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研究成果有哪些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版的理權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B.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揮朗讀對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在閱讀教學時,恰當地充分運用朗讀手段,適時進行朗讀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而且可以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與文本通話,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領悟更深層的東西,受到良好的熏陶。畢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想懂得有些社會化知識和從成人的眼中看世界,這是很難的。因此,只有通過讀來慢慢體會,設置情境朗讀,結合實際教學,指導他們用恰當的朗讀方法,使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讀可以增強記憶,發展思維,讓小學生多讀多練,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會的東西也就有所增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需要更新朗讀的理念,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高度的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代許多文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學生多讀誦,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學生「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強牽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朗讀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一直傳至今天。
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借用工具書,幫助解決。精湛的語言文字,對於小學生有時難理解和掌握,試著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讀,來幫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學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其實詩無須過多講解,用「讀」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想,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了小學兒童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想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的思維」,以後才「有外觀的語言過渡至耳語,再過渡到內部語言」。小學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展;用讀來調動學生學習,從讀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國詩人說的那樣:「從讀的情況可以看出讀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閱讀的作品。」
二、重視教師范讀,激發學生共鳴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老師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時,就會激發他們朗讀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通過形象的范讀,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想像,教師在范讀時,就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保證朗讀時間,教給朗讀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重寫輕讀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於此,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後,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准、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
四、創設朗讀情境,提高朗讀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圖法等等。在新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我們可以在朗讀教學時恰當地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在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通過創設情境的朗讀訓練,准確地表達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朗讀水平自能較快得到提高
五、朗讀與評價並存與學習中
把朗讀指導與教學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邊讀邊評,以評促讀,在讀與評中培養語提高能力,發展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與領悟。朗讀指導與評價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受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評價也就成了學生發展的資源。抓住朗讀環節中,「評價」這激勵機制,讓學生想讀書,愛讀書。在評價中,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點撥,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做到教學無痕。一節生動、有意義的語文課,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理解領悟知識,學生無形中獲得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學生的朗讀,以讀入文,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感情的舞台,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賞力、創造力,還語文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
C.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訓練微型課題研究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感而讀
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
」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情感的參與,才能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再加上有意注意
tob_id_4254
的時間短,朗讀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因此,
在小學低年級更要適當地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讓學生願意讀、樂於讀、爭著讀。 動畫配音 為了讓學生朗讀好課文,並達到背誦,可以用「為動畫配音」的方式進行訓練。即播放「無聲」的動畫,讓學生通過朗讀或背誦來為動畫配上音。
例如我在教學《坐井觀天》時,就利用PPT
做成了幾幅沒有聲音的簡單的動畫。首先讓孩子們觀察:
「這個動畫片和其他動畫片有什麼區別?」孩子們立刻就發現了:「沒有聲音!」我再因勢利導,告訴他們給動畫片配音是很難的,
再問:「哪些孩子願意給動畫片配音呢?」先指名幾個孩子為動畫片配音,
最後讓其他孩子也一起為動畫片配音。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明白了「配音」的要求(讀出語氣,讀好課文)
,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性。也讓全班學生一邊觀看動畫,
一邊聽配音以及自己的參與,讓單調的學習變得形象、有趣,這既是在學習語文,也是在享受語文。
配樂朗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
在朗讀訓練中,根據課文的風格和特點,選擇適合兒童情趣、情感基調與課文相適應的畫面、
