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淵源,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範,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滋養和熏陶,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古詩文在材料的選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極有可取之處。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說理的……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誇張寫實……分門別類,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可見,如果能切實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將使學生獲益頗多。
那麼,究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古詩文學習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體會,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熟讀
對於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讀時能讀得通順,做到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熟讀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能讀准字音,對文章的字詞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論語》四則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讀「zhī」,意思為「知道」,最後一個「知」讀「zhì」,意思為「智慧,聰明」。
2、讀准節奏,疏通詞句。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節奏,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如何讓學生准確把握節奏?我們一是把不同的停頓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節奏。
3、模仿練讀,讀出韻味。讀准字音,讀清節奏,只是誦讀的第一步。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鬱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於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據此指導正確的朗讀方法。教學中,老師正確的范讀非常重要,讓學生注意聽,小聲跟讀,再模仿誦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准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麼?因為這六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次,注意語調。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讀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讀得平緩,「不知」開始上升,「亡國恨」達到頂點,」恨」更重。通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激起心中的憂憤,領會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第三,注意節奏。誦讀中的節奏須著眼於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
4、圖文賞讀,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文章、詩歌,更深刻地領悟文意、詩意。
二、想像
想像是領會的載體,是創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教育家吳祖興在《語文教學應重視想像力的培養》一文中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背誦是汲取前人思想語言精華的最基本手段,而想像能使語言文字與情景結合而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從而大大增強人們的記憶力。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名言佳句,無不喚起了我們如畫的想像,所以,一經誦讀就永志於心。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詩歌誦讀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使其熟練誦讀的有效手段。那麼,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呢? .
(一)精心導入,扎實練習面對一首首不解其義的古詩文,如何讓學生去讀懂詩意,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在老師的精講中受啟發,在精講的「導」語中去想像,以達到理解並背誦詩文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山居秋暝》時,為了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詩歌內容,我首先在本課的導語上進行了精心設計,同學們在解題後,我接著說:「這首詩當中的第一句還被引用到廣告中呢!你們也想體味其中的妙處嗎?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這樣,老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同學們構建出想像的空間,讓同學們在好奇與想像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像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在讓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景講述,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當孩子們具備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時還要引導學生在「練」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誦讀實踐。在誦讀活動中,我首先讓善於背誦的同學介紹記憶背誦的經驗。在學生們方法各異的介紹中,我再向同學們做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即:在誦讀一首新詩時,首先要藉助注釋讀懂題目;接著去試讀詩文附註的詩歌大意,初步感知詩意後,再去觀察本詩的插圖,並聯系詩歌大意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最後,在詩意朦朧的想像中熟讀詩文,並在逐漸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詩意,直至背誦詩文。
當孩子們背誦了較多的詩篇後,鞏固背誦已誦詩文,恢復增強記憶能力,便成為突出問題。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輕松游戲,牢固掌握
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加快背誦的速度,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編玩一些別開生面的娛樂游戲,其中的編「謎」猜「謎」游戲,就特別富有情趣。
這里所謂的「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用語言文字敘述事物的特徵讓人們去猜測的謎語,而是由詩文內容通過想像所構建的簡筆畫面。構建這個畫面自然離不開學生入情入境的想像,他們把依據詩意想像的畫面,以簡筆畫的形式畫在撲克牌大小的卡片上,這就是一個謎語,這叫「觀畫猜詩」,出示這個畫面,讓別人猜想是哪首詩,詩文內容是什麼;還有的在卡片上只寫詩文的其中一句,讓同學猜說詩題和作者,並對出下旬,這叫「詩句接龍」,凡此種種,形式多樣。如,第一種的「觀畫猜詩」,有的學生在卡片上畫了一條小河從兩山中流過,小河上一輪太陽的旁邊畫了一隻帆船,這正是「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寫照。如此這般的,同學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撲克牌」放在口袋裡,在課余時間便玩此猜「謎」游戲,他們往往是三五成群,竟相比賽,樂此不疲。這樣,在入情入境的想像中,在輕輕鬆鬆的氣氛里,達到了對所誦詩文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辯論
理越辯越明,思維越辯越開闊。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引出對立觀點,讓學生各抒己見,以加深對作者觀點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初步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如講李白的《客中行》時,有學生提出,這首詩又稱「客中作」,在他鄉作客,那麼這首詩應當是抒寫鄉愁。馬上有同學提出反對意見,提出:著名的蘭陵美酒,帶著醇厚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如琥珀般光艷。詩人面對美酒,心情肯定是愉悅興奮的。是的,通過學生的這一爭論,讓大家更加透徹地明白了詩人雖然身在客中,可是樂而不覺是在他鄉。這首詩充分展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通過辯證理解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也培養了辯證思維能力。
