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小學階段里,小學生正處於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最佳起步時期和個人素質的奠基時期,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慾望,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想獨立,喜歡閱讀人間求生存、征服開發大自然的緊張驚險故事或傳記故事。
一個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個人作文創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質量的優劣。教師一邊抱怨學生作文差,沒有閱讀習慣,不願意讀有益的圖書,要求學生多讀書,希望學生的作文能寫好,一邊卻只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缺乏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隨著新大綱的深入學習,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的重視程度加強了,布置了課外閱讀的作業,但大多仍是有關的作文選集。雖然閱讀優秀作文集是課外閱讀,但畢竟范圍太窄,閱讀層次淺,而且不能滿足他們求知、求新、求奇,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想獨立的慾望,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低。
掌握閱讀能力,不但使學生進行課文理解更容易地開展,而且通過學習借鑒別人優秀的語言文字,寫作方法,還能夠提高學生作文的自行創作的能力。要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憑紙上談兵還是不行的,要付之於實踐行動,還要講究方法。
電腦的普及,互聯網迅猛的發展,上網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小齡化。網上信息量大,金子與泥沙俱有。中高年級學生好新奇,缺乏辨別能力,受網上不良讀物影響的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加強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不僅節約時間與金錢,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一生發展大有裨益。
(一) 正確指導、巧妙遷移,把課內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
閱讀是一種基本的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首先來自於教師課堂教學,閱讀方法也來自於教師在課堂中的方法指導。課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讀准字音,理解詞句,抓住重點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多讀,培養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當地挑選一些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段,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學生想知道的社會內容、熱點問題,又是文字優美,在語文活動課或適合的時間指導學生閱讀,從而滿足學生閱讀慾望,激發學生積極閱讀報刊書籍的積極性,積累自己的資料信息。
首先,激發和培養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適當滲透閱讀興趣的培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常用的創設情景、直觀教學、演示法、故事引導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時糾正一些學生的錯誤思想,讓學生自主地加入閱讀行列。
其次,讓學生學會藉助工具書進行閱讀。閱讀課文是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的,要能夠完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詞語、句子的意思,課文的內容,以及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靠學生個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藉助工具書的幫助,如:小學里常用的《新華字典》、《成語手冊》,以及一些輔導手冊等,要讓學生掌握使用這些工具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懂得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歸納總結課文內容、中心和段落大意。
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不能僅靠課堂上少數的課文閱讀獲得較大的提高,而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得到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根據課本里學習的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廣泛的閱讀,閱讀習慣和能力就會因量的迅速增加而產生質的變化,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
(二)教會學生選擇課外閱讀讀物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小學生課外閱讀書刊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喜歡新奇、有動感的圖畫書籍,求快,閱讀時囫圇吞棗;求厚,不切實際地讀厚書,缺乏辨別能力,出現不少學生偏愛的現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聯網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師不僅要向學生經常性地推薦有益的讀物,還要教會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和信息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把書籍分為五等,主張按等選擇讀物。書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查之書。唐彪的這個分類是極粗略的,但對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師也應指導學生把課外讀物分為當讀、當看、熟讀幾類,有選擇進行閱讀:第一是與課內教學密切相關配合的書,教材有選文的原著,課文作者或課文人物的傳記作品是當讀之書,如讀了《火燒赤壁》,指導讀《三國演義》。第二是經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話寓言、科普讀物是當看之書,如《安徒生童話》《十萬個為什麼》等。第三是屬於字典、辭典的書,這是讀書工具,要讓學生熟悉它們,並善於運用。中年級以教師為主選擇讀物,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成套讀物,到了高年級,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指導學生了解有關圖書分類指示和檢閱圖書報刊的基本方法,便於他們學會利用校圖書室、縣市圖書館自由選擇讀物。