音樂,能直接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
能更好地調節感情,促使學生讀好課文。 例如兒童詩《我真希望》
,這首詩主要通過「我」的希望,寫出了「我」多麼渴望在美好的環境中生活。
它激起了我們對美好環境的憧憬和嚮往,同時還讓我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為了指導這一課的朗讀,
我剪輯了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曲子。在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
我先讓學生聽一遍音樂,
引導學生邊聽邊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主人公,幻想自己看到的是輕盈潔白的雲彩,聽到的是優美歡快的旋律,聞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芬芳。接著,
我啟發學生說說應如何有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學生由於受到了音樂的感染,
情感有了強烈的共鳴,
便紛紛回答:應用充滿希望的語氣讀。接著,我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自由練讀,然
後指名讀。最後,我再放樂曲,讓學生在輕柔、優美而抒情的音樂聲中進行課文朗讀。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還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
熱愛祖國的情趣,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能力。
「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
在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情境,
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有感而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才能達到好的訓練效果。
二、朗讀形式多樣化,激發朗讀興趣 就朗讀的訓練方式而言,有分角色朗讀,齊讀,自由讀,男女生讀,個人體會朗讀等等。適當的、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保持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朗讀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恰到好處。例如在教學課文《風是一位畫家》時,為了讓學生獲得整體印象,讓孩子們更多地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美麗,我首先對課文進行了范讀。同時,由於二年級的孩子剛開始接觸到這樣大篇幅的課文,為了便於大面積檢查、了解和訓練,在范讀之後,我還安排孩子們在小組內讀課文。此外,為了誘發想像,體會意境,發展形象思維,我還把四季的圖片分別展示,將學生們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小組,讓孩子們分小組朗讀,想像四季的美景。這樣一來,孩子們對四季的感受更生動形象,朗讀起來也更加富有情感。 又如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詩歌的意境讓人嚮往,但孩子們年級低,不能理解朋友間那種依依惜別的情感。為了讓孩子們做到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讀,我在教學時通過自由讀、小組讀、男女生讀、配樂讀,抓住「孤帆」和「唯見」引導讀等方法,讀到最後,通過老師的導讀,有的孩子已經滿眼含淚,真正的體會到了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也真正的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讀。 因此,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精心設計朗讀的形式,讓孩子們更全面的參與朗讀,不再流於形式,這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為高年級的閱讀打下堅實基礎。 三、發展孩子個性,倡導個性朗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同時指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倡導朗讀個性化,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而不是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老師要求的語氣朗讀。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在朗讀時都是一個調,這樣束縛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也束縛了孩子的思想。有些句段,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
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體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即個性化的朗讀。 例如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當讀到 「這難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隻漂亮的白天鵝呀!」這幾句話,我發現孩子們就讀出了兩種不同的語氣。①一種情況:學生讀「啊(à)」;②一種情況:學生讀「啊(á)」。本來想給孩子們糾正,但聽到他們這樣讀了,卻又有不同的味道,「啊(à)」感覺高興激動,「啊(á)」感覺既高興又懷疑。於是我靈機一動,讓兩個孩子一起讀,一個讀「啊(á)」,一個讀「啊(à)」這樣帶著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句子,發現孩子對課文體會更到位,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朗讀指導中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體驗,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倡導個性朗讀,培養學生好讀書、善讀書、讀好書。 總之,低年級的學生的朗讀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純理論地對其講解朗讀的方法和技巧,對孩子的朗讀能力的提升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在教學時,做一個真正的有心人,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有滋有味的朗讀中來,幫助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讓無聲的文字變為動聽的語言,把低年級那朴實,甚至枯燥的「讀書寫字」為主的課堂飄出優美歡快的精彩音符。
D. 《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研究報告怎麼寫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曾明確要求:「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要求「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
當然這里的朗讀並非指一般意義上的讀書,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讀、品位意蘊的輕聲地美讀、發揮想像的「戲劇化」的朗讀,所以不論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還是人文性的角度來講,有感情地朗讀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標之一。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小學,尤其是中低年級,當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如果還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那麼「學」和「教」的基本任務就沒有完成好。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形成一條有效的朗讀指導途徑呢?筆者就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方面作的一些粗淺的嘗試,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范讀,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
