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課改到底要走向何方
生本-----學生是根本
B.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師授課水平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學生成為了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堂出現繁榮而熱鬧的景象,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我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許多操作性強的策略。本文主要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來闡述,目的是讓大家明確以往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課堂教學 實效性 語文課程標准 一、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及怪現象 盡管課改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可喜的收獲,但是也出現了許多課堂教學的問題和怪現象,總的來說有以下問題: (一)語文課淡化了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課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要進行人文教育,熏陶感染學生的精神世界。而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課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對學生字詞句段篇及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可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有的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有的老師上成了物理課等。他們不重視字詞句段篇的訓練;不注重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間的脫節;基本功的訓練單調乏味,練習題陳舊。他們沒有正確地把握好語文課的性質和內涵,偏離了語文課的方向,導致語文課走入一個誤區。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式化 《語文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被動的、單向的教學方式。雖然現今語文課堂教學,學生活動起來了,積極性和求知慾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動的背後隱藏著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情感沒有被真正調動起來。教師動不動就讓學生圍繞某一個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學習,隨意性太強。只重視合作學習的結果,缺少對合作學習過程的指導,不利於合作意識的培養。只注重合作學習的形式,卻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討論問題。在交流學習心得時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是個別學生的合作學習,沒有顧及大部分學生的感受。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傾向嚴重。 (三)語文課變為「表演」 新課程改革,教師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課堂教學由過去的填鴨式灌輸轉變為熱鬧非凡的「表演」課。語文課上又唱又跳,又寫又畫,好象學生的積極性被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得到了發展。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的語文素養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語文的表面,沒有深入到語文的本質,導致語文課堂教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表演」式的課堂,表面上是體現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可是,學生從課堂上收獲甚少。 (四)濫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能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現出來,把學生帶進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內容中來。但是有些老師不根據課文的需要隨意地使用多媒體課件,每節課都用多媒體,結果講課老師手忙腳亂,聽課的學生只注意美麗的圖片,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削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教學效果華而不實。教師在備課時花費大量的精力在製作課件上,沒有深入地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只是一心想如何用好課件,偏離了語文教學的重點。 (五)講得多,讀得少 教師對課文內容講得過於詳盡,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教師往往對課文分析得非常透徹,很到位,有時甚至將自己的一些感受強加在學生的身上。結果使本來一篇篇美文被教師的講解,肢解成了支離破碎的知識點,課文的美感,內在的聯系全被破壞,到頭來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語文素養提高甚少,教師做了許多無用功。還有課堂教學教師包辦現象嚴重。教師的講解佔用了學生的讀書時間、琢磨時間,活動時間,學生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優秀語言材料的記憶、背誦和對漢字的練習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影響學生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教學模式的單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封閉的、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有些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下還是重走老路不願意改革單一的、乏味的教學模式。他們常常運用一種或多種教學模式,不懂得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已有經驗,靈活地增加或減少教學的環節,達到最佳教學狀態。機械地套用教學中的幾個環節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這樣的語文課堂是死的,培養的人是「死人」,不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正確地解
C. 淺談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博大豐贍,多少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直實行的是教師先寫出教案,頭頭是道地講給學生聽,並將有關問題擬出答案;學生則是記筆記,背答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壓抑的被動狀態:教師依據教案說什麼,學生就聽什麼;教師依據教案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學生的記憶用得多,思維用得少。這種被動與壓抑,必然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耗時多、效益低。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這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
一、尊重學生,教態親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果說,一個老師的課堂教學,使他的學生學得快,學到的知識多;使他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成績;使他的學生樂於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情感上也願意於親近這位老師。那麼,就可以說他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對一個老師來說,他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形成的、為濃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韻律和諧而又優美動聽的語言。教師運用這種審美化、情感化了的語言去講課,就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感情,充分顯示出教學語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比如:在學習《春遊湖》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春天的景色」片段。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欣賞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景後。再引導學生:多麼美麗、迷人的春天哪!讓我們聽聽,置身美景中的人們在說些什麼?快打開書讀讀吧!孩子們懷著好奇心,也帶著好勝心,興趣盎然的讀起課文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起來,,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的求知慾、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自然流露,對古詩意境的體會和感悟也自然升華,如此,學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呢?
二、心形互動,共同參與,充分享受和諧快樂課堂
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老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充分享受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過程。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劃一劃,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學習《我愛門前的小池塘》一課,我就會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有不懂的問題,在組內交流探討。由於學生相互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在相同時間里,發言、動口的機會多了,討論的問題更有個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自主,就是主體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如在識字課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可以用組詞記憶生字,還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順口溜等多種方法,在學生記住生字的同時,提高了他們探索意識,發展了個性,發揮了創造力。再如:學習《獻給媽媽的詩》一課,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段,自己確立學習內容,然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的,無論小黑豬、小老鼠,還是小獅子,從朗讀、想像、表演,都那麼惟妙惟肖,在自主中探究交流,真是生生互動,張揚個性,展示特色呀!
