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文本中挖掘語言的訓練點
從語文課程的性質來看語文教學重在進行語言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掌握情況也是衡量課堂實效性的重要標准。可是,如今的語文課堂似乎變了味了。語文課不是進行語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位,而是圍繞文本內容,外加了大量的補充性學習材料,加以多媒體的狂轟濫炸,或者過度的渲染和張揚人文性。如在上《太陽》時,不去推敲文中關鍵語句,用大量的視頻來介紹太陽特點和人類的關系;上《三顧茅廬》時,不讓學生熟讀課文,竟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看視頻三顧茅廬來了解課文內容;教《地震中父與子》正文草草帶過,卻擴展到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關於父愛的文章。一節語文課儼然成了科普宣傳課、歷史課和思品課了。這些設計者們認為熱熱鬧鬧或者別出心裁的課堂就是語文課了,這是由於他們對語文課程缺少本質的認識造成。這樣的課上學生們除了感官的享受以及思想的進步外,對於學生的語言是毫無幫助的。語文課要熱鬧沒有錯,語文課要別出心裁,也沒有錯,但是,所有的設計都不應該脫離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與訓練。否則,語文課堂就不是語文課了。學生們所用的文本,作為語言的載體,又是前人精挑細選的篇章,其規范性毋庸置疑,對學生學習語言及進行語言訓練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的,它又是創作者情感的符號,字里行間總能讀出點情味。我認為真正的語文課,無需靠大量補充性學習材料和多媒體的狂轟濫炸及過度的渲染和張揚人文性,應該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學習文本,掌握知識點,習得語言的方法,獲得情感的體驗。下面我就結合實際教學談談如何從文本中尋找語言訓練點。一、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語言訓練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應該要從文章的中的關鍵詞入手。緊緊圍繞關鍵詞進行精心的設計,一定能夠喚起學生的說話的慾望,達到課堂語言訓練的目的。1、在詩歌教學中抓住關鍵字詩歌是字字含意境,字字露真情。因此,在教學詩歌時,深入字面意思,再現詩人的創作時的情境,感悟字里透出的感情顯得特別的重要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圍繞一個「憶」字展開,每句詩中都有一個關鍵的字「獨、逢、遙、少」,詩人因「獨」常常有客居他鄉的寂寞,因「逢」佳節而倍生思鄉情懷,因離家「遙」而想起了兄弟們登高望遠,卻又因此又有「少」一人的惆悵。這四個字的感悟對於突破詩歌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客居他鄉復雜的情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就這么問學生:「獨」字什麼意思?「獨」字讓你想到的作者此時怎樣的處境?這樣的問題,容易打開學生們想像的翅膀,他們應該會聯系自己生活中經歷父母外出時單獨一人在家的情景來。然後教師再讓學生閉上你們的眼睛心裡不停地默念著「獨」字,想著自己只有一個人,(過一會)請各位同學睜開眼睛,心理什麼滋味,誰來說說?這么一問學生們積極踴躍的發言起來「我感到了十分地孤獨」「我會不停的想家人」「我看到周圍寂靜的很,有話沒地方說」等,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對「獨」字獨特的體驗,我想這些小孩們在生活中也確實體驗過單獨在家孤單的感覺。對於「逢、遙、少」也一樣的,只要設計好,每個字都可能引起學生語言的慾望的。2、在說明文中抓關鍵詞在以往的聽其他老師上課的過程中,說明文往往容易上成科普文。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很多老師沒有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文本,就採用了大量的輔助材料,以求達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這種現象重知識點輕語言訓練,就是造成把語文課上成科普課的原因。《太陽》一課中,文章在說明太陽的特點時,用了較多的數字來說明,因此,讓學生感悟這些數字顯得特別的重要了。可是很多老師卻忽略了這點,學生能找到關鍵的數字,就很高興地急於直接從數字中總結出太陽遠、大、熱三個特點,然後再外加視頻加以輔助理解,以至於偏離了語文課的性質了。我想如果深入挖掘這些數字,讓學生深刻體會體驗這些數字更有語文味點,比如:同學們看到「3500年」你們的第一感受是什麼?告訴我。「震撼」「難以想像」。你們為什麼會第一時間想到這些詞?有什麼想說的話盡管說出來。學生們自然也會聯系人的生命,人類的歷史來談自己的的這種感受。如:「一個人只能活多久啊,要走多少代啊?」「人類歷史才多久啊?」等等。經過這樣一問,學生一聯系實際,就更能體會到了太陽離我們的遠。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有了說的訓練,又深刻的認識了數字說明的妙用。因此,說明文中,也應該能夠用抓關鍵詞來體會。1、在記敘文中抓住關鍵詞在記敘文中,有時候一個詞往往能將整篇文章串聯起來,創造學生的語言運用的平台。《一個村莊的故事》中,村莊原先是很美麗的,可是由於斧頭的出現一切都改變了。因此,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應緊緊抓住「斧頭」進行教學設計:自由讀文,然後說說斧頭造就了什麼?別看這么一問,後面的答案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他們將課文的語言充分的利用了起來,從斧頭造就了應有盡有的傢具和人類美好的生活,到裸露的土地和災難。這樣,既抓住了文本的意思,讓學生有所感悟,又能讓學生將文中學的語言得以運用。二、填補空白的文本進行語言訓練課文中常常有空白之處,這些空白可能是作者特意不寫某些內容或寫得簡略。這類空白在文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如課文《燕子專列》貝蒂如何尋找小燕子,做者只是簡略的寫了下;《給予樹》中只用只言片語提到那個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花鍾》第一段中被省略號省略的部分;《小攝影師》故事結尾處的空白等等。這些文中的空白都可以利用起來以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下面我就結合實際的例子來談談利用文本空白來進行語言訓練。1、文章中的空白的語言訓練在教學《燕子專列》中我通過讓學生想像貝蒂貝蒂救護那十幾只燕子時的情景,學生們充分的想像力,想到了貝蒂在各種場合,各種艱難環境中救護小燕子的經過。如「雪花紛飛,貝蒂艱難的走著,寒風吹得她難以睜開雙眼,但是她仍然找尋著。」「貝蒂每走一步,都留下很深的腳印,雖然她穿著厚厚的棉襖,可是寒意還是陣陣襲來,但是她依然在田野里找著。」「整整一個下午,貝蒂都沒停止過她的腳步。」不同的語言道出相同的意思。這些語言同時都在表達著貝蒂這個小女孩對小燕子的關愛。這個空白的填補既喚起了學生語言慾望,也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體驗到貝蒂對小燕子的愛護。在教學《給予樹》一文時,我是這么填補文本的空白的:那個想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是個怎樣的小女孩?此時此刻她在想什麼?她在說什麼?