四、作文
把古詩文作為材料提供給學生做作文練筆的材料;運用古詩文的寫法和技巧,指導學生作文。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材料,進行練筆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寶貴遺產,它們內容精粹,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感情真摯。詩人根據表達的需要,語言高度濃縮,概括,情節跨度較大。具有很強的跳躍性。這就使詩中存在了許多「空白」之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躍過的情節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練筆。
1.拓展外延,多角度練寫。
有些古詩文內容充實,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這就可以作為對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進行練筆。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應將詩的出處、背景,詩人的情感,詳盡地介紹給學生。在學生領悟了詩的內涵之後,讓學生採用多種角度進行練筆,擴寫,改寫,寫讀後感或由一首詩想到的,難忘的一節課等,給學生以發揮想像的自由。學生就會放飛想像,興趣盎然,入詩境,悟講情,出精美的文章來。還有許多詩作,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需要骨針對性地進行練筆。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以《啊,朋友再見》為題,敘述出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岑參的《塞下曲》讓學生以《飛將軍李廣》為題進行寫人文章的訓練。類似這些可以進行練筆的古詩文還有很多,如:《石灰吟》、《回鄉偶書》、《贈汪倫》等。只要悉心指導,許多古詩文都可以拿來讓學生進行整篇文章的練筆。
2.根據需要,有目的練習。
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訓練。這里所說的寫作訓練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片斷訓練。如:《江畔獨步尋花》要求學生根據詩作,描繪出一幅鮮花盛開、彩蝶飛舞、燕語鶯聲的春日江邊美景,對學生進行寫景片斷訓練。古詩文中可以作為片斷訓練的詩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教師選擇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地片斷訓練,可以使學生的語感不斷加強,詞彙不斷豐富,句子更加通順,條理更加清晰,最終達到熟能生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目的。
(二)、歸納方法,指導作文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範文。詩作中詩人所運用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可以說現在寫文章所運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詩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認真摸索古詩文的寫作運用規律,歸納古詩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古詩文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文。羅列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1.古詩《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被歷代無數讀者所稱贊,說是千古絕唱。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勾畫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圖,意在抒發作者內心的哀愁。但詩中並未直白的敘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處處景物卻在氣氛上刻畫出一種蒼茫凄涼的意境。從詩作中不難看出作者運用的是通過景物來襯託人物心情的方法。我們將這種寫作方法歸納為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景物襯托法。
2.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詩人在飽受戰亂流離之後,突然聽到勝利消息的狂喜情態。詩中作者通過「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動態的描述,使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聽到平叛勝利後的喜悅心情。我們把這種通過動作描寫反映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歸納為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動作暗示法。
3.古詩《詠鵝》作者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繪了鵝的形體,從「曲頸」到「白毛」再到「紅掌」,抓住了部位的鮮艷色彩「白毛」「紅掌」,還有神態動作:「歌」「浮」「撥」,把鵝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是一則描寫小動物外形的很好的範文。通過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與規律是「按順序,抓特點」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摸索中,我們還從古詩文中歸納總結出許許多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在從古詩文提煉方法時,教師必須注意重到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達到教學目的即可。這樣長期訓練,既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方法,又使學生熟吟古詩文,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素養。
古詩文教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體系,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商榷。只要我們去發掘其中的寶藏,踏實的進行訓練,相信學生會從中有所收益。
❷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藝術
《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學習心得
延長縣小學 劉沁馨
古詩詞濃縮了語言文字的精華,字斟句酌,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代表了文字表達運用的最高境界。時下正全面復興我們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國學熱潮,小學古詩詞教學也愈來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古詩詞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不斷積累進化而來的,其表達藝術、遣詞造句形式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學生理解古詩詞,老師教授古詩詞都會有一定的難度。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積累進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氣息。不同時代的人,其認識事物的廣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樣的;同一時代不同的人,其觀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關注度不同,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心路歷程也不會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樣。教學時,教師如果不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就照本宣科地講解古詩詞,學生就很難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相當於找到了打開古詩詞殿堂大門的鑰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賞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就顯得有路可循,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解讀詩詞的內容。