三、巧設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如何設計提問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選准時機,巧設疑難。在教學《聯歡會》口語交際中,我問:如果你是小蠟筆,你會怎麼做呢?學生們議論紛紛,言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思維與思維產生了真實的碰撞,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小學語文課是堂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老師要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課不僅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尾,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簡而言之,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我們追求高效靈動的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課堂的構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而採取靈活多樣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和積累,需要我們帶著激情走進新課堂,在漫長的課改路上,和學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吧!
D.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很久了,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課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求表面的熱熱鬧鬧隨處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華而不實的虛浮課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一是教師角色的變化。改變了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教師能「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二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三是教學模式的轉變。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四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大多數語文教師能明確新課程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五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非常明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過去學生長期習慣了的模仿學習、死記硬背學習、機械接受現成結論的學習方式等悄然發生了轉變。
總之,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的以下要求似乎更加明確了:課堂語文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教師要繼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勝任新教材的教學任務;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絕對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改變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下大力氣進行評價制度的改革,不要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惟一依據,而應注意對每一個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考察與評價,即使是考試,也應方式多樣,應逐漸減少標准化考試題,增加主觀性試題。
我們堅信,有了順應時代的新觀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教材,有了高素質的、不斷探索新教法的廣大語文教師對新教材的精彩演繹,語文教育繁花盛開的春天必將到來。
E. 芻議怎樣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素養
如何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語文素質
農村中學教學硬體設施基礎薄弱,教學理念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活動比較單一,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書寫差、錯別字多、課外閱讀量小、語文知識面狹窄、口頭表達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較弱。總體來看,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偏低。因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我校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1 教師要有革新意識
教師要有改革創新的意識,樹立體現課改精神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要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要有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要有較高水平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技能;要有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熱愛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要有一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要有博採眾長、虛懷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於思考、奮發進取的創新意識,要有善於總結經驗、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的進取精神。
總之,要構建一個「好課堂」,首先就要鍛造錘煉出一個「好老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為本,教師尤先。因為「好老師」是「好課堂」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思想認識提高了,業務素質增強了,教學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角色的轉變,並不是要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而是對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業務素質,提升教學技能水平,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快速實現「角色轉變」,快速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生力軍和主力軍。
2 優化語文教學環境
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教師應擴大對語文學科的觀念意識。語文作為我們的國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不是幾本小小的課本所能涵蓋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因此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語文學習的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走出教材的理念,雖然學生的閱讀資源有限,但我們可將一些篇幅不長,內容雋永,難度適中的文章積累起來,編輯成冊,作為學生共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能開闊眼界,獲得多角度的知識和認識,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生受其年齡特徵的影響,對語文產生的興趣往往不穩定,因此,教師要組織開展各項活動來鞏固興趣,如:「古詩詞朗誦比賽」、「小小診所」、「小作家評比」等。特別注意為學困生設計特長比賽,分成小組,根據他們本身的能力特點開展活動,發揮他們的優勢,促使興趣的鞏固。只有全面兼顧,才能使得學校語文綜合水平穩步上升。
3 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還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形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是我們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的追求。
課堂改革重點強調課堂氛圍,師生的互動也直接關繫到課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情感實體交往的過程,只有雙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體諒,才能產生共鳴,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重視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活動的自由度,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探索者、發現者。
4 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
首先,學校應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創造一定的場所。如:寫作方面,創建文學社,編輯文學社刊;成立作文輔導班,進行寫作指導;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語文學習專題講座;組織作文競賽,安排作文展覽,編輯學生作文集等。閱讀方面,建立學校圖書室,班級圖書角,組織閱讀交流活動,好書推薦活動等。口語交際方面,成立學校廣播站,朗誦培訓班,組織演講比賽、話劇表演比賽、美文朗誦比賽等。書寫方面,組建書法興趣小組,寫字比賽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參加各類活動,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其次,開展其他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不應該僅局限於校園里,應該走入社會,走入自然。農村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農村的田園山林和野花野草中無不蘊含著無盡的知識,而這些資源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源泉。因此,要讓學生到田野去,到山林去,親近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賞農景、干農活、記農事、寫農民。書本以外的農村生活是農村中學生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讓農村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充滿泥土和草葉的芳香,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拓展求知的空間,又可以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
