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觀念創新。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起到搭橋引路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間的關系。設計好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銜接方法。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指導思想,了解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品質和持點,從多角度把知識的結構與學生的認識很好地結合起來。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人就是在這種思維的發展與升華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從而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就應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其教學觀念。 二、教學方法創新。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徵。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小組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研究學習等,是新課改的亮點。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必須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說;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做;學生能思考的,盡量讓學生思考;學生能歸納的,盡量讓學生歸納;學生能推導的,盡量讓學生推導。教師不能喂給學生吃,也不能拖著學生走,只能牽線搭橋,給以「獵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1、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①創新的前提是善於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為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啟發學生自主提問與質疑,並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尋找解疑的鑰匙。
B.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一句飽含對歷史深沉的審視,對現實冷靜的洞察,對未來辯證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它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而民族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潛能的開發,基礎在教育,關鍵在教育。它是一項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學校教育與非學校教育相銜接、相溝通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這項任務的奠基工程無疑落在基礎教育上。
語文是人們學習和掌握各門知識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直接影響著經濟建設和國民素質。多年來,語文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走入了誤區,教師照本宣科,畫地為牢,教得死,學生學得死,學生按照老師設定的教學路子走,很少有思維和想像的時間和空間,也很少看到老師在課堂上鼓勵那些有創造思維的學生。如今,新課標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為深化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全國教育工作者都應朝著這盞指明燈永往直前,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應的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下面,結合小學語文教學,談談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一些做法。
一、發揮語文教材蘊涵的創新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指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願望與態度,它包括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兩個方面。
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動力源,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創新。創新意識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慾、懷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組成,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使好奇心升華為求知慾。如在教《藍樹葉》一課時,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問一問學生見過的樹葉有什麼顏色,當學生回答樹葉有「紅」、「黃」、「綠」幾種顏色後,板書課題:藍樹葉。在「藍」字下加一個著重號「.」,以喚起學生學習課文興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質疑精神。我國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用繩子繞車輪一周,折成相等的三折,發現每段比圓輪的直徑要長,因而對《周髀算經》中「徑一周三」的定論產生了懷疑,終於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確到七位數的圓周率。正是這種懷疑和挑戰的精神財富,導致了偉大的發現。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如在教學《春曉》一課,在自學的基礎上,要求設問質疑,把不理解的字詞或疑問提出來,這時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經過歸納,學生提出兩個很有價值的問題:(1)「春眠不覺曉」,說明睡得很香,那麼究竟是早上睡得香,還是晚上睡得香呢?
(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麼作者到底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老師讓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看法,並且要從課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質疑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
創新能力與人的個性品質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創新個性決定了人們能否自覺增強、提高和有效發揮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眾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獨立性和意志力是創新個性的核心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發揮語文學科的綜合功能,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二、
發揮語文學科功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如此重要,那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呢?
首先,豐富學生表象,積累想像素材。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教學圖片、實物以及學生的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觀察力,當他們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表象之後,想像力便會逐步得到發展。
其次,發展學生思維,提供想像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因素,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當學生領會了課文的寓意後,從一個新的角度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展開想像:「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真的跳出了井口,它會看到什麼呢?」頓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他們紛紛舉手,有的說:「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錯了,小鳥說的是對的。」有的說:「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藍天上飄著朵朵白雲。」……我們要對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給予贊揚,並建議他們把剛才想的寫成一段話念給大家聽,他們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為創造性而教」,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已經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創造性思維就是應用獨特的,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根據小學教學實際,主要培養以下四種思維:
1、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發散思維能力是創造性思維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針對一件事提出幾種不問的處理辦法,可以訓練發散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學習《狐狸和烏鴉》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烏鴉嘴裡的肉被狐狸騙走了,它接下去會怎樣做呢?每個學生至少要替烏鴉想出兩種做法。學生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想出—了許多辦法,大家的思維都得到了訓練。
2、
發展逆向思維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
逆向思維由於朝著與人們思維習慣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因而它容易獲得與眾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語文教學中,將教材里的因果系顛倒,引導學生由果溯因,進行逆向思維,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思維的深刻性得到培養和訓練。例如,在學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內容後,讓學生想一想: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內造出了十萬支箭,以後周瑜對他的態度會不會改變呢?這樣,引導學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躍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3、
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形象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語文教學中,可利用實物、板書、幻燈、掛圖、放錄像、電腦等直觀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訓練形象思維的有效手段。同時,學生在看中觀察力也得到了增強。例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教師在一個杯子里裝了小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講桌上,讓一個個子不高的學生把手伸進杯子試一試,夠不到水,老師讓他們把桌上的小石子放進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這個同學再把手伸進杯子,水沒過了他的手指。通過這一演示,學生們很容易地理解了烏鴉是多麼聰明,同時形象思維得到發展。
4、
發展直覺思維能力,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直覺思維直接性,快速性的特點,使它在創新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課題直接猜測課文內容,是訓練直覺思維,培養思維敏捷性的有效做法。在教學《達爾文和小松鼠》時,學生齊讀課題後,教師要求學生馬上猜測文章的內容是什麼。學生憑直覺做出猜測,有的說,這篇課文講的是達爾文手口小松鼠交朋友的事:有的說,這篇課文講的是達爾文飼養小松鼠的事;還有的說……教師不馬上對學生的猜測內容作出判斷,而是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來了解內容。
創新是新世紀教育的神聖使命,當創新理論與教學實踐像藍天與白雲那樣和諧,像水乳那樣交融之時,就是創新教育成功之日!
