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有哪些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講授法,回答法(談話法),演示法, 情景教學法,情感教版學法,師生互動法,閱讀法。
教學是運權用知識武裝學生,並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定的教育,對所運用的知識,有特定的規定性,主要是通過特定的教材內容來體現。教學方法的運用,它作用的對象是學生,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法。教學方法的使用者、控制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因為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教學方法的使用者和控制者,都具有能動作用。只是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通過配合教師教的活動,以學習的方式來體現。
② 小學語文有哪些教法和學法
一、講授式教學方法
實施形式:
(1)講解教學方法
(2)談話教學方法
(3)討回論教學方法
(4)講讀教答學方法
(5)講演教學方法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探究教學法
(3)發現教學法
(4)項目教學法
③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有以下五種:
一、巧設導語、創設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節課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巧設導語是至關重要的。導語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
它像一座橋,架在理解課文內容與獲得知識的必經之路上,這座橋架穩了,架寬了,學生就可以輕松愉快的到達彼岸。導語的設計有多種,可以利用語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進行。
二、結合文本環境,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本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
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文本與學生脫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優質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其求知的慾望。
三、結合文章旨意,創設沖突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
認知沖突的產生,能夠迅速激活學生思維,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可以試著把對立的觀點意見提出來爭論,讓學生在沖突中產生積極的思維,並提供表達感受的機會,進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
四、創設障礙情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
從心理學上講,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就是成功動機。因此創設障礙情境,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兩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五、運用文本,創設角色情境,體味人物的形象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3)小學語文學法指導類型擴展閱讀
情境教學: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貼近學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劉國正指出,生活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源頭,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創設生活化的「真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時學習語文,把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這樣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學生真真實實的心理和知識發展的規律。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④ 語文學法的幾種基本類型
1、問題法 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目的明確,學生讀書時就不會泛泛而讀,而是邊讀邊思考問題。例如讀(西門豹)一課時,出示兩問:①西門豹向老大爺提了哪些問題?從老大爺的回答中,了解到那些情況?②西門豹是怎樣破除河伯娶媳婦的迷信的?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邊讀邊思考,學生讀後基本上能讀懂課文。提示法 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惘時,教師應給以必要的指導,提示,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采蒲台的葦》一文,當學生讀到「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能成為冀中的名勝了」這句時,感到難於理解,教師便從以下兩個方面點撥,提示:葦塘為什麼能成為冀中的名勝?只有因為那裡有葦,那裡的葦好看嗎?經過老師點撥,學生很快領會到,葦塘所以成為冀中的名勝,主要是因為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3、遷移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知識的共同因素,引導學生利用已知獲取新知,進行知識遷移,《新型玻璃》這篇課文的幾個自然段結構相同,在教會學生讀「夾絲網防盜玻璃」的特點和用途這段後,可利用知識的遷移,運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自讀其餘四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以提高閱讀速度。4、情境法 情境法就是學生讀時,通過課文的文字表達,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自然而然地進入文章描繪的情境,使課文中刻畫的人物,抒發的情感和優美的意境在頭腦中浮現出來,以便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這種方法多用於古詩教學。5、讀書動筆法 ①做符號。即邊讀邊思圈圈畫畫,做上各種符號。如段、層符號(||),畫在段、層末尾;精彩句、節、段符號(~~),畫在句、節、段下面;用得精彩的詞語符號(○),圈在有關詞語下面;疑問符號(?),畫在疑問處下面。