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怎樣從語文要素,文體意識,閱讀策略方面進行評課
評課即課堂教學評價,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確立現代化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常規管理,開展教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評課也是一種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學習和培訓,並不是什麼人都能觀懂課、觀清課、議好課。評課者一方面應具備一定的教學修養和經驗,一方面應掌握一定的觀課技術要領,需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為基礎,以看、聽、想、記、談等多種評課活動協調為保證的立體性綜合技能。
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者斯皮爾伯格就教育評價說過一句非常精闢的話「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課堂教學評價是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有關理論,按照一定的標准對授課者的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分析、評議,指出其成敗得失,認定其優劣的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評課使授課者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進不足,使聽課者獲得啟迪借鑒,從而取長補短,最終達到迅速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的目的。如何評好課,對許多教師來說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對於部分新上任的老師來說,卻是一個看似簡單而實際茫然的問題。
一次成功的評課,需要評課者具備以下基本素養。
1.正確的評課目的
評課的目的是什麼?是在肯定與否定中讓授課者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獲得進一步提升的信心和途徑;讓聽課者通過對授課者的觀摩,吸收新的科學的現代教育思想與理念,與授課者共同提升。
2.規范的流程意識
任何評課活動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議題。在評課活動中,我們主張「流程規范,焦點集中」。每一個授課的老師都有自己的設計和思考,都有想表達和展示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如果在課前就讓授課者說說自己想給大家呈現什麼,讓聽課者有明確的注意指向和問題期待。評課是,大家又能圍繞相應的主題結合課堂上的現象集中探討,深入對話,相信評課者收獲會更多。
3.先進的教學理念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評課活動得以成功開展的重要保障。時代要求我們教師不應該知識教書匠,也不應該知識蠟燭,而應該是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不僅要求我們是教學骨幹,更應是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歸類總結上升為理論的研究者;要求我們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使學者學得輕松,教者教得舒心,聽者聽得明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那麼,評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評課前的准備
(1) 課前要有一定的准備工作。包括了解相應課文
(2) 根據自己近期思考的問題作幾個假設
(3) 根據自己研究的課題提出幾個問題
(4) 有的放矢的去聽課
(65) 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活動,包括時間分配,雙方各自的言行等詳盡記錄。
(6) 聽課結束後要及時反思
(7)結合開始提的問題進行整理。
1、 注意的問題
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還要關注學生的學。對於教師的教,聽課時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授課者為自己的課堂教學確定了怎樣的教學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目標?
第二,課程的導入,採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的情景等,教師如何設計有關問題,如何呈現,如何安排活動拓展學生能力?
第三,從整節課看,體現出教師何種教學思想?
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聽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否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第二,整節課中,學生的活動佔全部課堂時間的比值?
第三,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哪些方面獲得了利益?
聽課時,教師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節課奠定基礎。
2、 關於評課的角度
評課可以從很多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展開:可以評教學目標,可以評教科書處理,可以評教學程序,可以評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可以評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還可以評課堂效果。這些內容只是普通的評課內容,重要的是轉變方式,從學生的角度來聆聽分析一堂課,有的放矢地研究剖析一節課,實實在在地解決一兩個問題,這樣的評課才是有效有益的。
總之,評課是教師應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真正掌握這項基本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評好一堂課必須站在全面的發展的高度進行,體現現代化教育觀念,明確評價的內容、標准、要求。當然評課的知識要點或應該注意的問題並不是僅有這些。教育心理學認為,練習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因此,要掌握評課的技能,教師還必須運用這些評課的知識進行評課實踐。評課文化文化達到至真至善的境界,評課活動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學生與教育的健康發展。
② 認識和關注文體特徵對閱讀教學有哪些影響