學生們依然踴躍的用各自的語言說出了那個身世可憐又渴望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這個空白的填補同樣既喚起了學生語言慾望,也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體驗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2、文章結尾處空白的語言訓練《小攝影師》一文,文章開頭寫到小攝影師的目的是給高爾基照張相片,可是文章結尾只提到小男孩上了一輛電車去拿膠卷了,其他的並沒介紹了。不完整的故事情節,需要我們的學生用他們的語言把它補充完整。因此,當問及「小男孩會回來嗎?他後來又是怎麼給高爾基照相的?照完相他又做了什麼?」時,學生們一個個搶著舉起手來,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娓娓道來,甚至有的也能用上課文的語言。這里不僅僅是他們的語言慾望被喚起,更是他們靈活運用課文語言的時候。再如《風箏》一文,文中的沒有提到孩子們到底有沒找到「幸福鳥」,以及他們後來的事情。因此同樣可以這樣設計:他們有沒找到他們的「幸福鳥」?他們在哪裡找到的?後來他們又做了什麼?我在設計完這個後讓他們回去續寫,結果發現效果不錯。他們語言的慾望完全被喚起了,一張張小作文交了上來,還學會了運用心情的詞了。三、創造性的改寫進行語言訓練只要不與文章表達的文意相悖,我想可以大膽的鼓勵學生進行改寫文章。《一個村莊的故事》作者表達的是要保護樹木這樣一個環保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就說得很好,如果小村莊的人在砍一棵樹的時候也不忘種上一棵樹,那小村莊的災難應該可以避免啊。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這么改寫小村莊的故事:他們在砍一棵樹時為什麼要種上一棵樹?怎麼種?在洪水來的時候,生長在小村莊的樹木們又如何和洪水搏鬥的?後來的小村莊又怎樣?我想這樣的設計不但沒有與文章要表達的意圖相反,反而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樹木們在洪災中的作用,深刻體會環保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語言來說又是一次積累。四、利用課文插圖進行語言訓練我們的教材圖文並茂,有許多的課文都生動美麗的圖。這些圖片的可以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如三年級下冊《燕子》一文,一片課文共兩頁,圖文對半開,可想而知此圖在本課的重要性。在教學燕子這課時,我先讓學生認真的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圖上的內容。這么優美的圖,學生們一個個都積極的舉手發言,暢所欲言。然後那些優美的語句也就從他們嘴裡迸發出來了。如「我看到一棵棵的柳樹在微風搖擺著身子,又好像是少女的秀發,美麗極了。」「我看到了有的燕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有的燕子飛累了停在電線上。」「我看到了花兒探出了頭,小草爭著開放。」這不正是利用課文的插圖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嗎?再比如三年級下學期《可貴的沉默》一文中那兩幅截然不同的圖,那兩幅圖足以喚起他們表達的慾望了。綜上所述,要想在課堂上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完全可以利用好文本,從文本中找出切入點,配合以精心的設計。
2. 怎樣加強小學語文課語言文字的訓練
一、首先了解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性語文姓「語」,重在說話和語言的訓練。因此語言文字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語文看作是一個石磨,語言文字就是它的磨心,如果把語文看作是一個生命,那麼語言文字就是它賴以生存的細胞。不論哪一門科學都不能離開語言文字而單獨成立。語文是各科的基礎,而語言文字是基礎的基礎,語言文字對於學習和掌握其它學科起到重要的帶頭作業。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釋詞、講解語法,教授寫作知識等環節中,適當地、恰到好處地用其它學科的詞句進行分析,就課堂氣氛來說,會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兩全其美。例如,釋詞,講解「賤」字,結合例文指出「賤」有「價格低」、「地位低下」、「謙稱」等幾種解釋,同時舉出幾個詞語「貧賤」、「賤價」、「賤姓王」,讓學生在幾種解釋中找,在不同詞語中他們各是什麼意思。這樣既准確地理解「賤」字的多種意思,又使學生理解了它在本課的含義,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反之,如果語文課輕視語言文字的訓練,那麼教學就好比是空中樓閣。所以只有學好了語言文字,才能學好語文和其它各科知識。二、加強學生對文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必須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詞語只能從字面上理解,即使熟悉也不能熟練准確使用,很大原因就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夠准確深入,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作文形成障礙。因此必須加強對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包括理解與表達、聽和讀屬於理解,說和寫屬於表達。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的能力。要使學生既會聽又會讀,具備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必須加強訓練。通過訓練能使學生准確地把握語言的內涵,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和言外之意,從而學會欣賞文中的精彩片斷,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譬如,教學優美的寫景抒情文章,就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朗讀讓學生身臨其境,然後引導學生去分析語言的語境意義,分析語言在表達上的精妙之處,講清關鍵詞語在文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環節。例如《草原》(小學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為什麼說「一碧千里」卻又「並不茫茫」,通過講解和分析,使學生體會到「那是因為草原的空氣清新,天氣晴朗」。又如《中國結》里「這根繩子扯得再遠,也離不開它的『頭』」,為什麼用「頭」而不用「結」,從字面上理解「頭」是「繩子的一端」,而在這里應該指「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鄉土」,從這個「頭」字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盡可能地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獲得深切的感受。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賞析課文也是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學生每接觸一篇課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些什麼,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教師要善於抓住特別感人的神來之筆,引導學生去品味咀嚼,沿辭探情,讓人有一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例如,劉紹棠的《師恩難忘》(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一文中有一段描寫田老師給學生每上一課都會編一個動聽的故事時,「我聽得入了迷,老師的聲音嘎然而止時,我還在發呆」,當朗讀這段文字時,我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的情景,學生說到了「身臨其境」,從中體會出「老師的故事能引人入勝」。