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小學高段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方面過程性資料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學習,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吸收生活的養料,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麼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性不是很強,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嘗試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感悟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疑難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充分討論交流,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參與、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一些學生,教師讓他看書,他既不動筆,又不動腦,只是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結果一無所獲。因此,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會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
(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例如,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就要從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
(三)讓學生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時,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其實,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而且非常認真,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背誦課文、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用故事會、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
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
四、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後,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 在這里,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
(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
(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繫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該字的意思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范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3、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2、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收作業要及時,作業不得雷同,反饋及時等。3、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減少機械性作業。
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研究性問題、爭議性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敘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後,可少評或不評。
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少兒書報、少兒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
(七)勤於動筆的習慣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八)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最後,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寫出該組的重點來。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歸納復習,寫出復習總結,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自學復習提綱,按提綱抓要點,再寫出小結,最後有條理地記憶。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② 淺談如何促進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學校:江西省修水縣水源鄉尖嶺小學 教師姓名:蔡茂興【摘要】: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師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高自身語文能力的方面介紹了在小學語文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做、做什麼、通過何種方法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以及能力的提高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重點闡述了作為21世紀的當代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哪幾個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培養,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轉變角色 創設情境 指導教學 自1992年新課程改的推進,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已登上語文教學的舞台。但由於經驗不足和新課程理念的不足,許多老師表面上積極地實施自主學習,但效果欠佳,出現了一些令人困惑和擔憂的現象,問題一:有的老師把自主學習等同於學生自學,過分理解學生的主體性,對於一篇課文,放任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表面上課堂上氣氛熱鬧非凡,但實際上,效果不太好,沒有創設一個學生樂學的自主學習情景,那麼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以何種角色對學習進行引導?問題二:有些老師衷於合作討論,缺乏適時的引導,導致對於課文的正確理解,那麼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用何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三:有些老師雖然開始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但是沒有引入到復習舊知識和實踐里去,僅局限於某些部分知識。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我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轉變角色,變教學為導學 《小學教育學》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由此可見,教師不再是過去傳道、授業、解惑也的主宰者,而是學生的夥伴,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角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以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是小學生尤其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小學生語文知識缺乏、人生閱歷較淺、注意力較差、鑒賞能力低以及個體的差異性,離開了教師的引導,根本不能有效的學習。正如我國著名學者肖飛所說;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種潛在的自學行為,有待於教師的開發、引導。那麼什麼時候教師應適時引導呢? (1)在缺乏必要的語文知識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課文內容時 小學一年級到到三年級是屬於低年級階段,學生閱歷低,語文知識缺乏,難以對課文中的知識理解深刻,此時,就需要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有這樣的一個例子,是我在城區小學親身經歷的,說的是小學三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棉花姑娘》,當講到我們身上有七個斑點,像七顆小星星,所以大家都叫我七心瓢蟲請你幫我捉害蟲吧!你還請別人幫忙吧!這時,教師要停一下,讓學生多讀幾遍,領悟一下作者寫到這里時的情感,以及提醒一下學生要注意輕聲的讀法,而不是一句帶過。這時教師應該適時引導學生要注意讀音正確和引用比喻的寫作技巧。 (2)在文本內涵理解不深或多遠解讀出現偏差時 大家都知道,語文問題廣泛,答案也是各種各樣。所以,教師要對語文問題要有適時的引導。有位老師是這樣叫《窮人》中的一小節的。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浪,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卻溫暖而舒適。地上掃的乾乾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擁板上閃閃發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對於文章就有學生就這樣疑問,文章中說漁家的小屋子裡只有一個沒有熄的爐子,外面寒風呼嘯,裡面聽的清清楚楚,說明屋子是漏風的,那家裡怎麼還可能是溫暖的呢?說明文章用詞不怎麼嚴謹,這時教師應站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正當的反思,這里教師就要說明屋子裡面溫暖是因為相對於外面寒風呼嘯而言的,說明了文章要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的學習方法。 (3)在品讀關鍵詞的時候 二、創設情景,變苦學為樂學 (1)用生動的的講述創設情景 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同時要一定的演講水平。我在實習期間就見到過教師關於生動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教師請學生上講台引用情景再現的方式生動表現文章的語言美感,教師分別請5個學生上講台扮演《棉花姑娘》里的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和棉花姑娘的角色進行對話,把它們各自的捕捉的害蟲對象分類,燕子捉空中飛的害蟲,啄木鳥捉樹干里的害蟲、青蛙捉田裡的害蟲、七星瓢蟲捉葉子里的害蟲。表現出文章中的語言魅力。 (2)用問題創設情景 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結合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同時還應圍繞教學目標例如:教《跳繩》時展示主題圖後,我請8個同學上台,問:蘋果和桔子,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桔子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由幾和幾組成,並列出相應的算式。在學習《認識物體》一課時,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等這些物體的概念比較陌生,於是我就先出示足球、魔方、牙膏盒等這些熟悉的實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用語言描述它們的形體牲征,再對這些東西進行比較分類,使學生逐步建立起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的概念,從直觀上掌握了解它們的特徵。繼爾又讓學生談談在生活中這些物體出現在哪裡。這樣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知識背景出發,得到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感悟數學,運用數學,探究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問題。同時在發現學習方式中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 (3)多媒體創設情景 多媒體以其形象、生動、直觀新穎、形聲結合、試聽並舉的特殊功能,已廣泛應用於現代教學之中.特別為情景教學奠定了基礎.它在創設生活情景;直觀情景;故事情景;實驗情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構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創設情景,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其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多媒體在此方面的廣泛應用,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語;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知小疑則小進。知大疑則大進。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增疑設障。讓學生處於疑和惑的狀態,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中展開,在疑惑中進行。創設問題情景的重要原則是激情引導,也就是說通過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以使引起學生對知識、對科學、對歷史、以及人文等方面的興趣。問題情景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要善於抓住時機設疑問難,根據線索質疑解難,調動學生,析小疑釋大疑,使學生在多角度、多方位質疑釋疑中對情景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梳理、整合,從而完成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在學會解決問題,從中不斷地建構自身新的認識機構,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指導學法,變死學為活學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不單是講授知識者,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形成探究意識,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才是重要的,我們要不斷的努力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技法,更要在新的教學觀念的指導下調整和改進具體的教學策略,真正使學生能參與合作、主動探究,獲得全面的發展。 方法一,使同學之間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對文化程度,更要求對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即人脈的考驗,要知道個人的能力的有限的,只有和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方法二,是同學之間養成創新的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對語文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和延伸。 方法三,形成探究意識,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只有擁有一顆求知的探究精神,學生才能為以後的創新帶質的變化。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我們的課堂只有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的課堂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探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並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也許就會多十分活力,而其學習能力也許會百倍的提高。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價值引導並不矛盾,兩者是辨證統一的。教師應該轉變角色,變教學為導學,在學生無法理解文本內涵時,對文本內涵理解不深或多元解度出現偏差時,品味關鍵語句時,充分發揮教師導學的作用;教師還應創設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教師還要指導學法,讓學生變死學為活學,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參考文獻:[1]自主學習,絕對還是相對![J].中學語文教學 孫紹振2007.9 [2]《普通教育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現代教育教研》張春芳2010.7 [4]《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策略淺探》:浙江省寧波市范桂馥小學 張嫻2010.11.6
③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實施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素質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和塑造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是科學的、前瞻的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動性、民主性、創造性的時代特徵。這就要求21世紀的教師,必須站在教育發展的「昨天」與「明天」的新舊契合點上尋求自己的創新與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培養創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 學生自主學習是創造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至關重要。自主學習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的。它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在學習中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從《新課程標准》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就培養能力而言,自主學習是發展潛能的橋梁;從教育實踐來說,自主學習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將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學習和探究知識,並將此種意識形成為一種具有長期性特徵的學習品質,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育質量,最終促進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
而我們絕大多數的農村孩子家長文化層次比較低,又忙於生計就很少時間來指導學生在家的預習、復習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學生在家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多,不會閱讀課外書籍,不能有效獲取課外知識以拓展知識結構和知識面,更談不上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學校在教學上還存在著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難以實現。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在學校更全面地、更好地實施新課程,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形成新的教學指導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教給孩子終身享用的知識與本領,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著眼學生的終身學習,著眼學生的發展,必須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能。我們農村的孩子更是面臨著:父母在外打工,無人管;家長文化不高,無法輔導;再加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學習十分被動,以至厭學。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培養農村學生自主學習勢在必行。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本文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創設情景,使學生萌發自主學習的願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兒童富有好奇心,善於模仿,他們對一種新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兒童的注意力又較容易分散,唯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能集中注意力並能持久。因此,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樂學、善學、會學。