C.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你是通過哪些途徑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資源的收集和積累的
「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作為一名探索在小學語文教學一線的山村教師,我就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資源的收集和積累,談幾點淺顯的認識,希望與各位同仁作一探討與交流:
1、教師要不時「充電」,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此為基礎。
時代進步日新月異,教師的知識更新不但要緊跟時代步伐,更得有超前意識。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以身示範,自己就充當一名求知若渴的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使自己「胸有成竹」,教育學生時才可「手到擒來」。
2、透徹研究和處理教材資源,此為關鍵。
教材雖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它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材這個資源必須鑽研透、處理好。文本背景,編者意圖,蘊含的「人文」精神及落實語文「工具性」特點的具體「點」,所給文本與學生生活、學習實際的最佳切入點,學生學了這課、這一單元要達到什麼目標,「三維」方面要有什麼長進,都要細化到每節課中……如果教材這一資源不利用好,其他都是「無本之木」,不會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利用網路、多媒體等資源「活」化語文課程,此為途徑。
多瀏覽、多學習網路上豐富的教學資源,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相機整合,恰當運用到課堂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把與自己教學相關的網站、課件包等下載、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4、注重課外語文學習資源的利用,為學生成長服務,此為目的。
(1)重視配套「語文讀本」的閱讀、學習。
(2)「口語交際」及「習作」教學要聯系生活,走進學生生活。
(3)成立「圖書角」,每天閱讀,做好摘錄,周周交流,月月匯報、總結。
(4)適時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5)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推薦好文章,讓學生開展「演講賽」、「辯論賽」等。
5、師生同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學、處處學,從書本外的生活、社會中的每個角落學,收集信息,積累資源。
不過,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感到所看到的內容多而雜,凌亂,很是頭疼。這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相應的梳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之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恰當取捨,刪繁就簡,選擇適合自己的,更適合學生的,只有那樣,我們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
D.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愛因斯坦曾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
1 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驅動學生的創新動機
創新意識是一種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超常規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意願。激發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創新意識強的學生總是能夠從超出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強烈的創新慾望和創新勇氣。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
強烈的創新意識直接轉化為創新動機,成為直接激勵和推動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它對學生的創新行為起著導向、激發和催化作用。創新動機來自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由人們內部需要而引發的動機,如由於學生認識到創新活動的意義或對之產生興趣而積極參與創新性的活動。外在動機則是來自外部的肯定和獎勵而產生的動機,它激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抓住語文教材中許多介紹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童第周、愛迪生、李時珍、詹天佑的故事,激發他們的成就感,並通過學習上的成功,強化他們在學習中勇於創新的動機。
2 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於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採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麼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後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於除舊、敢於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
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3 營造氛圍,在想像中培養創新思維
想像,特指在閱讀某作品時,對作品沒寫到的內容作合理想像。從而培養創造新思維,即創新能力。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和諧、活潑的氣氛有助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3.1 豐富學生表象,積累想像的素材。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學圖片、實物以及學生的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在教學中以觀察為基礎,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審美,在觀察中發現,在觀察中探究。不僅在課堂中通過實物演示,圖畫以及電視屏幕的再現指導學生觀察,而且在課外引導學生進行大量觀察,讓他們體驗,認識周圍世界。在有指導的觀察中,優選鮮明的觀察目標。安排合理的觀察順序,設計啟發性導語,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想像,在觀察中表述。把現場中兒童的想像、思維、語言活動結合起來。
3.2 發展學生思維,提供想像的基礎。思維是想像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創新性思維因素,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從而為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陶冶學生情感,激發想像的動力。當今科學的發展日益綜合化,集體的創造取代了手工業式的個人創造。因此,當個人的創新置身於創新群體中時,群體的環境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個人的創新活動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因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使學生之間在情境中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十分必要。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探索和積累教學經驗,通過轉變自身教育思想,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加強創造思維訓練,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通過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指引和誘導,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讓今天的孩子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和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跡。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一片培植孩子創造思維的沃土、一塊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天地。
