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讓低年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樂於學習
一、營造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活」起來 小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心情寬松愉快,那麼他們的視覺,聽覺就特別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加強,聯想也會更加豐富,學習效率自然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根據小學生向師性的特點,我們應向學生傾注自己大量的愛。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師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使課堂氣氛民主、和諧,在輕松愉悅的環境學生會很自然的進入角色,逐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精心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樂」起來 課堂上,要給學生創設一種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課堂教學就要抓好導入環節。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導入要有趣味性,例如謎語導入、故事導入、游戲活動導入新課等。如:在《雲房子》這篇課文中,我首先提問學生:「你見過的房子都是用什麼做的呢?」 三、靈活運用教學手段,讓學生們「動」起來。 生活中的語文更鮮活,更豐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老師鼓勵同學們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來豐富生活,讓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習收獲、個性特長,使他們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動」起來。 1、動手畫。 學習課文時,讓學生根據課文描述的內容動手畫一畫,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能力。如教學《美麗的丹頂鶴》時,在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後,讓學生動手畫圖,學生就能更深入地體會到丹頂鶴的美麗,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動嘴演。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些表演性的訓練,,讓學生演一演,做一做,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進入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更濃了。在教學《狼和小羊》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初步理解後,把編好的課文劇讓學生表演。我讓兩位學生分別戴上狼和羊的頭飾進行表演。這兩位學生模擬狼和羊的語言、行為、神態,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學生看得非常有趣。這樣,學生很輕松地從狼的故意找碴兒和小羊據理申辯的語氣、語調、神態、動作中看到了狼的狡猾、凶惡和小羊的善良、老實,從而也領悟到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對像狼這樣的壞傢伙只講理是不行的道理。 3、動腦編 兒童最愛唱一些兒歌,根據教學內容,利用有趣的順口溜、兒歌、口訣,讓學生學得輕松活潑。。如:在學習漢語拼音時,標調號是一個難度大的問題,有的學生不會標,老搞不清,我們可以把標調號規則編成兒歌,記下並練習運用。如:有a不放過,沒a找o、e,i、u並列標在後。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生識字時,可以激勵學生觀察字形,抓住某些漢字的特點,展開聯想,引導學生編字謎,這樣學生樂學,記得快、准。如:學習《識字七》這篇課文,導入時,我出示了幾個字謎:圓圓太陽當空照(日)彎彎月牙像鐮刀(月)太陽月亮齊放光(明)一棵大樹多枝條(木)兩木表示許多樹(林)三木表示更多樹(森)。在教授生字「驕」「島」時,我引導學生學生認真分析字形,抓住特點,一起編了字謎「小馬過橋不要木」「小鳥停在山頂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巧學、巧記、巧思、巧練,使枯燥無味的純記憶的識字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識記字形的同時產生豐富的聯想,把字形形象化。不僅正確地掌握生字字形,又懂得字義,增強了趣味性和創造性。 三、運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笑」起來。 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用欣賞的眼看待每一個學生,睜大眼睛尋找學生的優點,及時捕捉他們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肯定和贊揚。可以以激勵性的語言、動作、多樣的激勵標志、有意義的獎賞等方式,讓學生在老師的評價中產生興趣,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1、語言激勵。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學生的自製力差,上課做小動作是常有的事,如果老師批評他,其他同學會不以為然,甚至有的同學會因此而分散了注意力,而教師如果以表揚某個同學來提醒那個同學,其他同學會做得更好,這就是語言激勵的作用。 2、評比激勵。背書及時的蓋個小印章,作業認真、上課積極的獎勵朵小花,十朵小花可以領一個老師剪的蘋果貼在自己的蘋果樹上。每個月評比一次,誰的蘋果多就評為這個月的「學習之星」。根據學生平時表現情況,還可評出「問題大王」「衛生之星」等等。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逐步樹立起自信心,學習的興趣就會更濃。 3、體態激勵。低年級的學生以老師為榜樣,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當學生有了點滴進步,教師不妨送給學生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豎起的拇指,一個贊許的眼神,你會發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遠遠大於你的嚴厲批評。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體態語來激勵學生,讓學生知道老師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他,鼓勵著他,這將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 4、批語激勵。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努力使作業的批閱成為師生情感聯系的橋粱,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條有效途徑,如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時,我時常給學生加上一句工整且帶有激勵性的批語,如:"你的字進步可真大!""老師相信你會比這一次寫得更好!"......這樣一來,孩子們的作業就會一次比一次認真,那些由於"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明顯減少,從而有效地提高作業質量。 總之,作為一名低年級語文教師,我們只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興趣,把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寬松、和諧、愉悅的良好氛圍,最大限度地在時間、空間上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不僅能熟練地掌握所學語文知識,還掌握了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效果,讓學生不再把學習語文當作任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⑵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想像是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心理學研究證明,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展正處於想像力培養的黃金時期,這時候如果採用恰當的手段施以經常性的訓練,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一、利用課文插圖,啟發想像