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要確立閱讀的內容和題材應廣泛多樣、活潑有趣的指導思想。學生閱讀的面宜廣,不但閱讀的內容要廣,閱讀的題材、風格也要廣。正如魯迅在《給顏黎民的信》里說的那樣,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三)指導精讀、略讀、快速閱讀結合,提高課外閱讀效益。
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有了閱讀的興趣,不掌握進行閱讀的方法還是不行。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益。在進行閱讀課文教學時,我教給學生四種學習方法:初讀、細讀、精讀和熟讀所謂的初讀是指讓學生初讀全文,感知全文,對課文有一個總體認識,形成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在這一階段里,注意引導學生邊思考邊在課文里做上一些記號(如:用橫線畫出新生字詞,用曲線畫出中心、段落大意,用別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詞,並在一些不懂的詞語旁邊注釋)。細讀是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階段,是整個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讓學生按段進行自學,歸納出各段的段意。精讀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印象的基礎上,根據課文要求,深入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要鞏固新學知識就需要用到熟讀這一方法了,它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聽、說、寫和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實際上也就是讓學生把這一節課里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從而鞏固了學生課文的理解,也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作文創作能力。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閱讀能力漸漸有所提高後,接著引導他們把略讀和精讀結合起來。略讀翻閱報刊可採用版面、讀標題、讀導語、讀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讀對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文章和書刊,則採用仔細地研究,及時地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本領,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時間來閱讀盡可能多的資料,吸收盡可能多的信息,以適應21世紀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21世紀的閱讀教學應該把篩選信息、概括重點等作為訓練把手,把培養判斷、選擇和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放到閱讀教學的重要位置上。按照閱讀專家曾祥芹、韓雪屏先生研究,新世紀,人們必須迎接三個挑戰:一是無限的書籍對有限的閱讀時間的挑戰;二是成幾何級數膨脹的信息對讀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戰;三是大量新知識對讀者理解能力的挑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腦進入普通大眾的家庭,上網閱讀將逐漸成為今後閱讀的大勢。因此,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讀得更多,讀得更快已勢在必行。
要使課外閱讀既有效益,又有深度,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佳作、名著前,先閱讀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閱讀後,多查閱有關的書評,幫助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深化認識。
(四)強化自主閱讀意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著名的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語),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新版語文教學大綱)閱讀是學習之母,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此項工作要持之以恆,讓學生置備卡片盒,避免散亂,也可採用圖書館的編目分類整理方法,以備日後查找,每張卡片應適當留有空白,以備補充資料。教會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還要求學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斷、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指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
3、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劃線打重點號,也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後用讀後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看書,及時寫出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
4、在學生認真寫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定期利用語文課進行交流,評出優秀讀者給予表揚,做到以讀促說,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同時也領悟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學校或教師要適當地提供學生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場地。在大部分的學校,都有圖書室和相當數量的藏書。學校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陣地,組織讀書活動和出版牆報、讀後感專欄,向你介紹一本好書等活動,給學生提供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機會。可以定期張貼讀書心得,優美句段的摘錄;也可以組織作文競賽等,讓學生通過展示課外閱讀成果,激發學習的動力,進一步增強自主閱讀的意識。鼓勵向廣播站和報刊投稿,組織開展讀書辦報活動。如語文教師與美術教師聯手組織手抄報活動,鼓勵參加報刊雜志組織的各種比賽,讓學生從活動中得到成功的機會與喜悅。
