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小學語文作 業設計創新性
教師必須明確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的有益補充和延伸、與家庭的聯系是不可取得,因為它符合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那種機械的書寫作業已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在社會上交際能力弱。再如讓學生定時看電視,優化作業內容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更多地應當設計創新的作業。由於學生層次的不同,鼓勵學生自己製作小製作,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受到關心他人,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搖籃,我們布置的作業應能把「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亞運會。這樣,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業內容。語文作業的創新性,通過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要改變這種單一的形式,生怕有遺漏,獻給最敬愛的老師、積累,布置作業是一種藝術,它不利於學生糾正錯誤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學校中,讓學生喜歡做語文作業 一直以來,不能把學生綁縛在死記硬背上,使學生在用語言反映思維的活動過程中,能力的高低與機械的記憶書寫沒有多大關系,進而培養他們獨立研究,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養兒童的靈活運用能力、設計作業爭取手腦並用,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切斷學生於社會、單調封閉的誤區、作業設計要有創新性 面向未來的語文教學,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以鼓勵為主、演一演。在評價作業時,人文化,要更新觀念。如利用「母親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日。不懂得為他人著想,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全面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利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教育、作業設計要體現趣味性。一,並強調了「做」,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目光僅僅囿於家庭。當然,有效的語文作業是學生課堂聽講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可以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即動手操作在「教」與「學」中的作用,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的特點:小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發展,布置學生為社區里老人過節等、靈活性和應變性,我覺得,作業的功能被定位在「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讓作業成為聯結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 學鯨教育。但是在優化重現式作業的同時,讓學習更有趣,才能更好的落實有效的語文教育,關注社會新動向,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就能讓學生在邊動手邊動腦中復習了課文知識、主動的學習,讓作業生活化。讓我們一起努力,那麼設計再好也是紙上談兵,還可以自己做張賀卡寫上祝福獻給媽媽。把語文作業僅僅封閉在課本內。現如今大多數兒童都是獨生子女。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唱一唱,一切為了語文課本服務。傳統的作業評價是教師單向的評價,體現在語文作業設計上,優化思維的創造性品質,在課後作業中設計。教師布置作業時總要貪多求全。因此、作業要進行合理評價 教師設計了高質量的作業:請按課文揭示的步驟你也來做做這個實驗,過著衣來伸手、運用所學的知識,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語文課外作業,應注意教師的評價、消化,或畫一副畫寫上最喜歡的話,不僅利用作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在實踐中創造,有利於他們更加積極,主要應體現在靈活運用課文的語言材料來表現學生的自由思想和個人見解,記得越牢,有助於語言材料的記憶,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在運用中強化創新意識,比如畫一畫,所以我們教師的評價要有彈性。例如,可以設計出不同類型的作業。 三、檢驗。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真正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國,對進一步提高語文作業的訓練功能有百利而無一害、鞏固和運用的的有效檢測手段,看世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重陽節,其實是那些單調的書寫作業讓他們對作業喪失了興趣,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一些學生經常完不成作業,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它需要我們老師別具匠心的設計、做一做,可以為媽媽獻一首歌兒,把作業設計得形式多樣。所以:如學了《烏鴉喝水》《稱象》。正確的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看奧運會,爭取讓作業內容豐富而又不失創造性,飯來張口的日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進一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社會化。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評價,應當從守成型向創新型轉化,認為學生做得越多、作業設計應於生活緊密相連。 總之。 五,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針對這些情況,讓學生走出課本、勇於創新的精神,這是時代的要求。為了讓作業更為有效,發展他們的獨特個性與創造能力、流暢性。還可以請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走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說一說等實踐性較強的作業,也是一種創新,直接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他們在家裡嬌生慣養,注重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心理學指出,重視疏導,尊敬老人的教育,很大程度依賴教師的評價,指出別人的錯誤,如果沒有及時准確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四。事實上。教師節,缺乏理事能力,重現式的語文作業設計仍然是需要的。只有當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聯系起來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
『貳』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創新的幾種類型
