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 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多重對話過程
我想,多重對話應該就是指:教師與教學大綱的對話,教師與教材的對話,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間的對話。
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哪些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想情感價值觀,因此,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有效地完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在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明確這一點,並在閱讀教學時充分引導小學生的閱讀。語文教師要轉變閱讀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創造新穎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以小學生為主導,充分發揮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表現能力。例如,語文教師在講《雪孩子》時,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讀示範,其次,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讀,最後齊讀,語文教師也可以在講解每個自然段的時候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
二、提升小學生的思想情感
在小學語文閱讀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難點則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還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林海雪原》時,可以帶領學生逐段地理解其描述的風景,然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通過學習後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
三、語文教師應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教師要對閱讀教學方式有所創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優秀的作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學生交流溝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在課後也能夠積極地學習。
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文教師要能夠明確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要性。只有從多方面考慮,全面地進行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學質量。
3. 淺談如何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採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像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4.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的研修內容
一、課內培養能力
語文課堂是閱讀教學的樞紐所在,教師必須在這 45 分鍾內,用活語文教材,用科學的方法培養高效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高效的閱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多情況下,是靠後天培養所得.作為語文教師,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目標來對待.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1、美讀語言的能力
少年高爾基有次讀了文學作品,情緒激動,竟把書舉起來張開一面,對著陽光照著,想透過陽光對書面的照射來探求字里行間究竟有什麼魔力.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去探求魔力,去發現魔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是要注入情感,品味語言的音樂美.文學作品的語言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琅琅上口,悅耳動聽,能夠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因而我們要指導學生藝術性朗讀,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二是要調動想像,再現語言的圖畫美.古人作詩,講究詩中有畫,我們讀詩,也就必須調動自己的想像,在頭腦中再現出作者已繪制的令人神往的圖畫,感受出作者賦予深厚情思的形象.閱讀教學的責任不是在於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在於引導學生善於美讀,勤於美讀,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讀得很美了,也理解得差不多了.2、背誦美文的能力
只滿足於美讀是遠遠不夠的,讀得再多,還是思想讓別人跑馬,只有背下來了才是自己擁有的東西.葉聖陶先生能背《古文觀止》,茅盾同志能背《紅樓夢》,清人唐彪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意所欲,應筆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李陽的瘋狂英語是背出來的,其實,出口成章、筆下生花語文素養也是背出來的.我們每個學期花那麼多時間來學習課文,但花了多少時間來背誦課文呢?這正是我們有些同學讀了不少,但作文時仍無從下筆的原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新課標語文教材中精選了那麼多精美的課文,名言警句、素材資料、哲理情思、方法技巧等無不應有盡有,但我們因為沒有背,好比進入寶山,只欣賞了一回,贊嘆了一回,仍空手而歸.因此,我們規定,學生早讀時間必須用來背書,每天背誦材料不得少於300字,日積月累,學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而且理解能力、背誦能力等也大大加強了.3、快速閱讀的能力
新課標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較高,高考試題中的文字閱讀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閱讀速度是關系學生閱讀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從高一就開始,提倡快速閱讀法.具體措施如下:一是主張學生計時默讀,即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完成教師規定的內容,並能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開始選擇難度和篇幅都較適中的閱讀材料,隨著訓練的進行,可將閱讀材料的難度提高、篇幅增長;二是提倡好讀書,不求甚解,人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對於閱讀障礙比較大的作品,可以主張學生 不求甚解,綜觀全文,再來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如此這般的訓練,學生的閱讀一定會成功提速.當然,教師也要依具體情況而定,對於像詩歌這樣的精練型閱讀材料,我們不一定要使用快速閱讀的方法.
