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五大領域指什麼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五大領域指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1)小學語文學科建設擴展閱讀
課程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Ⅱ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Ⅲ 如何構建小學語文,數學學科體系
一、內容富有時代特色
小學數學課程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內容地不斷更新和升級。教材的編排緊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社會中相應學科的變化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版塊。
首先,在編排體繫上,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在不斷更新。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小學生的學習規律,以便於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構建自己的數學體系。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為了能夠讓學生把那些學習過的知識及時地聯系起來,教師應該結合現在學習的內容來安排習題,並與之前學過的內容發生關聯。教材在內容的編排要以不讓學生感到難度的梯度為編排前提,這樣能讓小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能以一種螺旋式的進步上升。這種編排還有個好的地方,那就是知識的提前滲透,並伴隨著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數學知識點的分散出現化解了學科的難度,能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之外還能夠不斷地獲取各種數學方法和思想,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其次,課程改革之後的教材緊跟時代步伐。當今科技領域內的進展和變化都會在教材中有所體現。例如,作為小學數學最基礎的兩項基本內容,認數和計算在教材中的變化最大,它往往會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而發展,而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會有細微的調整。例如,在傳統的教材中,小學數學對學生的要求是掌握四則運算和簡單的分數小數的計算。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具技巧性和操作性的計數算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口算也從表內的四則運算逐步擴大到了表外的四則運算。
再次,信息化時代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地不斷普及和網路技術的成熟,傳統的計算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信息以爆炸的方式擁擠而來。如何收集有用信息,怎樣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及怎樣從中得出結論,則成為一個現代人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數學教材逐漸滲透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其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收集和整理數據,還要學會利用數據進行推理和分析。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模糊數學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估算能力,如許多題目就要求學生對重量或者路程作出估計。
二、教學的開放性
小學數學教學其實就是學生的數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一起發展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課程的內容不再是例題和習題,學生也不再是為了證明已有的數學公式而做題的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他們成為了參與定理論證的參與者。在課堂上,教師更多地是採用「設置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教學模式,以幫助學生藉助生活情境對數學問題進行研討。