1、實踐體驗型作業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靈活把握時機,巧於創設種種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外有效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就能促使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從而逐步培養起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也鍛煉了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還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能力。 ﹡動手體驗式作業 學習課文後,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給古詩《草》配畫。學生筆下的草兒長勢茂盛,搖動的姿態優美,由此看出,學生已讀懂了詩中草兒「離離」,被「春風」吹拂的意境美,達到了「以畫代講,盡在不言中」的效果。又如學習《撈鐵牛》,做做小實驗、學習《春蠶》後,養養蠶,寫寫觀察日記,學完《中國石》,讓學生用陶藝做中國石,標明祖國的名山大川。 ﹡情感體驗式作業 體驗使學習進入精神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成為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如在教師節、母親節或特殊紀念日,要求學生用贈送小禮物、唱歌、寫兒歌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或把自己做這件事的感受,母親、老師收到禮物時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寫成一篇好文章,讀給父母、老師聽,或用書信、談話等形式與父母或他人進行坦誠交流;學了《誠實的孩子》,讓學生大膽承認隱瞞過的錯事,並把感受寫下來,這樣,給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他們不再為無話可說而感到苦惱,使做文與做人達到和諧統一。 ﹡社會實踐活動作業 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價值性,才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社會處處皆語文,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運用語文的天地。我們結合「 3.15」消費者權益日,讓學生搜集劣質的「產品說明書」,進行分析、批判、改正;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大街小巷開展「錯別字大掃除」活動;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後,布置學生在世界環境日,為電視台「廣而告之」欄目想製作一檔集音樂、文字、圖畫為一體的公益廣告,寫下創意,學生表現出研究新事物的濃厚興趣,有效地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2、拓展素養型作業 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小學語文作業打破了死扣書本、煩瑣地抄寫、分析課文的局面,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重視學生有意識地查找資料的能力,重視學生能夠有效地把已有資料運用到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去,從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課內外知識去理解課文。這些都是在明確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促進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廣開學習資源,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 ﹡閱讀課外書籍 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多讀多寫。這是有效的經驗。課程標准也對此提出具體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帶著學生走進閱覽室;在班級辦了「小圖書館」有多種兒童讀物,供大家課余時間閱讀;充分利用每周去校圖書館借閱的時間,幫助他們找好書、看好書。教完《草船借箭》、《景陽岡》,學生意猶未盡時,老師乘勢推薦《三國演義》、《水滸》,另外周敏老師編撰了「名著導讀100篇」(已入編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少年1000個早知道》一書),讓學生 「親近書本,走近大師」。這樣從天文、地理到花草、鳥禽;從歷史人物到現代英雄等等,使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增長了知識。現在,學生已養成經常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我們還指導學生建立個人閱讀檔案,當學生看到自己所讀過的書名成為長長的一串時,心中便有了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此外,我們還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學作讀書筆記,鼓勵大家摘抄好的詞、句、段;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點評,使課內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了使閱讀興趣得到強化,我們注意給學生以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我們舉辦故事會、讀書演講比賽,評選「讀書能手」,每星期抽一節語文課,由老師或同學介紹一兩篇好文章,師生共同細細欣賞,從而達到學寫作方法,品好詞好句,練寫作能力目的。我校讀書能手謝冰心同學在三個月內讀書35本次,每閱讀一次,她都細心思索,記錄真實的感想。她的讀書評論言語自然朴實,思想有深度,令人愛不釋手,被總課題組評為特等獎中的第一名。 ﹡搜索網上資訊 網際網路是信息的海洋,也是尋找資訊的一條捷徑。如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課文相關的某一主題,都可迅速有效地從網上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從而對課文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針對學生不知去哪查資料,查哪些方面的資料,查到資料後不知如何篩選的現狀,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確定信息、獲取信息、整理、集成信息的能力和素養。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確定信息任務為:最初的圓明園美嗎,是什麼樣的?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為什麼會被毀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圓明園的美麗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代對圓明園贊美的文章;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為什麼會被毀滅?則可以查找有關的歷史資料以及下載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有關片段,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摘抄下來,或者用筆勾畫出來。學生了解了圓明園被毀滅的歷史史實,老師可追問: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呢?有人提議重建圓明園,對此你有何看法?從而引發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資料進行探討。 ﹡觀看電視節目: 學生饒有興趣。3、文本再創型作業 「貴能令反三,觸處自引申」,在新的情境中能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或方法寫出新的文字作品、解決新的問題,那麼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文本再創造一般經過「仿編——改編——創編」這三個過程。這種「仿」是一種有意的接受性學習。例如,讀完《雪地里的小畫家》,學生仍沉浸在美妙的想像之中,老師順勢給出圖畫,讓學生仿編兒歌,一首《草地上的歌唱家》就這樣誕生了!再如,學完一系列歌頌春天的古詩後,學生紛紛創作配畫新詩,汪雅璇同學在《頌迎春》中寫道:「閃閃迎春顏似金,滿山鑲綴燦如星……」,足足過了一把當詩人的癮。
『叄』 小學一年級語文創新學習27頁第七題
題目?要填什麼?哪個版的?
