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小學語文閱讀課
課表上一般沒有這類課,但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這個閱讀課又是必版不可少的。每周,抽權出一兩節課,讓孩子們靜心的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書可以是班級建的讀書角,或學校閱覽室借的,自己買的)這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
小學階段重在習慣的養成,養成一個愛看書的習慣對他們而言是終身受益的。
㈡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思路
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識字教學是基礎,閱讀教學是積累,習作教學是綜合運用。閱讀能力直接影響小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進一步影響到學生對於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處理能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知識積累的過程主要是閱讀教學,它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語文教師必須提高對閱讀教學的重視。
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們閱讀興趣的關鍵,閱讀能力提高了,才能打好學生的學習功底,才能將所學的知識綜合地運用結合起來。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解決小學生興趣低下、注意力渙散的問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古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可以在朗讀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加深對讀過文字的印象。學生可以通過朗讀來積累語言材料,掌握各種不同的句式,朗讀可以促進說話的能力,朗讀也能提高寫作能力等。
確定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主核心地位,逐漸加強小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們對閱讀有了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中。興趣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和培養,興趣的培養不是一天就能夠實現的。
總而言之,在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是語文知識積累的過程,是語文教學整體過程中的關鍵,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意的、獨立的閱讀能力。
㈢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教學有什麼不同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以人為本」的精神。那麼, 作為新課標的實施者,語文教師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呢?我結合自己的學習、探索與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挖掘教材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體驗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樂趣
綜合性學習是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得到協調發展。
在教《赤壁之戰》之前,我曾教過一篇《苦肉計》,文中記敘了黃蓋、周瑜為了詐降曹操,合演了一場苦肉計使曹操信服。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在教到黃蓋怒火直沖、周瑜怒不可遏時,我隨機讓學生說出描寫發怒的詞語;黃蓋被打時,我設計一處補白,讓學生揣摩各種人物的心理活動,還組織學生寫寫黃蓋給曹操的詐降信。
由於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有機滲透了相關知識,因而在教學《赤壁之戰》時能得心應手,學生學完《赤壁之戰》後仍意猶未盡,我又以本篇課文為出發點設計上了一堂語文綜合活動課。
具體內容如下:
A.【辭海拾貝】1.重在讓學生說出與三國有關的成語,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桃園結義、神機妙算等。2.歇後語:出示歇後語的前半部分,讓學生說出後半部分。如(諸葛亮彈琴,諸葛亮的鵝毛扇,關公照鏡子,張飛穿針……)
B.【各顯身手】 通過講故事、朗讀、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各施其才。
C.【開動腦筋】 重在讓學生寫一寫、評一評三國人物(諸葛亮、周瑜、曹操、劉備、張飛、關羽、趙雲等),通過開展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
D.【開心一刻】三國主題歌,詩詞鑒賞(《七步詩》《赤壁懷古》),三國地圖(魏蜀吳地圖、荊州圖),三國連環畫(草船借箭、赤壁之戰)。
通過課前的准備工作,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創造潛能得到了發揮,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發揚。本節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趣,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樂學。通過課堂活動的實施,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評判他人的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依據兒童生活實際,擔當角色,參與表演,使綜合性學習「活」起來
綜合性學習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針對綜合性學習這一特點,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我請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這篇課文的特點是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也可以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把握住了晏子和楚王的神態、語言、動作,揣摩了他們的心理活動,把人物表演得很逼真。雖然不能像專業演員那樣技藝高超,但是他們演得很投入、很認真,積極性特別高。在擔當角色、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受到了教育,達到了語文學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視實踐性,「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相並列的一個項目,也必須與學生生活結合。例如,在低年段學生中開展「生活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低年段學生識字量很大,為了增強識字的趣味性,加大識字量,鞏固已認識的字,我們讓學生認自己在生活中見過的字。如食品包裝紙、同學的名字、商店名稱、學慣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邊的語文學習資源,學生養成時時識字、處處識字的意識,及向人人學字的習慣。在高年段學生中開展搜集廣告語、網路語言、店名門牌、產品說明書的活動,選擇一個主題,分組完成。學生進入生活中的語文世界後發現,原來生活中語文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只要我們走進社會,關注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的語文是活生生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其樂無窮。只有生活中的語文才如此的鮮活生動、豐富多彩。
