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表現性評價方法在小學語文課程評價中的應用

表現性評價方法在小學語文課程評價中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1-02-19 04:11:56

① 我的論文:表現性評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求提綱啊!!!!!!

你這篇中國知網也好,
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英文原文最好用谷歌學術搜索!
==================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教學評價,是指評價不再僅僅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 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其實施的關鍵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核心是重視過程的總評價.多種形式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手段,使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既反映學生全程學習結果又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作為新課程的評價理念而提出的過程性評價,目前還找不到權威的定義. 但可以這樣來理過程性評價的「過程」是相對於「結果」而言的,具有導向性,過程性評價不是只關注過程而不關注結果的評價,更不是單純地觀察學生的表現.相反,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如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等,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 過程性評價的功能主要不是體現在評價結果的某個等級或者評語上,更不是要區分與比較學生之間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從教學評價標准所依據的參照系來看,過程性評價屬於個體內差異評價,亦即「一種把每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或者把個體的有關側面相互進行比較,從而得到評價結論的教學評價的類型」.評價的功能主要在於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地反思和總結,而不是最終給學生下一個結論.說簡單點,就是把學生學習的過程及效果用量化的形式評價出來比如說,上課回答問題,加分,主動回答,加分根據作業情況打分根據小測驗的情況打分,等等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它是在學生學習完一定的知識後,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實際任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表現性任務和對表現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於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是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 表現性評價的特點: 1、 評價時要求學生演示、創造、製作或動手做某事. 2、 要求激發學生高水準的思維能力和解題技能. 3、 使用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作為評價任務. 4、 喚起真實情景的運用. 5、 人工評分、人工評判而不是機器評分. 6、 要求教師在教學和評價中擔任新的角色.