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有助於培養學生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有聲有色的朗讀,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作品中的優美、准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使學生著迷,范讀傳達著教師本人的態度,范讀時的鮮明的愛憎,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
葉聖陶曾指出:「教師的范讀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於小學生的模仿性強,所以教師適時的范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
教師的范讀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調,應從自身的情感出發,以情感人,使學生如臨其境,教師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引起共鳴。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使他們都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
例如,我在教《清平樂 村居》中,因為這是一首詞,學生一時間無法把握朗誦時的感情,於是我利用一段恬靜優美的古箏音樂創設情境,同時老師再配上聲情並茂的朗誦,讓學生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再慢慢地揣摩,化為己用。
再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時我覺得范讀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而是根據學情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只要發現有讀得不夠好的地方,馬上停下來范讀,再多加練習,和學生一起把這個難關闖過。此外,也並不是老師讀的才稱之為標準的范讀,教師可以加大優生的合理資源利用,讓班裡讀得最好的同學起模範作用,通過他們的范讀,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進取心。
二、入情入境,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真正有感情的朗讀,絕不會是「喊」著讀,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讀」,是為了品位文章意蘊的較輕聲地讀(尤其在集體朗讀時)。
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讓學生能充分地讀,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語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地。
1、「戲劇化」的朗讀
為了培養孩子更好地體會文章所描繪的人或動物某些動態的場景或非常動人、內容豐富的景色描寫,啟發學生進行「戲劇化」的朗讀也是非常有效的。所謂「戲劇化」的朗讀,即朗讀聲音的大小、語氣語調、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體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動作,都可以隨文章描寫的變化,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在小學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此時學生的心理、思維活動必定是極其豐富的。
例如,我在教學《田園詩情》(國標本第七冊)時,我一邊讓學生讀,一邊適當點撥,幫助學生感知語言,激發想像,讓學生進行「戲劇化」的朗讀。如當學生讀到「成群的駿馬剽悍強壯,腿粗如樁,鬃毛隨風飛揚。」時,我啟發學生想像自己就是駿馬,馳騁在草原上,可以做出一些動作,來感悟作者對強壯生命力的贊美之情。
2、張開想像的翅膀
著名朗誦家瞿弦和同志說過:「每當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動的作品時,隨著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實詞的描繪,我常常在腦海中出現許多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我彷彿看到靜靜的小河、熱鬧的結實、戰斗的英雄、膽小的懦夫、」看來,認真地朗讀文章,不僅能夠有效進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像、聯想能力。
所以入情入境的朗讀,還可以根據文章所描繪非常動人、內容豐富的景色描寫引導學生進行想像,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例如,我在教學《游園不值》一課時,就是運用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加深學生的朗讀體會。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子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兩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還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讓學生融入進了詩人所描畫的意境,這樣一來學生在朗讀詩句時,自然就可以讀出感情,讀出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其實,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是會自然發生的。這樣就實現了品讀、美讀;這樣的讀,就成了對課文思想情感內涵理解的手段,同時又是學生課文解讀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天長日久的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普通話水平、朗讀邏輯重音的處理習慣成自然,斷句和停頓成習慣,自然而然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多樣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朗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准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藉助於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等等。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在教學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幾種形式的朗讀。
個別學生朗讀。這可在分析課文前指定學生朗讀,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課文上來,使學生對課文有個初步印象。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分析講解。對學生的個別朗讀,要求發音清楚、洪亮,態度大方。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對漏讀、錯讀之處要記牢,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分組比賽朗讀。這是一種集體朗讀、集體朗讀要求整齊,要求快慢適中,顧全大局。分組朗讀因為要互相銜接,學生聽時注意力就比較集中。分組朗讀無形中是一種競賽,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
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適用於課文的重點語段,在分析點拔之後來加深印象。
自由朗讀。自由朗讀時,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分角色朗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能正確該出人物語氣,表達人物感情,要通過人物語言表現出人物性格。這種讀法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人物感情,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對分角色朗讀比較感興趣。例如,我在教學《負荊請罪》這一課時,因為這是一則歷史小話劇的劇本,教學的重點又是通過對劇本台詞的閱讀品味,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就是以分角色朗讀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在角色朗讀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時又促進了朗讀。學生的朗讀也非常積極,提高了課堂效率。