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小詞,通過描寫清新秀麗的江南水鄉景色,表露出他悠閑自適,怡情山水、樂在其中的心志。詩的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的「不須歸」不是作者不能歸,而是因為他不想歸。張志和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他原本釣的就不是魚, 而是那份悠閑自在的心情。為什麼「不想歸」呢?我建議學生上網查閱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原來,張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變期,先是在「安史之亂」中顛簸流離,後來他的職場經歷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華出眾受唐肅宗李亨的賞識,被任命為翰林院待詔,因事得罪朝庭被貶謫,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從此,他看破官場,以奔喪為由辭官返家,隱居在太湖一帶,自稱「煙波釣徒」,情願扁舟垂釣,成為一位隱賢。因此,「不須歸」是作者不願再次入朝為官的意思,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淡泊、悠然脫俗的意趣。
二、品字析詞,進入詩情
古詩詞由於字數限制,每個字都是精華,古人稱之為「煉字」,即詩中的每個字都是經過反復冶煉的,「吹盡黃沙始到金」,詩中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是黃金。在古詩詞教學中,理解詩意的關鍵就在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詩眼。有的詩歌,詩眼在題目上,初讀時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門山》中的「望」字;有的詩歌,詩眼卻嵌在全詩的字里行間,需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楓橋夜泊》的「愁」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兒》的「悲」字等。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時,引導學生緊扣「詩眼」加以體會,能使其更好地進入詩境,感受詩的無窮魅力。首先,我指導學生通過自讀、范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全詩後,引導學生理解「危樓」就是「高樓」。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詩句來理解「樓高」,學生不僅從詩的前兩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體描繪中體會到寺樓的高聳入雲,還從詩的後兩句詩人夜宿高樓的心理描寫,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樓的高,當一生將最後一句「恐驚天上人」聲音讀得很響亮時,我馬上提醒他:「噓——仙人正在睡覺呢!別吵醒了仙人!」該生馬上心領神會,放低聲音、放緩節奏重讀了一遍——「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中,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寺再次呈現在面前。
三、由詩入畫,領悟詩意
❸ 教學論文《關於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筆者有一些體會。
一、 激情導入,激發詩趣
1. 朗讀導入。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課之初,以美的朗誦開場,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描繪春景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花的,寫草的,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學《江南春》時,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讓學生背誦《春曉》,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畫面導入。蘇軾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詞時,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增強直觀感。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引發學生聯想。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從而引發學詩興趣,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3. 詩詞導入。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並不太理解,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都是講釣魚的,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同樣寫釣魚,風格差異較大,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 故事導入。古詩詞雖然來源於生活,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實只要教師用心,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後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准備,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韻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韻律。押韻好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詩詞作品,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我們朗讀詩詞,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如《清平樂・村居》中的「草」「媼」「好」,都押「ǎo」韻,讀起來順暢自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用心組織,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
2. 吟出深情。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因此,我們朗讀時,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像,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抒情藝術,無論是抒情詩詞,還是敘事詩詞,甚至哲理詩詞,只要是成功的作品,裡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無論是思念家鄉、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這樣,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 明白詩理,升華詩意
1. 找詩趣。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詩詞的中心,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進得其境,顯得順暢自然。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可愛活潑,都融於一個「醉」字中,「醉」字就是「詞眼」,字里行間也無不讓人感覺到詞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這樣的生活里,有鄉村美,也有鄉村趣,更有鄉村樂。
2. 融詩情。詩是以文字體現情感,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詞。如陸游經過長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深切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後重獲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喜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壯麗景觀,心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詞歌賦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產物。
3. 悟詩理。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留下許多至深哲理,讓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吟誦詩詞歌賦時不斷成長成熟。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力。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過躬行」。還有,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些深含哲理的詩詞都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理解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❹ 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仍有不少的教師將古詩詞的教學等同於詞語解釋回,甚至逐字逐句地答將古詩詞翻譯為白話文,過分重視串講工作,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性教育。在這個背景下,研究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❺ 《常用修辭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請大家幫助一下,我深表感謝
你的研究中肯定需要例舉許多例子,所以,你可以大量收集各種採用了不同修辭方法的詩句;然後根據你收集到的去分類,總結出一些規律,然後再寫研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