③ 如何運用表現性評價解決作文教學中存在的某一問題

一、表現性評價的基本理論
(一)表現性評價的概念
在教育評價領域,表現性評價最初只是一個與傳統多項選擇題目為代表的標准化測驗相對立的術語,是以客觀測驗以外的一類以行動、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寫作、製作檔案資料等更真實的表現來展示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思考力、隨機應變力、想像力創造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及學習成果與過程的測驗。
表現性評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有助於測查高級思維能力。
2. 有助於測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
3. 重視學生解決問題得出的結論,更重視評定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
4. 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的潛力盡可能得到發展。
(二)表現性評價興起的現實背景
表現性評價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國漢代的取士制度,即通過考試與推薦來選拔各級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國外教育評價與測量領域研究者的關注,是由於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各國教育界期望通過評價的革新來更好地選拔人才,與此同時,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來促進教學與學習質量的提高。國外學者認為表現性評價方式產生的三個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識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學生們採用「記憶」的方式是極為愚蠢的。
其二,高級思維及問題解決過程常常非常復雜,要求多個步驟、多個問題解決這,要求跨時間、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要求補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當前評價面臨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結果不能轉化為客觀紙筆測驗題目的形式。
其實,表現性評價的出現表現出教育界對以選擇題為代表的標准化測驗的普遍不滿。許多教育者認為,與常見的標准化測驗形式相比,表現性評價而已更進一步地測量學生實現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為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重要方式。
(三)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
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又稱課堂表現性評價,指的是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以學生日常學業表現為評價課題的表現性評價形式,其特點在於與所學課程內容匹配,風險性較低,屬於校內評價的范疇。國外學者認為,只有通過經常的、有規律的課堂評價與反饋,學生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因此,許多研究者建議將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課堂教學工具。還有學者通過研究指出,在實施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時,通過在自然背景對學習者的觀察與資料積累,表現性評價的重點在學習過程;在實施後期,評價雖然也包括對學生成長的觀察,但要越來越注意學習的產品。我們在這里探討的就是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
(四)表現性評價的特點
根據學術界對表現性評價特點的界定,我認為表現性評價的主要特點有五個。
1.任務框架
表現性評價與學習任務緊密聯系,基於表現性評價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學習任務之間聯系緊密,形成系統的框架體系。表現性評價的目的即為整體推進學習任務的完成。
2. 評價先行
基於表現性評價的作文教學,評價是帶動學習任務前進的「火車頭」,而非判定任務完成情況的「火車尾」。學生先明確寫作的評價標准,在寫作過程中主動向「標准」靠近,逐漸將評價標准內化為自身對寫作的認識與理解。
3. 標准自定
表現性評價標準是基於學習任務和學生情況制定的,情境特點較為突出。因此,依據同一個評價標准體系,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自定」充分體現出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認識與理解。
4. 主體多元
表現性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其他成員。評價主體多元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自身的寫作情況,多方獲得鼓勵與支持。主體多元也有利於寫作教學的多元互動和資源共享,擴大學生思考的廣度,增加學生思考的深度。
5. 自主修正
學生參與了評價過程,對自己的習作與評價標準的差異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有利於發揮評價的完善、修正功能。評價過程對學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較好的啟發和激勵作用,能夠幫助學生養成主動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
二、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為學生的寫作營造良好的作文環境。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大,很多教師都是走進教室,在黑板上寫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教師批改,發回作文本,一次寫作教學宣告結束。這樣的寫作教學,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學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間。另外,學生在寫作前和寫作過程中都沒有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只是在完成寫作任務後得到教師的幾句評語,學生處於「被匡正」的狀態,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助推力」。
這里所說的「作文環境」,不是指作文時的課堂氣氛、課堂紀律、訓練的狀態,而是指學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時這兩個時段中,對作文的動機、慾望、沖動、興奮,這是一種作文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源於學生自身的。
良好的寫作環境包括四個因素:
第一,學生想寫,有寫作的動機、慾望和沖動。
第二,學生有的寫,教師幫助學生營造現實情境,引發學生的回味與聯想,幫助學生在生活體驗與作文題目之間建立起聯系,
第三,學生能寫,教師幫助學生深化情感、思考與感悟,幫助學生找到與寫作內容相適合的表達方法與寫作方法。
如果教師能夠從整體上設計寫作教學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學都注意寫作前的指導與寫作後的點評,學生就能在良好的寫作環境中整體提升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
三、表現性評價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表現性評價的最大作用就是幫助教師和學生明確標准。
首先,教師藉助標准明確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方向,藉此設計寫作任務,為學生尋找達到標準的路徑。
其次,學生藉助標准明確自己寫作努力的方向,並在寫作過程中努力實踐。
最後,師生通過評價明確學生現有水平,進而明確現有水平與標準的差異,共同制定計劃,整體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
表現性評價並非獨立於作文教學的「評價」,而是融入作文教學全過程的,是作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表現性評價的引領下,師生更容易明確方向,確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學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現性評價標準的制定
評價標準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繹」和「自下而上的歸納」兩種形式,如果採用兩種形式得出的評價標准一致性較高,評價標準的信度就比較好。相比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繹」更多地體現著社會的要求,「自下而上的歸納」則更多地反映學生的需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明確規定了第四學段寫作的階段目標,學生的中考作文能夠反映其寫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結合《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表現確定評定標准,「自上而下的演繹」和「自下而上的歸納」相結合,既能反映學生的發展成長也能表現出他們各自的弱點,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④ 請問下有誰知道我的論文:表現性評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求提...了解的說下吧,謝謝大家3D

就在天空中是蔚藍的

的么於是天富足的的活

輕風溫馨留香。

坎坷的這個的,鍛造的意志的剛的!

