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復習ppt

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復習ppt

發布時間:2021-02-16 00:30:18

Ⅰ 近幾年語文必修三所考試常見的文言文知識點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贏糧而景從(通「影,像影子一樣」) 百有餘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懾) 始皇既沒(通歿,死) 2、古今異義
(1)以為桂林、象郡(以為:古:把..作為 今:認為) (2)流血漂櫓(櫓:古:盾牌 今:指劃船的工具)
(3)贏糧而景從(贏:古:背負、擔負 今:獲勝,獲得)
(4)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古:崤山以東 今:山東省)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狀語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外:對內、對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雲、響、景:像雲一樣、像聲音一樣,像影子一樣) ②名詞作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瓮、繩:用破瓮作,用草繩系) 子孫帝王萬事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動詞的使動用法
卻匈奴七百餘里(卻:使„„退卻)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⑤形容詞作名詞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固的地勢) ⑥形容詞作動詞
尊賢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詞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變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⑧形容詞作動詞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處於困境之中) 4、一詞多義 (1)制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 (規模)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後漢書•張衡傳》:(製造、製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赤壁之戰》:(壓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統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 《齊桓晉文之事》:(規定、制定) (2)亡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後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 《赤壁之戰》:(死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蒙故業,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wei,給)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遺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使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規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越過) 平心而度之,無果無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徒也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2、被動句
為天下笑者,何也? 3、狀語後置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語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賓語
以(之)為桂林、象郡 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詞 聚之(於)咸陽 《師說》 ——韓愈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通「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5)小學而大遺(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
育的機構)
(6)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無論 今:沒有)
(7)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他)並且„. 今:表示因果關系) (8)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2)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3)於
師不必賢於弟子(比,介詞,引出比較對象) 而恥學於師(向,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 不拘於時(被,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其皆出於此乎(在,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 (4)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詞,相當於 於,引進比較對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乎,語氣詞,呢,表示反詰語氣)

(5)從
惑而不從師(跟隨)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自) (6)所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用來„的)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4.詞類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學習)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低於)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從師) (2) 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3)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以„„為恥) (4) 形容詞作名詞
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傳道受業解惑也(惑,疑惑的問題) 愚益愚(愚人)
是故聖益聖(聖,聖人)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表並列: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小學而大遺 (2) 連詞,表轉折:惑而不從師
(3) 連詞,表承接:吾從而師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而教之 (4) 連詞,表修飾:則群聚而笑之 (5) 表陳述語氣:如是而已 2.之
(1) 助詞,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師
(2)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4) 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詞,他:作師說以貽之
(6)代詞,這,這一類。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詞,那些: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代詞,他: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代詞,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其皆出於此乎 (5)副詞,表反問語氣:其可怪也歟 4.於

(1)介詞,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2)介詞,向:而恥學於師 (3)介詞,對於:於其身也 (4)介詞,從:皆出於此乎 (5)介詞,被:不拘於時 5.乎
(1)介詞,相當於「於」,譯為「在」: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介詞,相當於「於」,表比較,譯為「比」: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其皆出於此乎 (4)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唉」、「呢」: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6.也
(1)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其可怪也歟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之」)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之」) (人)問之,(士大夫之族)則曰„.(省略主語) 其下(於)聖人也亦遠矣(省略介詞)
3.倒裝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後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4.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四、重要詞義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否定副詞) 吾從而師之(從,古義:跟隨、而且;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果)

