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意識分為哪幾種
意識分為:潛意識、意識、前意識。
潛意識指的是: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回,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答,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意識指的是:意識是生物體基於對外界的感知,從而通過各個接收器官形成腦電流傳送給大腦的一個電流交換的表現;這樣的表現被儲存在大腦分管記憶的區域;反復接觸同一個事物,會重復刺激產生相同的腦電流,從而刺激大腦中記憶部分中的以往意識,這也就形成了記憶了 ,因此意識也是形成記憶的基本組成部分。
前意識指的是:介於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歸在意識之中。
B. 小學教師應該具有教育觀念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小學教師應該具有的教育觀念主要有:基礎教育的價值觀、多元化的人才觀、學生觀。
C. 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具體指什麼
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補充: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個性品質、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D. 小學語文觀察方法有哪幾種
小學 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
我們都知道寫好作文離不開細致的觀察指導,那麼如何進行觀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觀察要有順序
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後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觀察靜態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事件,可按「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
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裡、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有順序。
(二)觀察要抓特點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例如,寫人物神態,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神態。
場合不同,同一種神態表現出的意義就不同。笑,有微笑,有開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環境中每個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
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可能就表示稱贊;當你把一件事做錯了,這時,別人的一個笑那就是鄙視的笑,雖說是同一個笑,可它在這樣的環境下表達的意思就不同了。這樣去觀察事物,不僅提高了學生辨析事物、區別異同的能力,還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
(三)觀察要「五官參與」
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
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西紅柿,通過視覺,了解西紅柿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紅柿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紅柿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紅柿的芳香。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作文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四)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積累寫作素材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我常常讓學生多讀一些優美的文章,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從中獲得想像的源泉,獲得想像的翅膀,以解決學生寫作沒有內容、沒有材料的問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這樣可以滿足學生想像的願望、創造的願望,培養「想寫」的意識,激發「樂寫」的興趣,培養「會寫」的能力,從而達到「快樂作文」的境界
E.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有哪些
(一)設置適宜情境,創設主動參與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因教材和學生的不同,創設實際的教學情境,安排教學活動,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手、動腦、交流、表演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本中,不乏深受學生喜愛的作品。音樂性和節奏性很強的篇幅,教師可以為學生配樂或讓學生自由朗讀,使更多的學生享受參與的快樂。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除了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感受參與的快樂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如五年級《中彩那天》一課,教師在教學時,要學生理解課文中一句話「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那貧困的家最富有的時刻。」當學生通過文字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父親誠實、正直的品質,讓學生表演父親與庫伯先生打電話這一段內容,學生在教師為他們創設的情境中表演打電話的情節,學習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通過「電話交談」使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父親的好品質,同時產生了學好課文的強烈願望。