這不僅是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三、教會學生如何應用語言文字 語言是達意傳情的工具。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就要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常感到學生不善於表達,不會說。主要在於:(1)對「語言」不重視,不願下功夫。(2)不會靈活運用,只會死記硬背。(3)邊說邊想,表達效果差。(4)知識面狹窄,語言積累不豐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平時缺少說的機會,訓練說話不夠,有學生怕說,說不出來,怕別人笑話。因此,要想辦法為學生樹立說話的信心。在語文課中多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例如,每上語文課前的幾分鍾,讓學生隨意發言,說說你在此刻最想說的,可以是聽到的,也可以是感受到的,還可以是你讀到的文章的內容都可以說出來。這樣既訓練了他們說的能力,又累積了語言、豐富了知識,還能使學生增進交流。 說和寫是分不開的,具備了說的能力,就為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大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作品的語言,可以模仿文中的表達技巧,巧妙地表達出來,再把說的寫下來,寫好後再說一說,可能會發現哪些地方不妥,還可以修改。這樣既利於寫作,又利於表達,同時對語言文字的應用就更熟悉,對說話也更感興趣。
3.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
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語言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科學地闡明了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學語文的特殊任務,是其他任何學科也代替不了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通過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葉聖陶先生曾經講過:「什麼是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老先生在這里講的不是廣義上的訓練,而是有關於語文教學方面的「訓練」,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文訓練歸根結蒂就是語言訓練。語言是工具,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何把語言這個工具變成自己手裡的工具,唯一的途徑也就是訓練。
學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主體。縱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實踐,在課改理念的引領下,教師的語言訓練意識比較強,但對怎樣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還不得要領,具體體現在:課內不訓練,課外訓練,訓練缺乏過程,訓練形式化。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精心挖掘語文因素,認真分析課文的語文因素,採用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
《晏子使楚》
師:晏子「故意笑了笑」這種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師:還可以大膽地想像,晏子的表情會是什麼樣的笑?
生:(模仿笑)
師:什麼笑?
生:笑裡藏刀的笑。
生:晏子這個笑指的是得意的笑。(得意地讀)
師:還有嗎?
生:有點譏笑、嘲笑。(嘲笑地讀)
師:剛才有同學說笑裡藏刀,我覺得,楚王那個冷笑,那裡面才可以說是藏了刀。晏子,他笑里究竟藏的是什麼?
生:智慧……
師:那叫智慧。哎!就是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瀟灑。請同學們按自己的體會好好的朗讀。
師:你們的朗讀告訴我們,就是這笑一笑,我們就能想像晏子的脾氣、性格、骨氣。讓我們再次為晏子的這種智慧喝彩!
……
一、朗讀積累訓練
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說:「一個語言片斷被確定為訓練點,呈現在學生面前,那是因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細加研究,或是寫法對學生有可借鑒之處值得反復品味。無論哪一種情況,都需要多讀。掌握閱讀方法,積累語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匯點便是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會讀、讀懂,既是閱讀教學的目標,又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手段。 課堂上要擠出時間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喜歡的速度去讀。精彩的片斷,嘗試讓學生去積累,並時常加以鞏固使學生掌握語言規律並內化語言。
二、語句比較訓練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
三、語言表達訓練
利用教材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很有效的辦法。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表達實踐。根據每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寫一段話。讓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精品語言」的感受和模仿,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逐步走向個性化。此外,將口語訓練貫穿於每一節語文中,還可以培養他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優化口語交際教學,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中發展個性化語言。
4. 如何選擇語言訓練點
推薦參考...有點長:
從語文課程的性質來看語文教學重在進行語言訓練