Ⅱ 急求: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編輯本段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麼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麼不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區別?王不要怪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編輯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無】通「勿」或「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過。
古今異義
1.【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義: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詞。今義:指形單影只之人) 2.【河】內【凶】。【河內】:黃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濟源一帶 【凶】:(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1.指人或動物暴躁,心腸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古義:副詞,更。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 起:增加 4.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5.【或】百步而後止。【或】:(古義:有的人。今義:表選擇的連詞,或許、也許) 6.是亦【走】也。 【走】:(古義:跑,逃跑。今義:行走) 7.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谷】:(古義:糧食的統稱。今義:穀子) 8.斧【斤】以時入山林。【斤】:(古義:斧頭。今義:重量單位。) 9.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今義:保養身體。) 10.非我也,【兵】也。【兵】:(古義:兵器。今義:軍隊中最基層人員) 1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古義:年成。今義:年)
一詞多義
·1.數 ①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cù 密、細密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⑤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 數目、數量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後序》 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 ②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開放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兵器 ②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 軍隊 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 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宏偉的 ·6.時 ①不違農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季節 ②無失其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時機,機會 ·7.王 ①王無罪歲 《寡人之於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於國也》稱王,統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勝食 《寡人之於國也》動詞,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寡人之於國也》前一個「食」為動詞,吃;後一個「食」為名詞,食物 ·9.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在 ·10.之 ①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襯音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④五畝之宅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代詞,代百姓;助詞,的 11.以 ①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 用 ②以時入山林《寡人之於國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把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歸順 【王無罪歲】 : 一般「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樹之以桑】: 樹:一般「樹」是樹木(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種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一般「食」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吃 動詞作名詞: 【請以戰喻】 : 一般「戰」是戰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戰爭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其他 【謹庠序之教】 :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 一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 這也是逃跑。 2、非我也,歲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非我也,兵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 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倒裝句】 1、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 (1)申之以孝悌之義 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重物行走在路上 2、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之有也。 (2)雞豚狗彘之畜。 畜雞豚狗彘 3.介詞結構後置句: (1)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於「只是……罷了」) (2)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或……或……」相當於「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當於「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語「此」。 2、棄甲曳兵而走 省主語「將士」。 3、可以無飢矣
課下注釋
1.河內[凶] :收成不好,荒年 2.不 [加] 少 :更 3.[填] :擬聲詞,模擬鼓聲 4.[鼓]: 擊鼓 5.[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過 6.寡人之[於]國也 對於 7.谷不可[勝]食也: 舊讀shēng,盡 8.[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細網不進池塘(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 9.[衣帛]:穿上絲製品的衣服 10.[無如]:沒有像......
編輯本段《寡人之於國也》 -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體現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Ⅲ 求高中語文必修三的文言文的重點背誦句子

1、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專,或五十步而後止。屬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2、勸學《荀子》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過秦論(賈誼)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Ⅳ 高一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要求背誦的兩篇

《寡人之於國也》文言文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那可真是夠盡心的啦!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飢荒,也如此辦。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而加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戰鼓,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盡(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下池沼捕魚,魚鱉就會吃不盡(按,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斧子按一定的季節(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供養老人孩子和為死者辦喪事都沒有什麼遺憾了,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五畝大的宅園(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在裡面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等家禽、家畜的飼養(豚:小豬。彘:大豬),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沒有挨餓的情況了。認認真真地辦好學校教育,反覆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庠序: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讓豬狗吃人吃的東西,而不知道加以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就會前來歸順了。」

《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勸學》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摘自 網路 參考 高一必修三語文課本人教版】