二、課外引導拓展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大語文觀念早已為人所熟知並深入人心.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加大閱讀量,這是循序漸進步入閱讀教學自由王國的一條必由之路.因此,我們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應當十分重視.1、大量閱讀,但要精心選擇
中學生處於身心發育階段,思想價值觀尚未成型,還缺乏明辨是非、抵制誘惑的能力.久盛不衰的武俠小說、言情小說,80後90後的青春文學是青年人特別是中學生鍾愛之物,而這些大多是快餐文化甚至不少是垃圾文化.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壞.因此,對於課外閱讀,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情趣,既要熱情地鼓勵學生閱讀積極性,又要幫助學生凈化閱讀內容,規范閱讀行為,提高閱讀品味.總之,要幫助學生有選擇地閱讀,力求質的突破.要指導學生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益於學習的讀物,因為只有讀好書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還要幫助學生選擇文質兼美、哲理性強的書籍,做到課內外相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人教版的《語文讀本》與課本聯系密切,內容非常有系統性,中外名著中不少作品對中學生的成長很有啟示.當然,我們還可抓住學生心理,引導學生看時文.時文貼近生活,學生易感興趣,像《讀者》、《正是高三時》、《智慧背囊》、《時文選粹》等,都是學生愛看的.只要老師正確引導,替他們嚴格把關,適當讀一些內容健康、格調向上的時文,不僅無害,且同樣可以提高語文素養.通過精心選擇,我們既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能力,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感化和熏陶.2、拓寬視野,更要讀寫結合
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個人只讀書,不做筆記,其效果遠不如邊讀邊記,所以課外閱讀必須強調讀寫結合.在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對理解深刻的內容圈點,必要時做好摘錄.其次,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視野的開闊,材料的豐富,教師可適當地指導學生寫一些讀書心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們把寫讀書心得作為周記(每周至少一篇)納入作業常規檢查,為提高學生興趣,還定時在班上開展對某一作品的讀書心得交流班會.課外如能長期的進行讀寫結合練習,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以往的作文中缺乏素材、缺乏觀點、內容空洞、人雲亦雲等現象就會慢慢減少.
5.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特點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6. 怎樣實現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
探究當前閱讀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難以實現的症結所在;提出閱讀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體現在人格與精神的對話、閱歷與經驗的對話、知識與文化的對話以及藝術與審美的對話等四個方面;要在閱讀教學中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的教學策略應從人本化、個性化、生活化、審美化、言語化、話題化等六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 閱讀教學 對話
現代對話理論認為,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人與之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閱讀因此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現代對話理論浸潤閱讀教學帶來了閱讀教學嶄新面貌,但由於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束縛,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步履維艱。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不得不再一次認真地思考當前的閱讀教學,問一問閱讀教學中的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難以實現的主要症結究竟何在。一、知識授受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理論囿於「特殊認識論」的桎梏,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無可辯駁的。由於傳統教學過於強調教師的教,於是教學活動就演繹成為一種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線性的傳授知識的活動,因而形成了與教學本質相背離的、嚴重阻礙教學發展的「三中心論」(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課本中心)。具體到閱讀教學,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從逐句講解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離不開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我想,這里頭或許有個前提在,就是認為一講一聽之間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東西那麼便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裡了。」