隨著閱讀量的提高,學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嘗到閱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慢慢地自己就會找書讀,慢慢學會讀書,使自主閱讀的意識得到增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來說,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終身受用。
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怎樣提高學生的感受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感受力是語文教學的任務與目標,它不僅可以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能凈化孩子們的心靈,教會孩子們做人的道理。 「文章不是無情物」,解讀文本,就是與一個個不同的「生命」對話,就是把一個個鮮活而富有個性的「生命」在讀者的心靈世界裡再現、升華。一、精選閱讀內容培養感受力閱讀內容是閱讀教學的載體,是最關鍵的因素。好的閱讀內容可以給學生提供精彩並且規范的語言文字,能讓學生有所收獲,讓學生在感受閱讀內容精彩的同時,自身的語文素養也能夠得以提升。然而,在一個完整的閱讀內容中,不可能每一個部分都是重點和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學生應該把握閱讀的主要內容,感悟閱讀內容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思考和理解。在經過長時間有針對性地閱讀後,學生的感受力逐漸得到一定的沉澱,最後成為學生自身獨立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閱讀內容中的一些重要詞句或段落作為切入點,把文章中最精彩的內容截取下來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美妙之處。如在教《廣玉蘭》這一課時,採取了抓重點段落的重點詞,通過多種方法來品讀關鍵詞語: 「玉琢冰雕」 「迫不及待」 「數世同堂」「生生不息」 「密集油亮」 「終年不敗」 「生氣和活潑」,學生不僅感受到廣玉蘭花美,更是被廣玉蘭旺盛的生命力所折服。而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讓學生找出文本中描寫掃路人的外貌、語言、神態的句子品讀一番,孩子們通過這些質朴的語言文字認識了一位朴實、敬業的老人,同時也感受到了老人身上的崇高品質。
Ⅲ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感悟能力
在閱讀中賦予情感,會使學生引起共鳴,容易引發學生在閱讀中的感悟。所以,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它參與到其中顯得至關重要。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後,通過具體的文字材料,調動起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模塊,進行組合重構,得到新的體驗、感受。
例如教《筍芽兒》這篇課文時,可以問學生:「春天來了,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們會怎麼做?」孩子們暢所欲言,表達了他們的情感,然後再問:「可愛的筍芽兒聽到春雨姑娘的呼喚了嗎?那他們是怎麼做的?」有些孩子在深思,有些孩子陷入了困惑。這時候,可以稍微引導一下,假如自己就是那筍芽兒,會是如何表現的呢?孩子們一下子活躍起來,好像瞬間感悟到了筍芽兒的快樂、積極向上,充滿了生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引導,使孩子們的情感與文本結合起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採用朗讀引發、品讀體味、情景再現、情境體驗烘托渲染等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
"讀」是「悟」的基礎,「悟」是「讀」的延伸與結果。只有將兩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才能讓學生得以自發地感悟。語文課離不開讀,讀能加深理解,讀能培養語感,讀還能體現個性,讀的作用已毋庸質疑。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累積、加深,最後完全融入故事情境。譬如《丑小鴨》這篇課文,8~9歲的小學生怎能充分理解丑小鴨的不幸遭遇?只有運用想像,把學生帶到童話故事中,讓他們在想像中完成對文本的創造。
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感覺到是以主人翁的姿態樂在其中,而自發式地參與感悟。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讀課文、看插圖、做習題等直觀參與的方式,激發他們的感悟情趣。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文字優美,語言精練,概括性強。桂林山的特點是"奇、秀、險"。「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可以要求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把它們具體地介紹出來。這種解說詞把」奇」的特點具體化、形象化。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課文語言的運用能力,使學生真正領悟到「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的具體表象。
總之,實施語文有效教學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閱讀訓練是否切實有效,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效率的高低。讓我們共同努力,使閱讀教學更具有魅力,讓學生讀得有效,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Ⅳ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語感的思考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極為重要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著實從以讀為本、自悟語感、揣摩品味、遷移表達、生活體驗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
Ⅳ 提高小學生語文理解感悟能力的有哪些
你指的是閱讀方面的感悟能力?我高中以前的閱讀能力也是很差很差,但通過一內些措施,高考時語文成績容還不錯.如果單指應試能力,你可以找到歷年各省高考語文的真題和答案,做題,看答案,好好揣摩答案和你的想的區別在哪裡,差距在哪裡,此類題目一般的解答格式是什麼,針對某些類別可以熟記一些套語,比如詩歌鑒賞中要求解釋某個字用得好,格式一般為:本義,引申義,在句子中含義,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等.我感覺這樣收益最大.另外擁有良好的基礎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尤其詞義,非常有利於你理解句子.閱讀題目不需要做很多,關鍵是要每個好好揣摩一下,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你離答案越來越近.