F. 如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芻議
如何培養語文學習興趣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持久動力,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力爭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變成熱情、主動的「我要學」,促進「教」與「學」雙邊關系的互動。這樣,就會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學習 培養 語文 興趣 激發
柏拉圖說過:「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裡的。」足見,興趣是推動人們積極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學習興趣,並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美國進步教育學派的代表人杜威則提出了「興趣中心論」。 因此,語文教學要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益,必須首先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麼,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 以樂激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洛克說:「把身體上與精神上的訓練相互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秘訣之一。」對此,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內外都開展不同形式的語文游戲活動,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一次語文活動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成語接龍游戲,又出了一個以「春」為中心綴詞句的活動,學生從「春風」「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風似剪刀」「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江春水向東流」,思維空前活躍,在沒有任何精神負擔的娛樂活動中產生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 鼓勵質疑,激發興趣。
興趣與問題是相輔相成的,興趣引導發現問題,問題可以激發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有所發現,進行質疑,當學生感到自己能提出疑問並得到教師首肯,就會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課前,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在課上,用問題來激發興趣。但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深淺得當、難易適中,防止問題太難太深,使學生無從考慮,望而生畏,反而減低了興趣,但也不能太易太淺,不用思考就唾手可得,沒有了成功的刺激性,也會喪失興趣。
三、 用成功的喜悅培養興趣。
創設成功機遇,用成功的喜悅培養興趣,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用賞識教育思想時時、事事、處處的針對每一個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使他們每人都能夠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多誇獎學生一篇精彩的作文,一手出色的書寫,一口漂亮的普通話,一個奇妙的構思,甚至是一句出色的語言。教學中,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課堂教學中,注意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使他們能在發現探索新問題的過程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從而產生愉快心情。課後作業最好也能體現出不同層次,使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師再盡量給予鼓勵性評價,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這種成功的喜悅心情又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 以活激趣,從教法的「活」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導入「活」。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課,讓學生一上課就充滿興趣。教師的導入,不僅要有風趣的語言,而且要有飽滿的激情,要善於調控自己的感情,時刻保持愉悅的心境,一走進教室,就要進入角色,情緒飽滿地投入到教學中去,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教法「活」。即課堂教學的形式要靈活多樣。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教師應經常變換教學模式,如討論課,探究課,活動課等多種形式的交叉採用,可以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課堂上,不拘泥於教材或教參設定的內容,排定的次序,要根據實際情況變更教學內容,或獨具匠心重新安排部分次序。
(三)手段「活」。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為了使信息傳遞的更有效,教師一般採用講課、討論、實驗、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度使用幻燈、投影、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通過錄像、網路把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學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陶冶,能夠較大的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 以人格魅力激趣。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首先,教師要愛學生,尊重學生。因為只有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只能學生對教師信任了,教師所上的課,學生才會喜歡聽,才能在教與學的結合中產生共鳴,達到最佳的效果。
其次,教師要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教師要嚴於律己,言行一致,要時刻充滿活力和自信,讓學生從教師的身上,看到一種向上的力量,用這種力量去感染學生、鼓舞學生。
最後,教師應具有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應變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了有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應變能力,才能在教學中融會貫通,才能夠應對各種突發事件,適時引導,妥善解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覺得教師可親可信,才能對教師所教科目興趣不減。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持久動力,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力爭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變成熱情、主動的「我要學」,促進「教」與「學」雙邊關系的互動。這樣,就會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G.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怎麼寫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在課改實驗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處理好以下幾大關系:
1.繼承與創新。我們應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決不是另起爐灶,從頭開始。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誦讀,重積累,重書面表達,這種教學方法源遠流長,自有其合理的內核。當然,由於忽視獨立思考、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書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認為,繼承和創新,兩者並不排斥,應該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應重視讀和背,但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讀出意味情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言語交際的能力,強調以學生主體性、開放式和愉快式積累為主,從而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和創造性。
2.發散與集中。崔巒老師說:「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老師應處理好發散與集中的關系。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十來歲的小學生,如果光顧發散、求異,忽視求同、集中,會很難形成正確的主導意識。我們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確應不斷激勵學生,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但決不能偏廢必要的集中,忽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忘記文本的價值取向。尊重差異,倡導多元,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標之上的。惟有在正確的價值取向下,將學生的認識偏差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轉化成新的教學資源,才能在教學相長中實現既定教學目標,實現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的統一。