從教師的教學目標來說,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不再是完成知識點的傳授,而是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幫助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數學化」,以建立起必要的、有效的、基礎的和現實的數學知識體系。所以,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時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要將生活實踐和教學密切地聯系起來,以設計出大量的真實而生動的生活場景,藉此指導學生從日常概念出發去思考和探索問題。學習目的和內容的不同也決定了學生學習方式的不同,課堂教學不是教師告訴學生問題和定理的過程,而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切有利條件,方便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能夠讓他們發生興趣並能主動展開探究性學習的情境,要鼓勵小學生獨立地觀察和思考,鼓勵他們勇於探究敢於交流並能夠有根據地進行質疑。
三、總結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要注意到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他們不同的學習方式,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的成長。
Ⅳ 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 的內容結構及其組織方式有哪些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二、 深入解讀教材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三、創造性使用教材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Ⅳ 如何加強語文學科建設
在充分思考之後,我們結合學校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將學科課程建設作為我工作室的研究方向。這也就是我今天要匯報的內容: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課程建設及實施。
任何一種研究都離不開理論的支撐,鍾啟泉教授的《讀懂課一書就是對我們的研究最好的幫助。這是一本不一字一字讀就讀不懂的書,也是讀懂後還想再讀第二遍的書。當我們在教學上有了好的想法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好時,這本書就是我們的理論支持。他提到了:學校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發展——這就是內涵發展的內涵。進一步可以說,內涵發展的政策指向就在於每一個學生學力提升與人格陶冶,這就引出了「核心素養」的話題:如何描述新時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如何解讀新時代期許的學力與學習。
「核心素養」一詞相信對我們每個老師來說都不陌生,它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課程設計的依據,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發展方向,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與我們的語文教學之間就如同是「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新詞」就是核心素養,「酒一杯」就是我們一直苦心經營的語文教學。因此,我們要明確核心素養與學科素養兩者的關系。核心素養是作為新時代期許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藍圖」,那麼學科就是支持這幅藍圖的「構件」,各學科擁有自己固有的基本概念與技能,並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核心素養具有唯一性、滲透性、整合性,學科素養個體性與多樣性的特徵。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全局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明確了兩者關系,我們還有了解一根鏈條,就是課程發展鏈:核心素養——課程標准——單元設計——學習評價。任何課程開發或一線教師都要在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鏈環中聚焦核心素養,然後就是最關鍵的做好「單元設計」。 教學中的「單元設計」師基於一定的目標與主題所構成的教材與經營的模塊與單元。課程開發的基礎在於單元設計。