學生對語言的掌握情況也是衡量課堂實效性的重要標准。可是,如今的語文課堂似乎變了味了。語文課不是進行語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位,而是圍繞文本內容,外加了大量的補充性學習材料,加以多媒體的狂轟濫炸,或者過度的渲染和張揚人文性。如在上《太陽》時,不去推敲文中關鍵語句,用大量的視頻來介紹太陽特點和人類的關系;上《三顧茅廬》時,不讓學生熟讀課文,竟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看視頻三顧茅廬來了解課文內容;教《地震中父與子》正文草草帶過,卻擴展到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關於父愛的文章。一節語文課儼然成了科普宣傳課、歷史課和思品課了。這些設計者們認為熱熱鬧鬧或者別出心裁的課堂就是語文課了,這是由於他們對語文課程缺少本質的認識造成。這樣的課上學生們除了感官的享受以及思想的進步外,對於學生的語言是毫無幫助的。語文課要熱鬧沒有錯,語文課要別出心裁,也沒有錯,但是,所有的設計都不應該脫離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與訓練。否則,語文課堂就不是語文課了。學生們所用的文本,作為語言的載體,又是前人精挑細選的篇章,其規范性毋庸置疑,對學生學習語言及進行語言訓練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的,它又是創作者情感的符號,字里行間總能讀出點情味。我認為真正的語文課,無需靠大量補充性學習材料和多媒體的狂轟濫炸及過度的渲染和張揚人文性,應該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學習文本,掌握知識點,習得語言的方法,獲得情感的體驗。下面我就結合實際教學談談如何從文本中尋找語言訓練點。
一、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語言訓練
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應該要從文章的中的關鍵詞入手。緊緊圍繞關鍵詞進行精心的設計,一定能夠喚起學生的說話的慾望,達到課堂語言訓練的目的。
1、在詩歌教學中抓住關鍵字
詩歌是字字含意境,字字露真情。因此,在教學詩歌時,深入字面意思,再現詩人的創作時的情境,感悟字里透出的感情顯得特別的重要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圍繞一個「憶」字展開,每句詩中都有一個關鍵的字「獨、逢、遙、少」,詩人因「獨」常常有客居他鄉的寂寞,因「逢」佳節而倍生思鄉情懷,因離家「遙」而想起了兄弟們登高望遠,卻又因此又有「少」一人的惆悵。這四個字的感悟對於突破詩歌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客居他鄉復雜的情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就這么問學生:「獨」字什麼意思?「獨」字讓你想到的作者此時怎樣的處境?這樣的問題,容易打開學生們想像的翅膀,他們應該會聯系自己生活中經歷父母外出時單獨一人在家的情景來。然後教師再讓學生閉上你們的眼睛心裡不停地默念著「獨」字,想著自己只有一個人,(過一會)請各位同學睜開眼睛,心理什麼滋味,誰來說說?這么一問學生們積極踴躍的發言起來「我感到了十分地孤獨」「我會不停的想家人」「我看到周圍寂靜的很,有話沒地方說」等,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對「獨」字獨特的體驗,我想這些小孩們在生活中也確實體驗過單獨在家孤單的感覺。對於「逢、遙、少」也一樣的,只要設計好,每個字都可能引起學生語言的慾望的。
2、在說明文中抓關鍵詞
在以往的聽其他老師上課的過程中,說明文往往容易上成科普文。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很多老師沒有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文本,就採用了大量的輔助材料,以求達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這種現象重知識點輕語言訓練,就是造成把語文課上成科普課的原因。《太陽》一課中,文章在說明太陽的特點時,用了較多的數字來說明,因此,讓學生感悟這些數字顯得特別的重要了。可是很多老師卻忽略了這點,學生能找到關鍵的數字,就很高興地急於直接從數字中總結出太陽遠、大、熱三個特點,然後再外加視頻加以輔助理解,以至於偏離了語文課的性質了。我想如果深入挖掘這些數字,讓學生深刻體會體驗這些數字更有語文味點,比如:同學們看到「3500年」你們的第一感受是什麼?告訴我。「震撼」「難以想像」。你們為什麼會第一時間想到這些詞?有什麼想說的話盡管說出來。學生們自然也會聯系人的生命,人類的歷史來談自己的的這種感受。如:「一個人只能活多久啊,要走多少代啊?」「人類歷史才多久啊?」等等。經過這樣一問,學生一聯系實際,就更能體會到了太陽離我們的遠。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有了說的訓練,又深刻的認識了數字說明的妙用。因此,說明文中,也應該能夠用抓關鍵詞來體會。
1、在記敘文中抓住關鍵詞
在記敘文中,有時候一個詞往往能將整篇文章串聯起來,創造學生的語言運用的平台。《一個村莊的故事》中,村莊原先是很美麗的,可是由於斧頭的出現一切都改變了。因此,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應緊緊抓住「斧頭」進行教學設計:自由讀文,然後說說斧頭造就了什麼?別看這么一問,後面的答案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他們將課文的語言充分的利用了起來,從斧頭造就了應有盡有的傢具和人類美好的生活,到裸露的土地和災難。這樣,既抓住了文本的意思,讓學生有所感悟,又能讓學生將文中學的語言得以運用。
二、填補空白的文本進行語言訓練
課文中常常有空白之處,這些空白可能是作者特意不寫某些內容或寫得簡略。這類空白在文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如課文《燕子專列》貝蒂如何尋找小燕子,做者只是簡略的寫了下;《給予樹》中只用只言片語提到那個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花鍾》第一段中被省略號省略的部分;《小攝影師》故事結尾處的空白等等。這些文中的空白都可以利用起來以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下面我就結合實際的例子來談談利用文本空白來進行語言訓練。
1、文章中的空白的語言訓練
在教學《燕子專列》中我通過讓學生想像貝蒂貝蒂救護那十幾只燕子時的情景,學生們充分的想像力,想到了貝蒂在各種場合,各種艱難環境中救護小燕子的經過。如 「雪花紛飛,貝蒂艱難的走著,寒風吹得她難以睜開雙眼,但是她仍然找尋著。」「貝蒂每走一步,都留下很深的腳印,雖然她穿著厚厚的棉襖,可是寒意還是陣陣襲來,但是她依然在田野里找著。」「整整一個下午,貝蒂都沒停止過她的腳步。」不同的語言道出相同的意思。這些語言同時都在表達著貝蒂這個小女孩對小燕子的關愛。這個空白的填補既喚起了學生語言慾望,也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體驗到貝蒂對小燕子的愛護。在教學《給予樹》一文時,我是這么填補文本的空白的:那個想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是個怎樣的小女孩?此時此刻她在想什麼?她在說什麼?學生們依然踴躍的用各自的語言說出了那個身世可憐又渴望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這個空白的填補同樣既喚起了學生語言慾望,也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體驗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2、文章結尾處空白的語言訓練
《小攝影師》一文,文章開頭寫到小攝影師的目的是給高爾基照張相片,可是文章結尾只提到小男孩上了一輛電車去拿膠卷了,其他的並沒介紹了。不完整的故事情節,需要我們的學生用他們的語言把它補充完整。因此,當問及「小男孩會回來嗎?他後來又是怎麼給高爾基照相的?照完相他又做了什麼?」時,學生們一個個搶著舉起手來,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娓娓道來,甚至有的也能用上課文的語言。這里不僅僅是他們的語言慾望被喚起,更是他們靈活運用課文語言的時候。再如《風箏》一文,文中的沒有提到孩子們到底有沒找到「幸福鳥」,以及他們後來的事情。因此同樣可以這樣設計:他們有沒找到他們的「幸福鳥」?他們在哪裡找到的?後來他們又做了什麼?我在設計完這個後讓他們回去續寫,結果發現效果不錯。他們語言的慾望完全被喚起了,一張張小作文交了上來,還學會了運用心情的詞了。
