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案——以游戲為主線「活」化課堂教學——《aieiui》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專
《ai ei ui》是義屬務教材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部分第9課,是復韻母教學的起始課。因此,復韻母的字母組成和發音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應突出對學生學習漢語拼音興趣的培養。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因此,把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應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創新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自始至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漢語拼音是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普通話的重要工具,但學習起來有些枯燥乏味,易引起學生厭學情緒。《語文課程標准》中的「實施建議」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因此,本堂課的設計,我就讓游戲貫穿整個課堂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樂學氛圍,從而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使孩子們在會心的笑聲中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②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怎麼寫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新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第九冊課文。文章以其
簡潔優美的語言、豐富深刻的內容,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它的毀滅過
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反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由於
文章所述的內容已不復存在,所以表達的思想具有凝重的歷史感,今天的學生
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們藉助多媒體網路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學生特徵分析
1、 學生是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四年級「四結合」實驗班的學生。
2、 學生對信息技術掌握的很好,每位同學都能運用網路查尋收集有用的資料幫助學習,並能製作較精美的電子作品。
3、 學生思維活躍,肯動腦筋,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尤其對藉助網路學習的能力較強。
4、 學生的歷史知識較為匱乏,對圓明園的歷史、園林藝術以及英法聯軍的侵略了解不夠。
三、教學內容和學習水平的分析與確定
1、知識點的劃分與學習水平的確定
編號
知識點
學習目標水平
識記
理解
應用
分析綜合
知識
① 了解圓明園的輝煌和它的毀滅,通過對比理解課文內容。
② 練習概括中心思想並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表達的。
③ 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
√
√
情感
利用課文內容、網路資源,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
√
能力
① 用校園網,互聯網路自主查尋收集資料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過去和現在(輝煌和毀滅)。逐步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②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
√
√
2、學習水平的具體描述
知識點
學習水平
描述詞語
行為動詞
知識
理解
圓明園的過去、現在的狀況,火燒圓明園是怎樣的情形。
瀏覽、製作、討論
能力
理解
利用網路增強理解、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瀏覽、寫作
情感
理解
「毋忘國恥 振新中華」
朗讀、瀏覽
3、分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利用網路自主查尋,拓寬視野,了解圓明園的過去輝煌和現在的慘狀。
解決措施:討論、朗讀、網路瀏覽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網路考查製作電子作品,匯報圓明園的輝煌與毀滅。
解決措施:自主協作學習、網路瀏覽、討論交流
四、教學策略
指導思想:
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圍繞學生
主動學習來評價;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
便於教師掌握和應用。
五、媒體的選擇應用
知識點
學習水平
媒體類型
媒體內容要點
使用時間
媒體在教學中
的作用
媒體使用方式
知識
理解
網路
圓明園的過去、現在
15'
創設情景,提供觀察資源
瀏覽觀察
理解
多媒體
示範朗讀
5'
提供資源
查看、摹仿
能力
理解
網路
圓明園的歷史、現狀
10'
創設情景,提供觀察資源
查看、製作
情感
應用理解分析綜合
網路
多媒體
英法聯軍的可惡。(學後感)
我們的責任。
15'
提供資源
情感感染
查看朗讀
寫作
板書設計
圓明園的毀滅
園林藝術——精華、瑰寶
歷史文物——藝術館、博物館(喜愛)
園林毀滅——掠、搶、奪(痛恨)
六、課堂定量分析: 定量評價結果:
價指標
統計指標
統計結果
占總時間或
人數百分比
學生參與的時間
學生學習時間
30分鍾
75%
學生參與的廣度
個別學習和小組學習時間
15分鍾
37.5%
個別學習和小組學習次數
8次
回答問題與示範的人次
80人次
200%
學生參與的認知水平
開放性問題
6個
學生提供多種答案
40次
教師提供多種答案
0
綜合性和推理性問題
3個
學生得出結論
20人次
教師提供結論
1
學生回答有創意
10人次
學生主動提問
12次
學生參與的形式
上網考察、分組討論、朗讀、閱讀、回答問題、寫作訓練
學生參與的效果
回答問題正確率
98%
紀律問題
0次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使用時間
20分鍾
50%
③ 怎麼編寫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更有效
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 研中,老師部可以寫教學設計,但有的老師是照著別人的模板或教參
上的格式生搬硬套出來的,我本人也曾經有過這種尷尬的經歷。歸結原因,我們的教學設計
理論基礎太薄弱。因此,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教學設計各個環節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希望能夠解決和我有類似經歷朋友的困惑。
一、教學設計的起點分析
任何學科的教學設計必須搞清以下三個問題:「為誰設計,設計什麼,如何設計」。這三個問題有行為上的邏輯關系,只有搞清教學設計的對象、目標,才能有效地設計教學。首先設計的對象是學生,對學生的分析通常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學生當前的狀態(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生的特徵分析(認知發展水平、學習風格、動機水平、個人對學習的期望等)。其次是教學目標分析,要把它搞清楚就必須對「教材」和「課程標准」分析。要從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從學科邏輯結構,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來分析教學目標。最後,就是如何設計的問題,對學生和教學目標的分析之後,選擇較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就是指通過教學活動,學習者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發生的預期變化。教學目標是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評價教學的科學依
據,同時還可以幫助教師評鑒和修正教學過程,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很重要。對教學目標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對教學目標要科學分類
認真分析教材鑽研課程標准,從而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哪些是知識與技能的要求,過程與方法的要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注意,並不是每節課教學設計的目標都必須列出三維目標,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確定。 2.教學目標要有系統性
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必須考慮目標體系的橫向和縱向聯系。要充分考慮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科之間的培養目標、本學科教學目標、本學科的學年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採取有效的教學設計策略使它們整合。例如,從整個小學語文