教什麼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依據課程標准、學情分析、文本特點確定明晰、具體、可操作與可檢測的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具體、集中,具有提升學生言語運用能力與滲透人文熏陶的價值。 如何教 【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 1體現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和方法的培養; 2.突出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3.關注學生的個性閱讀、獨特體驗、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價值取向。 學域 如何學 【學習狀態、 參與程度】 1.注意狀態:集中、持續; 2.參與狀態:投入、全員; 3.思維狀態:積極、主動; 4.情感狀態:自然、自控。 「四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 學習效果 【目標達成、 素養提升】 1.有效達成預設教學目標; 2.學生在語文知識、言語技能、閱讀策略與方法、審美、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積累、技能訓練、過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語文素養提升。 下面僅就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什麼」和「如何教」,結合本次教學展示會上的課例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一、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 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作為聽課教師,我們審視、評價一節閱讀課,首要的關注點應該是教師「教什麼」(教學內容)是否明確、具體、合宜。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過於關注教師「怎麼教」,也就是過於關注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對於教師「教什麼」,也就是更加關鍵的閱讀教學內容的研究、建設,卻一直處於茫然、模糊的狀態,從而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 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一個班乃至一組、一個學生,為使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個問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課文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將自己讀懂的內容等同於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同時,很多閱讀教學還處在閱讀理解(即學生讀懂課文寫了什麼內容)的層次,很少對於每篇課文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 我認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一)寫了什麼 這里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閱讀教學中在課文內容、主旨方面完成五個任務:1.理解課文的內容;2.習得課文介紹的相關知識;3.感悟課文表達的主旨;4.體悟課文蘊含的感情;5.受到審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麼寫的 如果說「寫了什麼」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怎麼寫的」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張志公先生所說的「走一個來回」。當前很多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寫了什麼」,這可以說是僅僅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小部分任務,因為閱讀教學的更重要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准確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逐步習得語言運用的規律,最終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怎麼寫的」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重點詞句的品析、體悟,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詞語; 2.句式:課文中出現的具有遷移作用的或不同尋常的語言表達方式; 3.寫法:修辭手法的使用,構段的方式,課文開頭、結尾、過渡的方法; 4.標點:准確使用的標點,意味深長的標點,異乎尋常使用的標點。 (三)學會閱讀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近年來,語文界對於國際學生評價(PISA)、國際閱讀能力發展研究(PIRLS)及台灣閱讀策略等的了解不斷深入,對於在閱讀教學中應進行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教學已經形成共識。人們普遍認同的比較適合小學語文閱讀的主要閱讀策略包括:提問、聯系、預測(猜想)、聯想、推論、比較、概括、圖像化、綜合(統整)等。 那麼,語文教師確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的依據是什麼呢?簡言之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依據學情實際:包括你所教這個班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語言積累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學生是否接觸過與本篇課文相同題材、題材的課文,學生是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這類課文,還是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提高,等等。 2.依據文本特點:這裡面又包括兩點,一是文體特點,比如教學寫事的記敘文,就要關注事情發展的敘述過程;教學小說,就要引導學生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點;教學寓言,就要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和認識寓意等。二是語言特點,比如作者准確的用詞、多變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寫法、一反常規的標點等。 3.依據課標要求:雖然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內容的具體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教師仔細研讀課標,尤其是不同學段對於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還是對於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很有幫助的。例如對於詞語的教學要求,課程標准在不同學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第三學段: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就應依據不同學段的要求,確定具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內容。 二、閱讀教學「如何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首先明確「教什麼」,再考慮「如何教」,而且根據很多優秀語文教師的經驗,往往幾乎在明確了「教什麼」的同時,「如何教」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較順暢、有效的教學思路和設計。