三、創造性的改寫進行語言訓練
只要不與文章表達的文意相悖,我想可以大膽的鼓勵學生進行改寫文章。《一個村莊的故事》作者表達的是要保護樹木這樣一個環保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就說得很好,如果小村莊的人在砍一棵樹的時候也不忘種上一棵樹,那小村莊的災難應該可以避免啊。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這么改寫小村莊的故事:他們在砍一棵樹時為什麼要種上一棵樹?怎麼種?在洪水來的時候,生長在小村莊的樹木們又如何和洪水搏鬥的?後來的小村莊又怎樣?我想這樣的設計不但沒有與文章要表達的意圖相反,反而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樹木們在洪災中的作用,深刻體會環保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語言來說又是一次積累。
四、利用課文插圖進行語言訓練
我們的教材圖文並茂,有許多的課文都生動美麗的圖。這些圖片的可以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如三年級下冊《燕子》一文,一片課文共兩頁,圖文對半開,可想而知此圖在本課的重要性。在教學燕子這課時,我先讓學生認真的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圖上的內容。這么優美的圖,學生們一個個都積極的舉手發言,暢所欲言。然後那些優美的語句也就從他們嘴裡迸發出來了。如「我看到一棵棵的柳樹在微風搖擺著身子,又好像是少女的秀發,美麗極了。」「我看到了有的燕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有的燕子飛累了停在電線上。」「我看到了花兒探出了頭,小草爭著開放。」這不正是利用課文的插圖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嗎?再比如三年級下學期《可貴的沉默》一文中那兩幅截然不同的圖,那兩幅圖足以喚起他們表達的慾望了。
綜上所述,要想在課堂上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完全可以利用好文本,從文本中找出切入點,配合以精心的設計。
5. 怎樣抓小學語文文本的能力訓練點
從語文課程的性質來看語文教學重在進行語言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掌握情況也是衡量課堂實效性的重要標准。可是,如今的語文課堂似乎變了味了。語文課不是進行語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位,而是圍繞文本內容,外加了大量的補充性學習材料,加以多媒體的狂轟濫炸,或者過度的渲染和張揚人文性。如在上《太陽》時,不去推敲文中關鍵語句,用大量的視頻來介紹太陽特點和人類的關系;上《三顧茅廬》時,不讓學生熟讀課文,竟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看視頻三顧茅廬來了解課文內容;教《地震中父與子》正文草草帶過,卻擴展到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關於父愛的文章。一節語文課儼然成了科普宣傳課、歷史課和思品課了。這些設計者們認為熱熱鬧鬧或者別出心裁的課堂就是語文課了,這是由於他們對語文課程缺少本質的認識造成。這樣的課上學生們除了感官的享受以及思想的進步外,對於學生的語言是毫無幫助的。語文課要熱鬧沒有錯,語文課要別出心裁,也沒有錯,但是,所有的設計都不應該脫離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與訓練。否則,語文課堂就不是語文課了。學生們所用的文本,作為語言的載體,又是前人精挑細選的篇章,其規范性毋庸置疑,對學生學習語言及進行語言訓練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的,它又是創作者情感的符號,字里行間總能讀出點情味。我認為真正的語文課,無需靠大量補充性學習材料和多媒體的狂轟濫炸及過度的渲染和張揚人文性,應該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學習文本,掌握知識點,習得語言的方法,獲得情感的體驗。下面我就結合實際教學談談如何從文本中尋找語言訓練點。
一、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語言訓練
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應該要從文章的中的關鍵詞入手。緊緊圍繞關鍵詞進行精心的設計,一定能夠喚起學生的說話的慾望,達到課堂語言訓練的目的。
1、在詩歌教學中抓住關鍵字
詩歌是字字含意境,字字露真情。因此,在教學詩歌時,深入字面意思,再現詩人的創作時的情境,感悟字里透出的感情顯得特別的重要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圍繞一個「憶」字展開,每句詩中都有一個關鍵的字「獨、逢、遙、少」,詩人因「獨」常常有客居他鄉的寂寞,因「逢」佳節而倍生思鄉情懷,因離家「遙」而想起了兄弟們登高望遠,卻又因此又有「少」一人的惆悵。這四個字的感悟對於突破詩歌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客居他鄉復雜的情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就這么問學生:「獨」字什麼意思?「獨」字讓你想到的作者此時怎樣的處境?這樣的問題,容易打開學生們想像的翅膀,他們應該會聯系自己生活中經歷父母外出時單獨一人在家的情景來。然後教師再讓學生閉上你們的眼睛心裡不停地默念著「獨」字,想著自己只有一個人,(過一會)請各位同學睜開眼睛,心理什麼滋味,誰來說說?這么一問學生們積極踴躍的發言起來「我感到了十分地孤獨」「我會不停的想家人」「我看到周圍寂靜的很,有話沒地方說」等,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對「獨」字獨特的體驗,我想這些小孩們在生活中也確實體驗過單獨在家孤單的感覺。對於「逢、遙、少」也一樣的,只要設計好,每個字都可能引起學生語言的慾望的。
2、在說明文中抓關鍵詞
在以往的聽其他老師上課的過程中,說明文往往容易上成科普文。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很多老師沒有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文本,就採用了大量的輔助材料,以求達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這種現象重知識點輕語言訓練,就是造成把語文課上成科普課的原因。《太陽》一課中,文章在說明太陽的特點時,用了較多的數字來說明,因此,讓學生感悟這些數字顯得特別的重要了。可是很多老師卻忽略了這點,學生能找到關鍵的數字,就很高興地急於直接從數字中總結出太陽遠、大、熱三個特點,然後再外加視頻加以輔助理解,以至於偏離了語文課的性質了。我想如果深入挖掘這些數字,讓學生深刻體會體驗這些數字更有語文味點,比如:同學們看到「3500年」你們的第一感受是什麼?告訴我。「震撼」「難以想像」。你們為什麼會第一時間想到這些詞?有什麼想說的話盡管說出來。學生們自然也會聯系人的生命,人類的歷史來談自己的的這種感受。如:「一個人只能活多久啊,要走多少代啊?」「人類歷史才多久啊?」等等。經過這樣一問,學生一聯系實際,就更能體會到了太陽離我們的遠。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有了說的訓練,又深刻的認識了數字說明的妙用。因此,說明文中,也應該能夠用抓關鍵詞來體會。
1、在記敘文中抓住關鍵詞