低中年級的課文中,插圖常常和文字一起組成看圖學拼音、看圖識字、看圖學詞學句、看圖學文、看圖說話等教學內容。我憑借課文插圖,指導學生仔細看圖,多看多想,啟發他們進行大膽想像,盡可能的讓插圖動起來。例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引導學生憑借文字,藉助畫面,展開想像,想一想小動物快樂玩耍的情景,說一說還有哪些「小畫家」?它們會畫些什麼?這樣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內容,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培養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再如在教學《從現在開始》時,針對貓頭鷹、袋鼠和小猴子分別做大王時的三幅插圖,我引導學生根據插圖想像貓頭鷹下令後大家怎樣議論紛紛,袋鼠上任後大家怎樣辛苦的練習跳躍,小猴子做大王後大家怎樣歡呼雀躍;教學《可貴的沉默》時,根據課文插圖,引導學生想像當時教室里孩子們的神態、心理活動等。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想像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指導感情朗讀,激發想像。
低年級課文教學要多讀少講。指導朗讀,不僅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更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讀表達出思想感情來。我在教《荷花》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全文優美的基調,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它們都是怎麼樣的姿勢?「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訴大家你身邊都發生了哪些故事?學生有的說:我聽到岸上有人說話的聲音,他們說:「多美的荷花呀!真想採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讓大家欣賞的!而且它以後還可以結成蓮子!」有的說:我聽到風姑娘說:「哇!多麼美麗的荷花呀!讓我再讓她們跳上一支歡快的舞蹈吧!」於是荷花跟著風姑娘一起翩翩起舞。還有的說:我聽到池中水的說話聲:「看!長在我上面的荷花多麼美麗呀!」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令人驚嘆不已。
三、抓住文中空白,豐富想像。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說透,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揣摩,或因表達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內容,留下「空白」。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用好這些 「疏可走馬」處,巧妙地激發學生展開想像,用創造的才智為這些「空白」添補亮麗的色彩。《雪孩子》一課,雪孩子是怎樣救出小白兔的沒有直接表達,給學生留有想像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啟發學生想像,練習說話,體會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寫到「過了幾天,小鴨學會了游泳。」「過了幾天,小鷹學會了飛翔。」 小鴨和小鷹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文中沒有描述,我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補充空白。像這樣留有藝術空白的課文,小學教材中還有許多,關鍵要靠我們教師是否能積極挖掘,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使閱讀教學的課堂,放射出亮麗的光彩。
四、引導仿寫改編,展開想像。
低年課本中有許多優美的兒歌,它們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學生理解詩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遇到他們進行仿寫,展開聯想和想像,使其漸漸進入詩歌的佳境。
教學中,我還就不同類型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改寫,如:把常見的詩歌改寫成記敘文;科學童話改寫成說明文;根據課文故事的情節,順其自然想像結果進行續寫等等,使學生變復現式的記憶為創造性的發散性表達,讓他們智慧的火花在想像的助燃下燦爛地迸發出來。
五、結合習作教學,培養想像
如果我們能抓住時機讓孩子創造,在觀察的基礎上,以兒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提供想像契機,讓學生組合成新的形象,學生就能在創造中感受成長的快樂。我班的孩子寫《我是一隻小小鳥》《我多麼想有一對翅膀》《海底見聞》《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未來的橋》等想像性作文,創造熱情高漲,寫得竟不肯擱筆,看他們的習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靈氣、悟性和創造力,學生的思維活動進入了最佳的心理狀態。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這段話精闢地概括了想像力的作用。想像力是智慧的信使,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想像力的培養,為學生擎起馳騁思維的天空 。
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
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因為聯想,是構成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學生的認知世界都如同白紙一般,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孩子們的成長空間,充分的培養孩子們的聯想能力,也是促進其語文學習成績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培養學生們的聯想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還有其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現階段選入教材的極大部分課文更加多樣化,更加貼近孩子們的興趣點。作者所創設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是啟發孩子聯想的源泉,而教師組織學生閱讀這些作品時,又必須在充分理解文章要義的前提下,憑借想像充分描繪出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更急直觀地感受作品的內蘊,並且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作出更多的描繪和聯想,這樣不僅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接受知識,融會貫通,還能夠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拓寬思維空間,並應用於學生作文,這種充分展開聯想的作文才能有聲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現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
那麼又如何能夠很好地培養出學生的這種聯想能力呢?我們主要應該從對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增加文學作品的閱讀兩方面來培養。