作為語文教師,語文學科的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一個時代的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到目前語文有四大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三生語文」課程建設
我們「三生語文」就是基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的。為此,我們提出了「三生語文」學科課程建設。三生指生活、生成、生長。「三生語文」是指以尊重學生元認知的學習水平為基礎,藉助學習內容的整合,師生間的協調學習,激活學生的認知沖突,活躍思維,靠自己的主觀力量實現內在的自我價值提升的語文綜合性課程。這一概念尊重了學生的學習從生活出發,並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就學習內容而言做到了橫向豐富、縱向關聯;從學生的學習全來看,實現了學生的自由生長與合作發展。
我們依據學校培養目標——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和學校的課程體系——德鑫智潤課程,提出了「三生語文」課程目標:能讀寫、善語用、勤思辨、塑品格。依據目標,我們的課程體系包括兩大分支——多維度閱讀課程、多元化表達課程。
多維度閱讀課程
所謂多維度閱讀課程,就教學對象來說,實現了教師、學生、教材的三位一體;就教學內容來說,實現了從單篇精讀到群文閱讀,再到整本書閱讀的全方位、立體化的閱讀教學研究;就教學評價來說,我們注重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的結合,並通過系列成果展示來檢驗閱讀課程效果。
如何開展多維度閱讀課程的教學研究?1.做好教材文本「單元設計」,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2.做好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實現課外閱讀課內化。3.藉助觀課量表課例打磨,打造生本高校課堂。4.藉助層級推進校本研修,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教材文本「單元設計」
每個備課組都對現行教材的教學單元進行了重新梳理,設計了更加適合我校師生所需的「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就是一個課程,按照課程四要素,我們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對「教學單元」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例如六年級(略)
重新設計「教學單元」,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主體學習、合作意識明顯增強,師生間協調發展,課堂效率明顯提高。單元設計就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將整本書閱讀納入課堂教學,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教育追求。多維度閱讀課程,我們做好了教材文本「單元設計」,每個年級都有足夠的課堂時間做整本書閱讀規劃。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特點,整本書閱讀規劃也各有不同。低年級我們採用每周三節閱讀課的方法,將繪本、詩歌、童話引入課堂閱讀;中年級我們採用分段集中閱讀法,把學期中和學期末兩個時間段各拿出一到兩周進行故事書閱讀;高年級我們則採用集中先教材後整書的閱讀法,集中完成教學內容,然後開啟小說閱讀之旅。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利於同備課組的教學研究,也保障了學生在校的閱讀時間。
(三)觀課量表課例打磨
「觀他人課堂,成就自我教學」是我們在每月兩次的課堂打磨中感受最真切的內容。用科學量表來觀課,最大的好處就是教師有目的的參與聽評課。五個緯度,五種觀課點,聽課教師帶著任務參與聽課,不再是隨意而為,而是全身心的投入課堂中,藉助觀課視角來走進課堂,聆聽課堂的聲音。
一個學年我們供磨課10次,這些課有精讀教學課、有群文閱讀課、有整本書閱讀課、有習作表達課。一次次的磨課,讓我們對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環節及時間分配、學生課堂表現等方面都有了系統的研究,也為我們生本高校課堂打下了基礎。
(四)層級推進校本研修
我們語文學科的校本研修採用層級推進的方式開展。最上位的就是每周一次的備課組織會。我們認為這是我們語文組的高端會議,很多的智慧、決策、思想都是在這個6人組會議上誕生的。這是一種思想的統一和引領,更是展開行動的核心力量。我們還有每月兩次的校本教研,每周兩次的集體備課,每天一次的備課組交流。一個團隊的發展一定是大家共同前進,而不是某幾個人的鶴立雞群。
多維度閱讀課程,是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式學習,是佐藤學計劃性課程的具體實踐,打造了了主動、合作、高效的課堂,幫助學生建構整合閱讀視角,滲透多維閱讀理念,讓教育生活化、學生有所得、教師有所長。
多元化表達課程