在記敘文中,有時候一個詞往往能將整篇文章串聯起來,創造學生的語言運用的平台。《一個村莊的故事》中,村莊原先是很美麗的,可是由於斧頭的出現一切都改變了。因此,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應緊緊抓住「斧頭」進行教學設計:自由讀文,然後說說斧頭造就了什麼?別看這么一問,後面的答案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他們將課文的語言充分的利用了起來,從斧頭造就了應有盡有的傢具和人類美好的生活,到裸露的土地和災難。這樣,既抓住了文本的意思,讓學生有所感悟,又能讓學生將文中學的語言得以運用。
二、填補空白的文本進行語言訓練
課文中常常有空白之處,這些空白可能是作者特意不寫某些內容或寫得簡略。這類空白在文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如課文《燕子專列》貝蒂如何尋找小燕子,做者只是簡略的寫了下;《給予樹》中只用只言片語提到那個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花鍾》第一段中被省略號省略的部分;《小攝影師》故事結尾處的空白等等。這些文中的空白都可以利用起來以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下面我就結合實際的例子來談談利用文本空白來進行語言訓練。
1、文章中的空白的語言訓練
在教學《燕子專列》中我通過讓學生想像貝蒂貝蒂救護那十幾只燕子時的情景,學生們充分的想像力,想到了貝蒂在各種場合,各種艱難環境中救護小燕子的經過。如 「雪花紛飛,貝蒂艱難的走著,寒風吹得她難以睜開雙眼,但是她仍然找尋著。」「貝蒂每走一步,都留下很深的腳印,雖然她穿著厚厚的棉襖,可是寒意還是陣陣襲來,但是她依然在田野里找著。」「整整一個下午,貝蒂都沒停止過她的腳步。」不同的語言道出相同的意思。這些語言同時都在表達著貝蒂這個小女孩對小燕子的關愛。這個空白的填補既喚起了學生語言慾望,也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體驗到貝蒂對小燕子的愛護。在教學《給予樹》一文時,我是這么填補文本的空白的:那個想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是個怎樣的小女孩?此時此刻她在想什麼?她在說什麼?學生們依然踴躍的用各自的語言說出了那個身世可憐又渴望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這個空白的填補同樣既喚起了學生語言慾望,也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體驗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2、文章結尾處空白的語言訓練
《小攝影師》一文,文章開頭寫到小攝影師的目的是給高爾基照張相片,可是文章結尾只提到小男孩上了一輛電車去拿膠卷了,其他的並沒介紹了。不完整的故事情節,需要我們的學生用他們的語言把它補充完整。因此,當問及「小男孩會回來嗎?他後來又是怎麼給高爾基照相的?照完相他又做了什麼?」時,學生們一個個搶著舉起手來,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娓娓道來,甚至有的也能用上課文的語言。這里不僅僅是他們的語言慾望被喚起,更是他們靈活運用課文語言的時候。再如《風箏》一文,文中的沒有提到孩子們到底有沒找到「幸福鳥」,以及他們後來的事情。因此同樣可以這樣設計:他們有沒找到他們的「幸福鳥」?他們在哪裡找到的?後來他們又做了什麼?我在設計完這個後讓他們回去續寫,結果發現效果不錯。他們語言的慾望完全被喚起了,一張張小作文交了上來,還學會了運用心情的詞了。
三、創造性的改寫進行語言訓練
只要不與文章表達的文意相悖,我想可以大膽的鼓勵學生進行改寫文章。《一個村莊的故事》作者表達的是要保護樹木這樣一個環保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就說得很好,如果小村莊的人在砍一棵樹的時候也不忘種上一棵樹,那小村莊的災難應該可以避免啊。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這么改寫小村莊的故事:他們在砍一棵樹時為什麼要種上一棵樹?怎麼種?在洪水來的時候,生長在小村莊的樹木們又如何和洪水搏鬥的?後來的小村莊又怎樣?我想這樣的設計不但沒有與文章要表達的意圖相反,反而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樹木們在洪災中的作用,深刻體會環保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語言來說又是一次積累。
四、利用課文插圖進行語言訓練
我們的教材圖文並茂,有許多的課文都生動美麗的圖。這些圖片的可以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如三年級下冊《燕子》一文,一片課文共兩頁,圖文對半開,可想而知此圖在本課的重要性。在教學燕子這課時,我先讓學生認真的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圖上的內容。這么優美的圖,學生們一個個都積極的舉手發言,暢所欲言。然後那些優美的語句也就從他們嘴裡迸發出來了。如「我看到一棵棵的柳樹在微風搖擺著身子,又好像是少女的秀發,美麗極了。」「我看到了有的燕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有的燕子飛累了停在電線上。」「我看到了花兒探出了頭,小草爭著開放。」這不正是利用課文的插圖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嗎?再比如三年級下學期《可貴的沉默》一文中那兩幅截然不同的圖,那兩幅圖足以喚起他們表達的慾望了。
綜上所述,要想在課堂上喚起學生語言的慾望,完全可以利用好文本,從文本中找出切入點,配合以精心的設計。
6.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
這樣定位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是曾幾何時,語文課程一直在學習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還記得一位老師上《十里長街送總理》,高潮處老師哀樂奏起,師生泣不成聲,聽課者頜首贊許、掌聲雷動;一位老師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其悲慘的命運無比同情……曾經這些被稱之為好課的課堂叫我們如今回憶起來卻無比汗顏!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最重要的改變,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師該做的事情。因為有了這個方向的轉變,我們應該更多思考的便是如何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
一、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要基於《課程標准》
我們學校很多老師的案頭唾手可得的一本書便是《課程標准》。每學期開學的第一次教研活動要組織大家學習《課程標准》;設計一堂課要先讀讀課程標准;開展聽課、評課活動更是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因為我們要做到想法有據可依,做法名至實歸。
以《課程標准》對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中詞語理解的目標為例: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第一學段)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第二學段)
兩個學段對於詞語理解的目標與內容的規定不一樣,所以在設計一堂課的時候就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做。於是我在《三個兒子》的教學中這樣設計:
師:你在生活中還見過什麼在晃盪?