E.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核心是提高語文能力。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形成的過程,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實踐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實踐活動走進了教師的視野,從三年級開始,很多單元學習中都添加了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從教材的改革不難看出,只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回歸兒童生活,將「讀書」與「行路」緊密結合在一起,軟化學科之間的邊緣,在生成的、開放的、動態的、實踐的土壤中,幫助學生構建起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場、思維場、感悟場,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聽、大膽地說、動情地讀、用心地寫」從而更愉悅、更有效地學習語文課程。
那麼,如何拓寬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呢?作為教學一線教師,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一、借「文」生成,巧拓展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闡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專用書籍,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語文教材中許多經典的篇目都能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生成點,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做鋪墊。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中主張的:「教育同生活實踐相聯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學」的觀點。可見,語文教學只有將眼光從課本知識,放眼到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語文實踐活動通常從教材入手,既可以是橫向的延展,對一個作者,一個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也可以是縱向的不斷深入,挖掘教材中適合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新的點。如:《走進李白》實踐活動,就是橫向鋪開,通過主題閱讀,調查采訪等形式學習李白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同時了解李白的詩歌對後人的影響。再如:在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時,教師則以美麗可愛北大荒為切入,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過去,草塘這里被稱謂「北大荒」,現在已經不叫「北大荒」了,而叫」北大倉「。經過許多年的開發建設,那裡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糧食。現在那裡還有很多像草塘這樣的濕地,我們還要繼續開發。怎麼樣在不破壞那裡的環境的情況下開發草塘呢?我們可以發展什麼產業?」學生都想到了旅遊業,並不由自主地生成了為北大荒做廣告活動:「北大荒,北大倉,景色秀麗美名揚。物產豐富無可敵,請你快點來欣賞」「可愛的草塘、清澈的小河、美麗的藍天、潔白的雲朵、豐富的物產,把你帶進了人間天堂」……靈動的語言不但體現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同時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應用能力。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善於發現教材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借「趣」延伸,漸豐富
「有趣」是學習興趣的初級形式,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起點。一直以來,語文教師最為困擾的是習作教學難題,其主要原因就是多數學生認為「讀書無趣」,因此,讓學生喜歡上讀書,喜歡上積累,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誡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只有將教育生活化,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才能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完《草船借鑒》一課後,教師發現學生對三國人物很感興趣,特別是男孩子,很多通過網路玩關於「三國」的游戲,還有的課余時間經常在一起玩「三國殺」。於是,我便將學生的興趣與學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開展「三國知識競賽」,學生課下讀《三國》,課上比積累,發揮個體閱讀與小組競賽「點面結合」的優勢,讓閱讀的過程成為班級課餘生活的熱議話題,從而產生讀書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三國這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人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再如,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圖書公司」,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書籍「營銷」模式,吸引其他小組的學生節約本組書籍,為愛閱讀、有效閱讀的學生授予「明星會員」「小書蟲」等榮譽稱號,在讀書交流會、故事會、演講比賽等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踴躍報名,從而促進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閱讀當中來,在這一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高了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協作能力,創新意識也得到了發展。
三、借「情」深入,重升華
語文教學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過程。情感在從認識到形成能力、習慣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別林斯基說:「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情感的認知既使對文本的解讀,又是與作者的對話。有人說:「語文教學中處處充斥著濃濃的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情感的共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狼牙山五壯士》的無畏、《大興安嶺》的秀美、《錢塘江大潮》的壯烈、《凡卡》的悲慘……每一段文字里都凝結著作者的情感,當讀者的情感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時,語文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的目標才會得以升華。如在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安排了「難忘的小學生活」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個主題,成為即將離開母校的學生應認真完成的實踐內容。圍繞著「親愛的夥伴」「可愛的老班」「磕磕絆絆也成長」「我的未來不是夢」四個小主題,學生將對朋友、對師長、對自己、對未來、對母校濃濃的情感都融入其間。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動人的演講,一幅幅多彩的畫卷,將感情融入文字,將文字浮於畫卷,將畫卷又注入了情感。這次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綜合運用語言文字,回顧了成長的點滴,同時,心靈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浸潤。