真正的閱讀教學,果真是這么一回事嗎?其實,這是對教學本質的一種誤解。二、「奴化」思想造成了師生關系的不平等。自古以來,「師道尊嚴」,教師是中心,是權威,是主體;學生是旁襯,是容器,是客體。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主與奴」的關系,有嚴重的「尊卑」之別。這就是傳統教學中的「奴化」思想。在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影響之下,閱讀教學就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不僅如此,教師還自覺或者不自覺地代替學生思維,容不得學生的不同意見,容不得學生的質疑問難,甚至將學生有創造性的見解,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三、惟科學主義給閱讀教學帶來嚴重影響。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思想意識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惟科學主義」的盛行,「科學主義」代替了「人文主義」,「工具理性」代替了「價值理性」,「技術至上」代替了「藝術情感」。這種思想傾向反映到語文教學中,就是把語文看作純工具性的學科,閱讀教學也就變成了純技能性的機械訓練和純技術性的分析肢解,什麼字詞句篇、修辭邏輯,什麼寫作背景、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不一而足,篇篇如此,文文皆然。似乎閱讀能力就等於各種閱讀技能的簡單相加,學生經過反復操練,掌握了這些技能,就可以提高閱讀能力,教學任務也就順利完成了。其實,這樣的閱讀教學,失去了豐富的情感熏陶,失去了審美享受,從而也就徹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關懷。四、「大一統」思維模式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發展。閱讀教學中的「大一統」思維模式表現在:一是惟教材是從。教材是權威,教師和學生閱讀教材,目的就是為了再現教材的內容,如有爭議,「一切以教材為准」。二是惟師命是聽。教師擁有「話語霸權」,教師讓學生讀什麼,學生就只能讀什麼;教師讓學生怎麼讀,學生就只能怎麼讀。教師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獨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原有的結論。學生的個性、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漸漸地萎縮了。當今學生閱讀低效、理解膚淺、對閱讀失去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一統」的思維模式造成的。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也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讀解課文,讀者之間的對話———師生的討論解答。但這些都停留在表面,無論師生的讀解課文,還是討論答疑都是圍繞著教參所設定的課文中心進行。因而,傳統閱讀教學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人格與精神的對話。文學閱讀活動,實際上始於文本的選擇就已經顯示出閱讀者精神維度的參與與存在,到了具體閱讀、接受的時候,解釋主體從文本中讀出來的東西,就對話的雙向交互性而言,實質上就是自身人格力量與精神品位的折射和閃現。因此,精神境界的不斷提高很重要,同樣,問題的提出及其引導也很重要,當然,歸根結底,後者受到前者的決定性影響,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也就有什麼樣的問題提出。就此意義而言,文本對話,從一開始就已關乎人格與精神,實際上文學的精神性和改造靈魂、立言立人的力量也正基於此。其二,閱歷與經驗的對話。文本作為寫作主體生活閱歷與生活經驗的書寫,雖不能說文本是生活的鏡子,但一個具體文本總還是能在作家生活閱歷與經驗中,找到其存在的影子。因而對它的破譯,也必然要求解釋者相關生活經驗的呼應。老作家蕭乾曾把閱讀比作經驗的匯兌,我覺得是頗有啟示性的。「如果在你的經驗庫存里沒有那些現款,縱想感覺,也仍難兌現。」可見,如果解釋主體缺失相關的經驗,就難以真正讀懂文本中藝術化了的生活及其對它的感受和體驗,隨之產生的主體間對話的經驗障礙,會影響文本的有效接受也在所難免。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向生活討教,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此而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有其不容置疑的合理性。其三,知識與文化的對話。我們說,一個中國讀者可以對寶黛愛情悲劇給予充分理解,而一個美國讀者,讀《紅樓夢》感受到的可能是困惑與不解,同處一院,兩情相悅,何來如此多的苦痛且難以啟齒,終致生死一別呢?這種現象只是告訴我們,漠視文化的介入,文本對話不可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如果將文化的視角納入對言語表達層面的考察,或許我們會醒悟到,作為言語表達內部形式的思維,多麼深刻地受制於文化心理的左右,而直接地制約著言語形式的個性面貌。尤其是考慮到我們漢語的以神攝形,不刻意於言語外顯形式語法邏輯嚴密性的文化個性。其四,藝術與審美的對話。文本的藝術性由文學的本質派生出來。作為回應,文本的接受也同樣需要解釋主體的審美態度及相關能力的積極介入,否則,審美維度的喪失,文本的藝術價值無以體現,藉助文本的主體對話也難以達成,甚至會鬧出許多尷尬的笑話。唐代杜牧一首吟詠得十分精緻的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在後人現實生活眼光的觀照下,竟被武斷地責難為:「『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類似現象究其因,解釋主體未能以一種審美的態度,或缺乏一種審美的能力來介入文本,是最為致命的。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要在閱讀教學中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的教學策略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一、人本策略。