農村的孩子社會交往活動很少,生活視野比較封閉,個性心理較內向、害羞。教師應以平等的尊重、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以貼近農村生活反映農村學生的需要,從他們的世界出發去打開學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有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能給孩子春雨潤物般的熏陶,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自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提倡自讀自悟、自學自得。
二、授人以漁,挖掘學生潛能
古語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滲透和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由老師牽著學生走。獨立思考是自主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就是要善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挖掘其潛在能力。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的「學」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讓學生在一定的指導下,獨立地研究學習內容,力爭自己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終生受益。要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工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現,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分析討論;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一)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要通過交往互動,師生間建立起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關系。激發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興趣,從而使他們的創造能力得到發展。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感到「和諧和自由」,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才會不斷得到鞏固、增強。因此,教師教學中要最大可能地給予學生以心理上的、學習中的自由,有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自由,有支配學習時間的自由,有選擇學習夥伴的自由。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自由,有利於學生調整好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學習中,學生只有全身心地充分參與了,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盡量多提供機會、創造機會,讓學生能自始至終在整個學習的全過程中參與,讓每個學生能全員性參與,讓學生全方位參與。特別是善於發現中下等學生的學習長處,盡可能多給予其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時享受參與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當學生進入自由的充滿情感的學習狀態時,就會不斷超越自己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和想像能力,就會自主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品味情感,就會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促進其語感、想像、思維的發展。從而真正做到理解與感悟的交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面對求知慾很強的學生,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發展出健康活潑的個性。例如學完《頤和園》一課,讓他們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課本知識,畫示意圖,並作導游,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路線與繪圖相結合、有的在路線圖上配上景點說明。再加上學生們的繪聲繪色的導游詞,學生的創造才能通過這樣有情有趣的教學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二) 教給學習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農村孩子見識少,基本上沒有家長輔導,又不懂學習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首先掌握這是一篇什麼類型的課文?怎麼學習?其次師生共同制訂學習目標。最後學生按學習目標去學習,去交流。學生根據「自讀提示」以自學為主,立足於「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方法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主讀書中學習、思考,培養學生邊讀邊想、作點批註的習慣;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知識,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樣以來學生總結出了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在這種方法中,小組合作學習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後,建立村學習小組,要求以村學習小組,在一起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預習、復習。讓學生們在一起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鞭策以幫助外出打工家庭、知識水平有限的學生更好的學習。
(三)開展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情緒,能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探索,從而提出問題或新的見解。激發學生的興趣,目的在於為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使學生興趣濃厚,藉此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問題,培養學生由問題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要善於創設各種問題情景,把學生思維逐步引向深入的問題台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討論、辯論等,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於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能有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如:(辯一辯)分組討論問題開展比賽。課堂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採用快速搶答的形式來學習。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二、(演一演)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總希望老師給予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華。教師可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當當小演員,親自演一演」;3、(訪一訪)讓學生當一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如教學完《晏子使楚》後安排了小記者活動。選一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晏子」、「楚王」、「大臣」的同學提幾個問題。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所提的問題才深刻;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中的人物,說話才機靈、流暢,才有哲理性。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完後進行有助於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
活動方式很多,但要不拘一格,具體選擇哪一種應有針對性;活動原則應突出開放性、主體性、挑戰性;活動目標應致力於學生能力的培養,諸如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課堂教學活動多多益善,因為它好比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動機。