②加批註。即在課文中左右空白處,寫上簡短的批註。③做筆記。即選擇適當的課文,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並引導他們在課外閱讀中養成自覺做摘錄,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語文學法的序列化指導 語文的學習方法應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將它細分,然後作有序的排列,便於教師有計劃地、扎扎實實地實施,讓學生一法一法地具體掌握。國內在這方面不乏有效的嘗試。如廖文仙把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方法作了如下的分解。1、識字方法:(1)怎樣讀准字音;(2)怎樣識記字形;(3)怎樣理解字(詞)義;(4)怎樣查字典;(5)怎樣寫字。 2、學詞方法:(1)怎樣理解詞義;(2)怎樣組詞;(3)怎樣把詞語歸類;(4)怎樣辨析詞義;(5)怎樣找反義詞;(6)怎樣搭配詞語。 3、學句方法:(1)怎樣把句子寫得通順,完整、具體;(2)怎樣把句子寫得形象、生動;(3)怎樣用指定的詞語造句;(4)怎樣表達句子的語氣;(5)怎樣擴句、縮句;(6)怎樣運用關聯詞語;(7)怎樣變換句式;(8)怎樣修改病句;(9)怎樣運用標點符號。 4、閱讀方法:(1)怎樣理解句子含意;(2)怎樣給文章分段;(3)怎樣概括文章段落大意;(4)怎樣抓住文章主要內容;(5)怎樣概括文章中心思想;(6)怎樣捕捉文章的中心句;(7)怎樣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8)怎樣讀懂寫人、記事的記敘文;(9)怎樣讀懂常識性的說明文;(10)怎樣讀懂詩歌;(11)怎樣讀懂寓言、童話。 5、作文方法:(1)怎樣審題;(2)怎樣自擬作文題目;(3)怎樣立意;(4)怎樣選材;(5)怎樣擬作文提綱;(6)怎樣修改作文;(7)怎樣構段;(8)怎樣謀篇;(9)怎樣觀察事物;(10)怎樣聯想、想像;(11)怎樣描寫人物、景物場面;(12)怎樣說明事物;(13)怎樣議論事物;(14)怎樣記敘一件事;(15)怎樣抒發思想感情;(16)怎樣看圖作文。6、常用應用文寫法:怎樣寫借條、請假條、留言條、通知、決心書、一般書信、日記、讀書筆記以及做會議記錄等。又如,丁有寬則把他創造的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讀寫結合法分解為如下的項目:1、句子結構法:練好「四素」(時、地、人、事):完整句、連續句、並列句、總分句。2、句群結構法:學好下列句群形式:連續、遞進、並列、總分、概括與具體結合、主從、點面、因果、轉折。3、段結構法:學好下列結構段:承接、總分、並列、點面、因果、概括與具體、記敘與抒情。 4、篇章結構法:(1)審題和命題訓練——學會看題學文、審題方法、自己命題;(2)捕捉和表現中心思想訓練——概括和捕捉、確定和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3)文章選材的訓練——圍繞中心思想選材,做到「真」、「小」、新」選材;(4)材料安排和記敘順序的訓練;(5)文章開頭法 的訓練。學會下列文章開頭法:交代「四素」、開門見山、提出問題、描寫引入、抒發感情;(6)文章結尾法的訓練。學會下列結尾法:事情結果、點明主題、展示未來、抒發感情、描寫;(7)文章過渡法和照應法的訓練;(8)學會自己修改文章的方法。5、記事順序法:學會按照下列的順序記事方法:事情經過、時間先後、地點轉換。 6、景物描寫法:(1)景色描寫:學會抓住特徵和圍繞中心思想的描寫方法。(2)建築物描寫:學會描寫一座建築的外貌和特徵的方法。(3)動物描寫:學會描寫動物的外形、動態以及動靜結合的方法。(4)植物描寫:學會描寫花果和樹木的方法。(5)場面描寫:學會抓住場面特點具體寫和結合抒情寫的方法。 7、人物描寫法:(1)人物外貌描寫,學會「寫得像」、「寫得得當」的方法;(2)人物語言描寫,學會圍繞中心、對話得體、多人對話的方法。(3)人物活動描寫,學會下列描寫法:動作有變化;動詞用得准確;動作具體而有條理;動作有特點和重點;(4)人物心理描寫:學會表現自己心 理和別人心理的方法;(5)人物綜合描寫:學會神態、動作和語言的綜合描寫,以及結合議論描寫的方法。(6)用一件事寫人:學會用一件事表現一個人或表現幾個人(或一個集體)的方法。(7)用幾件事寫人:學會用幾件事表現一個人或表現幾個人(或一個集體)的方法。(8)學會用幾個方面的品格表現人的方法。 以上兩人的學法程序項目,為語文學科學法指導的序列化和操作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成果。當然尚待進一步完善和擴大,如聽話、說話、背誦、質疑問難、課外閱讀,以及作讀書筆記等方法,顯然也是學生所必需的。四步課文自學指導法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自學——討論——練習——小結1.自學: 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的目的在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獨立完成部分思考題的過程中培養自學能力,教師根據各個學生學習的情況在這過程中分別進行重點指導。這里的「自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中的「預習」是截然不同的。「預習」往往被置於課外,學生無法在教師的輔導下進行這項工作,質量難以保證;而「自學」是在課內,在教師的督促和指導下的獨立閱讀和思考。 在這個「自學」階段,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同,通過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有層次的。第一階段為基礎閱讀階段,主要在使學習者具有基本獨立閱讀教材的能力,對教材的基本內容能理解;第二階段為邏輯整理階段,即引導學習者通過自學,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整理出某一課題內容的 邏輯結構;第三階段為結構遷移階段,這時學習者能把自學的內容和自己的認識結構聯系起來,對其中結構不同或差異較大的的新知識也能找到突破點。並通過所學習的內容形成自己的觀點。 「自學」的進行大致有三種情況:①教師先指出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然後學生自學;②學生先自學,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理解,從而領悟自學的內容;③教師邊作指導,學生邊自學。 自學,不是學生隨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隨意性」學習。自學必須在有目的、有計劃的基礎上進行。一個「目的性」,一個「計劃性」,是自學取得成效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師在「自學」階段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兩個主要方面。2.討論: 這個階段旨在對共同存在的問題經過相互探討能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以提高認識,特別是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同時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和「說」的能力。「討論」的形式大致有三種情況:①在教師的組織和點撥下,全班對重大問題進行討論;②一般問題,在教師的個別指導下,讓前後左右四鄰的學生進行討論;③細小的問題,同座位的同學不時輕言細語地交換意見, 這種形式從前一個階段(自學)直到後一個階段(練習)都可以自由地進行。