新課標中關於「語文生活化」的要求,強調讓學生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中,通過「實踐」的手段,在不斷地「說」和「寫」的過程中逐步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因此,有效拓展語文實踐活動,將有益於把學生外部語言內化為內部語言,從而在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F.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踐創新教學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專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屬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G. 哪裡可以買到實踐積累創新小學語文的書人教版
《創新一點通》小孩子自己就可以自學,裡面內容介紹的很豐富詳細,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可以增長見識。在介紹生字詞的時候,裡面會詳細的解詞造句,孩子自學起來挺方便的。
H. 怎樣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它不僅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更是傳播知識和文明的重要教育工具。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古至今,語文教育歷經數千年,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他們的作品流芳百世,成為當今學生學習的標本。現階段,盡管每位教師的教學方法各有千秋,但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包括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等,教學方法也隨之更新換代,而創新是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渠道。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今已經真正地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憑借教材還是多媒體,創新無疑是滿足當代教育要求的必然途徑。
小學語文從識字開始,到閱讀,再到寫作,教師無不需要通過巧妙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1.轉變教學思想
教師在培養和評價學生智力時要從只注重觀察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集中思維、分析性思維、嚴密的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向在創造性活動中起重要作用、作為右腦功能的創造性想像力、發散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轉變。根據教材特點,在閱讀、識字、看圖作文等教學過程中進行創造性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性想像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把印在課本上的文字元號──字、詞、句、段、篇轉化為學生頭腦中活生生的形象,並把這些形象在頭腦中清晰地保存積累起來。
如學習"顫抖"一詞,在學生理解詞語後,還可讓學生想像再現"顫抖"的形象,以訓練右腦。又如學習《翠鳥》一文時,表現翠鳥身上羽毛顏色的有三個詞語──"淡綠色"、"深綠色"、"翠綠色"。學生從文字上並不能認識這三種顏色的特徵,老師先拿來這三種顏色的羽毛,告訴學生什麼是淡綠色,什麼是深綠色,什麼是翠綠色;再拿出翠鳥的標本讓學生辨認羽毛的顏色。學生親眼看到了真實的形象,在頭腦中把這三種鮮明的形象積累起來,深深地印在了腦中。
2.學貴有疑,鼓勵提問
學問,顧名思義,既要學,也要問。人人都會有疑問,而提問是解惑的重要方式之一,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要敢於發問。但是一般在課堂上,學生對於疑問往往不敢啟齒,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問,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並且教師要詳細答疑解惑。因此,在鼓勵學生提問方面,教師要把握以下幾點:
2.1不拒絕,不批評,充分肯定,增強學生提問信心。善於質疑的創造發明者無一不是充滿自信的人;相反,經常懷疑自己的人是很難成功的,也很難提出有創意的觀點。要培養質疑精神,教師就必須保護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於學生的任何提問,哪怕非常簡單,教師都應詳細答疑,如果拒絕,則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會因為害怕批評而不敢發問。對於提出帶有規律性、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因此,為了鼓勵發問,拓展學習思維,教師應該做到不拒絕,不批評,充分肯定,增強學生自信心。
2.2引導學生尋疑。如果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帶著疑問,發散思維,捕捉細節,發掘重點,那麼他必定能夠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並產生創新的觀點,以至於達到創造的目的。因此,學中帶疑,才能啟動創新思維,捕捉創新靈感,並取得創新成果。但小學生在這一認識上或許還不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就顯得比較重要。
3.改進教學方法
右腦是加工形象信息、鑒別圖形、處理非言語材料的中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採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大腦兩半球共同活動來完成任務。
3.1藉助電教媒體。閱讀教學首先要注意用直觀形象的材料充實學生的感知,豐富學生頭腦中表象的積累,提供再造想像的基礎。根據右腦以形象思維為主,主管人們的視知覺,形象記憶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多藉助直觀、形象的電教媒體進行教學。
如《桂林山水》一課,就可以藉助錄像再現桂林山水"靜、清、綠","奇、秀、險"的特點。這樣,學生通過視聽覺、形象記憶,能非常清晰而深刻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便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豐富了學生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產生聯想和想像打下基礎。
3.2啟發聯想、想像。文章是作者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進行思考後寫成的語言符號,這些文字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讀者可以通過作者提供的語言符號,調動已有表象──生活積累和知識經驗,運用再造想像,創造性想像,想像相關形象,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特點,指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想像,想像文章描寫的場面,想像文章描寫人物的性格、心情,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和周圍環境的情景等一些再現性和創造性想像。
3.3讓學生繪圖(畫)。對於一些課文,教師可以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根據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描述,讓學生繪圖(畫)。
如《有這樣一個小村莊》一課中有一段描寫小村莊從前的美麗景色。教師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後,讓學生將這幅美麗的圖畫創造性地畫下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思維活躍,有的用藍色的波紋線加上快活的小魚表現水的清澈;有的用幾只戲水的小鴨子表現水的清澈;有的用鮮艷的美麗的花朵和花叢中的蝴蝶表現空氣清新;還有的用密密的樹木和林間的小鳥表現空氣清新……
4.大膽想像,開拓創新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像力,它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是思維的運動,是創新的源泉,是開拓思維的動力。想像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它能結合以住的知識與經驗,在腦海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將抽象的形象具體化,將具體的形象豐富化,從而達到創造的目標。教師在引導學生想像時應把握以下兩點。