閱讀教學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以人為本,重在人的全面的教育發展,換言之,是以培養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的人為最終教育目標的。閱讀教學除了要教人言語,教人學會讀書、作文外,還要教人學會做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真人。我們目前的語文教育正患上了只講知識點,只講機械的訓練,而漠視人的存在,只見分數不見人的毛病,這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離開了人本教育,缺失了人文性,言語、讀書、寫作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批評雖有些偏激,但也的確觸著了沒有「人」的教育的痛處。二、個性策略。閱讀教學的過程不可能是教師把他對「文本」的理解「注入」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學生在擁有對「文本」的自我理解並與教師展開平等對話後,才有可能通過自主選擇、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對「文本」更豐富、更深刻、更顯教育意義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學生主體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動的發揮,才能使每一個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個體,真正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理解」。同時,就此而言,面對同一「文本」,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個解釋文本,文本的理解沒有絕對劃一的「通釋本」,無怪乎當下語文教改中的模糊教學已引起一些同仁的關注。三、生活策略。語文學習中的生活斷裂現象相當嚴重。學生一跨入校門、一坐進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識、訓練、考卷,而相關生活的種種感受體驗、情感思考,似乎與學習毫無關系。對生活的隔絕,使得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著完整的生命全息的人也不復存在,這一點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恰是致命的缺憾,因為,語言文學本真就是關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離開了二者,語言文學也就沒有了魂靈,無從創作,也無從理解。我們提倡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學習生活,只有這樣,語文學習才是一潭「活」水,才有可能為學生所願學、樂學、善學。四、審美策略。從對言語文字的形式感知開始,有力「擊活」學生包括想像、情感、理解、頓悟等在內的一系列審美心理要素,來豐富而細致地讀解「文本」的言語形式、言語形象、言語情感和言語意味等,也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鑒並運用的教學策略。這一教學策略對閱讀教學的諸多篇目,還它們以文學性、藝術性,並藉此充分展開藝術與審美的文本對話尤顯重要。五、言語策略。「文本」的潛主體個人經驗轉化為類經驗,起載體作用的是語言,而對「文本」的讀解,將類經驗又轉化為(學生)個人的經驗,依靠的也是主體的言語化,或者說,經驗轉化的過程就是主體獲得一種言語能力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言語的學習。言語教學的是否有效,始終是一個須充分關注並切實解決的問題。所謂「言語有效性」,我以為可從兩個方面去把握,一方面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中言語形式對經驗傳達的文學效能;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用言語訴說的方式(書面的或口頭的),來闡釋「文本」的自我理解,看看其言語表達真誠、准確與否,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擁有了「自己」的語言。六、話題閱讀教學策略。話題閱讀教學是指師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共同選擇、確立一個話題,然後圍繞這個話題去搜集信息,閱讀文本,自主探究,之後師生就閱讀探究的成果展開對話,切磋交流,最後形成新認識、新見解的一種閱讀活動。實施話題閱讀教學是實現對話式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種延伸。在話題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達到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目的。在話題閱讀教學中,師生共同圍繞一定的問題展開對話,在對話中人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的,這就為實現對話式教學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話題閱讀教學的一般流程是:創設情境,確立話題閱讀理解,自主探究對話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認識,拓展運用。
上述策略,在每一次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應該是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一個教學效果的優劣,也是若干種策略的綜合效應的結果。
7. 對話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哪些優勢或價值