Ⅵ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深入情境,熏陶語感
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選擇精彩的范讀,要求學生聽清楚、聽完整、抓要害,從語音、語調、節奏、重音、停頓等方面讓學生充分感受、反復琢磨,並跟隨練習,這樣自然會使他們的語言變得流暢、正規,語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師精彩的范讀,也能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加強語感能力。如學生在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我通過一組表現四季美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學生在敘述過程中,已經初步體驗到了四季的美與美在哪裡。另外通過一段帶視頻的誦讀播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祖國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熱烈、秋之沉靜、冬之妖嬈,受到了語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像的翅膀,豐富學生的語感
培養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像結合起來,即訓練學生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燕子》一課時,就讓學生展開想像,精讀、體會,為培養學生的語感下功夫。《燕子》是現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長期以來就是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文質兼美。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裡燕子活潑機靈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飛掠和憩息的畫面,著力寫出了它「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充分表現了小燕子的可愛。
其中有這樣一段特別優美: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那邊的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充分體會飛行中燕子的各種姿態,用敘述性的語氣讀,節奏輕快。「斜著身子」,強調燕子的飛行姿勢的輕快靈活;「一轉眼」,「掠過」,強調燕子飛行的快速;「唧唧叫著」,強調燕子飛行時的歡快心情;「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放慢速度,用活潑有趣的語氣讀,「有的……有的……」呼應性重音,一幅眾多的燕子鬧春圖頓時凸現。
這一系列的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了燕子的活潑、機靈,和春天裡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字處理飽含了作者的想像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的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像的餘地,否則「掠過」、「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們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並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像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想像和聯想可以使人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三、朗讀品味,領悟語感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上的,它是有直覺的特徵。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培養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
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出這段話寫出了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的美好感受和為兒子的孝心而欣慰。「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媽媽的眼中那分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她怎麼忍心把它吃掉;而一個「托」字,把媽媽對這種世間尤物的愛憐,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種激動和喜悅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了作者心中隱隱的酸楚。
四、注重實踐,增強語感
語感是學習規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只有強化聽說讀寫的實踐,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才能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活動:聽,就是教師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諸如上課聽講、聽別人講話、聽電視廣播等。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及時捕捉語言信息,了解內容,抓住中心和要點等。
這有助於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說,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地活動,組織語言極快,要求說話的語言准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話劇等,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Ⅶ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感悟能力
從各種課外書中可以獲取豐富的知識,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回的答事情。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對話。不僅如此,多讀課外書還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這樣說,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可以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當然,讀課外書的好處還有好多,我想喜歡課外閱讀的同學都能深切地體會到。
總之,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才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會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如果一個人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
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語言表達是人們生活和學習交流的重要手段,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經過不斷訓練才能達到。新課改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實的要求。因此,我們要運用新的理念,為學生搭建各種語言實踐平台,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去做呢?
一、在模仿中學語言
人類的任何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小學生年齡雖小但模仿能力卻很強。我們可以充分運用這一點,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語言。
(一)言傳身教。
老師常是學生模仿的對象,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模仿力特別強,老師又是他們心中的「偶像」,老師的言行是他們心中的「行為准則」,因此,我們要充分運用這一點,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表述要清晰,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也才能給學生做好榜樣。