學習階段、整本教科書和單元教學要求來確定教學重點,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認識發展
水平來確定教學難點。明確哪些是必須教的,那些是可教可不教的,哪些是不要教的。 3.教學目標的表述要科學
如何才能科學、合理地表述教學目標呢 以研究行為目標而聞名的馬傑(Mager)在1962年出版了《程序目標的編寫》一書,在這本經典著作中他提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應包括三
個基本要素:行為、條件、標准。因此,我們在表述教學目標時要從這三個基本要素出發。首先,行為的表述要說明學生通過學習之後應該獲得怎樣的能力,所用的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例如,「說出、舉例、比較」等。還要注意,行為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其次,條件的表述要說明學生表現學習時所處的環境、條件等因素。例如,要表述一個「要求學生辨別各種鳥類」的教學目標,那麼必須指明完成任務時的條件「從黑白照片,還是從彩色照片中,允許使用工具或不使用工具」。最後,標準的表述一般要從行為的速度、准確度和質量三方面來確定,同時這是教學行為完成質量可被接受的 最低程度的衡量依據。 三、教學內容的設計
教學內容的編排是對已選定的學習任務進行組織和編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或整體性。由於每個教師所處的教育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不同,所授的班級學生認知基礎和水平的不同;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所以,對於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編排沒有
什麼統一的編排順序,教師要因地制宜地來編排教學內容的』 諄。通常編排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兩個原則:—個是要按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來編排,另一個就是按學生的認知基礎、水平和認知效果來編排。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新增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文中語言平實、質朴、自然,富有獨特的藝術個性。整篇文章除了「溜」「謊花」外,沒有什麼生詞,即使城裡的孩子也能輕松地讀懂、讀出趣味。因此在設計時,不必要按照小節順序逐段講解。否則,「園子」就完全失去了自由和生機,「孩子」也沒有了樂趣。根據課文內容可以讓學生圍繞「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文中的我在園子里生活得怎樣?」這兩個中心話題去讀書,讀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設計
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所採用的方法。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如果選擇和運用的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上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呢?首先,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性質,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法的使用范圍, 也就是說使用哪種教法效果更好的問題。其次,教師要明白,多媒體只是我們實現教學目的的技術手段、物質基礎,在多媒體設計上,我們要從教學的實效來確定是否使用多媒體。要避免出現這樣的錯誤認識,片面地認為所有教學設計都必須要通過多媒體來呈現。 五、教學結構的設計
教學結構的設計是指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在時間和空間上對教學因素的「排列」和「組合」。教學結構的設計對於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學結構的設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整體上確定教學設計中有哪些教學環節,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規律、知識的邏輯結構來確定各教學環
節的先後順序。然後再從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看,對重點知識、難點知識在各教學環節上所用的間要安排合理。最後,從教學內容的抽象程度、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確定在哪個教學環節上使用多媒體等。 六、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的評價是教學設計的最後一個環節,只有通過對設計的教學方案進行比較全面
的、准確的評價和反饋,才能指導教師更科學地調整和修改教學設計。那麼,教學設計該如何評價呢?判斷一個教學設計方案的優劣,要從其最終的目的是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通 常用「四性」來評價,即:
(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來向學生傳遞課程標准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服務。
(2)科學性:看其是否正確反映了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概念。 (3)藝術性:看其是否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4)經濟性:看其是否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效益。 七、結語
盡管上述介紹不是非常全面,但我相信,這篇文章會解釋一些大家在教學設計中的困惑。學習教學設計,也是學習一種教學技能。任何一門技能,如果沒有一法指導,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對教師提高教學設計的能力很重要。
④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 「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⑤ 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在我們例年的真題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年的考試固定都是三道題。而第一題的問法無非就這么幾種:1、分析文本的寫作特點。2、試對上文進行文本解讀。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寫的特點。
那麼針對於第一題總結了這么幾點。整體都可以從這么四方面作答:表達方式+語言特點+結構特點+表現手法。
一、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根據文章的展現方式來推斷屬於哪類)
1、記敘類2、描寫類3、說明類4、議論類
二、語言上的特點(指的是修辭方法的運用)
三、結構上的特點(比如:首位照應(呼應)
四、表達手法(比如:對比、襯托、鋪墊)
(但是有一點要強調的,在我所例舉的幾方面並不是在每一道題中都要所有的方面一一體現。而是要針對於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
第二題是針對於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來提問的。那麼這里我要強調的是在小學當中,不同的年級應該有不同的設計語言。但整體上我們都要從三維目標上進行論述。
一、知識與技能:突出你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生字和閱讀內容);技能是如何用手段展示這兩個方面(會寫、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注意用一些詞語的意思(通常學習就是過程,通過用就是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習作者的中心思想。
其中小學低年級關於識字和寫字應注意:
1、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夠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2、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
3、學會漢語拼音。
4、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小學閱讀則要注意1、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2、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高年級的識字和寫字:1、能夠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
2、硬筆書寫楷書,有一定的速度。
3、在書寫中能夠體會到美感。而高年級的閱讀則是這個年級段應重點講解的。
所以大家建議因該注意1、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中有關詞語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
針對於題的解法我就產生了這么一點點的個人觀點。其次還建議大家多積累以下常用的詞語。讓我們的作答更加賦有專業性。