生:春天來了,柳條在晃盪。
生:小女孩一跑起來,她的辮子在晃盪。
師:是呀,「晃」就表示搖動、擺動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也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
《課程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指導一線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因此,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應首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
二、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要基於年段目標
各年段閱讀教學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
1.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要求認的字必須能正確認讀,要求會寫的字必須寫對寫好會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要強調整體識記,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鞏固。在寫字教學中,主筆畫和字的結構要指導到位。每節課都要花幾分鍾寫字。教師要通過學新溫故,要通過比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學生自主識字的激勵機制,激勵學生在生活中、閱讀中識字,每周用一節課交流識字成果。要相信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
2.朗讀的指導和訓練。低年級應該要求所有學生正確的讀,而不是有感情的讀。讀正確的訓練能培養學生的初步語感。怎樣讀正確?要做到以下三點:每個字都能讀准,特別是多音字、輕聲、變調、兒化;不多字少字,不顛倒重復,讀准長句子中詞語之間的停頓;理解少量的重點詞和句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
1.繼續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
2.加強詞和句的教學。詞句的教學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點詞句。(用的准確的詞,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詞句;能統領全文的詞句;能總結全文的詞句;過渡句;不理解的詞句等)B.教會學生用多種方法來理解重點詞句。(換詞;讀詞句想像畫面;聯繫上下文理解等)C.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並學會在表達中運用。
3.閱讀以段的訓練為重點。如:理解重點詞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間的聯系;揣摩構段方式等。
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
1.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先自學後師生共學。可以通過自學提綱引導學生自學:初讀後寫一點初讀的感受;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興趣的或者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提語言方面、寫法方面的問題。
2.從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寫景狀物的文章,要指導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有順序地寫,邊寫景邊抒情(《記金華的雙龍洞》);寫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理清順序,抓住重點句段體會感情;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重點感受人物的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通過語言、外貌、動作、心理來寫;說明性的文章,要讓學生讀懂說明什麼,了解說明的方法。
葉所工作室曾經讓三個學段的老師備《西門豹》,因為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不一樣,所以三個學段的老師各自備出來的訓練點也就會不一樣。
三、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要基於文體特色
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有不同文體的,如:詩歌、散文、童話、語言、兒童詩……文體不同,訓練點也會不一樣。
童話,顧名思義,童就是少年兒童;話就是故事。童話就是專門寫給少年兒童看的故事。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想像和誇張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通過教學研究,結合童話的特點,其語言文字訓練點應落在:一是富有童趣的語言。童話故事中的形象,不論是人物還是動物抑或植物,都賦予了人的語言,如《 咕咚來了》,當「咕咚」一聲響起時,小白兔的語言「快逃啊,咕咚來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讀者的心,《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話「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等等,更是貼近孩子的口味。所謂童言無忌,此處結合最有利於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寫出孩子們的真情實感。二是鮮明的人物形象。童話故事裡的形象,多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它們和人一樣有血有肉。閱讀童話時,教師要結合故事裡的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想像它們會說什麼,會做什麼,可以續編故事的結尾,也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創編童話故事。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編排有一定比例,它的教學價值在於依託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兼語言與思維二者共同發展。寓言教學可緊扣「學講故事練表達、悟明道理練思維」的簡約模式便可實現語言文字的訓練。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重要門類之一,多以口耳相傳,情節誇張,充滿想像,且多採用象徵形式來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在現行教材中,越來越多的民間故事進入我們的視野,如:《木蘭從軍》《沉香救母》《日月潭的傳說》《哪吒鬧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到底該教什麼呢?