四、落實課後實踐性作業,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
綜合性學習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後新增了一些實踐性作業,體現了《課程標准》中提出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的思想。讓學生在實踐中談一談、說一說、想一想、寫一寫、演一演、問一問、查一查、畫一畫、做一做、找一找,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新知識、新理念去理解、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增長知識,增加才幹。
總之,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沒有現成的教材、案例,靠的是執教者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時間,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創新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㈣ 小學語文閱讀的七大技能是什麼
很遺憾,沒有收到相關信息,個人以為應該是閱讀的三種方式:閱讀、朗讀、默讀,和接受信息的四個步驟:搜集信息、識別信息、組合信息、創新信息。
㈤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小組合
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總綱,其核心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遵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具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一些的變化,自主學習、小組教學、探究合作的課堂改革教學觀正在形成。廣大教師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與課改之中,實踐《語文課程標准》,令人欣喜。但是,反思課改十多年來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實踐效果卻並不理想,無論是老師們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式、方法,還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方法,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教」與「學」的方式沒有發生根本的變革。
一、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載體,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學得最得心應手的學科,學習的效果也應該是令人滿意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課改以來,由於在理論層面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現了偏差,加之初期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不能有效落實,致使在實踐層面的課堂教學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容忽視的問題,形式大於內容,學生語文素養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語文教育效率不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日俱減。
一是狹隘理解削弱基礎。部分教師對語文 「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 的性質深入理解不到位,忽視了傳統教學中的「雙基」訓練,不重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視遣詞造句的訓練,反而為了實施人文教育,只展示老師如何深挖人文內涵。新課程改革提倡開放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對文本加強滲透、大膽整合」,有的教師由於對此理念理解的偏差,把語文課上成了綜合表演課、科學探究課,根本沒有重視學生「說」和「寫」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二是肢解文本淡化整體。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講解每篇課文,都只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讀書,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形成知識碎片堆積,根本不顧課本編排的系統性,不能面向整體任務和聚焦核心問題,孤立了文本,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
三是形式作祟表面自主。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於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只有這樣,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才是有價值的。目前,語文課堂中的所謂自主是學生整堂課都在教師預設的活動中「忙碌」,好像「被綁架」一樣,按照交流、匯報、操作、檢查的編程進行,很難看到學生的個體思考;有的課堂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失去了「主心骨」。其結果是學生無所適從,表面上獲得了自主,實際上卻是放任自流,學生的「自主」沒有與教師的「主導」達到有機結合。
四是沒有預設隨機探究。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中、小學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思考以下問題」,「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分幾部分」等隨意探究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可操作性,適宜性,隨機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