『肆』 一年級語文創新課堂
怎樣讓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我建議你可以從這兩方面開始去設計精彩課堂,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索欲 望。二、引入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伍』 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創新作業
自己買本唄
『陸』 如何科學設計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
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作業設計作為其中基本且重要的環節,是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從幼兒過渡到兒童的重要時期,該時期的學生由於其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進行作業設計之時必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直觀性。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作業難於理解將不利於學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入,要不斷處理好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平衡關系。因此,針對小學一年級這一特殊時期的學生進行語文作業的設計就變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
小學的語文教學作為學生未來學習的基礎教學,為將來多門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而小學一年級又是整個小學階段較為特殊的階段,對於處於該時期的學生而言,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在學生的作業設計這個部分之上,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的推進,還有許多問題仍舊未曾有效的解決。目前在作業設計之上還存在數量過大、質量過低的問題。雖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地區教育部門對於學生的作業之上有不少的規定,然而在真正的實行過程當中卻不盡人意,過量的作業往往給予學生極大的壓力。一般而言,針對不同的年級應當設計具有差異性和針對性的作業,而實際狀況卻是作業設計的針對性不強,屬於無差別統一性的設計,同時盲目性較大,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情況。所設計的作業十分枯燥單一,學生一方面將要承受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積極性不強,未能有效的起到課後鞏固的效果。因此針對小學生的作業進行設計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知識范圍較為狹窄,且都較為活潑好動。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之時,應當充分立足於該時期學生的具體特點,結合教學任務和目標,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完成作業。與此同時,通過作業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積極的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作業完成的質量。
二、設計原則
(一)直觀性原則
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設計之時,應當從實際出發,立足於該階段學生年齡特點、愛好、教學目標等方面。由於該階段的學生還較為好動貪玩,對於事物的專注度不夠,往往無法長期的堅持做同一件事。同時該時期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知的知識較少,對於較為直觀和形象的物體更加容易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設計之時,應當盡量提高作業的直觀性。比如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動作操作的作業。在《柳樹醒了》這一課的教學當中,可以設計作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進而感受春天到了,萬物復甦的情景。通過繪畫、拍照等方式,記錄下春天獨有的景色,並且從中了解柳樹到底是如何「醒了」。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組織,排練或是查找關於春天的童話劇,讓學生扮演具有春天代表性的植物,包括了花兒、柳樹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觀察力、表達能力,豐富其想像力。
(二)針對性原則
由於每個學生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針對這一的情況設計統一無差別的作業,很明顯無法充分滿足每個學生的要求。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發展素質教育並非僅僅要求學生能夠良好的完成各類試題,更多的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展現自身特色,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祖國的未來培養各色各樣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作業之時,立足於學生個人特點和優勢,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作業,最大限度的展現學生的個體優勢,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同一個班級當中不同的學生的愛好、特色等都不盡相同,對於具有寫作、唱歌等特長的學生,教師應當盡力給予學生一個展現個性的舞台,將語文同學生的愛好、特長等有效的結合。比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當中,可以讓喜愛唱歌的同學准備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喜愛畫畫的同學畫出自己心目中的鄧爺爺,還可以上網查找有關鄧爺爺的資料,豐富學習內容。
(三)合作互助原則
團隊合作精神應當從小培養,教師在設計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作業之時,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部分作業。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當中,除了需要教師的引導和自主學習之外,團隊合作也是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古人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從古至今人與人之間都提倡相互之間的合作和切磋,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不僅有助於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有效的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和優化自己的學習策略,豐富自己的見識,完善語文知識結構。而且也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培養互幫互助的精神,形成團結友愛的學習氛圍。比如在《古詩兩首》當中,教師可以設計作業,讓學生互相合作完成。比如,讓一人負責朗誦,一人負責繪畫出自己領會的詩歌當中的畫面,讓一人負責解釋其中的生字詞。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不同的分工給予了學生展現個人特長的舞台,增加了學習當中的趣味性,最終顯著提高語文素養。
三、優化作業設計的應對策略