(二)以例引路。
按照例樣的語言形式,順例樣的思路仿寫,讓同學們在分析中去領略語言的精彩,在仿寫中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與練習中,我們可以出示一些例樣,讓學生在模仿中學語言。
例如:這座山真高啊,快要把青天刺破了。要求:照樣子,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1)天安門廣場真大啊, 。(2)這條馬路真寬啊, 。答案可以分別是:一眼望不到邊。四五輛卡車可以並排行駛。(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例句的寫法,領悟到要把句中的「大」以及「寬」寫具體,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把句子說具體的能力)
課文中也常會出現類似這樣的形式,如《明天,我們畢業》一文中,「一到這個時候,我們便奔向各自喜愛的天地,有的學習電腦,有的排練合唱,有的外出寫生,有的製作標本……」我們在上課時不能輕易放過這個讓學生練習的機會,而要讓他們結合前面的內容接著說幾句,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好詞,要讓學生學著造句;課文中出現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也可讓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說一句話等。
二、在情境中發展語言
說話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只有輕松、和諧的的環境,才能激發孩子去思考,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學語言,發展語言,想說話,會說話。葉聖陶先生說過:「上好口語交際課的關鍵是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說話慾望。要鼓勵學生說、問、評,突出雙向互動的特點……能力只是通過語言實踐活動獲得。」 對於學生的發言還要給予恰當的評價,激發他們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發言的積極性。
三、在比較中提煉語言
採用比較法是幫助學生提煉語言的有效途徑。通過引導學生品詞品句,來品味其語言的典範性和藝術魅力,可將學生濃烈的興趣誘發出來。可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換詞比較
這種做法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用到,這是幫助學生提煉語言的很好機會,我們不要輕易放過。例如,在學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對於句中「綠」字的妙用,我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的「綠」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分別換成「到」「吹」「來」等,我讓他們將換後的詞帶進句中讀一讀,並體會句子的意思,並和原來的句子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感悟到,用「綠」的妙處。
(二)換句比較
這種方法非常適用,也極易讓學生感受到一些修辭方法在語言表達中的妙用。如在教學《煙台的海》時,我出示下面兩段話讓學生比較,討論:那一段寫得生動?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後繼、鍥而不舍的撲向堤岸。2.波浪湧向岸邊。學生經過讀並討論,一致認為第一句寫得生動。因為它形象的寫出了浪頭大、浪頭多,來勢猛。學生通過比較,不僅提高了品味語言文字的能力,更領悟到了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妙處。
(三)增刪比較
在課文中,有很多詞句用得准確生動,包含著思想感情,是作者經過反復推敲之後寫下來的。在教學中,如果我們沒有抓住這些詞句進行品味,那麼,學生對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些思想內容的,就會缺乏比較具體的、全面的了解。而培養和提高這方面的分析能力,這應是教學的重點所在。例如:在教學《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我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的「似乎「能否去掉,為什麼?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得出不能去掉,藏著秘密的蠟燭吹熄了應當是危機過去;但是,隨後德國人又點起了蠟燭。此處的「似乎」准確地表達了這一情況,也表明當時多變的現實環境。通過這樣抓重點詞刪除比較,不但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讓學生知道:作者是運用這些詞句去准確表達內容的。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運用比較法,能使學生對詞語、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層,才能真正落實詞句教學的目標。長期堅持訓練,能培養學生品詞品句的能力,能使我們的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通過引導學生仔細區分,明辨是非,用准確的語言表述,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在實踐中創造語言
學生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語言的表達能力。而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關鍵還在實踐。只有在廣泛的、反復的語言實踐中,才能逐步掌握語言使用技巧,去創造語言。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實踐,還要設法提供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並給與熱情的指導,讓學生在廣泛的語言實踐中獲得愉悅。
首先,語文課應該成為學生語言實踐的主陣地。我們要營造一個語言交流的良好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毫無顧慮地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教師在評價的時候不要忽略他們語言表達的技巧,同時又要用恰當的方式去指出他們語言表達的不足。在語言實踐中力求做到准確、簡明、連貫、得體。只要引導得法,學生的創作力在語言的實踐中就會充分發揮。
其次,作文是學生語言實踐的重要基地,其中肯定不乏佳句,教師在講評中要摘錄出供大家品味交流,讓學生感到一種創作的愉悅和被人肯定的驕傲,有了成功感會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新的語言實踐,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參加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創造語言。如:過生日是學生最高興的事,而且大多學生都經歷過這樣的事,可以讓學生以模擬打電話的形式互談過程、談感受,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生活與說話訓練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僅能說,而且還善於發揮。學生在雙向互動的訓練中,不僅學會了應用禮貌用語,又提高了思維與口語交談能力。
表達訓練貴在實踐,只要我們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語言學習的規律,課內、課外相結合,努力提高對學生表達能力培養的意識,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Ⅸ 小學語文能力培養有哪些方法