附:一個教學目標的書寫模板。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了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朗讀方法;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引導啟發為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本意境。能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⑥ 誰給我推薦一個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
誰給我推薦一個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1,了解本課介紹的有關地球的知識,初步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2,領會課文說明事理的方法,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3,能夠流利有語氣地朗讀課文.教學設計示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2,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詞語.3,理清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教學過程:一,揭示課題.1,導語:同學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又走進了一位新朋友.他簡直是無所不能,既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窮的樂趣,又能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給與莫大的幫助與支持.你們知道這位時代的驕子是什麼嗎 對!就是電子計算機.2,板書課題: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3,同學們對電子計算機有哪些了解呢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課文《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深入了解它們.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1,反饋生字詞的預習情況.具體要求:請一個學生或者小組匯報的形式,談談自學生字詞的收獲.(1)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說說應該注意什麼 多媒體:m6i誕生:d4n埃尼阿克:1i嗅覺:xi)(2)再次朗讀課文,聯系課文內容,結合字典中的解釋,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角色:本來比喻生活中某種類型的人物,課文中把電子計算機比作人,說明計算機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為"音信,消息";在科學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號傳送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接收符號者事先不知道的.傳真:通過有線電或無線電裝置把照片,圖表,書信,文件等的真跡傳送到遠方的通訊方式.信息高速公路:指電腦與電腦連接起來形成的電腦網路.2,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指名分段朗讀,集體糾正讀音.3,課前,同學們都閱讀查找了有關電子計算機和多媒體的有關資料.哪個同學願意舉例說一說電腦在生活中的用途呢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三,自學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1,自由讀課文.思考:預習中向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 你能試著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答案嗎 (預習中給同學們提出了四個問題:什麼是多媒體 多媒體與計算機有什麼關系 課文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多媒體的哪些知識 你對電子計算機越來越"神"是怎樣理解的 )2,學生分小組討論,試著解決問題.(1)多媒體指的是能夠傳遞信息的物體.(2)目前,具有多媒體功能的電腦設備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可以使用它看電視,聽廣播,打電話,發傳真,看vcd,聽cd,唱卡拉ok……還可以在家中上網.3,指導學生分段,歸納段意.思考: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的知識呢 (課文的2——5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多媒體與計算機的知識.)追問:課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別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 (第一自然段簡單地向我們介紹了計算機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講的是計算機的技術將會發展的非常迅速,而且會越來越"神")4,再次朗讀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進一步理清文章的層次.四,作業1,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2,查找有關計算機與多媒體的資料,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准備.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計算機與多媒體的簡單知識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主動學習的興趣.3,學會運用舉例說明的方法.教學過程:一,深入學習,理解課文的內容.1,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者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2,引導學生將各組提出的問題篩選,分類,歸並成幾個大的問題,請學生寫在紙上,投影出示.可能出現的問題:(1)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怎樣誕生的 (2)人們為什麼把電子計算機稱為"電腦" (3)多媒體是怎麼回事 有哪些功能 (4)電腦與計算機有什麼關系呢 (5)計算機越來越神.她會神到什麼程度呢 3,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再次深入默讀課文,進行獨立思考.然後與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4,匯報解決以上的問題.思考題一學生甲: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誕生於美國華盛頓的史密森博物館,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學生乙:我想介紹我查找的一份課外資料.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發明於二戰之中.因為它是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用的.它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裡面含有500英里的電線,是用電磁信號移動機械部件.它的運行速度很慢,3——5秒運行一次,適應性也很差,只適用於專門的領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計算機.學生丁:短短幾十年裡,計算機已經奇跡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電子管運行的計算機.十一年以後,就出現了第二代晶體管計算器.七年後,又更新產生了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十年後,又發明了現在較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幾十年的時間,計算機有了如此大的發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進,一次比一次用途廣泛.以至於成為現代社會的天之驕子.思考題二學生甲:在發明之初,計算機確實是用來進行計算的機器.用它進行比較復雜的數學計算.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電子計算機早已經不單純地運用在計算方面了.科學家們把計算機做成像人的大腦一樣的機器,迅速的對外界傳來的信息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處理.因此,人們把它稱之為電腦.教師追問:通過你對電腦的了解,你能說說電子計算機可以做那些信息處理嗎誰給我推薦一個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
⑦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使我們教師的教學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課前教學設計。下面我就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談幾點淺見。
一、教學設計應具備新的教學觀念