五是缺乏指導無效合作。進入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中小學課堂上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並運用了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精神,不管實際教學內容需不需要,每節課都要用上「合作學習」,表面上的熱鬧,「擺花架子」、「走過場」,徒有其形而不具有其神,隨便4人組合或6人組合,討論沒主題,交流沒規矩,缺乏合作學習指導,徒勞無益,其現狀令人擔憂。
六是脫離目標游離文本。《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尊重和珍視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所形成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有些教師為了體現這一理念,課堂上對於學生脫離文本的所謂「獨特的體驗」不敢否決,害怕一否定,就違背了新課標的精神。教師不置可否的態度,廉價的表揚充斥著課堂,導致偏離了課文原意,曲解了文本實質,脫離了核心價值觀,從根本上扭曲了學習的方向和實質,失去了語文教學應有的真趣。語文教學中,不能為了自主就置文本的價值取向於不顧,學生的獨特感受應以文本的價值取向為基點,努力實現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兩者的最佳契合。
七是情境缺位泛化體驗。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種現象:學生自由讀課文,只草草地讀了一遍、兩遍,有些甚至連起碼的字都沒認清、句子還沒讀通順,課文內容更不清楚,老師就要學生談閱讀感受,交流體會。常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讓學生信馬由韁不著邊際地說。有的甚至一節課下來,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小組進行完了再全班討論交流,完全成了「自讀自悟,個體體驗」,有些課堂老師沒說幾句話,沒發表什麼意見,沒有任何情境的創設,沒有了重點,沒有了中心,反而淡化了體驗。
二、當今中、小學生心目中的語文老師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過發現和挖掘學生潛能帶來學生身心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事業,不是知識的事業,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不同的學生變得更加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學生變得更加相同。所以,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走進學生心理世界,理解學生成長特徵,體驗學生生存狀態,把握學生的生活方式,才能使課堂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使課程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使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師生交往與對話更進一步深入。為此,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了解自己教育對象的內心需求。以下是筆者整理的當今中小學生的心裡呼喚: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有一種獨特的文人氣質。他(她)喜愛讀書,喜愛散發著芬芳的油墨。他(她)無須熟識文人墨客的身世境況,卻能以自己的視角評價遷客騷人的文學內涵。他(她)言行得體又富有品味,哪怕長袍馬褂的混跡於鬧市,也能讓這酒肉人生充滿靈動的色彩。」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將語文融入生活。語文不該局限於課堂,漢語的博大精深源於生活並應歸於生活。能夠品出一個詞的精妙,懂得說話的藝術,並將這份詩情畫意融入真實豐富的大千世界,於舉手投足間給學生以美的遐思,才是一位真正懂語文的老師。」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應該善於傾聽。在教育走向模式化、規范化的今天,語文課是一片難得的能夠讓學生各抒己見的凈土,允許一篇課文在不同的學生眼裡有不同的色彩,他(她)願意傾聽學生口中不加矯飾的想法,然後會心一笑,略加點撥,學生便有「撥開烏雲見明日」之感。課堂值得尊敬,需要嚴肅,亦不乏活潑,善於傾聽的老師總能對學生那一點小聰明、小心思溫和以待,成全一樁兩全其美的樂事。「
「我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我更願意叫他『先生』。『先生』二字,總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頭腦中浮現的,要麼是一個捋著胡須和童子們一起搖頭晃腦的慈祥老頭,要麼是身著長衫戴著眼鏡站在三四十年代講台上的學者。他應該有一個大容量的大腦,古今中外,從正史到軼事,從禮儀制度到新興詞彙,從上古神話到網路文學,凡是和語文有關的,都好好地在他的腦子里存著,至於其他的學科,也得略知一二,也就是說,他就像一部活的網路全書。」
從學生的期待中我們可以明白語文老師的不容易。有人說「語文教師就是一個雜家」,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語文教材包括了古今中外各行各業極其豐富的內容,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貫穿著語文的全部基礎知識和語文能力,因而要有效地從事語文教學,就必須有廣博的知識。」語文這門學科,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興趣廣泛,求知慾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遠古到未來,從宏觀到微觀無所不想知,自然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要具有豐厚、系統、純熟、全面的專業知識及其他科學、人文知識,對他們才有巨大的吸引力,從而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
三、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想法
一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不能讓傳統文化教育缺位。傳統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養,秉持「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的理念來教育學生,以期最終「化民成俗」。傳統教育,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是指導兼督導,學生的主要功課是朗讀和背誦,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傳統教育由於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使受教者語文功底扎實,常常是未到成年,寫字、作文、思想已相當可觀。傳統文化書面語的優點在於端莊文雅,簡潔精煉,妥帖適宜、字無可刪、句無可削是它的行文標准,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傳道的傳統,歷代都不允許淫思邪念和粗辭鄙語進入它的語用系統。我們欣喜地看到,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大量蒙學讀物、國學書籍已在出版,許多地方自發地出現了私塾式的教學,成立了道德文化促進會,辦起了國學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此起彼伏,我們寄望於這樣的語文教育。