教師在第一個階段和這個階段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什麼時候講,講什麼,怎麼講,都應該講究。一般地說,教師應在學生對某一問題經過了深思熟慮,同時又掌握了學生在解決某一問題的過程中最難弄懂的難點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講話。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講話,首先不要講問題的本身,而應該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先講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當學生對問題已基本解決或接近解決時,教師才畫龍點睛地講解問題的本身,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在整個指導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應是少而精。3.練習: 這里的「練習」,指的是學生經過自學、討論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自覺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練習的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並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練習設計應以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為基本原則,不是練習題做得越多越好,練習題應該是精選的、有代表性的。在這個階段,教師的指導作用比前兩個階段顯得次要一些。教師通常是作個別指導,若發現學生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時,教師才偶爾作集體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同樣要注意指導的藝術性,不能「啟」得過分暴露,又不能「啟」得過份含混。4.小結: 這一階段,是使學生達到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識,使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概括化,使技能進一步綜合化、規律化的重要環節。在藉助於一定的工具書、參考書的幫助下,學生在通過自學、討論、練習三階段的學習之後,對新課內容已基本掌握,但也難免沒有似是而非的問題。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仍有必要對新課內容作一番簡明扼要的小結,特別是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存在的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這時一定要給予學生一個明晰的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結」階段,仍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小結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教師簡明扼要地概括性講述;②學生各自回顧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③師生共同評估、訂正練習。學生自學中的心理障礙1、急於求成的心理。 部分學生對自學的艱苦性、扎實性缺乏足夠的思想准備,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急於求成。閱讀教材只求「新」,不求「深」,「走馬觀花」,欲速則不達,學習效果甚微。2、過分依賴的心理。 部分學生自學中碰到困難,不是積極地思考,想辦法解決,而是乾等著老師的講解和點撥;有的認為自學費力,不如聽老師講課省勁。過分依賴心理是學生缺乏信心的表現,這種心理使他們因循、保守,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思維的發展都受到很大限制。3、厭倦心理。 在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中表現尤為突出。造成厭倦心理的原因,除了學習基礎差外,還有教師過高地估計學生的能力,忽略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恰當地、過多地安排自學的內容和自學時間等。學生在自學中碰到大量難以克服的困難,就會對自學產生厭倦心理。4、單純模仿心理。 學生善於模仿是正常現象,但由此形成「照葫蘆畫瓢」的模擬式學習方法,則應引起注意。有些學生在自學中遇到新問題,常習慣於用舊方法去套,便是這種單純模仿心理的反映。指導學生自學的二十四法 1、題解法。許多課文的課題點明了中心或主要內容。抓住題眼,深化下去,讓學生自學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桂林山水》可根據:「山」和「水」讓學生自學思考。 2、逆推法。有些課文結尾句點明中心,可採用逆推法讓學生自學。如《草原》結尾段有「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可讓學生用具體事例來解釋詩句。3、類比法。自學課文《三人行》可讓學生與學過的《草地夜行》進行比較,有些課文還可在異同上進行比較。 4、列表法。指導學生按照課文的有關內容製表格和填表格。如,自學《灰塵的旅行》就指導學生設計包括有「灰塵的存在」、「灰塵的大小、多少和功用」、「灰塵的種類和來源」、「灰塵對人類的危害」、「人類對灰塵的控制和斗爭」等內容的表格,讓學生填表。學生製表格和填表格的過程就是學習、理解課文的過程。5、圖解法。《小站》的自學,可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結合思考題自學。按方位順序寫的課文,也可用此法。 6、摘取法。按空間順序或地方變換順序寫的課文,可用摘取法自學。如《記金華的雙龍洞》可讓學生思考:作者游覽了幾處地方?學生如摘出「洞口、外洞、空隙、內洞」等詞,那麼課文的基本脈絡就清楚了。 7、歸納法。有些以空行為標志分段的課文,如《小英雄雨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可讓學生看看每段里講些什麼,用一個詞或短句來概括歸納。8、提示法。和歸納法相反,有些學生不易弄懂課文或段落,教師可用一個詞或短句提示,指導學生自學。 9、由「扶」到「放」,舉一反三。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均有兩段以上結構寫法相似的段落,可通過「扶」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再通過「放」,讓學生運用知識,訓練技能。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重點段,是寫小女孩的四次幻想,教師可領著學「第一次幻想」,教給方法,其餘三次自學。 10、中心句法。課文往往有一個最能表達全篇中心的句子。如,教《避雨》這篇課文,就指導學生找出「多麼有心計的姑娘呀!」這個中心句,再圍繞中心句去閱讀課文,層層滲透,加深對中心句的領會。11、回答課後習題法。如,自學《手》這篇課文時,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後,回答課後習題第2 題:「陳秉正的手跟一般人的手有什麼不同:他為什麼會長成這樣一雙手?