Ⅳ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 總結 新課標人教版

語文:
把握重點 巧用方法
現在中考已經進入沖刺階段,當前同學們對語文復習存在著這樣 兩種心態:一部分同學認為語文知識點繁多,而且中考側重考查學生的課外遷移能力,考查課本的內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復習語文時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認真復習課本的知識後,也做了大量的閱讀題,考試卻不見成效,感覺語文復習無從下手,於是乾脆放棄。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實際上,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一樣,有自身的知識系統和復習規律。從前幾年學生復習情況來看,在沖刺階段,若能夠按照老師的復習計劃,復習形成知識網路,答題依據正確的技巧方法,穩扎穩打,考試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試中是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的。
那麼,在最後的沖刺階段,應該講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結合我們學校老師在最後復習階段的幾點做法,簡單談談:
首先,應認真「吃」透近兩年中考題。 近兩年的中考試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作文」四大板塊。試題內容也保持相對的穩定,測試目的明確:從課內外名言名句的積累運用,到課內外文言文的閱讀,再到課外現代文的閱讀,最後是話題作文的寫作。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近兩年的中考試題,應該怎樣分析?現僅就試卷的四大板塊簡單說明。
一、積累部分。考試的范圍基本是初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背誦復習不但要強化記憶還要理解記憶,並且能夠靈活運用。不但篇篇背誦,還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平時默寫時經常出錯的字,更
要時時「溫故」。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
二、文言文部分。課內文言文考試的范圍是初中教讀篇目。復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范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復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對內容考查就與現代文基本相似。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以至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都要拎出要點,總結規律。二要選好篇目。選取教讀篇目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識的覆蓋面最廣的文章,這樣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兩年的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選擇故事型的文段。內容比較淺顯,考察內容基本與課內部分相似。做題時一定要注意與課內學過的課文或知識點相聯系,注重由課內向課外的遷移運用。
文言文閱讀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翻譯類。此類題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2)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並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注意翻譯時應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是得分點。(3)還可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4)另外還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復詞等特殊現象。(5)若直譯不通,則用意譯。須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想。二是啟示類。解答這類題目時要注意思想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場,聯系文章主要情節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的語句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
三、現代文閱讀部分。要把握「考點」,掌握答題技巧。 近兩年的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大多是一篇偏重於議論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學類的文章。因此,在最後復習中,在課外選段上應盡量多選取這兩種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另外,在閱讀題目的設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順序進行考查。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時這也是我們檢驗解答效果的唯一標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側重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的篩選,二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閱讀復習中,應該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寫」這兩個問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線
索找答案。比如,整體感知類的題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或者「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等問題。做此類題,答題時應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看標題,二看開頭、結尾,三找議論、