多元化表達課程是我們根據培養目標、課程性質、教學要求記憶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的知識、能力、綜合素養的多元表達實踐課程。該課程共分為三部分:文本主題表達課程、項目研究表達課程、戲劇教育表達課程。前者屬於「教材課程」范疇,後兩者屬於「活動課程」范疇。
(一)文本主題表達課程
本學期,我們對一至六年級教材中出現的所有與表達有關的內容進行了梳理,按照體裁排序我們有了幾個重要發現:整個小學階段應用文和想像文的訓練星星點點的鋪撒在六個年級;寫人、寫事、寫物、寫景的表達訓練是穿插進行,有斷層現象;說明文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有教學,但是只有一次相關表達訓練。這樣的教學編排,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很難在一種無序的、雜亂的、斷層的學習中提升的。
我們按照「文本主題」的思路將一直六年級的表達訓練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規劃。八個主題多種訓練點按照年級梯度開展表達教學。如:「小小觀察家」 表達主題,每個年級都根據兒童認知特點和課標要求進行了內容的劃分和目標的落實。(略)五年級的觀察發面,我們從好玩的發面喜樂匯入手,讓孩子在家體驗一次發面過程,動手、觀察兩不誤,親子體驗樂趣多,讓孩子們的發面成為世界上最美的發面。來到學生,我們讓學生分項發面樂趣,教師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對發面過程進行細致描寫,並完成了我的發面故事。
(二)項目研究表達課程
本學期,我們進行了「家的文化」項目研究。其研究目的是:藉助對「家」多角度、多樣化的研究活動,進行不能年齡段的學生尋根之旅,通過閱讀、訪談、調查、演講等多種研究形式,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思維創作能力的提升、文化思想意識的提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努力尋求學生學習境脈的真實性;努力把探究過程還給兒童;努力創造課堂中的思維文化;努力實現「從教師中心」到「學習者中心」的轉變;最終實現活動性、協同性、反思性教學。
「家的文化」項目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共同研究內容
我講祖孫三代的故事
分段研究內容
低年級
在童話、童謠中發現家的美好
中年級
用日記記錄我的家庭故事
高年級
五年級:我的姓氏與名字的研究
六年級:用歷史眼光研究「家國」文化
作為共同研究內容「我講祖孫三代的故事」,我們讓每個孩子都和父輩、祖輩對話,通過聽爺爺、爸爸講那過去的故事,對三代人的生活進行了解,並用手繪畫,記錄三代人的故事。孩子們對這項研究喜歡至極,他們的生活視野被打開,觀察視角、理解維度也拓寬了。手繪的故事我們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交流,他們投入的樣子把同學們帶入一個全新的年代。很多孩子忙碌的在黑板上記錄不同年代的代名詞。
當然,不同年級我們還有分段的研究內容。從低年級的童話、童謠的閱讀中發現家的美好,到中年級的用日記記錄生活中的家庭故事,再到高年級的用歷史眼光來研究「家國文化」,實現了從童話閱讀到生活體驗,再到歷史文化的層次性、思維性、深度性的研究。
例如:五年級「家的文化」研究,我們共有四個板塊:祖孫三代的故事、一封家書、名字研究、姓氏研究。「一封家書」開啟了親子的情感互動之旅,在當下信息飛速傳遞的今天,寫信作為最好的情感溝通紐帶,幾乎被人遺忘。於是,當孩子們收到父母的來信時,激動、驚喜、淚水一股腦都出現了。一封家書抵萬金,一封回信敘千言。我們利用課堂讓孩子們為父母寫回信,我們的教學重點就是怎樣把一件事中讓自己感動的瞬間寫清楚,能從自己的小秘密,以及對父母的建議希望等方面寫出心裡話。這樣細致的指導,孩子們更明確了寫信的內容。很多孩子都把自己寫哭了。我們還利用幾何圖形原理,和孩子們把信疊起來。當家長在枕頭底下發現孩子的來信時,同樣激動的無以言表。當然,在姓名研究方面,我們也用心指導,孩子們通過網路圖展示祖孫三代的名字,我的名字的來歷、我的名字我做主,每個孩子都在奇妙的研究中學會發現、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家的文化」作為項目性課程,其單元編制是以「主題—探究—表達」的方式來設計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習者共同地探究課題,展開協協同性、活動性學習,保障了每一個學習者表現並反思學習成果的經驗。「教師是作為前輩研究者同他們一道從側面支持他們展開對話的促進者。」(鍾啟泉語)因此,師生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是相互鼓勵、幫助與支持的。
「家的文化」項目研究作為多元化表達課程的「活動課程」,是基於兒童生活經驗的活動模塊優先的「經驗單元」,是藉助師生的合作或者學習者滋生的雙手,打破學科的框架,作為學習者自身的經驗活動的模塊來設計與組織的。這種真正的學習,不僅是現代社會的需求,也是適應丹霞學習者的需求的。也將成為世界課程發展的主流。(鍾啟泉語)
(三)戲劇教育表達課程