三、持之以恆,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對學習習慣的培養。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回答問題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課外,我常走訪村學習小組輔導學習,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如:每次作業,要求學生相互檢查。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評,查尋自己的疏漏,養成細心作業的習慣。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畫、摘,每人都有摘錄筆記,每周進行筆記傳閱。不斷積累新知識,及時解決新問題。習慣的力量是一種自然的力量。語文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語文教師持久地培養,語文課上,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並逐步達到自動化。
四、積極評價策略,增強孩子信心
小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的表揚,老師的表揚能積極推動他們的學習。運用富有靈活性的表揚語肯定學生,他們會因此而繼續努力。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度。老師的評價如「很有自己的見解」、「你肯動腦筋」、「分析得很准確」、「讀得真仔細」等。這些激勵性評價創設了一種讓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但教師母愛般的關懷,能激勵學生自信地學習。平時,我在教學中,時時注意課堂上表現最活躍的學生和進步的學生,經常給予積極的鼓勵。特別是有點淘氣頑皮的學生,他們的逆反心理極強,但他們卻需要真正發自內心的母愛般的關懷。因此,每當這些學生哪怕是表現出一丁點的進步,我都會依在他們的身邊,輕輕地拍拍他們的肩膀或是投去一個肯定的眼神來鼓勵他們,讓他們對學習充滿自信,激發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教學中教師適時的肯定、適度的鼓勵、積極的評價能有效地維系學生參與的熱情,是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催化劑。教師評價的時機要適當,要及時地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積極的熱情的肯定,這樣有利於學生增強信心,提高學好語文的熱情。同時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要做出不同要求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斷前進。教師的評價要以肯定、鼓勵為主,同時注意評、導結合,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評價的語言要豐富多變,適當地還可以運用微笑、點頭等體態語言,表示對學生的期待與欣賞,另外評價者還可以是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對自己、對同伴的評價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教學氛圍的寬松與自由,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熱情。
總之,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真實體現。我們的農村教師只有讓課堂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的農村學生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探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並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也許就會多十分活力,而其學習能力也許會百倍的提高。
④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有創新性嗎
1.幾乎全部教師都知曉影響學生創新能力高低的因素,僅因為大家面對的是選擇題,若換成簡答題,估計回答不完整,這說明小學數學教師的文化素養仍需進一步提高。
2.大部分教師認為學校目前的課程開設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課程以語數為主,其他科目經常被征來補習語文或數學,而體育則成了「放羊」課。據調查,此類現象在農村完小尤為突出,這主要原因是師資配備不足和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
3.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沒有很好地領悟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思想,常態課不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化,仍然沿襲傳統的「講授」模式,像分組討論、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新課標提倡的理念與方法,只在一些教研課、比賽課上能一睹風采。這說明教師的教學理念需進一步更新。
(二)學生卷
1.學科認識方面
大部分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但這只是膚淺的感覺,因為很多教師上課時進行「新課標理念的灌輸」,如「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等的說教,只有少部分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一些問題,如購物、工程預算等。這要歸結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透徹,以至於學生不能從根本上明白為什麼學數學,於是乎便有「數學遙不可及」的感覺。
2.學習興趣方面
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高,感到數學學習乏味、單調、厭煩又無可奈何,這種現狀令人擔憂。通過進一步了解得知,學生缺乏興趣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學習內容太枯燥、題海戰術太累人、教學方法太單一、基礎太差跟不上。這些都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
3.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方面
(1)課前預習:一些學生有預習習慣,但意志不堅定,呈現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少部分學生從不預習(或者說談不上是預習);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長期堅持預習。這一現象表明: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充分意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造成了課堂上的學習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走,而不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更不用說培養創新能力了。
(2)理解記憶方面:很多學生能記住數學課所學的知識,但方法多停留在經驗記憶、機械記憶上,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少部分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記憶方法,而且能夠靈活應用。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未切實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3)課堂討論、發言方面:小組學習時,過半學生在老師「點將」時才發言,更有甚者把小組學習當成是「避風的港灣、懶漢的休息所」;只有少部分學生對學習充滿激情,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部分學生大都是班干或優等生)。課堂氛圍比較低沉,要談創新能力培養,宛如霧里看花。
4.思維能力方面
(1)向老師提問題:只有少數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更多的學生是想問不敢問,漸漸地變成無問題可問。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生缺乏自信,自信是創新的前提,沒有自信談不上創新,而通過創新更能激發自信;二是教師親和力不足,評價手段不當,言行舉止挫傷了學生的自尊,比如「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會」「你提的問題太幼稚了」……
(2)當教師和同學的講解(想法)跟自己不一致時,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不敢質疑,他們更多地選擇「沉默」,認為這是「明哲保身」,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過於嚴謹、思維定式、從眾心理、信息飽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不敢想像,不敢創新。
(3)多數學生表示課堂上教師給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相當少,充其量也就幾分鍾,對於一些需動手的內容,如:幾何與圖形等,教師的多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為了趕教學進度,也不敢真正放手讓學生練;而在教學「數與代數」時,學生動手時間雖多卻不理想(類似題海戰術)。教師的講述取代了學生的獨立思考,使學生思維停滯不前。
⑤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 語文課程標准 》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學習放在了首位,說明了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而自主學習是教育機構(學校)提供多種學習媒體,由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其本人的教育資源以獲取知識。自主學習有賴於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一、激發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