這也就是說,教師在著手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前,應該首先做的功課一定是文本細讀,而且是全身心地「潛心會本文」,然後要從文本中跳出來,將自己的身份和視角從一名成熟的閱讀者轉換為一名處在閱讀學習階段的不成熟的閱讀者——學生,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想: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能讀懂什麼?可能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學生閱讀中會出現的閱讀障礙是由於背景知識的欠缺,還是閱讀策略的缺失?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在語文運用方面應該習得、駐留哪些知識、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應該得到哪些體悟和感染?等等。 關於閱讀教學「如何教」,現在廣大教師從認識和理念上都比較一致地認同要致力於學生語文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次「精英杯」教學展示會的16節課為我們研究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行為層面,應該如何落實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生動的課例。下面,我想僅就與閱讀教學「如何教」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結合正反兩方面的課例略陳己見。 (一)要正確認識與恰當處理閱讀教學中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題中應有之義,理解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不應絕對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也不應一概拒斥理解。有的課文學生理解不夠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有的課文,含義比較深刻,時代背景遠離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這樣的課文在教學時就應適當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爺爺的壓歲錢》一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攢」等重點詞語,通過男生、女生分別復沓朗讀「我」7歲、10歲、12歲時爺爺說的話,不斷加深感悟爺爺的良苦用心。 當前閱讀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的是過於注重課文內容的理解,導致月底教學的效益不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高。例如《「美極了」與「糟透了」》,課文的主旨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這樣的課文就沒有必要在內容理解上過多糾纏,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多用在體會、練讀不同人物的心理、語氣。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簡明、簡單 閱讀教學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而且許多參加公開課、展示課的教師往往力求把課設計得有新意。但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很多,教師設計得很費力,課堂上師生都很忙亂,每個環節看似都走了一遍,但總覺得哪個環節都不扎實。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師根據課文四個季節的構段方式相似的特點,先帶領學生學習春天這部分內容,並引導學生總結出作者描寫春天小興安嶺的思路:季節——樹木——其他景物。接著,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和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另外三個季節,相機進行朗讀、背誦的語文訓練,教學層次清晰,教學重點突出。 (三)閱讀教學要體現文體意識 之所以很多閱讀教學出現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現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顧不同文體的特點。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和實施閱讀教學的時候,應從文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力求依據文體的特點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執教《楊子榮打虎》時,根據課文的小說(節選)的文體特點,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引導學生品讀重語段中的場面描寫,體會人物心理、表情、動作描寫對於刻畫楊子榮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從而認識楊子榮具有的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英雄品質。教師執教元曲《塞鴻秋·湖上即事》時,則突出了意境的創設與體會,重點進行誦讀訓練,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閱讀教學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目前一些教師的閱讀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的現象,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教師的提問設計僅僅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設計服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學習實際。而在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教學《故鄉的蘆葦》一課,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是: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動筆畫一畫,再寫上自己的體會。教學《莫高窟》時,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設計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麼等,教師順勢展開教學。這就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從學生的初步閱讀感受出發(而非從教師的設計出發),也使教師的問題設計具有了整體性和較高的思維價值,同時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提供了空間。 (五)語言形式的學習與運用要真正成為閱讀教學重要內容 1.注重正音等語文基本訓練。 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普遍重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而且採用了靈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學《哈爾威船長》時,教師出示了「奔」的兩個讀音:bēn bèn 。