戲劇教育絕不是讓學生在表演技巧、技能上下功夫,而是讓學生在文本學習中進行閱讀創造,將閱讀感受同文本人物發生關聯,藉助表情、肢體、語言、舞蹈等形式呈現閱讀收獲。這是一種綜合學習活動,更是學生最感興趣、最樂於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也是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實現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
讓戲劇照亮每個孩子,是我們本屆戲劇節的主題。如何更好的進行戲劇教育研究,我們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與探索。
1.做規劃是一切教學研究的起點。
首屆戲劇節展演絕不是我們教學中半路殺的程咬金,而是在學期初同備課組長、全體語文教師協商後確定的教學目標。我校「三生語文」課程,始終堅持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藉助多緯度閱讀與多元化表達兩大研究項目,實現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戲劇教學研究將閱讀與表達完美結合,藉助學生閱讀的文本、書籍,通過創編劇本、參與演出等形式,讓學習動靜結合、個體與群體關聯、閱讀與表達融合,讓學習不再枯燥、單一。
每個年級在規劃戲劇演出劇目時也是煞費苦心。低年級重童趣,教材中大量的文本內容都與動物有關,都是童話,於是教師在規劃戲劇劇目時,就考慮到兒童的認知特點,藉助教材來開發戲劇內容;中年級重故事,閱讀教學開始由教材閱讀延伸到整本書閱讀,適合兒童閱讀的世界經典兒童文學,教師都積極為孩子們推薦,讓課外閱讀課內化,孩子在經典兒童文學的滋養下愛上閱讀、愛上經典;高年級重文化,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都是孩子們用來修身養性的至寶,文化理解與傳承,讓孩子們的閱讀有思維、有溫度、有力量。
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戲劇劇目規劃自然水到渠成。一年級「森林裡的動物」主題,各個班級自主選擇文本中出現的小動物進行戲劇創作;二年級「快樂的童話王國」主題,各個班級將不同的經典童話搬上舞台;三年級《愛麗絲夢遊仙境》、四年級《夏洛的網》則是整本書的閱讀呈現,年級共讀一本書,各班自選其中幾章創編劇本,一本書的內容由一個年級進行演繹;五年級《哈利波特》、六年級《三國演義》將名著閱讀引入課堂,在長線閱讀中,「哈迷」和「三國迷」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群體創作劇本,選取最適合班級演出的劇目進行戲劇展示。
這些閱讀內容都是我們在學期初進行的教學研討,有規劃的教學才會有條不紊。教師和學生都成為心中有數的人,認定目標,一路學習、相互幫助,這應該是和諧而溫暖的教學工程。
2.長線閱讀與表達讓教學研究全面化、立體化。
戲劇教育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長線參與。這里的長線參與絕不是為了表演而拉長戰線長期排練,而是通過廣泛的、一段時間的閱讀學習,讓學生將閱讀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同,通過朗讀、對話、評析、討論等多種方式,實現參與式閱讀、深度化閱讀。
例如:五年級閱讀《哈利波特》,這是一套風靡全球的魔法書,全世界的孩子都會在適合的年齡為成為「哈迷」而自豪,於是我們將這套書引入五年級的語文課程。從開學初,每個班級就發動孩子們閱讀《哈利波特》,這套書的魅力是不需要任何閱讀導讀的,我們只告訴孩子們,因為你的閱讀我們的教室就會變成魔法教室(事實的確是這樣)。孩子們在開學初就有了這樣的閱讀期盼,所有的導讀都是故弄玄虛。我們用「百日誦讀」微信曬書的方式,家長每天給孩子們曬閱讀書目和閱讀時間,從最開始的閱讀30分鍾,都後來的120分鍾,可見孩子們的閱讀痴迷度。在家長的反饋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閱讀情境: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像讀《哈利波特》這樣痴迷的讀過一本書;孩子現在走哪兒都帶著《哈利波特》,連朋友聚會也不例外;我的孩子讀《哈利波特》讀瘋了,現在什麼書也不看了,怎麼辦;孩子讀我也讀,難怪孩子喜歡,我也喜歡的不得了;我的孩子問老師借了本英文班《哈利波特》,因為不認識,居然選擇一頁一頁的抄……這樣的評價足見《哈利波特》「世界風靡」絕不是浮誇。
我們選擇的閱讀方式就是讓孩子們徹底的自由讀。因為這本書的魔力就是能讓孩子因為自由而痴迷。如果五年級的孩子能痴迷閱讀,那麼在以後的閱讀遇見中,他們一定也會全力以赴,畢竟這是一部能讓孩子體驗持續閱讀的最好的開端。
有了這樣的閱讀興趣,長線閱讀在保障了學生的閱讀時間的同時,我們還在閱讀思維品質上下功夫。
我們會利用課堂時間讓孩子們暢所欲言,有時是選擇文本的精彩片段來閱讀賞析,有時是選擇幾個主要角色來進行評析,有時是全班進行串聯故事的游戲,讓學生理清小說情節,畢竟這部小說共7本,時不時的梳理故事情節是為學生掃清閱讀障礙的。有時我們還會開展學生加入魔法學院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分析,做選擇。而我們很少做的卻是讓學生做讀書筆記。縱然「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一種極好的閱讀習慣,但是在這里我卻想為孩子們辯護一下,如果讀書就要做筆記,就像旅遊就要寫文章一樣,我想沒幾個孩子願意閱讀。該小說本身就需要大量時間長期閱讀,再加上閱讀應該是個體行為,是自由的,不帶任何約束的,如果一味的用老師讓寫筆記來制約孩子的閱讀,又有多少孩子的閱讀會由內而生呢?因此,變機械的寫為靈活的說,變單調的摘抄為多樣的賞析,變枯燥的評論為愉快的活動,學生的閱讀思維會更全面、更立體。