為么,睜的眼睛

⑤ 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方法有哪些

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應體現多元化,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啟發、改進、創造的功能,具體到課堂教學的細節中,針對學習內容、
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和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評價。教師應樂於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接納、賞識學生,發現並發展學生的潛能,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通過每一個教學環節的細微之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激勵功能,是落實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於進一步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評價內容多樣化。教學中要從多個角度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對待學生的學習不應只看他有沒有掌握,更要看他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學習的態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恆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敗的勇氣。這樣使學生能從多方面來把握自己的現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健全和潛能的激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將相和》中「負荊請罪」這一片斷時,組織學生用表演的形式來理解課文內容。但由於學生初次上台表演,神態不太自然
,扮演廉頗的學生還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表演完後,教師先要求表演的同學進行自評,說一說表演時的感受,對所演人物的理解,演廉頗的同學說:「廉頗在向藺相如請罪時是真誠內疚的,我在表演時露出笑意,不符合當時人物的心態。」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進行互評,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因此,在教學中,除倡導學生自評外,還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如: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有利於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在評價中提高了辨別、分析和綜合能力,全面發展了學生的素質。在語文課堂中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並能用發展的眼光和適合他們發展的方法來評價學生,它表現了一種從評價「過去」和「現在」轉向評價「未來」和「發展」的新理念。
二.評價標准多樣性。多元評價包含了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評價內容。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對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作出評價,同時也應該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所具有的情感與態度,以及所持有的價值觀。顯然,這樣才更有利於更全面、更系統地評價學生。評價標準是進行教學評價的衡量尺度,是教學評價得以進行的前提與依據。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受教育評價選拔淘汰目的的影響,追求一元化的價值觀,使學生個性差異被抹煞,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激勵功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為了優化教學評價,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允許不同學生非同步達標。實施因人而異的多層評價策略。多用開放式的問題測評學生。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既要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注重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同時不能忽視小組評價的借鑒作用。因此,豐富評價的方式,讓評價發揮出它的多重功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1、學生對老師的評價 新課改首先要求師生平等,在和諧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和老師沒有距離,沒有居高臨下。課堂上,我經常讀一篇課文或闡述一個問題後,問學生:「你覺得老師讀(講)得怎樣?」這時候孩子們會說出許多我想不到的話。生1:「老師,你讀得太美了,讓我有身臨其境之感!」生
2:「老師,我覺得你還要大點聲,我有幾個地方沒聽清楚。」 教學活動中,教師若能以生為主體,經常了解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有助於教與學的同步提高。

2、教師的評價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克服困難,支持學生的創建,寬容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苦惱。善待學生的缺點。這樣評價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導向功能。課堂上教師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都能讓學生感到溫馨,感到信任,會使每一個學生都在這樣平等的氛圍中傾吐心靈的聲音,無拘無束的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喜悅。
教學《驚弓之鳥》,學生在課上表現積極,對文本的理解到位。看到學生們的精彩表現,我驚嘆道:「你們真是一個個小天才,為自己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吧!」這樣的全班性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老師是關注他的,他們的表現令老師滿意,今後自己會更加努力,在課堂上的表現會更加出色。學生在課堂上能暢談自己的想法,無拘無束的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一份快樂,一份成長的快樂。學生的快樂就源於教師那一句句激勵性的評價,雖簡單,但意味深長。