一、引導學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大多會採用自由朗讀、默讀、分角色讀、齊讀、指名讀等閱讀方法,這樣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我覺得不妨試試以下方法:1、通讀,整體感知課文。2、掃描,把握重點,做到心中有數。3、精讀,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喜歡的句段,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點批註。4、摘抄,把文中寫得最好的詞句段落摘錄下來。如《荔枝》一文,學生通過這樣學,對課文內容就悟得更深。二、教會學生「品」。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品味課文。1、品味語言,抓住文章中的優美詞句段落身臨其境地去閱讀,去想像,去感悟,去欣賞。2、品味情感,讓學生走進課文,進入角色,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我的戰友邱少雲》,體會邱少雲被火包圍著作者的心情時,我先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自己的戰友被火燒死的情形,你的心情是怎樣的?然後再閱讀作者心裡難過的這段話,這樣讀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產生了共鳴。三、訓練學生「析」。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現手法、層次結構、思想內容上有獨特之處,同時許多文章在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處。所以教師在必要的示範分析後,訓練學生自覺地學會分析綜合的方法。如《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只有一個地球》、《宇宙生命之謎》,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方面分析後,學生得到「漁」了就會照貓畫虎了。四、鼓勵學生「評」。我們在閱讀、品味、分析後,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評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思想內容,鼓勵學生批判地繼承,敢於評價敢於創新,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只要言之有理。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要多動腦筋,大膽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靈活運用以上四種方法,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Ⅹ 論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讀中感悟能力
隨著小學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其中以閱讀教學最為典型。提倡以讀為憑借,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以讀為主,突出學生的自主讀書,引導學生通過作品的閱讀,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整體提升朗讀感悟能力,從而促進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本身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朗讀過程中要發揮「有聲語言」的藝術作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徐世榮先生說:「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為口頭上語言,把無聲語言變為有聲語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活語言。」②可見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造,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推敲課文(包括字詞句,段落,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像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和情緒。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其中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毫無疑問,這大大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和體味。朗讀還是培養語感的一種好方式。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學生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鮮明、形象,掌握語言的結構美、音韻美、節奏美等,使其對字、詞、句獲得整體的感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鑒別力。無論教學哪種體裁的課文,也無論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離不開朗讀這個方法。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是學生的直接感悟對象,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就是朗讀,讀得越多,感受越真,領悟也越深。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將教材所提供的語言材料轉化為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動態過程。其中的轉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生自主的閱讀,自能的感悟,自動的內化。「讀中——感悟」閱讀教學模式,就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堅持因材施教,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教學原則,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讀」為主線,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讀思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悟」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認識自己,形成讀書的能力。一、自主賞讀,感悟內涵 自主感悟文本是一種學生個體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礎,而成為當今世界一個全球化的教育命題。它是語文課程的一項目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自主感悟要隨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的提高而提高。中高年級學生要通過自主感悟這一形式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形式的運用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讓學生靜下來與文本進行對話(圈點、批畫),才能取得有利的效果。並且還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無論是初讀整體感知,還是精讀品味,教師都要讓學生盡情讀書,邊讀邊思,入景生情,情動辭發,而後讓其暢談所感所悟。學生的感悟雖有深有淺,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實的感受,教師都應加以保護。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標准去簡單評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賞」的心態,讓學生享受有所悟的樂趣,使學生逐步掌握「自讀自悟」的讀書本領,實現學生最大限度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而有的教師只注重表面熱鬧,形式多樣,卻沒有真正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句來自主感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效果。 在教學《金蟬脫殼》一課時,我讓學生找出文中自己最欣賞或最喜歡的字、詞、句或片段,並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自主賞讀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最喜歡第六自然段,這段寫了作者發自內心的贊美。因為「我」終於揭開了「金蟬脫殼」的秘密,觀察到奇特動人的情景,欣喜若狂,激動萬分。 師:你讀書非常細心,體會到了字里行間隱藏的意義。 生2:我欣賞「這是多麼奇特動人的情景啊!」這句話,它是對蟬兒脫殼全過程的精煉概括,集中為四個字就是「奇特動人」。金蟬脫殼之前的「爬」「抓」「停」的行動過程,脫殼之時的身體抽搐,背上裂開、顏色變化,脫殼之後「奇特般的變化」,都令「我」感到「奇特」,寫得動人心弦。 師:是啊,這也是導致「我」高興得大叫起來的原因。 生3:「輕手輕腳」這個詞用得很好,「我」生怕被「金蟬」發現,為了讓蟬無憂無慮的脫殼才會「輕手輕腳」。 