3.戲劇創作讓教育回歸本真,每個人都是教育中的主角。
教育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我成長。這里的人不僅僅指學生,還指教師。教學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每時每刻的人與人的對話中努力成為最能成為的自己。因此,當大家還在議論主體或主導地位的話題時,不妨想想這樣的討論有沒有把相互尊重信任、彼此需要作為前提。其實,教育的主角是每個參與其中的人——教師和學生。成就他人也是在點亮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悟,得力於這次全員參與的戲劇創作。
36位語文老師協2000多名學生全程參與戲劇創作,共同經歷了一場奇妙的生活體驗。確定演出內容、創編劇本、角色選擇與pk、道具課件製作、全程攝影、服裝確定等等,每一項都是協商完成的。這個過程已經沒有誰說了算之說,更多的是怎樣才能更好。例如:五六年級在學生群體創作劇本時,很多有創作慾望的孩子就自由組合,反復修改,形成了20多個極好的劇本。這個過程學生就是主角,他們幾乎把老師丟到一邊,而是和同學在一起商量,他們是真正的實幹家,興趣愛好已經讓他們不去想什麼是困難,什麼是不可能了。當劇本構思好後,他們會很誠懇的聽老師的意見,並根據需要再做修改。尊重和信任在這里自然流淌。
再來說說角色的選擇與pk。戲劇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可以扮演角色,在孩子們的眼中,角色無大小,即使做個不說話的蘑菇,孩子們也會引以為傲。每個班級在戲劇創作中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孩子都要選擇一個角色,如果角色重復就要pk。孩子的世界就是這么奇妙,越是這樣孩子的興趣點越高,好像最後能否登台不再重要,幾個人同時扮演一個角色好像更有意思。於是,我們的很多准備時間都用來角色pk了。如果本場失敗,他們會再選一個角色參與明天的pk,如此反復,樂此不彼。如果都敗下陣來,他們就參與道具組、課件組、攝影組、服裝組等。所以,全員參與絕不是什麼全體都登台,而是全員參與戲劇的創作過程。現在想來,這些屢戰屢敗的孩子應該是最受益的。
說完孩子,再來說說老師。戲劇創作過程中,教師是什麼主角呢?1.閱讀第一人應該是教師,如果老師不閱讀,不知道整本書的內容,就會因為沒有底氣而感動沮喪。因此,無論是讀過多次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還是大布頭《三國演義》,都必須讀。2.教師要動員和協調全員參與,隨時關注每個孩子的參與情況,保障戲劇創作過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例如:《哈利波特》縱使讓很多孩子著迷,但是也不可否認有不愛看的孩子會出現。怎麼辦?了解情況後,教師鼓勵孩子可以看其它書籍,但是戲劇創作過程中他可以根據同學們的需要做後勤服務,比如攝影、做道具、等群眾演員等等,只有和同學們在一起,他們就不孤單。3.紀律、安全、合作、選擇、禮儀等方面,教師來不得半點馬虎。一次演出萬事俱備,教師更多的要從德育入手來關注戲劇創作。難怪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組織一次活動累掉半條小命,辛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們這次戲劇展演中,我們卻看到了老師的另一面——心甘情願。「希望以後多一些這樣的活動,給更多的孩子機會,孩子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和課本中。」這是一位老師在戲劇展演結束後,寫下的感動。可見,彼此的幫助、相互的全力以赴,所有人都是滿足而幸福的。
全新的教育形式換來了我們對教育的全新認識,戲劇教育我們夠膽量搞這樣的研究,沒有專業指導、沒有現成經驗,沒有上級指示,只有一群熱愛語文教學的老師同所有小學的孩子們創造了這樣的美好和奇跡。在其它學科的老師看過之後,都紛紛留言:多年以後,也許小學所學孩子們不在記得,但是這樣一次大型的戲劇展演會永遠紀念。是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掉之後剩下的東西。我們正是用戲劇教育來完成這樣的教育使命。
戲劇課程我們要保留下來,每年都要潛心研究,用心來做。
總述
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課程建設及實施,每位教師都是開發者與實踐者。教育需要有理想,而理想就是一種情懷。語文老師應該是理想主義者,並要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研究之路。我們在課程建設、課堂實施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品格,努力實現教師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