抒情的語句。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記於心。再比如,同學們認為最難回答的「理解句子含義及作用」這一類題目,我們可以這樣作答:先觀察句子的特點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結構上的作用;結合語境,抓住句子表達時最關鍵的詞語,指出其語境意。此類題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達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或是一些運用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點是做好此類題目的要訣。凡述種種題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閱讀題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話題」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在最後階段要多讀書看報,開拓自己視野、了解時代信息、把握時代脈搏,並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為寫作積累素材,補充新鮮血液。雖學習比較緊張,但仍要每天「擠」出十到二十分鍾的時間來看書讀報。在寫作中,要善於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大題化小,以小見大,學會「一滴水裡見陽光」「半瓣花上說人情」;善於聯想,張揚個性。讓文章體現出你真摯的感情,豐厚的文學積淀,做到文質兼美,富有生活氣息。
其次,在復習中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歷年的答卷中都存在著一些考生不認真看原文,不能認真審題的毛病。平時做閱讀練習,一定要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抓准題眼、抓住關鍵詞句,再作答。另外,書寫也應重視,若平時書寫潦草,則會在積累中出現錯別字,在寫作中丟掉書寫分。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若平時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和書寫的習慣,考試時也就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丟分。
總之,「厚積而薄發」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提高語文成績,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答題思路,以及較強的理解表達能力。當然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復習中有所側重。若三者都能兼顧,相信你一定會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制定計劃 勤於復習
中考臨近,有些同學開始緊張慌亂起來,對下一步的語文復習感到有些困惑,總覺束手無策。在此,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就語文復習談幾點自己的意見,希望能為同學們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
一、認真解讀《考試說明》,強化目標意識 每年的語文考試說明是中考命題的直接依據,為了不走彎路,提高復習的效率,我認為同學們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學習《考試說明》中所列考項,明確目標,逐項對照,務求落實,使復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制定精密復習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效的行為來自精密的計劃。同學們要在老師制定的復習計劃下,有自己的個人計劃,包括時間和內容的安排,也包括復習的方法和鞏固的手段。
三、重視專題復習
2月上旬——4月上旬是第一輪復習,著重於從課本入手,依綱扣本,在字、詞、句、篇中夯實基礎。經過第一輪復習,我認為第二輪
復習(4月上旬—5月20日左右)應該進入專題復習階段,即根據《考試說明》和中考命題規律,打破學科原有順序,將它們分門分類地進行整理並強化訓練。在語文總復習中,我認為專題復習是最重要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復習,可以使以前散見於課文中的基礎知識系統化,使同學們站在一個較高的平台來俯視語文知識體系,消除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迷茫。因此,我們都應該重視這一階段的復習。 根據歷年語文考試說明中的所列考項,我們可以將復習內容歸為四個專題:一是基礎知識。包括1語音2漢字3詞短語和句子4標點5修辭方法6文體、文學常識。二是文言文閱讀。三是現代文閱讀,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散文等。四是寫作。在進行專題復習時,首先要明確每項專題的復習要點,然後再結合練習進行鞏固。在復習過程中為了便於更好地記憶掌握一些知識,我們還可採取列表、再分類的形式。如復習文學常識時,可按作者姓名、時代(國籍)、對作者評價、篇目、體裁、出處列表歸類記憶。復習文言文時,可按通假字、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古今詞義等類別列表歸類掌握。根據近年來中考中古詩詩文積累默寫部分開放題型的出現,我們也可試著將古詩文分類整理記憶,如可分為壯志抱負、戰爭場面、愛國憂民、親情鄉愁、山水田園、邊塞風光、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勸學惜時、樂觀自信、富含哲理、詠史懷古、逆境磨礪篇等等。
四、進行模擬練習(或綜合訓練)
5月21日—6月上旬可稱為第三輪復習,這一輪復習重在模擬訓練,可幫助同學們在完成專題復習後,檢測學習的成效,同時又能起到進行中考實戰的演習,提高應試能力的作用。訓練時可選近三年的中考題或選難度、容量與近年中考題相近的題目練習,真正起到模擬的作用。
五、注意的問題
1、復習是梳理已學過的知識,如字詞句知識、修辭、閱讀、寫作知識等。但是復習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應用。以復習修辭為例:不是要看是否知道什麼是比喻,什麼是擬人或排比,而是要理解別人文章里為什麼要用這些修辭方法,自己會不會用這些修辭。
2、復習是溫習老師教過的方法,像理解詞語、句子的方法,閱讀文言文現代文的方法,寫作的方法等。但是復習各種方法,不是為了記住它們,而是看看會不會運用。
3、復習不能光看已經學過的,應以舊帶新,培養提高運用原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復習文言文為例:課文固然要復習,但也要找一些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短文讀一讀,看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究竟怎樣,由課內遷移到課外。現代文的復習更應這樣