小學語文整套教材的價值是什麼,每一篇文章的價值又何在,在教材中沒有明確給出答案,同時也很難系統、清晰地呈現出來。其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價值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從不同方面深度挖掘其中的教學價值,系統科學地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多元化的發展。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教學價值 作為讀本,對於那些要讀和正在閱讀的人來說,其目的是想從中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書本最主要的價值就是讓讀者了解某些事物,受到某些感動或是得到某些啟示。而作為教材的文本其核心價值就不再是閱讀價值,而是教學價值,這種教學價值可表達為學生學習、思考、品味作者的文章布局、詞句的運用或是感受文章的特點、效果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等等。從教學價值這一角度來看,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五臟俱全,其中兼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多種價值。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如何開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價值,本文在此進行簡要探討。 一、小學語文教材的語言學習價值作為語文教材,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語言、思維等多方面能力,教師要以教材作為標准,引導同學們在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思考、揣摩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又是如何自然、巧妙而且准確地傳遞情感與信息的。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具有從教材中發現有效語言教學價值的能力。(一)語文知識學習價值對於不同的專家來說,語文知識的界定也不一,在此我們暫時取狹義理解,就是學生在特定階段需掌握的聽說讀寫等語文知識。在以前,因一些教師刻意迴避語文知識教學,多數學習了六年語文的學生不懂擬人、比喻、反問、排比這些基本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與特點,不知道並列、轉折等段落結構特點和名稱、也不了解雙重否定的作用,更不清楚借物喻理、首尾呼應等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效果,這樣的結果便是只知道文章寫什麼,但不知道怎麼寫文章,也不知道這樣寫有哪些好處。在進行寫作練習時,往往造成學生不能將範文中運用的表達方式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文章大都平鋪直敘,詞句粗糙隨意,同時沒有錘煉詞句的能力和意識。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讓低年級的學生從了解拼音知識、字形結構知識、自字詞知識、標點知識開始,同時結合閱讀教學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句子概念,對於中年級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們從了解段落結構與基本修辭開始。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文中第四段,作者運用總分構段方法描寫了秋天北大荒的原野,並從大豆、高粱與榛數葉這三個方面來入手;而描寫這些方面時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也都不相同,如「樂呵呵地演唱」「發出嘩啦啦的笑聲」等擬人手法,倒數第二段最後一句「雙手捧出沉甸甸的寶物」運用的比喻手法,這些手法都形象地描寫出了北大荒原「熱鬧非凡」。而面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教學使學生熟悉雙重否定、首尾呼應、排比等知識,教師應有意識挖掘教材中的此類語言知識教學價值。如學習《清平樂·村居》結合「無賴」這一詞,深化對詞語褒貶的認識。學習《夾竹桃》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熟悉「詠物抒情」與「首尾呼應」等寫作知識。這些便是教材中所蘊含的教學價值。(二)語言知識品味價值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不乏精美語言,每篇文章因作家不同而文風各異,別具一格,或朴實恬淡、華麗精美,或細膩委婉或是大氣磅礴,或凝練傳神或生動形象,抑或睿智幽默,這些風格迥異的語言可以給予同學們不同程度的滋養,產生出不同程度的價值。作為教師,就要善於發現教材中的價值並加以利用,引導學生品味、學習。如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語句極具特色「樹乾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這些語句為讀者們描繪出高原柳堅強不屈的形象與精神,使得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見其形,這些句子應得到學生們的注重,教師應引導同學們感受其強烈表達效果與鮮明特色;同時,此文用詞精準,如運用「嚴酷」一詞,非常形象地表現了高原天氣對生靈的摧殘;而「巍然撐立」更是為讀者們描繪出一個頂天立地的高原柳形象,表現出了高原柳的堅強精神和毅力,教師在學習這一課文時可引導學生辨析、比較語義間的微小差別,細細品味語境中的豐富內涵,可幫助訓練和提高學生語感。(三)表達方式揣摩價值高年級的教學要求學生可以揣摩文章表達順序,並了解基本的一些表達方式,所以教師應在教材中找尋相應教學價值:《灰椋鳥》中作者要描繪對灰椋鳥歸林時的和諧、壯觀進行贊美,但是一開始卻對灰椋鳥進行貶低,說其「不好看」,這類「欲揚後抑」的表達方式和效果都應讓學生開始領悟。學習語文知識么不但要讓學生積累語感經驗,還應讓他們積累寫作方法,這有這樣才能夠將所學知識運動到實際寫作中。 二、小學語文能力訓練的價值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學習語文不單要了解某些知識、更加註重的是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表達能力,歸納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獲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綜合語言能力等等。