⑥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表現性評價

表現」一詞在英文中經常可視為「show」(做秀),有表達、表示、展現、表露出來的意思。所謂表現,強調的是將內在的東西表露、外顯、展示出來,讓別人(也包括表現者本人)能夠清晰具體地感受到,直觀形象地觀察到。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表現」作為一種觀念和行為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表現」不僅是為了張揚個性,也是為了打造優秀的自我。「注重個性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我們希望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內蘊、靈活的頭腦、頑強的毅力,更應有張揚的個性。不善表現、不會表現的人,消極等待、被動等待的人失去的不僅僅是一次張揚個性和開放自我的機會,更是失去一次追求卓越、實現自我的機會。因此,「表現力」已成為當今學生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質。
一、表現性評價的價值
課堂是培養學生表現力的主陣地,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普遍發現這一現象:低年級的孩子愛發言、愛嚷嚷,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很少舉手發言,即使有些人講得很不錯,他們也不願舉手交流。此外,學生普遍存在著表現手段單一、表現層次膚淺、表現內容貧乏等不足。表現力滯後實質上影響著兒童創新人格的發展。因為創新,於兒童來說,是不斷追求新意、嘗試冒險和體驗成功的過程,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是建立在兒童表現力基礎之上的。實施課改後,學生表現力滯後的現象雖有所改觀,但是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現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要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表現力,以評價促表現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多方位的評價,讓學生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中盡情地展現自已的特長和才華,在表現過程中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表現潛能,激發學習願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能力,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表現性評價的目標
課堂表現是否出色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敢表現、樂表現的意願和會表現、善表現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表現力首先要關注他們願不願表現、愛不愛表現,其次,要考慮他們能不能表現、會不會表現。因此,「表現性」評價的目標應該落實在「表現意願」和「
表現能力」的評價上,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表現意願,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的表現能力,促使兒童願表現、愛表現、敢表現、會表現,形成個體多樣表現,群體共同發展的氛圍,促使學生敢表現、樂表現、會表現、善表現,在表現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
三、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和指標
1.表現意願方面
表現意願可分為三個層次:1)被動表現:在老師或同學的指定下勉強參與表現活動。2)主動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3)積極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並有與眾不同的獨特表現。
2.表現能力方面
表現能力可劃分為三個層次:1)模仿性表現:能依葫蘆畫瓢地模仿老師或同伴的表現作出相同或相仿的表現活動。2)求異性表現:能在模仿性表現活動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簡單修飾進行表現活動。3)創新性表現:學生能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獨特的創意並採取獨特的展示方式進行表現活動。
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可根據各個學科的具體情況來定。以音樂學科為例,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可分為參與課堂發言、參與小組或大組的合作交流、課堂上是否願意質疑問難、在眾人面前表現展示學習成果情況等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學生課堂表現評價表
表現意願和表現能力是評價學生課堂表現的兩個方面,劃分層次的目的在於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表現現狀,以便通過評價促使學生的表現水平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使他們逐步具有明確的努力目標和較高的抱負水平,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奮發向上的動力,積極地參與活動過程,熱愛生活。有樂觀進取的精神,有自控力,富有同情心和愛心,能與人和諧相處。
四、表現性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直接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於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在評價人的能力(傾向)表現時採用的是間接的方式,即通過受測者在紙筆測驗上的表現來預測他未來的工作或學習表現,並據此作出評價;表現性評價則與傳統的紙筆測驗相反,它繞過了作為測驗與徵兆的紙筆測驗,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表現性評價可通過以下形式來呈現:1)演示。演示是一種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現,學生藉此展示他能夠使用知識技能來完成一件復雜任務。2)口頭描述與表演。口頭描述可允許學生說出他們的知識,並以會談、演講的方式使用口語技能。其中,爭論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口頭表現,這是讓學生之間的觀點對立起來,有理有據地爭論問題。3)作品選集。作品選集是表現性評價的一種基本方法。作品選集最初是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用來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在這里,作品選集並不僅僅是學生所有作品的集合,其中往往還包括判斷優秀作品的標准、學生對作品的分析、修改與反思。實施表現性評價時,具體可採用以下做法:
1.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