Ⅵ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句式,

一、寡人之於國也
(一)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②雞豚狗彘之畜(賓語前置,應為「畜雞豚狗彘」)
2.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①移其粟於河內(「於河內」為介賓結構)
②樹之以桑(「以桑」為介賓結構)
③頓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於道路」為介賓結構)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於刺人而殺之……」為介賓結構)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孝悌之義」為介賓結構)
(三)省略句
可以無飢矣(「以」後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不受飢餓之苦了)
二、《勸學》
(一)判斷句
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②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 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三、《過秦論》
(一)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者,表判斷)
2.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也,表判斷)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餘威震於殊俗
②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
③ 謫戌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④ 鋤榎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2.賓語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陳利兵而誰何
(三)被動句
①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②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省主語)
② 以(之)為桂林、象郡(省介詞賓語)
③ 聚之(於)咸陽(省介詞)
④ 委命(於)下吏(省介詞)
四、《師說》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余(於余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Ⅶ 必修三文言文重點知識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3文言知識歸納
《寡人之於國也》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4.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二、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凶(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凶,穀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於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麼。今常用於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三、一詞多義
1.數
①願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後》) (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寡人之於國也》)(數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於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後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美的)
6.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於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於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飢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或為兼詞「於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於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志。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起鼓」「擊鼓」。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五、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②雞豚狗彘之畜(賓語前置,應為「畜雞豚狗彘」)
2.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①移其粟於河內(「於河內」為介賓結構)
②樹之以桑(「以桑」為介賓結構)
③頓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於道路」為介賓結構)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於刺人而殺之……」為介賓結構)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孝悌之義」為介賓結構)
(三)省略句
可以無飢矣(「以」後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不受飢餓之苦了)
六、特殊結構(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作小結)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
2.「直……耳,是……也」(只是……罷了,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3.「是何異於……」(這跟……有什麼不同呢)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
《勸學》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
2.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二、古今異義
1. 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 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3. 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里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4. 假 古義:憑借,藉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5. 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銀。
6. 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凶。
7. 用心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8. 用 古義:因為;今義: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義:腳或腿;今義: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託 古義:容身,託身;今義: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如: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2.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二)動詞的活用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2.形容詞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
3.形容詞的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數詞作形容詞(一說是數詞作動詞)
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四、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 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口技》)( 停止)
②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隔絕)
③ 以為妙絕 (《口技》)(極點)
④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勸學》)(橫渡)
⑥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傳》)(斷絕)
2. 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 (強健、強壯 )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木蘭詩》)(有餘、略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觸龍說趙太後》)(qiǎng,勉強)
⑤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戰》)(強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送東陽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藉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假裝)
④假有人焉,舉我言復於我,亦必疑其誑 (假如、如果)
4. 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勸學》)(遠看)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鴻門宴》 )(盼望、希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 (《送東陽馬生序》)( 聲望 )
④予猶記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記》)(農歷十五日)
5. 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勸學》)(聽見)
②博聞強志 (《屈原列傳》 )(見聞、見識)
③初聞涕淚滿衣裳 (《聞軍官收河南河北》)(聽說 )
④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使上級聽見 )
⑤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五人墓碑記》)( 聲望、聲名 )
⑥以勇氣聞於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名、出名)
⑦ 掃後更聞香(《和張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②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 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過秦論》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舉起)
3.非抗於九國之師(抗,通「亢」,高,引申為強大)
4.孝公既沒(沒,通「歿」,死)
5.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的策略)
6.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7.百有餘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8.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大聲呵斥)
9.約從離衡(衡,通「橫」,連橫,戰國時期秦國離間六國,各個擊破的的策略)
10.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點,毛病)
二、古今異義
1.國家
古義:指諸侯封地(諸侯國),大夫封地(家);今義:一個國家的整個區域(全國)
2.愛人
古義:愛護別人,體貼別人;今義: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的一方
3.以為
古義:把……作為,把……做成;今義:認為
4.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5.河
古義:黃河;今義:指一般河流
6.櫓
古義:盾牌;今義:指外形似槳的一種用人力推進船的工具。
7.池
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
8.贏
古義:擔負,背負;今義:勝或獲得
9.以致
古義:用來招納;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樣;包,像包裹那樣;囊,像口袋那樣)
②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雲,像雲那樣;響,像回聲那樣;景,像影子一樣)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向北)
⑥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內,對內;外,對外)
⑦ 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瓮,用破瓮;繩,用繩子)
2.名詞作動詞
①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牖,當作窗戶;樞,當作門軸)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 外連橫而斗諸侯(連橫,採取連橫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將數百之眾(將,帶領)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會盟而謀弱秦(盟:結盟)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相鬥)
② 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亡,使……亡,滅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 卻匈奴七百餘里(卻,使……退卻)
⑥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崤函之固 (固,險固的地勢)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勢)
2.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變小;弱,削弱)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彎,使……彎)
四、一詞多義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制衣則寒《齊桓晉文之事》 製作、縫制
②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後漢書·張衡傳》製造、製作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壓制、控制
④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 統率、指揮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 規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規模
2.亡
①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丟失、失去
③燕雖小國而後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
④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 《赤壁之戰》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⑦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①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鞏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堅持、堅決
④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肅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⑥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既、已
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 固然、誠然
4.利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銳利、鋒利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快
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有利、條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⑤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⑥商人重利輕別離 《琵琶行》利潤
⑦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謀攻》 勝利
⑧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 《馮婉貞》有利於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 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封神演義》丟失的東西
③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遺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遺恨也 《伶官傳序》死去的人遺留下來的
⑤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給予,贈送
6.度
①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子》尺碼、尺度
②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 程度、限度
③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規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荊軻刺秦王》風度、常態
⑤一年一度秋風勁 《採桑子·重陽》次、回、量詞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揚州慢》譜寫、創制
⑦生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後序》 考慮、思慮
⑧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過秦論》量、計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問說》推測、猜測
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通「渡」,過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者,表判斷)
2.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也,表判斷)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餘威震於殊俗
②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
③ 謫戌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④ 鋤榎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2.賓語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陳利兵而誰何
(三)被動句
①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②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省主語)
② 以(之)為桂林、象郡(省介詞賓語)
③ 聚之(於)咸陽(省介詞)
④ 委命(於)下吏(省介詞)
《師說》文言知識歸納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聖人之所以為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9. 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余(於余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裡……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Ⅷ 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必背古文,古詩詞內容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杜甫詩三首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琵琶行(老師只讓被第二段+一句名句)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寡人之於國也(老師只讓被倒數第三段和倒數第四段)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用心躁也。 過秦論(背以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於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於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非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Ⅸ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識歸納(寡人之於國也)