3.質疑與應對。質疑不只在量的多少,更在質的水平上。因此,老 師不能僅滿足於學生敢質疑,還得教學生會質疑。這就需要老師在組織學生質疑的同時,必須注意適當的應對——老師應選擇有價值的問題來引領學生閱讀和思考。何謂「有價值的問題」?我們認為,應是老師從學生實際、年段實際、文本實際等方面出發,分清主次,刪繁就簡,幫助學生真正找到學習的「切入口」問題。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明白,質疑是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學習的願望;這樣的問題,能教會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決不能面對學生的質疑,聽之任之,不置可否。
4.探究與接受。我們認為,兩者不可偏廢。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學方式,當不當用,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探究能力同樣重要,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獲得能力的本身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在組織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理解體會不到的地方,老師應當通過適時點撥、啟發,甚至是直接講授告訴學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都通過探究來獲得所有的知識。
5.分組與合作。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探究,並不是讓學生孤立學習。同樣,合作學習也並不等於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師生互動、同位交流、全班討論,都是合作。它包括學生與學生間的、學生與集體間的、學生與教師間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同樣也是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是共同學習的夥伴。檢驗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應,其標準是「三看」:一看學習內容是否有價值;二看全體成員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
6.誦讀與訓練。學生誦讀,讀中感悟,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但不是全部。學生誦讀,不應忽視教師的方法指導,不應忽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揣摩,規律發現;學生誦讀,不應忽視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誦讀,還必須兼顧說寫訓練。聽說讀寫有機結合,閱讀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7.文本與拓展。我們必須認識到,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准編寫的,體現了基本的教學要求,仍是教學的重要憑借,必須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我們也應當看到,老師和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內容、要求,忽視對課文的研讀,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或過多安排與語文學習關系不大的活動,其後果勢必導致師生對文本,對教學內容本身的忽視。何況,現在學生所缺乏的,並不是搜集資料的能力,而恰恰是處理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必須立足於課內,立足於教材本身,對開發課外資源要統攬全局,有長遠的打算。
H.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在課改中的幾點做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因此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
I.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黃誠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課前閱讀,加強課前預習
小學生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還不夠完善,於小學生而言,課前預習閱讀文章是提高閱讀有效性的重要途徑。通過對課文的預習,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小學生將問題帶進課堂,實現自主思考的過程,這也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這一發展特點,讓學生認識到課前閱讀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求知慾,這也是實現有效閱讀的前提,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疑惑,例如對個別生字生詞的不理解,對某一片段的不理解等。此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查詢自身疑惑的字詞。可以說,小學生通過課前閱讀,在預習過程中明確問題並將問題帶入課堂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另一方面,小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迅速領會文章重點,掌握重點內容。
二、創造閱讀環境,轉變閱讀場所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氣氛沉悶而缺乏活力,嚴重壓抑小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必須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轉變閱讀場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閱讀任務。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促進小學生實現高效閱讀,教師可以在教室內設置「圖書角」和「閱讀區」,使學生處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讓學生自主挑選喜歡的書籍閱讀。另外,閱讀教學的場所並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內,教室是教學的主陣地但並不是唯一選擇。因此,教師要勇於顛覆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閱讀場所。圖書館、閱覽室、機房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定期轉換小學生的閱讀場所,激發學生閱讀熱情,為閱讀課堂增添新鮮感,為小學生帶來愉快的閱讀體驗,使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實現快樂閱讀,這也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所設計的。
三、設置閱讀任務,豐富閱方式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且注意不穩定,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合理設置閱讀任務,在閱讀課中增添「任務閱讀」環節,突破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改變以往學生消極厭倦的心理,促進學生有效閱讀。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課前為學生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尋找答案,課上相互交流,加強課堂互動,幫助學生集中注意,防止學生出現注意分散現象。此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播放文章,示範閱讀,還可以播放相關視頻,調動學生多感官共同參與閱讀過程,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增強閱讀課堂的新穎性。
四、加強小組合作,實現探究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探究學習,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有效方式。通過小組合作,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而且可以實節省時間,分享閱讀經驗,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教師要立足於學生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學生的成績、課堂表現、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方面因素,科學合理地進行小組劃分。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分角色朗讀,加深閱讀印象,深入理解閱讀內容,還可以引導學生加強組內交流,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遺漏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閱讀感悟,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形成良好循環,促進閱讀有效性的提高。
五、優化作業設計,加強學科融合
根據新課改的指示,教師要優化閱讀作業,為小學生「減負」,進行有意義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以說,優化作業設計是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所在,教師要讓小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中高效完成作業。閱讀作業應該具有生活化、實踐性、趣味性的特點,還可以實現學科之間的融合。例如,教師講述《烏鴉喝水》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將文章「畫出來」,引導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把烏鴉向瓶內投石子,瓶內水面升高,烏鴉最終喝到水的內容畫出來,發展學生「繪畫閱讀」的能力,同時可以通過這一方式,直觀而形象地加深學生對所讀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見解,提高閱讀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