1、教講述——以講述喚醒故事的魔力。給情節插上想像的翅膀。教低段的閱讀民間故事,激發學生愛讀、樂講,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才會達到理解、積累、運用詞句的目的,這才真正落實了「語用」。
2、教情節——第二學段的民間故事教學就可以在課文改編的基礎上,巧抓情節的空白點,激發學生依「文理」想像設計情節,拓寬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學生的篇章結構意識,錘煉學生的創造性表達,從而達到具體生動講述故事的目的。
3、教鑒賞——為故事還原文學的氣質。在民間集體創作的流傳中,民間故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表現手法也越來越藝術——神奇豐富的幻想、多角度極度的藝術誇張、成功的擬人化修辭、完整的結構和定型的人物性格等。這里,無論是把哪一個點作為教學內容來講,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民間文化的熏陶。
……
四、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要基於教材
教材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載體。陶行知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是說我們不能迷信教材,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來教語文。但我想說,「教材也是個最好的例子」,因為教材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教材編寫者精心選編的課文,我們應利用好教材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何在教材中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裸讀,在裸讀中發現語言現象。什麼是語言現象?即這一課中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特色。
以閆君燕老師執教的《魚游到了紙上》為例:
揣摩句子,領悟表達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像姑娘綉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彷彿金魚在紙上游動。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
引導學生發現:描寫人物的動作,不僅可以寫看到的,還可以寫想到的。這樣表達更加具體形象。
到文中找出這樣寫法的另兩處句子。
小結寫作方法:先寫看到的,再寫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寫法。
遷移。出示:《全神貫注》語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要寫好想到的,有點難,要注意什麼?小組討論。(聯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這些詞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聯系在一起。
遷移運用。出示學生跳繩語段。段中只寫了看到的學生跳繩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補充添加想的部分。
閆老師在備這一課時發現的了課文中最明顯的語言現象:描寫人物的動作,不僅可以寫看到的,還可以寫想到的。然後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
所以,裸讀發現語言現象,並以此作為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雷英老師說:「關鍵是要立體地看教材,把教材當成可以開發的資源包,可以刪減,可以增補,可以整合,可以重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議從語文素養,語言學習和能力發展的角度梳理「訓練系列」,「讀寫指導」,讓教材立體又系統。」 「需要找到最有價值的教學目標,最適度的教學目標,最有發展性的教學目標。然後,基於教科書,基於兒童,基於文體的特點和課型特徵來確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這也是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的方法。
總之,我們應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度,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做好語文教師該做的事,別再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錯誤
7. 小學語文怎樣抓訓練點
抓訓練點
語文教材是文選型教材,入選的課文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但它僅僅是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作一番剖析和裁剪,該取則取,該舍則舍,精心選擇幾個"訓練點",擇其精華實施教學.這樣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重要作用.
一,扣住題肯,直奔主題
課題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精華所在.它是課文的"旗幟",也是學生審視課文的"窗口".而題眼則是課題中的關鍵處,對表情達意更有著突出的作用.
二,抓中心詞,領悟中心
如何選擇教學的訓練點,突破口,教程從哪裡切入最佳,是教師抓全程運作的"牛鼻子"."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是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選准突破口在優課教程設計中便是給學生一個"支點",如果給學生一個"支點",學生又何嘗不能揭開課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奧秘.教材的突破口的選擇,教師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我們不妨在文章的中心詞上下一番功夫.
三,選定語例,感知全文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段或幾段文字寫得特別精彩.教學時如能選擇幾個精彩的語段作為例子,進行重點剖析,以少勝多,定能使教學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那麼選擇語例的標准又是什麼呢 ?一是語言的精品,有積累,儲存的價值;二是有豐富的知識含量;三是具有典範性,有訓練的價值;四是能凸現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另外,選定語例,還必須要為教學目標服務.
選定語例,遷移運用。被選取的語例,一定要重錘敲打,充分發揮選段的語言示範作用,揭示語例中帶有規律性的知識,讓學生模仿,促進遷移.因為模仿是獲得間接動作經驗所不可缺少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新的情境,或者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選擇一個情境,模仿語例的表達方式,練習遣詞造句,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對語言的感知度. shmily 2008-06-18 20:11
8. 如何抓好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點
一、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
課標強調:小學各學段的教學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語文教學課堂上,如果沒有書聲朗朗,議論紛紛,其效果必定有限。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讀書,以讀代講,注重語言的感悟和積累。
首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要重視初讀的質量,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充分讀課文,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其次,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感悟課文的語言。課堂中,教師應把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用心地讀書。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圍繞重點詞語和句子揣摩、分析、感悟,教師應給予適時導引點撥,並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最後,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師可運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自我感悟,培養語感。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這樣,學生在讀書中吸取課文精華,並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促進語言的積累。
二、注重語言的擴展――豐富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門工具的掌握是呈面狀擴展式的,它是通過對新語言(主要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詞語和句子)的不斷理解,不斷積累,不斷運用,逐步擴展,漸進提高的。閱讀教學中,應通過學習課文語言,熟練語言交際的特點,在語言實踐中擴展、豐富自己的語言,增進語言的素質。
1、擴展詞語,促進語言的發展。學生語言的發展,與詞彙量的豐富程度有很大的關系,詞彙量豐富,就能促進語言的發展。教學中,教師機械地一成不變地要求學生掌握課文中的詞句,一點也不敢擴展,不僅壓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限制了學生思維、語言的發展。教學中可以用課文內容,藉助文中的詞語讓學生進行擴展性的語言訓練。例如,抓住一個關鍵性的詞語,讓學生學會說一連串相關的詞語。教學《初冬》課,引導學生理解「初冬」指的是冬天剛剛到來的時候,然後舉一反三,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叫「初春」,夏天剛剛到來時候叫"初夏"--這樣,學生就輕松地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這一連串的詞語。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說說與課文中的詞語意思相關或意思相反的詞。
2、擴展句子,發展語言。句子是語言應用的基本單位,學生能把句子說好,就能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礎。尤其是擴展句子,既是連句成段、成文的基礎,又能發散思維,發展語言。
9.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語文言文字訓練
低年來級應當注重生字、詞語的源積累與簡單的運用: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人或事聯系課文內容進行簡單的用詞造句,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
中年級在教學中圍繞詞語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運用詞語:1、通過讀、悟、對比理解詞語;2通過用詞造句,運用詞語,在寫日記、寫作文方面引導學生准確地用詞。
高年級應當側重於句子的訓練:1、通過抓重點詞語品讀、感悟理解詞語來達到句子的表達訓練能力;2、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在寫作方面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