2012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文言文知識歸納

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凶(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凶,穀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於對方。例如:
「請坐」
,讓對方坐下;
「請指導」

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
「可」是「可以」

「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
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麼。今常用於代詞,當「這」
「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一詞多義

1
.數

①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

(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數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副詞,
shu
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形容詞,
c
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動詞,
sh
ǔ,計算)

2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名詞,通「值」
,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
指南錄
>
後序》

(副詞,徑直、直接)

3
.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
(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動詞,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動詞,發出、抒發)

4
.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
(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

(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
(名詞,士兵)

5
.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形容詞,勝利)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形容詞,優美的)

6
.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於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於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
.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
w
à
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
w
á
ng



8
.以

①請以戰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飢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
.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
.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
「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
。或為兼詞「於之」
,向他們)

④寡人之於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志。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
「敲起鼓」
「擊鼓」
。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
「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
「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
「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
「為王「稱王」
「統一天下」


2.
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
「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1.
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
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
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
「認真從事」
「認真辦好」


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①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
賓語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②雞豚狗彘之畜(賓語前置,應為「畜雞豚狗彘」


2
.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①移其粟於河內(
「於河內」為介賓結構)

②樹之以桑(
「以桑」為介賓結構)

③頓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於道路」為介賓結構)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於刺人而殺之„„」為介賓結構)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孝悌之義」為介賓結構)

(三)省略句

可以無飢矣(
「以」後省略賓語「之」
,句意是:可以憑借它不受飢餓之苦了)

特殊結構(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作小結)

1

「或„„或」
(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後止,
或五十步而後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
有的人逃跑了
五十步然後停下來。

2

「直„„耳,是„„也」
(只是„„罷了,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3

「是何異於„„」
(這跟„„有什麼不同呢)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
——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
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
?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綉,
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髃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
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

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

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
驚而問其故。優孟曰:

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
薄,請以人君禮葬之。

王曰:

寡人之過一至此乎!

於是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
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

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
我孫叔敖之子也。

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
與言曰:

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
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優孟曰:

若無遠有所之。

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余,像孫
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
為相。優孟曰:

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

庄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


言謂何?