(二)鼓勵質疑問難,培養主動參與意識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和善於質疑問難,要創設讓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他們好學深思、學習主動性充分調動的表現。」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更多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愛護和培育學生的好奇心、質疑習慣,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的起點。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多問、多想、多說,從不輕易給學生一個標准答案,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獨樹一幟的觀點,培養敢想、敢說、敢做、敢爭論的精神,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慾望和激情。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課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課文中寫曹操調了很多弓弩手來射箭,那他們為什麼不射『火』箭呢?用「火」箭不就可以把諸葛亮的草船燒掉了嗎?」聽了學生的問題,教師大吃一驚,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詞句的理解,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知天文識地理的傑出才能。這個問題完全出乎教師的意料,所以覺得特別尷尬,但是當看到孩子充滿疑惑的眼神時,教師毫無猶豫地表揚了他:「你確實是一位很會思考的同學,這個問題問得挺好,老師都沒考慮到,看來課後我們可得好好討論一下。」後來,這個問題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討論,也成了老師討論的焦點。因此,教師不可抑制孩子的提問,應鼓勵學生多疑多問,激活思維,培養學生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誘發創新意識。
(三)優化教學形式,創造主動參與機會
在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通過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集體評議、師生交流等多種教學形式,使自己在整個環節中起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多讓學生各抒己見,多聽學生意見,與學生默契配合,達成思維共振與感情共鳴,努力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如第七冊教材中《燕子》一文,教師在教學最後一段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接著請學生談談「讀了這段你有什麼感受?」使學生初步感受燕子停歇的優美姿態,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你認為哪些詞句美?為什麼?」這時,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賽,最後經過交流、評議,深深體會到了文章的意境美——「落」,寫出了小燕子飛倦了,停歇時動作輕盈、靈巧;「痕」——痕跡,若有若無,因此,從遠處看,燕子就像正待演奏的樂譜。「多麼美的燕子停歇圖啊!」學生從內心發出了由衷的贊嘆,可見,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真正發揮。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給學生營造了主動參與氛圍,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給他們創造展現個性的機會,達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四)採用積極評價,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評價是端正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看到自己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積極、適當的鼓勵性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行為。例如, 可以積極鼓勵創新, 正面肯定, 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客觀公正、熱情誠懇地對待學生,使學生體驗評價的嚴肅性,以及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張揚個性,因人施評,從學生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自豪感、自信心; 評點結合, 鼓勵參與,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如在教《魯迅與時間》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此文是通過一系列數字表現了魯迅珍惜時間,善於利用時間的品質,教師讓學生列出魯迅工作的時間及寫作量的一系列數字。有一位學生,他在課文內容所提供的數字上又進行了換算,算出魯迅一天就要寫作近1萬字,從而更直觀地說明魯迅珍惜時間,善於利用時間。在學生的回答之後教師立刻進行正面激勵性評價「 說得好,真肯動腦筋!大家聽了你說的話,都在佩服你說得好!」接著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展開想像,創造結尾,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五)重視小結歸納,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
小結歸納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師生的小結歸納可以幫助學生將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從而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要做到注意知識歸類,重視鞏固積累,提高學習效率;啟發學生聯想,組成知識網路,形成知識正遷移;設計目標練習,提高運用能力,鞏固參與成果;織游戲活動,形成教學高潮,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設置新的懸念,潛伏新授內容,引起學生新的學習興趣。
F. 小學語文文章都有哪幾種結構
有五種
1、記敘
2、說明
3、議論
4、描寫
5、抒情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方法:說明式語言.敘述式語言.描述式語言.議論式語言.抒情式語言
寫作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
表達方式
抒情
記敘
描寫
議論
說明
寫作手法
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G. 意識分為哪幾種
意識,是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感知或五感感知、思維(內腦中所想容事物)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通過身體接收到聲音、味道、顏色、觸感等信息被意識知道的過程,稱之為意識過程。大腦里出現的各種想法、記憶、情緒,都會被意識觀察到。而被觀察到的意識過程,在心理學里稱之為意識流。當大腦空白時,沒有想法時,意識依然存在,能感覺到身體的僵硬,思緒的空白。信息被意識觀察到,表現為「我看到」,「我知道」,但這不是意識本身。對意識研究中,往往出現把意識過程,當成意識的現象。
H. 探析培養小學生語文問題意識的幾種方法