首先,我們來談談從觀察來培養小學生的聯想能力,在我們指導小學生進行觀察,不僅要從對身邊的景和物入手,也要指導小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入手。例如我們在指導學生描寫一種蔬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很多同學會從形狀上描述說像月亮、燈籠、皮球等,在此基礎上也會有一些同學能夠描繪出外形,也能延展到聞起來是什麼味道,吃起來一定如何如何,自己是否喜愛等,這就已經很是難能可貴了。但是還有一些對日常生活里的細節觀察入微的同學可能就會延展到是自己母親或者奶奶、姥姥給全家准備的美食,甚至能描繪出加工後果蔬的樣子,還有全家其樂融融共享的場景。試想,擁有這樣的聯想能力的孩子所表達出來的文字和所能掌握的寫作技巧一定是出類拔萃的。可是,現實教學中對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往往只注重了對景和物的觀察,而忽略了對生活細節,對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關愛的觀察。在我的教學生涯中,一直致力於培養孩子們對客觀存在景物觀察,也注意去觀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存在,注意觀察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各種喜怒哀樂,讓他們在這樣的觀察過程中學會尊重他人、顧及他人、感知他人。並且在顧忌和感知中用感恩的心和快樂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事物。長久以來,通過這種培養,孩子們不僅提升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也扎實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堅定了對遠大理想的樹立。古訓中的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應該是對這種觀察一種有力詮釋。
其次,小學生的聯想能力和閱讀量也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可以在閱讀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古人雲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說明在古時候人們就清楚地認識到良好的協作能力不僅要有細致的觀察能力、感悟生活作為基礎,還要有大量的閱讀作為底蘊。在一年級起,我就為學生做了課外閱讀規劃:一年級時候在誦讀著名唐詩的基礎上,加入 《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等書目,二年級的時候讀 《愛的教育》《新版西遊記》等書籍,三年級的時候要求學生們讀 《宋詞》《葉聖陶文集》等書籍……隨著孩子們的年齡增長為他們推薦適合的讀物,並且不拘泥於中外、古今、文化傳承等。隨著課外閱讀量的增加,學生們對課本中課文的學習和理解就能夠非常輕松,並且能夠把課文里的一些寫作手法和課外閱讀中的相近部分聯系起來,有了這樣的閱讀量作為支撐,學生們的思維既活躍又發散,能夠充分地展開聯想空間。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充分發揮想像,挖掘出課內外所學所讀文章的相關聯系。這樣一來,不僅拓寬了學生們的聯想空間,也讓學生對課本的知識記憶得更加扎實,理解得更加透徹,應用得更加靈活。
為了能讓學生們都能張開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和認知去表達自我的想法和真實的感受,我幾乎對每一篇課文都要求同學們進行聯想和擴寫 ,所謂擴寫就是對教材文句的內涵作開拓,或將課文故事擴展。如教看圖學文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課時,在分別指導學生初看圖和初步讀文之後,抓住文中十一個纖夫的逐個具體裁描繪,圖文對照,使學生認識作者是怎樣對圖進行描繪的。讀完以後,我又結合寫作的片段訓練,要學生在十一個纖夫中自選一個進行再次擴寫,寫成一篇短文。這樣由看圖到作文的兩次由想到寫訓練,有例有據,有仿有作,讓學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見聞與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聯想出來,以增強作品形象的具體可感性,這對發展他們的想像能力是很有好處的。又如教古詩 《三衢道中》時,我指導同學們先理解每句詩意,然後把每句意思連起來理解全詩意思中的擴寫訓練,於是我對每一句的內涵都對學生進行指導擴想,使作品的總體結構,使主題的 「發酵」,豐富細節,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內容更趨具體化。
有機地挖掘課文中可以培養學生想像的 「孔隙」,讓同學們在想像中邀游,因此同學們非常喜歡上語文課,閱讀理解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作文平均得到較明顯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孩子的年齡特徵,充分做到「由學到想,由想到做」,讓知識逐步指導思想,讓思想逐步引領操作,在教書的過程中不忘育人,將知識活學活用,讓學生們學習到知識的時候能夠充分運用知識,正確地用知識指導規范自己的人生,也正是我們教育的主旨。
⑷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充分激發學生想像力
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力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這正如阿基米德說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撐起來!」
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也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是在聽說讀寫等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則是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
怎樣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呢?
一、課前熱身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經常利用上課之前的兩三分鍾讓學生做些熱身運動,活躍氣氛,營造寬松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像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波浪線,問學生:「看到這條波浪線,你會聯想到什麼?」學生的回答可謂是多種多樣、應有盡有:可口的方便麵、起伏的高山、歡快的浪花、彎彎的山路、爬動的蟲子、衣服上的拉鏈……真沒想到孩子們的想像是這么的豐富。正如魯迅先生贊嘆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要鑽入蟻穴……」
二、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哲學家康德認為:「想像力是一個創造性的認識功能;它有本領,能從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創造出另一個想像的世界。」漢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義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如:學習「沙」字時,我啟發學生這樣記憶:「沙漠里水少。」通過一個階段的示範,學生便能舉一反三了。如:學「甜」,學生能聯想到「舌頭舔著甘蔗真甜」;學「夢」字,能想像到「林下晚上好做夢」……這種根據漢字特點合理聯想的方法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字義,又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詞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在教學一年級識字5時,我讓同學們朗讀全文詞串,邊讀邊在腦海里想像與這些詞相關聯的事物。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讀完後,我問他們:「讀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麼?「讓人驚喜的是,每個孩子都能滔滔不絕地說。有的說,他彷彿在一個盛夏,躲在樹下聽著知了唱歌、聞著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著覺。有的說,自己躲在家裡,看著窗外傾盆大雨、刮著大風、打著雷、閃著電、轟隆隆……這樣,孩子們的想像力在朗讀中,在教師的點撥下,在詞串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培養。
四、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例如,《遊子吟》一詩的教學,我藉助課件指導學生反復吟詠,邊讀邊想像詩人准備外出前,看到慈母借著微弱的燈光為自己縫制衣服的情景,通過影象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震撼,體會偉大的母愛,最後發出由衷的贊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課後練筆,描寫母子依依惜別的情景就不困難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詩,我引導學生抓住「綠」字,想像春姑娘有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綠裝,讓學生彷彿進入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誦讀,就不難體會詩人對江南春景的喜愛了。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與詩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思鄉。