1.成功導入新課,誘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一種渴望、一種探索的心理期待著新課的開始。在《幸福是什麼》的教學中,我首先舉了幾個「幸福」的例子:(1)小明幫助殘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有車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紅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媽媽後,才去做作業,她很幸福。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哪些情況是真正的幸福。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此時,我便抓住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時機引導說:「幸福是什麼?怎樣才算真正的幸福?請大家看課文體會它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他們總想解開「幸福」之謎,因而就把學生的心緊緊地吸引到了課堂上。
2.創設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習興趣。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而後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課堂中需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動性的情境,使他們被吸引著,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投入到要學的內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就設計了「海龜爺爺漫遊海底世界」這一情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課始,播放多媒體課件,顯出海底的畫面,然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到過海底嗎?你知道海底有些什麼嗎?現在請同學們穿上潛水衣,戴上潛水鏡,跟著導游海龜爺爺去漫遊海底世界,好嗎?總結全文時,請同學們各自向海龜爺爺匯報自己漫遊海底世界的感受。這是一個新奇的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這樣教學,以境誘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動。
3.開展學習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爭強好勝,最喜歡比個輸贏。語文課上,根據教材的特點,開展小型的學習競賽,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鯨》這一課,課文3--7小節從種類、生活習性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鯨的知識。教學該部分時,請同學們自學課文3--7小節,以六人小組為一個單位,開展知識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學得好。先進行必答題。(必答題題目圍繞書本知識,較簡單)每個小組都認真地投入,學習興趣很濃。必答題部分各個小組回答得准確、流利。接著再進行搶答題。該部分,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如:1看鯨吃食的錄像,請你辨認鯨的種類。2、根據水柱的不同的樣子辨認鯨的種類。3、用筆畫出鯨睡覺時的樣子等。同學們興致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知識掌握正確。這種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獨立性,主要指學生善於自學,獨立思考,具有認識的獨立性,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最終達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其路徑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通過下列四種形式來體現:1.讀書: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以學生個人的朗讀、默讀、瀏覽為主。並要求學生讀書時,圈點、劃、批, 不斷實踐,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鼓勵學生讀書後提出問題,檢查讀書的效果。2.思考:學生讀書時,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這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維, 達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議論: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後,再通過議論,讓學生交流、改進,再嘗試,再讀書,從而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4.質疑:善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同學共同解決,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
三、相機引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指學生能主動地閱讀、觀察、思考, 改變過去呆坐靜聽、 被動接受的做法。 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 做好激發、引導、點撥、小結的工作。
1.激發:老師在上課之初,向學生提出明確閱讀任務,結合理解課題,激發學生學深入閱讀的學習熱情。在閱讀環境上,創造一種與課文思想感情相協調的課堂氣氛,並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里,讓學生置身於文章之中,學習語言、感受形象、體會感情,讓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
2.引導:指導學生自主讀書,老師要有明確的合理思路,精心設計學習步驟,提示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指明道路。並在學生求知興趣最高的時機,提出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答得出來的,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
3.點撥:在學生自主讀書時,會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礙,老師相機點撥。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透徹的地方及有爭論的問題,給予指點,使學生明確認識;對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老師點撥,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結:在學生討論時,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小結,小結包括學習一個段落後小結和學習全文後總結。學生能小結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小結內容要簡明扼要。
⑥ 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摘要:自主學習有賴於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激發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放手自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相機引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主動探究,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創造性。善用課堂,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只有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會持久。
關鍵詞:興趣 放手 引導 探究
《 語文課程標准 》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學習放在了首位,說明了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而自主學習是教育機構(學校)提供多種學習媒體,由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其本人的教育資源以獲取知識。自主學習有賴於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一、激發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
1.成功導入新課,誘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一種渴望、一種探索的心理期待著新課的開始。在《幸福是什麼》的教學中,我首先舉了幾個「幸福」的例子:(1)小明幫助殘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有車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紅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媽媽後,才去做作業,她很幸福。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哪些情況是真正的幸福。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此時,我便抓住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時機引導說:「幸福是什麼?怎樣才算真正的幸福?請大家看課文體會它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他們總想解開「幸福」之謎,因而就把學生的心緊緊地吸引到了課堂上。
2.創設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習興趣。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而後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課堂中需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動性的情境,使他們被吸引著,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投入到要學的內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就設計了「海龜爺爺漫遊海底世界」這一情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課始,播放多媒體課件,顯出海底的畫面,然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到過海底嗎?你知道海底有些什麼嗎?現在請同學們穿上潛水衣,戴上潛水鏡,跟著導游海龜爺爺去漫遊海底世界,好嗎?總結全文時,請同學們各自向海龜爺爺匯報自己漫遊海底世界的感受。這是一個新奇的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這樣教學,以境誘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動。