同時出示了詞典中對這兩個讀音的解釋。接著,出示了課文中含有這兩個讀音的句子,引導學生正確地予以區分。 2.詞句學習的方法要靈活。 無論是初讀課文後集中認讀詞語,還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於重點詞語詞語的品味,都體現了對於詞語教學的重視。因為詞語不僅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小學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 除了藉助詞典、聯系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外,在教學《莫高窟》學習「惟妙惟肖」和《故鄉的蘆葦》學習「紡織娘」等詞語的時候,教師使用圖片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詞語,效果較好。學習《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同時出示三個句子:①先頭部隊的戰士殺向敵人。②先頭部隊的戰士勇猛地殺向敵人。③先頭部隊的戰士如猛虎下山,殺向敵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僅僅使用抽象的形容詞,表達效果更形象,更生動。 3.朗讀訓練的目標要具體,訓練要扎實。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更加具體、深切地體會課文內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及學情實際,確定每課時具體集中的朗讀訓練目標,切忌每篇課文都在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籠統地寫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有這樣一句:「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一位教師根據課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學生朗讀時將其中「淙淙」要讀得輕一些。還有教學《月光曲》,教師也提示學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中的「霎」讀得輕一些、虛一些,以表達出當時的意境。這樣的朗讀訓練目標就是准確而具體的。 每節課的朗讀訓練目標也不宜過多,教師要重視訓練的扎實。尤其是當學生反復朗讀也讀不出效果時,教師要通過范讀、創設情境、語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真正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朗讀訓練,朗讀水平均有所提高。 4.要重視進行綜合性的語用訓練。 閱讀教學中應力求進行綜合性、整體性的語用訓練,對於具有較高語用訓練價值的語言文字要從多個角度、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訓練。例如針對《莫高窟》描寫飛天的這部分文字,有兩位教師是這樣設計語用訓練的: (1)品讀語言,發現特點(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兩個四字詞語,句式整齊,描寫形象); (2)朗讀訓練,讀出畫面; (3)練習背誦,積累語言; (4)搭設支架,嘗試仿寫。 一位教師出示:有的手握短笛,( );有的圍坐一起,( );有的( ),( )。 一位教師展示了另外三幅飛天的圖片,出示:壁畫上的飛天,有的( ),有的( )。 5.閱讀教學要關注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 當前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倡導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我理解就是強調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言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修辭、構段謀篇等)的學習。除了上述提到的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仿寫之外,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爺爺的壓歲錢》臨近結尾時,讓學生以「感謝你」為題,寫一寫對親人感謝的話。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教學中的從讀學寫、讀寫結合要盡量貼近課文內容,即使是安排的想像、拓展表達練習,也應與課文的內容或表達有某種相關;同時要避免為寫而寫的傾向,一定要因文制宜,因學生制宜,注重實效。 6.要積極探索閱讀策略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 在本次教學展示會上,一位教師教學《楊子榮打虎》時,運用折線圖的形式,讓學生嘗試使用「圖像化」閱讀策略學習小說一波三折的寫法,並進行復述訓練。一位教師執教《拐彎兒處的回頭》圍繞「父愛」這一主題在一節課中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①用《不一樣的爸爸》這一繪本的朗讀導入;②教給學生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③學會運用朗讀評價的閱讀方法;④延伸閱讀,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 這兩節課對於目前閱讀教學研究的熱點——閱讀教學策略和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帶給與會的教師很多啟發
③ 小學語文有哪些文體,各種文體如何教學
1、引導學生分析情節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3、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回
教師如能從品人入手讓學生認識文答中的作者和行文時的作者,教學生品讀出作者文中的情思和寫文時的真情,長此以往,學生一定能品文而識人,知曉每一位散文家的文體風格。反過來也是同樣的,學生把握住每位作家的文調,就能很快的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認識作者本人,最終都能達到散文教學的成效。可見,品人、品情、品文是相互依存,共同滋長的。
④ 小學語文不同文體文本教學模式的重點是什麼
幫助學生建立不同文體的概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為自己的寫作起到遷移作用。
⑤ 如何關注語文教學中的課型課類,讓自己能駕馭各種類型的課堂教學
不同文體的教學有不同方法
記敘文重點在事件的梳理、描寫手法等
散文的重點在於語言的分析,修辭手法運用
說明文重點是說明方法、說明順序
議論文重點是論點論據和論證
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教學多了才能游刃有餘
⑥ 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關注的幾個方面