我們從這雙手上應當學習些什麼?」通過回答這道題,學生就基本讀懂了這篇課文。 12、六要素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後,弄清課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如,自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弄清了「六要素」,也就達到了自學課文的目的。 13、看圖法。看圖學文和有教學掛圖的課文,可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如,《梅雨譚》、《燕子》和古詩《江雪》等課文,都可指導學生仔細看圖,並用自己的話,說出圖中的內容,然後再對照課文。 14、畫圖法。學生閱讀課文後,指導學生按照課文的內容畫圖。如,指導學生自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讓學生畫一幅游金華雙龍洞的路線圖。學生畫圖的過程就是自學理解課文的過程。 15、點劃法。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劃出與中心有關的詞、句、段。如,自學《鳥的天堂》,指導學生在課文中劃出描寫大榕樹長勢的詞、句、段和第二天經過「鳥的天堂」,描寫鳥的活動的詞、句、段。這樣也就掌握了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知識。 16、習題為綱,自行探索。教材的課後習題集中體現了教學的基本要求和訓練重點,以課文習題為綱,組織課堂教學,就能突出「訓練」這條主線,使學生真正受益。 17、整體入手,提綱導讀。教師以全文或一個段落的整體入手,一次性提出幾個問題,作為學習提綱,學生各自按提綱進行讀、思、議、評、劃、填、寫等活動,經歷一個完整的閱讀思維過程,有利於學習個性化,使不同程度學生都能從各自基礎上獲取知識,訓練技能。 18、存疑質疑,深究關鍵。教學中以學生「存疑——質疑——釋疑」的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學生在「初探性」自學時提出問題,教師要進行梳理歸類。組織學生「深究性」自學時,著重引導學生從與中心有關的語言因素中尋求答案。19、溫故知新,遷移學習。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利用新舊教材之間某些相似或相對的聯系性,引導學生「瞻前顧後」,比較對照。 20、讀。課上每讀一遍課文,教師都要有明確的要求,並提供帶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每篇課文都堅持這樣做下去,久而久之,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21、畫。就是做記號。學生讀書時有時需要畫出突出中心的句子,有時要畫出某種修辭方式。總之,學生按要求邊讀書邊做記號,時間長了,在獨立閱讀一篇文章時就會習慣地按自己的需要做記號。22、思。即引導學生思考。針對一些語句,讓他們認真揣摩、分析,使學生思維活躍。23、注。學生自學一段話後,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寫在旁邊。 24、議。小組議論。學生通過讀、畫、思、注的自學過程,最後把自己的學習收獲在小組里談出來,大學互相啟發、開拓思路,調動了思維積極性。自讀六法1、七步自讀法。這是由上海錢耀忠老師設計並實施的。 所謂七步自讀法,就是通過寫讀書筆記的七個步驟,要求來達到閱讀課文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傳統的自讀法,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之說,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稱之為「讀書筆記式的作文。」讀書筆記自讀法,一般適用於課外自讀課文。讀書筆記要求包括以下內容:(1)通讀課文,借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正音、正形、詞詞注釋;(2)通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分段分層,歸結大意;(3)理解課文,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4)摘抄文章中的名言警句,積累詞彙;(5)語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寫批語,或練習自擬小標題;(6)分析寫作特色;(7)寫讀後感,讀書評論或摹仿作文。這種自讀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大有裨益。2、五問自讀法這是由江西陳茀成老師設計的一種自讀方式。 「五問自讀法」從語文學習的整體功能著眼,按照人們認識事物「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的過程,根據文章的特點,有順序地進行設問、引導,讓學生沿著「寫什麼——怎樣寫——為什麼寫——寫得怎麼樣——怎樣學寫」的思路進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組織課堂教與學的活動,從根本 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瑣的分析變為聯系的總體的閱讀理解,把短間隔的瑣碎的一問一答變為長間隔的系列的讀思議辨,把割裂的分塊的字詞句篇教學變為整體的遞進的教書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寫什麼」 主要是讓學生把文章「讀通」,著重點是整體感知,通過「析題目,抓要素」,從整體著眼,緊扣文題與文章內容的聯系,根據文章的體裁特點,抓住諸如時、地、人、事等要素,用簡潔的語句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怎樣寫」, 則要求把文章「讀懂」,著重點是整體分析,通過「摸順序,探思路」,從整體著眼,抓住節與節,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脈絡,探尋作者成文的整個思路,明確成文的主要線索,綜觀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據的基礎上再去劃分段落,並弄清重點部分的小層次,以避免分段時盲目亂猜,分析時獨立理解的現象。「為什麼而寫」, 這一步要求把文章「讀深」,著重點是整體領悟,通過「抓關鍵,想意圖」,從整體著眼,找出文章重點段、中心句、關鍵詞,進而深入思考這些詞、句、段表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作者是為了什麼而寫的,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作者寫作目的,找出貫穿全文的「紅線」,進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寫得怎麼樣」 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處「讀熟」,著重點是整體鑒賞,通過「細對比,品詞句」,從整體著眼,看清文章圍繞主題,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及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細心品味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麼好,領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進而消化吸收。