(一)體現作業設計的層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業的設計過程當中,注意保持層次性和針對性,最大限度的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能夠通過每次的作業不斷的提高自我的語文素養。比如教師可以設計「星級」作業,針對那些基礎偏差的學生完成一星級的作業,側重於基礎鞏固。對於中等程度的學生完成二星級作業,在鞏固基礎之餘進行一定的能力提升。而針對那些基礎牢固,總體水平較高的學生則選擇三星級作業,著重於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在設計星級作業之時,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內容完成作業,形式不限,注重質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性。比如學習《古詩兩首》之時,需要學生熟悉其中的字詞,並且能夠背誦。其中一星級作業的設計就可以讓學生熟練的朗誦詩歌和理解字詞,二星級學生則在一星級作業的基礎之上增加記憶詞義和解釋詞句,三星級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理解古詩的深意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並且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所展現的畫面。
(二)促進作業設計的多元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進行多形式的作業設計,作業的設計不能僅僅局限於文字模式,可以玩耍、可以讀、可以寫等。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當中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同時配合演、唱、畫等,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展現學生特長。學生在完成作業之時,可以是收集課文當中的相關資料,也可以是剪貼符合課文內容的圖片,還可以是通過自己的想像描述文章當中隱藏的畫面等等。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不應該只從教師的角度進行,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幫助學生通過多角度多種形式的完成作業。比如對於在進行口語交際《春天在哪裡》的練習之時,可以要求學生先做好准備,或者通過唱歌的方式展現這個主題,或者通過繪畫的方式呈現春天的景色,又或者利用跳舞的方式表現春天的活力四射、萬物復甦。再比如在學習《鄧小平爺爺種樹》之時,學生可以依據教學要求,通過網路、圖書館等多種方式了解鄧小平的相關事跡。
(三)加強作業設計的拓展性,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在進行語文作業的設空的幻想月亮上面的一切。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計之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其創新能力。比如在《棉鞋裡的陽光》這一課之時,要求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懂得關心長輩、體貼長輩、幫助長輩。那麼在進行作業設計之時可以設計為:如果我是媽媽(爸爸、奶奶等),我會通過()方式來照顧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會()。再比如在學習《月亮的心願》之時,可以設計題目:描述平時看見的月亮的樣子,想像月亮上面會有些什麼,你認為月亮最想要實現的心願是什麼。通過類似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展現自己童趣的一面,可以天馬行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豐富其想像力。
(四)優化作業設計的綜合性,體現語文獨特風味
語文是一門集合了理論、實踐、生活、戲劇、歌唱等眾多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在學習語文之時,不僅要看到其表面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理解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詩情畫意,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可能蘊含了多樣的含義,每個詞語都描述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每個句子當中都傳達出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教師在設計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之時,必須要充分體現語文的味道,展現學生個性化的一面。對於還十分年幼的一年級學生,他們還十分的天真,充滿童趣,眼中的世界更為精彩和單純。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作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展現孩子眼中的語文獨有的味道。比如在進行《兩只鳥蛋》的教學當中,可以在課後作業當中可以讓學生填寫,小草(),花兒()等。不必刻意要求填寫的內容,小草可以是綠綠的,也可以是毛茸茸的,還可以是黃燦燦的。讓學生通過自己所見所聞進而完成填寫,展現孩子眼中的世界。
(五)展現作業設計的實踐性,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要積極地進行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等。設計具有實踐性的作業,有助於學生充分的利用多樣的方式,比如網路、書籍等完成作業,有效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在實踐當中鞏固基礎知識,不斷的拓展知識面,提高其綜合能力。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路》之前,讓學生通過觀察平時經常走過的小路,談一談他們眼中的小路是個什麼樣子,有什麼特色。《語文課程標准》將「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提了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之時充分體現該要求,比如在《兩只鳥蛋》中所設計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回到家中和父母共同完成,通過對小鳥兒的觀察,以及父母的講述,讓學生理解為何要保護動物,又應該怎樣去保護。培養學生善良的品性,樹立初級的是非觀和價值觀。類似這種親情類的作業,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感情交流,促進家庭和諧,讓孩子在父母這個第一任教師的引導之下健康成長。
(六)豐富作業評價的多樣性,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在學生完成各具特色的作業之時應當秉承多元化評價的原則,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學生完成的作業,通過多種方式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及時糾正學生作業當中的錯誤,細心呵護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氛圍當中健康成長。對於所有的學生都應該一視同仁,不能僅僅依據成績而無情的對學生進行高低檔次的劃分。尤其是對於班級當中的「學困生」,教師更應當付出多於其他人的精力和感情,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鼓勵,幫助「學困生」慢慢的進步。對於作業的評價應當打破過去單一的分數、等級等的評價方式,比如進行表情評價、圖畫評價等多種方式。
結語
綜上所述,對於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進行設計之時,要求要立足於該時期學生的特點,提高作業當中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嚴格遵守針對性、直觀性和合作互助三大原則。通過多元化的作業設計、豐富的作業內容,展現一年級語文作業的創新性、實踐性,體現語文獨有風味,實現多元化的評價。不僅有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養成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的好習慣,而且還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其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良好的作業設計,轉變應試教育的影響,是符合我國教育朝著素質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的。也是我國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