3.開展學習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爭強好勝,最喜歡比個輸贏。語文課上,根據教材的特點,開展小型的學習競賽,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鯨》這一課,課文3--7小節從種類、生活習性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鯨的知識。教學該部分時,請同學們自學課文3--7小節,以六人小組為一個單位,開展知識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學得好。先進行必答題。(必答題題目圍繞書本知識,較簡單)每個小組都認真地投入,學習興趣很濃。必答題部分各個小組回答得准確、流利。接著再進行搶答題。該部分,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如:1看鯨吃食的錄像,請你辨認鯨的種類。2、根據水柱的不同的樣子辨認鯨的種類。3、用筆畫出鯨睡覺時的樣子等。同學們興致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知識掌握正確。這種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獨立性,主要指學生善於自學,獨立思考,具有認識的獨立性,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最終達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其路徑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通過下列四種形式來體現:1.讀書: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以學生個人的朗讀、默讀、瀏覽為主。並要求學生讀書時,圈點、劃、批, 不斷實踐,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鼓勵學生讀書後提出問題,檢查讀書的效果。2.思考:學生讀書時,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這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維, 達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議論: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後,再通過議論,讓學生交流、改進,再嘗試,再讀書,從而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4.質疑:善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同學共同解決,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
三、相機引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指學生能主動地閱讀、觀察、思考, 改變過去呆坐靜聽、 被動接受的做法。 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 做好激發、引導、點撥、小結的工作。
1.激發:老師在上課之初,向學生提出明確閱讀任務,結合理解課題,激發學生學深入閱讀的學習熱情。在閱讀環境上,創造一種與課文思想感情相協調的課堂氣氛,並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里,讓學生置身於文章之中,學習語言、感受形象、體會感情,讓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
2.引導:指導學生自主讀書,老師要有明確的合理思路,精心設計學習步驟,提示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指明道路。並在學生求知興趣最高的時機,提出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答得出來的,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
3.點撥:在學生自主讀書時,會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礙,老師相機點撥。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透徹的地方及有爭論的問題,給予指點,使學生明確認識;對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老師點撥,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結:在學生討論時,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小結,小結包括學習一個段落後小結和學習全文後總結。學生能小結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小結內容要簡明扼要。
⑦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研究方案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善於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於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形成。《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教師的任務不再單純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通過教學這一活動,積極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提高能力、張揚個性。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過程,更是學生主體發展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以學生為本位,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
二、轉變觀念,找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著眼點。
根據現代教育學的觀點,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是「教師與課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課本--交互作用的結果」。教學和課程是開放性、互動性、交互性、對話性的,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傳遞知識,而且有探索知識,創造知識的意義。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生不能滿足於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可能是什麼,這樣才能去創造一個可能的世界。在學習中,學生要主動選擇和探究,要增強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生成、轉化、擴展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建構的。
首先,要培養學生自我激發學習動機的能力。學生要重視並及時調整自主學習的理念與指導思想,激發「我要學」的學習動機,做自主學習的主人。要主動確定學習目的,制訂具體的能夠達成的學習目標,在學習中體驗成功,並對已取得的成績進行自我獎勵等。
第二,要培養自我識別能力。如通過章節測驗、終結性考試了解自己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要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個性特點,了解自己的學習差異和學習風格,找到最適合自己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
第三,要培養自我選擇能力。要善於選擇學習工具,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自主決定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學習材料。如要學會在網上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第四,要培養自我組織規劃能力。計劃性是自主學習的保證,因此,學生科學、合理地自我組織、制訂學習計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要培養自我培養能力。主動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僅要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對知識的思維和運用能力。要加強自律能力的培養,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情感進行控制和調節,以保證計劃的實施。
第六,要培養自我監控能力。即培養控制整個自我學習過程(識別-規劃-管理-評價-修改)的能力。在學習中要嘗試自我識別、自我組織、自主選擇學習策略,要學會自我評價,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學習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的進度和方法,積極探索構建適合自己特點、最佳的自主學習模式的能力。
第七,要培養協作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重要作用。小組成員可以共同交流、討論,相互取長補短、相互激勵,有助於克服獨立學習帶來的孤獨感,有利於形成學習的氛圍。學生主動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協作,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所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互動。
三、得法於課堂,得益於課外,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達爾文也說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如何真正讓學生得法於課堂,得益於課外呢?
