶善,讀者繪聲繪色,聽者身臨其境。如教學課文《坐井觀天》一課,我讓孩子分角色充當小青蛙和小鳥,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學讀出了無知、愚蠢的語氣;而小鳥則讀出了講道理、笑小青蛙無知和著急的語氣。同學們被小動物們的話語感染著,當同學們讀到我口渴了,飛了一百多里,下來找點水喝和天無邊無際時,孩子們用手比劃著天那麼大,班裡同學們感受到天是特別的大,都伸出了舌頭。當同學讀到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麼大,我不會錯的。大家都為小青蛙感到無知而可笑。最後扮演小青蛙的那個同學聽了小鳥的話還跳了出來,他的舉動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也紛紛舉手,爭先恐後上來表演朗讀。可見分角色表演朗讀不僅能激發同學們朗讀的興趣,也能收到教師講解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 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強,藉助兒童的這一優點,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他們年幼無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讀對兒童來說很難,這樣就需要教師正確、耐心地去指導、范讀,教給他們讀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為他們到高年級時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用普通話范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分清平翹舌、多音字及變調、輕音、兒化音;其次,教師在范讀時要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讓孩子們在教師的范讀中體會到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有的句子比較長,教師在范讀中就要有意識地朗讀出詞與詞之間的自然停頓。如,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時間長了,學生很快就會掌握朗讀停頓的方法,正確地朗讀。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讀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態,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學《老師帶領我們找春天》一課時,讀到我們又來到果園里,有的桃樹已經開出粉紅色的小花,微風吹來,飄著一股清香……這篇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的情感。通過老師繪聲給色的范讀,學生就會被帶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從而達到了指導朗讀與理解課文的目的。教《紙船和風箏》時,先讓學生聽老師配樂范讀,邊聽邊感受文章中所表達的傷心情感。學生對文章的悲傷的感情基調有了點滴認識後,再讓學生對照朗讀,學生一下子就進入課文情境進行朗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 四、挖掘重點字詞,讀出真情實感。 良好的課堂氣氛僅僅是激發學生朗讀願望的外在條件,只有學生自己想讀,有情想表才能讀出真情實感,體會課文中語言文
7.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朗讀能力
首先要學習好普通話;第二看名家朗讀視頻;第三在學校教研活動中開展課文朗讀競賽,在活動中提高。
8.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准則、心理特徵,都有著深刻又廣泛的影響。然而我們優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們的學生很少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如何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承繼下來並有所創造和發展,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始終保持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品格,是當代中小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更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光是知識輔導,更是成長的營養。一本書,只要對我們的成長有助益,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在閱讀中與它融合、與它交流,使我們獲得成長,獲得對生命和對生活的最深切的認知與感悟。反之,如果缺乏人類優秀文化的滋養,缺乏健康思想的導引,人生勢必在混沌與精神貧乏中度過。我們不能漠視學生精神生活匱乏的現狀,應該努力創造條件改變這種局面。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健康的閱讀。從誦讀中我們可以學習前人精心構思,謀篇布局,恰當的表達,優美的語言,獨到的見解,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
基於以上認識,我嘗試以語文閱讀內容的選擇與方法的指導為出發點,開發學生閱讀潛能,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美文,欣賞有價值的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提出「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融合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所謂「經典誦讀」,即指2—13歲這一人生中記憶的黃金時代,心靈最清澈時的年齡階段誦讀、熟背經典美文、唐宋詩詞,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也就是從蒙養書的俗文化開始過渡到經典、詩詞雅文化的誦讀,並引導他們進行淺顯的文學鑒賞。因為鑒賞的審美功能同道德教範、右腦的開發,形象思維、想像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在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中播撒詩書的種子,墾荒植綠,在他們心中會產生四大效應:第一,了解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思;第二,心中會產生一種寬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養形象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第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實踐探究」是指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組織和實施學生課內外閱讀、寫作教學,切實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的實踐方法及其效果。
三、課題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課題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始,以經典誦讀為結合點,將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彌補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最終實現以感悟、積累經典文化為特點的誦讀式語文教學模式。
四、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一年的指導,讓大部分學生對經典閱讀產生興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經典作品甚至古文的能力。為今後更高層次閱讀打下基礎。
1、把經典誦讀引進語文課堂教學,真正使經典誦讀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構建讀書型班級、學校。
2、從經典誦讀引導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探索一套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融合的教學方法,並嘗試推廣。形成經驗。
五、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嘗試著尋求合適的途徑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2、研究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3、以經典文章、優秀詩文、格言警句、成語等為教材,研究經典誦讀課的教學方法,創建出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4、將經典誦讀課的教學學生課外識字有機結合,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5、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並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文與現代文融合起來進行教學。
六、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採用課堂教學研究法、輔以訪談調查法、觀察法。
1、本課題的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設校本課程,編寫經典誦讀教材,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再指導於課堂教學實踐,以達到傳統語文教學與現代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2、利用校園里的宣傳窗建立「誦讀專欄」,設固定欄目版塊,每月一期,以年級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教學樓牆面上分別懸掛歷代名人畫像、警句,舉辦特色活動圖片展,師生作品展等,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校園文化氛圍。
3、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根據《新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和學生的實際,確定學生必須熟背《唐詩宋詞》及優秀書籍。
9. 語文課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為了解決我校現存的問題我們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語文課中朗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鍛煉、培養自己成為朗讀高手,有過硬的誦讀能力,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取得實效。
同時,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釋要盡量穿插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的知識加以強調。
如貝多芬的《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文章詞句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很深,教學時,要抓住環境特點,仔細體會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前我經過多次誦讀訓練,上課時先播放這首曲子並帶有朗讀,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教師再深情地朗讀全文,並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語氣、語速、停頓等,學生聽讀時很快進入情境,個個全神貫注,激情洋溢,躍躍欲試,甚至有些同學已暗暗跟讀著。
其次,我會讓學生多聽錄音,以激勵學生的朗讀慾望。課前,讓學生聽一遍,劃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的處理;聽第二遍,補充遺漏的;聽第三遍,學生跟著試讀,有了錄音的示讀,學生們敢讀了,節奏、停頓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讀時我會根據課文內容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配合,如播放樂曲、短片、動畫,這樣可以擴大想像的范圍。
二、有效想像,進入情境
從理解和想像力著手。語文教材很多是屬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凝聚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課題組大膽嘗試,不採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文朗讀教學的層次,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朗讀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如教學《窮人》我是這樣設計朗讀的。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二讀:指名朗讀,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這個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然後教師適當點撥,教師示範讀重點句,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
三讀:學生邊齊讀課文,邊尋找表述窮人的語句,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課文圖景的內容。這時,學生基本能當堂成誦了。
通過多層次的朗讀,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讓學生大膽想像和再創造,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