二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就是借一篇篇範文作為例子教會學生說話作文,口頭說為話,書面說為文。如果一個班的學生張口能說,拿筆會寫,就一定有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張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要倡簡,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識課改過程中的窄語文、泛語文、非語文的種種現象,刪繁就簡,返璞歸真,堅持讀背寫,簡簡單單教語文。」於永正老師也說過:「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得簡單。其實語文課就是識字,寫字,就是朗誦背誦,就是教他們寫作文,所以語文課上師生要潛心研讀文本,不要一驚一乍。」 語文課一定要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重視朗讀、感悟,注重意文兼得。學語文就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提倡語文大閱讀教學、主題閱讀教學。好的語文課標准就是書聲琅琅,議論紛紛。課堂上要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及教師的激情導語創設充滿情境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去讀去悟;讀的形式應多樣而靈活,如,初讀強調疏通,要求讀准、讀順、讀通;精讀課文時重在理解,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邊圈畫,邊批註,讀中求解,讀中感悟;賞析課文聚焦品味,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欣賞品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感悟表達的精妙,培養語感,領悟寫法,當堂練筆。在具體教學中,抓住文章的關鍵點、訓練點,以讀代講,以寫代講,以練代講,讓學生學會應用語言、內化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寫出佳句美文。
三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最終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對於老師來說,關鍵在於觀念的更新、角色的轉換。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授之以漁」、「教學相長」。如果把每節課比作一次野外探險,那麼老師就要把目的地位置告訴學生,再給他指出一條或者幾條通往那裡的路,剩下的事情就由他來做好啦。這裡麵包含兩個問題,即課堂定位、協作引導。課堂定位,也就是這節課的意圖是什麼,要想讓學生掌握或了解什麼,達到一個什麼程度。協作引導,就是通過事例(方法)操作演示,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做。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與自我完善能力,倡導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學會學習應該成為語文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作為一門工具課,應更多地體現出實用性、開放性、自主性的特點。所以,教師跟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合作的夥伴關系,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因為相對於文本,教師與學生同樣是習得過程的參與者,不存在高低之分,這就是民主語文和人文語文理念的體現。
四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更要體現教師的「言傳」和「身教」。對學生來講,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是一次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洗滌,思想的陶冶。教師的「言傳」和「身教」正是縮短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使學生盡快「身臨其境」,促進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促使學生與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的最有效的路徑。首先,聲情並茂的范讀是教師情感融入文章的表現,而只有置情於文中,才能真正使學生身心受到感染,進而激活他們的情感細胞,漸入佳境;其次、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激情靈活的手勢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教師用藝術性的肢體語言激活作品中鮮活的面容,去感染學生純真的心靈,使他們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隨老師的思維跳躍,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的效果;第三、精彩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引發學生討論,教師的「下水作文」更能拉近師生的距離,真正做到示範引領,達成「親其師、信其道」之目的;第四、豐富激昂的表情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絕佳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配合抑揚頓挫的課堂語言能夠把文章的意韻更好的表現出來,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五、信任、肯定、期待、鼓勵的眼神是促使學生進入最好狀態的催化劑,教師適時的點撥,不僅能使學生茅塞頓開,疑團盡釋,還能使其鴻蒙初化,情感升華,認知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㈥ 小學語文 什麼是課內閱讀
上課的課內閱讀就是在課堂上安排時間進行閱讀訓練
考試的課內閱讀就是摘用教材內的課文片段作為閱讀材料,並圍繞其中內容出考題
㈦ 什麼是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包括以下幾方面:
1.與課文的作者、人物、創作背景有關的介紹或故事。回
2.與課文題材答相當、相似的文章推薦。
3.與課文選自同樣的作品的閱讀。
擴展閱讀可加深你對原課文的理解,也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
㈧ 小學語文中常用的閱讀方法有什麼
說一下我讀書時候考語文閱讀用的方法,高分必須啦!
1、先不要閱讀文章!先看完題目!!(應內試教學容必須)
2、找出每條題目的問題主幹及關鍵字!