孟曰:

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
得以霸。
今死,
其子無立錐之地,
貧困負薪以自飲食。
必如孫叔敖,
不如自殺。

因歌曰:


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余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為觸大罪,
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
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於是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
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

(節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


12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多辯

,常以談笑諷諫

辯:辯駁

B
.席以露床,啖

以棗脯

啖:給„„吃

C
.有敢以馬諫

者,罪至死

諫:規勸

D
.屬

我貧困往見優孟

屬:囑咐

1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優孟「以談笑諷諫」的一組是





①請以人君禮葬之

②即為孫叔敖衣冠

③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

④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

⑤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

⑥屬我貧困往見優孟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優孟言辭詼諧幽默。
楚莊王想厚葬所愛之馬,
群臣進諫反遭嚴詞拒絕;
優孟以反語諷諫,
說是以大夫禮不夠隆重,使庄王認識錯誤,收回成命。

B
.孫叔敖十分看中優孟,臨終前預料兒子必將貧困,要他到時去找優孟尋求幫助。優孟慨
然允諾孫叔敖子後,極力模仿孫叔敖,想使楚莊王醒悟。

C
.楚莊王誤以為優孟是孫叔敖復生,想任他為相。優孟與妻子商定三日之後為相,又責怪
庄王利用孫叔敖成就霸業,而對他的後代卻不聞不問。

D

優孟由孫叔敖一事而引發感慨,
指出為官者不應貪鄙求財,
否則將觸犯法令而身死家滅;
但廉吏死後,其家人卻會面臨窮困潦倒的悲慘境遇。

優孟原是楚國的老歌舞藝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辯才,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楚莊王時,他有一匹喜
愛的馬,給它穿上華美的綉花衣服,養在富麗堂皇的屋子裡,睡在沒有帳幔的床上,用蜜餞的棗干來喂它。
馬因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給馬辦喪事,要用棺槨盛殮,依照大夫那樣的禮儀來葬埋死馬。左右
近臣爭論此事,認為不可以這樣做。庄王下令說:
「有誰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處以死刑。
」優孟聽到
此事,走進殿門,仰天大哭。庄王吃驚地問他哭的原因。優孟說:
「馬是大王所喜愛的,就憑楚國這樣強大
的國家,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卻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太薄待了,請用人君的禮儀來埋葬它。
」庄王說:
「我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嗎?」
於是庄王派人把馬交給了主管宮中膳食的太官,
不讓天下人長久傳揚此事。

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孟是位賢人,待他很好。孫叔敖患病臨終前,叮囑他的兒子說:
「我死後,你一定
很貧困。那時,你就去拜見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

」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果然十分貧困,以
賣柴為生。一次路上遇到優孟,就對優孟說:
「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臨終前,囑咐我貧困時就去拜見優
孟。
」優孟說:
「你不要到遠處去。
」於是,他就立即縫制了孫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談
舉止,音容笑貌。過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孫叔敖,連楚莊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來。楚莊王設置酒宴,
優孟上前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又復活了,想要讓他做楚相。優孟說:
「請允許我回
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後再來就任楚相。
」庄王答應了他。三日後,優孟又來見庄王。庄王問:
「你妻子
怎麼說的?」優孟說:
「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孫叔敖那樣地做楚相,忠正廉潔地治理楚
國,楚王才得以稱霸。如今死了,他的兒子竟無立錐之地,貧困到每天
*
以打柴謀生。如果要像孫叔敖那樣
做楚相,還不如自殺。
」接著唱道:
「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難以獲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貪臟卑鄙的,積
有餘財,不顧廉恥。自己死後家室雖然富足,但又恐懼貪臟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殺,家
室也遭誅滅。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個清官,遵紀守法,忠於職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
哪能做呢?像楚相孫叔敖,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現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靠打柴為生。清官實在不值得做
啊!
」於是,庄王向優孟表示了歉意,當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這個四百戶之邑封給他,以供祭祀孫
叔敖之用。自此之後,十年沒有斷絕。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復習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