表現性評價主要採用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的方式,針對學生在課堂某一環節或整堂課的表現進行評價、打分,三項合計得分即為學生課堂表現的總得分。
其中,自評是學生對自己表現進行評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可讓學生在評價中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已在課堂表現中的進步與不足,從而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重點應放在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上。實施表現性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必不可少。研究表明,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與他(她)對事物的態度和興趣有著密切關系,同伴間的肯定和認可可使學生獲得無窮的前進動力,使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倍增,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主動表現自己,以更出色的表現展示自我。表現性評價的互評應關注評價學生的表現過程。教師的評價具有導向功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可為學生的表現指明正確的方向,促使學生調整表現的目標,完善表現的行為。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用多種評價手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2.平時評價與即時查評相結合
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我主要採用平時評價和即時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並以成長樹的形式來呈現。所謂「成長樹」評價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的一種動態評價。教師在教室內設置兩顆成長樹(一棵評價表現意願,一棵評價表現能力),學生將課堂表現評價表內「星星」(每得一次優秀便奪得一顆「星星」)的數量統計出來,將每五顆「星星」換成一個小水果圖案貼在樹上,讓學生能天天看到自己在長「高」,為自己的點滴進步而驕傲,從而受到激勵。
3.整體評價與分析評價相結合
整體評價建立在對表現的整體印象上,而不是對個別成份的考慮上。整體評價在評分指標的指導下進行,按照評分指標得出總體印象分。分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表現的各個部分或特點進行評價,再將這些部分的分數相加得到一個總分。
五、表現性評價需要注意的問題
1.選定評價任務,設計明確的評價標准。考慮到表現性評價往往比較費時,因而在選定評價任務時要作一定的思考。首先,教師需要關注那些復雜認知技能與學生表現的學習結果。教師還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設計和選擇任務,從而確保評定任務與教學目的緊密聯系。其次,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及對他們的預期目標後,構建評定的指標體系。為防止不同的教師或同一教師在不同時期對評定的不一致,在任務設計時要澄清評定的內容,並設計十分具體的、明確的評分規則,構建一個恰當的任務框架,以便於認真遵循這一評分規則,提高評定結果的可靠性,使不同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評價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評價過程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有利於提高評價效率。教育評價包括表現性評價在內,都有使學生達到一定目標的取向。因此,在達到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指導,尤其要尋求教師設計明確的、使學生能夠很好理解的指導語。含糊的指導語會產生眾多不一致的行為表現,以至於難以用公平、可靠的方法評價它們。表現性評價在探索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和提出新穎問題方面,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但這一特點並不意味著指導語功能的喪失。
3.盡可能使評價誤差最小化。幾乎所有評價都是評定主體在事實判斷基礎上對客體作出的價值判斷,因而它是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主觀性是難以避免的,相對於標准化測驗而言,表現性評價具有更大的主觀性,由此也會產生許多評定誤差。顯然,評定誤差的存在對於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具有負面效應。誤差完全消除是極其困難的,但盡可能減少誤差卻是可行的,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選擇最適合評定目的的評定任務和評分規則;在評定另一個任務之前,對所有學生的當前表現給予評定;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匿名評定;適當綜合考慮多個教師的評價結論。
4.教會學生自評和互評。將評定任務與評定標准提供給學生,同時向學生介紹教師的記錄工具,學生以此來判斷自己的表現。從教學角度看,讓學生自評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再與教師的評定相比較,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給自己評定的理由,學生也可以了解教師評定的過程,為雙方的溝通創造條件。其優點大致有:(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的目標和目的。(2)更有效地診斷自己的優勢和存存的不足。(3)在此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定的技能,而且這種技能會遷移到其他方面。自評的同時,也可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自評與互評能力會相互促進、相互遷移。
實踐表明,多元、多樣的表現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課堂參與作出了准確的評價,在民主、開放的評價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吸收和掌握,還有過程與方法的經歷與體驗,更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與發展。由於評價恰當地體現了新課程中的三維目標,它的層次性、過程性、發展性使多元智力功能、成功激勵功能在學生表現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從而保護了學生參與表現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表現慾望。學生可以真正地憑自己的個性意願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感受,創意更新穎,表現更精彩,其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⑦ 為什麼小學生需要表現性評價