「怎樣學寫」, 這一步則要求把文章「讀活」,著重點是整體運用,通過「想收獲,聯實際,」從整體著眼,圍繞本年級本單元訓練重點,從自身實際出發,以課文(或某一段落)為範例,進行基本功綜合訓練,從讀學寫,掌握規律,以讀促寫,逐步提高。就這樣,五問五步,都是用「整體著眼」的紅線串聯起來,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文與道分家,讀與思脫離,講與練割裂,教與學對立的舊式教法。 當然,要抓好這一根「紅線」在具體教學中最要緊的還必須從導「思」授「法」入手。語文教學必須堅持把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在基本功訓練中緊緊抓住思維訓練這個核心。教師的責任就在於給學生指引「思」的途徑,導以「思」的方法。「五問自讀法」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問」是為了引「思」,「思」又能夠導「讀」,而「讀」更能更促「寫」。總的來說,五步設問就是指明讀懂一篇文章的學習思路(或者說閱讀時進行思維的一種具體模式)。隨著每一問的答案逐步出現,學習一篇文章的過程便逐漸引向深入,最後在室完全掌握。而每一問的解答又都把「思」 的正確方法作為鑰匙交給學生。第一問的「析題目,抓要素」,第二問的「摸順序,探思路」,第三問的「抓關鍵,想意圖」,第四問的「細對比,品詞句」,第五問的「想收獲,聯實際」,這「十法」便是「五問自讀」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每一問都可不斷拓展深化。例如「析題目」,通過對 小學全部教材的研究,歸納出「小學課文命題十律」(即:標示敘寫對象,概括主要內容,揭示中心思想,指出文章線索,提示範圍重點,指明發生時地,設置疑問懸念,深出人物話語,顯示比喻象徵,表明文章體栽),並探索出與之相應的「析題六法」(弄清概念,抓住關鍵,掌握特點,尋底問根,辨體明指,探路度篇)。學生逐漸掌握了文章自讀法,將會終生受用無窮,這對提高學生思維素質也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3、分組討論自讀法 這是一種「兵教兵」的讀書方法,長處在於集思廣益。通過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交流而獲得提高的機會。討論通常採用四人小組的形式,(即前面座位的兩位同學一回頭,成為四人小組)毋需挪動課桌椅,簡單易行。討論是增強思維靈敏性的有效方法。討論的問題,一定要能帶動全篇的閱讀,且有相當的啟發性甚至應能引起爭議。分組討論自讀法,一般包括:(1)課前預習准備。教師提出明確的自讀要求,讓學生作好准備。要求不宜過多過細,要抓重點、難點。(2)四人小組。各人把預習中准備好的問題,在組內交流;教師巡視各組,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共性的問題,如課文重點、難點等,以及有見地的問題,可指定作大組交流。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解決一些個別性的問題。它既能擴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又能鍛煉每一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3)大組交流。在四人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交流後教師要進行小結歸納,或強調、或補充、或改正,以加深學生印象。如第四冊《楊修之死》的教學即採用此法。討論題是:「楊修是恃才放曠、目中無人而自取其咎嗎?」經過一節課的討論,學生們經過認真閱讀、積極思維、都產生了自己獨特的看法,課堂上舉手不斷。最後,討論出結果:楊修有輕率不穩重的一面,但他以己之才笑傲曹操之權,不屈於曹氏壓力,蔑視強權,勇於為朋友出謀劃策很值得後人學習。他的死是塑造曹操奸詐性格的重要一筆。討論法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的積極性,特別是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4、比較自讀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閱讀是通過對課文不同個性特點的比較分析,揭示其本質特徵的一種閱讀方法。此法適用於任何體裁的文章,可以用來比較一個單元內的各篇;也可比較不同單元但具有某種可比性的文章。低年級宜從片斷比較開始訓練。如初一冊《見大而忘小》與《談骨氣》開頭方法的比較,等等。 比較法的優點是能讓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能鞏固並拓展所學知識。它以求異為目的,能訓練學生識別區別性特徵的能力。採用此法,教師先要告訴學生如何比較,分析課文的異同。比較的方法很多,諸如:同一題材,不同作老的作品比較;同一作者,不同時代的作品比較;同一題目,不同體裁的比較;同一體裁,不同題材的比較;同一作品,初稿和修改稿的比較;等等。 例如,學《蒲公英》一文,把日本女作家壹井崇的《蒲公英》和我國女作家冰心的「蒲公英」進行比較。同樣是散文,又可把《荷塘月色》、《綠》、《蒲公英》、《故鄉的榕樹》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加深了對散文共同特點的理解,同時,也對每篇散文的特點有所了解。採用比較閱讀自讀法,教師的責任在於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比較。5、語段練習自讀法 這是一種學以致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自讀方法。要求通讀課文後,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課文中重點的、精彩的段落,自己編寫練習,思考辨析,自問自答,如分析主題、寫作特色、作者構思,以及遣詞造句的特色等等。練習是訓練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它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並能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養成精讀的習慣。語段練習自讀法,適用於課外自讀。除學生自編練習外,還可採用小組編練習的方法。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練習的答案,或可集體交流後,教師講評;或作為課外作業,由教師批改。要防止教和學兩個方面的自流。 課堂自讀時,教師出導讀題,以靈活多樣的題型啟發學生思維。學生邊讀課文,邊完成導讀題。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得到「解決問題」的嘗試。如《大自然的語言》用練習法學習,效果就很好。附:《大自然的語言》導讀題1.判斷以下說法是否正確,並陳述理由。①據北京地區物候記錄,推遲花生等作物的播種期使之免受損失,這是物候對指導春種有重大意義的極好說明。②寫南京桃花比北京桃花早開的兩個不同數字,是為了舉例說明「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③大連和煙台的例子是為說明經度是影響物候的因素而與海洋無關。④「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一句,換一種說法就是:季節的差別造成了物候現象的南北差異的日數不同。2.回答以下問題①「這些自然現象」、「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