3、閱讀全文,找出問題主幹及關鍵字所在的段句
4、高能注意:使用文章內的字句拼合組成答案(答案的每字每句必須在文中出現)!為什麼要這么做?因為一篇文章100個人閱讀會有100種不同的歸納方式,那麼考試,特別是中考、高考怎麼制定標准答案呢?關鍵就在於,只要標准答案是在文章內可以直接劃出來,就沒人敢說這個答案不標准!懂了么?
再說一下,為什麼不要先讀全文呢?因為還有作文啊!時間能擠就擠吧,我考試的時候經常不知道全文說了啥,但是閱讀5題起碼對4.5吧,這是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㈨ 小學語文多種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有:
1、引導學生讀,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大多會專採用自由朗讀、屬默讀、分角色讀、齊讀、指名讀等閱讀方法,這樣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教會學生品味課文,品味語言,抓住文章中的優美詞句段落身臨其境地去閱讀,去想像,去感悟,去欣賞,品味情感,讓學生走進課文,進入角色,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訓練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現手法、層次結構、思想內容上有獨特之處,同時許多文章在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處,教師在必要的示範分析後,訓練學生自覺地學會分析綜合的方法;
4、鼓勵學生評論文章內容,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思想內容,鼓勵學生批判地繼承,敢於評價敢於創新,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只要言之有理。
㈩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擴展閱讀
1、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採用多種方式引導獲得多種信息及獨特體驗,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進去」,還要「吐出來」,更要「說開去」,進而在閱讀時間、形式、速度、方法、內容等方面均能取得較大的突破。
2、在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水平。
3、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體現語文學習的開放性。
4、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真正使「作文」和「閱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為深化優化課改實驗的最佳支撐和組合。
閱讀要求
(一)數量要求:
1、一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拼音讀物為主);
2、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萬字;
3、三年級不少於20萬字;
4、四年級不少於40萬字;
5、五年級不少於70萬字;
6、六年級不少於100萬字。
7、每生每學期至少平均讀五本書(包括假期)。
在閱讀前,做必要的指導,指導學生讀書方法,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多抒發感想,多學以致用,自己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鼓勵每天為自己留有有半小時的自由閱讀時間。
(二)速度要求:
低年級提倡朗讀,每分鍾不少於50至60字;中年級朗讀和默讀相結合,平均每分鍾在100至120字;高年級提倡默讀,每分鍾為160字左右。
(三)內容要求:
1、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2、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遊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科普科幻讀物和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可以由語文教師依據年部、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興趣特點、年齡特徵,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年組商議,並選擇推薦。
具體操作:
(一)閱讀實踐方面。
1、積累筆記:
(1)按照語文教材要求,積累相關課文的詞、句、段、篇;
(2)三-六年級每周一次課外積累(與日記相結合),提倡圍繞習作主題進行有所為的積累;
(3)三-六年級每月一篇讀後感,建議內容包括摘錄有教育意義或精彩生動詞句段落,包括按照書中的故事情節、段落、層次進行綜合提煉的主要內容,更包括寫自己閱讀後的心得體會(一月一次,每學期三次,匯報後在日記本上積累好,學期末學校進行抽測)。
2、背誦古詩詞:
(1)必背篇目:
①一、二、三、四年級背誦古詩共計80首(選自《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一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6首,二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8首,三年級20首,四年級26首;
②五、六年級增設宋詞背誦(題目附後),其中,五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4首,六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6首。
(2)推薦背篇目: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於積累素質高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篇目推薦,以進一步增強其閱讀積累的拓展面。
3、背誦古文:
(1)一、二年級《三字經》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2)三、四年級《弟子規》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3)五、六年級《論語》及古文。其中五年級上學期《學而篇》,下學期《為政篇》;為了體現中小銜接,六年級上學期背誦《論語十則》(初一課文)、沈復的《童趣》(初一課文)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六年級下學期背誦陶淵明的《陋室銘》和《桃花源記》。
4、課內、外名篇佳作積累成誦,進而豐富自己的文學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