問題意識是思維能力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回生創新精神的起點答,它的行為表現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 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才有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 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為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I.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 各行各業都非常的重視人才的引進,都需要對人才的能力進行科學的測量、評價,以便進行交流、交換,這就離不開考試。 對當前的學生來說,考試不僅是小學、中學、大學的入學、畢業考試,作為對學習成績和所具能力的評價,各種各樣的考試將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學習必將伴隨一個人終生。 從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應試教育,這直接影響到了小學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 他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是非常奇特的,有時候他們的作文既具有概括性又有誇張性,加了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成分。 通過那些奇妙的想像力,在兒童的筆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向我們走來。從小學語文考試形式和命題來看,並不能適應兒童的思維和特點,而是在不斷地要求學生適應考試。小學語文考試所要考察的內容應該是一種文化積淀,但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是用客觀題的考查方式來進行,對於詞語、句子乃至閱讀的考察中選擇題分數值過高。 面對如此龐大的漢語詞彙和語法組合,考試成績中偶然性的因素比較大,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學生僥幸心理、偷懶意識,而不願認認真真寫字,潛下心來學習。 而且語文的學習應是學生的一種精神享受,學生可以為美好的想像,可以為詩情畫意的語言折服。但許多語文命題,只關注小學語文課本的語段閱讀,實際上是將一篇篇鮮活的課文抽掉靈魂和血肉,成為一個個面目可憎的考點骨架。這樣命題的導向作用,只能讓學生機械記憶知識點。所以綜合來看,目前中國的語文考試存在著很多的弊端,並不能反映學生實際的語文水平,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充滿著偶然性因素。這種考試對於還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在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環境下,教育場所學校首當其沖的變成了人類競爭的最初戰場。 深重的社會壓力通過父母這個社會杠桿間接的傳導給了天真無邪的小學生,他們被迫放棄了快樂和游戲的天性,置身於應試教育的大潮之中,成為了教育制度的犧牲品。 這種被動的甚至於是強加的不情願的狀態讓孩子們的內心感沖突,很多小學生產生無奈的厭煩焦慮情緒。結果導致了認知、情緒、意志、行為等方面的心理變化,同時也會導致軀體方面的不適,如緊張性頭痛、四肢厥冷、疲乏無力、表淺性胃炎等,學生考試是經常不斷的,這種焦慮情緒持續存在的話,勢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和應對
究竟應該怎麼看待這個考試與學習問題呢?有無折中的實施辦法呢?其實,如果教師意識到目前的新課標教學並能親自參與實踐的話,便可以改變這種被動的應試和快樂的學習之間的尷尬。
(一)教師要學會變通,要找準定位。
既然目前中國的教學方式就是應試教育,這是衡量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標准,存在就有和理性。因為這種教學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性,所以才能夠被選擇成為最佳的評價方式和人才選拔。在很多方面雖然並不完善,但是目前也無法尋找更為有效地替代方式。 學校和教師顯然還無法與之抗衡,但是在教學之中,教師可以以豐富人文性為基準,通過注重對於文化傳統、對於知識的關注來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眾多優秀的地方,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高雅的還是通俗的,都向我們展現了豐富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展現著人類在生活和生存之中的那種復雜的個性追求、情感體驗和希望寄託,優秀的文化總是包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對自然和人性也是充滿著探究的精神。這對於啟發學生追求真善美,養成良好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會改變他們對於傳統的機械的語文學習的錯誤認知,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考試,還要注重成才,這些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更為重要的。
(二)培養語文興趣,實現自我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語文教育學者的在其論著中都提到了這一點。一個學生首先具有了語文的興趣,才會主動進行學習,才會自主地選擇學習。目前的語文應試教學並不能完全的激發學生對於語文內容的興趣,也就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語文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先進行興趣的培養,學生自己必須積極的端正態度,從自身的興趣出發進行語文學習,先慢慢的建立興趣,慢慢的將閱讀的習慣培養起來,這樣就會有助於考試,在順應學生自身的性情的基礎展開方能收效最佳。 有了興趣的培養,就必須讓學生能夠自我學習,他們自己進行自己的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願望進行自己的培養,在這種教育之中,當事人既是一個教育者還是一個被教育者,充分的喚醒自我的意識,充分的根據自己的心理和興趣特徵出發。
(三)尋找課外讀物,參加各類語文活動
課外讀物是教材的有效補充,教材由於選擇的經典性能夠帶學生帶來一定的閱讀興趣, 但是這種興趣隨著反復的閱讀就會不斷的降低,其持久性是不長的,而且教材和應試相掛鉤的,是語文應試教育的試驗場。 為了保證這種語文學習興趣的延續,就有必要積極的進行拓展,尋找合適的課外讀物,夏丏尊先生非常的支持這個看法,認為「課外讀物是教材閱讀的升華。 課外讀物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情感體驗,可以更好地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滿足學生不同差異性體驗,從而為閱讀教學形成一個包裹,更好地指點課內閱讀。 」語文學習也是一種實踐性參與程度比較高的教學,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要高度的重視語文的實踐性。語文教育的融合也要納入到實踐性的范疇之中來,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參與之中,才能夠讓活動在心靈之中得到強化,鞏固美感的影響力,可以積極的把實踐融入到課堂之外,讓學生有更高的參與熱情,學生參與到各種戶外的讀書活動之中,可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朗讀教學,獲取更為充分的審美體驗,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現在學校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團體,像學校的讀書會讀書角等學校組織團體,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一起閱讀,並在閱讀中得到藝術提升和思想的升華,還可以培養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