師:你的感受很深刻,讀出來給大家聽聽吧! 重感悟決定了學習語文是學生個體的自主活動。首先讓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欣賞、最喜歡的部分,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文字的感悟,老師是無法全部講解和傳授的,需要學生自己充分調動感官去觸摸語言材料,心領神會。在以上的教學中,老師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感悟—品讀」的學法中產生新的體驗,品味語言的精妙。二、比較朗讀,感悟妙處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語言規范,用詞精確得當,語句優美。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將文中的妙詞佳句作適當地調整,然後與原文進行比較朗讀,通過比較,讓學生揣摩文中語言運用的精當,獲得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如《推敲》一文中有句話,「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將「即興」改成「即時」,在朗讀品味,語感敏銳的學生便感覺到「即興」的妙處。「即興」一詞寫出了詩歌創作要有靈感、有興致,而靈感、興致,均源於生活的體驗。沒有親臨李凝家,沒有親自敲門,沒有月夜的寧靜,就不會產生創作的沖動,也就不會有「推」「敲」之斟酌。而「即時」一詞,僅從時間的角度來表現,無法反映出賈島當時寫詩的真實原因和狀況。又如《豐碑》中,將軍看到一位戰士凍僵後十分生氣,他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處長給我叫來!」 學生不一定能領會「吼」字所表達的感情。如果將「吼」字換成「喊、叫、說」等字,再讓學生與原句比較,分別用「吼」字語調、「喊」字的語調來讀。這樣,學生在比較、揣摩中發現了原句表達了將軍當時無比悲痛憤怒的特別情感,學生也便感悟了語言的精確。三、調動感官,促進感悟 感覺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通道。感悟,首先是有所感。在深入感悟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豐富的文化積累和反復吟誦,同時在閱讀教學中,還需動用聲音、錄像、畫面等手段,讓學生通過聽覺、視覺或加上嗅覺、觸覺等綜合作用,來體驗文章豐富內涵。語言文字是描繪容觀事物的符號,這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由於生活閱歷的限制,有時很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這給理解課文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運用音、像、畫等手段來進行閱讀教學能使學生從對文字的簡單理解,變為浮現在眼前的畫面。這是一種很好的感悟教學手段。如在講授《月光曲》一課之前,播放音樂《月光曲》,讓學生聆聽著美妙的音樂,這是「感」,通過各種感官獲得感性體驗,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回到抽象的文本,把音樂的起伏與課文所描寫的畫面對照起來感受, 體會貝多芬譜曲時心中所蘊涵的情感。這就是悟,是理性思考的過程了。這樣,學生就能比較自如地體會到貝多芬的創作的《月光曲》的思想境界了。利用這種直覺反饋,啟迪學生的感悟能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通過多種媒體的運用來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會作品的內涵。這種方法在詩歌教學中的效果尤其明顯,因為詩歌的語言非常簡練,意在言外,能帶給閱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如在教學《憶江南》、《漁歌子》時,可根據詩意繪制一些精美的圖片,上課時先要求學生找出與圖片相應的詩句,通過這樣一些圖片,讓學生首先從視覺上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美景,然後,播放配樂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邊觀察、邊傾聽、邊思考,感受詩歌的獨特魅力。四、抓關鍵詞句,做到有的放矢 構成一篇文章的句子有千千萬萬,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所以抓關鍵詞句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增強語言感悟能力的首要工作。理解了詞語之意,則豐富了詞彙、鋪墊了運用,是理解句意、領悟中心的基礎,是朗讀感悟的前奏。關鍵句的認定雖有不同說法,但不外乎一段或一篇文章中的中心句子、能夠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包含深刻含義的比喻句子和闡明事理的結論性句子四種。雖說一篇文章的這些句子大都是能確定的,有其穩定性,但由於閱讀者或者說學生的認知思維與原作者的表達方式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最終的認定總免不了帶有主觀的色彩。既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允許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靈動空間。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大膽確定自認為重要的句子作為關鍵句並仔細分析,樹立自信心,然後再慢慢校正,逐步提高閱讀水平。這樣做的還有一個根本目的是能打破教學程式,尊重學生思維個性和已有的能力水平,激發其閱讀興趣,逐漸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五、以讀帶講,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正確、流利地讀」的基本功是嚴格訓練出來的。通常情況下,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做到「三讀」。1.初讀。讀通全文,初步熟悉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2.細讀。即邊讀邊議,邊讀邊思。細讀要抓住關鍵句段,寓分析於朗讀之中,以指導朗讀進行分析,輔以試讀指點。3.精讀。即品評語感,欣賞課文精華。學生在評品、欣賞中,情感得以升華。 教師要把熟讀每篇課文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爛熟於心」。只有多讀,才能達到 「正確的讀,流利的讀」這一基本要求。 要積極調動學生,強調「讀中感悟」朗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它能調動學生積累生活,全身心感受品味語言文字、體察作者內心、觸動學生心靈。學生的朗讀效果與其對語言的感悟程度一般呈正相關。「 感悟」是對文章內容和思想感情的體會,是閱讀中的一種獨特的心理體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生命》一文,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可採用不同形式的讀,逐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背讀,積累好詞佳句作儲備。整節課,書聲琅琅,讀味十足。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句,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出作者對弱小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引導感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的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去,達到對文本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有深層把握和領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進行語言的朗讀、品味、分析;引導學生去把握、領會語文內涵和語言形式,從而積淀和培養語言的感悟能力。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涵有不同的關鍵部分,篇、段、句各有其特點。它們有的是課文內容的凝聚點,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發點,有的是表達方式的啟示點。因而,引導感悟能使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領悟表達方式。由於感悟點表現形式不同,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因此,引導感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