(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根據章節內容的特點及前後內容的相關度,並結合教學要求和實際生活,以問題為契機,創設符合學生知識背景、思想現狀和思維特點的問題,通過這些遞進式預習問題的設問和討論,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有序的思維訓練過程,使學生養成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師創設課前預習問題的過程中來,使這樣的課前預習題更加適合學生的實際,避免了教師可能在難易度把握方面的不足,也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
(二)抓住課堂培養自學能力。
首先是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快感。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多鼓勵: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要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並讓學生說說是從何想起、怎麼想的,鼓勵學生不懂就問,並通過學生自己來解答疑問,也可多讓學生思考、提問,多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時,必須努力使意見不同的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如,多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把你的想法先說給同桌聽。」然後再組織全班交流。多採用一些讓全體學生能先表達自己意見的組織形式。這樣學生因對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就不大會再隨意地附和別人了。創設盲目從眾而導致學習錯誤的情景。這樣給盲目從眾者有一次因從眾而導致錯誤的體驗,使他們深刻體驗到學習要獨立思考,不能人雲亦雲。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濃了。
其次是精心設計學習過程。
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出來的。因此,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尤為重要。教師要從「學什麼、為什麼要學、怎樣學」的角度,依據「學是教主導下的主體,教是以學為主體的主導」的原則,按兒童學習的認識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做到該扶則扶,該放當放。
(1)與舊知緊密相連的新知,教師基本不講。要在強化舊知的前提下,確定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運用知識的正遷移,完成認知沖突,順利掌握新知。教師只需在舊知與新知間架起一座能讓學生自己通過的橋梁。由扶到放,該放則放。
(2)全新的知識,教師也要尋找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只在關鍵處點撥和講解。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還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自我探究,使他們逐漸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已經養成了很強的依賴性,遇到問題,總要等著別人來解決,學習上缺乏主動性。為此,課堂教學中,一是注意以各種方式鼓勵學生自我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幫助他們逐漸樹立起自信心。二是創設問題情境時還特別注意研究任務的難易程度及它的開放性,如:「老師知道你是個不怕困難的好孩子,這點小問題一定難不倒你,對嗎?」、「你能行!」、「你真棒!」……老師親切的話語、和藹的笑容、贊許的眼神,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緒,更能增強他們自我獲知的信心。
(3)練習、復習課,老師要注意不能上成練習題課。可讓學生思考:a、你學到了什麼?舉例說明。b、還有什麼不懂?c、你還想知道什麼?然後讓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進行討論。通過回答「你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舉例說明」是掌握知識的程度的具體表現。「還有什麼不懂」旨在質疑問難。以「還想知道什麼」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並鼓勵他們積極動腦。學生學得就很愉快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另外,培養學生整理錯題集,在錯題中淘「金」的習慣;建立互助、互查體系;收集網路在線資源,增加學習通道等等都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最初的教學中,學生遇到問題時,經常是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詢問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的自學方法會越來越多,有的學生喜歡在教材中查找信息;有的學生能從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中受到啟發,找出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還有的學生更願意通過上機進行嘗試性的操作後,自己歸納總結新的知識……學生們由最初的聽老師或同學講演後只會直接照著做,變為聽他人的講演後敢於質疑問難,發表個人的一些觀點。
如何使學生能夠進行快速有效的自學,這是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訓練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們注意對各種自學方法加以指導。例如,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讓他們獨立閱讀教材、查閱資料有一定的困難,影響了他們的自學速度,就教給他們一些小竅門。教材中有些任務的操作步驟多達七、八步,指導學生先找出重點步驟,對它們進行分析,再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實踐。
(三)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我國偉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為養成閱讀習慣,非多讀不可;同時為充實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讀不可。」因此,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覽,把課堂教學同課外閱讀緊密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搞好課外閱讀,讓他們把閱讀看成是一種娛樂活動。
1、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不少學生因為年齡小,玩心重,自我約束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讀書習慣。有時侯,即使在老師或家長的監督下不得不坐下來手捧書報雜志,但也是「眼在書本心在玩」,這樣是很難談得上有閱讀效果的。前人曾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怎樣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可試用以下的方法:
(1)言傳不如身教。老師的知識廣博與孤陋寡聞都直接感染學生。老師要多讀一些內容充實、有意義的書,以身作則,而且在課堂上能恰倒好處地博古論今,會使自己成為學生們效法的對象,從而帶動學生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