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依據特定年齡段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教材中找尋教學價值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對學生開展科學、合理的能力訓練。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課程標准詳細闡述:在第一學段「學生可以結合文章與實際生活知道文章詞句的意思。」在第二學段「可以聯系文章了解詞句,知道文章關鍵詞的作用。」在第三學段「有能力運用詞典了解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能夠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聯系文章與本身積累推想課文詞句內涵,感受表達效果。」如一年級上冊《看菊花》,第二段有一句這樣的話「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這三個詞疊的很有特色,形象地表達出了菊花的數量很多。對於剛進小學的孩子來說,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把這些詞和「一朵,一叢,一片」作比較,讓他們明白疊詞在這里出現是為了表現菊花很多,之後再引導學生們讀一讀這些詞,並藉助想像力想像菊花叢叢片片,團團簇簇的景象,進而,了解這些詞出現在這里的意義。又如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這一篇優美的文章,文章字里行間散落許多的語言訓練點:首先是比喻精妙,第一段作者運用了三個比喻來描繪槐花的色彩美,形象美和數量多——「似玉雕的圓球」、「似瑞雪初降」、「如披散在肩頭的小辮兒」。在課堂中,教師可抓住這三個比喻來引導學生們進行體會和感悟。然後是用詞准確,第一段中,作者一口氣連用了七個「香」,寫出了槐鄉被香氣所籠罩,散不開、揮不去,變成一片香氣的海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適時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詞語,揣摩和體會作者用詞的犀利,進而培養學生語感。 結論:想要開掘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我們首先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尤其是要明白在不同學段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該「怎麼學」。待目標清晰後再對教材進行審視和解讀,挖掘每篇文章中「哪些可教」、「哪些可學」。最後再思考「如何教」、「如何學」。只有這樣對教材進行解讀才能夠開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實際教學價值,有效發展學生語文能力。
8. 從閱讀教學的多重對話關系中,選擇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舉例加以說明
今天研修的主題是關於「閱讀」的目標、教學及評價。作業要求是《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請從閱讀教學的多重對話關系中,選擇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舉例加以說明。 今天的作業: 課本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升華《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非常重要。教師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並教給閱讀的方法,如圈畫關鍵字、詞、句、段,特殊的標點等,引導孩子做批註,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悟,然後鼓勵孩子反復閱讀文本,積極匯報自己的發現,並適度地點撥,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這只是普通的方法,怎麼能調動起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的積極性呢?我向大家推薦一個好方法——課本劇。課本劇,適用於記敘文中的小說、童話類。正確運用課本劇進行教學,會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一)學生特別感興趣 課本劇因其具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而受到學生的歡迎。調查表明,百分之百的學生願意在語文課堂上欣賞本班同學表演的課本劇,並有大部分同學對參加表演躍躍欲試。 (二)積極改編——以充分與文本對話為前提。學生總是願意吸引盡量多的人的目光,因此,他們會為演好課本劇盡最大的努力。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多讀課文,通過關鍵的詞句了解課文內容,在老師的點撥下正確把握課文的主題、情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學生為了演好課本劇,也會很樂意地用心去編課本劇。為了引起同學的注意,他們往往會對課文內容進行改動、增減。其實,這正是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新能力的好時機。他們對課文的獨到見解、對表現課文內容的形式的設計,往往令你始料未及而又不得不拍案叫好。(三)大膽表演——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參加課本劇表演的學生,一旦演出成功,他們便會有勝利的喜悅,這種愉悅之感會激發他更大的興趣,促使他在這方面更加努力。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我將同學分為幾個大組,自己創造、准備服裝、道具,自編自演,從中選出一組對課本內容理解最透徹,對人物特點把握最到位,而且改編最新穎的一組參加學校的課本劇大賽,拿了個第一名,從此,學生對改編課本劇更感興趣,也更大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