1.要樹立讓學生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人說樂學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餘,有人創造的「樂學法」可提高學習效率5倍。樂學靠教師的「激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巧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融洽合作的師生關系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尤其應該重視語文活動設計。
2.要樹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觀念。具體的說,基本的語文素養應該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使用工具書的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文化修養、品德情操等方面。語文教學的設計要在提高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上下工夫。
3.要樹立大語文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系。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4.要樹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發現、探究的觀念。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最終將什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麼,教師要不要講?當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教師的講,是講學生讀不懂或領會不深的地方,是指點路徑,是引導。
5.要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語文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主動、是否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能提出問題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讀。新課程中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材研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教材對話的過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讀課文)才能和學生交流。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了解作者寫作意圖,正確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訓練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個性化教學設計。特級教師錢夢龍談他備課的方法時說:「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遍地讀,反反復復地想。有的課文語言優美,聲情並茂;有的課文說理嚴密,邏輯性強。我就採取不同的讀法來評析、鑒賞、品味,直到確實品出了味兒,讀出了心得,才進一步考慮教什麼和怎麼教。由於這些心得都來自親身的閱讀體會,課文也早已爛熟於心,因此教學中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還不時帶點激情。」可見,教師只有與教材拉近距離,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振共鳴,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2.學情的分析。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紀律、思維、參與程度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也不相同,我們要找出大部分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課程目標的差異,來制定我們的預期的教學策略。就幾個班裡的學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級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的班級學習紀律差一些。我們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預期教學策略。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給一些學生個性創造的機會。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知識與教材與學生的最佳結合,找到「授人以漁」的最佳方式。
3.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的任務。在以前我們一些教師為了省事或許不太寫,習慣於抄教學參考書上的,在新課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個載體,《新課程標准》才是依據。對《新課程標准》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新課程標准》要求以外的,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增補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制定教學目標要注意五點:一是目標適應學生特點、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二是符合學與教的原理,並體現一定層次性;三是以學生的興趣要求為指導,而非教師的要求;四是應涉及各個學習領域,盡可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技能;五是要反映學生學習結果。
4、情境的設置。語文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設定現實的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學生才會習得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才會真正得到陶冶。如我在設計《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在課前讓學生製作小艇模型,使學生形象、切近地掌握小艇外形的特點,貼近了課文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錄像、板畫、動手操作、口語交際等手段,使情境得到延續,逐漸豐滿,學生由學習者變成了旅遊者,課文由文字變成了立體的環境,威尼斯由千里之外變成了縈繞身旁,小艇由書中畫面變成了一會兒握在手中,一會兒游弋在眼前,一會兒置身其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感悟了語言文字,體驗到了情趣。由此可見,只有帶學生走入情境,課堂才會緊緊吸引學生,富有人性的光彩。
5.活動的設計。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活動設計要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點。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需要,卻尤其宜致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教師何時指導,何時參與,如何小結,學生如何分組學習,怎樣討論,學習匯報採用什麼形式等,都應該作出具體設計,充分體現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原則。
6.作業的設計。新課程標准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轉變觀念,不再將作業窄化為檢驗學生語文知識掌握情況的惟一手段,而應該細思量巧設計,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形式的創新和趣味,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作業設計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應當成為小學生語文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強制式,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該是主體的「首席」,那麼「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過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問題的探究、對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的表達等。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放任自流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系。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也應該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遠離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該是有利對課內問題的解決和語文素養的形成。那種偏離了語文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語文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