(2)學期定時舉辦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或朗誦會,讓學生介紹自己讀書的經驗、體會和收獲,講述所看書籍中的動人故事或朗誦所看書籍中的精彩篇章,以便互相啟發互相帶動。
(3)開展摘抄或讀書筆記展評。對於學生摘抄所看書籍中的好詞好句好段或所寫的讀書筆記,可定期進行展覽評比,以便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2、推薦課外閱讀內容
當同學們課外閱讀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後,如何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向他們推薦好的課外讀物,幫助他們選擇適合的課外書顯得異常重要。為學生選擇和推薦書籍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常用的如以下幾種:
(1)、結合課堂教學選擇推薦。老師可根據節選的課文或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向學生推薦讀物。如《唐詩三百首》、《安徒生童話》,還有一些革命人物故事等。也可推薦與課文體裁相同的讀物。
(2)結合年齡特點選擇推薦。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識字少,閱讀能力低,但富於幻想,可以多給他們推薦內容短淺的童話、寓言、兒歌等。小學中年級的學生知識面有所擴大,閱讀能力有所增強,就可以推薦一些革命故事、兒童小說、科幻故事、兒童詩歌等,如十歲的蔣方舟寫的《打開天窗》、《崔巒老師教你閱讀》、《小學生必讀佳作》、《少兒網路想和做》、《上下五千年》等等。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活知識進一步擴充,就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歷史故事,反映現實生活的散文、小說,同時,還可以推薦一些社會、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等。
(3)結合活動推薦選材。為了配合社會、學校、班級開展的某一項活動,可以給學生選擇推薦有關的書籍,如學校開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的主題活動,可在事前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科學幻想、人類的起源、宇宙等方面的書籍。
3、進行有效課外閱讀
兒童的意志、毅力、水平與成年人不同,具有很強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所以我們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1)延伸相關文本,豐富閱讀活動
在語文課本中,寓言、童話、成語故事等類型的課文深受學生的喜愛。每當遇到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學生們總是馬上翻開書,一口氣讀下去,還經常幾個小夥伴一起討論其中的故事情節,或表演幾個片段。時間長了,這些生動的故事形象就深深刻在了學生的腦海里。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我讓學生在學了課文後,收集相同題材的文章,如在學習了寓言故事《坐井觀天》後,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南轅北轍》《葉公好龍》……進行閱讀,還在班裡舉行故事比賽,把收集到的寓言故事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展示。在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選擇閱讀材料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豐富的閱讀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數量。
(2)課前收集信息,課後拓展文本
閱讀是學生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在課堂教學之前,總讓學生自己先去了解課文的背景、作者等相關材料,為課堂教學作準備,這其實就是廣泛的課外閱讀。記得教《孔子拜師》一課前,學生對孔子都不是很了解,和他們「聊天」的時候,我發現連最愛看課外書的孩子對孔子也只略知一二,於是,我讓學生在課外收集有關孔子的小故事、名言,了解孔子的故鄉及紀念孔子的孔林、孔廟等等,之後全班舉行了一次孔子專題信息交流會,把收集到的成果和小夥伴分享,同時編成手抄報在《學習園地》中展示交流。這樣學生就對孔子產生了就更容易進入情境,加深理解。可見,課前收集資料進行廣泛的閱讀,是利用全息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後再進行延伸,讓學生繼續收集資料,閱讀相關文本的做法更顯得可行了。如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後,介紹《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轉》等各種古典名著讓學生嘗試閱讀,更能使學生體會到古典小說生動形象的特點,並豐富了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培養了閱讀興趣。
(3)通過個性閱讀,培養創新能力
培根說過,「凡有所讀,皆成性格」。學生對文章的鑒賞感悟,都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點。在讀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宗旨所在。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學生的看法才能得到真切的表達,感悟才能得到真切的提高,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散。
4、汲取課外閱讀營養
常言道:「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心智技能的學習與形成有賴於積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讓他們積累盡可能多的典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
(1)認真閱讀,熟記於心。讀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在課外閱讀中充分地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才能對讀過的東西有深刻的印象,才會使其變成自己的東西。
(2)學做筆記,日積月累。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讀到好文章,要把文中的好詞佳句摘記下來,把讀後的心得體會寫下來。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就會有閱讀的收獲。
總之,無論是豐富知識還是增強能力,課內閱讀必不可少,課外閱讀同樣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促進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性,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能主動積極地在知識海洋里獵取知識營養,能夠有主見學習和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從學生動機激發入手,創建自主學習活動的環境,完善自主學習的教學評價機制,多途徑培養和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校內開花校外香,我們的學生也定會收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