一、表現性評價的基本理論(一)表現性評價的概念在教育評價領域,表現性評價最初只是一個與傳統多項選擇題目為代表的標准化測驗相對立的術語,是以客觀測驗以外的一類以行動、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寫作、檔案資料等更真實的表現來展示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思考力、隨機應變力、想像力創造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及學習成果與過程的測驗。表現性評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 有助於測查高級思維能力。2. 有助於測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3. 重視學生解決問題得出的結論,更重視評定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4. 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的潛力盡可能得到發展。(二)表現性評價興起的現實背景表現性評價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年我國漢代的取士制度,即通過考試與推薦來選拔各級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國外教育評價與測量領域研究者的關注,是由於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各國教育界期望通過評價的革新來更好地選拔人才,與此同時,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來促進教學與學習質量的提高。國外學者認為表現性評價方式產生的三個基本原因是:其一,知識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學生們採用「記憶」的方式是極為愚蠢的。其二,高級思維及問題解決過程常常非常復雜,要求多個步驟、多個問題解決這,要求跨時間、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要求補充一些校外工作。其三,當前評價面臨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結果不能轉化為客觀紙筆測驗題目的形式。其實,表現性評價的出現表現出教育界對以選擇題為代表的標准化測驗的普遍不滿。許多教育者認為,與常見的標准化測驗形式相比,表現性評價而已更進一步地測量學生實現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為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重要方式。(三)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又稱課堂表現性評價,指的是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以學生日常學業表現為評價課題的表現性評價形式,其特點在於與所學課程內容匹配,風險性較低,屬於校內評價的范疇。國外學者認為,只有通過經常的、有規律的課堂評價與反饋,學生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因此,許多研究者建議將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課堂教學工具。還有學者通過研究指出,在實施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時,通過在自然背景對學習者的觀察與資料積累,表現性評價的重點在學習過程;在實施後期,評價雖然也包括對學生成長的觀察,但要越來越注意學習的產品。我們在這里探討的就是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四)表現性評價的特點根據學術界對表現性評價特點的界定,我認為表現性評價的主要特點有五個。1.任務框架表現性評價與學習任務緊密,基於表現性評價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學習任務之間緊密,形成系統的框架體系。表現性評價的目的即為整體推進學習任務的完成。2. 評價先行基於表現性評價的作文教學,評價是帶動學習任務前進的「火車頭」,而非判定任務完成情況的「火車尾」。學生先明確寫作的評價標准,在寫作過程中主動向「標准」靠近,逐漸將評價標准內化為自身對寫作的認識與理解。3. 標准自定表現性評價標準是基於學習任務和學生情況制定的,情境特點較為突出。因此,依據同一個評價標准體系,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自定」充分體現出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認識與理解。4. 主體多元表現性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其他成員。評價主體多元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自身的寫作情況,多方獲得鼓勵與支持。主體多元也有利於寫作教學的多元互動和資源共享,擴大學生思考的廣度,增加學生思考的深度。5. 自主修正學生參與了評價過程,對自己的習作與評價標準的差異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有利於發揮評價的完善、修正功能。評價過程對學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較好的啟發和激勵作用,能夠幫助學生養成主動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二、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目前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為學生的寫作營造良好的作文環境。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大,很多教師都是走進教室,在黑板上寫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教師批改,發回作文本,一次寫作教學宣告結束。這樣的寫作教學,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學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間。另外,學生在寫作前和寫作過程中都沒有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只是在完成寫作任務後得到教師的幾句評語,學生處於「被匡正」的狀態,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助推力」。這里所說的「作文環境」,不是指作文時的課堂氣氛、課堂紀律、訓練的狀態,而是指學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時這兩個時段中,對作文的動機、慾望、沖動、興奮,這是一種作文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源於學生自身的。良好的寫作環境包括四個因素:第一,學生想寫,有寫作的動機、慾望和沖動。第二,學生有的寫,教師幫助學生營造現實情境,引發學生的回味與聯想,幫助學生在生活體驗與作文題目之間建立起,第三,學生能寫,教師幫助學生深化情感、思考與感悟,幫助學生找到與寫作內容相適合的表達方法與寫作方法。如果教師能夠從整體上設計寫作教學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學都注意寫作前的指導與寫作後的點評,學生就能在良好的寫作環境中整體提升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三、表現性評價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表現性評價的最大作用就是幫助教師和學生明確標准。首先,教師藉助標准明確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方向,藉此設計寫作任務,為學生尋找達到標準的路徑。其次,學生藉助標准明確自己寫作努力的方向,並在寫作過程中努力實踐。最後,師生通過評價明確學生現有水平,進而明確現有水平與標準的差異,共同制定計劃,整體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表現性評價並非於作文教學的「評價」,而是融入作文教學全過程的,是作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表現性評價的引領下,師生更容易明確方向,確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學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四、初中作文表現性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標準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繹」和「自下而上的歸納」兩種形式,如果採用兩種形式得出的評價標准一致性較高,評價標準的信度就比較好。相比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繹」更多地體現著社會的要求,「自下而上的歸納」則更多地反映學生的需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明確規定了第四學段寫作的階段目標,學生的中考作文能夠反映其寫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結合《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表現確定評定標准,「自上而下的演繹」和「自下而上的歸納」相結合,既能反映學生的發展成長也能表現出他們各自的弱點,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⑧ 小學語文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那就是根據學生的啊,日常的學習成績和生活表現,然後進行評價