五、立足文本,在課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想像理解意境。學生頭腦中想像的畫面越清晰,形象越具體,對文章內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學《飛奪瀘定橋》一文是,啟發學生通過想像,入情入境,體會到奪橋的「難」,紅軍的「勇」。在「搶時間」和「攻天險」的過程中,可啟發想像:紅軍在白天一邊趕路一邊與阻擊的敵人打仗,到了夜晚還得冒雨行路,飢餓、睏乏,同時山路陡窄、路滑難走,伸手不見五指,是怎樣的情景?英雄們拿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又是怎樣的情景?通過這些想像,同學們很容易從紅軍戰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像訓練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隨之產生、發展。
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聯想素質
培養小學生作文的聯想能力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深感棘手的事,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小學生也感到作文最「可怕」,其通病是內容簡單空洞、語言平淡干癟。針對這種現狀,我認為解決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培養小學生作文的聯想能力。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學階段是培養兒童聯想能力,豐富和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特別是豐富和發展兒童形象思維能力的最佳年齡階段。此時兒童的聯想力十分活躍豐富。作文是兒童形象思維的產物,而聯想則是形象思維的基本方式。作文中的聯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事物和聯想一起寫,即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這種聯想,從小學低年級起就應開始培養。另一種是寫完事物後再寫聯想。
學生的聯想能力不是天生就有,更不會自然形成,必須有教師的正確引導才會形成。上海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不會培養學生聯想能力的教師,就很難教會學生寫好作文。」那麼,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聯想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淺見。
一、在觀察中培養小學生聯想能力
在指導小學生對景或物的觀察時,除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外,還要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培養他們作文時的聯想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種蔬菜或水果」時,我先讓學生帶蔬菜或水果到課堂上來觀察,要求一邊仔細觀察一邊說出它的形狀、顏色、味道時,許多學生一連說出了十幾個比喻句,諸如像竹筍、像火苗、像火箭、像象牙、像牛角、像月牙、像小丑的尖尖帽……這些比喻既形象又生動,但也有極個別比喻不當的,如「像吸血鬼的牙齒。」我啟發學生:「把紅紅的辣椒比喻成吸血鬼的牙齒,美不美啊?」同學們回答:「一點兒也不美,太可怕了。我們描寫蔬菜或水果時應該美化它。」這樣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聯想非常豐富。在我啟發下,有的學生還引用或編出了謎語,如「頭戴小綠帽,身穿大紅袍,身體胖又圓,營養價值高。」(西紅柿)「黃屋子,白被子,裡面住著一家子,要是一分家,就要破屋子」(柚子)。在作文的開頭就讓讀者猜個謎,文章也顯得生動,有趣多了。如果沒有豐富的聯想,學生怎麼也編不出這樣的謎語來。
在指導學生觀察小動物時,我自始至終都啟發學生去聯想。學生回答不出時,我就通過神態、動作等去提示啟發他們。如讓學生寫一種小動物,我在安排學生作文時,剛巧兒子從涪陵買回兩只金錢龜,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後,設計了一連串問題去啟發他們展開聯想:「小龜身體呈橢圓形,像什麼?它的四肢是什麼形狀,又像什麼?」學生回答不出來,我就用手作劃船的動作,學生馬上領悟過來:「船槳!」接著我又問:「小烏龜把四肢、脖子、尾巴都伸了出來,還舞來舞去,大家猜猜它在做什麼運動?彷彿在說什麼呢?」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伸展運動、踢腿運動、全身運動。」有個孩子說得特別有趣:「小烏龜在伸懶腰,彷彿說:『困死了,快把我放下來!我要睡覺覺!』」同學們豐富的聯想,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每次在指導學生觀察景物時,都要讓他們各抒已見,說出與別人不相同的來。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聯想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在說的過程中,互相啟發,增加了「儲備」,以後寫起作文來自然就容易些。
描寫景物的語文章聯想更加豐富。比如觀察千奇百怪的鍾乳石,就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各種動植物,聯想到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觀察星空時,就可以聯想到宇宙中星球的奧秘、人造衛星的飛行;觀察五彩繽紛的煙花爆竹時,就可以聯想到春天的百花園,聯想到仙女散花;觀察音樂噴泉時,就可以聯想到金色的稻穗、綠色的蘆葦、婀娜的柳條……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聯想能力
閱讀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基礎。現小學語文課本中入選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大多含有豐富的聯想成分,它們本身就是培養學生聯想能力的優秀範文。我們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範文,指導學生去認識、體會其中的聯想作用,從而培養他們作文的聯想能力。
總之,小學生的聯想似無窮的寶藏,我們只要善於開發他們的形象思維,就一定能夠培養小學生作文的聯想能力。
⑹ 小學語文讀寫訓練如何在課堂中落實
人教版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有關讀與寫的訓練是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編寫教材的。出於弱化知識系統的考慮,讀寫訓練點作為知識與能力的一個方面出現在教材中,在呈現形式上有所改變,不再以《讀寫例話》的形式突現出來,而是內化到「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的欄目中。比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通過小林和小東的對話,滲透了閱讀中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如,五年級上冊讀寫點「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加強認識和體會。這樣編排,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傳授方式,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是什麼」、「怎麼做」,而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並在討論等合作學習中,進一步摸索方法,交流體會,自己總結出「是什麼」、「怎麼做」。另一方面也是針對每組教材的特點,讓學生在自我閱讀體驗中進行總結。這里把每組課文的學習看作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的認識發展過程,學生自己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再用來指導實踐。