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草原朗讀範文

小學語文草原朗讀範文

發布時間:2021-02-19 03:11:26

① 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資料和解讀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

③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2)對詞語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例如,服飾特點、生活特點。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像畫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4.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著。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像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流於筆端,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致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

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資料,訪問老師、家長,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為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

6.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品讀優美語句

師: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綠的草地,潔白的羊群,再加上藍天白雲,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蓬鬆松而又軟綿綿;而羊毛也是這樣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簡直太形象了。

師: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

生:我發現了,是「綉」!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真是美極了。

師: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也向老舍先生學習,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師:是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

師:你體會得真好。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沒有一點污染,真令我們心嚮往之。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

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讓我們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贊嘆不已。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並抄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

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部,海拉爾河下游,濱州鐵路經過南境。這里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農產品有小麥、油菜籽、甜菜等。

② 六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第一篇課文草原課外積累怎麼寫

1.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1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
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讓學生細致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是我的知己」,「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山泉——「要我重新梳妝」;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白雲——「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雲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裡,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③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如下: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文章出自老舍先生的《內蒙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3)小學語文草原朗讀範文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二、作者影響

1、文化影響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2、政治影響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3、文學獎項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

④ 草原上的秋風 如何指導朗讀

我/酷愛金色的秋天,不僅僅/因為她是/豐收的季節;還因為\她有晶瑩的秋風。
我愛/草原上的秋風,因為/我看到了她。
秋風/是多情的,秋風/是調皮的,秋風/是深沉的,秋風/是靜謐的。
澄澈/遼遠的藍天上,白雲的船兒/在遠航。我知道,是你喲,秋風,給他們樹起/一面面風兒的帆。我知道,飄逸的白雲,是你/永不疲倦的翅膀……
你/漫步在/花/的草地上。有時,我看見你/很有閑情逸致的/在數山羊的鬍子;有時,我看見你/深情的/貼在牛媽媽的乳房上,傾聽/愛的瓊漿涌流、歌唱……
我追逐著你喲/秋風,來到了/稠密的/沙棗林里。
我著急的詢問:「秋風,秋風,你在哪兒?」
你,歡快的秋風/調皮的回答:
「小牧童,你當然不知道——我鑽進了小沙棗里,躲起來,和你捉迷藏!」
悠長的秋風/是深沉的。
在草尖上,我看到了你留下的/光燦燦的甘露。冉冉上升的晚炊的紫煙,讓我看到了/你曼妙的舞姿。悠揚的馬頭琴聲,讓我看到你/插上了翅膀,鳥兒一樣/在草原上飛翔。
秋風喲,秋風,你是一張色彩斑斕的/網……
小河岸邊。一棵亭亭的小松樹。
我看見了你喲,夢一樣的秋風!你用纖細靈巧的/手指,愛撫般的/彈撥著豎琴似的小松樹。
「秋風喲秋風,你讓森林樹葉飄落,為什麼不脫去小松樹的綠衣裳?」
秋風輕輕地回答:「哦,你不知道——那小松樹上,掛著我渴望春天的/綠色夢想?」

⑤ 課文《草原》的相關資料和課文和拼音

課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明如玻璃的帶子——!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為。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總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要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草原》是一篇敘事散文,課文對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草原上的人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進行了具體的描寫。草原美景的描寫十分生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這些描寫體會作者的感受是學習難點。)
相關資料:課文簡說。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

③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2)對詞語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例如,服飾特點、生活特點。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像畫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4.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著。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像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流於筆端,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致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

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資料,訪問老師、家長,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為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

6.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品讀優美語句

師: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綠的草地,潔白的羊群,再加上藍天白雲,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蓬鬆松而又軟綿綿;而羊毛也是這樣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簡直太形象了。

師: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

生:我發現了,是「綉」!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真是美極了。

師: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也向老舍先生學習,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師:是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

師:你體會得真好。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沒有一點污染,真令我們心嚮往之。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

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讓我們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贊嘆不已。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並抄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

⑥ 草原課文問一個問題,並回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說說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呼倫貝爾大草原。遠離了城鎮,遠離了鬧市喧囂,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版茵、軟綿綿權。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優美景象。

蒙古牧民素以熱情好客著稱,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白呶!」(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製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雲、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過程中,輔佐美味佳餚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聲。長期生活在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

⑦ 小學一年級語文草原的早晨課文中"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的景色令人神往''。

我會在茫茫的打草原上奔跑。張開雙臂,擁抱它。
感受草原的氣息。

⑧ 這篇中描繪了一幅草原牛群圖寫出了草原景色的什麼朗讀課應該用什麼的語氣

1:草原風光,空氣、天空、小丘
2: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回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答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它讓我想像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
3:
這些句子應該帶有感情、十分抒情的語氣朗讀.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草原朗讀範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