⑤ 小學語文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
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⑥ 教師是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學法指導
多讀多記多寫,打造好小學語文學習基本功。老師進行學法指導時,應做到具體、有效,富有針對性。教學過程中盡量滲透學法指導內容,融入進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
⑦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學法指導
一、教師示範,展示學法。
由於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範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於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於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第十冊第三課《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範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准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准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春錯誤讀音。3)教師示範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准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麼。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像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並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回顧小結,歸納學法。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就不能深化,也就達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業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使其從回顧中發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並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像、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檢查,可以糾正不足;通過檢查使學生盾到自己運用學法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激發學生運用學法的興趣。所以在學生自學後,應採取一定的方法檢查自學效果,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檢查自學效果:1、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不值」、「游園不值」、「應」、「憐」、「屐齒」、「蒼苔」、「小扣」、「柴扉」。2、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並不掃興,你從哪裡看出來?3、圖文結合,講述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4、感情朗讀和誦背全詩。在檢查過程中,允許學生發現不同意見,並善於用「不同」去效地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評議、爭論和互相啟發。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學法繼續自學、檢查,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然文體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同。不論是學習古詩還是其他課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善於把握各類文體特點,在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⑧ 學法指導有哪些
學法指導有:
1、結構式指導法:引導學生把握相關知識的來龍去脈和排列的邏輯順序、平行或相關聯系知識的彼此關系、不同類知識間的彼此聯系、新舊知識之間的結構關系等的學法。
2、遷移式指導法:引導學生把以前學習某一內容的學習方法或教師的教法,通過「操作、反思、遷移」轉換為學習同類知識或相近知識的學法。
3、對比式指導法: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分別運用兩種不同的學法。
4、滲透式指導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把學習步驟和學習技巧滲透到學生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不斷按教師的教學思路,在潛移默化的訓練過程中去領悟新的學習方法。
5、示範式指導法:教師以某一教學內容為媒介,以相應的學習方法為教法。
(8)小學語文學法指導類型擴展閱讀:
1、學法指導是學習方法指導的簡稱,它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一定的途徑,採取一定的方式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滲透、指導、訓練。
2、智力絕不是成績的決定因素,關鍵還是在於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環節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知識類型也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只要方法好,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取得優異成績。
3、因其與學習掌握知識的效率有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習方法,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個人條件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選取的方法也不同。
4、學生在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⑨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可運用哪些措施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之我見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我認為學法指導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給普通的學習方法