這是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編排的出發點,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各冊讀寫訓練點的內容是什麼,特點如何,怎樣在教學中操作,這是重點要談的,也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設「我的發現」欄目。一、二年級側重於對字和詞規律性的發現和認識。三年級集中對詞和句的規律性的認識。四年級在詞句的規律性的認識中,編入讀寫訓練內容,比如四年級上冊「讀文章時要想像畫面」、「邊讀邊想提出問題」、「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表達清楚」,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句子的含義」。五、六年級全面展開讀寫訓練點的內容,如五年級上冊「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五年級下冊「表達真情實感」、「描寫人物的方法」,六年級上冊「聯想和想像進行表達的方法」、「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六年級下冊「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首尾呼應」等。以上讀寫訓練內容呈現下面的特點。
一是立足專題課文內容,訓練內容豐富多彩。由於教材以專題內容作為主要編排目標,因而課文的選編開放而豐富,形式多元化。在訓練點的選擇上不像以往那樣,把讀寫訓練內容作為選擇課文的主要出發點,著重考慮文章的結構及特點是否與訓練點相吻合,而是因專題內的課文而異,隨機總結提煉讀寫訓練點,語文知識信息豐富,讀寫面擴大。如,四年級上冊「中外童話」專題,選擇了四篇中外經典童話,在「我的發現」中提煉出的知識信息是:「我發現童話中的精靈鳥獸能像人一樣說話」、「童話想像豐富」、「童話引人入勝,還能給人以啟示」。把這四篇童話的共同特點作為本專題的讀寫訓練點。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專題,通過相聲、劇本、笑話,讓同學懂得語言要簡練、得體、機智,同時也了解了相聲和劇本這樣的文學體裁。通過學生的對話交流把這一語文信息體現出來,成為本專題讀寫的一個訓練點。以上的知識內容是過去教材訓練點所沒有的,它體現語文信息豐富多彩的特點。
二是大小讀寫訓練點混合編入,形式靈活多樣。每冊教材有八個「我的發現」、「交流平台」,其中安排有以語文基本能力為主的大訓練點,也有以語文知識為主的小訓練點。大的點是要求年段必須形成的能力;小的點則是要求掌握的知識內容。例如,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五年級下冊「描寫人物的方法」,可以說是基本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其中也包含了基本的閱讀和寫法的知識信息。而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體及語言表達的基本知識。這樣混合編排,改變了以往教材訓練點集中組織、循序有致、整齊劃一的特點,把知識的學習、認識的提高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形成立足大語文學習,涉及面廣,靈活出新的特點。對於學生來講,在閱讀中汲取豐富的語文知識信息並與基本讀寫能力訓練相結合,能夠保持學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調動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
三是本專題讀寫訓練點的提示和自我開發。「我的發現」、「交流平台」等欄目,出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編排思想,作為學習和交流的窗口,提供給學生一個實踐運用的空間和平台,讓學生進行本專題學習後的總結和交流。比如五年級上冊「我愛讀書」,要求「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小結,找出自己的收獲與體會」;「走近毛澤東」要求交流「你心中的毛澤東是什麼樣的」,交流文中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收獲和運用中的體會。六年級下冊的「民風民俗」,不僅要求交流自己了解的民俗與民風,還要了解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的方法。以上是引導學生從內容到方法,對本專題單元的學習進行總結與思考。課文中的例子,只是提示性質,目的是鼓勵學生在學完每單元後,把更多的自我發現、心得體會進行交流。這里交流的內容不限定,可以是來自文本的點滴個性體驗,也可以超越文本,體現出更廣闊、更深入范圍的閱讀經驗,這里有著廣闊的交流空間,但都在於自我思考和開發。
第一,對於大的訓練點的教學,可以採取老師引導,學生總結,重點展開,反復練習的方式。比如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五年級下冊「描寫人物的方法」,老師在前面課文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滲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描寫人物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大體明確其內容和操作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在自我總結和發現中,能有一個完整而明晰的印象,盡快投入到練習中。這是對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階段。因為能力是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能力的掌握和提高需要一個過程,能力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訓練量。因此在「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課例,初步了解讀和寫的方法,然後圍繞讀寫重點,反復訓練,以達到掌握和運用的程度。老師可以選用閱讀材料,讓學生統一練習,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例,自選課文材料(如選讀課文)進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練習。不僅在本專題進行訓練,在下一個專題或下一冊的學習中,也要根據課文特點,反復進行練習,直至能熟練運用為止。這是對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點所採取的訓練方法。
第二,對於小的讀寫能力訓練點,因為大多是以知識的傳輸為特點的,而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又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一定在小學階段就能夠完成。可以採用老師鋪墊,學生發現,反復體會,嘗試運用的方法。如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在課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聲和劇本的體裁特點,通過相聲、劇本、笑話的教學,讓同學懂得說話要簡練、得體、機智,以便學生在後面的交流中,能很快捕捉這一語文信息。在「交流平台」的交流討論中,讓學生對捕捉到的語文信息進一步加深體會和認識,可以在本單元中舉例體會,還可以延伸或遷移到其他作品中去體會
⑺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加強學生的讀寫訓練
人教版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有關讀與寫的訓練是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編寫教材的。出於弱化知識系統的考慮,讀寫訓練點作為知識與能力的一個方面出現在教材中,在呈現形式上有所改變,不再以《讀寫例話》的形式突現出來,而是內化到「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的欄目中。比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通過小林和小東的對話,滲透了閱讀中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如,五年級上冊讀寫點「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加強認識和體會。這樣編排,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傳授方式,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是什麼」、「怎麼做」,而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並在討論等合作學習中,進一步摸索方法,交流體會,自己總結出「是什麼」、「怎麼做」。