一、重訓練,促進師生的交流與合作。接手班級之後,等到班級秩序穩定,我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讀書、說話、小組合作等方面的訓練。訓練學生怎樣以正確的姿勢看書讀書,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說標準的普通話,還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練慣用「我認為……我感覺……我想……」進行說話,樹立學生學習的自我意識,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奠定基礎;訓練學生小組合作怎樣學,怎樣匯報,怎樣評價,並且注重每一個細節。二、重積累,豐富學生的語言。豐富的語言來自於積累,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字詞、古詩、名言諺語、課外閱讀等方面的積累。我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分三步驟展開這方面的教學。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通過記憶比拼、開火車、快速接龍等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積累的樂趣和收獲。第二步,使學生能用課本中教給的識字方法來識記生字,例如把簡單的熟字,也就是已經認識的字加一加,減一減,變成另外一個字,或是熟字加偏旁減偏旁。第三步,圍繞「日積月累」這個主題,我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比比誰認識的字多」、「摘蘋果」、「登山」,通過這些游戲來讓學生認識字詞,不但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表現好的學生或是小組,都及時在學習園地上的「展示欄」上,給學生畫上紅花獎勵,讓他們感覺到學習中的快樂。三、通過多途徑培養學生各種能力與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讀中感悟」。一年級的課文是富有時代氣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的,而且文章篇幅不長。用來鍛煉朗讀是很好的材料,加上課件教學,讓學生先模仿錄音跟讀課文,在了解了課文後再試著自己朗讀,一些重點的句子和段落還可以幾個學生來比賽讀,讀完評價再讀,看看有沒有進步。
⑦ 小學語文課堂上怎樣關注學生學習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樂知」才能「樂學」。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金也認為教育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有無對學習效果的好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個性,尊重學生需求,是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根本措施。特別是對於注意力及認知能力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更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把平淡無奇、索然無味的語文課堂變得充滿吸引力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首先,語文老師必須意識到「興趣」二字的重要性。
學習,需要身心的投入,自然免不了勞力費神,它確實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然而,我們發現,對於這種「苦」在學生中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的學生將學習當成一種沉重的包袱,認為學習枯燥乏味,因而叫苦連天;有的學生將學習看成一種愉悅的勞動,認為學習其樂無窮,因而樂此不疲。究其原因,當推「興趣」二字。學習有興趣,便勁頭十足,再累也覺得精力充沛,而學習無興趣,則一蹶不振,再輕松也覺得索然無味。同樣,對某科目感興趣,往往此科目就學得好學得牢,反之亦然。可見,學習興趣的有無對學習效果的好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課堂學習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融洽的師生關系,誘發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平等是師生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基本條件。同時教師應該提倡「微笑教學」,要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例如:我在課堂提問時,對答對的學生投與贊賞的目光,對其進行贊賞,毫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對答錯的學生進行鼓勵,稱贊其雖然答錯了但其舉手的行為勇氣可嘉等等。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如果一位學生因受到某位教師的斥責而產生畏懼感,漸漸地他對該老師的學科不感興趣,會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相反地,一位學生因某事受到老師的青睞和贊賞,他便因為喜歡這位老師而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因此,教師應注意全面發展關心和愛護學生,多給他們表揚和幫助。
三、靈活導入的設計引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課堂也是如此,如何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入你的課堂,引起學生對這堂課的好奇心與興趣,將是這堂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每篇新的課文導入的設計十分重要。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復習舊課導入、提問討論導入、圖片音像展示導入,情境設計導入、設置懸念導入等等,如何設計應根據具體的篇目和內容來考慮。
例如:我在教學《驚弓之鳥》時,開篇就布疑陣:「現在,空中飛著一隻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學生憑經驗紛紛說,用箭射,用槍打,用彈弓彈——至此,我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但話鋒一轉,說:「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就把這只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理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去讀書、思考,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藉助教學道具激發興趣
課本中有很多課文是非常有意境的,令人回味無窮。若僅教師一個人表白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所以,教師必須學會充分利用各種教學道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音樂激發興趣。
例如:《飛奪瀘定橋》描述的是紅軍長征時期飛奪瀘定橋的史實,錄像中激烈的戰斗畫面和嘹亮的沖鋒號把學生帶入硝煙彌漫的戰爭年,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的下一步做好了鋪墊。
2、利用圖片激發興趣。
《少年行》是一首古詩,新教材要求學生邊學故事邊想像,但這首詩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距較遠,想像困難。我把幻燈片打在屏幕上,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上的少年,看他的衣著、鎧甲、神態,想像他揮舞兵器的英姿,聽馬的嘶鳴,再看馬的樣子和佩飾。學生的手呼啦啦舉起一大片,搶著說個沒完。
3、利用軟體激發興趣。