以思促讀。學生在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這時就要首先一句一句地讀,讀懂每句話的意思,然後再把幾句話連起來綜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時問。這樣邊讀、邊思、邊問,以讀助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如教學《我代表我的祖國》一課最後一個自然段時,由於課文內容的時代與現在相距較遠,學生根本不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和歷史背景,所以理解課文的內容很難。教師在學生默讀前,可出一些思考題:如這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什麼意思?徐悲鴻為什麼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讀,這樣就幫助學生讀懂了課文,了解了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熱愛祖國,維護民族尊嚴的崇高精神。
四、教授技巧,提高學生朗讀的水平
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要從停頓、重音、快慢、升降四個方面來訓練。
1、停頓:(1)標點的停頓:課文中每一個標點都對正確停頓作了很好的提示。一般而言,句號、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而自然段這間的停頓最長。(2)詞語的停頓: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春煙。(3)情感的停頓:如:「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兩個「願」後並沒有停頓標點,但如果停頓長一點,就更能體現革命烈士甘願為後代而犧牲自己的祟高精神。
2、重音:(1)詞語: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重、輕音之分。如「哆嗦」,「哆」字重讀,「嗦」字重讀;而在「打哆嗦」中「打」重讀,「哆嗦」輕讀。詞語一般是前一個字重讀,如喜歡、慈祥、檐子等;如果詞語的結構是偏正式,如紅花、青草、藍天、白雲,一般後一個字重讀。(2)句子:往往重音放在「怎麼樣」上。如:她的舞跳得真漂亮。(3)根據朗讀內容確定能突出中心、表現主題的詞語重讀。如:「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孔子游春》)重讀「更濃了」,景濃加上情濃,意更濃了。
3、快慢:朗讀的速度對於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適當才能表達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狼和小羊》一課中,狼說:「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你安的什麼心?」讀這句話時,速度要稍快些,以表現出狼挑釁的語氣,以及它兇狠狡詐的本質。當讀到狼大聲嚷道:「這個壞蛋!說我壞話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要讀得更快些、更高些,以表現出狼的氣急敗壞、惱羞成怒的樣子。相反,讀到小羊的話時,速度就要放慢些,聲音溫和些,以表現小羊的溫文有禮和天真無辜。這樣才能突出各自的本性以及作者對狼凶惡本質的憎恨和對小羊的同情。
4、升降 :語句里有了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語音就有了動聽的腔調,抑揚頓挫搭配得當,聽起來就更富有音樂美,更能細致地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語氣。如《東郭先生和狼》中,狼說:「先生,求求你快一點兒!獵人一到,我就完了。」讀這段話時,語氣要下降,表現出狼在求救時虛偽狡猾的面目。再如狼從口袋裡出來後說:「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讓我吃了你吧!」讀這句話時,要注意讀得前低後高語氣稍上揚,這樣才能充分表現出狼得救後露出的兇相。
以上就是我在朗讀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的看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是方法的指導,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讀中不斷加深理解,輔以教者的示範、指點,學生的多讀多練,學生讀的時候就能真摯自然,就會更好地運用朗讀技巧,讀出感情。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這條路上,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向前邁進!
一、朗讀要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如,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狀後,我並沒有以優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讀為標准,而是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各自對這段文字的體會。可以是驚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兒欣賞的,等等。這樣就使得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讀得投入,讀得愉快輕松,也讀出了更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淋漓盡致的張揚。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於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講多讀。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基本方法。少講多讀,精講細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條原則。教師要堅定樹立「講」為「讀」服務的教學指導思想,做到「精講多讀」。認清教師的「講」是為了幫助學生疏通思想、指點迷津、撥正方向。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講在點子上,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通過「精講」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以讀代講。對課文中文字淺顯、學生一讀就懂的部分,教師無需再作詳盡地講解,可以「以讀代講」。而那些易於意會卻難於言傳的句段,教師很難把它講得更傳神,就應當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情感,以此把不可言傳的感情讀出來。通過這種以讀代講的方法,促使學生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讀」是閱讀教學的特徵,要把它貫穿於整個閱讀教學的始終。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以「讀」為基礎,將「讀」體現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閱讀教學一般要做到三讀:初讀、細讀、精讀。只有將這三「讀」落實好,讓學生多讀,才能達到《大綱》提出的「正確地讀、流利地讀」這一基本要求。
三、引導讀中領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和「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如教學《火燒雲》中的一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麼?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雲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導自主閱讀
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學生與語言充分地面對面接觸,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以讀為本,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之目的。
每篇課文教學的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而教學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選准「讀」的內容。只有選准了「讀」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品詞析句、體味情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鮮明的態度,真實的情感是朗讀的靈魂。而選擇好了「讀」的方式,找准了語言文字情感的基調,才能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湧起隨之而至的激情,鮮明的態度與真實的情感也才能從「讀」的聲音語調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E.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時效性教研活動發言稿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准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