另一方面也是針對每組教材的特點,讓學生在自我閱讀體驗中進行總結。這里把每組課文的學習看作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的認識發展過程,學生自己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再用來指導實踐。這是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編排的出發點,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各冊讀寫訓練點的內容是什麼,特點如何,怎樣在教學中操作,這是重點要談的,也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設「我的發現」欄目。一、二年級側重於對字和詞規律性的發現和認識。三年級集中對詞和句的規律性的認識。四年級在詞句的規律性的認識中,編入讀寫訓練內容,比如四年級上冊「讀文章時要想像畫面」、「邊讀邊想提出問題」、「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表達清楚」,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句子的含義」。五、六年級全面展開讀寫訓練點的內容,如五年級上冊「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五年級下冊「表達真情實感」、「描寫人物的方法」,六年級上冊「聯想和想像進行表達的方法」、「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六年級下冊「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首尾呼應」等。以上讀寫訓練內容呈現下面的特點。
一是立足專題課文內容,訓練內容豐富多彩。由於教材以專題內容作為主要編排目標,因而課文的選編開放而豐富,形式多元化。在訓練點的選擇上不像以往那樣,把讀寫訓練內容作為選擇課文的主要出發 點,著重考慮文章的結構及特點是否與訓練點相吻合,而是因專題內的課文而異,隨機總結提煉讀寫訓練點,語文知識信息豐富,讀寫面擴大。如,四年級上冊「中外童話」專題,選擇了四篇中外經典童話,在「我的發現」中提煉出的知識信息是:「我發現童話中的精靈鳥獸能像人一樣說話」、「童話想像豐富」、「童話引人入勝,還能給人以啟示」。把這四篇童話的共同特點作為本專題的讀寫訓練點。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專題,通過相聲、劇本、笑話,讓同學懂得語言要簡練、得體、機智,同時也了解了相聲和劇本這樣的文學體裁。通過學生的對話交流把這一語文信息體現出來,成為本專題讀寫的一個訓練點。以上的知識內容是過去教材訓練點所沒有的,它體現語文信息豐富多彩的特點。
二是大小讀寫訓練點混合編入,形式靈活多樣。每冊教材有八個「我的發現」、「交流平台」,其中安排有以語文基本能力為主的大訓練點,也有以語文知識為主的小訓練點。大的點是要求年段必須形成的能力;小的點則是要求掌握的知識內容。例如,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五年級下冊「描寫人物的方法」,可以說是基本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其中也包含了基本的閱讀和寫法的知識信息。而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體及語言表達的基本知識。這樣混合編排,改變了以往教材訓練點集中組織、循序有致、整齊劃一的特點,把知識的學習、認識的提高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形成立足大語文學習,涉及面廣,靈活出新的特點。對於學生來講,在閱讀中汲取豐富的語文知識信息並與基本讀寫能力訓練相結合,能夠保持學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調動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
三是本專題讀寫訓練點的提示和自我開發。「我的發現」、「交流平台」等欄目,出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編排思想,作為學習和交流的窗口,提供給學生一個實踐運用的空間和平台,讓學生進行本專題學習後的總結和交流。比如五年級上冊「我愛讀書」,要求「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小結,找出自己的收獲與體會」;「走近毛澤東」要求交流「你心中的毛澤東是什麼樣的」,交流文中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收獲和運用中的體會。六年級下冊的「民風民俗」,不僅要求交流自己了解的民俗與民風,還要了解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的方法。以上是引導學生從內容到方法,對本專題單元的學習進行總結與思考。課文中的例子,只是提示性質,目的是鼓勵學生在學完每單元後,把更多的自我發現、心得體會進行交流。這里交流的內容不限定,可以是來自文本的點滴個性體驗,也可以超越文本,體現出更廣闊、更深入范圍的閱讀經驗,這里有著廣闊的交流空間,但都在於自我思考和開發。
⑻ 如何提高小學生作文想像和聯想的能力
摘 要:想像力是人類的高級屬性,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與聯想能力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是想像力和聯想能力的物質基礎,知識結構的建立是想像力的源泉。教師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和勤於創新思考的能力。想像和聯想更是伴隨著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情感是想像和聯想的內部動因,是啟發想像的動力。
關鍵詞:想像力;物質基礎;知識結構
想像力,馬克思稱之為「人類的高級屬性」的一種;愛因斯坦認為「想像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像與聯想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學中,想像和聯想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寫作能力的優劣。再者,想像與聯想能力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那麼,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寫作中的想像和聯想能力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豐富的生活經驗是想像力和聯想能力的物質基礎
自然,見多識廣、閱歷廣泛、經驗豐富就能為展開想像和聯想提供條件,但我們面對有著不同家庭教育和不同出身的中小學生,面對各個家庭參差不齊的經濟、文化、生活等因素,都要做到見多識廣、閱歷廣泛、經驗豐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在我們平時的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應大力推廣「大語文」教學,不應拘泥於教材,而是要融社會的方方面面於其中。例如,教師提倡學生多收看《新聞聯播》《百家講壇》等有益於身心發展的信息知識類節目,從而使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和變化、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和一些文化知識等;在閑暇時候看看報紙,看適合學生閱讀的雜志,如《讀者》《青年文摘》《文史知識》《心靈雞湯》等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經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想像和聯想的能力,這些知識也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節假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長的伴同下出遊,同時寫下游記和感想;教育學生注意觀察和體驗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特點以及給自己帶來的感觸,等等。時間長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閱歷會慢慢得到積累。當然,並不是說有了這些就有了豐富的想像力,它還與體驗和感受生活的深度有關。清代鄭板橋一生喜歡竹子,他寫下了充滿大膽、奇特想像的《墨竹圖》詩。其中寫道:「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句詩將竹子發出的聲音想像為老百姓的痛苦呼喊的聲音;另有一句:「唯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這句又把斗秋風的竹枝比作勇敢的武士。誠然,作者如果沒有對竹子的細心觀察和對其獨特深刻的內心體驗是想像不出這樣的句子的。