《草船借箭》是與歷史有關的一篇課文,全文意在贊揚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文中有一段描寫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句子,牽扯到雙方地理位置,風向、水流、船頭船尾調轉等問題,靠老師一張嘴是很難說清的,關鍵時刻我把軟體連放兩遍,學生頻頻點頭,嘴裡嘖嘖贊嘆,再問學生:看懂了嗎,學生連連點頭,隨即如數家珍般的一一說清了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難點迎刃而解。
4、利用實物激發興趣。
講《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個深紅的楊梅請他們觀察、品嘗,學生們看著楊梅直吧唧嘴,幾個淘氣的男孩吃完楊梅伸出紅舌頭互相笑著。
實踐證明,要是教師能善於利用教學道具來進行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能使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競爭意識的培養激趣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自然的競爭法則,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沒有競爭的意識,便沒有學習的動力,只有在一種你跑我追,我趕你逐的學習氛圍中,不僅僅個人才會有所進步,就是集體也才會有長足的發展。因此,我們應將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由課堂外的知識測評引入課堂內的知識競爭,讓他們真正體驗到競爭過程中的快樂與趣味。
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古詩文誦讀比賽,學生踴躍報名參加,通過在班中誦讀賽,競爭參賽資格。班中還舉行古詩文成語、典故出處集錦比賽,給搜集得多的同學加平時素質量化得分。還讓學生自己出題互考,並通過評比方式進行,讓學生多查找資料。同學們各顯神通,有一種在知識長河中遨遊,其樂無窮的感覺。他們在競爭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參與積極狀態和興趣程度。通過各種競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六、引導想像,激發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所以在小學特別是小學低年段,實施興趣教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學的完形理論也認為,人的學習實質上是「填補完形」。課要上得有趣,引導學生想像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辦法。即力求把單調的文字元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或引導學生通過想像走進課文,面對面與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對話,在空間和時間上縮短讀者與作者、及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狼和小羊》在教學這課時,學生興致高漲。我趁熱打鐵:「凶惡的狼不再找理由,朝小羊身上撲去,請你想像一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們沉浸在想像中。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講起了他編的故事:「說著,狼就朝小羊身上撲去,小羊將身一躲,狼用力過猛,沒收住腳步,一下就掉進了河裡淹死了。」聽到這里,有學生馬上進行完善:「狼掉進了河裡,使勁掙扎著,可是掙扎了幾下就沒勁了。不一會兒,狼就沒有了蹤影。」又有的學生這樣編:「可憐的小羊嚇得一邊跑一邊喊:『救命啊!救命啊!』恰巧,羊爸爸找小羊來到這里。羊爸爸隨手拿起一根木棍,使勁向狼腦袋上打去。狼沒注意,一下被打個正著。狼眼前一黑,一頭栽進了河裡……許久也沒有上來。」結合這個故事,學生有的編成大象伯伯來幫忙:「大象用鼻子把狼捲起,扔進了河裡」。有的編成小動物來幫忙:「小貓用爪子撓狼的眼睛,小狗用牙咬狼的尾巴,小猴拿棍子抽打狼的身體……狼疼得嗷嗷直叫,直顧躲,一不小心掉進了河裡,死了。」
聽著學生的發言,雖然語言還有些稚嫩,很多地方尚須教師指導,可是我依然由衷高興。在這里我看到學生如火的熱情,看到學生學生興趣的火花,更看到未來的路有多麼寬廣。
實踐證明,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敢說、願說、有話可說。這樣既體現了因材施教,又調動了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又例:在上《長城》這一課時,我說:「咱們學這課書要爬到長城上面去。」「怎麼爬呀?」先請同學們站起來,邊背誦邊想像「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就靠者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圖象越來越近,越來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氣魄雄偉的長城不是在我們的腦子里,而是在我們的腳下。只要我們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我問:「踏上了嗎?」學生們閉著眼睛,笑眯眯他說:「踏上了!」「摸到巨大的條石和城磚了嗎?」悟性好的學生可以回憶起巨大的條石和城磚,於是便答:「摸到了!」「我們是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讓我們一起抬起著兩三千斤重的條石吧!條石重不重?」「重!」「山嶺陡不陡?」「陡!」「我們怕不怕?」「不怕!」於是學生們大聲回答邊彎下假裝抬條石,一時間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們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想像感知過程中,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總之言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推動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並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我們要在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迸發出迷人的火花。而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的具體形式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用何種形式和方法導入都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和興趣,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⑧ 進行語文各文體教學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引導來學生分析情節自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3、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
教師如能從品人入手讓學生認識文中的作者和行文時的作者,教學生品讀出作者文中的情思和寫文時的真情,長此以往,學生一定能品文而識人,知曉每一位散文家的文體風格。反過來也是同樣的,學生把握住每位作家的文調,就能很快的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認識作者本人,最終都能達到散文教學的成效。可見,品人、品情、品文是相互依存,共同滋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