F.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經典誦讀的研究 zhangyanling123的博客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經典誦讀的研究
一、課題設計論證
1、選題:本項目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2、內容:本項目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設計。3、價值:本項目創新程度、應用價值。4、研究基礎:項目組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已有相關成果,主要參考文獻(請分4部分逐項填寫,不超過3000字)。
1、選題:本項目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
研究現狀述評:語文教學頭緒繁多,眾說紛紜,每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有它的優點和不足,但有一點是所有語文教師都在努力落實的,那就是朗讀。「教學千法讀為本」,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朗讀。實際教學中對課文的朗讀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對此,結合我本人的教學實際梳理如下:教師重視對文本的解析輕視對課文朗讀;以默讀、速讀代替朗讀;讀的缺少感情,缺乏朗讀指導和自身的范讀;讀的范圍狹小,局限於班上個別朗讀優秀的學生,等等。語文教學沒有讀書就沒有一切,讀書的關鍵在於如何激趣激情,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拿起課本走入書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靈,實現心靈的碰撞,達到「書我一體」的境界。讀不出這種味道,一切勞動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課堂是沉悶的課堂,沒有教好學生朗讀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課。基於此,提出了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式教學的研究這一課題。
選題意義:經典詩文是古代聖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能它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開展經典誦讀,有利於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價格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經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讓學生熟誦於口,濡染於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這對於培養「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經典教材都是文言,經典誦讀就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像我們的古人一樣接受文言的滋養,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礎。經典誦讀還能開發學生右腦(即祖先腦),使人增強智慧,學習效率倍增。在誦讀過程中,孩子完全無心而放鬆,反復念唱的音韻律動與眼看經文的視覺作用,皆能刺激右腦。在左右腦同步運作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開發三至五倍,並可以同步開發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理解力與創造力。心理學研究表明,0-13歲是人的機械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東西,不光記得快,而且記得牢。阿拉伯諺語曰:「少小時學習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時學習如沙土上的記錄」。因此,抓住孩子記憶的黃金時代,讓他們誦讀些經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東西,既涵養身心,又開發智力,還增強能力,真會使他們牢記終生,也受益終生。
2、內容:本項目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設計。
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嘗試著尋求合適的途徑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2)、研究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3)、研究經典誦讀課的教學方法,創建出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4)、將經典誦讀課的教學與一、二年級課外識字有機結合,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5)、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並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文與現代文融合起來進行教學。
(6)、嘗試在半學期內將課本內容學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誦讀經典古文。
框架設計: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採用課堂教學研究法、輔以問訪談調查法、觀察法。本課題的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設校本課程,編寫經典誦讀教材,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再指導於課堂教學實踐,以達到傳統語文教學與現代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1.採用多樣宣傳,營造書香校園。
①利用校園里的宣傳陣地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校園文化氛圍。
②每周五,開設「校園經典小廣播」,由學生主持、播音,其內容有詩文朗讀、賞析以及有關古詩文的趣聞軼事、寓言故事等。
③通過開辟「古詩角」、「經典壁」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詩文佳作佳句,在「隨風潛入底,潤物細無聲」中記住景點。
④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建立家校聯系冊,發動家長與孩子共讀經典,共同創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
2. 開展豐富活動,體驗「誦讀」樂趣。
①每天早晨,讓學生誦讀;另外每周利用一兩個中午時間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專題教學課」,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誦讀經典,每月舉行一次「經典誦讀」為主題內容的讀書活動課。
②開展豐富多彩的「經典誦讀」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充分體驗讀經的愉悅。我們設想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讀經典、傳文化」等系列活動,如開展「誦讀比賽」、「書畫比賽」、「我與經典」的徵文比賽等。通過各種活動,盡可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另外,還在全體教師中開展「我讀經典」、「我讀古詩文」的活動,既讓全體師生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的滋養,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 以「誦讀」為載體,培養學生習慣。
①讓學生每天堅持讀背一句一段或一篇。三年級學生起都要准備一本經典誦讀摘記本,隨時記錄,隨時記誦。
②每周要對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一次抽查,及時了解學生的誦讀情況。
③在學生熟讀及能背誦的基礎上,能理解大意或所描繪的形象。交流誦讀的感受,體會和心得。
④教師要整合語文教學與經典誦讀。把語文教學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情節,用豐富的內容充實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教師教得帶勁,學生學得樂意。
3、價值:本項目創新程度、應用價值。