二、知識結構的建立是想像力的源泉
魯迅在《讀書雜談》中說:「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也要泛覽。」可見博覽群書是架構知識結構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拓寬閱讀面,不要只在課本上下功夫,要看方方面面的有益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書,只要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建立了合理的知識結構,才可能有開闊深邃的想像和聯想能力。中外歷史上的大作家、大詩人不勝枚舉,我們在讀其作品時,不難感受到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雄厚的知識結構。退一步說,這也與他們具有淵博的學識是分不開的。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閱讀文學作品的任務,教育其在有限時間內讀完某些書籍,至少讀完每冊語文課本後面規定要讀的名著,並寫下讀後感,努力培養學生形成讀書的習慣。學生也可以試著仿寫一些作品,然後看看其效果,在自己的體驗中尋找差距,彌補不足。這些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不難做到,而且這些對培養學生想像力和聯想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大有幫助。
三、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和勤於創新思考的能力
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可以展開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與探索,要認真觀察事物的特點,然後勤於思索、善於思考。如果唐代詩人賀知章不善於觀察,很可能看不出初春柳葉的纖細和柔美,觀察後不分析探索、不善於思考,即使看到了纖細柔美的柳葉,感覺到微微拂面的春風,也想像不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佳句;清代鄭板橋即使聽到了蕭蕭的竹聲,也想像不到是老百姓的「疾苦聲」。所以,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多舉此類例子,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事物特徵和形象,引導學生多觀察、會觀察,開闊視野,活躍學生思維,點燃學生想像的火花。
四、注重學生寫作情感的培養
文章要有感而發,想像和聯想更是伴隨著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情感是想像和聯想的內部動因,是啟發想像的動力。路遙在寫《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時候,適逢雷雨交加的夜晚,他聽到火車的鳴叫聲後,便很快穿上雨衣,飛快跑下他寫作的二層小樓,到樓旁的鐵軌上去尋找他想像中的「夢中人」(他把這個人物形象習慣地稱之為「夢中人」),但此時火車已經遠去。這樣的情節他回憶說不止一次。我們不難看出路遙在寫作時候的情感投入和想像力的深邃。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歌可以說家喻戶曉,在這里就不多說了,但他那豐富的想像力和聯想能力,把每一個讀者都會引進一個奇幻的精神世界,以此來表現他的理想境界和情感追求。
總之,想像和聯想能力提高了,寫起作文來也就不愁無話可說、無字可寫,再加上語文教學過程中對語言修辭、文章結構、內容素材、題材的培養和訓練,寫出好文章將不再成為學生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文章的構思、思路的開拓、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有寫作手法的選用都離不開想像和聯想。所以,教師在平時的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應該從以上四個方面入手,平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這樣學生的想像和聯想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⑼ 如何在語文課上訓練小學生的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生活中必備的能力之一。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充分重視口語交際教學,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因此,怎樣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擺在教師面前。本文結合自己近年來的課改實踐,談談培養低年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良好環境,營造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良好氛圍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生大膽進行口語交際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敢張揚個性,在探索未知的同時,釋放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應把創設環境放在首位,使學生心情愉快,樂於思維,敢於表達,在無拘無束中進行口語交際。
1、多一些「民主與平等」。許多學生上課不敢說,特別是農村的孩子上課不發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礙:怕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當眾出醜,被老師指責批評。這些問題成為不少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心理陰影。因此,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肯說,關鍵是要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摒棄「師道尊嚴」的想法和做法,走向、親近學生,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與學生進行沒有心理距離的開放式交流,從而建立師生之間民主、平等、信任關系,營造出自由的氛圍,萌發學生的表達願望。
2、多一些「和諧與融洽」。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因素,如果一個學生在說時,其他學生冷眼旁觀、竊竊私語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那麼就會導致他失去自信而產生懼說的心理,這不利於創設寬松自如的課堂氣氛。所以,教師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生既能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也懂得尊重別人的發言,認真傾聽別人發言,學會補充和幫助,從而能在和諧、融洽、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地進行學習。
3、多一些「興趣與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動力。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忠實的聽眾。在聽講和繁瑣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慢慢地丟失了表達的慾望,口語交際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要真正解放學生的嘴巴,就要淡化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教學中可以多介紹一些古今中外富有口語才能的領袖、將軍、文學家等能言會道的例子,有效地藉助榜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生發對口語交際的情感。
4、多一些「贊賞與鼓勵」。當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並且真誠地贊揚學生時,將會給他們增添無窮的動力。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發言,要給予肯定、表揚或獎勵,就是說得不好的,也不訓斥,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在教學時,對學生贊賞的話是常掛在嘴邊的,紅星、小書簽、卡通圖片等小禮物更是我時常獎勵給孩子們的。對說得特別好的小朋友還會得到老師奇特的獎勵,如當一天班長、讓老師抱一抱,稱他為「說話小能手」 等。同時,我還十分重視引導孩子們用贊許的目光去看同學。如鼓掌法——如果同學說得好就為他鼓掌。這樣,發言的學生感受到的就是正面的評價,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提高了其語言表達的勇氣。