(1)預習的方法。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內容有不同的預習方法。低年級語文預習要學會查字典,解決音形義等問題。中高年級在新教材講讀之前,閱讀有關資料,將要講到的內容先自讀2-3遍,從中找出不懂的難點和不甚懂的疑點,帶著這些難點和疑點,在上課時予以解決。(2)聽課的方法。指導學生沿著教師教學思路,積極參與。聽課不僅聽教師,還要聽同學對問題的各種建議、看法,並敢於提問「為什麼」。(3)練習的方法。除普通的書寫工整、格式正確外,應獨立思考,靈活運用新知識解答,無論採取何種方法得出的結果,都應做到理解、掌握。(4)復習的方法。分課後復習,單元復習,學期、學年復習。各種復習應以教材為重點,對照筆記,檢查作業,分析重點、難點,打破教材順序,運用對比方法找出知識異同。(5)考試的方法。考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解題要從易到難等方法的指導。
二、傳授基礎知識與學法指導
標點、字、詞、句、段、篇的學法指導,低年級是小學階段識字量大的階段,要教會查字(詞)典。中年級以句、段為指導重點,高年級以篇章結構、文章訓練為重點。根據教材結構特點,中高年級每冊教材七個單元,互相獨立,又互為整體,每單元遵循著一個由「教——扶——放」的過程,精講課文教者在「傳道授業解惑」同時注重「學法」滲透,利用教師的學法指導去學習課內自學課文,教者只要恰當點撥。最後讓學生課外獨立閱讀第三類課文,是學生運用「學法」的階段。語文課是教者傳授知識的主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傳授,滲透學法,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如:講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個特點:奇、秀、險;要求學生依同樣的方法自學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個特點:清、靜、綠。作者運用了「抓住特徵,分步描寫」的方法,學生通過學法指導練習學法,最後掌握學法,讓學生體會出:描寫自然景觀,要抓住它的特徵分層、分段敘述。
三、教師示範,展示學法
由於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範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於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於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第十冊第三課《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範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准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准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錯誤讀音。3)教師示範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准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麼。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像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並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探索學法指導的教學模式
不論是何種學科教學改革,離不開課堂教學。學法指導的主戰場也是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確定學法指導的單項目標,講授知識內容應與學法指導融洽在一起,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情況下掌握學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獨自去獲取新的類似的知識。基本模式有:(一)課堂教學類:①前綴型。在授課開始時把學法交待清楚,讓學生根據學法學習,討論新的內容,授課結束時,教者總結、驗收。②混合型。授課時,一邊學習新知識一邊教給學法。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法指導常用到。③後綴型。在新授課完後,由教師、學生一起歸納學法。(二)專題講座類:舉行學法指導專題講座,可以打破班級、年級界限,以學科、興趣特長為標准組織進行,同時可以根據自然區域劃分界限組織進行。
「學法指導」要有一個較開闊的思路。學習是一個終身行為,學習包括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教材的學習和非教材的學習,素質教育把學習活動的范圍盡可能地拓寬,學法指導的特點就是針對廣泛的學習活動和終身教育提供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並且進而訓練成為能力的教育。
我們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於終身受用無窮」。這是用比喻的說法來表達「學法指導」的道理,也就是葉聖陶說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教人學會」進一步就是「教人會學」。現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創造性的時代,它要求受教育者在學校就要學會「高效率地處理信息以創造新的文化資源」的方法,因此美國的理查•巴斯卡、安東尼•艾索斯在《超越西方》一書中說:「在本世紀中,教育方面的一大革新是,由注意教法而轉變為注意學習法」,由此可見,我國教育必須加快「學法指導教學模式」的研究。
二、學法指導的內涵
學習方法,在小學階段,可以按學習字、詞、句、篇的不同內容分別進行指導。
1、學字的方法。常用的有結構分析法,看圖識字法,運用形聲規律識字法,兒歌記憶法,想像記憶法,比較記憶法,運用歸類識字法等等。
比如,運用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幫學生識字:情、請、清、晴。「情」是「忄」旁,表示內心活動;「請」是「訁」旁,表示禮貌語言;「清」是「氵」旁,表示水清純凈;「晴」是「日」旁,表示天空晴朗。
2、學詞的方法。常用的有以圖解詞,詞素解詞,查字典學詞,實驗演示學詞,比較辨析學詞,聯系生活實際學詞聯繫上下文學詞等。
又如《中彩那天》一課中有句話:「……才明白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那貧困的家最富有的時刻。」句中「富有」的本義是「金錢多,財產多」,但聯繫上下文看,這里的「富有」就不是指金錢、財產多而是指精神充實。將詞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3、學句的方法。常用的有:由詞到句學懂句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學句,就是先領會關鍵詞語的意思;聯系文章的中心去理解句意;聯繫上下文學句;通過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等。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有句話「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教學這句話我是先抓住關鍵詞語「飽經風霜」引導學生思考什麼叫「飽經風霜」?他的臉上為什麼「飽經風霜」?這「飽經風霜」說明了什麼?經過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一番議論,學生就能懂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它寫出了舊社會窮苦人的艱辛與無奈,而魯迅對車夫非常同情與關心,更襯托出魯迅高尚的品質。