創新程度、應用價值:語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讀寫;最要進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是培養其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三、四年級是奠定寫作基礎的關鍵時期;整個小學階段是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可塑時期。錯過了這些機會,學生進入了小學高段或中學,老師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學生最重要的閱讀就是讀經典,讀那些讀了一輩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閱讀境界。
通過研究,幫助學生疏通文字,體會感情,理解內容,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訓練讀書技巧、增強語言的感受力和記憶力提高語文素養。
4、研究基礎:課題研究成員為教學一線教師,責任心強,敢於創新,每周保證上兩節研究課,保證課題研究有序進行。學校有圖書室,圖書資料齊備,能利用寬頻網和遠程教育網進行學習、研究,課題組有能力做好本課題的研究。
G.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又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奧的一門學科.它總是站在教學改革之首,每一次教改都會出現一些新的東西,也許正因如此,才使它永富魅力.如何上好語文課,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果是一個常新的話題,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課堂教學比較沉悶,缺乏活力,難以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為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得讓課堂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我們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為此,本文特就新形勢下作如下探討:
一、初中語文課堂,內容要講到點子
初中語課堂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
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聽潮》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內容很豐富,閱讀它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的欣賞而且也可以從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啟迪.要教好這一課,關鍵在於指導學生朗讀.但是,首先要對課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題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才能懂得這「偉大的樂章」的深刻含義.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呢?那就要抓重點.《聽潮》的重點就是:海的「沉吟」與海的「憤怒」.緊扣這一重點進行教學設計,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
正如語文教育家韋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 課文所反映的時代生活有的離學生的實際有距離,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需要,通過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可以把社會生活輻射進課堂,將抽象概括的內容具體生動地描繪出來,將枯燥的內容放在生活的矛盾之中,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將生活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在思維上、情感上真正參與學習活動.同時在學習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們貼近課文、感知課文.例如在教授《社戲》一文時,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的樂趣,其思緒跟隨文中妙趣橫生的描寫中展露出來,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者農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們熱情、友好、聰明、能幹、朴實、無私的真摯情懷,更具體的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戀和嚮往,參與課堂教學.又如在講授《中國石拱橋》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石拱橋,讓學生親自從中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工匠們的巧奪天工,引導學生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有利於提高其抽象思維的能力. 三、重視課文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朗讀和讀後感必不可少.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如上詩歌《鄉愁》一課,我引導學生哪些詞重讀用什麼感情讀,為什麼這么讀,由讀進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營造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在語文課上倡導教學民主,推崇教師「寓教於樂」,學生「寓學於樂」,讓自己成為學生可親、可敬、可信的朋友,對學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誕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給予恰當的肯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因此,我的課堂總是洋溢著濃濃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息.學生思維活躍,想法標新立異,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為學生個性流淌的舞台,語文課堂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講完了《羚羊木雕》這一課時,在班上開展了以「金錢和友誼」為主題的辯論會,在論辯過程中,正反雙方唇槍舌戰,誰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著自己個性風采.通過辯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鍛煉,同時還讓學生愛上了語文學科,激發了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課堂「獨裁者」,退居為課堂中普通的一員,為和諧平等教學氛圍服務,和學生享受著一起辯論的樂趣.
五、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注重多樣的寫
運用想像指導學生寫作,利用寫作培養學生創造性想像,是打開學生思路、豐富文章內容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編故事、續寫、擴寫等等作文訓練的方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想像.如我在講《智取生辰綱》這一課時,由於初中的學生看過《水滸傳》原著的很少,就是電視劇看全的也不多,對水滸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也是似懂非懂,如果上來就安排學生讀課文,理解課文,勢必會出現學生對半文言的課文內容理解不清,為此我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電視劇《智取生辰綱》這一集的視頻,讓學生對小說情節有了一定了解之後,再回到課文進行理解,對課文有了深層次理解以後,我安排學生續寫楊志丟了生辰綱以後可能發生的事,當時每個學生寫出的結局五花八門,各有千秋.這樣通過恰當使用多媒體及創意的寫作,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有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總之,要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永遠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也是我們要不斷創新的一個課題.我們當下所作的研究只是教學過程當中一個小小的開始.更多的探索要求我們一直為之去鍥而不舍地追尋,我想這樣一定會在教學當中找尋到更多的規律與方法,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做更多的貢獻
H.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