4.1挖掘發展想像力的因素。引導學生大膽想像,提升學生的想像力,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會越深刻、越獨到。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挖掘發展想像力的因素,時間的,空間的;現實的,虛幻的;課內的,課外的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展開聯想的因素。另外,教師可通過提問或課外延伸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聯想,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考。
4.2多媒體具象引導。如今已是高速信息化時代,通過計算機製作或傳播的信息,如圖像、圖表、視頻及聲頻等,都是非常具體而又形象的。如果在上《桂林山水》課文時,教師可通過計算機搜索介紹桂林山水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桂林山水的真實形象和面貌,在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就會結合對桂林山水視頻和圖片的印象展開符合現實的聯想,產生更加真實而又嚮往的感覺,這樣,對加深課文的理解效果非常明顯。因此,在教學中,結合課文,運用多媒體的具象性,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想像的引導十分重要。
總之,教師應採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巧妙和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拓展思維空間。當然,在改善創新教學方法同時也不能忘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緊密結合,才能全面提高和發展。
I. 哪裡可以買到實踐積累創新小學語文人教版
如何創新小學抄語文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 探索 創新 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文字閱讀和理解能力具有啟發作用,其創新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創新即創造,但不是刻意求新,小學語文創新要求教師的講解在符合學生理解能力和教學內容特.
J.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肩負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
關鍵詞: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 教育理念
語文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不僅要學習文章的內容,而且還要學文章的其他形式。語文的形式是語言文字,是表達技巧;而內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語文學科這一特點使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語文這一工具學科的學習運用,必然伴隨著一定的思想,交織著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學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詩情畫意,都是激勵學生思維的發展的誘因,都可能觸發學生的思維想像,萌生創新意識。」
一、轉變教學思維,定位教師角色
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新課標則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著眼於未來社會對國家,對國民素質的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培育學生純潔品質和創新能力,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為主體的舊模式、舊方法、舊思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
這就要求教師在新的課程教學中從關注知識傳授轉變為關注學生發展;從關注教師轉變為關注教師;從關注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從關注統一轉變為觀之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導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者,而應當是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氛圍和諧、民主、平等。教師應主動將自己的身份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課前設計理念要新,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實踐活動方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創建一個學生能夠接納的,寬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夠充分釋放創造性的,樂於參加的課堂氛圍,組織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切探索,發現和創新行為。
2、教師講授變為教師參與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課改的主旋律和重點、難點。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工具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很多:如課外活動、社會設計等,但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關注是第一步,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授課模式,死記、苦學只能培養高分低能兒,扼殺學生的激情,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揮。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強烈的求知慾,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創造性學習先導者和內在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高高在上,讓學生產生距離感,教師應轉變為一個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要善於創設點亮學生智慧火花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戰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一種渴望和迫切中參加課堂教學活動,滿足每個學生成功的需要,巧設問題,因勢利導,創造機會,讓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及時肯定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作的努力,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
二、積極營造環境,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於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人把21世紀稱為「創造性世紀」,預示著國際競爭將是國家之間創造力的競爭。現在的少年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能否成為創造性人才,將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而對於他們每個人來說,創造能力將決定其生存狀態。因為不論你干什麼都需要創造,創造離不開正確的認識。思維又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和認識過程。因而獨特新穎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就成為了培養孩子創造能力以至生存能力的關鍵。
小學生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結合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對他們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至關重要。我們講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實際上是在調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