⑨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
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應體現多元化,即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又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具體到課堂教學的細節中,既有針對學習內容的評價,又有針對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和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評價。在課堂評價中,要注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以激勵為主,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注重教師評價的激勵性

《語文課程標准》表明:教學評價語言應該具有激勵性,應充滿愛心、智慧的牽引,充滿人文關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執教的《做一片美的葉子》一課至今使我難以忘懷,在進行新課時,當學生們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自由讀完課文時,孫老師說:「什麼是最美妙的音樂——你們的讀書聲。」評價時神情是那麼專注、那麼投入,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感。在齊讀課文時時,孫老師贊許地評價:「你們讀得真好。我真驚訝!不過你們一口氣讀完了,沒有一絲喘氣,好像挺累的。」在孫老師的指點下,有位同學自告奮勇地要求讀,他讀完後,孫老師摸摸他的頭說:「你讀得很認真,而且用手指指著書上的每個字,這種態度真值得我們學習。」孫老師說完後,幾乎全班都舉起了手。子是,又有一位學生很幸運地層示了他的朗讀,接著,孫老師進行了第三次評價:「我聽著你讀,我彷彿自己也飄飄忽忽……」
三次朗讀,三次評價,句句扣人心弦。第一次,既有對學生整體朗讀水平的肯定,又委婉地對學生提出新的要求。第二次,孫老師的評價「很認真,真值得我們學習」,也總是能設法找到學生的過人之處,給予激勵。促進其產生更高的需求。第三次評價更是滿足了孩子的內心需要:自己的讀能把老師打動,那是何等自豪!內心獲得成功感。孫老師看似不經意的話語中,卻向我們傳遞了這樣的理念: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促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樂於求知、積極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動、健康的學習心理。

二、注重自我評價的自主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也明確指出:實施教學評價,需要學生的自我評價。自評就是讓學生自己評自己,學生想像豐富,有很大的創意性,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對他們的行為或作業做出自我評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判斷中,發現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鼓勵他們客觀地評價自己,有針對性地做出自我改進,進一步完善自己,養成自我檢查、自我調控的意識,因此,我們要調動學生自主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參與評價中學會發現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完成自我激勵與超越。如在上作文《我喜愛的水果》一課時,我讓學生將水果帶到課堂,以小組的形式觀察水果的外形,井要求做好記錄。在活動中,我發現了一個小組活動開展得特別順利,觀察記錄很快就完成了。我就請這個小組的組長向大家介紹一下經驗,他想了一想,說:「我們小組,有的負責說,有的負責寫,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務。我們都覺得這樣的方法特別好。」另一個組員補充道:「你看我們組的同學。現在都在欣賞我們共同勞動的成果,我們很高興!可是其他小組的同學都自己顧自己,誰也不聽誰的。這樣根本就不好合作。」聽了他們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我及時地給予了鼓勵,並號召其他組的同學向他們學習。學會自評有利於學生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這也是最難以培養的一種能力。

三、注重相互評價的真實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種需要正是學生在精神上特別強烈需求的。引導學生相互評價的過程,正是為他們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發言,進行評價交流,深入學習,最終獲得知識,這也正是布魯納所說的「知識的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開展互評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最好表現。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教師就是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的權利,讓他們充分開展互評。在互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評價。同時還養成了聚精會神傾聽的習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四、注重師生評價的平等性

平等是增進情感、融洽關系的柔和劑。小學生渴望同學之間的平等。也希望師生之間的平等。老師與學生互換角色,教師處在學生的地位上聽學生評價,學生在欣喜、「受寵若驚」之餘,更多的是快樂。他們一定會抓住機會。好好地表現一番。如在教新課《槐鄉五月》時,教師在范讀課文時,用徵求的目光巡視了一下全班同學,誠懇地說:「老師要讀課文了,你們對老師有什麼建議和要求嗎?」學生們稍加思索,就會大膽地說道:「我希望老師的聲音要響亮。」「老師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槐鄉的美、槐鄉人民的熱情……」當讀完後,學生也會紛紛舉起手對老師作出評價,「老師讀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師把衣襟的,讀成後鼻音了……」我對學生點點頭。微笑著說:「謝謝同學們,你們聽得真仔細,這些細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我再次讀時一定接受你們的意見。」接著,我又充滿感情地讀了一遍,學生高興極了,他們有的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有的豎起了大拇指!因為老師真的聽從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和自己一起讀書、一起學習。
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總而言之,課堂評價是一門藝術,藝術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在評價中全面發展,享受成長。

閱讀全文

與表現性評價方法在小學語文課程評價中的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