二、立足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口語交際訓練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塊陣地,強化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有意識地設計師與生、生與生的口語交際實踐。
1、依託語文教材,挖掘口語交際話題
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首先要依託語文教材。人教版低年級教材,在口語交際方面,每單元都設置了專門的口語交際課,其訓練內容富有童趣而且貼近兒童生活,是很好的交際話題。但每單元只須一至兩課時,這樣必定會使訓練面有限。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資源,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口語交際話題。(1)從課文插圖入手。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插圖,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觀察、聯想和表達的興趣。這些插圖不僅濃縮了課文內容,而且將觀察方法、思維訓練隱含其中。可請學生先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插圖,再進行說話練習。然後對照課文,看課文是如何描寫的。學了課文後,還可通過插圖來幫助學生有條理地具體地復述課文。也可憑借課文內容,觀察插圖,展開想像,說說插圖上課文中所沒有寫到的內容。(2)從課文的對話入手。課文中常有不少的對話段落出現,而教材收集的都是語言優美的文章,學生在模擬對話的過程中,能受到典範語言的潛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在教材中,童話、寓言、故事都是有人物或擬人化的角色活動,都有對話。課堂上,可將教材演變成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分小組進行對話訓練。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讓學生分組扮演角色,把小蝌蚪的心情由失望到欣喜的變化,鯉魚、烏龜、青蛙媽媽的慈祥,表演得活潑而富有童趣。從具體的對話語言中,學生領悟到了對話的應答性,體驗到了人物對話由於情境、身份、說話內容的不同,而變換語氣、語調,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3)從補白課文內容入手。教材中的許多課文有很大的開放度,以課文內容為基礎拓展,會生發出許多學生感興趣的交際話題。如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的結尾寫到葫蘆一個一個地落光了,我讓孩子們編故事「假如你們是他的鄰居,會說什麼呢?」孩子們把自己也融入到文章具體角色中,各抒已見,既明白了道理,又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
2、注重教學過程,強化口語交際實踐
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與學的過程,是教師、教學內容、學生互動的過程,是師與生、生與生進行學習交往的過程,因此,充分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訓練是十分重要的。(1)在質疑解疑中加強口語交際訓練。質疑解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不但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跟人討論的交際能力。如二年級上冊的《三隻白鶴》,我引導學生看圖後讓學生想像自己就是這三隻白鶴中的一隻,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一個辦法解決。然後同桌討論,看看對方的辦法行不行,哪一種更好。這樣,通過互相質疑、互相討論,在充分交流中獲得知識,提高口語交際能力。(2)在評議中加強口語交際訓練。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別人的讀書、答問進行評議、補充,這不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評議活動,也是師與生、生與生的學習交流,是口語交際訓練最常見的形式和良好的機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重視「評議」環節,要把這一環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評議」時,首先要求學生留心聽別人的朗讀、發言、答問,然後要積極思考、判斷,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和補充意見,敢於爭論,從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加強口語交際訓練。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小組中交流自學情況,在小組開展討論,在班上進行小組匯報、組與組進行交流。這樣使口語交際訓練面不斷拓展,增大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活動時間、空間,也增補了以學生個體活動為基礎的群體的口語訓練的形式,能取得更好的口語交際訓練實效。
三、關注課外生活,利用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古人說的好,「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口語交際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僅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積極為學生們拓展更為廣闊的、更能夠自主參與的口語交際的空間,才有可能真正獲得預期的效果。
1、在課間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對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說話方式,是人們運用口頭語言進行交際的主要形式之一,說話具有即時性。學生在校最多的空餘時間就是課間,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間交流中,要求學生對每一個話題的表述都盡量做到說流利、有條理、說准確,並注意選擇恰當的對話方式,形成良好的訓練氛圍和說話習慣,進行對話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對話中不斷糾正錯誤,提高口語交際的質量。
2、在學校活動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學校里經常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如春遊活動、「藝術節」活動、「六一」活動、班隊活動、拔河比賽、跳繩比賽等。在活動之後,學生往往還沉浸在快樂之中,余興未盡,在這種時候,每位學生都有「一吐為快」的慾望。教師可趁機組織學生把活動過程中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意義或最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情節說給大家聽,這樣,學生說話的興趣盎然,而且有話可說。這時,教師要提醒他們注意自己口述的條理是否清楚,用詞是否恰當,語言是否流暢等,久而久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會自然得到提高。
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深入社會,與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接觸交流,豐富學生的交際語言;要適當地布置交際作業,讓學生在社會、家庭生活中訓練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如可布置《趕圩》的交際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積極參與買賣雙方的口語交際,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口語交際的訓練任重而道遠,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討、研究,認清其實質,才能摸索、總結出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