4、學篇的方法。有從課題入手學課文;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從重點段入手學課文;從主要人物入手學課文;抓過渡句學課文,等等。
如《鳥的天堂》、《豐碑》、《可愛的草塘》、《珍貴的教科書》、《地震中的父與子》等課文,題目有的直接揭示文章中心,有的高度概括了全文內容,在教學中可以用「抓課題」的方法去學習課文。
學法指導,教師要增強意識性,具體指導什麼學法,則要因文而異(因教材的不同特點而異);因需而異(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而異);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認識能力而異)。同時,進行學法指導,還要十分注意階段性、有序性和漸進性,既要有通盤打算,又要有近期目標,按低、中、高的年段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學法指導的途徑。
學法指導主要在課內進行,一般有如下三條途徑:一是學法的直接揭示;二是教法的轉化;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的點拔引導。
學法的直接揭示,就是在講課前,教師開宗明義,直接告訴學生本課用什麼方法進行學習,然後再按照這一方法一步一步地學。這樣,既讓學生學懂了課文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逐步學會思考。
教法的轉化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重要途徑,盡管「教法」與「學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有不少共通之處,在許多情況下,良好的教法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法。比如「審題」能力是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教師在培養,訓練學生審題能力時,一般按下列步驟進行:先是弄清題目的意思,特別要理解題目中一些難懂的詞語的意思;再是判斷題目中的關鍵詞或中心詞;然後「看題思文」,看了題目,想想文章應該寫些什麼內容。教師這樣教審題,無疑是一種教法,但訓練到一定的程度,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並能運用這種方法去審新的課題,這時,對學生來說,這一「教法」也就成了「學法」。所以說,良好的教法對學生掌握學法是大有益處的。
讓學生掌握學法,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拔和引導,這對學生學法的形成至關重要。比如,聯繫上下文學詞是學詞的重要方法,如果教師能堅持及時指點,學生就能將這種方法學到手。《麻雀》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小麻雀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才出生不久,是從巢里摔下來的。」在學「絨毛」一詞時,一個學生說:「絨毛」就是人和動物身上的毛。教師否定,反問:你頭上的頭發能叫「絨毛」嗎?第二個學生回答:「絨毛」就是人或動物身上長出的柔軟而細小的毛。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再讀讀句子,想想課文中的絨毛該怎樣解釋。第三個學生回答:課文中的「絨毛」指的是小麻雀頭上長出的柔軟而細小的毛。教師肯定了這種回答。
四、學法指導中操作程序的設計。
掌握學法,必須操練。如何操練?就得根據操作程序進行操練。因此,操作程序的設計就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設計操作程序,要注意程序的有序性,還得注意程序間的連貫性以及它的內在聯系,更要注意可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這種操作,有時是口頭的,有時是書面的,不管口頭還是書面,都應努力做到讓學生便於操作進而逐步做到樂於操作、善於操作。
有人說,缺乏質疑的教學是貧乏的,沒有啟發的教學是淺薄的,失去解惑的教學是幼稚的,毫無學法指導的教學是片面和孤立的。因為,育人的天職是教會學生做人,教書的目標是教會學生學習。注重學法指導,在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對我們每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要取得成效,關鍵在實踐。因為在實踐中我們能發現問題,可以檢驗自己的做法,能提煉和積累經驗。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堅持實踐,定能把這項工作越做越好。
如在學完《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後,我就問學生:「我們剛才是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這首詩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現和領司到的學法簡明准確地歸納出來。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並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像、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檢查,可以糾正不足;通過檢查使學生盾到自己運用學法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激發學生運用學法的興趣。所以在學生自學後,應採取一定的方法檢查自學效果,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檢查自學效果:1、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不值」、「游園不值」、「應」、「憐」、「屐齒」、「蒼苔」、「小扣」、「柴扉」。2、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並不掃興,你從哪裡看出來?3、圖文結合,講述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4、感情朗讀和誦背全詩。在檢查過程中,允許學生發現不同意見,並善於用「不同」去效地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評議、爭論和互相啟發。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學法繼續自學、檢查,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